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531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871
页数: 6
页码: 508-5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市中区的文物古迹的古建筑与古文物以及古墓葬、古遗址、纪念地的情况。
关键词: 市中区 文物古迹 济南市

内容

第一节 古建筑
  山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 位于辖区东北部上新街17号,南北长215米,东西宽65米,占地面积13300平方米。陈列室原是世界卍字会和济南道院的旧址(1921年创立的慈善事业机构)。1934年始捐款兴建,分前后二期工程,1942年建成,是一座具有晚清建筑风格的宫殿庙宇混合式建筑群。平面布置为南北进院,在中轴线上,递次落成大门、前厅、正殿、晨光阁(文光阁)。第二、三进院东西为殿庑,大门有影壁,其间为前坪,东西有两个边门相对,四周绕以砖墙,整个建筑布局得当,层次分明,质朴古雅,宁静幽深。设计施工具有古今中外相结合的特色,既袭用了清代大木作做法,又使用了新型建筑材料,屋顶构架,挂式斗拱,歇山卷棚都用钢筋水泥浇灌而成,檐下勾绘传统点金彩绘,基座改用花岗石砌筑色边,内部保持中式藻井、天花和木雕装饰,顶棚角线和灯光装置则取欧洲近代式样,克服了古建筑那种暗淡阴森的缺陷,显得明快舒展。晨光阁二楼彩绘龙凤合壁,东西殿庑,檐头彩绘北京风景、亭台楼阁、花鸟鱼虫、文房四宝,秀丽多彩。1956年2月,此建筑改建为山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游览参观的重要文化场所。
  济南市博物馆 位于辖区民康里6号,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原址为世界红十字会济南历城红十字会旧址,简称全鲁十字联处,成立于1928年。会务活动除供奉佛、儒、道、耶稣、回、天主教的创始人外,并施于救济医疗、育婴、扶残、办学等,1953年解散。该建筑南北长50米,东西宽18米,为中西混合式二层楼,砖、石、木结构,仿古庭园式,有大门、前后二进天井、北厅、东西厢房、走廊、地下室等计51间,建造60余年仍保持原貌。先后为济南市民政局、劳动局、物资局、文化局及市中区文化馆办公用地,1971年归属济南市博物馆,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竹园 位于西青龙街17号,占地1.2公顷,为元代建筑。园内有3处庭院,13个院落,房屋186间,建筑面积3752.10平方米。七十二泉中的望水、东高、白水等泉亦在园中,置4亭5桥1花园,是一处集南方庭院、北京王府和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古庭院建筑。万竹园之名始见于元朝,因面积广大竹林成片得名。1570年(明隆庆四年),宰相殷士儋归隐万竹园,在园内筑水上精舍一座,名曰蒙斋亭。并在园内广植花木,改万竹园为通泺园(指园中之水通泺)。清康熙年间,济南著名诗人、进士王萍在此居住,因蒙斋亭临望水泉,望水泉为济南七十二泉之第二十四,故将蒙斋亭改称二十四泉草堂。民国初年,北洋常备军第五镇统制张怀芝占据该地,1912~1917年,征集能工巧匠建成一座设计宏伟、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布局合理的建筑群体。园中各院落均为雕梁画栋,古幽清雅,院院相连,渠渠相通。1951年,张的后人将万竹园卖给国家,“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一定破坏。1980年经整修开放,1986年《李苦禅纪念馆》设于园内。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观后阁楼 位于长春观街9号。长春观,一名大庵,始建于1107~1110年(宋大观年间)。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载:“西门外,邱处机潜修处,平地一洞,蜿蜒数里,今没入民舍……”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邱处机为元朝人,号长春子,栖霞人,十九岁拜王重阳为师,学于宁海昆山……”,以不嗜杀及敬天爱民清心寡欲为善。太祖深契之,赐官曰长春。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明、清时期,长春观多次重修,至清中叶后日渐衰败,庙宇废。解放初期,殿内有塑像。1958年,殿宇被街道工厂占用,毁坏严重,1982年工厂迁出。原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均为清代建筑,后仅存山门、大殿、东配殿及后阁楼。1986年11月产权移交济南市文化局。同年,由市政府拨款修复西配殿。1987年省文物局再次拨款修复东、西厢房,1990年9月完工,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 别名南大寺,位于辖区西青龙街礼拜寺巷内,占地52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80.9平方米,据寺内存1495年(明弘治八年)《济南府礼拜寺重修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1295年(元朝元贞元年),经明、清、民国时期几次重修扩建,设备完整,包括影壁、大门楼、礼拜殿、宣喻台、邦克楼、望月楼、南北讲堂、浴室等。主殿由后殿、前殿和卷棚组成。寺内存有历代碑文、匾额。