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街道办事处、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5053
颗粒名称: 第六篇 街道办事处、镇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54
页码: 103-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市中区街道办事处、镇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街巷、镇村。
关键词: 市中区 街道办事处

内容

第一章 街道办事处
  经二路街道办事处 经二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西北部。东以纬一路与馆驿街、魏家庄街道办事处毗邻,西至纬五路与槐荫区接壤,北以经一路与天桥区搭界,南以经三路与大观园街道办事处相连。辖17条街巷28个里(实胡同),占地面积0.66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为长方形,纵横交错,经纬分明,呈棋盘式格局。街道办事处以区主干道路经二路命名,办公机关驻纬三路23号。1990年辖11个居民委员会,162个居民小组。
  辖区驻有山东省公安厅、安全厅、省总工会、省邮电局、省电力工业局、市人大、市政府及部、委、所国家机关部门63个、群众团体18个、文教卫生单位26家;省、市、区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铁路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22家,交通邮电单位12家,工厂11家,企业36家,宾馆、旅社、招待所29家;有北洋大戏院、工人文化宫、铁路文化宫、职工电影院、前卫电影院等文化娱乐场所8处;有兴顺福酱园、聚丰德饭店、铭新池、奇美理发店等饮食服务单位74家;有济南第一百货商店、泰康食物公司、上海食物公司、亨达利表店、瑞蚨祥布店、洪顺服装店等各类商店门市部425个;新闻出版单位7个,另有万紫巷商场、中山公园、市中农贸市场、经一路长途汽车站等单位及饮食服务摊群点6处。历来为商埠地区最繁华地段。
  济南辟建商埠前,辖区原系历城县四堡、五堡管辖的魏家庄、五里沟、三里庄、官扎营四个村庄中间地带的农田园畦。1904年济南开埠后属商埠局管辖。1912~1937年间属商埠一区、二区,区下设坊、闾,1937~1945年属市内商埠东区和商埠中区警察分署管辖(实行保甲制)。1945~1948年,属市内商埠东区和商埠中区警察分局管辖(仍实行保甲制)。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实行军事管制,建立街政府,街下设闾,户籍分段管理,属济南特别市五区和六区管辖。1951年撤销街政府,改建为街居代表组织,属市五区管辖。1952年建立第二大居民委员会,1954年成立街道办事处,始称济南市五区人民政府第二街道办事处。1956年8月改称市中区人民委员会经二路街道办事处。1959年12月改称市中人民公社经二路分社,是年12月撤销,划归槐荫区。1960年7月仍归市中区。1963年4月,改称经二路街道办事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改称红旗区太阳升街道革命委员会,1975年复称市中区人民政府经二路街道办事处。
  1948年解放前夕,辖区共有居民住户2324户,人口9005人(男5327人,女3686人);1951年底,人口6973人(男4349人,女2624人);1976年底,居民住户4910户,人口17836人(男9569人,女8267人);1982年8月,居民住户5272户,人口18752人(男9809人,女8943人);1990年底,居民住户6125户,人口16755人。民族有汉族、回族、满族、土家族、蒙古族、朝鲜族。
  辖区北靠济南火车站,纬二路贯通南北,经二路横穿东西,交通极为便利。据1986年5月8日市中区交通警察大队抽查:上午7~8时经二路纬二路口通过机动车10710辆,自行车21800辆,行人5356人;9~10时,经一路纬三路口通过机动车13550辆,自行车14730辆,行人16151人。1986年经一路长途汽车站每日发往全省各地客运汽车99辆,1990年有13条市内公共汽车线路从辖区过往,沿途设40个停车站点。
  1914年,辖区已成为建成区,东西建有三条经路,南北建有七条纬路,均为沙土路。1928年经二路修成沥青路面。1931~1933年经一路修成长条石板路面,1934年经三路修成沥青路面,沿街两侧都是平房和2~3层楼房,经路宽16米,纬路宽12米。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辖区城市建设发展迅速,1980年,17条街巷28个里(实胡同)全部实现沥青化,纬二路拓建成50米宽的主干道路面,1981年将原宽16米的经一路东段拓宽成45米。1985年,经三路建有高达20层的山东省电业通讯调度中心大楼。1986年,辖区建有7~20层大楼152幢。1988年3月,原纬二路北段拓宽成25米,同时改名为站前路(向北直通济南火车站广场)。
  自济南开辟商埠,辖区系商贸荟萃之地。到1948年解放前夕,驻地工业有泰康食品厂、志兴东铁工厂、振兴镉厂、荷天堂黑白铁加工厂等10余家工厂。商业老字号有:隆祥布店、瑞蚨祥布店、亨达利钟表店、上海食物公司、泰康食物公司、泉祥茶庄、普华鞋店、纬四路大药房、洪顺服装店、洪茂帽店、聚丰德饭店、铭新池、奇美理发店等商业店铺200余家,娱乐场所有北洋大戏院等8家,宾馆旅社10余家。
  解放后,辖区工业发展迅速,1986年底,驻地工业有:济南无线电一厂、济南铁路被服厂、济南糖果一厂、济南泰康食品厂、济南服装四厂、济南电信工具厂、济南鲁光灯具厂、济南市中防护用品厂、济南市中印刷四厂等14家工厂。
  1958年,开始兴办街道工商业服务业。首先组建8个街道托儿所,8个街道食堂,以后陆续兴办了机械厂、电机厂、印刷厂、服装厂、化工二厂、鞋厂、电扇厂、标准件厂、缝纫机零件厂、针织厂、糊纸组等11个厂组。1962年,全部上交市、区工业局管理。1965年,又组建了针织厂、灯具厂、自行车零件厂、服装二厂、印刷厂等8个街道工厂。1970年服装二厂上交区工业局。1973年鲁光灯具厂上交市工业局。1982年,新光自行车零件厂上交区工业局。
  1990年,经二路街道办事处有市中防护用品厂、市中印刷四厂、市中塑料包装厂和2个商业公司,1个托运部,1个卫生院,8个代营代销店,8个饭店。工业总产值446万元,利润28.07万元。商业营业额638.3万元,利润32万元。
  辖区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娱乐场所集中。1905年建兴华茶园,1907年首建咏仙茶园,1904~1906年建小广寒无声电影院,1914年建新舞台,1930年建银光戏院,1931年建真光电影院,1932年建新济南电影院。1948年解放后改建职工电影院、军人电影院,1953年建工人文化宫、铁路文化宫、人民公园电影院。这一时期,相继组建了济南市工商联经建业余剧团、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柳子剧团等文艺团体。1986年底,辖区文化单位有济南市图书馆、新华书店、市文物店、市古籍书店、工具书店、新闻出版社等,有万紫巷小学、经一路小学、纬一路小学、纬三路小学、济南第二十七中学、第七十一中学(1987年迁入馆驿街办事处)等学校,教学占地面积11097平方米,在校学生3493人,教职工281人,入学率达99.78%。文物古迹有十君阎王殿遗址和象牙化石。医疗卫生机构有:铁路医院门诊部、省邮电医院门诊部、市政府医疗门诊部、经二路卫生院,同时,各大单位都设有医务室、卫生室。
  馆驿街街道办事处馆驿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北部。东起顺河街与共青团路街道办事处相邻,西至纬一路与经二路街道办事处相连,南与魏家庄街道办事处接壤,北依馆驿街与天桥区为界。东西长,南北短,呈长方形,面积0.41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以辖区内主干道馆驿街命名,办公机关驻皖新街61号。
  馆驿街沿街两侧多手工业作坊,经营日用五金,土产杂品和地方小吃等,商业网点集中,是传统的商业繁华地区。驻有山东神学院、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济南市第71中学、新市场等105个单位。
  辖区原是古历城西郊田野中的一条大道。1376年(明洪武九年),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司)移于历城,在大道东端设馆驿,传递公文,迎送官员,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统称馆驿街。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废除保甲制,设街政府。1952年建立五区第三大居民委员会,1954年改称五区第三街道办事处。1955年改称馆驿街街道办事处,1959年改称市中人民公社馆驿街分社,1967年改称朝阳街街道革命委员会,1977年10月复称馆驿街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38人,下辖10个居民委员会,90个居民小组。1990年有居民5043户,人口12081人。汉族占93%,其他为回族和满族。
  辖区主干道路经二路、馆驿街、顺河街贯通四方,交通便利,有17条街巷,3条公共汽车线路。
  解放前辖区仅有几家规模较小的工厂以及少量的小手工作坊,设备简陋,技术落后。1917年在经二路纬一路创建精益眼镜厂。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街道工业迅速发展。1958年先后兴办8个厂、组。即:小五金厂(后改为风机厂)、被服厂(改为油封厂)、木工厂(改为开关厂与汽车水箱厂合并)、棉织厂(后改为第二毛巾厂一部分)、针织组(后改羊毛衫厂一部分)、化工组(后改橡胶四厂一部分)、运输队(后与区运输公司合并)、绳经组(改为打火机厂、后与二印合并为二印服装厂)。1971年,发展到14个厂组,职工570人,5个工厂(竹木厂、五金编制厂、体育用品厂、鞋厂、织带厂)。1973年,打火机厂和织带厂上交区政府。
  1978年后,街办工业有了较大发展。1980年有居办企业7个,街居完成产值227.8万元,利润24.25万元。1985年有职工296人,主要产品有:打包机、高压油管、铁丝编织等,完成产值370万元,年利润60万元。1988年有街办企业8个,居办生产组6个,共有职工325人,完成工业总产值850万元,年创利润90.95万元。
  市中竹木厂成立于1965年,属自产自销,1983年改为济南市中社会福利竹木厂,1985年有职工64人(残疾人35人),年创利润13.4万元。
  市中皖新印刷厂成立于1971年,1980年改为皖新街印刷厂,1984年转为社会福利厂,1985年有职工53人,完成产值76万元,利润14.22万元。
  济南第一包装机械厂(原市中五金编织厂)生产的金鹰牌12—16型纸塑打包机已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泰国、伊朗、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14个国家。
  馆驿街地处济南交通要冲,自明朝以来,商贸繁荣活跃,民族商业逐步发展。济南辟建商埠以后,经二路纬一路一带成为济南市交电行业较集中的地段。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德国人韩士礼在此设立礼和洋行,1914年,德国人又设义利洋行,1928~1933年,日本又先后设立了三托、大青洋行。1915年,张怀芝在南岗子征用土地,辟建商场,因是济南开埠以后新建的一处商场,故名新市场。
  解放初期,馆驿街仍旧是商贩集散地。皖新街北口新辟禽蛋鱼肉市。1958年,商业系统进行综合规划管理,新市场成为综合商场。1975年办事处有8个居成立了代营代销店,有职工66人,年营业额36.6万元,创利润3万元。1985年保留新生肉店、凤翔饭店、便民饭店、馆驿小馆4个店,有职工65人,年营业额65万元,年利润5万元。1988年饮食店4个,商店2个,居民商店1个,厂办商店1个,自办商店2个,以经营灯具、五金交电化工产品为主,年利润为14.31万元。饮食业主要经营烧饼、油条、豆汁、水饺等。馆驿小馆的猪肉水饺颇有名气,质高价廉,被济南市命名为质量、物价信得过单位。
  1987年,办事处工商业利润65.6万元,1988年77.46万元,1989年82.67万元。1990年,有街办工厂6个,饮食店4个,居办生产组5个,有职工434人,工业总产值1074.90万元,年利润完成101.7万元。街居商业营业额309万元,利润44.6万元。
  大观园街道办事处大观园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西北部。东以纬一路与魏家庄街道办事处相邻,西至小纬六路与槐荫区五里沟街道办事处搭界,北以经三路与经二路街道办事处相连,南至经六路与经七路、岔路街街道办事处相接。面积0.49平方公里。地形东西长,南北短,呈长方形,地势东高西低。办事处以辖区内著名商场大观园命名,办公机关驻纬四路107号。
  济南开埠后,辖区属商埠局管辖。1912~1937年,为商埠一、二区,下设坊、闾,日伪时期(1938—1945年)属商埠东区、中区,警察分署实行保甲制。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为济南特别市五区第五居民街道办公室。1949年建街政府,街下设闾。1952年改称五区第五大居委会。1956年,以大观园商场命名,改称大观园街道办事处。办公地址在大观园商场内的益书茶艺社,设17个居委会。1959年12月改为槐荫区人民公社大观园分社,1960年6月重新划归市中区。1963年改称市中区大观园街道办事处,1968年改为红旗区东方红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复称大观园街道办事处。1990年,有工作人员43人,办事处辖13个居委会,142个居民小组。
  1950年,辖区有住户1765户,人口6486人(男3333人,女3153人)。1982年,有住户5905户,人口19992人(男10073人,女9919人);1987年有住户6023户,人口17421人,(男8780人,女8641人);1988年有住户6133户,人口17387人,(男8765人,女8622人)。1990年,有住户6504户,人口17382人。
  辖区解放以前以汉、回两族为主。到1990年底,已有汉、回、满、壮等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9.5%,回族人口次之。
  济南开辟商埠前,辖区为历城三里庄,百余户,500余人,以农业为生。居民房屋陈旧,为土坯或棚户房。1931年,河北恶霸张仪亭在经四路、经五路之间购地,兴建大商场,仿照《红楼梦》大观园格局,集商业、娱乐、饮食于一体,取名大观园。此后,逐步演变为济南市繁华商业区,沙土路多改造为沥青路面。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整治街容巷貌。到1954年,修街巷25条。1964年,响应市委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号召,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加快旧城改造速度。1980~1982年,拓宽纬二路,修整街巷39条。1983年辖区67条街巷全部改为沥青或水泥路面。自来水引入家家户户。街头路边辟建花坛,公共绿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新建公厕7处(6处为水冲式厕所),垃圾台9处,配备专职保洁人员35人,保洁面积11352平方米。
  1990年,辖区有街巷19条,49个里(胡同)。驻有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224个。其中有省建委、省建材工业局、济南市民政局、劳动局等省、市机关17家,群众团体20家,大、中、小学5处、幼儿园5处,交通邮电单位3个,影剧院3处,工厂9家,旅社8家,饭店11家,各类商业企业140家,新闻出版单位3家,贸易市场1处,饮食摊群点2处,是济南市著名的繁华商业区。聚丰德饭店、心佛斋素菜馆的炸鹅脖,天丰园狗不理包子等一批老店名吃,早已闻名。有14条市内公共汽车线路过境,设停车站32个,另有5条长途汽车线路在辖区设站,交通十分便利。
  1958年,办事处开始兴办街道工业,组织闲散劳力实行生产自救。至1966年,居委会主要生产项目有幼儿小竹车修理,糊纸盒,加工竹制品,刷油漆、加工服装、修理轴承等生产服务性活动。1975年,兴办元件厂,后改为开关厂。1979年转为大集体企业。1990年底,办事处街居企业有红旗开关厂、市中塑料二厂、制冷工程安装队、市中座垫厂等13个工厂,从业职工495人,主要产品有各种型号锅炉电控柜、W系列转换开关和250、750千瓦发电机。其中,开关厂生产的锅炉电控柜,经电子工业部验收,获一等品证书。年工业总产值1143.5万元,利润109.93万元。
  1990年办事处有商业门头10处,从业人员107人,总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经营饮食服务、烟酒糖茶、日用百货、汽车配件等。年营业额725万元,利润18万元。
  魏家庄街道办事处 魏家庄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北部。东起顺河街与共青团路办事处相望,西至纬一路与经二路、大观园街道办事处相接,南起经七路与杆石桥街道办事处相邻,北至经二路与馆驿街街道办事处相连。面积0.51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以古老的魏家庄命名,办公机关驻奎盛街15号,有街巷22条,里(胡同)59个。有过往电车、汽车线路7条,沿途设22个停车站,交通十分方便。驻有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标准计量局、人民商场、济南无线电九厂、市中区人民医院等165个单位。其中机关28个,文教卫生单位24个,工厂、商店113家。经四路、顺河街、人民商场一带,商店林立,为济南市繁华闹市区。
