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地理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996
颗粒名称: 第二篇 地理环境
分类号: P942
页数: 15
页码: 42-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市中区的关于地质、地貌、土壤、气候、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情况。
关键词: 市中区 地理环境 济南市

内容

第一章 地质
  辖区地质结构属山东地块太古代泰山群体。主要有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普遍受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经强烈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年龄约25亿年左右。
  南部英雄山(四里山)一带,分布着古生界下,中奥陶系的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地层,下统为白云质灰岩,上部含燧石结核和条带,地层厚度为106.92米;中统按照沉积韵纬划分为三组六段,每组下段为薄层状泥灰岩,泥质灰岩夹角砾状泥灰岩和白云质灰泥,厚度为31.63~40.70米,每组的上段为深灰色厚层石灰岩和豹皮状石灰岩,厚度为121.09米,产珠角石化石。中统总厚度为678.64米。地层呈单斜构造,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平缓,一般为8°左右。
  辖区北部为第四系统沉积,岩性为亚粘土、亚砂含石灰砾石,厚度往北变厚,约百米左右。第四系统之下,隐伏着久负盛名的辉长岩体。东西长30公里,南北最宽为15公里左右,分布面积430平方公里,平面形态大致呈东西椭圆状,深达2000米以上,主要岩性为橄榄苏长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辉长岩,属于浅成至深成相,产状呈向北倾状的复杂岩盖,是晚白垩纪燕山运动产物。辖区自英雄山至郎茂山,恰好为辉长岩体与中奥陶系石灰岩南接触带一部分。该部位接触带呈陡倾角,自此往北至火车站第四系统之下全为辉长岩体。
  第二章 地貌
  辖区地处泰山山地北麓低山丘陵和鲁西北冲积平原交接的山前倾斜平
  原上,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平地海拔96米,低山丘陵海拔110~235米。北部坡度较小,地势平坦,海拔30余米。
  第一节 山脉
  辖区东、南、西三面环山。境内山岭,属泰山山地北支余脉,在南部形成屏障,其山脉为东西走向。主要的山岭有:橛子山、马鞍山、英雄山(原四里山)、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和郎茂山,其中以橛子山最高,主峰海拔460米,英雄山最低,海拔110米。西南主要山岭有:青龙山、簸箕山、马武寨、马武寨北峰、万灵山、石房峪、米山坡和白马山,最高的为万灵山,海拔316.4米,最低为白马山,海拔为89米。
  英雄山 原名赤霞山、四里山。位于辖区南部,马鞍山之西。海拔110米,为灰岩构成。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山川》载:“四里山东连马鞍,上有玉皇庙,亦名赤霞山。”四里山,因距古历城县城四里而得名。赤霞山,以夕阳西下,阳光映红此山而得名。山上苍松翠柏四季常青。顶峰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1966年易名英雄山。
  马鞍山 位于辖区南部,英雄山东侧。海拔167.44米,为灰岩构成。苍松翠柏四季常青,风景秀丽,是游览地区。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山川》载:马鞍山,城西南四里,形如马鞍,故名。上有王母庙,三月三日为蟠桃会,士女云集,又名会仙山。
  五里山 位于辖区南部,英雄山南侧。海拔173.5米,西北部设有革命烈士、革命干部骨灰堂、英雄山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山上苍松翠柏四季常青。相传,因距历城县城五里而得名五里山。
  六里山 位于辖区南部,五里山南侧。海拔160米,山质灰岩,苍松翠柏四季常青。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山水考》载:“尹旻墓在山之阳,又北为六里山,明陈九畴墓在山之西……”,因距历城县城六里而得名六里山。(尹旻:见第二十二篇第五章第一节养济院)。
  七里山 位于辖区南部,六里山南侧。海拔174米,山质灰岩。绿化造林,栽植柏树,四季常青,因距历城县城七里而得名七里山。
  郎茂山 位于辖区南部,英雄山路中段西侧。有三个主峰,海拔235米,为灰岩构成。杂草丛生,间有松柏。俗称南山,又名狼窝山。据传,民国初年,此处遍山野草,偏僻荒凉,沟峪山洞中有狼栖居,故名“狼茂山”。1934年《济南大观》载:“狼猫山在城南七里,大佛山之北。”济南解放后,依谐音改为“郎茂山”。
