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5299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篇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127;J12
页数: 36
页码: 479-5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市中区的关于的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其中包括机构团体 、文化场所、群众文化、民间文艺、文物古迹、档案的情况。
关键词: 市中区 文化艺术 济南市

内容

1904年济南开埠以后,辖区不仅工商业迅速发展,各类戏剧、曲艺、杂耍、书词等文化事业也随之兴旺起来,各地名角、艺人纷纷流入济南,到1935年,各类文化市场达30余家,新闻、书报、照相、出版业兴盛,主要分布在新市场、大观园和经二路纬三路等商业繁华地段。40年代后期,因政局动荡,各种营业性文化场所因经济萧条相继倒闭歇业。解放以后,随着辖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事业日渐繁荣,成为济南市文化市场集中发达地区之一。
  第一章 机构团体
  第一节 机构
  解放初期,辖区文化事业由济南市统管。1954年文化工作由区教育科代管,1956年7月设区文化科。1980年改为市中区文化局,为区政府设置的文化、艺术、宣传领导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区文化馆内。
  区文化馆原为济南市第一人民文化馆,1948年建于经六路纬二路路北,济南市文教局下属单位,1954年10月移交市中区,1957年迁至经二纬四路,是年年底迁入魏家庄民康里,1959年迁入安平街,1964年迁入经七纬一路101号,1985年改建,建筑面积1234.54平方米,设有演出厅(容纳400人)、展览厅、排练室、游艺室、图书室、阅览室等设施,并设行政办公室、文艺组等业务机构。文艺组配有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美术等专业干部,文化馆在文化局领导下,配合党政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和辅导辖区群众进行各种文化、艺术及娱乐活动,为综合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
  1978年,各街道办事处相继建立文化站,到1990年,共建立文化站16个,各站配备干部1~2名,指导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管理。各居(村)建立基层文化室25个,图书室26个,初步形成区、街、居三级群众文化网络。
  1989年3月,由区委宣传部、政法委、工商局、公安分局、文化局组成市中区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下设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地址设在文化局。管理委员会负责对辖区内营业性舞会(厅)、音乐茶(餐)座、录相带发行放映、音像制品销售、桌(台)球室、报刊书摊(店)、字画装裱贴售、游艺活动、游艺场、舞(歌)厅乐队、业余和民间职业剧团演出、民间艺人演出、时装健美表演、业余文化艺术培训等进行管理。同时,对驻区印刷行业进行管理审查,登记注册。
  1990年,驻区文化单位有30家。
  新华通讯社山东分社 位于玉函路7号。1939年12月在山东沂水县王庄成立,是新华总社派出机构。1949年迁入大观园小纬二路,1958年搬至历山路,1972年搬回原址,1981年迁入玉函路,1990年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70.48平方米。下设办公室、采编室、经理室、青岛支社四个办事机构及山东经济信息部、事业开发部、《青岛记者之家》等三个二级单位。在编45人(有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2人)。
  山东科技报社 位于玉函路南首。1959年1月创刊,原名《山东科学小报》社。1979年1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改名《山东科技报》社。1990年,报社占地面积8533.25平方米,建筑面积3164.74平方米。职工52人,设有办公室、总编室、编辑室、经理部等7个科室。图书馆藏书7800册。
  济南日报社 位于复兴大街2号。1953年7月1日创刊,原名《济南工人》报社。1956年改为《济南日报》社。1961年1月停刊。1964年10月复刊改为《济南晚报》社。1967年2月复称《济南日报》社。1990年有建筑面积3440平方米,职工250人,下设10个科组,编辑出版《济南日报》、《济南农民》报。
  第二节 团体
  美术研究会 1948年在辖区成立。会长:马次唐。副会长:崔祝生、任迁乔、耿本青。会员有:黑伯龙、刘鲁生、关友声、段利民、张茂才、陈维信、弭菊田、陈公博、王己子、岳祥书、赵弥华、刘小青等,1953年解散。
  职工业余剧团 1952年成立。团长:张新三,副团长:丌明远,演员有李新华、郑世江、刘金瑞等,1956年解散。
  理发业吕剧团 1953年成立。团长:彭茂树。排演的《庵堂认母》参加全国总工会第一届文艺会演获优秀演出奖,演员、伴奏一等奖。1956年解散。
  市中区曲艺队 1962年建立,属集体所有制职业演出团体。队长:陈胜祥。副队长:严春生,队员:杨芳鸿、毕玉峰、王大玉、吉祥贞、张立云等24人,1966年撤销。
  书法研究会 1983年成立,名誉会长王文山,会长:姜嵩,顾问:魏启后等,秘书长朱玉华,会员64人。
  国画研究会 1986年10月成立,名誉会长王文山,会长姜嵩,顾问:张登堂等,秘书长朱青,有会员76人。
  另有区《集邮协会》、《京剧爱好者协会》于1987年相继成立。
  1990年,驻区文化团体有6个。
  山东省柳子剧团 位于经二路40号,组建于1959年6月,前身为山东省郓城柳子剧团。柳子戏又名弦子戏,是中国古老戏曲声腔之一。根据元朝、明朝以来弦索系统演变而成。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调兴起前,柳子戏已经形成并相当兴盛。戏曲史上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四大剧种的记载。“东柳”就是山东柳子戏,主要流行于鲁、豫、苏北、冀南、皖北一带。解放以后,山东省柳子剧团曾四次晋京汇报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多次观看演出,并给予鼓励。梅兰芳、马少波等艺术家也亲自指导并撰文好评。1961年6月~1962年2月,该团《孙安动本》一剧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1982年山东省第一届戏剧汇演,该团《琵琶遗恨》获剧本、导演、音乐、舞美、创作、设计优秀奖。1984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演出获表演奖。主要演员张春雷饰演《张飞闯辕门》,有活张飞之称。
  济南市京剧团 位于经六路136号。1949年3月建立,名为大众平剧团,驻大观园大众剧场。1949年10月改为大众京剧团。1956年3月改名为济南市京剧团,迁至经四路纬六路60号。1968年3月迁至现址。1990年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86.5平方米,演职员133人,为专业剧团。
  第二章文化场所
  第一节 剧场
