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编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866
颗粒名称: 第十九编 教育
分类号: G529
页数: 16
页码: 392-4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教育分为机构、私塾、书院、学堂、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教师等详细介绍。
关键词: 商河县 教育 教师

内容

第一章 机构
  商河县自元置教谕、训导,主管学政,教育生员,掌文庙祭祀。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废科举,裁教谕,改设劝学员,辅佐知县管理教育。1911年(清宣统三年)建劝学所,设劝学总董1人,劝学员4人,书记1人。1913年(民国2年)改为视学公所,设所长1人,视学员4人。1916年(民国5年)复为劝学所。1924年改为教育局,设局长1人,视学员1人,教育委员9人,事务员2人,会计、书记各1人。从1933年,先后改称县政府第二、第五、第四科,1937年11月全员南逃。
  1939年7月,商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翌年置文教科,设科长、科员各1人。1945年商河县城解放,县人民政府置文教科,设科长1人,科员2人。1946年改为教育科,增设副科长、干事、会计员各1人。1952年复为文教科,增设扫盲办公室(1960年改为业余教育办公室)。1956年改为教育局,增设教学研究室。1958年冬,商河、乐陵合并,教育局设局长2人,副局长3人,科员3人,会计1人,扫盲办公室等共17人。1961年分治后改设文教局,置局长1人,副局长2人,科员6人,业余教育办公室2人,教学研究室5人,附设教师函授学校4人,机关学校2人,共22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教局陷于瘫痪。1968年5月组成商河县文教革命委员会,不久又改为政治部教育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会计1人,其他工作人员4人。1975年恢复教育局及其所属机构,置局长1人,副局长3人(其中1人兼工会主席),设秘书股、政工股、财务股、中学教研室、小学教研室、业余教育办公室。共有36人。1990年教育局改称教育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党组书记1人,纪检组长1人,工会主席1人,辖行政办公室、政工股、老干部股、普教股、财务股、中学教研室、小学教研室、职工教育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共有工作人员72人。
  第二章 私塾书院学堂
  民国以前,县内教育形式主要是私塾,多由官宦、富家或较大的村镇举办。私塾规模较小,一般一处只聘1名教师。教材为:《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五经之类。学习年限不定,科举考试不第时复学,来年再试。晚清时期义学(即免费私塾)渐多,光绪末年在城内南门大街、龙桑寺、宽河镇等设立义学多所,虽不交束脩,但劳动人民子弟仍无力就读,学生名额不多。
  1823年(清道光三年)在城内北门大街路东建麦丘书院,预备科举考试。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停办。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于麦丘书院旧址筹建第一所高等小学堂。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创立初等小学堂1所。随后,城内、东关、西关、北关及城北的买虎站、王庄、展庄、帽杨庄、贺家、路家庙、殷家巷;城东于家屯、李家坊、陈庄、嘉祥寺、宽河镇、刘木匠家、刘家集;城南、崔庄、玉皇庙、孟庄堡、栾家洼、甜水井、王丰告、贾庄、苏庄、广王庄(今属临邑);城西白家集、孟家、梁庄、刘庄等先后建立师范学堂、崇本学堂、近圣学堂、敬修学堂等,到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全县成立学堂40余处。此时,私塾、学堂并存,1919年(民国8年)学堂遍及全县,但仍有私塾59处。
  第三章 幼儿教育
  商河县幼儿教育始于1956年,由县财政科拨款,在县人民医院西侧建幼儿园1所。置园长1人,教师2人,接收县直机关4~6周岁幼儿24名,进行学前教育。1958年秋,全县建幼儿园、育红班378所,入园儿童5283人,由于住房、师资、经费不足,不到半年多数停办。1960年全县仅剩机关幼儿园1所,幼儿23人。原由教育局领导,1966年下放城关完小管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
  1975年前后,县人民医院、工业局、第一中学相继创办3所幼儿园,共接收幼儿97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县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城镇、农村幼儿教育同步发展,1980年幼儿园已发展到625所,接收幼儿7462人,占全县幼儿总数34464人的21.6%。但农村幼儿园多数附设在本村小学,无单独活动场所及器具,条件较差。1983年幼儿园全部与小学分设,除有固定的教室、活动场所外,还配置桌椅、乐器、玩具等,同时教师的工资、办园经费都得到了保证。1989年全县幼儿园已发展到535所,大、中、小教学班563个,接收幼儿15547人,入园率为69.9%,教职工624人。1990年全县幼儿园542所,606班,15765人。其中3~6岁幼儿入园11461人,占3~6岁幼儿总数32717的35%;学前一年幼儿5044人,占学前一年幼儿总数7148的70%;教职工603人,其中园长19人,教师573人,保健员11人。
  第四章 小学教育