  青龙山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王官庄南侧。海拔228米。山上草木繁茂,传说该山曲里拐弯,山上青草,每春发青之际,形似青龙,故名“青龙山”。
  白马山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京沪铁路东侧,井家沟北,海拔89米,荒山秃岭。
  簸箕山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
  境内,北接米山坡,海拔114米,荒山秃岭。
  米山坡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北连腊山,海拔119米。
  马武寨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南连石房峪,东为老虎洞,海拔258米。据传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前,马武起义,在山上修筑寨墙,故名马武寨。
  马武寨北峰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南与马武寨相连,海拔248米,荒山秃岭。
  万灵山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南连马武寨,北接郎茂山,海拔316.4米,山上有幼松林。
  石房峪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北连马武寨,海拔305米。
  第二节 河 泉
  辖区河流沟渠主要有兴济河、夹河、西护城河、南圩壕、西圩壕、新生大沟、腊山河。除夹河外,均为排泄山洪的季节性河流。(详见第四篇第二章第二节)。
  “济南泉水甲天下”,辖区南部低山丘陵形成的裂隙岩下溶水,由南向北朝低洼处潜流,形成了趵突泉群。济南72名泉中,辖区占有7个,主要分布在西青龙街一带。
  东高泉 位于西青龙街17号院内,泉池呈方形,面积10平方米,泉壁以砖砌,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第六泉,因泉高“悬百尺”,故名东高泉。有诗云:“孤泉悬百尺,一碧泻清秋。岂忘居高险,由来恶下流。”已枯竭。
  杜康泉 此泉原名北煮糠泉。位于花墙子街北段西侧,面积18平方米,泉池周以砖砌,呈长方形。据元代于钦编纂《齐乘》所引金代《名泉碑》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第十三泉。据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泉》载:“北煮糠:趵突西隅作石棚,泉名糟粕待煎烹,一掬可清无尘滓,何是当年玷浊名。”改称杜康泉时间莫详。现存该泉西墙灰砖刻文载:“丁酉年八月,会广街杜康泉。”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王大堉诗:“薄薄酒难醉人,杜郎能使鲁酒醇,清清泉味甘冽,杜郎以之酿春色。”
  登州泉 位于辖区东部花墙子街57号院内,泉池呈长方形,已掩于厂房之下,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第二十三泉。据1339年(元至元五年)《齐乘》载有“登州”。另据《历乘》卷十九第四十页载登州泉:“文登一脉透润城,澄澈全无蜃气腥,安得雪堂苏学士,朗口万竹濯清冷。”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有:“登州泉。”
  望水泉 位于辖区东部西青龙街17号院内,面积60平方米,四周砖砌,已枯竭。泉涌于元代。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齐乘·山水》载:“望水。”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山川》载:“望水泉:趵突泉万竹园内会为殷相池亭”,是济南七十二名泉第二十四泉。相传此泉与登州泉水脉贯通,齐望登州,故名望水泉。古诗曰:“万竹园中景趣幽,双泉一脉望登州;碧梧百尺栖丹凤,雪浪千堆戏百鸥。”
  西蜜脂泉 位于辖区的东北部。共青团路45号后院内。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三十五泉。面积为5平方米,四周碎石垒砌。现已枯竭。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山水考》载:泺水又西北,左会五龙潭诸水,五龙潭南有东西蜜脂诸泉皆北流汇于五龙潭。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存以金物名者——曰蜜脂,中边皆甜也。”明人晏璧经品尝此泉水后,作出比较:“西池泉味比东强,何必天寒割蜜房;莫道脂甘能悦口,试将一饮胜天浆。”
  双桃泉位于共青团路街道办事处城顶街北口(现济南市电信营业处院内),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四十六泉。1942年《济南山水古迹辑略》载:“双桃泉在丁字街铺屋下,由地中经蜜脂,由江家池入五龙潭。”现原址难辨。