  魏家庄原是古历城郊野村庄。约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有魏、曹两姓人家为避黄河水患,从长清楚家庄迁此处定居,逐渐形成自然村。因魏姓来此最早,人口较多,故而定名魏家庄。1904年5月(清光绪三十年四月)辟建商埠,属保留村庄。1948年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建立街政府。1952年始称五区第四大居民委员会。1954年改称第四街道办事处,1955年10月改称魏家庄街道办事处,1959年12月并入馆驿街街道办事处。1961年为市中区人民公社魏家庄分社,1963年2月恢复魏家庄街道办事处,1967年4月改称红卫街道革命委员会,1975年4月,改称魏家庄街道革命委员会,1977年复称魏家庄街道办事处。有工作人员36名,13个居民委员会,125个居民小组,1988年有居民5595户,共15328人(男7676人,女7652人);1990年有住户4847户,共15341人。有汉、回、蒙古、满族、朝鲜等5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4%,少数民族人口占6%。
  辖区工业基础在1948年前较薄弱,只有修理行业和手工钢制锉,缝织帆布,做宝光墨汁,熬硫化碱等手工作坊。1957年街道为搞好生产自救,安排社会闲散劳力在顺河街东岸办起耐火材料组、五金组、红炉组;1958年建立誊印组、五金制罐组、木工组、裱糊组、被服加工组、修车运输等14个组。1963年办事处街办的第一批生产组上交区政府,职工400余人,资金20万元;1973年,办事处又将所属的药厂、电材厂、帽厂上交区工业局,职工160人,资金62.9万元。1974年街道工业继续发展,到1977年,达到48个生产厂组,有职工1260人,积累资金221万元,上交利润10.4万元;1978年,完成产值369.8万元,利润47.6万元;1982年厂组实行承包责任制;1984年成立顺河工业公司和顺河商业服务公司,新增产品有:塑料管材、薄膜和瓶桶、钢床、钢丝床心、低压锅炉、开水炉、灭火器等。1985年6月,钢床编织厂并入消防器材厂,生产的8公斤灭火器和MF3公斤干粉灭火器,成为办事处的重点企业,当年完成利润20.8万元。
  1986年街办工业完成总产值623.3万元,完成利润65.5万元,居办工业完成总产值83.2万元,完成利润18.6万元。
  1987年办事处工业总产值1150万元,利润113万元。济南第二消防器材厂生产各种灭火器(车)8万具,完成产值620万元,实现利润51万多元;市中印刷二厂完成产值130万元,实现利润11.5万元。
  1988年工业总产值1534万元,实现利润107.2万元,街办厂企10个,职工840人,主要产品有消防器材、塑料制品、电器材料、木杆秤、刷子等30多种。
  1989年工业总产值1758.7万元,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445万元,利润完成162.9万元。
  1990年,市中五金制品厂停产,撤销。全年工业总产值1901.4万元,工业销售收入914.3万元,利润54.32万元。魏家庄地区商业自济南开埠以来日渐繁荣,在普利门与麟祥门之间,许多达官显贵、商贾匪首聚集于此,建造公馆、花园、兴办实业。1925年,商号逐年增加,1934年主要商店有:德兴园酒店、顺记鞋店、顺成居粮栈、福盛和布店、慎昌眼镜店等60余家。40年代末期,商业萧条。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扶持工商业发展,加快城乡物资交流。1950年建成人民商场,并举办了济南第一次药材物资交流大会。1956年大商号公私合营,中等商号走上集体经营,个体户逐年减少,到1958年基本上被取缔。
  1958年,济南市政府号召街道兴办三代店(代营、代购、代销),到1985年底,共建商业、饮食店20个。1985年在顺河商业街新建一座二号楼,新开业的有顺河宾馆、顺河餐厅、消防器材商店,在原编织厂三层小楼建成369平方米的旅馆。当年完成利润13.4万元,比1980年增加5.2倍。
  1986年办事处商业完成营业收入169.4万元,完成利润19.9万元;1987年对商业进行整顿,实行承包,全年完成利润17万元;1988年营业收入408万元,实现利润32.5万元,商业服务业已达32个单位,职工320人,规模较大的有顺河宾馆、儿童用品经营部、经四路综合商店。1989年完成营业收入341.5万元。1990年顺河餐厅装修后,改名德荟楼,全年商业营业额317万元,利润31.4万元。顺河街与经四路两条商业街交汇的麟祥桥,成为辖区商业中心区。1985年4月开始兴建顺河商业街,7月份,面积约13000平方米的七幢大楼相继落成。经四路上小店林立,南边是省财政厅、省建设银行、省丝绸大楼。麟祥南街西头、北魏家庄两个农贸市场互相对应,居民生活极为便利。魏家庄有闻名于世的名吃——老玉记扒鸡。
  辖区南侧在清朝末年住户稀少。1904年济南开埠后,形成街巷。因位于麟祥门之西,故取名麟祥街。1916年,开辟经四路,新修麟祥门。1920年将麟趾桥改称麟祥桥。1934年,魏家庄铺设第一条沥清道路。1937年,经四路铺设沥青。1956年,麟祥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同时改称林祥桥,连接经四路与共青团路,打通了济南市东西干线。1964年顺河街街道拓宽,民房拆迁,致和里消失。辖区修下水道960米。1982年街巷全部修成沥青路,自来水进院。1987年动工修建凤林小区,1989年12月竣工使用,占地面积6.8公顷,总建筑面积11.37万平方米,新建住宅楼25幢,有1070平方米的幼儿园1处。小区位于繁华闹市中心,环境幽美怡人,交通、生活极为方便。
  辖区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1930年建私立道化小学,7个班级,学生341人,校址麟祥街;1931年公立第一小学成立。1947年,建永庆街小学,4个班级,学生228人。1964年,麟祥南街小学成立,学生512人,同时建幼儿园一处,入托幼儿100人。驻地文教单位有: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济南分校、济南第五职业中等学校、中国电影院。
  共青团路街道办事处共青团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东北部。东以西护城河与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相接,西至西圩壕与馆驿街、魏家庄街道办事处毗邻,北以穆家楼街与天桥区制锦市街道办事处相连,南至杆石桥与西青龙街道办事处接壤。面积0.56平方公里。东窄西宽呈扇面状。街道办事处以辖区主干道共青团路命名,办公机关驻盛唐巷11号。有街巷28条,里(胡同)114个。有过往公共汽车、电车线路6条,设有12个停车站,交通方便。
  辖区原是古历城西关西南隅,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始建于元代的长春观,明代的养济院,清乾隆年间始建的清真北大寺,都是辖区有名的文化建筑。唐朝护国大将军秦琼府位于估衣市街北侧。1929年济南设市,辖区隶属城外三区,日伪时期属城外西区,国民党时期仍沿袭旧制属城外西区。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建立街政
  府。1952年始称三区第二大居民委员会。1954年改称第三区第二街道办事处。1955年9月归属泺源区改称普利街街道办事处。1956年7月划归市中区。1959年12月划归历下区。1961年10月重新划归市中区。1963年2月改称共青团路街道办事处。1969年4月称共青团路街道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共青团路办事处。辖11个居委会、68个居民小组。1988年共有居民4533户,人口12469人,除汉族外,有回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回族人口占辖区人口的30%,集中聚居在永长街一带。1990年人口12281人。
  辖区是济南早期工商贸易中心地区,也是开发较早的城区。1908年,开辟普利门,柴家巷拓宽改名普利街。1927年修成17米宽的沥青路面。1954~1957年将城顶街北口至麟祥桥一段拓建,为表彰广大青年参加筑路义务劳动,将该路段命名为共青团路。解放后,辖区街办工业和服务业日趋发展。1966年前发展生产组30个,1970年上交街办企业4个,后再度振兴发展到20个行业。1980年有7个街办工厂转区属。1987年共有街办工商企业28个,职工540人,年工业总产值751万元,年利润122.35万元。1988年有街、居办工商、服务单位28个,职工503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370多万元。主要产品有汽车刮水器、油封附件、档案袋、蜂窝纸等。商业主要经营电子机械、五金百货、电器元件等3000余种商品,年工总值921万元,商业营业额1015万元,实现工商利润131.74万元。1989年工商企业30家,职工891人,总产值826万元,利润169万元。1990年工业总产值972万元,利润87.11万元。街居商业服务网点11个,商业营业额1122万元,利润76.4万元。主要工商企业有,市中印刷三厂、市中汽车附件厂、春江饭店。
  1990年辖区驻有山东省审计局、山东省保险公司、山东省盐务局、山东省文物店、济南市电信局、济南市自来水公司、济南市火柴厂、济南市中医医院等企、事业单位165个,其中机关团体7个,文教卫生单位7个,金融事业单位3个,交通邮电部门3个,厂企单位21个,旅社8个,影剧院1处,饮食服务单位15个,商业批发单位10处,商业网点78家,托儿所、幼儿园6处。摊点群4个。辖区内草包包子铺的猪肉馅蒸包远近闻名,街办春江饭店的素锅贴被评为市级风味小吃。
  经七路街道办事处 经七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北部。东起纬一路与魏家庄、杆石桥街道办事处相接,西至纬四路与岔路街街道办事处相连,北起经六路与大观园街道办事处相邻,南至建国小经三路与杆石桥街道办事处搭界。东西长803.1米,南北宽493.4米,面积为0.40平方公里。办事处以交通干线经七路而得名,办公机关设纬二路205号。有街巷14条,里7条,驻有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205个。其中:机关24个,工厂21个,学校1处,医院1处,商店117家,饭店29个。山东省劳动局、省委《支部生活》编辑部、省委统战部、中共济南市委机关均驻辖区。
  辖区原是古历城的城郊田野。济南开辟商埠后,为商埠南缘,经七路原是长清大道,仁爱街一带多为达官富商住地。1929年辖区划归济南市区。1936年在经七路纬四路建成济南最早的一座高35米的自来水塔。1948年济南解放后,建立街政府(下设闾),1952年称五区第八大居民委员会。
  1954年改称五区第八街道办事处;1956年改称经七路街道办事处。1959年12月划归槐荫区,改称槐荫人民公社经七路分社,1960年6月重归市中区。1963年2月复称经七路街道办事处,1967年4月改为红旗区红旗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为经七路街道办事处。1988年10月体制改革后,辖11个居民委员会,86个居民小组。1987年人口12938人(男6436人,女6502人)。1988年有居民4394户,人口13091人(男6447人,女6644人)。1990年人口13622人。有汉、回、满、朝鲜族等民族。
  辖区纬二路、小纬二路纵贯南北,经七、经六路横跨东西,有6条公共汽车、电车线路通过,设16个停车站,交通方便。房屋多为平房小院,是城市建设待开发区。
  辖区解放前工商业较为薄弱。国民党时期,仅在经六路、经七路、纬一路街口设有零星散落商店门头。解放初期,街道工商业开始起步,建起了一批小工厂、小商店和服务业。1958年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曾居市中区前茅。1963年济南市农业机械厂上交区工业局,生产的优质切面机、面条机为名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并载入济南市机械工业局志。1982年,缝纫机零件二厂上交。1987年有街办工厂3个,工业公司、商业公司、建筑队各1个,饭店5个,代营店4个,职工679人,工商业总产值579.93万元,年利润103.84万元。济南童装厂生产的儿童服装,远销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1988年,办事处直属集体企业4家,商业3家,居办工业13家,商业服务网点14处。工业总产值完成693.73万元,商业完成591.3万元,工商利润为126.1万元,外贸出口交货值120万元。199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637.9万元,利润70.23万元。商业营业额完成345万元,利润完成21.2万元。
  清朝末期,辖区只有曲径小道和土路。济南辟建商埠以后,已初见经纬路的雏型,继而建成经六路、经七路、纬二路、小纬二路等街道与巷里,有青石板路、碎石子路。七亩园将军楼,是辖区较早的建筑物,纬一路经六路建有北海医院和国民党监狱。1948年解放以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到1982年,已实现道路沥青化,排水管道化,以经七路、纬二路、经六路三条干线为主,辅设7条马路和55条街巷,达到平坦畅通,刮风不起土,下雨不沾泥,自来水进户。1990年七一小区在建,经七路拓宽工程开始动工。
  解放前,辖区仅有私立小学1处,学生数量少。1990年,有南上山街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另有市委机关幼儿园、办事处幼儿园两处。设有街道卫生院1处。济南市口腔医院,济南市结核病防治院均在辖区内。
  岔路街街道办事处岔路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城区西部,东起纬四路与经七路、杆石桥街道办事处相接,西至小纬六路与槐荫区青年公园、振兴街街道办事处相连,北起经六路与大观园街道办事处相邻,南至经十路与四里村街道办事处接壤。面积0.38平方公里,办事处以辖区古老街道岔路街而得名,办公机关驻岔路街211号。
  辖区原为古历城县乡村田野(称六狼沟)。济南开辟商埠后,为商埠南缘。1929年济南设市,属商埠中部第六区。日伪时期(1937~1945年)属商埠中区。至济南解放前夕,仍沿袭旧制。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属济南特别市六区。1951年1月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属济南市五区,1952年称五区第七大居民委员会。1954年4月改称五区第七街道办事处。1956年始称岔路街街道办事处。1959年12月划归槐荫区管辖,改称槐荫人民公社机床一厂分社,1960年6月重新划归市中区,1963年复称岔路街街道办事处。1966年改称红旗区卫东街道革命委员会。1977年复称岔路街街道办事处。有工作人员26人,下辖10个居民委员会,116个居民小组。1987年有居民4097户,人口11243人(男5699人,女5544人);1988年有居民4342户,人口11457人(男5765人,女5692人);1989年有4570户,人口11877人(男5955人,女5922人);1990年,人口12043人,民族有汉族、回族、满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8.28%。
  辖区有街巷13条、里(胡同)39个,有2路电车,2、6路公共汽车通过,沿途设6个停车站,交通便利。经七路中段是商业繁华街,岔路街种花植树为绿化一条街。辖区多平房小院,是城建待开发地区之一。
  辖区驻有济南第一机床厂东厂、济南木器一厂、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济南三中等企事业单位61个。其中机关团体2个,中小学3处,医院门诊部3个,金融邮电2个,大型工厂4个,商店门市部46个。
  济南开埠后,岔路街以南划地6.67公顷作为墓地,后贫苦居民沿长清大道(经七路)以南建房栖居。太平庄、启明里一带兴办裕记、裕顺窑厂。1930年以后,一些商人在此购地建房。1931年,民生银行在黄家岗子购地1.33公顷,由赵洪林等6人组成六和堂代管出租土地,后居民陆续迁入,渐成街巷。在经七路小纬四路一带,1925年4月,由季海泉(上海土木建筑业者)、苏古农(安徽亳县资本家)、王盛三(山东周村资本家)3人集资修建游艺园。1932年改作进德会会址。1937年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改为昭和公园,1944年改昭和园工厂,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名山东省机械工厂,即机床一厂东厂前身。
  解放后,辖区街道工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1958~1978年先后上交街办较大厂、组14个。1987年有街办工厂4个,其中市中型钢厂生产的4种扁钢近百种型号,机械性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产品行销南京、杭州、西安、福州等16个省市。另有建筑队1个、商店8个、饮食店3个、服务单位1个、托儿所和卫生院各1处,有职工420人,年工业总产值50.54万元,利润18.59万元。1988年有工商企业21个,其中市中型钢厂、市中包装装璜厂、市中电器厂等县级企业7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253万元,工业利润111.37万元,商业营业额768.3万元,实现利润21.5万元,完成工商利润132.93万元。1990年工业总产值1299.4万元,利润74.82万元。街办商店8个,饮食店3个,建筑队1个,其他服务性单位3个,商业、服务业营业额117.5万元,利润24.9万元。
  杆石桥街道办事处 杆石桥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中北部。东以民权大街与西青龙街街道办事处相邻,西至纬五路与岔路街街道办事处相接,北以东安街、经七路东段与魏家庄、经七路街道办事处相靠,南至经十路与四里村街道办事处相连。面积1.46平方公里。办事处以著名古建筑杆石桥命名,办公机关驻乐山街小区14号楼。
  辖区有街巷30条(其中跨区、办街巷11条),驻有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110个。其中:机关团体8个;文教卫生单位12个,新闻出版单位8个,其他单位82个。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山东省体委、省出版总社、济南市税务局、省证券公司、济南海关、济南日报社等单位以及济南大厦、八一立交桥、八一大礼堂等著名建筑都在辖区。6条市内公共汽车线路和1条电车线路从辖区过往,沿路设26个站点。经十路、纬二路东西、南北主要交通干线在辖区交汇。纬一路、经七路、经八路两旁商店林立,绿树成荫。
