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2157
颗粒名称: 一、组织概况与党的建设
分类号: D262
页数: 2
摘要: 中共济宁市委辖基层党(工)委534个,党总支1646个,党支部17215个,全市共有党员 400441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关键词: 党的建设 党的组织

内容

中共济宁市委辖基层党(工)委534个,党总支1646个,党支部17215个,全市共有党员 400441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和读书会制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各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提高。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任用条例》,健全配套工作制度。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考选聘任制、试用制,严格实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诫勉制度、领导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进干部交流和轮岗。加大了干部培训的力度,2002年全市参加省、市、县三级党校各种专业班培训的干部15. 3万人次,挂职锻炼的79人次。实施了“四百人才工程”,建立了“济宁市年轻干部人才库”,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 48个职位的副县级领导干部。对县市区领导班子进行了换届调整,召开了中共济宁市九届八次全委会议,对7个县市区的12名新任党政正职拟任人选进行了票决。
  (二)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扩大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成果,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实施了“双强双富”工程和“万名农村现代管理人才工程”。在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方面, 积极开展“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和“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组建工作落实月”活动,探索组织管理形式和工作方法的新机制、新途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2002年,全市符合建立党组织的1340家非公有制企业,已全部建立了党组织,组建率达100%,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方面,全市所有街道党(工)委所辖社区全部建立了基层党组织, 对住社区党员实行了“双重管理”,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在连续3年开展“万名机关干部蹲点包村”活动的基础上,又从市县乡三级机关选派 2万多名干部到全市所有村,集中8个月时间, 指导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和村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推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村支书与村主任“一人兼”,全市村干部职数减少了三分之一。
  (三) 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了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对确定为“不合格”档次的领导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对全市县处级 1510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进行了民主评议,对评定为“差”档次的7名领导干部分别进行了诫勉和组织处理。加大了案件查处力度,全年共立查各类违法违纪案件920起,党纪处分809 人,政纪处分149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积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完善了廉政谈话制度,严格落实了“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政务公开、会计委派、土地批租、工程招投标等制度。突出治理“三乱”,对23起“三乱”案件进行了公开处理和曝光。
  (四) 干部作风建设以领导干部、领导机关为重点,深入开展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活动。 就精简会议文件、减少庆典和应酬性活动、督办重大事项、简化公务活动等,制定了一系列硬性规定,集中更多精力议大事、抓大事、促落实。坚持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帮扶困难企业等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施“提速工程”,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了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组织万名代表评机关活动, 取得了良好效果。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中共济宁年鉴2003》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主要反应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识和研究济宁市情、交流社会信息,指定政策、指导工作等重要资料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