  清朝末年,辖区即有戏曲班社演出于堂会、会馆、露天戏台。辟建商埠以后,营业性演出从茶园延伸到戏园、戏院、剧场及剧院。主要集中在经一路至经四路(南北向),纬三路至纬六路(东西向)一带。最早的茶园为兴华茶园,1905年建于通惠街口。1907年,升平街建咏仙茶园,经一纬五路建庆商茶园;1914年,经三纬四路建新舞台;1925年经四路纬四路建中央戏院,萃卖场建聆音戏院。新市场内建有:民乐戏园(1918年)、风顺茶园(1919年)、天庆大戏院(1930年);大观园建有:第一剧场(1932年)、第三剧场(1932年)、新新舞台(1933年);劝业场建有庆升戏院(1929年),东安市场建有东安戏院(1932年,经六路纬一路)。1935年前后,辖区剧场已达20多家,为济南之最,其中经营兴旺者首推北洋大戏院。40年代后,北洋大戏院已演变成为供外来名角在济南亮相的专门戏院,京剧名家高庆奎、金少山、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尚小云经常在此演出。大观园第一剧场成为本地名角坐阵之场所,多演花旦和武生戏、时令戏等,天庆戏院则多为上演折子戏。1945年以后,辖区内剧场只有8家尚存,大部分处于瘫痪状态。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仅存3家。济南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原有剧场,剧院进行改建。到1949年,辖区已有大小戏院9个,清唱茶社14个,书词场地20个,以后又陆续新建了永乐剧场、新生戏院、山东剧院、大同戏院。1960年,辖区有较大剧院6家。1980年后,各剧场陆续安装了电影放映设备。1990年辖区较大的剧场有北洋大戏院、大众剧场、山东剧院、八一礼堂、长空剧院5家。
  北洋大戏院 位于经一路纬三路通惠街东口,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始建于1905年,初为兴华茶园,简易席棚,观众座席1000个。张宗昌执政时期,改青乐班,1923年改建为楼房,设包厢、池座、边座,均为藤椅,后易名商乐舞台、上舞台、聚华戏院等,1934年取名北洋大戏院。1936年著名京剧演员尚小云在此演出《峨嵋剑》等剧目。1948年济南解放后,10月,华东平剧(京剧)团在北洋大戏院公演《红娘子》、《闯王进京》和《三打祝家庄》等戏,受到好评。1949年春,华东野战军首长陈毅在此观看大众平剧团演出的京剧《连环套》、《大溪皇庄》。1951年,改名为实验剧场,为山东省实验京剧团演出场所。1952年底,由济南军区投资重建为钢筋水泥结构,设观众座席1209个,全为沙发单椅,舞台台口宽12米,深9米,高14米。1953年竣工开业后,定名人民剧场,可接待省级以上大型演出团体。1958年6月河北省梆子剧团来剧场演出《窦娥冤》。1990年,复称北洋大戏院。
  大众剧场 位于大观园商场内南门东侧,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观众座席1111个,采用木制结构,为二层楼建筑。1932年由张仪亭筹资兴建,初名为第一剧场,观众席1070个,为活动藤椅和木制连椅。1933年改名红乐平剧院,1935年恢复原名。1936年剧场被火烧后重修,1945年改为永安剧院,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首长陈毅、饶漱石在该剧场观看大众平剧团演出的《渔夫恨》、《关羽之死》、《木兰从军》。1949年3月改名大众评剧团。1956年改为大众剧场,1964年剧场扩建南楼两层,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楼房依剧场南墙而起,内设楼上楼下观众休息厅、办公室、会客室、演员化妆室和演员宿舍。1961年4月,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曾来大众剧场公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84年9月,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在大众剧场公演《彩楼记》、《赵美容观灯》等剧。
  山东剧院 位于文化西路117号,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1954年12月落成,占地面积1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300人,并设有会客厅、观众休息室,为影剧两用演出场所。1958年6月,为纪念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周年,浙江绍剧团来剧院公演《单刀会》。1960年10月,京剧大师梅兰芳率京剧团在山东剧院演出《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主要演员有梅葆玖、姜妙香、李宗义、李慧芳、叶盛章等。1961年3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严凤英、王少舫等在山东剧院短期公演《女附马》、《挑女婿》、《春香闹学》等。1962年10月,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在山东剧院公演话剧《上海屋檐下》、《雷雨》等。
  八一礼堂 (详见第四篇附:辖区部分现代建筑简介)。
  长空剧院 位于二七新村南路东端,由济南空军部队投资修建,1990年启用,能容纳观众1500人,是一所内部设施较完善的综合性大型影剧院。
  第二节 影院
  辖区电影放映业,始于1906年。最早的专业影院是小广寒,由德国人创办,多放外国影片。30年代初,中国片商涉足电影放映业,影片多为无声纪录片和风景片。1932年,辖区第一家有声电影院大观园电影院始建,放映的影片有《雨过天晴》、《歌女红牡丹》、《银星新运》、《狼狈为奸》、《啼笑姻缘》等生活俚俗片、武打凶杀片和娱乐性影片。到1948年,建有20余家影院,金城电影院等演变成专门放映无声电影的影院。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加强影院的管理和建设,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有礼堂,兼作文娱活动和电影放映场所。1990年,辖区营业性影院有4家,省、市电影发行公司两家。
  大观电影院 位于大观园商场中西部,占地面积1876平方米,影院内设置木制连椅座位1103个。座位宽松舒适,视线较好,原以放映有声国产影片为主,时而上演戏剧和举办大型文艺会演,是济南市首家放映立体声宽银幕的大型电影院。该院建于1932年,始称第二剧场,1951年改建为二层楼,1960年5月1日,改建成全市第一家宽银幕影院,1963年重建,1965年2月,改建为立体声宽银幕影院。
  中国电影院 位于经四路东端北侧,人民商场大楼东邻,占地面积1495平方米,建筑为民族形式,宏伟壮观。可容纳观众997人。该院始建于1950年,原为私人经营的剧场,座落在人民商场南门路西,1954年公私合营,1955年迁至现址重建,仍名为中国电影院。
  济南工人文化宫职工剧院 位于经二路210号。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998平方米,观众座席1030个,内有舞台、灯光音响设备,除放映电影外,还可举办音乐会及其他文艺演出活动,该剧院建于1932年,始称新济南电影院。解放后,1951年改称济南教育电影院,1961年改称职工剧院至今。
  济南铁路局工人文化宫 位于经一路96号,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内设剧场一个,座席有1353个,可放映电影、举办文艺演出及提供各种会议服务、办展览、舞会等,这是济南铁路系统职工文化娱乐场所,1952年曾称二七剧场,1953年更名为铁路二七俱乐部。1958年改称铁路工人文化宫,1987年正式定名中国铁路工会济南铁路局工人文化宫。
  第三节 游乐场所
  解放前,辖区综合性游乐场所分布在各商场。国货商场:1923年以后南部建有金华戏院和春和戏院,西部有金城电影院,北部空场内有杂耍、相声、洋片等,楼上设说书场。大观园商场:东南部有第一剧场,为孟家班场地,西部第二剧场为有声电影院,西南部第三剧场为评剧演出场地,中间有共和厅、名姬说书场,西门内有新世界评剧场,西门北部有民生戏院、连升舞台,为化妆扬琴和五音戏场地,东门内有孙少林、李寿增创办的晨光茶社,为相声中型书场,国泰电影院、丽华台球社、友谊台球社、舞厅等。另有佟顺禄摔跤场卖大力丸、刘仲山耍艺卖刀伤药、王义珂杂技等固定地摊和三家说书棚。新市场(俗称南岗子):1918年先建民乐戏院,后相继建立风顺、风裕、新舞台、上乐舞台。1930年建天庆大戏院、开明电影院,场内有说书场三处。北门外有清莲阁名姬书场。西侧有摔跤、卖艺三处,中心空地有耍猴、戏法等。鲜樱桃(邓洪山)在风顺戏院演出五音戏,名噪一时。人民商场:1950年东侧建中国电影院,西部有新生戏院一处,演二簧、皮影戏等,另有说书场两处,西北坡有评书场、露天杂耍、拉洋片等。较大的游乐场所有游艺园、中山公园两处。
