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民情恳谈”制度促进两个文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2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1753
颗粒名称: 实施“民情恳谈”制度促进两个文明发展
分类号: D267
页数: 1
摘要: 兖州市黄屯镇二十里铺村,位于镇驻地北3 公里,327国道北侧。全村1200人,其中回族 170人,耕地面积2150 亩。200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68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 元。全村共有党员52 名。村党支部一班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带领村民在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各项事业及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兖州市委评为“五好村党支部”。对重大问题,则组织支部、村委及民意代表共同商讨,提岀解决办法。化解了各种矛盾,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被济宁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学习推广张庄民情恳谈经验先进单位。
关键词: 党建工作 基层党建

内容

兖州市黄屯镇二十里铺村,位于镇驻地北3 公里,327国道北侧。全村1200人,其中回族 170人,耕地面积2150 亩。200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68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 元。全村共有党员52 名。村党支部一班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带领村民在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各项事业及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兖州市委评为“五好村党支部”。
  二十里铺村是一个回汉两族群众聚居的村,搞好民族团结事关农村稳定大局,因此村党支部制定了围绕团结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稳定的工作思路。 2001年是全国村级“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集中开展的一年,二十里铺村被确定为兖州市领导干部包村联系点,在市驻村指导组的帮助下,广泛发动, 精心组织,学教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受到上级党组织的表扬。在学教活动开展过程中,村党支部重点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做好、做实结合文章。针对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村党支部坚持走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除原来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民主理财制度等外,还制定了《民情恳谈制度》,规定每月10日为民情恳谈日,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轮流接访。全村按1:40的比例选出30名民意代表,把每30户划为一个责任区, 村两委成员每人包一个责任区,对回族责任区实行回民村干部包区;在民情恳谈中,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能答复的当场答复,能办理的马上办理,不能解决的由支部村委上报上级,在十日内给群众回复。 对重大问题,则组织支部、村委及民意代表共同商讨,提岀解决办法。通过开展民情恳谈活动,村干部包区管理,转变了支部工作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支部的号召力,村风、民风淳朴,群众团结友善,一年来村里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也没有邪教活动等不良现象。化解了各种矛盾,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被济宁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学习推广张庄民情恳谈经验先进单位。
  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十里铺村虽地处327国道沿线,又有兖石铁路经过,地理、交通位置非常优越,但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仍是一个经济形式比较单一的农业村,没有什么优势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发展经济成为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头等大事。2001年, 村党支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依据自身现有条件,认真思考,发掘优势,创出了一条以农为主、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经济发展路子。立足村里多年形成的养殖业优势,以养殖业为突破口,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首先, 由养殖大户牵头,成立了小尾寒羊养殖基地,集配种、繁育、出栏肉羊为一体。村里为带动群众发展饲养,为养殖户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和场地服务, 很快形成规模,成为济宁市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小尾寒羊养殖中心。另外积极到外地学习,引进了黑蚂蚁养殖这一特色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创造有利条件制定奖励措施,引导农民以户为单位,搞个体饲养猪、牛、羊、肉食兔等家畜,形成了以点带面的畜牧养殖业格局。到2001年底,全村有 60%的农户从事养殖业,每个养殖户平均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2000多元。养殖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种植业的调整。以前的种植模式是一麦一棒, 秋季玉米秸秆处理是一个难题,尽管各级一再强调不要焚烧,由于秸秆的存放及利用问题没有解决好,仍有很大部分被烧掉。村里多次到兖州市农业局咨询,并得到了农业局提供的高油玉米良种。按照农业局的指导,秋季收获秸秆青饲料,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而高油玉米产量不低于其它玉米, 质量优于其它玉米,种植后取得较好的收益,这样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同时又增加了收入。在搞好种养业的基础上,还拉长产业链,大搞农产品深加工,先后办起面粉加工厂、羊肉加工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在投资13万元完成了农网改造的基础上,又投资20余万元将全村133公顷耕地铺设了地下电缆、PVC管道,新增两台180KVA变压器,变压器总容量达430KVA, 新打机井15眼,并达到井井通电,使全村133公顷耕地成为现代化、旱涝保收的优质良田,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为该村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村支部一班人牢记党的“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累累硕果。下大力搞好村庄规划工作, 建设现代化小康新村。村成立了专门的村庄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在执行调整规划的同时,建设小康楼32座,总建筑面积达7000 平方米;投资40万元硬化了村内道路,垒砌了排水沟,安装了路灯,美化了街道;投资10万元,打了深水井,改造了生活供水设施,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300多户有220户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8% ,村里还建起公共浴池,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达到了各类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改善教育条件,拆除了村小学部分危房,投资60万元建设村小学教学楼;村办幼儿园建设成济宁市一类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园率达 100% ;村敬老院设施完善,服务到位,房屋整洁,环境优美,使老年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里建起了文化楼,内有“青年之家”、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村民农闲时不仅可以到“青年之家” 娱乐放松一下,而且还可以到图书室阅览种植养殖的专业书籍,提高种植养殖技能,从而满足村民休闲、娱乐、学习、致富的要求,其中“青年之家”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知识出处

2002中共济宁年鉴

《2002中共济宁年鉴》

主要反应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识和研究济宁市情、交流社会信息,指定政策、指导工作等重要资料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