  辖区原是古历城西郊乡村田野。1923年在乐山街一带首建4个窑厂,贫苦群众迁此定居形成街巷。1929年济南设市,辖区隶属城外三区。日伪时期(1937~1945年)属城外西区。国民党执政时期(1945~1948年)沿袭旧制,仍属城外西区。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建立街政府,街下设闾。1952年撤销街政府,建立五区第九大居民委员会,1954年成立五区第九街道办事处,1956年改称杆石桥街道办事处,1959年2月改称市中人民公社杆石桥分社,1959年12月办事处划归槐荫区。1960年6月重新划归市中区,1969年改称先锋街道革命委员会,1977年复称杆石桥街道办事处,下辖16个居委会230个居民小组。
  1982年7月辖区有住户8819户,30572人(男15220人,女15352人);1987年有居民10331户,31396人(男15532人,女15864人);1988年有居民10616户,32053人(男15892人,女16171人);1990年,有住户8343户,人口31261人。
  民族状况解放前以汉、回族为主。1990年有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壮族等5个民族。
  辖区居民早期多务农从耕,少数民族居民从事商贸。济南解放后,工业生产起步发展。1958年,办事处开始建立街居厂组,组织妇女和闲散人员,从事加工手套、垫肩、拆洗缝补衣被、砸石子、办托儿所。开始无工资,每月每人发给10~15元生活补助费。1959年底对街居生产服务组进行整顿,部分上交办事处管理并改名为厂,另一部分合并。文化大革命期间,街办工业受到干扰。1970年先后三次向济南市、区上交6个工厂。街办工厂有5个,成立商业公司1个,职工75人。
  1978年以后,街办工业发展较快。1980年有7个厂转为县级以上大集体企业(市中喷漆一厂、市中服装二厂、市中木箱厂、市中电锻厂、市中橡胶厂、市中印刷装订厂、市中石料厂)。1987年,办事处工业总产值401万元,年利润23.7万元;1988年有街办工厂4个,即:市中塑料三厂、市中喷漆一厂、市中印刷装订厂、市橡胶制品厂。职工268人(含合同制、临时工),完成产值587.5万元。1990年底,有工厂企业5个,即:华美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市中印刷装订厂、市中福利节能设备厂、神州燃气用具公司、市中新技术研究所。
  华美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原系市中塑料三厂。1985年迁至郎茂山工业小区,1988年以前,无定型产品,1988年初,该厂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赶制1743型出口雨衣,当年出口96000件,被省市轻工进出口公司定为塑料制品定点进出口厂家。1989年,被指定为美国富国公司在济南唯一定点生产雨衣和PVC雨布的出口厂家。1990年更名为华美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成为济南市第一家街办合资企业。
  1990年办事处工业总产值627.8万元,销售收入308.22万元,完成利润41.87万元。
  辖区街道服务业自济南解放后起步,开始建立自由街道合作社,1950年建立自由大街商店,1970年成立商业公司1个,1974年建三代店8处。1978年以后,商业网点迅速发展。1979年建立自由大街农贸市场,1986年在经八路建立商业一条街,自由大街农贸市场内建成地方名吃一条街,是年成立办事处商业办公室。
  新市区居委会为方便居民生活,建立为民服务不出居服务网络。1988年有生产服务项目16个。即:4个饭店,3个百货商店,建筑队、家电修理、修车组、工艺美术组、小五金加工厂、卫生站、幼儿园、综合服务站、馥馨香油房各1处。服务人员近300人,商品3000余种。并于9月份投资40万元,建起全市第一家居办酒楼——味美香酒楼。全居全年完成营业额297.97万元,实现利润22.78万元。
  1985年办事处有商业网点19个,职工196人,营业收入289万元,利润26万元;1986年商业网点23个,职工291人,营业收入309万元,利润29万元;1987年商业网点28个,职工316人,营业收入615万元,利润31.8万元;1988年商业网点42个,服务人员324人,营业收入684.1万元,利润38.1万元;1989年商业网点22个,职工329人,营业收入708.6万元,利润41.2万元;1990年商业网点22个,职工242人,营业收入448.9万元,利润33.8万元。
  辖区在济南开埠前,多是农田畦土,荒冢累累。1904年开埠后,城区逐步展界。1930~1934年,杆石桥街路面用花岗石板铺成,1938年以后,辖区辟为日本侨民聚居地,开辟道路10条,住房多呈窑洞式圆顶平房和两层小洋楼。后因人口增加,工商交通日趋繁华。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城建步伐加快。1964年办事处响应济南市委关于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号召,采取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方法,进行旧城改造。1965年济南市城建局在杆石桥地区进行旧城改造试点,整修街巷。1967年辖区主要街巷全部铺成沥青路面,总长6252米,面积39298平方米。1980年,纬二路开始拓宽。1982~1985年,办事处整修街巷91条,长3400米,面积9323平方米,铺沥青路面65条,长944米,面积2178平方米。
  结合整补道路,整修了下水道。1971年维修加固民生大沟,1972年加固了经十路拱桥(民生大桥南头)。1974年砌拱桥护坡50米。1977年,建拱沟(民生大沟西广场西沟路南)468米,排放经十路以南雨水。1985年将民生大沟的明沟改为混凝土暗沟,后逐步改建为民生大街。
  解放前,辖区房屋建筑多陈旧简陋。解放后,由政府投资进行住宅建设,新建房屋634874.99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为443608.73平方米),为解放前的5.2倍。房屋结构由石木为主发展为混合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1987年7月开始,旧城改造全面铺开,辖区街巷共拆除12条:经八路路北、纬一路段、经七纬二路东、庆祥街、乐山街、南上山街、上山庄、三彭里、彭城里、博爱里。搬迁居民2170户。1988年,乐山小区第一期工程竣工,建成居民楼15座,面积9万平方米,迁入居民1000户。1989年,乐山小区第二期工程竣工,建成楼房29座,面积15万平方米,1500户居民迁入新居。
  解放前辖区生活废弃物清除主要靠人工装卸和人力、畜力运输,清运不及时,环境卫生很差。解放后环卫工作步入正轨。1976年办事处设立综合治理办公室,1985年设民办保洁员,1988年有保洁员34人,保洁面积21万平方米。1989年建立了环卫工作档案,环卫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档案化管理。辖区新改建公厕6个,均为水冲式,垃圾台7个,垃圾箱34个,垃圾装运实现机械化。1988~1989年连续被市、区评为基本无黑烟区。1990年实现了烟尘控制区目标。
  解放前辖区有3所中学,1所小学,解放后,增设了2所中学,4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990年,学校有: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育英中学、济南铁路第一中学、济南回民中学、济南第四职业中专、济南胜利大街小学、济南南上山街小学、济南经七路第二小学、济南庆祥街小学、济南铁路第四小学、济南经九路小学。文物古迹有泰山行宫。
  解放前济南红十字分会曾在辖区设有慈善机构。解放后,除了办事处设有爱国卫生委员会和专门卫生保健机构外,还有综合性医院2所(省电力医院、济南市妇幼保健院)。
  西青龙街街道办事处 西青龙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东北部。东以花墙子街、上新街、新生大沟与历下区毗邻,西以杆石桥、民生大街与杆石桥街道办事处相接,南以经十路辖段与四里村街道办事处接壤,北以城顶下埃街与共青团路街道办事处搭界。面积0.69平方公里。地形南北长,东西短,呈竖长方形。地势南高北低。街道办事处以主干道路西青龙街命名,办公机关驻徐家花园街12号。
  辖区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较多。始建于元代的古典园林建筑万竹园,秀竹青茂,泉碧水清,雕梁画栋,古幽清雅;始建于1295年(元代元贞元年)的清真南大寺,建筑规模宏伟,古朴典雅,为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的登州泉、东高泉、望水泉、杜康泉、石湾泉、通惠泉和饮虎池,分布辖区。另有8个泉外泉,其中白云泉位于万竹园内西南隅,泉亭池(泉)位于万竹园内后院,白龙湾泉位于围屏街西首,围屏泉位于围屏街东首北侧,饮虎池(泉)位于饮虎街南端,青龙泉位于西青龙街派出所院内,道林泉位于饮虎池前街,井影泉位于饮虎池街中部,泉水均始涌于宋,枯于今。还有两壕(南圩壕、西圩壕)、两沟(新生大沟、民生大沟)、四桥梁(红桥、青年桥、科技桥、慈惠桥)。东北部开发较早,商贸繁荣,交通方便。
  辖区有街、巷24条。驻有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16个系统共118个部门。较大单位有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科技馆、山东歌舞剧院、山东省药品检验所、山东省博物馆、济南教育学院、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国货商场、山东剧院等。
  辖区原为古历城城厢西关。1929年属城外三区。日伪时期(1937~1945年),属城外西区。国民党时期(1945~1948年),沿袭旧制,仍属城外西区,辖四、五、六坊和9个保暨百余个甲。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后,实行军事管制,建立街政府,街下设闾。辖区属济南特别市四区。1951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后,为三区第六街政府,1952年改称三区第六大居委会,1954年称三区第六街道办事处。1955年9月三区改名为泺源区,隶属关系未变。是年12月街道办事处以辖区内主干街道西青龙街命名。1956年7月16日,泺源区撤销后划归市中区。1959年12月市中区撤销后划归历下区。1961年10月复属市中区,同时改称市中区人民公社西青龙分社。1963年3月复称西青龙街街道办事处。“文化大革命”初期(1967年初)易名红旗区东风街道革命委员会;1971年12月改称红旗区青年桥街道革命委员会,1977年10月恢复市中区西青龙街街道办事处。1988年有工作人员38人。办事处下辖14个居民委员会,389个居民小组。
  元、明时期,辖区住户分散,人口稀少。到清末民国初年,人口骤增。据1948年9月,辖区住户达千余户,人口5465人。1963年7月,住户达4003户,人口17771人。1982年7月,住户7075户,人口24645人。1990年住户8930户,人口24592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平均密度为35589人。与解放初期相比,增长4.5倍。从1963年开始,办事处增设计划生育专职机构,进行控制人口增长的宣传、教育,采取积极措施合理控制。1990年,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1‰,出生率为11.49‰,死亡率为6.88‰。
  辖区为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济南市穆斯林主要活动地区。1948年以前以汉、回两个民族人口为主。到1990年底,已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共7个民族。汉族人口占73%,回族人口占24%,其它5个少数民族人口仅占总人数的3%。
  辖区居民早期多务农从耕,少数民族居民从事商贸,尤善肩挑叫卖。1902年(清光绪廿八年),清政府农工商局在辖区东部开办工艺局,设铜铁、毛毯、绣花、织布、木器、洋车6个工厂。同年建劝业场。1932年,国人倡导抵制外货,改名国货商场,大小店铺百余家,经营日用百货,品类齐全,是济南早期兴办的几个综合性商场之一。城顶一带干鲜果品、牲畜禽蛋等行栈先后开业,经济日趋繁荣,街容巷貌因豪绅显贵迁此定居亦有所改观。1948年解放以后,辖区工商业发展较快。1958年街居工商业开始起步,以解放家庭妇女劳动力为宗旨,贯彻三就(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四为(一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二为国防服务、三为工业生产服务、四为农业服务)、两条渠道(解放妇女劳动力、安置社会闲散人员)的工作方针,由小到大,逐步发展。1963年4个工厂上交市、区后,街居工业尚有6个工厂和6个站组,生产经营项目有:制盒、面条加工、磨粉、打绳、代营代销、蒸馒头、打烧饼等,1970年又上交3个街办工厂,到1978年,街居工业产值已达110万元,利润25万元;1978年以后,工商业得到了较快发展。1987年有街办工厂7个,增加了服装、印刷、锅炉、弹簧、蓄电池、皮革加工等产业和建筑安装业。主要产品有市中低压锅炉一厂的LSF型低压蒸汽锅炉,为山东省劳动局定型消烟除尘产品。济南市中化妆品厂产品东绯护肤霜畅销各地,年创工业总产值700万元。服务网点有代营店11个,饭店6个,生活服务站1处,居办生产组6个,商业营业点收入133.4万元,年利润42.5万元。1988年工业总产值完成849.6万元,利润61.5万元。商业营业点收入171.45万元,年利润21.86万元。1990年底有市中印刷一厂、市中低压锅炉一厂等9个工厂企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有远东贸易公司、国货商场、青年回民饭店等24家,设摊点群6处,个体经营户达387户。工业总产值达995万元,利润78.72万元。商业营业收入138.7万元,利润15万元。地方小吃涮羊肉、红烧羊蹄、马蹄烧饼、麻酱烧饼、吊炉烧饼、米粥、甜沫,都独具特色。
  辖区在济南开埠前,多为农田畦地。元、明时期始建街巷,初期只有两条土路。民国初年,已建成20条街巷,其中:沙土路17条,沥青路1条(徐家花园街),石板路2条(西青龙街、花墙子街)。后居民陆续迁此定居,住宅建筑多是平房、四合院,偏僻小巷多临街棚户,辖界逐步扩展。1938年辟建新市区(俗称南商埠),住房多呈窑洞式圆顶(砼)平房和两层小洋楼,为日侨聚居地。1948年济南解放后,城建步伐加快。1953年拆除旧围墙,拓建文化西路。到1985年,整修街道17条,竣工面积达18420平方米,整修大小里弄(胡同)23条,竣工面积5795平方米,铺装沥青混凝土路面27597平方米,街巷全部实现道路沥青化,排水管网化。在新生大沟西侧辟建了44幢居民住宅楼,建筑面积达42750平方米,安置居民户806户,2231人,并在街头路边辟建花坛、公共绿地面积达3459平方米。1989年5月又相继拓建杆南住宅小区,建成6~7层居民楼12幢,面积达42000平方米,拆除旧房537户,居民全部回迁安置。是年9月在经八路东段开辟全市第一条科技街,安置省、市科技专业单位16家。1987~1989年,拓建民族大街农贸市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设立摊点600个,经营商品11个大类,年交易额达1800万元。到1990年,辖区公共卫生设施齐全配套,新建公厕19处(其中水冲式8处),垃圾楼台15处,设立公共垃圾箱(点)92个,配备专职保洁人员22人,保洁面积86397平方米。设防疫消杀站1处。
  辖区有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通行线路4条,汽车站(点)8处,交通方便。
  辖区文化事业兴旺。清末建成的劝业场内设有电影院、戏院、说书场等6个文艺场所,著名鼓书艺人谢大玉、孙大玉、王大玉与梨花女后鹿巧玲技艺高深,有三玉一皇后之说,广为流传。1934~1942年间,上新街南首建成1座古朴典雅、宏伟壮观的民族式建筑,原系道院与卍字会旧址,现为山东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室。1954年在文化西路辖段建成具有民族建筑风格,设备完善的山东剧院。另有山东省艺术馆和山东省歌舞剧院两个专业艺术团体。街道下辖14个居属文化站(室),辟建街头墙报栏地22处,为辖区居民借阅各类读物提供了方便。辖区回民群众自发组建龙灯、旱船、高跷演出队,回民业余京剧团,每逢年节庆典活动,群众性的文艺演出丰富多采,颇受群众欢迎。
  民国时期,辖区有私立小学两处。解放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90年底,有济南教育学院、济南铁路卫生学校、回民小学、上新街小学和幼儿园(所)6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解放前,辖区仅有少数个体行医和1个私人诊所。解放后,各街居已陆续建立医疗保健机构,医疗服务半径在1公里内已达85%。1990年,已有大型综合性医院5所,办事处设有卫生院,配备了专职医务人员,人均寿命已由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0岁左右。
  辖区解放前曾设国立国术馆,1921年武术大师王兆林等在清真南大寺创立济南俊英体育社。解放后,体育事业重视普及与提高,体育俊杰相继涌现。有解放初期的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上获民族式摔跤轻量级冠军的国家级健将马清宗;有称誉体坛篮球界的马连仲、马连民、马连保“马氏三杰”;有多次参加世界篮球比赛,荣获国家体育健将称号的亚洲篮球明星张斌。街头、广场每日晨曦参加广播操、交谊舞、迪斯科舞的群众有200余人,常年坚持。辟建4个门球场地,5处舞厅,5处篮球场。成立两支气功队伍,参加练功者已达70余人。
  四里村街道办事处 四里村街道办事处位于市区中部,东以民权大沟与历下区相邻,西至光明街与槐荫区相接,北以经十路为界,与杆石桥、西
  青龙,岔路街街道办事处相连,南与二七新村、六里山、玉函路街道办事处搭界。依英雄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东西长,南北短,面积为3.26平方公里,办事处机关驻信义庄南街。
  辖区北界经十路横贯东西,与纵通南北的英雄山路交汇于八一立交桥,北向纬二路延伸,东西两侧有马鞍山路和建设路自经十路向南延伸,成为贯通辖区南北的3条干道,经十一路贯穿其间,形成网络,交通十分方便。著名的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座落于辖区的英雄山南麓和五里山、六里山西麓,雄伟壮观的山东省体育馆和体育中心,位于英雄山东北侧。驻有省市单位76个,其中省市机关9个,部队6个,学校4所,厂、企、商业金融等单位53家,街巷15条。
