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2163
颗粒名称: (一)“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
分类号: F124
页数: 2
摘要: 以调整为主线,增创发展新优势在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的同时,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按照“调优、调外、调高、调大”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调整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直接动力。农业结构调整,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突出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粮食总产达到74亿斤,经济作物发展到470万亩,粮经比例达到60 : 40。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绿色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

内容

以调整为主线,增创发展新优势在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的同时,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按照“调优、调外、调高、调大”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调整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直接动力。农业结构调整,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突出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粮食总产达到74亿斤,经济作物发展到470万亩,粮经比例达到60 : 40。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封山育林、经济林基地建设“四大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千亩以上瓜菜生产基地达到155处,万亩以上特色林果基地达到20处。全市涉农规模龙头企业发展到250家,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73家、过亿元的14家;玉米深加工、林纸一体化、黄牛综合开发等一批新上龙头项目取得新进展。建成 .产业化规模生产基地100多万亩,辐射农户30 多万户。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科技兴农”工程成效明显,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22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4处,全市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狠抓工业结构调整,培植优势行业、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以技改项目为载体,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优势行业实施系统改造。制定了食品、服装、汽车和船舶四个产品链的发展规划,明确了投资发展思路和重点。2002年全市实现技改投入55亿元,比上年增长32. 9%,绝对额和增幅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投资占全市投资额的43%以上。煤炭、工程机械、医药、造纸四大行业及骨干企业增势强劲,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2002年四个支柱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绝对数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额的50. 1%、61%和68%,分别拉动全市三项指标增幅15个、9. 5个和38. 8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全市中共济宁市委工作概况 2185%的企业集团和大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家,济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三级孵化”、“一区多园”格局,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组建了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全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按照“产业龙头化,龙头规模化”的要求,选择具有竞争优势和产品特色的骨干企业,集中扶持,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利税过千万的骨干企业达到80家,过亿元的十几家,5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5家企业进入全省 23家重点企业集团,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兖矿集团、邹县电厂、里能集团、如意集团、太阳纸业等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坚持以改革促调整,全市各类企业改制面达到94%。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全市创省级以上名牌累计达到27个,其中鲁抗集团“鲁抗牌”和菱花集团“菱花牌”商标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称号。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中共济宁年鉴2003》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主要反应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识和研究济宁市情、交流社会信息,指定政策、指导工作等重要资料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