  1912年(民国元年)施行新学制,县立高等小学堂率先改为高等小学校,后又陆续改建中山街初级小学校、女子小学校等。1919年(民国8年)全县共成立国民小学校80所,学生2124人,占当时全县学龄儿童的20%。1936年(民国25年)全县共有高级小学校10处,即县立中山街小学(县立第一小学),县立周家小学(县立第二小学,位于韩庙乡),县立李家坊小学(县立第三小学),县立龙桑寺小学(县立第四小学),县立龙泉寺小学(县立第五小学,今展家乡范赵),县立岳桥镇小学(县立第六小学),县立殷家巷小学(县立第七小学),县立官口寺小学(县立第八小学,位于玉皇庙镇段家及纪家、塔坡之间),县立孙家庵小学(县立第九小学,今属临邑县),振武街女子小学,共52个班,(含初级班23个),学生1745人(含初级学生677人)。初级小学校除城内中山街初级小学4个班176人外,其余1007个村共分351个学区,每个学区3~5处小学,规定“每处学校学生必须满25人方准立案”,全县高、初级学生共计1万余人。高级小学学制为2年,开设国语、算术、历史、公民等9科;初级小学学制为4年,开设国语、算术、常识、公民等8科。虽倡导新教学方法,但多数仍沿用“注入式”,教学成绩不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各类学校尽皆停办。
  1938年商河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了宣传抗日政策,培养军地抗日骨干,在抗日根据地赵寨、刘庵等村,办起抗日高小。学制2年,开设国语、算术、自然、史地、时事、体育等课程,有时根据抗日形势,自编自选教材,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学校设备条件虽差,师生情绪高涨。此间,介于日伪统治区和抗日游击区之间的李集、亚林庵等学校,师生均备有日伪、抗日两种课本,表面上应筹日伪军,实际上宣传抗日并积极参加传送情报等工作。时谓之“两面学校”。
  附:日伪政权办的小学
  1938年后,陆续在城内、龙桑寺、前坊子、岳桥、杨庄铺、栾家洼、殷巷、黄屯、白集建立高小9所,1659人,初小174所,6077人。高、初小除开设国语、算术等课程外,日语被列为主要课程。
  1945年商河全境解放,中共商河县委、县人民政府分别于1946、1947、1948年召开“全体教师大会”、“知识分子改造会”、“恢复整顿教育会议”,分析商河县教育形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实教师队伍,配备教育干部,使全县教育工作在医治战争创伤的基础上重新起步。到1949年10月,改造、利用古庙堂、寺院及土地改革时没收地主的宅院,恢复建立了城关(今实验小学)、刘庵、福庆寺、亚林庵、玉皇庙、郑家、朱林、殷巷、燕赵等9处完全小学和265处初级小学,计457个班,1576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31.5%。高、初两级小学实行2、4分段制,使用全省通用教材。废除“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为全县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中央教育部于1952年颁布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将国语课本改为语文课本,初小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5门课程,高小增加自然、历史、地理,设8门课程。1954年4月县委强调“教师要面向教学,纠正小学的混乱现象”,小学教育逐步走向正轨。1956年县、区建立健全教学研究及教师培训机构,系统地组织教师学习各种教学大纲,提高业务水平,小学教育质量、数量大幅度提高。是年底,又新增高家、范赵、刘集、王楼、乔尹等6处完小,全县共有完小15处,初小498处。共1173个班,46161名学生。
  1957年在党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指引下,全县完全小学发展到125所,初级小学发展到783所(其中半工半读310所),在校学生4827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8.3%。但是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受“共产风”错误影响,不适当地采用“合班并校”,让小学生集体食宿,并长时期参加“深翻土地”、“大炼钢铁”等活动,严重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急剧下降。从1960年开始又是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师生衣食不保,校舍倒塌,学生辍学,教师被迫搞生产自救。1961年底,全县除30处完小外,其余皆放长假。
  1963年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教育形势大有好转,1964年认真贯彻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行两种教育制度,生产队自聘教师,利用旧仓库或发动群众自献住房,办起803所半工半读小学,共890班,2018人。1965年全县各类小学共880所(其中完全小学43所),1027班,3649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1%。然而,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又将恢复不久的教学秩序全部打乱。8月各校学生冲出校门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旧习惯),10月“停课闹革命”。1967年以后长期搞“斗、批、改”。1968年冬小学教师一律回原籍,小学交大队来办,实行五年一贯制。