  1948年以前辖区归属历城县,东部多为农田,仅有少数自然村落。济南解放后,属济南市九区农村部分,1951年1月划为直属乡,是年4月撤销直属乡,划归郊六区。1955年9月划归市中区,成立第十街道办事处。1957年4月改称市中区四里村街道办事处。1959年12月改称槐荫人民公社四里村分社。1960年6月市中区建制恢复,改称市中区人民公社四里村分社。1963年复称市中区四里村街道办事处。1968年改称红旗区英雄山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陈家庄、梁家庄、王家庄、四里村4个生产大队农业人口划为市区非农业人口,归英雄山办事处管辖,1979年10月,辖区所属梁家庄、陈家庄划归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为了避免与历城县英雄山公社相混淆,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四里村街道办事处。1987年6月,马鞍山路部分地区划归玉函路街道办事处。1988年办事处有工作人员52人,下辖13个居民委员会,共296个居民小组。
  辖区因属城乡结合部,解放后区划经多次调整,人口变动幅度较大。1982年,住户7086户,人口24991人(男12152人,女12839人),1990年7月,住户7644户,人口24385人。9个民族(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满族、黎族、土家族)。
  1948年以前,辖区仅有几家私营的砖瓦窑厂。1958年,为了安置社会闲散劳力,部分居民集资腾房,因陋就简,办起了一些生产性、服务性的劳动组织,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初步形成了街道工业的雏型。后来虽然有所发展,但一些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工厂多次上交区工业管理局,在较长时间内,街办工业基础薄弱。1979年以后,街道工业有了空前发展,主要产品有锅炉、塑料、蓬布、玻璃制品、化工、型磨具等。其中,市中锅炉厂生产的LSG自燃二次风低压生活用锅炉和双层炉排,反燃锅炉1982年经省、市鉴定,正式批准为生产锅炉定点厂。是年荣获山东省二轻厅、省环保局、省节能办公室颁发的优良产品奖。三峰工具厂研制生产的高强韧双金属机锯条以强度高、韧性好、锯速快、寿命长,等特点,1988年在全国科技星火成果发布会上,被评为金奖。该厂被济南市命名为科技示范企业。1987年办事处工业总产值1251.4万元;1988年工业产值1335.2万元,完成利润177万元。1990年,办事处下属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2个,职工960人,工业总产值为1700万元,利润57.12万元。驻辖区工业企业有:济南水泵厂、济南汽车修制厂、济南电工厂、济南机床一厂三分厂、济南钢铁厂动力机械厂、济南市燃料公司、济南蓄电池厂、济南二建木材综合厂。
  辖区解放初期没有商业,仅有几家零散的小商摊贩。1956年在纬二路开办四里村糕点商店,1960年济南军区机关在英雄山路北首西侧建济南驻军服务部,俗称军区服务大楼。1975年以后,本着方便群众,支援生产,全面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了地区商业发展。1987年有经济实体1个,商业网点3个,饮食店8个,服务单位1个,商业营业额116.53万元。1988年,商业公司实行租赁承包试点改革后,利润增加近两倍,营业收入增加1.5倍。当年完成营业额253万元,完成利润15万元。1990年办事处商业公司有服务网点22个,国营、集体、厂办、街办、居办的各类商店66家,个体商贩28处。有商业职工120人,营业额1006万元,利润23万元。
  1982年建英雄山早市一处,1988年底建英雄山批发市场一处,为促进城乡贸易,加强与外地的经济联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辖区解放前仅有两条主干道,均为土路,一条是通往南山的大道(现英雄山路),另一条是经十路。1958年以后,随着城区不断扩展,加强了街巷建设。逐步扩建了经十路、英雄山路、建设路和马鞍山路,1980年,英雄山路由原来的12米拓宽成50米。1988年8月,在经十路和纬二路交叉口建成济南市八一立交桥,每小时车流量6500辆。到1990年,整修胡同道80条,总面积15968平方米,铺设下水道4039米,铺设自来水管5213米,自来水进院392处,解决了1568户居民吃水问题。建成水冲式公厕7处,垃圾楼台8处,配备专职保洁人员50人。
  辖区有中学一所、小学三所、技工学校二所、幼儿园七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山东省妇幼活动服务中心、儿童乐园都建在辖区英雄山下。办事处和下辖的13个居委会都建有文化站(室),有大书柜8个,图书870余册和大批书刊、杂志,开辟街头黑板报栏15处。
  辖区地处英雄山北麓,依山傍林,环境幽静。英雄山下的晨间体育锻炼成为一特色景观,每天早晨市区各地来此晨练的人群布满山林。1977年开始,市中区体委组织在英雄山建立各种体育活动辅导站,1990年发展到120余处,爬山、跑步、打太极拳、跳迪斯科、练气功、打羽毛球、散步,各项活动者日达万人以上。辖区大的体育场所有省体育馆、省体育中心运动场、济南军区室内游泳馆和英雄山游泳池。
  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中部。东以英雄山路与六里山街道办事处搭界,西至兴济河、水泥厂路与槐荫区振兴街街道办事处毗邻。南以二七新村南路与七里山街道办事处接壤,北至济南军区政治部大院与四里村街道办事处相接。南北长1.76公里,东西宽1.65公里,面积为1.68平方公里,呈不规则正方形,地势南高北低。办事处以居民区二七新村命名,办公机关驻二七新村中街29—1号。
  辖区有英雄山路、建设路、二七新村中街、梁家庄大街等15条街巷。驻有汽总车桥厂、建材一厂、济南试剂总厂等45个企事业单位,其中机关团体2个,工业企业43个,商业批发处5个,商业零售网点57个,托儿所、幼儿园14处,个体工商户65户。
  辖区原只有古老的梁家庄和1940年迁来的陈家庄,其余均为坟茔林地和农田。1929年济南设市后,梁家庄区域为济南市第八区第十坊。1951年1月划为直属乡,同年4月撤乡又划为济南市郊六区。1955年划为直属乡,1957年归属历城县南郊区,1960年7月划归济南市中区公社,1961年又归属历城县,1963年归历城县英雄山公社。1978年,因历城县划归济南市,郊区16个大队农转非,陈家庄大队和梁家庄大队并入英雄山街道办事处。1979年10月1日,成立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1981年10月办公机关驻七里山南村一区,1986年12月迁至二七新村中街。
  1988年办事处有工作人员40人。下辖11个居民委员会,415个居民小组。
  辖区1948年以前,共有400多户,1500余人。1979年办事处建立时,有住户4930户,人口19240人(男9728人,女9512人),1982年,住户7525户,人口27293人(男13640人,女13653人);1990年,住户8554户,人口27365人,年人口出生率12.26‰,死亡率为4.7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926人。解放前以汉族人口为主,1990年已有汉、回、满、蒙古、朝鲜、俄罗斯、苗族等7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7.4%,回族人口占2.47%,其它5个少数民族人口仅占0.13%。
  陈家庄、梁家庄原为农村村庄,居民多务农从耕,但产量欠丰,不少村民以开山打石头、推石头、卖豆腐、打长工等谋生。解放后,农业取得较大发展。1978年划归市区及1979年划归二七新村办事处管辖后,村民仍以耕种农田为主。1980年后农田陆续被征用,居民成立林业队,依山植树造林。1948年以前,辖区没有工业生产和商业点。解放后,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生产大队或居委会陆续兴办工厂和代营代销店。1978年有石料厂、针织厂、石灰厂、梁家庄供销门市部等,从业人员亦工亦农,规模有限。1979办事处成立后,对原有工厂、商店进行了整顿、调整,并开始兴办新的工厂企业,增加商业网点。1981年成立济南市市中散热器厂,生产的SG—D型枫叶牌钢制扁管散热器为省内填补了空白,并于1983年荣获国家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奖和科技成果奖。1983年钢管厂试制成功65×1.5大直径薄壁焊管,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还有第一振动机械厂、六一玩具厂等12个厂企,产值、利润逐年上升。商业、饮食、服务业有二七商场、南北顺饭庄、龙泉茶庄等,1979年始建二七农贸市场。1990年,设有摊点200多个,个体经营户175户,上市品种有粮食、肉食、禽蛋、水产、蔬菜、干鲜果品、日用杂货等十几个种类,年交易额达380万元。各居委会利用一切条件兴办小生产和服务网点,1990年,有烟酒糖茶、自行车修理、电器修理等居办生产小组17个,并办起3处托儿所,为繁荣市场,方便居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工业总产值2013.6万元,年利润98.95万元。商业销售收入1626万元,年利润34.4万元。
  辖区解放前只有一条石板路(梁家庄大街),沙土路13条,住房绝大部分为平房,坯木结构,少数草房。基本无公共设施,只有一处自来水,居民大都饮用井水,没有电灯。1950年济南铁路局在梁家庄东部辟建二七新村居民区,建平房281排。在西部建设路一带建工厂、学校,逐渐发展成为工业区。1953年在西部兴济河修拦水坝,1967年重修单孔漫水桥刘长山桥。1979年办事处建立,有沥青路5条(英雄山路、建设路、刘长山路、二七新村中路、南路各一部分),石板路1条,沙土路6条。1984年,采取民办公助方式,整修街道11条,竣工面积1.3万平方米,大街小巷全部实现道路沥青化,排水管道化。同时引水入院,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主要街道全部装上路灯。1975年后,二七铁路宿舍逐步改建楼房,已建成94座;1978年开始在梁家庄、陈家庄居民区辟建居民住宅楼,到1990年建成6~7层居民楼66幢。1979年辟建七里山北村居民区,建居民楼14幢,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安置居民671户。新建公厕11处,垃圾台19处,配备专职保洁人员35人。辖区现有5条公共汽车线路过往,有英雄山长途汽车站等站点7处,交通四通八达。办事处设立文化站,建立了图书室、阅览室,有图书1200余册,杂志18种。有中学两所,小学、幼儿园4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办事处先后投资26万多元改建、扩建了二七地区卫生院,建立健全了街居医疗保健机构,居民中有35~40%的人常年参加各类体育锻炼。
  七里山街道办事处 七里山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南部。东起英雄山路南段与六里山街道办事处相接,西至郎茂山西侧工业小区与槐荫区相连,北以二七新村南路与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相邻,南至西八里洼与七贤镇接壤。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不规则梯形状。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办事处因位于七里山下而得名,办公机关驻七里山南村一区六号楼。
  辖区有英雄山南路、二七南路、七里山中路、工业小区路等17条道路(其中跨区、跨办4条),驻有济南空军机关、清河化工厂、二七商场等军队、地方机关、企事业单位82个,因距市区较远,且地势较高,空气清新,噪音小,加之交通方便,实为居民聚住佳地。
  辖区原属历城县英雄山公社,1979年10月划归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1987年1月,由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划出,成立七里山街道办事处,有工作人员26人。1988年有工作人员30人。办事处下辖13个居民委员会,312个居民小组。
  办事处辖七里山和郎茂山两个居民小区,1987年有居民住户4205户,人口12126人;1988年有住户6448户,人口20282人(男9941人,女10341人)。1990年7月有住户7165户,人口17690人,年人口出生率为6.43‰,年人口死亡率为3,9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9‰,每平方公里人口平均密度为9390人。有汉族、回族、满族、苗族、朝鲜族、蒙古族、彝族、壮族等8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6%,回族人口占3.8%,其他6个少数民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2%。
  七里山地区地处城乡结合部,郎茂山工业区是市中区区属企业的集中地,不少市级大中型企业陆续迁往辖区。1987年底,办事处有工商公司1个,饭店2个,代营店4个,土产店1个,共有职工30人,年营业额94万元。1988年有商业单位9个,职工36人,营业收入167.5万元,利润1.78万元。1989年商业单位10个,职工42人,营业收入178.9万元,利润2.28万元。1990年商业单位11个,职工49人,营业收入209.3万元,利润1.75万元。并有5个街居工厂、2个站组(队)。
  辖区原是窑场和南郊田野。1979年6月开始兴建七里山居民小区,1987年12月竣工,占地33.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8.36万平方米;1985年郎茂山居民小区动工兴建,1988年12月竣工,建成45幢居民楼,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小区建成后,办事处把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在完善居民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上,建贸易市场1处,在郎茂山建起粮店、煤店、小学校、生活垃圾台和公共厕所,始发36路公共汽车直达市区。有公共汽车运行线路3条,汽车站点9处,街居共兴办3所托儿所,1所中心幼儿园,1个卫生院。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小区花坛绿地和保洁工作,使居民小区始终保持优美整洁。
  办事处设有文化站,下辖13个居文化站(室),备有各种书刊、杂志,开辟街头黑板报栏26处。1990年,在二七新村南路,一座现代化的影剧院——长空影剧院,由驻地空军部队建成营业,能容纳观众1500人,是南郊设备较完善的综合性大型影剧院。
  辖区新建的学校有:济南市第68中学、七里山小学、育才小学。有幼儿园3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街居分别建立医疗保健机构。辖区有医院2所,地区卫生院2所,担负儿童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计划生育指导及医疗保健工作。
  辖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开展经常普遍。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多处,标准的门球场3处。第三居委会组织的中老年迪斯科舞队,坚持健美健身锻炼,每日早晚两次,数年不断。两支老年门次。球队在市、区组织的比赛中获得好名次。
  六里山街道办事处 六里山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南部。东以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的主峰线与玉函路街道办事处相隔,西至英雄山路与二七新村、七里山街道办事处相接,北邻济南革命烈士陵园与四里村街道办事处为邻,南靠历城区、七贤镇与十六里河、土屋相连。地形呈刀把形,南北窄长,东高西低呈一面坡状。南北长5833米,东西宽600米,面积3.5平方公里。
  辖区原是山丘石窝和梯田,1978年以前属历城县所辖。1979年10月划归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管辖后,逐步开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居民生活区。1987年7月1日,成立六里山街道办事处。办公机关驻六里山北路副2号。有工作人员25人,下辖11个居民委员会,1987年有居民住户4868户,17728人。1988年有住户4071户,人口12068人。1990年7月,原七贤镇所辖西八里洼村划归六里山办事处,改设西八里洼南、北两个居委会,市中区机关第二宿舍增设居民委员会1个,共辖14个居委会、10条街道,有居民4671户,16191人(男8355人,女7836人)。有汉、回、满、朝鲜族4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8.6%。
  办事处东依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南端西依郎茂山,树木浓郁,空气清新,是理想的生活休养区。先后建有济南市老干部休养所,济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济南空军,国防科工委等7个军队老干部休养所,济南市第一轻工业局、济南市第一商业局、济南市机械局、济南市教育委员会、济南市总工会等单位也在辖区修建干休楼。并驻有济南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老年大学、市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山东省劳改局中心医院、省邮电医院、济南衡器厂、济南汽车水箱厂、食品机械厂、鲁鹰宾馆、孔膳堂饭庄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
  办事处成立后,相继建立了建筑队、物资供应站、供销经理部,以后陆续兴建了市中霓虹装璜厂、济南市第二香料厂、装饰配套厂、金属结构厂等街办工商企业20余个。1990年工业总产值666.5万元。利润7.35万元。
