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鼓子秧歌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唯一号: 150134020220000975
专题名称: 商河鼓子秧歌
文件路径: 1501/01/object/PDF/1501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477.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商河鼓子秧歌分东、西、北、中四大流派,以中部最为著称。表演时以牛皮大鼓为统帅,以伞和鼓子为主阵,配以棒、花、丑及杂耍。伞又分头伞和花伞,头伞如军中主帅,多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分别为白髯、白袍、黄马褂、黄头巾或黑髯、黑袍打扮,如同传统剧中的老生。头伞左手握平顶黄罗伞,右手持牛胛骨板,骨沿系有若干小铜铃,摇动时发出清脆悦耳的音响,以铃声的变化指挥秧歌跑场。动作苍劲有力,奔放稳健,大有老将出战之态。花伞比头伞略小,伞头覆以色彩鲜丽的绸布,左手顶伞,右手空掌,带领花队舞蹈,起到扩大阵势、增加色彩的作用。鼓子是整个舞蹈队伍的主力,由男性青壮年组成。演员头扎英雄巾,腰缠英雄带,左手持扁状圆形双面鼓,鼓帮上钉有一寸多宽的布带,套于左手腕上,右手拿鼓槌,边敲边舞,动作粗犷剽悍、刚健挺拔,充分表现出山东大汉刚毅、豪爽的性格。棒为青年健儿,头戴红缨凉帽,腰系红绸,双手持两头系以五色彩带的棒,动作敏捷、英雄潇洒。花则为娘子军,头戴彩花,身披各色斗篷,左手持绸巾,右手执扇,随着秧歌队翩翩起舞。丑角、杂耍可多可少,丑角多扮成“傻小子”、“丑婆”、“赃官”、“花花公子”;杂耍中有“舞狮子”、“跑旱船”、“箍炉挑挑”、“耍马杈”、“王小赶脚”等,他们可在整个秧歌队中自由穿插、即兴表演,起到补空、幽默、诙谐逗趣的作用。 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一般成三路纵队,伞居中间,鼓、棒、花分列两边,大鼓开路,杂耍压阵,此起彼伏,逶迤壮观。在广场演出叫圆场,也叫跑场子,进场时自然分作四路或八路纵队,大鼓指挥,伞头率领,鼓、棒、花等边舞边串花,其花样以生活用品的形状、生产劳动工具、建筑物名称及历史上的兵阵图为名,有“剪子股”、“牛鼻钳”等一百多种(见商河鼓子秧歌场图)。跑场子时队形讲究平衡对称,每队每伞带四鼓四棒四花,角色以偶数随意增减。众多演员在阵阵鼓声中往来穿插、交叉、开合、驳花,忽如蛟龙摆尾,忽如短兵相接,忽如雄鹰翱翔,忽如行云流水,展现出一幅幅壮丽宏伟图画。终场时八路纵队排成方阵,进则都进,退则俱退,浑然一体,霎时群伞飞舞,鼓棒齐鸣,气势十分雄壮。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商河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实事求是地记述商河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