  解放后,人民政府投资整修和完善了各游乐场所的娱乐设施。并兴办了新的儿童乐园。1985年以后,交谊舞、健身舞流行、各种电子音像设备推广使用,辖区各宾馆、单位相继开办营业性舞厅、录相放映点及电子游艺场所,使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游艺园 位于经七路小纬四路,由季海泉、苏古农、王盛三三人集资兴建,1925年4月20日(旧历)建成开业。内设饭馆、茶社、照相馆、动物园、电影院、剧场、说书场等。著名演员梅兰芳、金少山、马连良、邓洪山等均在该园献艺。1932年8月,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成立进德会,游艺园改作进德会会址,改建后游艺项目更多。1934年山东省立剧院师生在进德会公演新编京剧《鸦片战争》,歌剧《岳飞》,对唤起民众抗日,起到积极作用。1936年1月21日,梅兰芳率团来进德会剧场演出《宇宙锋》,杨宝森主演《定军山》,杨瑞亭主演《武文华》。1937年12月,进德会被日军侵占,改为昭和公园,1944年改为兵工厂(济南机床一厂东厂址)。
  中山公园 位于辖区西北部经三路纬五路,始建于1904年(清光绪卅年),时称商埠公园,占地面积3.12万平方米。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改称中山公园。1928年“五三”惨案后改称五三公园,不久又改称中山公园,1951年定名人民公园。1986年11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复称中山公园。初建时,公园内设有北大门和南便门,北门内有六角池,池中心立有高石,顶作盘型,上有四蛙仰天,鼻口喷水,终日不止;池畔立栏,栏外置石柱,绕池缭链,为公园迎门景色。水池南侧园中方台上,有一巨厅名曰四照厅,青瓦屋顶,环廊明柱,飞檐花春,玻璃门窗,并有名人题书联额,周置石阶,内备乐器以供游者观赏,春秋可设茶座,又可做公共宴会厅。四有云洞岭,上建有合啸亭,岭北有石洞,题曰转路回峰石刻。岭东有月形池,夏日荷开,红花映日,虽系人为之景,实具自然之势。园东部北侧有不系舟(玻璃船亭)与熏风阁南北对峙,并有方形、圆形、船形、六角形各式亭台点缀园中,为游客休息茗饮之场所。园林松柏深秀,行径蜿蜒,幽荫苓蔚,为寻芳行乐,消夏憩荫胜地。
  1937年日军占领济南后,曾在园内修建电台、神社,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园内修炮楼,挖战壕,园四周建房被占作他用,致使公园面积逐渐缩小,园内破烂不堪,一片冷落凄凉景象。
  1948年济南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公园进行了重新整修,植树种花,修建道路,新设景观。1957年,增设六处猴笼、鸟舍、鸽亭,内有猿猴、鸽子、黄鹂、仙鹤、画眉、孔雀、八哥、老鹰、鹦鹉等。北门东侧设有济南市图书馆,藏书万卷。北门西侧建有电影院,占地面积661平方米,可容纳观众801人(1986年改成园林宾馆)。
  1981年11月对公园进行改造,采取小中见大、因地制宜、挖池堆山、栽植花木、建造小景办法,增设许多游览观赏景点。南北大门均为平顶通透的现代建筑,悬有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手书“中山公园”金字匾。北门内水池中叠石成峰,浑厚雄壮。南门内花墙透窗,泉池喷水,松青竹翠,朴素幽雅,形成迎门障景,十分含蓄,引人入胜。经过洞门进入公园中心游览区,西端以假山池为主体,以云洞岭为基础的假山,峭壁峡谷,跌水瀑布,山道盘旋,老树婆娑。山东侧建有1000平方米的水池(原为1952年修建的圆形滑冰场),池内设有气垫船10余只,池岩山石参差,石径环绕,山水相映。水池南侧,建有一座民族形式的水榭,歇山青瓦,环廊明柱,是园中主要建筑,水榭基部跨水部分为水泥支柱,凌架在水面上,临水面的环廊下,装有坐凳,水磨石栏杆,游客依栏可观雄峰矗立、云岭飞瀑、游鱼戏逐、竹林鸟啼等景色。中心游览区东端,以半壁廊花架和画廊合为一体的曲廊为主线,曲廊两头和折回处有形态各异的四个休息亭,随廊装有条石坐凳,廊前是以青松翠竹为主的疏林,林间设山石桌椅及各种植物景观的园林小景,廊下休息可欣赏塔松高耸,竹径通幽,枫荫奇石争秀,群芳斗艳,清泉喷涌。公园东侧以曲廊分为花卉盆景区,建有独特的花卉展销部,门额有“留春”二字,陈列许多盆景和时令花卉。公园西部以假山为骨干,1979年开辟为儿童活动区,装有狮、马、鹿、象等48个动物造型电动转马,开动时转盘上动物造型起伏跳跃,每到节假日,欢声笑语,热闹异常。
  儿童乐园 位于英雄山北侧,占地面积3.29公顷。园内设有喷水雕塑池、蘑菇亭和各种大、中、小型玩具,装配有航天飞机、微型火车、高空观览车、转动彩轮、电瓶车、声响动物、电子游戏机、摇摆游戏机等新奇儿童游戏设施。夏季开放供学龄前儿童使用的游戏池三处。是济南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第一期工程。儿童乐园1987年5月建成,由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姜春云命名。
  第四节 书店 文物店
  自1919年“五四”运动直到济南解放初期,辖区先后有69家书店开业。1919~1937年,书店多经营木版线装古旧书,兼营碑贴、字画、笔墨文具,间或古玩、珍宝。日军侵占济南后,日本人经营书业,同时营销日伪课本书籍。1945年日本投降后,书店由国民党政府接管。1948年济南解放后,大部分书店继续经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13家私营店公私合营后并入济南市新华书店,其余大都改行。1990年,辖区较大的文化书店有山东省新华书店、山东省外文书店、山东省东方图书公司、济南市信达外文服务社、济南市新华书店、济南市古籍书店、济南工具书店、山东省文物总店、济南文物店等9家。
  山东省文物总店 位于辖区东部共青团路1号,横匾为郭沫若手笔。该店前身系敬古斋、宝丰斋、息洪阁、春浦阁四家古玩店合并组成的历下古玩委托商店,原营业地址在泉城路321号,1961年以该店为基础成立山东省文物总店。占地面积1584.8平方米,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固定资产195.83万元。经营项目以文物、文物仿制品、新工艺产品、文房四宝、古玩字画等为主。
  山东省东方图书公司 位于经四路纬二路东北角。前身为1984年12月建立的中国东方图书公司,1986年7月改称东方图书公司,1989年6月改称山东省东方图书公司。公司大楼1983年12月开工,1987年7月竣工,总建筑面积19227.5平方米。1988年1月开业,主要经营图书报刊、有声读物、工艺美术、文教用品、印刷设备器材、快速印刷等业务。年平均营业额600万元,有固定资产原值1174.5万元。
  济南文物店 位于经四路纬二路。该店前身为三义旧货商店古玩部。原在经三路28号。1988年在新址建成高7层的新营业楼,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牌匾为关友声墨迹,饰马踏飞燕图案。该店是一个实行企业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库存文物6万余件。
  第三章 群众文化
  1953年,区文化馆派出干部辅导驻区工厂、学校、商店、街道俱乐部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1957年,文化馆在人民公园内举办内容丰富的露天故事会、科技卫生讲座、周末舞会、文艺晚会等,曾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奖励。