  玉函路街道办事处 玉函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东南部。东与历下区千佛山街道办事处、辖区舜玉路街道办事处相邻,西以四里山、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主峰线,与四里村、六里山街道办事处为界,北至马鞍山路中心线与四里村街道办事处相接,南至八里洼路中心与六里山街道办事处接壤。纵卧在马鞍山、六里山、七里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是一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新辟居民区。面积1.72平方公里。办公机关驻六里山路2号。
  辖区原是历城县南郊乡村田野。1978年后逐渐开发为市区,归四里村街道办事处管辖。1987年6月,马鞍山路省人大宿舍以东地区从四里村办事处划出,成立玉函路街道办事处。1990年7月,原七贤镇张安新村划归玉函路办事处。有工作人员33名,下辖6条街巷,设12个居民委员会。1988年有居民767户,人口2356人(男1238人,女1118人),1989年有1708户,4965人。1990年有4171人。人口中汉族占98.5%,回族、满族占1.5%。
  辖区主干道玉函路贯通南北。34路市内公共汽车从辖区过往,交通方便。驻有新华社山东分社、山东省科技出版社、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山东省妇联干校、山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山东省武警指挥学校等20多个单位。
  1987年有街办经济实体7家,年利润3.8万元,1988年玉函路工商联合公司下设:市中企业物资公司玉函路物资站,年创利润1.76万元,同年创办玉函路餐馆,年创利9万元,市中新利加工厂,年创利2万元。1989年7家经济实体获利润13.2万元,1990年有经济实体7家,收入120万元。
  舜玉路街道办事处 舜玉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东南部。东起金鸡岭卧牛山主峰线与七贤镇太平庄接壤,西至西排水沟与玉函路办事处、六里山办事处相连,南起土屋路与七贤镇东南角为邻,北至南郊宾馆南墙与历下区搭界。面积3.5平方公里。办事处以主干道舜玉路而得名,办公机关驻舜玉路30号。
  辖区原为历城县南郊东八里洼村的耕地,1984年,由济南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征用,山东省、济南市规划局统一规划设计,逐步开发为具有250幢楼房的居民区。1986年舜玉小区基本建成。完成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公共设施3.1万平方米,住宅楼243栋,中心公园2.08万平方米。济南市政府根据小区边建设、边使用、边管理的原则,1987年11月成立舜玉路街道办事处筹备处,1988年11月正式建立舜玉路街道办事处,归市中区管辖。配工作人员30人。1990年7月,原七贤镇所辖的东八里洼村划入舜玉路街道办事处管理,原东八里洼村委会撤销,改为东八里洼村第一、二居民委员会。办事处下辖16个居委会,1990年辖区居民3256户,6153人。
  辖区新建的居民小区,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比较完善。东西两面依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舜耕路、舜玉路、舜玉北路为辖区主干道,舜耕桥和舜玉桥横跨其间,小区内两条内环路,延伸为9条小街道。建有幼儿园、小学各2处,粮店2处,看车处7处,煤店、邮政所、菜市场各1处,33路、34路市内公共汽车由小区分别始发至济南动物园和火车站。
  1988年,市开发公司投资64万元,由办事处承担小区绿化和楼间美化任务。植树21000棵,楼间铺装花砖8400平方米。主干道和内环路旁栽植胸径10公分的毛白杨、法桐、国槐、馒头柳等,楼间栽植雪松、云杉、桧柏等绿树。还配植了樱花、海棠、紫叶李、百日红等多种观赏花木。小区中心绿地以人工湖和假山为主体,以高桩树和各种乔灌木为点缀,既有亭台楼榭,又有游乐设施,春夏秋三季林木苍翠,鸟语花香,曲径通幽。
  街道办事处新建市中工艺美术厂、市中医疗电子仪器厂、舜玉建筑队等3个街办工业企业。建成舜玉商场、舜玉副食店、舜玉综合商店、舜玉饭店、物资经销处等商业企业,年创工商业总收入77.9万元,利润4.9万元。东八里洼居委会工业有市中保安器材厂、搪瓷厂分厂、市中砼建筑构件厂、东八石料厂等7个企业单位,商业有:腾飞、金鹤、华洋商业大楼3处,华洋餐厅、金鹤饭店2处。1990年商业营业额257万元,利润49.4万元。
  辖区驻有机关、企事业单位24个。其中大学2所、中专1所、中学2所,科技报社和科研所各1处,医院门诊部3处。驰名省内外的涉外旅游宾馆舜耕山庄坐落在辖区东北部。
  第二章 街巷
  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 位于辖区西北部,据1914年《济南指南·商埠大概》载:“出自西城普利门至于大槐树,曰商埠。……其地以东西为经,以南北为纬,已修之马路有三,自北而日辟于南也,已分之纬路有八,自东而条数及西也,而尤以一马路、二马路及纬三、纬四、纬五诸路最为繁富。”可知,经一、经二、经三路当于1914年前形成。
  经四路、经五路、经六路、经七路 据1927年《济南快览·总论》载:“城之西关,即为商埠。……东西马路为经,已修而未竣工者凡九……。”可知,经四、经五、经六、经七路当在1927年前已成为建成区的道路。经七路原为古历城西南孔道,亦即赴长清大道。
  经十路 1941年,日伪政府开辟南商埠,修筑东起红桥,西止营市街北口的大道,1942年印制的《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兴亚大路”。1946年,国民党政府按照商埠经纬的排列顺序,改称经十路。
  经十一路 西段是约于1942年开辟南商埠时建的土路,1957年分段展宽拓建后,按商埠东西为经,自北而南的顺序,定名为经十一路。东段1954年拓建。
  文化西路 文化西路原是南圩子墙基,为了适应城市交通需要,1951年拆除圩子墙,修筑沥青路,因沿街多为大专院校和文教卫生单位,故名文化西路。
  岔路街 该街原为荒坡和洪沟,约于1928年始有贫苦群众定居,逐渐形成不规则的岔口较多的街巷,俗称岔路口。1930年定名岔路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始载岔路街。
  顺河街 1867年(清同治六年)改建石圩,民国初年始有居民沿西圩壕西侧定居,1933年,参谋本部山东省陆地测量局测绘的《济南市市区图》中,顺河街沿路标注为“角楼庄、河套庄、北坦庄、利民后街、利民前街、清泉街、西顺河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将上述地名沿街部分,并称顺河街。
  建国小经三路 该街原是一片荒地和坟地。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建成马路,名为“兴亚北四路”。济南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建国小经三路,名称沿用至今。
  经八路 该街原是一片荒地和坟地。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建成马路,名为“兴亚北二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经八路,因位于经七路之南,按经路排列顺序,故名经八路至今。
  经九路 该路原是一片荒地和树林。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建成马路,名为“兴亚北一路”,济南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经九路,沿用至今。
  建国小经五、六、十路 此三处原是荒地和坟林。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建成马路,名为“兴亚北小二路”、“兴亚北小一路”、“兴亚南一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建国小经五路、建国小经六路、建国小经十路,沿用至今。
  六里山路 因靠六里山而得名,原是一条小土路,1979年由驻地单位承修为沥青路,1985年再次拓宽改建。1988年与玉函路相接修成。
  二七新村南路 原为一片农田和坟地。1950年济南市铁路局兴建二七新村时征地建路,因靠空军驻地,习称空军路。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因位于二七新村之南,故名二七新村南路。
  舜玉路 该路原是东八里洼村耕地。1986年由济南市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征用新建而成。因位于舜耕路和玉函路之间故名舜玉路。
  建设路 该路原是梁家庄西侧的一条土路。俗称梁家庄路。1964年为适应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需要,拓建成沥青路面,遂命名为建设路。
  纬四路 该街原是一片田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开辟商埠时,兴建马路。按商埠街道网的规划,由东向西排列命名为纬四路,该路经一路至经七路一段于1914年建成。经七路之南于日伪时期建成,曾名新民西二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纬四路。
  纬三路 该路北段(北起经一路,南止经六路)于1914~1924年建成,按商埠街道网规划,由东向西排列命名为纬三路。中段(北起经六路,南止斜马路)在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拓建成马路,名为新民西三路。南段原名松林街(北起经七路,南止建国小经三路),以安徽义地松树林得名,建国前并入纬三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纬三路,沿用至今。
  陈家庄大街 位于二七新村南路中段往南。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拓建马路,陈家庄由今之自由大街处迁建于该地,取名西陈家庄。1980年整顿门牌时,称该街为陈家庄大街。
  纬二路 该街原为田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开辟商埠时,兴建马路。按商埠街道网规划。由东向西依次命名为纬二路,经一路至经七路一段于1914~1924年建成。经七路之南于日伪时期建成。曾名新民大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纬二路。区间段:北起经一路,南止经十路。
  英雄山路 该路原是市区通往仲宫、柳埠的一条土路。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曾名新民大路。济南解放后,亦称纬二路,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该段位于英雄山西侧,故将经十路至十六里河桥段命名为英雄山路。
  南上山街 位于辖区东部。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灵官庙街”,因灵官庙得名。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南上山街。因该街系赴南郊诸山的一条通道,故名。
  纬一路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是一片田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开埠兴建马路,按商埠街道网的规划,由东向西排列命名为纬一路,该路经一路至经七路一段于1914~1924年建成,经七路之南于日伪时期建成马路,曾名新民东二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纬一路。
  胜利大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经十路以北原为零星住户,旧称德胜街。日伪时期,曾名新民东三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胜利大街,沿用至今,经十路以南一段原系小王庄棚户。1958年筹建山东体育馆时,小王庄开始被拆迁。市中区建委在此临时建办公平房,习称办公街,亦称胜利大街。
  玉函路 位于辖区东南部,该路原系南郊荒地。1950年济南市城建局在此辟建土场,供全市用土,因路位于土场东侧曾名土场东路。1980年换制门牌时,因位于南郊宾馆西侧,命名为南郊宾馆西路。1985年该路拓宽伸展,随将路南通向王家庄的一条小道接通至张安新村。该路引玉函山名为玉函路,沿用至今。
  永新里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巷原为一片荒地,1935年,蔡、刘、朱、张四姓建宅于此,形成街巷。居民渴望永葆青春,故取名永新里,沿用至今。
  建国小经一路 位于辖区中部,原是一片荒地。日伪时期称兴亚北五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建国小经一路,沿用至今。
  庆祥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是一片坟地。日伪时期形成街巷。张宗昌统治时期,此处曾为刑场,周围居民渴望文明、幸福,故取名庆祥街。1947年《济南市街道详图》中标注为庆祥街,沿用至今。
  自由大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为陈家庄遗址。日伪时期,形成街巷,曾名新民东一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自由大街,沿用至今。
  复兴大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地原为马姓坟地,称马家林,日伪时期形成街道,曾名新民东小三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复兴大街。沿用至今。
  民生大街 位于辖区中部。原为一片菜地,习称霸王涯沟。日伪时期形成街道,曾名为新民东四路。国民党政府时期,更名为民生大街。1965年调整街巷时,并入西顺河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复称民生大街。
  崇德街 位于辖区中部,原是一片菜园,有零星住户。日伪时期曾名兴亚北一路。国民党政府时期,更名为崇德一、二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将崇德一、二街并称崇德街。
  向阳里 位于辖区中部,原为马姓菜园,日伪时期形成街巷,因地势北高南低,南为阳,故取名为向阳里,名称沿用至今。
  通惠街 位于辖区西北部。1910年,此处曾设通惠银行,后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名为通惠街。民国初年,又在原通惠街北口新辟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易名为通惠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通惠街,并将各附属里巷名称地址载为通惠街—承思里,1953年,通惠、承思两条街巷合并统称通惠街。
  升平街 位于辖区西北部。原是一片荒坡。清末,住户稀少。民国初年,德国领事馆在南侧建大楼两幢,建筑包工商候士魁在此建房多处,形成街巷。因邻近咏仙茶园,当时游客络绎不绝,一片繁华景象,故取名升平街,沿用至今。
  东兴里 位于辖区西北部。原是一片荒坡坟地。张宗昌统治时期,日本人正松文平在此处购地建房形成街巷,取名为东兴里。沿用至今。
  望平街 位于辖区西北部,原为田野。1904年济南开埠后,聊城道尹闫某在此建宅邸,形成街巷。曾称经二路后街。张宗昌统治时期,该街设山东省税务局,并有妓院数处,当地居民以渴求太平世界之意,取名望平街。1934年的《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望平街。沿用至今。
  万紫巷东街、万紫巷西街 位于辖区西北部。原是荒地。清末,近郊农民到此出售农副产品,自然形成集市。1905年,商埠局为集市建造四面亭(长廊),后辟为商场。因商贩围绕四面亭摆摊行商,形似“卍”字,故命名“卍”字巷商场。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有万字巷(“卍”字谐音)。1953年分别命名为万字巷东、西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改称太阳升商场东街、西街。1975年取万紫千红之意,改称万紫巷东街、万紫巷西街。
  咏仙里位于辖区西北部。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此处开设咏仙茶园,形成街巷,取名为咏仙里。韩复榘统治时期,改名为永贤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永贤街。1965年改名为永贤里。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改为向阳里。1975年又称咏贤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仍名为咏仙里。
  济安里 位于辖区西北部,原是一片林地。民国初,王公臣(清末举人)在此购地建宅邸,形成街巷。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济安里,沿用至今。
  馆驿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1376年(明洪武九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该地始设馆驿。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又载: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统称馆驿街。济南开辟商埠后,馆驿街居民日渐增多。街东端的馆驿,成为津浦铁路护路队统领申士魁公馆。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称馆驿街,沿用至今。
  凤翔街 位于辖区北部。民国初年,建民宅形成街巷。因位于华丰洋行北侧,居民习称华丰后。因该街中段,有一井开双口,曾称双井子。后以吉祥嘉言,取名为凤翔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凤翔街,沿用至今。