  石湾泉位于徐家花园南部山东省歌舞剧院食堂处,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第九泉,属趵突泉群,已填埋。据《历乘》卷十九第三十四页载:“石湾泉,石湾池接槛泉南,涌出清流味更甘,旋汲井花烹石鼎,㟙华秋净暮烟涵。”另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石湾泉,玉壶堂西廊下,源塞数载,其流改入酒泉。”
  饮虎池位于西青龙街中段十字路口处,面积10平方米,池四周乱石砌垒,呈正方形,东西宽3.1米,南北长3.25米,深3.25米,该池集西、南两路泉水于此成明流渠。据现存池内癸亥年重建碑文记载:“饮虎池”,沿用至今。后拓宽西青龙街时填里。
  由于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不断增加,辖区地下水人工开采量逐年增大。1968年以后,开采量已超过泉流量,地下水位逐渐下降,1976年以后,大部分泉水出现干涸,一些名泉已断流枯竭。
  第三章 土壤
  辖区土壤主体为褐土类,土龄长,层段明显,土层深厚,有覆盖深厚的洪积物,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旺盛,易保肥保水,熟化程度高,适宜耕种。土壤可利用面积占70.72%,其中分:(1)褐土性土,亦称石渣土、砂土,分布在七贤镇内太平、土屋、九曲、文庄、双龙、七贤村、杨家庄等山丘陵坡上部褐土带内,土层浅,结构性差,易受干旱威胁,宜发展林牧业。(2)褐土(俗称黄土、红土),分布在七贤镇内后龙窝、井家沟、七贤、杨家庄、双龙、白马山、袁柳等山区村庄中、下部和山前平原地带,土层深,适宜种植粮食作物。(3)淋溶褐土(亦称黄砂土),分布在七贤镇西部平原地带的后龙窝、井家沟、后魏华、韩家庄、红庙、尹家堂、朱家庄等棕壤和褐土交界地带,呈中性,耕层质地适中,通透性好,宜种植地瓜、花生、土豆等作物。
  第四章 气候
  辖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燥少雨,多西南风、南风。夏季酷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干燥,多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4.2℃,极端最高气温42.7℃(1942年7月6日),极端最低气温-19.7℃(1953年1月7日)。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4℃。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水量685毫米(1950~1980年),年最大降水量1164.8毫米(1962年),年最小降水量为320.7毫米(1968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37.3小时,月最高日照时数287.3小时(7月),月最低日照时数185.4小时(2月)。年平均相对湿度58%,七、八月份最大在75%左右,四、五月份最小在48%。全年无霜期为218天,初霜日在10月30日,终霜日4月8日。年平均气压1010.5毫巴。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西南风。年平均风速3米/秒,风力2~3级。每年4月风速最大,平均风速4.3米/秒。
  第五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辖区1990年土地总面积为5826.27公顷。其中:耕地884.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2%;园地190.28公顷,占3.3%;林地597.45公顷,占10.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256.87公顷,占55.9%;交通用地140.04公顷,占2.4%;水域23.62公顷,占0.4%;未利用土地733.15公顷,占12.6%。
  耕地 辖区884.86公顷耕地中:水浇地292.0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3%;旱地425.84公顷,占48.1%;菜地166.95公顷,占18.9%。耕地主要分布在七贤镇和两个街道办事处。其中:七贤镇拥有831.65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94%;舜玉路街道办事处拥有28.73公顷,占3.2%;六里山街道办事处拥有24.48公顷,占2.8%。
  由于辖区地势的差别,土地的利用程度不尽相同,东边的太平庄四面环山,面积虽大,但未利用土地较多,垦殖率较低,仅占村土地面积的7.6%。西部地势平坦,土地利用率高,因企事业单位集中,占地太多,垦殖率不高。辖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西南地区,靠山沿路。