片面贯彻“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精神,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可随便更改,宣扬“白卷英雄”,批判“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头上长角”。教师放松了管理,教学工作不谈质量,荒误了一代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迅速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教育,小学实行邻村统一编班,高年级适当集中,低年级减少复式,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和工作积极性。同时,按规定开设全部课程,改用全国统编教材,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及基本技能的训练。扎扎实实提高教育质量。到1987年9月,全县计有小学935所,2576班,65157人。10月经省、地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为97.8%,小学毕业率92%,12~15周岁少年儿童的有效普及率为98.6%,达到国家规定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同时,对旧校舍、课桌凳、教具等进行更新改造。1984~1987年4年间,群众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砖瓦结构、宽敞明亮的标准教室12898间,购置木质课桌、凳23161套,结束了“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的历史。达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小学的实验室、仪器室及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建设也进展较快。1988年4月全县实现教室、办公室、院墙等六配套的小学共827所,占89%。经省检查验收,达到标准要求。1990年全县小学共892所,其中县级实验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或实验小学15所,即常庄、龙桑寺(刘木)、展家、郑路、白桥、岳桥、钱铺、杨庄铺、玉皇庙、张坊、怀仁、殷巷、韩庙、沙河、燕家小学;中心小学74所,即东关、常庄(城西)、西三里河、五里庙、薛家园、卞楼、北谢、小寺、杜集、胡集、马家、丰盛集、骆家、白集、古城、刚家、李会芝、李楼、李堂、展集、李集(赵魁元乡)、王集、安家、车家、王楼、商家、黄屯、赵寨、李集(韩庙乡)、孙胡同、大仉、棘城、刘庵(燕家乡)、西邸、杨市、卢家河沟、牛铺、张董、刘庵(牛铺乡)、大王、宽河、刘集、王市、高仙庄、车庙、寨子、房家、郑家、后翟、段集、潘桥、新尚、赵屯、武集、庄科、营子、范王、河南孙、张公、西八里、苏家、魏家、刘家、后王、指挥李、高桥、河南张、演武、段家、李庵、魏集、白佛院、甜水井、马集等。总计2608班,56533人,入学率98.3%,巩固率97.7%,毕业率98.5%,“六配套”小学842所,占学校总数的94%。
  实验小学简介
  商河县实验小学的前身为县立高等小学堂。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9月建于原麦丘书院,后移至考棚(即今址)。1912年(民国元年)改名县立高等小学校,1928年改名县立第一小学,1934年又改名县立中山街小学。1936年校舍扩建到133间,历届毕业学生25班,623人。在校生8班,397人,其中高级6班,300人,初级2班,97人。教师11人,其中高级9人,初级2人。各种书籍、杂志1500余册,教学仪器25件,动、植物标本13种。
  1938年商河县城沧陷,学校被迫停办,校舍被伪县政府占据。1940年伪九区联合办事处下令复学,学校移址城隍庙(今百货公司家属院),改名模范小学。
  1945年商河城解放,人民政府于中山街学校旧址重新建校,定名商河县城关完全小学,简称城关完小。1948年秋,盘踞济南的国民党军队几次派飞机轰炸商河城,校舍惨遭破坏,学校暂迁城隍庙,招收高级班1个,初级班2个,共125人。建国后,人民政府及时拨款修复,于1950年春又迁回本校。1958年商河师范建立,城关完小改名师范附属小学,全校有高级班4个,初级班21个,共1250人,教职员30人。1962年商河师范撤销,附小又改名商河城关小学,因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锐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城关小学交“大队来办”,干部、教师全部换班,校舍、教具日益损坏,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1971年增招初中班,小学工作步步削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城关小学复归教育局领导,将尚未毕业的初中班并入商河一中。省、地、县均定该校为重点小学。1981年,全校发展到17班,900人,教职员工46人。1982年改名商河县实验小学。县委、县府采用国家投资与发动干部、职工集资的办法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到1990年已建有教学楼2幢,含教室27个;教研室、教工之家、教职工宿舍114间;图书室、阅览室5间,图书3000多册;仪器室和实验室5间,各种仪器650件;200米运动场1个。有教学班26个,1590人。教职工101人,其中专职教师91人。
  第五章 中学教育
  第一节 普通中学