  丁家崖 位于辖区北部。因该街原是丁姓土地,有崖头,故名。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居民迁入,形成街巷,取名丁家崖。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丁家崖。沿用至今。
  静安里 位于辖区北部。清末民国初年,张连芬(枣庄中兴煤矿董事长)在此建宅邸后,形成街巷。因街巷安静、幽雅,故取名为静安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静安里,沿用至今。
  普安里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巷原是魏家庄派生胡同,习称北魏家胡同。1930年因普安水会设在巷内,遂易名为普安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亦称普安里,沿用至今。
  安平街 位于辖区北部。原是一片荒地,民国初期,张培荣(兖州镇守使)在此建宅邸后,形成街巷。当时,因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社会不安宁,居民渴望平安、幸福,故取名安平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安平街,沿用至今。
  乾德巷 位于辖区北部。原是一片荒地,民国初期形成街巷。因泰安杨姓(包工头)在此居住较早,习称杨家胡同,军阀混战时期,居民因渴望文明、幸福,故易名为乾德巷。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乾德巷,沿用至今。
  凤馆街 位于辖区北部,因该街位于凤翔街和馆驿街之间,取两街名首字,而得名。原是杨姓坟地,俗称杨家林。1926年形成街巷,取名为凤馆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凤馆街,沿用至今。
  对关街 位于辖区北部。清末居民迁入建宅,形成街巷,因该街地处馆驿街和丁家崖两街的关帝庙之间,故名对关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对关街,沿用至今。
  塘子街 位于辖区北部。民国初期,有谭、张两家在此合建瀛州澡塘,形成街巷,故取名为塘子街,后又因别于城内东塘子街,冠西字称西塘字街。始见于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解放后改称为塘子街至今。
  皖新街 位于辖区北部,据《安徽乡祠碑记》:“清咸丰八年间霍山吴竹如司寇开藩山左,悯乡人不能归葬,仿京师义园之例,倡捐廉俸,手置地于会垣西关外三里许十王殿地方,计亩三十有九分八厘八毫,价值京钱壹千九百七十有奇。……山东布政使李元华撰记清同治十二年岁在癸酉嘉平月。”安徽乡祠建成后,邻近仍是一片荒野。后渐有安徽人迁入乡祠附近居住,1904年开辟商埠后形成街巷。故名皖新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皖新街。该街原有三条派生胡同,1965年调整街巷时,将康和里、阜康里并入皖新街。
  长春里 位于辖区北部。清末,陕西省督军吴新田在魏家庄建宅邸,其花园建在该街(今安平街小学校址),形成街巷。因花园内树木花草四季常青,故取名长春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亦称“长春里”,沿用至今。
  乾成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于民国初期形成,取名为乾成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乾成街,沿用至今。
  发祥街 位于辖区北部。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形成街巷,因该街庙宇内和尚法名为法祥,故名法祥街。1842年(清道光二十一年)新建发祥映壁梢门碑文载:“……殆祥气发达之兆也,因更名发祥焉。”由此更名发祥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发祥街。名称沿用至今。
  晋和街 位于辖区北部。原为田野,1930年陆续迁入居民,形成街巷,俗称小经四路。1938年山西人贾估斋在此购地建宅,因该街多系山西人和睦相处,故名晋和街,沿用至今。
  同福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为山东省商业银行总经理张志衡的一块土地,1930年,张志元、王柱东、仇志钧等人购买此地建宅形成街巷。军阀混战时期,因居民渴望安宁、幸福,故取名同福街。1934年《济南大观》载有同福街,沿用至今。
  小纬四路、小纬五路 位于辖区北部。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济南开商埠,兴建马路,据1914年《济南指南》记载:“出自西城普利门至于大槐树。曰商埠,……其东西为经,南北为纬。”该二路因东邻纬四路,向北不直通经一路,故依次命名为小纬四路、小纬五路。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均载。
  三里庄东、中、西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为村庄,因距古历城三里,故名三里庄。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三里庄。济南开辟商埠后,街道扩展,由西向东延伸,分为东、中、西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有三里庄东、中、西街,沿用至今。
  平安里 位于辖区北部。原为农田和树林,民国初年,商人李时云建宅于此,形成街巷。军阀混战时期,因居民渴望安宁幸福,故取名为平安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平安里,沿用至今。
  兴云里 位于辖区北部。民国初期,冯鹏展(字浩云)在此兴建广东会馆,形成街巷,依其浩云,取街名兴云里。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有兴云里,沿用至今。
  魏家庄位于辖区北部。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有魏、曹两家为避水患,由长清楚家庄迁此定居,遂形成自然村。因魏姓来此较早,人口较多,经村民共议定名为魏家庄。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称魏家庄,沿用至今。
  麟祥街 位于辖区北部。清末,此处住户稀少,因位于魏家庄南侧,习称南魏家庄。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形成街巷,因位于麟祥门之西,故取名麟祥街。沿用至今。
  奎盛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是一片荒地,民国初,赵连奎(三番子头目)在此建房后形成街巷,以其名末字,取名为奎盛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亦称奎盛街,沿用至今。
  同生里 位于辖区北部。该巷原为山东督办张怀芝的松菊花园旧址。1930年,李、张等四姓购买该园建住宅。李姓开设同立锉厂,张姓做买卖,堂号为大生堂,形成街巷,取两姓作坊、店铺各1字,故名同生里。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有同生里,沿用至今。
  宝善里 位于辖区北部。该巷原是一片荒地。清末,山西人解宝善的先祖在此开设窑厂,习称解家窑。1919年,窑厂拆除,改建住宅,形成街巷。因解宝善在此首建住宅,故取名为宝善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称宝善里,沿用至今。
  魏家胡同 位于辖区北部。该巷于民国初期形成。因位于魏家庄南侧,习称南魏家胡同,约在1920年,北魏家胡同易名为普安里,此街巷易名为魏家胡同。沿用至今。
  德安里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是一片荒地。1925年,贾姓在此建宅做生意,店铺字号容德堂,形成街巷后,以堂号定街名为德安里,名称沿用至今。
  永庆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是一片荒地。清末,山西籍人于姓在此开设窑厂,字号跻升堂,习称于家窑。形成街巷后,取名为升平街。后因与经三路升平街重名,更名为永庆街(取文明、幸福之意)。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亦称永庆街,沿用至今。
  民康里 位于辖区北部。清末,陕西省督军吴新田在此建宅多处,形成街巷后,取民顺安康之意,故名民康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为民康里,沿用至今。
  文化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约在1925年形成,因济南市立第一小学设在该街北口,故名文化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文化街,沿用至今。
  西长盛里 位于辖区北部。原是一片荒地。清末,长清县曹德志在此建房居住,形成街巷。其三子名三盛,故取名为长盛街。后因别于东关长盛街,冠西字称西长盛街。始见于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建国后,称西长盛里,沿用至今。
  树德里 位于辖区北部。民国初期,山东省督军张树元在此建楼房六幢,平房五处,赠与王其风的后代(王其风为南京炮团团长兼要塞司令,张树元的姐夫,曾栽培和推荐张擢升高官)。形成街巷后,张树元为表感恩报德之意,故取名树德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树德里,沿用至今。
  永盛街 位于辖区北部。民国初期,商人李景成在此处建宅,形成街巷,居民渴望永远繁荣昌盛,故取名为永盛街。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有永盛街,沿用至今。
  麟祥南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始建前是一片树林。约在1915年,官吏齐铭洲和律师郝凤武等人在此建宅邸形成街巷。因位于麟祥街之南,故名为麟祥南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为麟祥南街,沿用至今。
  德庆里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是伊斯兰教教长张进生家族墓地,习称张家林。韩复榘统治时期,济南审判厅推事书记官张进生(与教长重名)等人购买此地建住宅,形成街巷,名为德庆里,沿用至今。
  普利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原称柴家巷,因此处为柴市,故名。1851~1861年(清咸丰年间),修筑圩墙,曾将柴家巷与会仙桥之间的通道堵死。1908年,于永镇、永绥之间增辟一门名曰普利门,内植柴家巷,遂更街名称普利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柴家巷,今称普利街。沿用至今。
  迎祥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清末形成街巷,取名为迎祥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迎祥街,沿用至今。
  福祥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清末形成街巷,取名为福祥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福祥街。沿用至今。
  共青团路 位于辖区东北部。1954年,城顶街北口至麟祥桥一段横穿冉家巷、郝家巷、西券门巷、麟趾巷4条街巷拓建,1957年竣工,为表彰广大青年、共青团员参加筑路义务劳动,命名为共青团路。1965年调整街巷时,将估衣市街并入,统称共青团路,沿用至今。
  麟趾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早因养济院坐落在该街,故名养济院巷(即孤贫巷),居民渴望幸福度日,后易名麟趾巷。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衢市》载“养济院巷城顶西”《历城县志·地域考》称麟趾巷。已沿用二百余年。
  盛唐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原名神堂巷,因巷内庙宇和祠堂甚多,故名。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载:“神堂巷、剪子巷西。”民国初,新文化运动兴起,将此封建迷信街名改为盛唐巷。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称:盛唐巷,沿用至今。
  长春观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古长春观座落在该街,故名。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称:长春观街,沿用至今。
  大板桥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原称广会桥街,据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建置》载:“广会桥在趵突泉下流。”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大板桥即旧志之广会桥也。称大板桥街。街之名称已沿用200多年。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将马路泉街并入该街,统称大板桥街。
  西凤凰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凤凰街。后因区别于南关凤凰街,冠西字称西凤凰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为西凤凰街。沿用至今。
  靖安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清末,形成街巷,取名黄家园。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载:黄家园,后与天王寺巷合并,名为靖安巷。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为靖安巷,沿用至今。
  西券门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原名悬门巷。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悬门巷,因街内南端阁楼门形为悬门,故名。清末易名券门巷。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券门巷。建国后,因区别于南关券门巷,冠西字称西券门巷。
  穆家楼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明代穆深宅邸座落在此处,故名。据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人物列传》载:“穆深,历城人,七岁能文……,戊子中亚魁,壬辰登第时,……擢铨部郎。”穆深宅邸,明万历年间建,引为街名时间不详。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穆家楼,沿用至今。
  郝家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据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济南府志·明齐河人物》载:“郝焜,字跃如,山东齐河人,天相子,崇祯乙卯举人”,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郝家巷,以给事中郝焜宅得名。”建国后,辟建共青团路时,将该巷分为两段,南段并入共青团路,北段仍名郝家巷。
  城顶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地势与原泺源门城楼水平线相平,故名。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城顶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将钉字街并入,统称城顶街。
  钉字街 据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丁字街,旧志有粮市辎辆云集,贸易无虚日,南东门外,皆逊西市”。清末,山西省籍人开设“文和铁店”,因经营钉子闻名谐音为钉字街。
  永长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1644~1661年(清顺治年间),清真北大寺建成后,此处迁入居民形成街巷,习称大街和前街。清末民国初年,取名永长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有永长街,沿用至今。
  大杆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位于古长春观(又名大庵)前,取谐音为大杆巷。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衢市》载:“大庵巷、长春观前。”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仍载为大庵巷,旧志长春观前。清末谐音为大杆巷。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为大杆巷,沿用至今。
  剪子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该街旧时多铁铺作坊,尤以制剪子闻名,故名。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衢市》载:剪子巷,沿用至今。
  篦子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该街旧时有制梳子和篦子的作坊,故名。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衢市》载:篦子巷,沿用至今。
