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2中共济宁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50320020210000008
颗粒名称: 一、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分类号: F124
页数: 3
摘要: 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省委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0亿元, 增长13%;实现利税71.7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亿元,增长11.7%。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22.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4元,分别增长10%和5.5%,实现了 “十五”发展良好开局。(四)坚持抓“高大外”项目,培植新的增长点从济宁实际出发,坚持抓大投入、大项目,一批“高大外”的产业龙头项目启动兴建。
关键词: 经济建设 经济发展

内容

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省委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0亿元, 增长13%;实现利税71.7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亿元,增长11.7%。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22.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4元,分别增长10%和5.5%,实现了 “十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坚持用“三个代表”统一思想,研究确立新的发展定位为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规划部署,市委在2000年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提出、后经市委全委会和市人代会讨论审议,确立了济宁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建设有较强实力的工业中心城市、有独特优势的资源开发型区域经济中心、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大市、有较大辐射力的济兖邹曲复合型大城市。确定“十五”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递增1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8亿元,递增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300亿元,递增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70元,均递增6%。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市委提出了在全市进一步叫响、更好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是最根本的标准,经济不发达是最大的实际,加快发展是最大的政治” 四句话,弘扬“不怕困难怕落后,团结实干创一流” 的济宁精神,采取多项举措,增强干部群众的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争创发展新优势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从济宁实际出发,确定并坚持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1年,三次产业比例已调整为18:44:38。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突出抓好优质高效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到400多万亩,粮经作物比例达到 67:33。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27.4万亩,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规模化养殖达到50%以上。实施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封山育林、经济林基地建设林业“四大工程”,取得较大突破,营造绿色通道750公里、补植320公里,新建农田林网45万亩。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40% ,256家规模龙头企业带动种养基地450万亩, 重点培植2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玉米深加工、 林纸一体化、鲁西黄牛综合开发等一批新项目进展顺利。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金乡县被命名为 “大蒜之乡”,微山县被命名为“中国麻鸭之乡”、“中国乌鳢之乡”。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全市千亩以上优质瓜菜生产基地达到155处,万亩以上的优质果生产基地44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到220处。
  围绕建设工业中心城市,积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狠抓工业结构调整,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投入40多亿元对传统产业中的骨干企业普遍进行了系统改造,全市工业主要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5%,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33%。2001年,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发展到80 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9 家,比上年增加4家。菱花味精、鲁抗医药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兖矿集团、邹县电厂、里能集团、如意集团、太阳纸业等企业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前列。通过规范改制、资产重组、募股上市等,着力做大做强21个重点企业集团,这21个集团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均占到全市工业的50%以上。以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6家,高新技术示范企业20家,85%以上的大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7个,建成了技术创新促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全市髙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15%以上。
  (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求突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先后组织人员北上德州等地学习, 掀起了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南下广东、浙江、上海考察,拉开了全民招商引资的序幕;西进西安科技招商,把“科技进步年”活动推向了新的高度;东出大连经贸项目双向推介,拓展了开放合作的新领域。
  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通过放宽政策、 优化环境、建立园区、培植大户,民营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到2001年底,全市民营企业达到13. 3万户,从业人员61.7万人,注册资金68亿元,资产总额238亿元。民营企业资产规模500万元以上的发展到241家,1000万元以上的151家,过亿元的9家;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29家。初具规模的民营经济园区发展到48处,实际投资87.3亿元,进区项目1575个。民营企业上缴税金7.9亿元,比上年增长76.1%,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 23%,民营经济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 农民从民营经济发展中得到的收益达到人均532 元 。
  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现较大突破。坚持“济宁以外都是外”,对内对外开放一起搞,政府招商、企业招商、全民招商一起上,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一起抓,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以外促内,着力提高经济的外向度。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2001年合同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增长 163%;批办市外国内资金项目894个,利用资金73 亿元;完成进岀口总额(不包括兖矿出口煤4.3亿美元)4.57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 2.54亿美元,增长18%);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值的83%;境外企业达到17家。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34.1亿元,增长10%。城市化工作有新进展。根据省委、 省政府把济宁建成全省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的战略决策,市委确定以济宁、兖州、邹城、曲阜四城市为主体,建设组群结构、复合中心城市,核心内容是建设济宁—曲阜都市区。经过科学规划并经高层专家论证,组群结构大城市规划框架已基本确立,建立济宁—曲阜都市区的条件基本具备。召开了全市城市化工作会议,按照以新的理念认识城市、以战略眼光规划城市、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以市场化手段经营城市的思路,全面启动大城市建设规划。2001年投入5.8亿元,整修、改扩建道路38 条,几个大型广场和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已投入使用或即将建成。
  (四)坚持抓“高大外”项目,培植新的增长点从济宁实际出发,坚持抓大投入、大项目,一批“高大外”的产业龙头项目启动兴建。2001年基本确定的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项目82个,总投资673 亿元,从中筛选出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20项,作为重点来抓,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并实行了市级领导干部联系项目、保证项目实施责任制,年底已有13项开工建设或建成。投资 9100万美元的台商王乃昌科技工业园,一期工程已投产,二期工程已奠基;投资16亿元、年消化150 万吨玉米的九九新能源项目已试产;首期投资11. 5亿元、总投资超过25亿元的山东凯赛里能生物科技工业园和首期投资12亿元的如意杜邦高新技术工业园已开工建设;英克莱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开发的蓝光二极管项目,已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鲁抗与港商合作总投资12亿元的医药项目正在运作;总投资37亿元的煤电铝综合项目已启动;与兖矿、外商合作的一期投入200亿元左右的煤化电基地建设项目正在批办;首期投资6亿元的15 万头黄牛综合开发项目已正式启动。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总投资20亿元左右的同济大学科技园计划2002年3月动工兴建。

知识出处

2002中共济宁年鉴

《2002中共济宁年鉴》

主要反应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认识和研究济宁市情、交流社会信息,指定政策、指导工作等重要资料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