  1951年春,德州行署投资建商河中学(今一中),当年招收初中班3个,学生150人,学制3年。1953年始按国家颁发的初中教学计划开设课程。1957年国家投资在龙桑寺附近的刘集村建成商河二中,原商河中学改称商河一中。1958年一中始招收高中班2个。国家又投资在玉皇庙、郑路、殷巷建第三、第四、第五中学。至此,全县共有初中班30个,1534人,高中班2个,90人。1959年又在胡集、岳桥两地建商河第六、第七中学。1961年遭受自然灾害后,六中、七中撤销,其他5处中学实行分点设校,以适应当时经济形势,有利于学生就读,但学生人数大为减少。1963年后,经济形势好转,学生纷纷复学。1965年全县有高中6个班,271人,初中班29个,1466人。3年向各类大学输送新生169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中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将高、初中原来的三、三学制改为二、二制,废除毕业升学考试。1969年大办联中,一般6~7个自然村1所,较大的村镇小学自办初中班,称之谓“小学戴帽”。原有5所国办中学全部改为高级中学。1971年又将5所国办中学的教师、校具平均分配到各公社中学,实行社社办高中,归公社领导。至此,全县有高中22所,联中300余所,由于普通中学急剧增加,师资、校舍严重不足,教育内部结构比例失调,加之学校可随意对教材进行“删、减、补、合”,甚至实行“政文合一”,只学所谓思想性强的文章,过多地练写“大批判文章”,数理、化学不学皆可。中学教育已名不符实。
  “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将22处高中调整为8处,归县教育局直接领导,1983年调整为5处,1984年又调整为2处,1988年只保留一中。初级中学1980年缩减为106处,1981年调整为93处。1982年在城内建第六中学,1984年除原三、四、五中外,22个乡镇一般只保留1处初中,称乡镇中学。1987年以后,玉皇庙镇在李庵、怀仁镇在古城、商河镇在城内青年路东首建乡镇第二中学。1990年县筹资在城南三里河建商河二中。至此,全县国办中学3处,即一中、二中、六中,均在县城内。乡镇中学31处,即商河镇一中(刘万枝)、商河镇二中、玉皇庙镇一中(玉西)、玉皇庙镇二中、玉皇庙三中(原商河三中)、贾庄中学、胡集一中、胡集二中(亚林庵)、张坊中学、怀仁镇一中、怀仁镇二中、殷巷镇一中(镇西)、殷巷镇二中(原商河五中)、韩庙中学、朱林联中、沙河中学、燕家中学、龙桑寺镇中学、刘集中学(原商河二中)、牛铺中学、常庄中学、郑路中学、武集联中、大袁联中、营子联中、展家中学、孙集中学、河南王中学、岳桥中学、杨庄铺中学、钱铺中学。县办一中、二中为高中,共26班,1638人。其余为初中,共342班,20377人。1990年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大专生215人,中专生358人,创历史最好成绩。同时,从1987年始,采取国家投资和集体、个人集资相结合的方法,加速了中学“校改”与基本建设工作。常庄乡中学、商河镇二中、商河一中、六中的教学楼相继落成。商河二中7600平方米的教学楼正在施工中。各中学的实验、仪器室及教育技术装备也基本完成。
  附:日伪时期的中学教育
  1942、1943年伪县警备队队长田敬堂、副队长李光明分别在城内及城南菜园建立“敬仁”、“光明”中学。初办时各招收初中班1个,40人,学制3年,开设国语、算术、经学、修身、日语等。1944年两校合并于城内,1945年共7班,280人,于县城解放前夕停办。
  商河县第一中学简介
  商河县第一中学(简称)商河一中,1951年春建于县城西北隅,称山东省商河中学。最初利用原敬仁中学旧土房47间,由德州地区配备干部、教师26人,招收初中学生3个班,136人,学制3年。到1953年初中招满3届,共13班,588人,教职工72人,其中专职教师28人。1957年更名为商河第一中学,并交县代管。1958年招收第一届高中,2班,90人,学制3年,1960年高中招满3届共8班,288人。初中班因受灾而减半,全校高、初中六个年级共20班,605人。1962年商河师范撤销,其校舍、校具归一中使用。1963年后,修300米运动场1个,理化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基本齐全。1966年全校占地13万平方米,有校舍300间,高中班6个,302人,初中班12个,62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校舍、桌凳、图书、仪器遭到严重破坏,学制、课程、教材极为混乱,教学质量下降。1970年新建礼堂,1978年校东院部分房舍划归体委等单位使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定为地区、县重点中学,从师资、经费各方面给于优惠,学校很快恢复正常秩序。1979年55人考入高校,其中5人考入清华大学。1986年后,停招初中班。1990年建4层3400平方米教学楼1座,含教室27个,教研室、办公室、会议室13个。另有图书室、资料室、阅览室9间,藏书26000册,生物、理化实验室、仪器室及药库34间,仪器3072件,动植物标本388件,语音室、微机室、卫生室及其他平房516间,400米运动场1个、大型体育运动器械62件,全校共占地11.34万平方米。教职工162人,其中专职教师87人,实验教师5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07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0人,一级教师38人,二级教师39人,三级教师9人。共24个教学班,1516人,其中高一8班,572人;高二8班,392人;高三8班,552人。173人考入高校,其中本科生66人,专科生107人。42人升入中专。大中专生共215人,创历史最好成绩。
  第二节 农业中学
  商河县第一所农业中学始办于1958年,是为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地培养农村建设急需人才而建的。校址在城西北何家村,招收1个班。下半年,全县各公社都办起了农业中学或“红专学校”。但因师资、校舍、经费不足,第二年逐步下马,至1960年全部撤销。除县办何家农中部分学生分配工作外,其他各校学生均回村务农。
