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用和效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2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2038
颗粒名称: 二、作用和效果
分类号: D035.1
页数: 1
摘要: 实行民情恳谈,疏通和拓宽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渠道,镇村两级决策水平大为提高,有效地把工作的重点与群众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党员干部开展工作有了针对性。另一方面,镇村干部和群众坐到了一条板凳上,在责任区里天天和群众打交道,恳谈会上既见面又交心,如果形象不佳,难以通过群众关,促使镇村干部自觉转变作风树形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 行政工作 管理体制

内容

(一)实行民情恳谈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首先,民情恳谈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一种有效形式。民情恳谈制度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操作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性”的群众路线。第二,实行民情恳谈,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战斗力的重要措施。实行民情恳谈,疏通和拓宽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渠道,镇村两级决策水平大为提高,有效地把工作的重点与群众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党员干部开展工作有了针对性。另一方面,镇村干部和群众坐到了一条板凳上,在责任区里天天和群众打交道,恳谈会上既见面又交心,如果形象不佳,难以通过群众关,促使镇村干部自觉转变作风树形象。第三,民情恳谈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民情恳谈,充分体现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1.通过民情恳谈, 及时了解群众思想状况,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架起了一条民情通道,农村基层党组织掌握了做好各项工作的主动权;2.通过民情恳谈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树立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3.通过民情恳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决策更加符合群众意愿,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4.通过民情恳谈,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素质和致富能力。
  (二)实行民情恳谈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创新第一,民情恳谈制度使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有了制度保证。民情恳谈制度的切入点是“问问群众想什么”,广大群众由此看到了党员干部的真心和诚心,受到信任和鼓舞; 同时,镇村干部找到了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意愿的渠道,找到了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关键点——只有按照群众意愿办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全镇各级党组织通过民情恳谈会上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保证了决策符合客观实际, 而且为决策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民情恳谈制度促进党员干部积极为人民服务,使群众利益得到维护有了制度保证。民情恳谈制度,突出强调“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思维,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要求,把群众富裕作为第一目标。”在这个制度约束下,所有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真正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第三,民情恳谈制度使干部转变作风有了制度保证。民情恳谈制度,把干部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工作方式以及干部的监督、 考核等,都统一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基础上, 从根本上解决了干部作风转变问题。第四,民情恳谈制度使思想政治工作同农村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有了制度保证。民情恳谈制度,明确规定了“听取批评建议、开展思想教育、宣传政策法律、传播科学技术、为民排忧解难、搞好计划生育、维护社会治安、倡树文明新风”等八项任务,不仅使思想政治工作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而且使镇村的各项工作都纳入民情恳谈之中,纳入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之下, 从制度上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同农村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实行民情恳谈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方法创新首先,民情恳谈在干部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活化了思想政治工作。实行民情恳谈制度,干部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地位平等了,距离拉近了。干部能及时了解群众的困难, 各项工作有了实际目标;群众也能正确理解干部的苦衷,干部讲的道理群众能够听得进去了。第二, 民情恳谈使广大普通党员找到了工作着力点。民情恳谈从解决稳定问题开篇,逐步演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论坛”。广大普通党员在发表见解、展示才华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和神圣感,以实际行动帮助农民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在这个过程中,广大普通党员的工作得到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而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第三,民情恳谈使群众说话灵起来,各项工作一顺百顺。“民情恳谈”把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寓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全过程,很好地实现了“谈”和“做”的结合,所以深得民心、富有成效。为了让老百姓说话“灵”起来,全镇还建立了“民情十日承诺制度”,制订《督查令》和《民情通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调度。 谁假恳谈,不办实事,就会受到群众的抱怨和责备, 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处分。农民群众看到自己说话管用了,参政、议政、督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许多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
  2001年,全镇有2.1万多人次参加了民情恳谈,听取各类意见、建议2700多条,解决群众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1100余件,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项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优秀党委”、“模范镇政府”、“信访工作先进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济宁、邹城两级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了《学习推广张庄镇民情恳谈经验的决定》。

知识出处

2002中共济宁年鉴

《2002中共济宁年鉴》

主要反应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识和研究济宁市情、交流社会信息,指定政策、指导工作等重要资料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