  耕地质量分布:一级耕地430.01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49%,多分布在西南部地势平坦地区。西部地区基本上全是一级耕地,土层厚,土壤质地好,多为水浇地,是辖区质量最好的耕地,其中菜地166.95公顷。二级耕地255.05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29%,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以旱地为主,也有部分水浇地。三级耕地181.8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0%,多分布在东南部山区。四级耕地17.98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集中在土屋、太平、九曲、杨庄四个村及舜玉路街道办事处。三、四级耕地都是梯田旱土,土层薄,肥力差,产量低。
  园地 辖区190.28公顷园地主要分布在文庄、七贤庄、井家沟村、土屋村、九曲村及舜玉路、六里山两个街道办事处的山坡丘陵地区。1980年以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园地数量陆续增加。
  林地 辖区597.45公顷林地中:用材林30.8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5.4%;防护林地543.8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91%;灌木林地0.5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1%;疏林地4.7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8%;未成林造林地1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5%;苗圃1.0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2%。全区有林地的5个街道办事处(镇)中,七贤镇林地面积最大,有396.15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66.3%;六里山街道办事处有29.3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4.9%;七里山街道办事处林地面积37.57公顷,占6.3%,玉函路街道办事处有46.33公顷,占7.8%;舜玉路街道办事处有88.04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4.7%。林地面积多分布在辖区山丘上,平原地带林地不多。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辖区城区位于省会城市中心地区,城镇面积广,人口密集,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比例大,占辖区土地总面积的55.9%。15个街道办事处中,除六里山、舜玉路有少量耕地与其他用地外,其余13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是城镇用地。七贤镇地处城乡结合地带,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全镇土地面积的41.9%,全镇25个行政村都有省、市、区或镇办企事业单位用地,随着城市建设的逐年发展,城区将不断扩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也将不断增加。
  交通用地 辖区交通用地140.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其中:铁路用地28.39公顷,占交通用地面积的20.3%;公路用地37.48公顷,占交通用地的26.8%;农村道路用地74.17公顷,占交通用地的52.9%。七贤镇交通用地面积达131.95公顷,占全区交通用地面积的94.2%。
  水域 辖区境内无较大河流,更无湖泊,仅有少量坑塘、沟渠。全区沟渠用地22.21公顷,占水域面积的94%;水工建筑物占地面积0.78公顷,占水域面积的3.3%;坑塘水面占地面积0.35公顷,占1.5%;苇地占地面积0.28公顷,占1.2%,水域面积主要分布在辖区西南部。
  未利用土地 辖区未利用土地733.15公顷。其中:山丘荒草地156.31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21.3%;平洼荒草地43.27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5.9%;裸岩石砾地429.27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58.6%;田坎65.55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8.2%;其它未利用土地44.17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6%。未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七贤镇和六里山、舜玉路两个街道办事处。七贤镇有681.37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92.9%。太平、土屋、九曲、文庄等几个依山村庄,未利用土地面积都在66.67公顷以上。