  1964年冬,随着半工半读小学的诞生,大办农业中学之风又重新兴起,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计办学条件,时日不久,全县办起农业中学145所。半年后减为96所,1965年只剩10余所。同年,县委决定将原商河县农场八里庄场部房屋及33公顷土地交教育局、农业局联合创建县立农业中学。另外投资在贾庄公社河沟村建立河沟农中,白桥公社利用原公社农场、孤儿院的房屋、土地建河南王农中。全县共有农中18所,35班,1061人。各校不设外语,增设农学专业,都附设有农场或农业实验基地,用于教学实践,增加收入,解决师生生活费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先后停办。80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振兴商河经济,加速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1982年将在“文革”中建立的县立“五七”大学,改办为商河县农业技术中学。1984年更名商河县第一农业技术中学,同时将原商河四中改为商河县第二农业技术中学。1985年2处学校共招收学生269人,其中农科169人,林科100人。1986年第一农技中学改为商河县职业中专;第二农技中学改称职业高中,至1990年培养兽医80人,幼儿教师23人,在校学生113人。
  第六章 专业学校
  第一节 师范学校
  商河县于1912年(民国元年)建师范传习所,培养小学教师。1913年先后改为单级分所、单级教员养成所、小学教员讲习所,1916年改为师范讲习所,1922年停办,1925年恢复,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解散。1914年前学制为半年,共招收4班,100人;1915~1918年学制为1年,招收3班,100人;1919~1933年学制为2年,招收6班,195人;1934年后,学制为3年,招收3班,124人。毕业生多在本县任小学教师。
  附:日伪政权办的师范
  1942年日伪县公署在城内关帝庙(今商业局商场)建简易师范1所,学制3年,招收3班124人。1945年商河解放停办。
  1958年惠民行署拨款在商河一中东首建商河师范。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按国家规定开设课程。同年9月,乐陵师范并入,共4班200人。1959、1960年又各招收4班,共12个班,632人。1962年因经济困难,经省批准撤销。第一、第二2届学生均毕业,共398人,分配商河、乐陵县任小学教师。第三届肄业,多回家务农。另外,商河师范初建时,附设一年制速成中师班2个,毕业后全部分配工作。
  1966年德州行署拨款购买旧房(今商河织布厂)建商河县工读师范。开始招收民办小学教师2班,95人,分语文、数学进行单科轮训,学制半年到1年。学习期满,回本单位工作。1969年招收初中、高中毕业生培养小学教师,4班,200人,学生来自商河、临邑2县,学制1年,课程有:语文、数学、小学教学法、音乐、美术等,毕业后回原单位任民办教师。1975年工读师范全体职工携教具迁城南八里庄,创办“五七”大学。是年教育局委托一中附设2个中师班,招100人,分语文、数学两科,学制1年,全部分配任民办教师。“文化大革命”后,商河县师资来源,由德州地区从临邑、乐陵、陵县等师范统一分配。
  第二节 蚕业学校
  1912年(民国元年)8月,县政府在原麦丘书院旧址建商河职业学校,培养初级专业技术人才。1925年更名商河县乙种蚕业学校。除学习小学文化课程外,另设植桑、养蚕、制丝等课,并辟桑田16亩。先后招收9班,200余人,毕业后,自谋职业或升学。1929年并入中山街小学。
  第三节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商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前身是“五七”大学,初建于1975年。旨在为全县各项建设事业培养高等技术人才。由于师资水平低,学生来源不足,设备条件差,只能培养农机手、“赤脚医生”、民办教师、文艺宣传骨干等。1982年改名商河县农业技术中学,1985年改为商河县第一农业技术中学。1987年又改名商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全校占地10公顷,拥有校舍及物理、化学、装潢实验室及财会模拟室、微机室、阅览室,共319间,6330平方米。附设实习农场5.3公顷,食用菌实验场1个。至1990年有三年制毕业生6届,共907人。其中农学434人,果林249人,毕业后回农村任农、林技术员,财会174人,技工50人为城镇户口,结业后由县劳动局分配县属企业。一年制财会专修班1届,167人,为在职职工,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承认中专学历。微机、家电维修、食用菌、幼儿教师、电工等各种短期训练班15期,计1515人。在校生尚有10班,其中纺织班1个,28人,机织班1个,40人。除设普通文化课程外,加设机械制图、棉纺概论、纺织机械、电工电子、微机等;装潢班1个,57人,加设审美心理学、装潢美术、书法摄影等;财会班5个,250人,加设计算技术、财务管理、市场学、会计原理等;果林班2个,80人,加设植物生理、果树栽培、遗传育苗、病虫害防治等。学制均为3年,毕业后由有关单位择优录用。另附设农林函授班2个,170人;由郑路职业高中代办幼儿教师班1个,60人;农机局代办农机班1个,33人。
  第四节 卫生学校
  1959年春德州行署及商河县共同拨款,配教职工11人,在商河城西关借用民房,筹建商河县卫生学校,招收4班,160人,其中医士班2个,80人,护士班2个,80人。同年秋,校址迁商中河西(今县织布厂)。1960年因经济困难停办,学生多回家务农。仅护士班29名学生分配县医院和公社医院。
  1975年8月,德州地区卫生学校设分校于商河县人民医院西侧。商河县卫生局派行政人员2名,由县人民医院各科主治医师兼课,学习全国统编教材。从临邑、商河2县招收护理班1个,40人,学制2年。毕业后,由德州地区卫生局统一分配各县医疗单位工作。嗣后,未招新生。