  1978~1990年,文化馆举办各类培训班近百期,培养学员4000人,有100名文艺骨干、苗子输送到文艺团体或院校。完成文艺创作作品2470件,举办文艺会演200场,演出节目3700个,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览57次,作品5000件。
  第一节 戏剧
  辖区流行的传统戏剧剧种主要有话剧、京剧、吕剧、梆子、柳琴等。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话剧在辖区发展起来,各种业余剧社此起彼伏,延续到济南解放。主要有:
  余兴剧社:主任苑琴舫,社址经二纬三路口明记食品公司。
  国剧研究社:社长伍啸,社址经四路纬三路清河里内。
  灵雨剧社:由基督教青年会成立,社址经二路青年会内,1935年曾演出外国名剧《未完成的杰作》等。
  济南业余剧社:1937年6月成立,曾在进德会演出《水银灯下》、《春风秋雨》等剧目。
  晔晔剧社:1936年12月成立,曾在新济南电影院公演《父归》、《一只马蜂》、《蠢货》等剧目,并赴上海演出。
  鲁声话剧社:主任王玉赞,社址经七路进德会内,演出剧目有《阿Q正传》、《天晴了》、《放下你的鞭子》、《民族魂》、《屠户》等。
  春蕾剧社:社址经四纬一路东。
  济南解放初期,辖区有话剧爱好者自愿组织排演《支前模范》、《红军哥哥回来了》等剧。
  1950年9月,成立济南市话剧团(民间职业剧团),团长姜汉卿,副团长杨宝河,团址经六路纬三路,演出剧目有《方珍珠》、《龙须沟》、《美帝暴行图》、《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白毛女》等。1952年3月剧团解散。
  1950年,济南市工商联经建业余剧团在辖区组建,京剧演技颇负盛名。剧团多次参加救灾义演及抗美援朝募捐演出,演出剧目有《凤还巢》、《穆柯寨》、《潞安州》、《孔雀东南飞》、《宇宙锋》等,旦角孙鸿、老旦王济生、文武老生谢振武等演技高超,声振一方。1956年剧团解放。
  1954年7月市中区职工业余剧团排演《妇女代表》,为济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献礼演出。
  1956年2月市中区理发业吕剧团排演的《庵堂认母》晋京参加全国总工会第一届文艺会演,获优秀演出奖。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群众业余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普及样板戏。
  1977年,辖区成立30人组成的戏剧创作小组和60人组成的业余话剧队。创作演出《送红旗》、《雨后彩虹》、《让座》、《彩礼》等19个剧目在省、市组织的文艺会演中获创作奖和演出奖。
  1981年开始,辖区一批京剧爱好者在英雄山下自愿组织业余演出活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多次到场进行艺术指导。1985年9月举行赈济非洲灾民募捐义演,推动了京剧艺术的普及和传播。
  1987年,辖区成立京剧爱好者协会。
  1988年,举办龙年京剧演唱大奖赛。是年,市中区创作的儿童电视剧,有5个在山东省获奖,7个在济南市获奖。
  1990年,举办全区戏剧小品会演,并选出部分作品参加济南市戏剧小品会演。
  第二节 舞蹈
  解放前,辖区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等民间舞蹈流传。解放初期,翻身秧歌、腰鼓舞成为盛大节日、联欢会的指定节目。当时流行的舞蹈有《东方红》、《春耕舞》、《鄂伦春舞》、《采茶扑蝶舞》、《十大姐》、《夸地瓜》等,乡土气息浓郁,形式活泼生动,群众喜闻乐见。
  1953年集体舞盛行,逢周末及业余休息时间,人民公园彩灯闪烁,群众载歌载舞,热闹非常。文化馆适时举办舞蹈训练班,培训文娱骨干,并传授了《鄂尔多斯》、《摘葡萄》、《鼓子秧歌》等一批优秀舞蹈节目。
  1964年开始,提倡群众性的舞蹈创作,由马俊兴创作的儿童舞蹈《星期天》代表济南市参加山东省音乐舞蹈会演,并成为首次获奖节目。1965年10月成立市中区业余舞蹈队,排演的《过桥》、《种树忙》等在济南市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演部分小歌舞及舞剧《红色娘子军》、《收租院》片断。1970~1977年间,有马俊兴、辛玉桐等编排的12个舞蹈参加省、市文艺会演获奖。
  1978~1990年,辖区舞蹈创作逐渐繁荣。有50个舞蹈节目分别在全国、华东六省及省、市会演中获奖。其中《三毛哥哥好》,1981年获山东省第一届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1982年获华东六省一市舞蹈调演创作二等奖,1986年6月被济南市儿童歌舞团选用,赴英国考文垂市访问演出,8月7日晋京演出时,受到万里、康克清等中央领导接见。
  从1980年开始,辖区每年举办一次儿童会演,培养和选拔舞蹈人才。到1990年,举办舞蹈训练班、传授班、幼儿教师培训班、交谊舞学习班、健身舞辅导班36期,培训学员1000余人。
  1985年,为满足群众跳交谊舞需要,区文化馆开办营业性舞厅,每场接纳200人。1987年,辖区在全市首次举办迪斯科舞有奖比赛,以后相继举办老中青健身舞比赛、“家乐杯”健身操比赛、十大舞星比赛。
  1988年6月,辖区举办马俊兴儿童舞蹈观摩评论演出活动,表彰为繁荣辖区儿童舞蹈事业作出贡献的突出人物,推动儿童文艺的健康发展。区少年宫自1985~1990年培训少儿舞蹈人才400人,朱飞霞等编导的少儿舞蹈《送草帽的路上》、《我爱指南针的故乡》、《小小牵牛花》等分别在全国少儿舞蹈比赛中获奖。经五路小学有8个少儿舞蹈获市级一等奖。
  90年代初,交谊舞、健身操、时装表演等成为辖区较为普及的娱乐活动。
  第三节 音乐
  解放初期,辖区传唱的歌曲主要是从解放区带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南泥湾》、《解放区的天》及《团结就是力量》等。
  50年代中期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文化馆开展音乐普及活动,举办新歌传授班、教歌员培训班、音乐知识学习班,传授歌颂党、歌颂祖国建设的音乐作品及音乐知识,为各单位培训宣传干部和文艺骨干,工厂、学校、街道及企事业单位经常举办文艺晚会,较流行的音乐表现形式有大合唱、表演唱、独唱。
  1965年12月,辖区首次组建有40人参加的业余民族管弦乐队。1968年建立市中区西洋管弦乐队。1972年建立知识青年民族管弦乐队。
  1976年夏,在英雄山游泳池举办市中区万人大唱革命歌曲演出大会,有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学生、商业职工、机关干部及公安干警各界人士参加,为辖区解放以来首次大型演唱活动。1979年建区轻音乐队。
  1978年以后,辖区相继举办声乐、作曲、歌词创作及手风琴、二胡、电子琴、吉他、架子鼓演奏等培训班20期,为基层培养文艺骨干1000人。
  1980年,由各单位5000人组成的合唱队参加济南市泉城之声群众歌咏比赛,演出曲目140个,演唱歌曲250首。
  1987年辖区在全市首次举办厂歌、行业歌、职业道德歌曲有奖比赛,40个单位参加,创作歌曲61首。
  1988年7月,在英雄山烈士纪念塔下,举办纪念济南解放四十周年文艺晚会,山东歌舞剧院、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济南市曲艺团、济南市公安局文艺宣传队、驻区工程兵部队军乐队等演出合奏、独奏、独唱、对唱共26个节目,观众达5万人。
  1989年7月,辖区举办少儿希望杯钢琴、手风琴大奖赛,全市196名少儿参赛。是年9月,在区文化馆礼堂举办市中区庆祝建国四十周年祖国颂歌咏比赛,有37个单位参赛,1500人参加,演出节目54个。
  1985~1989年,有650名少儿在区少年宫学习声乐、器乐。育新小学、经五路小学、馆驿街小学、经八路小学、铁路第四小学的合唱、重唱、独唱等表演多次获全国及省、市奖。安平街小学器乐活动在济南市有名。
  第四节 曲艺
  辖区较流行的曲种有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山东大鼓、山东评书、西河大鼓、京韵大鼓、单弦、相声、河南坠子等。解放前,多以曲艺班或个体形式在较固定的场所演出,大部分集中在国货商场、大观园、新市场等游乐场所。
