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新农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2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1847
颗粒名称: 三、创新农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分类号: D267
页数: 1
摘要: 后进村之所以落后,除了自然条件差等客观原因外,关键是缺少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特别是缺少一个真心实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书记。在全镇25个后进村中,竟有17个村找不出支部书记合适人选。如何正视和解决在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镇党委先后召开了书记办公会、 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形成了共识。镇党委决定对那些对上不负责、对下不服务、群众威信低、致富无门路的软弱涣散村级班子进行彻底改革和整顿。通过半年多的工作证明,选派镇干部到后进村任实职,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关键词: 党建工作 农村建设

内容

后进村之所以落后,除了自然条件差等客观原因外,关键是缺少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特别是缺少一个真心实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书记。 在全镇25个后进村中,竟有17个村找不出支部书记合适人选。如何正视和解决在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镇党委先后召开了书记办公会、 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形成了共识。镇党委决定对那些对上不负责、对下不服务、群众威信低、致富无门路的软弱涣散村级班子进行彻底改革和整顿。对村内一时难以找到合适人选的,镇党委作出了从镇机关选派一批水平高、 素质好、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的干部职工到村任实职改变后进村面貌的决定。经过组织程序, 2001年9月3日,全镇有48名机关干部分别到全镇17个村任实职,其中村支部书记17人,副书记 14人,科技村主任兼文书17人。通过半年多的工作证明,选派镇干部到后进村任实职,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一是从根本上化解了矛盾选派到村任职的干部不受家族、宗派的影响,并且素质较高,处事公平合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及时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二是建立健全了村党支部班子,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全镇22个无合适人选的村已全部选配了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建立了支部新班子,解决了这些村“没人问事”的问题。
  三是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选派任职的干部工资由镇财政统一发放,不给村里增加负担, 受到了群众欢迎。
  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到村任职的同志在实践党的宗旨中保持和强化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同志到村后,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吃住在村,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办百家事,身体力行实践“三个代表”,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

知识出处

2002中共济宁年鉴

《2002中共济宁年鉴》

主要反应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识和研究济宁市情、交流社会信息,指定政策、指导工作等重要资料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