  第七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1945年商河解放后,为扫除农村文盲,中共商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办夜校、午校及妇女识字班。因多在冬季农闲时举办,故称冬学。由村镇自选自聘民师,利用午、晚时间,借用小学教室,自编识字课本。要求每人认识1500个常用汉字。1951年全县6700多人入冬学,有5320人脱盲。1952年冬推行速成识字法,全县6.5万人参加学习。1954年农业合作化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更加渴求文化,将冬学改办为常年性民校。对家务重不能按时入学的妇女,组织小学生或扫盲教师上门教学,实行包教包学。1956年全县参加学习人数达79894人,脱盲7200人。又建业余高小98处,有学员2905人。1960年遇自然灾害,扫盲班、业余高小班均停办。1963年经济形势好转,扫盲、业余高小逐步复学。同时根据政治和生产形势的需要,业余中学班、政治班、农业技术班陆续建立。到1965年冬,全县有扫盲学员17036人,脱盲10352人。业余高小班3546人,业余初中班1253人,政治班5895人,农技班4523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使扫盲及其他业余教育工作停顿。1976年扫盲班恢复到42184人,当年脱盲18693人,业余高小班1473人,业余初中班578人,政治班4588人,农技班986人。1981年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在商河县设立分校,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的农村青年及乡镇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由县农牧渔业局管理,三年期满考试合格,发中专文凭。1986年全县少、青、壮年非盲率达到88.9%,经德州地区验收,达到无盲县要求。从此,农民业余文化技术教育更加迅速发展。到1990年,全县有成人技术培训学校18所,学员945人;成人初等技术班132个,2315人。农业广播学校先后开设农学、农业经济与管理、水产、畜牧、果树、蔬菜等8个专业,707人,毕业509人,其中农学专业223人,农经专业39人,水产专业6人,畜牧专业16人。在校尚有173人。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1930年(民国19年)县政府在福胜寺设民众教育馆,置问字处及演讲部,向民众传播文化知识。规定每晚演讲,但人数很少,最后不宣而散。
  建国后为了迅速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1951年县工会、教育科联合举办机关职工学校。配备5名专职教师,组织县直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干部、职工120多人入学,分初中、高小、初小3个班。每周一、三、五晚上2节课,90分钟。先后毕业103人。1958年停办。1964年6月在县工会复学,配专职教师4名,招收初中语文1班,50人,数学2班,100人,小学1班,60人,计4班,210人。1964年下半年增设外语1班32人。与此同时,县棉厂、机械厂、轧油厂等基层工会办职工业余扫盲班、小学班、初中班4个,108人。1966年停办。1978年后供销、商业、粮食等单位都筹建了职业学校。
  第三节 干部进修班
  中共商河县委党校从1984年始举办在职干部进修班,以提高其政治文化素质,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最初招收高中文化补习班1个,34人,学习高级中学现行教材,一年半毕业,发中专文凭,回原单位工作。1985年招收政治、专业、文化全课中专班,马列主义、专业知识、文化课各占三分之一,离职进修,2年后考试合格发中专文凭。共招收5届5班203人,已毕业178人,在校生尚有25人。1990年将全课班改为业余班,学制3年,招收1班54人。另外,招收大专函授生69人,学习中央党校编写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政治形势等教材,以自学为主,每周集中辅导一次,学制3年,学习期满后发专科文凭。1990年底,各级各类在籍学员共148人。
  第四节 教师进修学校
  商河县教师进修学校是1982年从原“五七”大学改建为农技中学时分离出来的。由于条件限制,当时只能与农技中学合办些单科短期训练班。1985年由县财政局拨款在农技中学路北另建校舍。198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招收在职教师离职学习。1987年承认中专学历,并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学制2年,按国家规定开设课程。是年利用卫星电视频道,组织在职小学教师业余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卫星电视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至1990年离职进修班共招收4届7班356人,其中已毕业239人,在校生117人。卫星电视教育班先后招收学员814人,其中毕业312名,在籍生447名。
  第五节 供销及商业学校
  1956年6月,县供销社在张坊村建供销干校,先后举办会计、棉检等专业训练班3期146人。当年底停办。1977年在殷巷重建供销学校,举办文化、会计、经销、管理短训班共4期231人。1981年迁址于商河城郊西南,配备专职教师7名,至1990年举办各种训练班50期,其中政治学习班12期,文化补习班20期,业务培训班18期,共计1028人。
  商河县商业学校建于1982年,位于商中路北段路东,教职工7人,初招2个班82人;1983年举办青年职工文化、业务“双补”培训班12期,共1563人;1984年后,举办营业员基础知识及珠算学习班,共2期60人;成人中专自学考试补习班2期38人。
  第六节 卫生进修学校