  曹家巷位于辖区东北部。相传,明代曹姓在此定居后形成街巷,故名。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衢市》载:曹家巷,广会桥东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西河沿街并入该街,统称曹家巷。
  石棚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1913年,济南振业火柴厂在此建厂后,形成街巷。因该地处于坚硬碎石岩层,俗称石棚,取名为石棚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有石棚街,沿用至今。
  西小仓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相传,因古代此处建有粮仓,故名。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小仓街。民国初,因别于东关小仓街,冠西字称西小仓街,并见于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沿用至今。
  太虎石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衢市》载:“太湖石巷、柴巷西北。”清末谐音为太虎石巷。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为太虎石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为太虎石巷,沿用至今。
  保安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保安巷。已有200多年历史,名称沿用至今。
  吉祥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据传,清末形成街巷,取名吉祥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称:吉祥街,沿用至今。
  三元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古三元宫座落在此街,故名。据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建置考·寺观》载:“三元宫,一在旱石桥,在柴家巷。”清末,街巷形成,取名为天地水府。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有天地水府。后依三元宫易名为三元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为三元街。沿用至今。
  五路狮子口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长春观门前停放狮子和处于五条街汇合口,故名。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五路狮子口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仍载为五路狮子口,沿用至今。
  小板桥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小板桥坐落在该街,故名。据传,清中叶形成街巷后,取名小板桥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为小板桥街,沿用至今。
  至德院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该街内吕祖庙门上横匾雕刻之至德院,故名。清光绪季年增辟坤顺门时,形成街巷,名为至德院。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有至德院。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为至德院街,沿用至今。
  新安市场 位于辖区中部偏北,该街原是安徽义地,1950年,在此兴建市场,取名为新安市场,后渐成街巷。
  至德里 位于辖区中部偏北。该街原是一片土堆,民国初期形成街巷。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有至德里。沿用至今。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该街东段并入斜马路。
  斜马路 位于辖区中部偏北。因道路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取名为斜马路。该街原是一片荒地,1915年建成道路,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商埠全界图”中标注有斜马路轮廓。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斜马路,沿用至今。
  小纬二路南街 位于辖区中部偏南,在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有该街的轮廓。韩复榘统治时期名为北四里村,因距古历城四里而得名。解放后仍名为北四里村。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因该街位于小纬二路南则,为管理方便,故更名为小纬二路南街。
  仁爱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为荒地,俗称朱家林。韩复榘统治时期,美国领事馆、英美烟草公司设在此街。因该街旧时是达官富商居住地,信仰宗教者甚多,取《圣经》语得仁爱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为管理方便,将永善里并入该街。统称仁爱街。
  北乐山街 位于辖区中部偏南,该街原是一片石岗子地。民国初期,建窑厂四处,形成街巷。因地势南高北低,与南山遥望相对,习称对山街。当时,因军阀混战,天下不宁,居民在该街南北两端加设栅门,以防盗患,并取街名为乐山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亦载为乐山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按其方位,该街改称为北乐山街。
  公和街 位于辖区中部偏东,该街原是一片荒地。1924年,贫苦群众在此齐心协力建住宅,形成街巷后取名为公和街,寓意大家和睦相处。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称:公和街。沿用至今。
  北海后街 位于辖区中部偏东,街名取王注东之故乡潍县(古称北海)故名。该街原是一片荒地、沟渠,1918年王注东(潍县人,德国留学生)在此购地开设眼科诊所。称为北海医院,宅邸亦称北海别墅,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北海后街,沿用至今。
  三合庄 位于辖区中部偏东南,该街原是一片荒地、沟渠。1930年,有王风斌、张永立、伊××三户购买袁姓土地建房栖居,形成村庄。因三户首先在此处安家落户,故取名三合庄,沿用至今。
  启明里 位于辖区西部,该街原是裕顺窑场的旧址。韩复榘时期,商人孔曰鲁等人购买窑场土地0.73公顷,在此建房,形成街巷,取名启明里。1947年《济南市街道详图》中亦标注有启明里,沿用至今。
  公立街 位于辖区西部。公立街原是一片荒地,是通往岔路街南侧窑场的一条土路。1929年建宅迁入居民后,形成街巷。因该街是贫苦群众自筹资金整修的街道,故取名为公立街。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为公立街,沿用至今。
  纬五路南街 位于辖区西部。该街原是一片荒地。韩复榘统治时期,贫苦群众在此地搭棚栖居,形成街巷。因位于进德会西侧,称进德会西街。解放后,因位于纬五路之南,故易名为纬五路南街,沿用至今。
  群贤里 位于辖区西部。该街在民国初期是一片荒地,后有孙兆明、李文修、房印辰等人在此处建房栖居,形成街巷,因同心协力建街,故取名为群贤里。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有群贤里,沿用至今。
  民生庄 位于辖区西部。该街原是一片窑坑,俗称黄家岗子。1931年,民生银行购地1.33公顷,由赵洪林等六人组成六和堂代管出租土地。后居民迁入建房形成街巷,因地权属民生银行,取名为民生庄。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有民生庄,沿用至今。
  太平庄中、西、东街 位于辖区西部,该街原是一片荒地,窑坑多处。1930年,贫苦群众迁此处建房定居,形成街巷。当时,因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社会不安宁,群众渴望平安、幸福,故取名太平庄。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为新太平庄。后住户增多,街道由西向东扩展,1934年,按街所在方位,街名分别称为太平庄中街、西街、东街,沿用至今。
  城顶下埃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该街原名新街口,因位于新街(今名旧新街)北口得名。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有新街与新街口,后因新街易名为旧新街,新街口也随之更名为城顶下埃街。因西通城顶街,地势又低,故名。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称城顶下埃街,沿用至今。
  仓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仓巷城顶南,沿用至今,已有340多年。
  西青龙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趵突泉大街(西抵杆石桥又西灵官庙乃西南孔道)回营(杆石桥东皆色目人所居)。”证明距今340年以前,今西青龙街是当时趵突泉大街的西段。另据现存1857年(清咸丰七年)“重修青龙街东首小寺北房记”碑文中有青龙街之记载。后又因有别于东关青龙街,冠西字,始称西青龙街。1965年将围屏街、西青龙街同时并入趵突泉路,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复称西青龙街。
  杆南西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位于杆石桥南侧之西,故名。建国前,此处仅有少数棚户。建国后,兴建住宅,形成南北街道,统称杆石桥南街。1965年划入文化西路。1980整顿换制门牌时,析名为杆南西街。1989年,该街拆迁建成居民楼群。
  礼拜寺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清真寺而得名。据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回回寺巷(旧志名回营杆石桥东皆回民所居)。”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又载为:回回寺街。街名虽几经演变,但当地回民一直惯称礼拜寺巷。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始载为礼拜寺巷。
  杆南东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位于杆石桥南侧之东,故名。据传,日伪时期(1938~1945年)形成街巷,取名杆石桥南街。济南市解放前夕(1948年)《全市街道展宽表》中载有:杆石桥南街。解放后,因街西侧又逐渐形成街巷,统称杆石桥南街。1965年调整街巷时,将街西侧并入文化西路。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定名为杆南东街。
  民权大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街名取自孙中山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日伪时期形成街道,曾名新民东五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载为民权大街。
  旧新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清末民国初年,自北而南,逐渐形成街巷,取名新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新街。因别于上新街,易名为旧新街。并见于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沿用至今。
  民族大街位于辖区东北部。街名取自孙中山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日伪时期形成街道,曾名新民东六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载为民族大街。
  土街位 于辖区东北部,因形成街巷后是土路面,以路面结构取名为土街。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土街。沿用至今。
  饮虎池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据传,清代形成街巷,因南北方向较正,曾名朝阳街。1875~1908年(清光绪年间)因朝阳街重名,又以街西北之罗公祠更名为大庙街。据《山东通志》载:罗公祠在西关,祀知府罗文瑜。同书(2425页)载:“罗文瑜字辉山,奉天人,进士,1665年(清康熙四年)知济南府。”约于1930年又以街南口饮虎池命名为饮虎池街。
  上新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街道地势自北而南,步步上坡,取名为上新街。民国初年,形成街道。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街南段标注上新街,街北段标注半边店街。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将饮虎池前街(原名半边店街),上新街棚户并入,统称上新街。
  饮虎池前街 即今上新街之北段(北起西青龙街,南止原上新街北口)。据传,此处原为集市,因路东有一店铺占了半边街,取名半边店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半边店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载为:饮虎池前街(因位于饮虎池之南故名)。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并入上新街。
  上新街棚户 位于上新街南首东侧。原是山东省女子纺织学校与山东省工业职工学校的桑园。日伪时期学校停办,桑园荒芜,贫苦群众在此搭棚栖居,称上新街棚户。解放后逐步改建为住宅楼群,棚户陋巷随之消失。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并入上新街。
  青年西路 位于辖区东北部,该路原是一条土路。1950年,修建成碎石路面,命名为青年路。翌年又在山东医学院之东兴建一条新路,故将原青年路改名为青年西路。
  花墙子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街东侧趵突泉有砖砌十字花墙,故名。该街原名会广街。现存该街23号墙砖刻题字:“会广街杜康泉丁酉八月。”据传,因街西侧之饮虎池、白龙湾、登州泉、杜康泉等泉水均流经此街东入趵突泉会合,故名会广街。清末,因会广街名称不通俗,更名为花墙子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载花墙子街。名称沿用至今。
  窑胡同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清代曾在此处烧窑,故名。相传1796~1820年(清嘉庆年间)重修清真南大寺时,在此烧窑,后窑废。形成街巷时,取名窑胡同。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为窑胡同。
  徐家花园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1917年军阀徐鸿宾(字延山,绰号徐大胡子任第五师四十七旅旅长,也有任炮兵旅长之说)在此购地约1公顷,建私人住宅和花园各1处。形成街巷后,把徐家花园引为街名。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载:徐家花园。解放后,原徐家住宅和花园几经改建,住宅旧址改为山东省电子工业局,花园旧址驻有山东省歌舞团。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将街内之崇厚里、清真里并入,统称徐家花园。
  斜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该街的走向呈东北、西南的斜向,故取名斜街。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斜街。沿用至今。
  信义庄东、西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是一片核桃园。日伪时期(1938~1945年),陈家庄迁移,居民迁此地建住宅,形成自然村。因当时群众,同心协力建住宅,故取名为信义庄。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为管理方便,按其方位,分别称为信义庄东街、信义庄西街。
  南光明里 位于辖区中部,该地原是裕昌窑厂的窑坑。1961年建房形成街巷,定名为光明街。1965年调整街巷名命名为光明里。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避免重名,按其位置改为南光明里。
  信义庄南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住户稀少。日伪时期,形成村庄,命名信义庄。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为管理方便,按其方位,该街为信义庄南街,沿用至今。
  小梁庄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是荒地、窑坑。民国初期,住户稀少。有4户邢姓(名不详)管理坟墓和种地,习称邢家坟。后贫苦群众迁此地建民宅,形成自然村庄,因位于梁家庄北侧,取名为小梁庄。解放后,此处新建居民楼群和平房住宅,曾命名为光明街和砖瓦一厂宿舍。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将光明街、砖瓦一厂宿舍等并入,统称小梁庄街。