  第二节 水资源
  水文地质条件 辖区主要含水层为石灰岩岩溶含水层,属古生界下奥陶统;其次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含水层。两个含水层的厚度、岩层产状及具体岩性详见本篇第一章。
  辖区石灰岩裂隙岩溶极为发育,为大气降水的入渗和地下水的运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大气降水沿岩溶裂隙下渗至下伏地层中的页岩、泥灰岩等不透水层,便沿岩层南向北运动。石灰岩岩溶含水层在山前地带隐伏于辉长岩体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之下;辖区南部及以南的低山丘陵是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地下水由南向北流向市区,由于受辉长岩体的阻挡而不能继续向北运动,因地下水的静压力传逆,故在济南市区南部形成承压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泉群。
  地下水 辖区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承压地下水,流向一般由南向北或北西(因自来水公司西郊各水厂开采地下水量较大所致);地下水位标高为25~60米,年变幅5~24米。辖区内中南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单井涌水量为500~2000立方米/日,山前隐伏灰岩区(省体育中心至八一立交桥一线以北)为岩溶地下水的富集带,水位埋藏较浅,单井涌水量大于1万立方米/日,市自来水公司饮虎池水厂和普利门水厂均设在此带,这一地区既是岩溶地下水集中开休区,也是泉水排泄区。
  辖区第四系孔隙水分布于山间地带和山前冲、洪积层中,岩性、厚度不均,多小于40米,故富水性存在较大差异,单井涌水量每日小于500立方米。七贤镇一带地下水从南往北流动,平原地区流动水位一般在150米,静直水位6米,由于受城区过量采用的影响,城郊地下水位陆续下降。后魏华、红庙、井家沟一带,机井灌溉浅井需15米,若要维持长期抽水,需在25米以下打井。
  辖区岩溶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属碳酸氢钙型和碳酸氢钙镁型。无色无味,清澈透明,水温17.5℃,矿化度为0.3~0.4克/升,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为160~250毫克/升,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分别小于15毫克/升和30毫克/升。
  辖区岩溶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是良好的重碳酸钙型、低矿化度饮用水。局部地带地下水因生产活动的影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七贤镇境内的魏华庄、井家沟、白马山车站一带地下水硬度已高达350~720毫克/升,矿化度达1.0克/升左右,有机污染物也偶检出,已不是好的饮用水。
  第三节 矿产资源
  石灰岩矿 据山东省地质局鲁中二队1957年在青龙山~刘长山一带勘查结果表明,水泥灰岩A+B+C级储量为1227万吨(大部分储量在区外刘长山)。70年代勘探后,查明白马山石材灰岩地质储量为500万立方米,米山坡石材灰岩地质含量为500万立方米。
  经预测圈标,辖区大型石材灰岩矿有2处,中型9处,小型12处,按水泥灰岩矿分,大型水泥灰岩矿床5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11处。E级石材灰岩总储量42981.44万立方米,保有E级石材灰岩总储量41129.24万吨;其中含有E级水泥灰岩总储量93394.38万吨,保有E级水泥灰岩总储量为88779.14万吨。
  其中,英雄山~七里山、青龙山、郎茂山、金鸡岭、橛子山为风景保护区;万灵山、簸箕山、凸螺山矿区为公共设施保护区,禁止开采。
  粘土矿 辖区粘土矿主要分布在南部山间洼地和山前坡麓与平原相接地带,分为砖瓦粘土矿和水泥粘土矿。砖瓦粘土在杨家庄、文庄、双龙庄一带以及西八里洼、土屋一带均有产出,剥去厚度0.2~0.5米的地表耕作层,即为砖瓦粘土,主要为浅红色、褐红色、黄褐色粘土及亚粘土,厚达4~10米。水泥粘土矿分布在井家沟、杨家庄、文庄及九曲庄以南山前地带。主要有三处:
  窟窿山北粘土矿:位于窟窿山西北段北侧,北邻机床一厂煤气站,西距井家沟石料二厂约300米。该粘土矿一般呈红色,局部夹少量黄色粘土。矿物成分复杂,以蒙脱石、水云母等为主。红色粘土粘度大,呈致密状结构,块状构造,塑性指数为14.4;黄色粘土的粘度较低,结构较松散,塑性指数10.55。均达到一级水泥粘土的质量指标。远景储量大于50万吨,达到小型矿床规模。
  文庄粘土矿:位于文庄以南龟山东侧。该处粘土矿呈酱红色、褐红色,结构致密,粘度较大,块状结构,达到一级水泥粘土质量指标。远景储量50万吨,规模为小型矿床。
