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花鞭鼓舞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唯一号: 150134020220000976
专题名称: 商河县花鞭鼓舞
文件路径: 1501/01/object/PDF/1501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481.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原称花鞭鼓,起源于商河县张坊乡王辛村,为民间医生王立礼首创。王立礼(1886~1969)家境贫寒,靠闯江湖卖膏药谋生,先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等地闯荡游历,经营膏药。他头脑聪慧,善于经营。为了招引顾客,他认真研究各地民间秧歌、鼓舞、杂技、舞蹈动作,取其精华,创造了花鞭鼓舞。首创时为单人单鼓,后来发展为二人挎鼓对舞。舞者二男,头系白毛巾,身着短衣,各挎一腰鼓于左胁下,双手各执长鞭软穗击鼓起舞。其花样有前八步、后八步、鹞子翻身、鲤鱼跃门、古树盘根、张飞骗马、苏秦背剑等,扬手蹈足,鞭飞鼓鸣,活泼豪放,独具一格,引人入胜。1911年(清宣统三年)王立礼在北京前门大街献艺时,被清廷宫吏看中,召引入宫表演,皇帝溥仪看后,赐给其丝制黄龙绳一缕。得到皇帝的赞赏后,王立礼更加潜心钻研花鞭鼓舞的动作和内容,使花鞭鼓舞日臻完善,他的膏药生意也因此兴隆起来,周围群众纷纷慕名前来学艺(医)、求医。解放前,王立礼便将此艺传给了王佃一村的王元风父子、苟家村的张风云及李希平、小张家村的张凤鸣等人。因其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民间,为群众喜闻乐见,所以久传不衰,成了商河一带集市、会场、节假日的重要娱乐项目。建国后,民间艺术得到了继承发展,花鞭鼓舞增配小镲,并增加民歌唱词,舞一段,唱一段,更显的生动活泼。远传到禹城、广饶、博兴等地,被全国及中央艺术团体视为民间优秀舞蹈之一。50年代初期,大连歌舞团派人来商河专访学习,经过加工整理后,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金质奖;1956年参加省农民文艺会演获一等奖;1957年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获一等奖,演员张风云、李希平曾受到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80、1984年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及辽宁舞蹈集编辑部录制记录片,并多次播放;其内容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商河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实事求是地记述商河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