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婚嫁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唯一号: 150134020220000990
专题名称: 商河县婚嫁习俗
文件路径: 1501/01/object/PDF/1501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51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清末及民国时期,婚嫁习俗繁琐。男女结亲要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兴订娃娃亲,一般男子七八岁时其父母即央人提亲,富有人家甚至三四岁就订亲。讲究门当户对、属相合适、男小女大,一般女大于男2~3岁。双方家长如觉合适即作主订婚,男女本人不能过问。订婚仪式俗谓下柬,男家先备恳亲帖,女家回允亲帖,互通婚帖后两家即算确定婚姻关系,双方不得反悔。聘礼分两次送于女家,一是互通婚书时男家备袄裤衣料,由媒人送至女家,二是确定婚期时男家备米、面、酒、肉四色礼送于女家。聘礼厚薄视家庭贫富不一。结婚年龄男子十四五岁,女子十八九岁,男子也有十一二岁即完婚者。妆奁,由女家置办,除桌、椅、箱、柜外,土布被褥为重要妆奁,多为女子自纺自织,富家四五十件,穷家也有二三十件,届时将其绳缚车上,重叠累积引人观看。结婚日,男方备花轿、吹鼓手到女家迎娶。返至男家后,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父母,后新人互拜,礼毕新娘搀入洞房,梳发换纂后,新娘盘坐炕中不吃不喝,任人观看,俗谓“坐芦妆”。当晚,行合卺礼,饮合婚酒。随之众人到洞房取笑逗乐,称“闹新房”或“闹媳妇”。第二日回门,新郎新娘同去女家拜识女家亲属,午饭后即归。回门后,男女双方长辈于六日、九日相互接送新娘,俗谓会亲答礼,整个婚嫁过程才告结束。 贫困人家限于条件,婚嫁礼仪多从简,无力迎娶者,订亲后多借他人结婚吉日或在腊月二十八吉祥无忌日完婚。届时将新娘接到男家梳洗换纂,婚礼即告结束。 建国后,1950年5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后,逐渐废除了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婚姻制度。男女订婚虽多数仍需由媒人介绍、父母允许,但须征得男女本人见面同意。男女岁数趋向同龄或男大女小,男多大于女二三岁。订娃娃亲者逐年减少。订婚仪式,农村多沿旧习,城镇青年经互相了解确定婚姻关系时,双方父母会面后即算定婚。结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实行婚姻登记,登记时男女双方持单位证明到户口所在地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结婚年龄,1980年前,男年满20周岁、女18周岁;1980年后改为男年满22周岁、女20周岁。不少青年主动实行晚婚,男年满25周年、女23周岁后才登记结婚。婚礼向文明、简朴方向发展。农村虽多数沿用旧婚礼,但程序大为简化。50年代迎亲时改坐轿为骑马,60~70年代骑自行车,80年代用吉普车、轿车。回门均改为次日。城镇青年有的参加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1982年国庆节,商河县妇女联合会、共青团商河县委和商河县总工会在县招待所为五对青年举办了集体婚礼。1985年后,婚礼和聘礼趋向大操大办。有部分家庭因操办婚事大摆宴席铺张浪费,女方索要彩礼,负债甚重,影响了生产、生活。 此外,建国前民间旧婚姻礼俗尚有童养媳、换亲、转亲、纳妾、入赘、续弦、改嫁等婚俗。童养媳多为贫困人家子女,经人介绍将幼女送或卖给婆家,待男女长大后即让其行婚礼,俗称为“合房”。童养媳地位低下,如同佣人,多数受婆家歧视,建国后被废除。换、转亲,多系有未婚女子的贫困人家为解决其大龄男子婚事所为,两家互换结亲者称换亲,两家以上交叉互换结亲者称转亲,订婚后结婚等其它程序基本同于普通婚俗。转换亲虽一时解决了男子的婚姻问题,但由于男女双方互不了解,强迫结合,往往婚后夫妻感情不好,轻则经常吵闹,重则女方私下出走,甚至逼出人命。建国后,换亲、转亲婚姻大为减少,但尚未根绝。纳妾多系权贵家庭,妻子不能生育而娶二房,也有的属喜新厌旧而再娶。建国后实行一夫一妻制,纳妾之习随即绝迹。入赘多是一些无钱娶妻的贫家子弟所为,民间谓之“养老女婿”。婚前,入赘男子填写有侮辱性质的入赘文书,婚后男子要改姓女方姓氏。婚仪多由女方操办,用拜天地、喝合婚酒等仪式。入赘者多数受村人欺侮。建国后,提倡男到女家落户,赡养女方父母,男到女家后不必改名换姓和填写有侮辱性质的文书,结婚费用由女方或男女双方负担,也有的在男家举行婚礼后再到女家生活。男子再娶谓之续弦,如娶处女,称“填房”,婚礼多同初婚。夫死后妇女多终身守节不再嫁,否则即遭受舆论谴责,偶有再嫁者,婚礼简单,结婚日一般由男家于五更前偷偷用车拉出村外即可。再婚时,女方娘家无权过问,由婆家收财礼,钱数一般比初婚多几倍。建国后,再婚妇女不再受歧视,婚礼多同初婚。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商河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实事求是地记述商河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