  九曲粘土矿:位于九曲庄南、假山坡以北。粘土矿呈红~酱红色;矿块裂隙面上见黑色锰质或有机质,黑色物质呈树枝状、星点状,如同假化石;矿块晒干后呈鲜红色,结构较致密,粘度中等,块状构造,属二级水泥原料。该处粘土矿规模很小,其远景储量10万吨左右。
  辖区50年代开始进行矿业开发。主要有水泥及水泥制品业、建筑石材开采加工和砖瓦生产、烧制石灰等。1978年以后,镇办和村办集体矿山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到1990年,辖区矿山和矿产品深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0家。(详见第七篇第二章第四节)。
  第四节 生物资源
  辖区南部七贤镇境内多为丘陵山坡,历年来树木花草生长茂盛,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生物资源丰富。
  植物资源 有药用、纤维、油脂、芳香油类、淀粉糖类、鞣质、土农药、饲料植物等8类。
  药用植物有75种。根类有大戟、天门冬、丹参、玄参、四叶参、白前、白薇、白头翁、芍药、委陵菜、柴胡等11种;根茎类有山药、山豆根、山百合、半夏、白茅根、芦根、香附、射干、薤白、石榴皮、冬瓜皮、合欢皮、远志(附小草)、牡丹皮、桑白皮等15种;全草类有大蓟(又名大青青菜)、马齿苋、小蓟(荠荠菜)、卷柏、青蒿、苦菜(败酱草)、苦地丁、金不换、蔼菜花、荆芥(附荆芥穗)、茵陈、香薷、益母草(附茺蔚子)、徐长卿、甜地丁、野百合、黄花蒿、紫花地丁、扁蓄、蒲公英、薄荷、瞿麦、藿香等23种;叶类有大青叶;花类有月季、玉米须、鸡冠花、玫瑰花、洋金花、夏枯草、野菊花、槐花等8种;果实种子类有大枣、无花果、丝瓜络、苍耳子、栝楼(附栝楼皮、仁,天花粉)、蛇床子、硬蒺藜、王不留行、车前子、牛蒡子、杏仁、牵牛子、桃仁、蓖麻子、酸枣仁等15种;茎藤类有桑寄生、臭梧桐等。
  纤维植物有6种:苎麻,可纺纱造纸;南蛇藤,茎皮含纤维素35%,可作纺织造纸原料;胡枝子,茎皮含纤维素23.3%,可造纸搓绳;葎草、羊胡子草、白羊草都是优良的造纸原料。
  油脂类植物有7种:侧柏,柏木油可用于香品及药用配料;播娘蒿(麦蒿)种子含油44%,可食用或工业用;南蛇藤种子含油37%,提取后可作机械润滑油;苍耳子含油21.4%,提取后工业用;小檗、野大豆、蒺藜等都是重要的野生油类植物。
  芳香油类植物有野花椒、野薄荷、香薷、藿香、百里香、黄花蒿等6种。
  淀粉糟类植物有野薯蓣、葛藤等2种。
  鞣质植物有地榆、多花蔷薇、郁李、委陵菜、绣线菊、君迁子、丹参、赤松等8种,可作工业印染造纸原料。
  土农药野生植物有枫杨、臭椿、南蛇藤、苦参、猫儿眼、半夏、毛桃、百部、瞿麦等9种。
  野生饲料植物有麻栎、桑、蓖麻、胡枝子、尖叶铁扫帚、野苜蓿、野豌豆、羊草、虎尾草、牛筋草、千金子、狗尾草、稗等13种。
  动物资源 有陆栖脊椎动物和陆栖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陆栖脊椎动物:两栖类有大蟾蜍、花背蟾蜍、黑斑蛙(青蛙)、金钱蛙等;爬行类有蜥蜴和蛇约10种;鸟类有留鸟(含麻雀、大山雀、喜鹊、灰喜鹊、秃鼻乌鸦、野鸽子、斑鸠、斑啄木鸟、老鹰、风头白灵)10种,夏候鸟(含金腰燕、家燕、白腰雨燕、大杜鹃、黄鹂、红尾伯劳、棕腹啄木鸟)8种,冬侯鸟(燕雀、寒鸦、灰鹤、大天鹅)4种,旅鸟(小天鹅、红点颜、大雁)3种;哺乳类有食虫目(含刺猥、麝鼹)2种,翼手目(含大菊头蝠、小菊头蝠、大足蝠、东方蝙蝠等)10多种,啮齿目(含花背全鼠、大仓鼠)2种,草兔,食肉目(含赤狐、獾、黄鼬、貉、狼)5种。
  陆栖无脊椎动物有:蚯蚓、蚂蟥、蜗牛、蜈蚣、蚰蜒(俗称草鞋虫)、蜘蛛、蝎子、各种天敌昆虫(主要有螳螂、寄生蝇、小茧蜂、姬蜂、小蜂、赤眼蜂、蜻蜓、瓢虫、草蛉、食虻等40余种)、土元(俗称土鳖)、蛴螬、蝉、蝼蛄(俗称地狗)。
  第六章 自然灾害
  旱、涝旱、涝是辖区主要的自然灾害。近30年来有一半的年份非旱即涝,旱年占24.2%,涝年占17.2%,旱年多于涝年,大旱大涝机率不多,各占6.9%,旱涝交替出现年份最多占35.6%。下表是辖区七贤镇1961~1990年旱涝频率统计。
  辖区旱灾按时段分为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
  春旱(3~5月份):按影响春播统计,春旱占36%,约五年二遇。以小麦需水的要求看,春旱占96.5%,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1989年土屋、太平、九曲、双龙、东八里洼发生严重春旱,造成近135公顷麦田基本绝产。
  初夏旱(6月下旬~7月上旬),按雨季来临早、晚统计,占23%,约四年一遇,影响夏播的年数占50%,即两年一遇。
  伏旱(7月中旬~8月上旬),正值作物旺盛生长期,需水较多,伏旱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1952~1990年间,发生伏旱有8次(1952、1955、1959、1968、1972、1980、1986、1988)占20.6%,约五年一遇。
  秋旱(8月中旬~9月下旬),正是夏播作物灌浆成熟,小麦播种期,38年中秋旱出现5次,约七年一遇。
  涝灾分为夏涝、秋涝。