  四里村 位于辖区中部,该村原称金家林(回族金汉青家族坟地)。日伪时期(1938~1945年),陈家庄拆迁后,此地建住宅,形成自然村。因北邻四里村,故取名为南四里村。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因北四里村更名为小纬二路南街,故名为四里村,沿用至今。
  梁家庄大街、梁家庄北街、梁家庄一、二、三、四、五街 位于辖区南部,相传,明代中期,何、马两姓迁入此处定居,形成村庄,取名两家庄。据刘占洪(住梁家庄)说,清末民国初年,庄西端有口水井,井旁石碑记载:“井建于明万历年间。”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地域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梁家庄。”1649年(清顺治六年)《重修玄帝庙牌》碑文载:“济郡西南梁家庄古有。”1978年划入市区。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村名注销,分为梁家庄大街、梁家庄北街、梁家庄一街、梁家庄二街、梁家庄三街、梁家庄四街、梁家庄五街。
  二七新村中路 位于辖区南部,原为农田,1950年济南铁路局兴建二七新村征地建路未命名,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因位于二七新村中部故命名为二七新村中路,二七新村建成逐渐形成自然集市,1977年市中区工商管理局接管后逐步扩建为农贸集市街。
  陈家庄东街 位于辖区南部,日伪时期(1938~1945年),拓建马路,陈家庄由今之自由大街处迁建于该地,取名为西陈家庄。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改称陈家庄东街。
  英西路 位于辖区南部,该路原是一条小土路。1982年因建工厂而加宽,因地处英雄山路西边得名为英西路。
  英西南路 位于辖区南部,该路原是农田土路。1982年后随着新建工厂加宽整修为沥青路面,因位于英西路南边,故命名为英西南路。
  郎茂山路 位于辖区南部,原是一条土路,1978年建成沥青路面,未命名。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因此路东靠郎茂山,故命名为“郎茂山路”。
  七里山中路 位于辖区南部,该路原是一片洼地。1979年兴建七里山南村居民小区时,修建此路,因位于小区中部,故命名为七里山中路。
  五里山路 位于辖区南部,该路因东靠五里山而得名,1986年前仅西头一段土路,后因建济南军区司令部干休三所、建设银行和纪委宿舍延伸到五里山下。
  六里山南路 位于辖区南部,因位于六里山南侧而得名。该路原系庄稼地,后因兴建市老干部休养所、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拓建,于1984年10月动工,1985年竣工。
  腊山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该路原为沙子、石子路,1986年重修为沥青路面。以位于腊山脚下得名。
  东红庙北路位于辖区西南部,此路原有部分沥青路面,1990年拓建。因位于东红庙北得名。
  机床二厂南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该路原为石子、沙子路。1979年修筑为水泥路面。以位于机床二厂南得名。
  东红庙南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该路原为石子、沙子路,1988年修筑沥青路面,以位于东红庙南得名。
  魏华西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此路原为碎石路。1979年改建为沥青路面。因位于魏华庄西而得名。
  白马山南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此路1986年修筑,因位于白马山麓南而得名。
  白马山西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以位于白马山麓西而得名。
  杨家庄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因杨家庄而得名。
  机一西厂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因机床一厂西厂而得名。
  后龙窝庄西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因位于后龙窝庄西得名。
  文庄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因文庄得名。
  九曲庄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因九曲庄得名。
  第三章 镇村
  第一节 七贤镇
  七贤镇位于市中区南部。东邻起太平庄与历下区姚家镇接壤,西至红庙与槐荫区段店镇相靠,北靠兴济河与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舜玉路等办事处相连,南接历城区与十六里河镇、党家镇毗连。东南部山峦起伏,西北部为丘前平原,东西长17.5公里,南北宽6.5公里,总面积为44.85平方公里,形如“∞”字。辖区资源丰富,农林牧副四业兴旺,建材业发达,风景幽雅,位于城乡结合部,是市中区重要的经济开发区。
  七贤镇以自然村七贤庄而得名,镇政府设于七贤庄北济微路西侧。
  七贤镇原为历城县的管理区。1983年6月,辖11个行政村。1985年9月由红庙乡、八里洼乡、七贤镇合并为镇,隶属济南市郊区。1987年3月划归市中区,辖3个办事处(七贤办事处、红庙办事处、八里洼办事处)和27个村委会(28个自然村),3个居委会。1987年有村(居)民13268户,人口49128人(农业户9127户,30778人)。1989年10月,槐荫街、白马山、东袁柳庄、西袁柳庄、谷庄、山凹庄、前龙窝、东八里洼、西八里洼、张安等10个自然村划归城区。1990年7月,东八里洼、西八里洼、张安3个自然村分别划归舜玉路街道办事处、六里山街道办事处和玉函路街道办事处。增设白马山办事处,10月,王官庄居委会改为王官庄办事处。1990年12月,镇政府下辖4个办事处,26个村居,代管白马山铁路新村居民委员会和白马山居民委员会。户数22141户(集体户394户,家庭户21747户),人口51384人。
  根据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土壤水利等种植条件,七贤镇西北部丘前平原为粮菜区,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带为林牧粮区。1980年以前,七贤镇农业生产结构主要为粮菜两大类。199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3020万元,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32%。粮食产量由解放初每公顷产1875公斤,1990年提高到每公顷6975公斤。蔬菜种植由于调整产品结构,改进耕作方法,推广科技服务,加强经营管理,效益逐年提高。后魏村的芹菜,朱家庄的秋黄瓜闻名四方,日本、美国有关人士曾来观光考察。井家沟的巨峰葡萄以穗多、粒大、味美著称,远销哈尔滨、广州等地;1989年,镇政府引进匈牙利肉鸡屠宰生产线,建立了集体饲养场。
  辖区乡镇工业在50~60年代,处于萌芽状态,规模小,实力弱,主要是“四坊”(磨坊、粉坊、豆腐坊、油坊)经济,以自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主,商品率低。后来逐渐兴办一些小修理厂、小钢砂厂、面粉加工厂等,由于强调“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乡镇工业发展缓慢。
  1984年以后,乡镇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85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03处,工业总产值2043万元,总收入1822.65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01.93万元;1987年,村镇集体企业172处,工业总产值440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43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50万元。
  1988年工业总产值完成6024万元。1990年,镇工业企业272个,总值10310万元。有个体经商户516户,全年营业收入1047万元,镇级商业11家,年营业收入675.8万元,村级商业66家,营业收入5246.5万元。
  京沪铁路北起东红庙,南至井家沟,穿镇境约2公里,白马山火车站设境内,站内有8股道,19条专用线,每天过车90对,日客流量3000人次,年货运量39万吨。济微公路贯穿境内,由北往南经由5.7公里;市内的5条公共汽车线路在辖段设17个站点;镇内公路有9条(水泥路3条,沥青路面6条),总长为22300米。
  1990年,七贤镇有中学1所,小学13所,幼儿园20所。驻地院校、研究所有: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山东省民政干部学校、山东省物资学校、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所。
  驻地单位还有济南第一机床厂西厂、白马山啤酒厂、山东建筑机械厂、济面石油公司等工厂、企业180多个。
  七贤镇古迹有马武寨(汉代名将马武安营扎寨的地方),石房峪、三大殿(明、清庙宇),山顶有1867年(清同治六年)建造的石房30余间。
  第二节 村庄
  七贤庄据传618~626年(唐武德年间)有7位农民从河北枣强迁来定居,有一日,正在坡里干活,突然飘飘然飞上天成仙,后人称为七仙庄。1932年,根据谐音改名七贤庄。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载:“西南乡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七贤庄。”位于七贤镇政府南约0.5公里处。
  文庄 据传1368~1398年(明朝初期),潘、胡、陈、李四姓从河北枣强迁来落居,因庄西有一“老爷坟”得名坟庄,日伪时期,因坟字不雅,改名文庄,沿用至今。
  杨家庄 据赵继美家谱记载:1614年(大明神宗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赵广祖从直隶枣强迁来落户,当地有一棵大杨树,取名杨家庄。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载:“西南乡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杨家庄。”位于七贤镇政府西偏南约1公里处。
  井家沟 据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有井平、井登兄弟二人自河北枣强迁来此地落居,因此地有一沟,故取名井家沟。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载:“西南乡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井家沟。”位于七贤镇政府西约1公里处。
  前龙窝庄 1522~1566年(明嘉靖年间),该村庄在青龙山下,为龙窝庄,沿用至今。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载:“西南乡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前龙窝。”位于七贤镇政府西南约0.5公里处。
  后龙窝庄 据1543年(明嘉靖二十一年),五月吉日立碑文记载:“济南城西南十五里许有村落名龙窝……。”据传,明嘉靖年间为区别两个龙窝,因此庄在北,后龙窝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北约0.3公里处。
  前魏华庄 据传,618年(唐初),有名叫魏华正的大官(管72个半庄)死后,葬于腊山脚下,叫魏华坟。1368年(明初),王氏从河北枣强迁来此落居,该庄在此坟前,故取名前魏华庄,沿用至今。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载:“西南乡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前魏华庄……。”位于七贤镇政府西约2公里处。
  后魏华庄 1368年(明初),有赵氏从河北枣强迁此落居,因庄在魏华坟后面,而取名后魏华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西约2公里处。
  九曲庄 据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有移民从河北枣强迁来定居,因周围山沟有9个弯,故取名九曲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东南约2.5公里处。
  双龙庄 据传,1644~1661年(清顺治年间),邱刘二家先后迁址青龙山下看墓地,因当地青龙山上有一条草龙,山下有一条石龙,故取名双龙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东约2公里处。
  东红庙、西红庙、南红庙 据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有位徐姓移民从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因此地有一红砖庙,取名红庙,居庙以东的,叫东红庙,居庙以西的,称西红庙,以南的,叫南红庙,后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西北约3公里处。
  韩家庄 相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尚氏从河北枣强迁来此落居,起名尚庄:1662~1722年(清康熙年间)此地韩氏兴旺,尚氏减少,改为韩家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西约2.5公里处。
  尹家堂 据传:1522~1566年(明嘉靖年间),有姓尹的一户从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并修建一座祠堂,取名“尹家”,后此村庄也称谓尹家堂,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西北约3.5公里处。
  朱家庄 据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有朱姓人家由泰安迁来此定居,以姓氏取名朱家庄,沿用至今。亦传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朱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迁到章丘县东朱庄,1644年(明朝末年)全国动乱,朱氏被杀,其后迁到长清县东北祝阿城南居住,以姓氏得名朱家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西偏北约4公里处。
  谷家庄 据传,1537~1619年(明朝万历年间),刘家的姑太太在娘家落户,而得名姑家庄。1948年,因“姑”与“谷”同音,改名谷家庄,沿用至今。
  山凹 据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一徐姓户从河北枣强迁来此落居,因该地形三面环山,故取名山凹庄,沿用至今。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也曾取名“山窝”,位于七贤镇政府西北约1.5公里处。
  袁柳庄东村、袁柳庄西村 据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袁、柳二姓由河北枣强迁来此地落居,以姓氏取名袁柳庄,沿用至今。1987年4月七贤镇划归市中区后,镇政府将该庄以东西向划分为袁柳庄东村和袁柳庄西村。位于镇政府北约2公里处。
  槐荫街 据传1926年,四面八方来此做生意而形成街道,取名槐荫街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北偏西约3.5公里处。
  王官庄 据传,618~626年(唐朝初年),有王官员(官职无据可查),从河北枣强迁来定居,以此取名王官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北约2公里处。
  西十里河 据传,1644~1661年(清顺治年间),有一朱姓户,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落户,因从济南院前到此地有10里,北面又有一条河(现为兴济河),故取名为十里河,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北约2公里处。
  土屋村 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自河北枣强县迁来周、薛两姓,挖土洞为房,因而得名土屋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东偏南约8公里处。
  太平庄 据传:该庄建于1875年(清朝光绪元年),因庄处山里,四面交通堵塞,使官府豪强不易进扰,可谓太平,故取名太平庄。位于贤镇政府东约10公里处。

知识出处

市中区志

《市中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志采用小编结构,平行分目。设篇、章、节、目,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概述”冠于志首,总括全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志为主体。共设26篇105章249节。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邮电、街道办事处、镇、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市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