  县卫生局于1981年建卫生进修学校,招收在职医务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先后举办药剂、会计、放射、中医等专业24期,学员1532人,其中山东医科大学协助办大专班2期36人;中专学历考评、发证3班152人。1990年在校学员99人,教职工26人。
  第七节 电视大学及自学考试
  1982年山东电视大学德州分校在商河首次招收31人,管理机构设在县工会。同年7月建县职工教育委员会并设办公室,负责山东电视大学德州分校的日常工作,当年招收商业会计、工业会计各1班共55人。1984年招收管理学科28人,中学化学教师进修班15人。1985年招收汉语、文学班20人。4届共招149人,脱产学习3年,期满考试合格发专科文凭。其中131人毕业,回原单位工作。1988年改为业余学习,定期组织辅导,招收商业企业管理22人,汉语文学20人。1989年招收财政税收、财务会计27人。1990年德州分校改为山东电视大学商河工作站,隶属教育局管理,招收大专行政管理27人,大专会计25人。招收中专班5个,其中业余班3个,即工作站直接管理的财会专业班1个45人,县织布厂办纺织机械专业班1个35人,胜利油田地调二大队办工业企业管理专业班1个40人,学制均为3年;脱产班2个,即县劳动局举办商品经营班和电器工程专业班共106人,均属就业前文化业务培训,毕业后,由招工单位择优录用。1990年底,尚有在籍学生334人,其中大专111人,中专223人。
  1989年县教育局设自学考试办公室,组织123人参加大专自学考试,429人参加中专自学考试。至1990年有12人领到大专文凭,240人领到中专文凭。
  第八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队伍
  明、清私塾的塾师及书院的教习,均为聘任制,全县不足200人。民国时期,公立学校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聘请,私立学校由学董聘请。1936年全县共有县立小学教师74人,其中高小教师46人;村立初小教师300多人,计400人左右;师范讲习所及其他教师8名。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教师由民主政府任用,日伪统治区的教师由日伪政权指派。因处于战争形势,县、区界限变动频繁,总数无计。
  1945年全县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整顿新区教师队伍和保留老解放区全部教师的基础上,从社会上吸收部分愿意为人民服务的旧知识分子,委以小学教师。1949年全县教师队伍增加到512人。建国后,省、地首先动员大批城市知识分子下乡补充教师队伍。以后陆续由惠民师范、渤海二中及临邑师范等学校毕业生中分配教师。1955年以后,又从复员军人、高中、初中毕业学生中招收部分教师。同时伴随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合作社、生产队自聘教师,即民办公助教师。1958年全县小学教师发展到1379人,其中民办教师500人;中学教师81人,中小学共计1960人。1960年受灾后,民办教师陆续下放,公办教师下放423人,放长假的146人。1962年全县小学教师仅剩715人,其中民办教师11人;中学教职工尚保留170人,中小学共计885人。1964年经济形势好转,教育事业迅速恢复,在党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指引下,民办教师归队,当年增加到826人。1965年全县小学教师2044人,其中民办教师1154人;中学教职工183人,中小学教师共计222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立联办中学之风兴起,公办小学教师大部破格提拔为中学教师,各小学只好就地自聘知识青年任教,因此造成民办教师增长过快,1976年全县共有小学教师2504人,其中民办1963人,占总数的78%;中学教师1404人,中小学共计3908人。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之后,为逐步改变民办教师比重过大的状况,严格控制民办教师的呈报及审批手续,选派民办教师报考师范学校,并分批将316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1990年全县小学教师系列共3724人,其中民办2316人,下降为62%;中学教师系列共1758人,其中民办314人;中专教师系列170人,全县教师总计5661人。
  第二节 教师培训
  民国以前,商河县无专门培训教师的场所,1912年(民国元年)始建商河县师范讲习所,先后培训小学教师519人。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师队伍新成员成倍增长,为使其胜任教学工作,每年利用秋假、寒假组织教师学习时事政治,树立正确教师观,坚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从1954年始,每年保送一批文化水平较低的教师离职到师范院校学习。尽管如此,到1956年全县1324名小学教师中,中师以上文化的仅594人,占44%,不足初中文化的560人,其中高小以下水平的尚有440人,占教师总数的33.2%。1958年全县73名初中教师,专科以上文化的仅4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69名;高中教师8名,无1名本科毕业生,7名是高中、中专或以下的学历。1960年以后,先后建函授师范学校及高师函授站,采取函授与面授相结合的方法,组织400余名不到中师水平的小学教师分语文、数学两科进修;组织30多名不到专科水平的中学教师参加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烟台师专、泰安师专的函授学习。