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丧葬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唯一号: 150134020220000400
专题名称: 济南市丧葬
文件路径: 1501/01/object/PDF/1501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1061.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旧时,北园地区多采用土葬,治丧标准较高。富裕人家讲究重殓厚葬,一般人家也不惜财物治丧。力图以此安慰亡灵。丧礼繁杂,迷信色彩浓重。 清代,人死之前,家人将其抬到屋里北面大哭,俗称“叫魂”;人始死,家人即着孝服(用白布制成的帽、巾、衣、褂、鞋等),将一桌子置于大门外,丧主绕桌左右各三周,哭喊归灵,俗称“指路”;人死后,家人一起到庙中哭奠,俗称“上路”;出殡前还要到庙中“送盘缠”;出殡之日均要修经;送葬至墓地后,即用土封盖棺椁,家人哭吊,此俗称“参灵”;埋葬后第三天,丧主到坟地修墓,祭奠,家人围坟转三周,俗称“圆坟”。此后行祭日,一般人死后七天为一祭日,直到“七七”祭日,家人到坟上祭奠;百日、周年为祭日,祭奠较为持重;再后是每年的元旦、寒食日、中元节、十月一、除夕等祭日,家人到墓前摆供品祭奠。通常寒食前摆鱼肉、菜肴祭奠;芒种后祭日用新小麦制品祭奠;农历十月一日,供百物祭奠。 民国时期,人在弥留之际即着内外寿衣,衣着全是用新布制作,一般有棉袄、棉裤、马褂、棉袜、帽毡、简单被褥等。男女有别,女的有裙子。当人接近绝气时,将一枚铜钱放入死者嘴里,以示吃饭;孝子披发至院心呼其亲而号“上西南”,谓之“指路”;随后,用瓦罐盛米汤,赴土地庙,一路呼亲而哭,一路洒之,俗称“送浆水”。 丧期一般要三日葬,富者有五日、七日、九日葬不等,丧期择定后,通知亲友,请其临丧。亲友便到死者家中行祭(吊丧)。吊丧或出殡时用的祭品有鱼、肉以及果品、糕点,并烧化冥纸。停灵吊丧一日(有的三日不等)后,将尸体装入棺内(大都为晚间装),俗称“入殓”。殓后设灵堂、供品、摆“扎彩”(用纸扎成的纸马、纸人、纸轿等)、挂挽帐,亲友祭奠死者后人跪棺守灵始终。送葬前,家人要上庙“送盘缠”、“请魂”,将扎彩及死者生前所用的炕席、枕头烧于庙前,以示离别和送行。 出殡时,子女儿媳要在灵前吃饭,并边吃边装下食罐(下食罐出殡时带至香堂内),以示与死者最后同吃一顿饭。起灵时,将灵前置一碗,碗下扣放一铜钱,用菜刀砍破,以示该死者此后不再吃这家的饭。当灵柩抬至大门外时,子女跪在灵前,由长子将事先备好的一页瓦或瓦罐(盆)摔破,俗称“摔老盆”,以示死者今后不再住该家的屋。然后,家人举幡引灵柩至墓地。灵柩停放在坟前,家人摆设祭品,进行哀悼祭奠。祭罢,灵柩置人棺穴,称“下葬”,随即,家人均要以衣袖拂扫棺面,以示离别。后先由儿孙覆土,再众人掩埋成墓。 葬后祭日,承袭了清代习俗。又兴死者葬后“持服”,即一年内(有的三年内,有的几个月不等)不举办婚姻喜事,不参与别人的喜庆大典,春节不拜年等。另外,以后家人完婚后由父母带新郎新娘去拜祭祖先。每逢年节要到大门外化纸烧香,意为接祖回家过年,设祭于家中,供一日或三五日,节后,烧纸“送走”。 坟墓的建筑形式大体分三种:一种是砖槽石盖,坟低于地面一米左右,葬后堆土成墓,高出地面数尺;一种是砖砌槽,坟顶用砖砌发碹,略高于地面;一种是砖瓮,用砖三五百不等。另外,富者根据地下水位,在水位低的地方掘下四五米,再挖通道,通道前用砖堵塞,棺在其中,通道内壁上有简单的图案。有之富者,人未死前便修坟,俗称“寿坟”。上述几种坟前均单独建有石槽或砖槽与坟相通,俗称“香堂”,陈设冥器、石条、香案、石鼓、牌位、下食罐、浆水罐等。墓前,一般贫穷人家置一石台或砖台,列于坟前,以备祭祀时摆设祭品;富户人家置有石碑、石桌,还有的建有牌坊、石人、石兽、石香炉等。占地之多,耗费之大。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在丧事问题上的观念发生了变化。20世纪50年代,人死后,穿寿衣,人木棺,家人穿戴白孝衣着,死者葬于公墓或故土,基本承袭了旧时的丧葬习俗。60年代始,人死后,除少数民族外,皆实行火葬。人死后,由家人制作或购买新衣衾,为死者净身更衣。大都在医院停尸三天,家中设灵位、摆供桌、供品、门外放花圈。死者子女、亲属带黑色臂纱。其他参加吊唁者只在向遗体告别或参加追悼会时胸佩一朵纸做的小白花,丧礼从简。进入80年代,葬礼有复旧倾势。 火化后,骨灰装入骨灰盒。由丧主决定,或放置骨灰堂存放,或取回埋葬。 葬后祭日,一般沿袭了旧时风俗,“作七”、百日、周年及每年清明、十月一为祭奠日。清明节扫墓上坟是大多数人家承袭的习俗。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