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经济强市、增创发展新优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2131
颗粒名称: 三、建设经济强市、增创发展新优势
分类号: F124
页数: 4
摘要: 实现新世纪初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坚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突破牵动全局,坚持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全市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确立我市在区域发展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

内容

实现新世纪初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坚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突破牵动全局,坚持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全市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确立我市在区域发展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工业强市,建成现代工业中心城市,走出一条具有济宁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主攻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领域,形成若干高成长性的优势产业,培植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群体。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植壮大工程机械、医药、纺织服装、煤电化工和造纸等优势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主导产业群、支柱企业群。把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围绕建设“数字济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适应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迫切需求,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保险、证券、中介、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抓好各类经济开发区、园区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度。重大项目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工业中心的重要支撑力量。坚持大项目带动,每年集中抓好一批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龙头项目和重大技改项目,充分激活各类投资主体,注重依托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建设重点项目,保持投产一批、在建一批、运作一批的良性循环。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是关系济宁发展的长远大计。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煤炭和水资源,搞好采煤塌陷地治理。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机遇,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特别要抓好南四湖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生态经济园区,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现代农业。按市场需求发展高效种植业、畜牧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快农业布局调整,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更多更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建立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连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扶持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以标准化推动产业化,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动植物防疫监控体系,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速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创汇农业的转变。培植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
  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与保护。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稳定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配套改革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集中投向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和项目,加快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县乡公路、大型水利、农村能源、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等建设,争取用三至五年时间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路。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不断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新改善,使农民的富裕文明程度有新提高。
  (三) 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国际认证,更多地培育品牌,促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制成品岀口,提高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发展传统市场,全方位开拓新兴市场,扶持发展一批出口创汇大户。坚持“引进来”和“走岀去”相结合,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招商引资是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大中小项目并举,国外市外并举,引导鼓励外资重点投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汇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重组改造。整合招商资源,改进招商方式,积极运用境外上市、企业并购、产权转让等形式引进外资,注重引导我市大型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财团进行产业对接,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合作,推出一批优质国有资产让外资并购或重组。加快金融、保险、物流、旅游、中介等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在新兴领域利用外资上实现突破。举办一系列大型招商活动,搭建招商平台。充分发挥济宁高新区和各类园区的优势,重点吸引一批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项目,使其尽快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龙头。
  (四)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区域发展中极具活力、富有潜力的经济成分,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加快发展,实现量的扩展和质的提高。继续实施强乡强村强企业“三强带动”和“十百千”工程,支持经济强乡镇、强村居加快发展,鼓励有基础、 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造,投资参股基础设施、新型服务业领域,通过上市融资和资本运营膨胀规模,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特色突出的中小企业群体。
  优化政策、政务、法制、舆论环境,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氛围。认真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在市场准入、金融贷款、规费标准、税收管理、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和公平竞争。搞好各类园区建设,促进民营经济聚集发展。
  (五)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组,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股本结构优化,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植壮大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做好困难企业的调整、重组和脱困工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营运机制,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的企业评价体系。
  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培育发展各类要素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的大环境。
  (六)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战略性任务,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加速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再就业长效机制。企业改革要坚持减员增效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改革分配制度,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高度关注衣食住行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扩大教育、体育、旅游、娱乐、信息等服务性消费。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区服务,注重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城乡人民健康素质。发展残疾人事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探索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城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给予困难群体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市人民共同富裕。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植新的增长点,形成有活力、有后劲的县域发展格局。 在激发内部活力的基础上,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帮扶力度,扩大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落实改革开放试点县、试验区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用好扶持基础薄弱县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投入,加快赶超步伐。中央、省属驻济企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创造良好环境,支持其发展壮大,密切地企关系,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知识出处

中共济宁年鉴2003

《中共济宁年鉴2003》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主要反应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识和研究济宁市情、交流社会信息,指定政策、指导工作等重要资料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