  1943年9月,孙少林创办以相声为专业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大观园晨光茶社演出,深受欢迎。1958年成立晨光相声队,为民间职业文艺团体,1966年关闭。相声演员袁佩楼(1919~1984)是济南市曲艺界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3岁拜师学艺,学得相声段子颇多,犹以《四扇屏》、《八扇屏》为绝活。40年代,新市场对面青莲阁为曲艺演出专用场所。1952年9月,辖区成立济南市明湖曲艺二队,为集体所有制演出团体。1959年经整编后更名为济南市曲艺团三队,1962年更名为市中区曲艺队,演出场所在新市场内民乐戏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解散。
  1978年,成立市中区业余曲艺队,主要演员有张存珠、袁刚、王济荣、王凤云、赵福海等,表演形式有山东快书、快板书、相声、评书、山东琴书等,并创作出如《活捉瓮中鳖》、《崇高的爱情》等一批优秀剧目。
  第五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1953~1957年,区文化馆举办素描、仿宋体字、黑板报、漫画等美术、书法培训班11期,培训人才200人,成为各单位文化美术骨干。1955~1957年由陈孝凯创作发表漫画作品有《口是心非》、《历史的镜子》、《明撤暗增》、《开往匈牙利》、《台风》、《冲浪》、《言为心声》、《不打自招》、《满载而归》、《种蒺藜者得刺》、《读两种书、两种结果》、《小桥、流水、人家》、《强盗》、《耳朵》、《分店》、《下蛋图》、《钟摆》、《分等定量》等18篇。其中《分等定量》获1956年山东省第一届青年美展二等奖。1958年,由周群创作的雕塑《阿姨和孩子们》获山东省美术展览二等奖。
  1980~1987年,辖区举办素描、水彩画、油画、书法、国画、装璜设计、摄影、黑板报等各类培训班30期,培训骨干人才1300人,其中,盛建国、陈济生等分别考入中央工艺美院、山东艺术学院深造,有的直接输送各文艺团体。
  1985~1990年,区少年宫利用假期举办美术学习班,培训少儿美术人才400人。1988年,二十七中学生王璇在全国中学生书法大奖赛中获第一名,育新小学学生梁辰获全国千名小画家称号,1989年有5幅作品入选国际儿童招贴画比赛。
  1980年以来,辖区每年举办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览。1989年1月与南京市玄武区共同举办迎新春童叟书画联谊展。是年,相继举办王大中先生书法遗作展览,展出140幅王大中生前书法精品;市中区与潍坊市昌乐县庆祝建国40周年书画联展,展出作品120幅;济南、西宁、武汉、成都四城区家乡美国画摄影联展及济南市市中区与潍坊市潍城区书画联展。1980~1990年共举办各种书画展57次,展出美术、书法、摄影等作品5000件。
  1978年以来获奖的作品有:宣传画《献给人民的科学家》,朱青作,入选济南市庆祝建国30周年美术作品选;摄影《聚精会神》,朱青作,1980年获济南市青年摄影展一等奖;科普连环画《百慕大黑三角洲之谜》,朱青作,1982年获山东省科普美展二等奖;油画《农业发展史》,陈济生作,1987年获全国农业美术作品展二等奖;七贤镇文化站站长周继常,1989年在全省“芦湖杯”书画大奖赛中获二等奖,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并被香港南洋出版社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作品集》,此外,还在全国省、市报刊陆续发表摄影作品200多件。
  第六节 图书
  区文化馆图书室1954~1959年藏书10000册,1960~1966年藏书30000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馆藏图书全部禁锢,后被查抄,丢失损坏严重。1971年恢复对外借阅,但流通书籍仅限马列著作及毛泽东著作,样板戏,自然科学著作。文艺小说仅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童年》等。
  1978年,图书室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物进行清理,并将长期禁锢的图书全部整理上架。1990年,文化馆图书室藏书59000册,阅览室陈列杂志74种,报刊15种。全区建立图书室26个,形成以区图书室为中心的图书服务网络。共藏书70000余册,图书年借阅量26000人次。各基层工会建图书馆35家,藏书19623册。
  1988年,文化馆图书室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图书室。
  第四章 民间文艺
  第一节 民间文学
  辖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歌谣和谚语在民间流传。1987年1月,区文化馆抽调力量,深入群众,进行了民间文学的普查、采录工作。两年内共搜集挖掘民间文学作品900余件。经过筛选整理,选编了民间神话《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孙悟空当天帝》等,民间传说《姜子牙卖面》、《真假妈妈》、《狗腿子的来历》、《吕祖阁的传说》、《金鸡岭的传说》等,民间故事《一个半朋友》、《牛倌进宝》、《喜鹊报恩》、《呆子学本领》、《金刀把式会武僧》等44篇;选编了民间歌谣(有时政歌、生活歌、儿歌等)35篇;选编了民间谚语(有学习、生活、事理类,农业、时令、气象类,保健卫生类等)339条,共计12万字。三套集成于1989年1月出版。
  附一:民间传说三则
  狗腿子的来历 从前青龙山下住着一个财主,叫贾善人,他有一个忠实的奴仆叫二狗子。贾善人坐轿,二狗子抬轿。贾善人骑马,二狗子趴下当人梯,很得主子欢心。这一天,贾善人骑马去东庄讨债,二狗子紧紧跟随。回来时天已经黑了,崎岖山路,突然从草丛中窜出一只野兔,在贾善人马前一晃,马受惊,长嘶一声,前蹄腾空,把贾善人摔下马来,摔断了腿。二狗子连忙跑上前去,把贾善人背回家中。不久,贾善人的腿烂掉了,不能走路,二狗子连忙找大夫把自己的腿割下来,给主人安上。贾善人的腿好了,但二狗子的一条腿没有了。贾善人大发善心,又叫大夫把自家老黄狗的腿割下来给二狗子安上。伤养好之后,二狗子照例跟贾善人外出讨债。知道底细的人见此情景,都叫他狗腿子。再说大黄狗的腿割下来后,大夫又用泥巴捏了条腿给黄狗装上。从此,狗尿尿时,总要把后腿抬的高高的,是怕淹了它的泥巴腿。
  金鸡岭的传说 舜耕山庄的东边有个金鸡岭,传说古代有一位善心的李老翁,住在这个峰峦叠翠,森林茂密的山野上,以砍柴为生,且擅长医学。有一年,这一带瘟疫流行,死人很多,老翁很是痛心,遂忍饥挨饿,到处奔波,为人治病。人们给他报酬,他坚决不收,说:“我是为了济世救人,不是为了发财致富。”这一带的病人都治好了,李老翁才放心离去,仍旧以砍柴为生,人们都感激地称他为李善人。这件事感动了神灵,神灵派来一只金鸡隐入他门外的山石中,夜出昼隐,晨鸣报晓,催老翁按时起身,不误砍柴治病。后来,金鸡的事被一南方蛮子知道了,来找李老翁,说:“你门外的石头,我有用处,给你银钱买下好不好?”老翁说:“一块石头,不是什么好东西,要什么钱,你拿去吧!”那人说:“哪能白白拿走!给你二十两银子吧!”临走时,回首向老翁说:“老大爷,实话告诉您吧,这块石头是宝石,每天向您报晓的金鸡,就在这块石头里。”李老翁后悔莫及。此后,金鸡的下落,世人不得而知。然而这座秀丽的山岭,因有这段美丽的传说而得名——金鸡岭。
  太平庄与唐槐的传说麟祥门外经四路东头往南20余米,顺河街路西,有2条小街呈“T字形”,原名太平郎庄,前称斑鸠镇。南北朝时,秦琼之父秦彝任东魏、北齐镇守济南的武卫大将军,其祖父秦旭为齐援亲军护卫。时西魏北周护卫大将军杨忠为元帅,其弟杨林为行军都总管,发兵60万侵北齐。齐王命彝守济,命旭护驾晋阳。周兵至,齐王惧,逃檀州,又留旭守晋阳,因孤军无援,与城同尽。彝闻后痛极,誓为父报仇。齐王差丞相高防古助彝,而高惧杨林,劝彝降林,彝愤斥高,誓与林死战。回家与夫人宁氏曰:“吾受国恩岂可偷生?如战败当以死报国,吾儿太平郎(秦琼乳名,时已5岁)托与你,切勿轻生,可将家传金装锏留下,为日后纪念。秦氏一脉赖你保全,吾死亦瞑目。”时高已降敌开城,敌军金鼓齐鸣,彝率百人奋战,终寡不敌众殉国。宁氏带琼逃离,中途结识莫氏(程咬金之母),伴行至城外斑鸠镇,觅屋暂住。人为纪念秦琼,便以乳名“太平郎”定为庄名,后因为呼之不便,去掉郎字直呼太平庄。