到1964年全县1494名小学教师,中师及以上水平的达1023人,占68%;78名初中教师中,专科以上水平的44人,占56.4%;18名高中教师,本科水平的5人,本科肄业及专科水平的12人,其他1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每年选送一批中、小学教师去山东教育学院、德州师专、德州教育学院、济南教育学院、临邑师范、乐陵师范、齐河师范等院校进修;利用县办农技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有计划地轮训公、民办小学教师;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电视广播学校等单位举办的函大、电大班业余进修;鼓励并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自学考试。1986年离职进修大专的77人,进修中专的79人,参加函授或电视业余进修的50人,自学成才领到中专文凭的109人。1990年全县3724名公、民办小学专任教师中,中师及其以上水平的达2727人,已占73%,初师及以下水平的只有59人;1334名公、民办初中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水平的375人,占30.6%,不足中专水平的尚有59人;111名高中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的46人,占41%,中专水平的尚有1人;76名农业技术中学专职教师中,专科以上的50名,占66%。
  第三节 教师待遇及地位
  清末及民国时期,教师职业虽属社会上层,但因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仍比较低下。1912年(民国元年)教师统一按等级支付月薪,薪金太少,仅能维持一家人最低生活。1936年小学教员分甲、乙、丙、丁四等,月薪分别为15、13、10、8元。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教师和抗日干部一样,实行供给制。与群众同吃、同住,每月只发少量津贴,深受军民爱戴。日伪统治区指派的教师实行薪粮制,中学教师每月粗粮300斤,小学教师每月粗粮200斤。
  建国后,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从经济收入、政治待遇各方面都同国家干部一样。初为薪粮制,高、初小教师均分甲、乙、丙三级,高小教师分别为小米220、190、160斤;初小教师分别为小米160、130、120斤。1953年实行“工资分制”,一般为30元左右。1956年统一改为工资制,中学教师最高为3级,74.00元;最低为10级,39元;一般为9级,43.50元;小学教师最高为2级,72.00元;最低为10级,29.5元;一般为8级,38元。县、区、乡召开的各界代表会及人代会,都有相当比数的教师代表参加。然而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错误的将101名教师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停止其教学工作,进行劳动改造。1966年“文化大革命”,错误地将教育视为建国17年来“资产阶级黑线占统治地位”,用“封、资、修的思想毒害青少年的阵地”,将教师污蔑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有的甚至被揪斗、关牛棚、坐大牢。大大降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科技视为第一生产力,将教育列为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之一,把教师看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指出:“各级学校教师,特别是全国农村的小学教师,他们的工作十分艰苦,又十分崇高,他们的努力将决定我们下一代公民在德、智、体各方面的成长。我们必须使全社会普遍尊重和大力支持他们的光荣劳动”。县委、县府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公、民办教师的待遇。从1981年起,全县统一实行民办教师工资制,其收入均高于同等劳力的水平。1985年给1379名公办中、小学教师增发教龄津贴,1987年全县各级各类公办教师均实行技术职称聘任制,每人增长基本工资的10%。1990年中学教师平均月收入190元,小学教师月收入180元,普遍高于其他行业职工工资10~30元。同时从1979年起,对过去历次运动中受牵连的教师,一一进行审理,至1987年结案228起,对错批、错斗、错戴“帽子”的全部平反。从1981年起对706名符合入党条件、1003名符合入团条件的教师及时吸收到党内和团内。1990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中党员增加到897名,团员增加到1868名。从1985年始,每年教师节表彰并奖励一批模范教师和先进工作者,至1990年受县级表彰的1677人次,地、市级表彰的230人,省级表彰的15人。原一中体育教师徐清强被授于“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光荣称号,玉皇庙镇夏家村小学教师由桂芳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从1985年开始,给符合条件的骨干教师家属子女办理“农转非”,至1990年共办理1184户,4249人。每逢教师节、春节,县委、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召开教师座谈会,或走访教师家庭,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987年对获高级职称的34人、中级职称的559人,在住房等方面也都给予照顾。人民教师的工作已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商河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实事求是地记述商河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