该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建筑符合伊斯兰教规并属中国古典庙宇式建筑群体,为山东清真寺之冠,济南穆斯林主要的礼拜斋戒庆典之地,1966~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曾遭一定程度破坏,经修整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北大寺 位于永长街81号。占地5000平方米,有主殿、卷棚、望月亭、南北讲堂、沐浴室等,主殿由9排大圆柱支撑,建筑面积823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做礼拜。该寺始建于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因建于永长街北部,故名。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成为完整的建筑群体。1932年大修。寺由影壁、大门、教室、浴室、教长室、礼拜殿等建筑组成。礼拜殿是全寺的主要建筑,门面五间,前有抱厦3间,进深为四个单体建筑连接而成13间,殿顶以3个勾连搭式的屋顶组成,前为单檐硬山顶,中为单檐卷棚歇山顶,中间出四角钻山顶楼阁,后为单檐硬山顶,几个建筑物顶部连成一个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殿前单檐卷棚硬山顶和殿周回廊,是整个殿堂建成后外加的。解放后,有多次小修葺,1966~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市中印刷厂、金属文具厂、蜂窝纸厂、服装四厂占用。1985年后,工厂陆续迁出。1990年2月开始全面大修,总投资27.70万元,1990年10月底竣工。有专职人员16人,为济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女寺 位于辖区西青龙街90号,占地面积2414平方米,建筑面积223.8平方米。北屋6间(三层)专供女穆斯林做礼拜之用,可容90人。西屋6间为浴室和女教长住处。是座具有古典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清真女寺原名饮虎池清真寺,始建于清朝中期(寺中尚存清咸丰年间修寺碑文),结构简陋。民国初年由穆斯林捐助建小楼。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寺内被毁,改建济南弹簧厂车间。1983年工厂迁出,产权归原主。1984年应女穆斯林请求,更名济南清真女寺。
  养济院 位于共青团路145号。初以抚恤孤贫而建。据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卷五建置园院载:“养济院正统十三年,邑人尹旻建。”经考证,尹旻字同仁,历城县人,1448年(正统十三年)第一名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特进光禄大夫少保柱国。1936年,养济院翻建,解放后多次修缮。1990年存有平房10排共89间,占地面积2950平方米,为居民区,尚有盲人6户,五保户5户。
  第二节 古文物
  位于辖区上新街的山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馆藏文物丰富,有各类自然标本8000多件,其中山旺古生物化石种类繁多,驰名中外。历史及革命文物13万余件。有首次发现于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各种代表性器物;有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失传1700余年的竹简《孙膑兵法》以及《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兵书,还有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历谱公元前134年(西汉元光元年)历谱。收藏的商周青铜器、封泥、汉印、汉画像石、古代书画碑帖、善本古籍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60年代后期,辖区陆续发现一批新的出土文物。1969年大观园地区出土元代彩釉里红玉壶春瓶。1969年9月在经二路纬四路侧寄善里北口地下4米处砂砾层中发现象牙化石。牙根朝西北,牙尖朝东南,直径为9厘米,残长为143厘米,挖取时断为三截。象牙化石程度不高,尖端残损,据考古鉴定距今约5~10万年左右,收藏于济南市博物馆。1978年在经十一路出土一批彩釉驼和彩釉俑。
  第三节 古墓葬 古遗址
  古墓葬 1954年7月,在大观园地区发现汉墓一座,出土较精美完整的陶器有:彩绘壶、圆底尊、奁、洗、缽、狗、鸡、猪等几十件。据初步考证,该墓约在东汉末期,距今1700多年。墓分南、北两室,北室已被破坏,南室较为完整。室东西为6米,南北为3米,镌刻各式老花纹。因处境未能全部清理,封存保留待日后挖掘考证。
  1974年在四里山北施工时发现地表9米下唐代墓葬,并出土三彩马、三彩骆驼、三彩武土俑多宗,因施工时未能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部分文物遭到破坏。
  十君闫王殿 简称十王殿,位于经一路纬一路口。相传此殿始建于1368年(明洪武元年),正殿供佛像,两廊供十殿闫君,偏院设义塾。庙宇建筑雄伟壮观,院中古柏参天。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胶济铁路通车后,十王殿拆除,在原址建造五层德华饭店,为当时济南市最高楼层,主要为胶济铁路职工服务。1909年改为津浦铁路宾馆,1937年日军侵华后改为日军济南防守司令部,1945年日军投降后改为国民党济南城防司令部,1948年济南解放后改为山东宾馆,1953年改为济南军区第四招待所。