  太平庄北部中心有一槐树,秦琼拴马于此,后人称唐槐,主干直径1.8米,枝叉四股,一股冲天,三股外伸,荫凉生风,如伞盖地。夏秋夜晚,男女老少来此纳凉赏月者络绎不绝,亦有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
  1924年前后,唐槐生长格外兴盛,人们视为神奇,祈祷许愿者接踵而至,香烟缭绕,盛况空前,树北关帝庙也不及此。1969年,因居民在树干洞中放置火炉,唐槐被烤枯而死。
  附二:生活歌《老来难》
  老来难,老来难,劝人别把老人嫌。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头前。耳聋难与人说话,差七差八惹人嫌。雀朦眼,似鳔沾,眼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当张三。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难嚼囫囵咽。鼻子漏,如脓烂,常常流到胸膛前。茶盅饭碗人人腻,席前陪客个个嫌。侧身睡,翻身难,浑身疼痛苦难言。盼明不明睡不着,一夜小便七八遍。怕夜长,怕风寒,时常受风病来缠。年老肺虚常咳嗽,一口一口吐粘痰。老的这样还不死,你还想活多少年?脚又麻,腿又酸,行动坐卧真艰难。扶杖强行一二里,上炕如同登泰山。无心气,记性完,常拿初二当初三。想起前来忘了后,颠三倒四惹人烦。年老苦,说不完,仁人君子仔细参。对老人,莫要嫌,人生哪能净少年。日月如梭催人老,人人都有老来难。人人都应敬老人,尊重老人美名传。
  第二节 民间艺术
  辖区流传的民间艺术主要有舞蹈和花灯。
  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每逢重大节日,时兴舞狮子、耍龙舞、跑旱船。商埠开辟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民间舞蹈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耍龙舞,接龙,把龙灯接到家里或商号,在店铺门前舞耍一番,鞭炮齐鸣,可带来福寿吉祥。解放初期,时兴踩高跷、扭秧歌。
  1980年以后,区政府每年组织民间扮玩活动,举办民间舞蹈表演赛,参赛队伍多达几十支,人数过千人,并形成了典型地区风格。西青龙街、岔路街、二七地区、七贤镇的《高跷》技高一筹,四里村、杆石桥及七贤镇的《龙舞》技巧娴熟,二七地区及大观园以《狮子舞》见长。魏家庄、馆驿街、七里山地区的《跑旱船》,魏家庄、岔路街地区的《跑驴》,经二路地区的《蛤蜊舞》,杆石桥地区的《花伞舞》,二七地区的《手龙舞》,魏家庄地区的《彩船》,经七路地区的《猪八戒背媳妇》、《大头娃娃秧歌舞》及七贤镇的《牛虎斗》都各具特色。
  1987年以来,民间舞蹈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从内容到形式有了新的改革和发展。《高跷舞》在原有传统表演基础上增加了《西游记》、《八仙过海》有关内容和新时装表演;《跑旱船》发展成为大型《彩船群舞》;《牛虎斗》改编成为有故事情节的《牛救主》,使之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辖区正月十五闹花灯,自古有之。解放初到1965年前,都是由群众自发举办各类花灯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后作为四旧破除中断。1978年春节开始恢复这一传统民俗,并由各街道办事处举办花灯一条街活动。1979年春节,经二路街道办事处充分利用地处商业街的特点,从纬二路到纬五路沿街两侧,组织家家张灯,户户结彩,花灯式样繁多,工艺精细,观者如潮,热闹非凡。
  1980年,大纬二路拓宽后,成为每年新春辖区花灯一条街的主线,除了展出传统的跑马灯、宫灯、壁灯、云灯、属相灯、吉祥灯外,又创作出大型产品广告灯、电子游艺灯、电动转灯、造型灯、机器人灯等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型花灯,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第五章 文物古迹
  第一节 古建筑
  山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 位于辖区东北部上新街17号,南北长215米,东西宽65米,占地面积13300平方米。陈列室原是世界卍字会和济南道院的旧址(1921年创立的慈善事业机构)。1934年始捐款兴建,分前后二期工程,1942年建成,是一座具有晚清建筑风格的宫殿庙宇混合式建筑群。平面布置为南北进院,在中轴线上,递次落成大门、前厅、正殿、晨光阁(文光阁)。第二、三进院东西为殿庑,大门有影壁,其间为前坪,东西有两个边门相对,四周绕以砖墙,整个建筑布局得当,层次分明,质朴古雅,宁静幽深。设计施工具有古今中外相结合的特色,既袭用了清代大木作做法,又使用了新型建筑材料,屋顶构架,挂式斗拱,歇山卷棚都用钢筋水泥浇灌而成,檐下勾绘传统点金彩绘,基座改用花岗石砌筑色边,内部保持中式藻井、天花和木雕装饰,顶棚角线和灯光装置则取欧洲近代式样,克服了古建筑那种暗淡阴森的缺陷,显得明快舒展。晨光阁二楼彩绘龙凤合壁,东西殿庑,檐头彩绘北京风景、亭台楼阁、花鸟鱼虫、文房四宝,秀丽多彩。1956年2月,此建筑改建为山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游览参观的重要文化场所。
  济南市博物馆 位于辖区民康里6号,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原址为世界红十字会济南历城红十字会旧址,简称全鲁十字联处,成立于1928年。会务活动除供奉佛、儒、道、耶稣、回、天主教的创始人外,并施于救济医疗、育婴、扶残、办学等,1953年解散。该建筑南北长50米,东西宽18米,为中西混合式二层楼,砖、石、木结构,仿古庭园式,有大门、前后二进天井、北厅、东西厢房、走廊、地下室等计51间,建造60余年仍保持原貌。先后为济南市民政局、劳动局、物资局、文化局及市中区文化馆办公用地,1971年归属济南市博物馆,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竹园 位于西青龙街17号,占地1.2公顷,为元代建筑。园内有3处庭院,13个院落,房屋186间,建筑面积3752.10平方米。七十二泉中的望水、东高、白水等泉亦在园中,置4亭5桥1花园,是一处集南方庭院、北京王府和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古庭院建筑。万竹园之名始见于元朝,因面积广大竹林成片得名。1570年(明隆庆四年),宰相殷士儋归隐万竹园,在园内筑水上精舍一座,名曰蒙斋亭。并在园内广植花木,改万竹园为通泺园(指园中之水通泺)。清康熙年间,济南著名诗人、进士王萍在此居住,因蒙斋亭临望水泉,望水泉为济南七十二泉之第二十四,故将蒙斋亭改称二十四泉草堂。民国初年,北洋常备军第五镇统制张怀芝占据该地,1912~1917年,征集能工巧匠建成一座设计宏伟、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布局合理的建筑群体。园中各院落均为雕梁画栋,古幽清雅,院院相连,渠渠相通。1951年,张的后人将万竹园卖给国家,“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一定破坏。1980年经整修开放,1986年《李苦禅纪念馆》设于园内。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观后阁楼 位于长春观街9号。长春观,一名大庵,始建于1107~1110年(宋大观年间)。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载:“西门外,邱处机潜修处,平地一洞,蜿蜒数里,今没入民舍……”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邱处机为元朝人,号长春子,栖霞人,十九岁拜王重阳为师,学于宁海昆山……”,以不嗜杀及敬天爱民清心寡欲为善。