  夏涝(7月中旬~8月中旬),降水集中,土壤水分饱和,易成内涝,38年中出现9次(1961年、1962年、1964年、1969年、1973年、1974年、1976年、1985年、1987年)占25%,约四年一遇。其中大涝3次(1962年、1964年、1987年)。
  秋涝(8月中旬~9月下旬),38年中共发生7次(1954年、1961年、1962年、1964年、1973年、1976年、1987年),占20.6%,约五年一遇。
  干热风、大风辖区干热风主要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其中有3个高峰期分别在5月26~31日,6月4~8日,6月11~16日,全年轻干热风平均5、6天,重干热风平均1.8天,一次过程一般持续2天最多,十年八遇,持续5天以上的十年一遇。干热风对辖区小麦生长后期危害较大,使灌浆成熟的小麦株内水分供应失调,籽粒迅速脱水,出现青枯或高温逼熟,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20%。
  大风泛指平均风速≥12米/秒或瞬时风速≥17米/秒(8级)。大风常造成墒情锐减,木苗枯萎,作物倒伏,植株折断,危害较大。辖区内全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6.7天,以春季最多,占全年日数的46.4%,春季瞬时最大风速可达26.0米/秒(1953年4月29日);8~9月份最少,占全年日数的6.7%。雷雨大风时间短,风力猛,瞬时最大风速可达33.3米/秒(1951年7月21日)。
  冰雹、霜冻 辖区冰雹危害主要在七贤镇地区。平均每2年发生1次,最多1年达3次,一般发生在4~10月份,集中于4~6月份,降雹时间一般2~10分钟,最大直径2厘米,平均重0.3~1.2克。1964年6月一次降雹时间达15分钟,最大直径达6~7厘米,农作物80%被砸坏。该地冰雹一般来自西北,由齐河县高空入境,向南入经新沙、演马、老屯进入七贤镇,尔后从八里洼、土屋出境。冰雹受地形影响较大,有较强的局地性,故有雹打一条线之说。突发性强,极易造成受灾地区作物减产乃至绝产。
  霜冻是指秋初春末,最低气温为2℃或地面最低温度0℃,足以使农作物受害的低温。辖区南部城郊和七贤镇第1次霜冻最早为10月27日,一般年份在10月30日,最晚11月10日。初霜后,一般相隔7天出现第2次霜冻,再隔5天出现第3次,再以后渐入封冻期。
  春末最后一次霜冻称终霜。辖区南部终霜一般在4月8日,最早的在3月27日,最晚在5月4日,时值小麦拔节、果树扬花、蔬菜定植,极易造成损失。年平均有霜日数为167天,无霜期为198天,80%的年份无霜期为
  189天。
  暴雨、低温连阴雨 辖区暴雨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暴雨总日数的75.4%,暴雨历时短,雨量集中,常伴有大风,因辖区城区地势南高北低,夏季暴雨洪水通过马路和泄洪沟很快向东、西、北3个方向排放,一般洪水对城区威胁不大,但阵发性的特大暴风雨极易造成灾害。1962年7月13日,济南市遭特大暴雨袭击,6小时辖区连续降雨298.4毫米,倒塌房屋12887间。1976年7月31日,七贤镇遭暴雨袭击,1小时降雨65.4毫米,造成粮菜田全部受淹。1987年8月26日,济南市连降暴雨,降水量达317.5毫米。辖区受灾工厂39家,商店16家,大批民房被毁。七贤镇23个城建仓库被淹,冲毁道路6850米,沟渠堤坝1520米,受灾粮、菜田、果园470公顷,倒塌房屋195间,受灾户4000户,其中重灾房2000户。全区伤12人,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552万元。
  6月份连阴日数≥4天,总雨量≥20毫米,其中2日雨量≥1毫米为1次连阴雨,1961~1980年中共出现6次,6月上旬1次,中旬2次,下旬3次,平均十年三遇,麦季连阴雨影响小麦收割打晒,导致麦粒霉烂发芽。
  9月上旬至10月上旬,连阴天≥5天,总雨量≥20毫米,10月中旬后连阴天≥3天,其中2天日雨量≥0.1毫米为1次连阴雨,20年中出现13次,平均持续日数6.1天,最长8天,十年六遇。秋季连阴雨影响大秋作物开花授粉,灌浆成熟、麦播及切晒瓜干。
  秋季低温和连阴雨同时出现,对作物危害更大。9月份平均气温≤20℃,持续2天,连阴≥3天,总雨量≥20毫米,9月20日以后日平均气温≤15℃,低温连阴雨21年(1960~1980年)中出现4次,五年一遇,低温平均日数2.3天,日平均温度≤15℃。低温日期以9月26~30日比率为多。

知识出处

市中区志

《市中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志采用小编结构,平行分目。设篇、章、节、目,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概述”冠于志首,总括全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志为主体。共设26篇105章249节。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邮电、街道办事处、镇、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市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