  泰山行宫 座落于经七路东段。建于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相传是皇帝游泰山时路过休息的地方。每年阴历四月廿八日为泰山行宫庙会,四面八方来此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
  马武寨 地处七贤庄东南,海拔252米,山头平整。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舆地》载:马武寨,城西南七仙庄。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载:史称武未遇光武时绿林渠寇流动至此。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先武帝刘秀大将马武曾屯扎于此,占山为王。现除断城城垣外,遗迹全无。马武寨北峰平整开阔,可容万人,上有石房30余间,并有高大围墙和拱形大门,院墙高达丈余,易守难攻。据1867年(清同治六年)七月石碑记载:咸丰辛酉之岁,南匪入冠,附近乡民为避祸乱,在山顶建石房,以居住和存粮,凿水坑以蓄水饮用,垒院墙以御贼。至今除少数坍塌外,大部分保留完好。
  第四节 纪念地
  中山公园  (见本篇第二章第三节)。
  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英雄山南麓和五里山西麓。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0.87万平方米。1949年11月奠基,1950年一度停建,后复建,1968年竣工。1969年10月命名济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公墓管理处。1973年改称济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建筑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31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定为全国第二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建筑群体结构分三部分:北部英雄山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34.28米,全部用乳白色花岗岩砌成。塔顶嵌有红色花岗岩雕刻的一角红星,双层塔基南北两面,镌刻花圈图案浮雕,塔身南北两面有毛泽东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镏金大字。与烈士纪念塔遥相辉映的胜利铜塑雕1989年9月在英雄山北麓落成。塑雕整体高10米,其中底座高3.8米,以砂浆,砖石砌体,黑色大理石贴皮,鎏金胜利二字嵌刻在基座北面。主体塑像高6.2米,为一身披戎装、坐骑骏马、振臂举枪、欢庆胜利的解放军。陵园中部五里山西麓,建有革命烈士骨灰堂和事迹陈列室;堂内悬挂有郭沫若所作诗词《西江月·谒烈士陵园》:“无数烈士鲜血,凝成遍地红旗。艰难缔造莫忘之,树立雄心壮志。松柏青青千古,乾坤正气淋漓。问君何处去寻诗?诗曰在斯在是。”陵园南部是烈士墓地,建有中国共产党山东地方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和早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刘谦初烈士的陵墓。济南战役中牺牲的有名烈士786人,无名烈士716人也安葬于此。陵园风景秀丽,环境幽雅,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每年清明前后,各界人士和职工群众前来祭扫英灵,缅怀先烈。烈士陵园花圈丛簇,成为全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李苦禅纪念馆 位于万竹园内,1986年6月建成开放。纪念馆展示了中国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人民美术教育家李苦禅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创作的许多妙得天籁、意态纵横的艺术珍品。纪念馆共有14个展室,400余件书画作品,其中《红梅怒放》、《松鹰图》、《劲草图》皆为晚年佳品,并有绝笔之作——巨联“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系大师去世前三日应邀为日本长崎孔子庙所书。此外,还有大师所藏明清字画及生平照片、书信手稿,按大师北京故居所布置的书房、会客室等。
  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成立会址 位于经七路育英中学院内,为中国共产党在辖区早期活动纪念建筑物。

知识出处

市中区志

《市中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志采用小编结构,平行分目。设篇、章、节、目,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概述”冠于志首,总括全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志为主体。共设26篇105章249节。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邮电、街道办事处、镇、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市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