太祖深契之,赐官曰长春。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明、清时期,长春观多次重修,至清中叶后日渐衰败,庙宇废。解放初期,殿内有塑像。1958年,殿宇被街道工厂占用,毁坏严重,1982年工厂迁出。原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均为清代建筑,后仅存山门、大殿、东配殿及后阁楼。1986年11月产权移交济南市文化局。同年,由市政府拨款修复西配殿。1987年省文物局再次拨款修复东、西厢房,1990年9月完工,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 别名南大寺,位于辖区西青龙街礼拜寺巷内,占地52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80.9平方米,据寺内存1495年(明弘治八年)《济南府礼拜寺重修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1295年(元朝元贞元年),经明、清、民国时期几次重修扩建,设备完整,包括影壁、大门楼、礼拜殿、宣喻台、邦克楼、望月楼、南北讲堂、浴室等。主殿由后殿、前殿和卷棚组成。寺内存有历代碑文、匾额。该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建筑符合伊斯兰教规并属中国古典庙宇式建筑群体,为山东清真寺之冠,济南穆斯林主要的礼拜斋戒庆典之地,1966~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曾遭一定程度破坏,经修整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北大寺 位于永长街81号。占地5000平方米,有主殿、卷棚、望月亭、南北讲堂、沐浴室等,主殿由9排大圆柱支撑,建筑面积823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做礼拜。该寺始建于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因建于永长街北部,故名。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成为完整的建筑群体。1932年大修。寺由影壁、大门、教室、浴室、教长室、礼拜殿等建筑组成。礼拜殿是全寺的主要建筑,门面五间,前有抱厦3间,进深为四个单体建筑连接而成13间,殿顶以3个勾连搭式的屋顶组成,前为单檐硬山顶,中为单檐卷棚歇山顶,中间出四角钻山顶楼阁,后为单檐硬山顶,几个建筑物顶部连成一个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殿前单檐卷棚硬山顶和殿周回廊,是整个殿堂建成后外加的。解放后,有多次小修葺,1966~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市中印刷厂、金属文具厂、蜂窝纸厂、服装四厂占用。1985年后,工厂陆续迁出。1990年2月开始全面大修,总投资27.70万元,1990年10月底竣工。有专职人员16人,为济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女寺 位于辖区西青龙街90号,占地面积2414平方米,建筑面积223.8平方米。北屋6间(三层)专供女穆斯林做礼拜之用,可容90人。西屋6间为浴室和女教长住处。是座具有古典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清真女寺原名饮虎池清真寺,始建于清朝中期(寺中尚存清咸丰年间修寺碑文),结构简陋。民国初年由穆斯林捐助建小楼。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寺内被毁,改建济南弹簧厂车间。1983年工厂迁出,产权归原主。1984年应女穆斯林请求,更名济南清真女寺。
  养济院 位于共青团路145号。初以抚恤孤贫而建。据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卷五建置园院载:“养济院正统十三年,邑人尹旻建。”经考证,尹旻字同仁,历城县人,1448年(正统十三年)第一名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特进光禄大夫少保柱国。1936年,养济院翻建,解放后多次修缮。1990年存有平房10排共89间,占地面积2950平方米,为居民区,尚有盲人6户,五保户5户。
  第二节 古文物
  位于辖区上新街的山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馆藏文物丰富,有各类自然标本8000多件,其中山旺古生物化石种类繁多,驰名中外。历史及革命文物13万余件。有首次发现于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各种代表性器物;有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失传1700余年的竹简《孙膑兵法》以及《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兵书,还有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历谱公元前134年(西汉元光元年)历谱。收藏的商周青铜器、封泥、汉印、汉画像石、古代书画碑帖、善本古籍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60年代后期,辖区陆续发现一批新的出土文物。1969年大观园地区出土元代彩釉里红玉壶春瓶。1969年9月在经二路纬四路侧寄善里北口地下4米处砂砾层中发现象牙化石。牙根朝西北,牙尖朝东南,直径为9厘米,残长为143厘米,挖取时断为三截。象牙化石程度不高,尖端残损,据考古鉴定距今约5~10万年左右,收藏于济南市博物馆。1978年在经十一路出土一批彩釉驼和彩釉俑。
  第三节 古墓葬 古遗址
  古墓葬 1954年7月,在大观园地区发现汉墓一座,出土较精美完整的陶器有:彩绘壶、圆底尊、奁、洗、缽、狗、鸡、猪等几十件。据初步考证,该墓约在东汉末期,距今1700多年。墓分南、北两室,北室已被破坏,南室较为完整。室东西为6米,南北为3米,镌刻各式老花纹。因处境未能全部清理,封存保留待日后挖掘考证。
  1974年在四里山北施工时发现地表9米下唐代墓葬,并出土三彩马、三彩骆驼、三彩武土俑多宗,因施工时未能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部分文物遭到破坏。
  十君闫王殿 简称十王殿,位于经一路纬一路口。相传此殿始建于1368年(明洪武元年),正殿供佛像,两廊供十殿闫君,偏院设义塾。庙宇建筑雄伟壮观,院中古柏参天。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胶济铁路通车后,十王殿拆除,在原址建造五层德华饭店,为当时济南市最高楼层,主要为胶济铁路职工服务。1909年改为津浦铁路宾馆,1937年日军侵华后改为日军济南防守司令部,1945年日军投降后改为国民党济南城防司令部,1948年济南解放后改为山东宾馆,1953年改为济南军区第四招待所。
  泰山行宫 座落于经七路东段。建于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相传是皇帝游泰山时路过休息的地方。每年阴历四月廿八日为泰山行宫庙会,四面八方来此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
  马武寨 地处七贤庄东南,海拔252米,山头平整。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舆地》载:马武寨,城西南七仙庄。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载:史称武未遇光武时绿林渠寇流动至此。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先武帝刘秀大将马武曾屯扎于此,占山为王。现除断城城垣外,遗迹全无。马武寨北峰平整开阔,可容万人,上有石房30余间,并有高大围墙和拱形大门,院墙高达丈余,易守难攻。据1867年(清同治六年)七月石碑记载:咸丰辛酉之岁,南匪入冠,附近乡民为避祸乱,在山顶建石房,以居住和存粮,凿水坑以蓄水饮用,垒院墙以御贼。至今除少数坍塌外,大部分保留完好。
