(4)2005年发展目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2270
颗粒名称: (4)2005年发展目标
分类号: G0
页数: 2
摘要: 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市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 文化理论 文化发展

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市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有明显提高。
  —科教兴市有效推进,科技教育蓬勃发展。积极发展科技事业,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发展高科技为重点,以实现产业化为目标,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加强科学普及工作, 提高全社会科技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高中段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完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它继续教育,初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的终身教育体系。
  ——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初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各文化艺术门类繁荣,重大文化活动有影响力,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和开发利用。 创作、生产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济宁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保持省精品工程奖和全国性奖项在全省的前列位次。文化领域学术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推出一批在省内外产生影响、有创新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
  ——文化设施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较完备、文化品位较高的重点文化设施,逐步形成与组群结构大城市相匹配、与城乡发展相协调的布局合理、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体系。
  —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吸引凝聚人才的机制初步形成,人才结构得到优化,涌现出一批适应文化建设需要的理论研究人才、艺术创作生产人才、体育竞技人才、文化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
  ——文化旅游产业结构逐步改善,初步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济宁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的文化产业优化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生产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文化市场繁荣健康、竞争活跃、统一有序。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明显增长。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宏观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初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精神产品投入机制、生产机制、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领导机制。落实好现有的文化经济政策,继续制定出台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新政策,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共同参与办文化的格局。
  ——文化环境优化改善,城市文化综合实力、辐射力和文化内涵明显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有新突破,城乡文化氛围浓郁,富有特色的济宁文化大市形象初步形成。
  ——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教育、全民健身活动得到进一步普及, 卫生防疫、保健水平得到提高,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创建社会文化(体育)先进县、先进乡镇工作取得新成绩。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农村文化、家庭文化、旅游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民间文化和特色文化活动不断出新,社会文化活动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全民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中共济宁年鉴2003》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主要反应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识和研究济宁市情、交流社会信息,指定政策、指导工作等重要资料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