  第四节 纪念地
  中山公园  (见本篇第二章第三节)。
  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英雄山南麓和五里山西麓。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0.87万平方米。1949年11月奠基,1950年一度停建,后复建,1968年竣工。1969年10月命名济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公墓管理处。1973年改称济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建筑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31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定为全国第二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建筑群体结构分三部分:北部英雄山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34.28米,全部用乳白色花岗岩砌成。塔顶嵌有红色花岗岩雕刻的一角红星,双层塔基南北两面,镌刻花圈图案浮雕,塔身南北两面有毛泽东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镏金大字。与烈士纪念塔遥相辉映的胜利铜塑雕1989年9月在英雄山北麓落成。塑雕整体高10米,其中底座高3.8米,以砂浆,砖石砌体,黑色大理石贴皮,鎏金胜利二字嵌刻在基座北面。主体塑像高6.2米,为一身披戎装、坐骑骏马、振臂举枪、欢庆胜利的解放军。陵园中部五里山西麓,建有革命烈士骨灰堂和事迹陈列室;堂内悬挂有郭沫若所作诗词《西江月·谒烈士陵园》:“无数烈士鲜血,凝成遍地红旗。艰难缔造莫忘之,树立雄心壮志。松柏青青千古,乾坤正气淋漓。问君何处去寻诗?诗曰在斯在是。”陵园南部是烈士墓地,建有中国共产党山东地方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和早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刘谦初烈士的陵墓。济南战役中牺牲的有名烈士786人,无名烈士716人也安葬于此。陵园风景秀丽,环境幽雅,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每年清明前后,各界人士和职工群众前来祭扫英灵,缅怀先烈。烈士陵园花圈丛簇,成为全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李苦禅纪念馆 位于万竹园内,1986年6月建成开放。纪念馆展示了中国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人民美术教育家李苦禅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创作的许多妙得天籁、意态纵横的艺术珍品。纪念馆共有14个展室,400余件书画作品,其中《红梅怒放》、《松鹰图》、《劲草图》皆为晚年佳品,并有绝笔之作——巨联“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系大师去世前三日应邀为日本长崎孔子庙所书。此外,还有大师所藏明清字画及生平照片、书信手稿,按大师北京故居所布置的书房、会客室等。
  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成立会址 位于经七路育英中学院内,为中国共产党在辖区早期活动纪念建筑物。
  第六章 档案
  第一节 档案管理
  1948年解放初期,区档案工作由文书兼管,后建立区委办公室档案室。1959年成立市中区档案馆。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管理陷于瘫痪。1979年11月恢复市中区档案馆,并成立市中区档案局,1984年4月改为市中区档案科,隶属区委办公室,定编6人。1985年复称档案局,列入政府编制序列。档案馆为区委、区政府直属事业机构,局、馆合署办公。编制13人(局5人,馆8人),1990年实有10人。
  区档案局成立以前,区属机关及各单位无专职档案管理人员。1979年以后,相继建立档案室,1990年全区有档案室132个(其中综合档案室70个),配专(兼)职档案人员133人。同年6月,设立区城建档案馆。
  1983年,区档案局、馆有档案房40平方米,铁柜15套,木柜8套,卡片柜1套,1985年档案用房面积增到190平方米,1989年扩建整修档案库房和办公用房450平方米。1985~1990年,先后购置配备铁柜94套,木柜10套,卡片柜4套,照相机、录音机、缝纫机、复印机、誊影机、打字机各1台,去湿机3台,吸尘器1个,录放机1套,温湿度计3个,灭火器9个,档案修裱工具1套,写字台11张,沙发6套。
  1966年,区档案馆馆藏档案仅1000余卷,1976年馆藏1292卷,其中永久466卷,长期396卷,短期435卷。
  1984年,区档案馆有5个全宗1870卷,检索工具3种27本,资料100余册。
  1988年,档案馆共接受、征集、整理各种门类档案3283卷。馆藏档案达48个全宗11506卷,馆藏马列著作、史记传记、报刊杂志、各种工具书等图书资料6010册,自编资料21种52册。
  1990年,档案馆共收藏55个全宗18771卷,其中永久1811卷,长期14717卷,短期2243卷,声像、印鉴档案355卷(盒)。以门类分:文书档案7314卷,科技档案50卷,专门档案,如会计、教学、统计、审计、人口普查、诉讼、文化艺术、名胜古迹等11407卷,各种检索工具10种456册(本),文件卡片35000张,人名卡片105000张,馆藏资料6000余册。1990年,区档案馆升为省先进三级档案馆。区属各档案室室藏总计226191卷(册),其中文书档案164560卷(册),专门档案27714卷(册),还保存了部分声像档案,并建立了相应的检索工具。13个机关档案室成为省先进三级单位。
  济南市档案馆位于辖区建国小经三路37号。
  第二节 档案利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前,档案工作主要为机关工作提供服务。
  1979~1981年,区档案馆为辖区工业生产、平反冤假错案、兵员征集等工作提供档案3138卷,2868人次,1986~1989年为编史修志、汇编资料、职工调资等,提供18000卷,9160人次。区各档案室1986年提供11000卷次。1980年档案馆开始汇编《市中区基本情况数字统计》,后增编区主要工作活动记录、区大事记、全区干部情况统计,区36年党、政、群组织沿革和领导人名录等资料,到1990年完成了区历届党代会、人代会、全区人口自然增长、区主要经济指标等资料汇编,计22种54册。各档案室也开展了编研工作。
  1987年开始成立区档案鉴定小组,着手开放档案工作。1989年5月向社会开放第一批档案,共计两个全宗390卷。

知识出处

市中区志

《市中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志采用小编结构,平行分目。设篇、章、节、目,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概述”冠于志首,总括全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志为主体。共设26篇105章249节。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邮电、街道办事处、镇、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市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