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境域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4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境域变迁
分类号: TU982.295.2
页数: 2
页码: 32-33
摘要: 本章记述了商河县的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动。明朝时期,商河县下辖6个乡,包括今天的商河县境内。清朝时期,商河县下辖6个乡,其中包括现在的二、八、九3个区。民国时期,商河县下辖7个区,其中包括现在的三、四、五、六、七5个区。解放后,商河县先后下辖12个公社,其中包括现在的韩庙、郑路、潘桥、临邑、乐陵等6个公社。在德平县撤销前,商河县的怀仁区37个村和奎台区南部的39个村被划入商河县。在区划调整中,商河县的部分村庄划归其他县,但也有一些村庄回归商河县。总的来说,商河县的行政区划变动较大,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关键词: 城乡区划 行政区划 商河县

内容

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商河县城东抵武定州界25公里,西接临邑界15公里,南距济阳界20公里,北通乐陵界30公里。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50公里。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东至惠民界20公里,至县治40公里;西至济南府之临邑界15公里,至县治30公里;南至济南府之济阳界20公里,至县治45公里;北至乐陵县界20公里,至县治50公里。
  1936年(民国25年)商河县城西到临邑界10公里,西南至临邑界35公里,南、东南至济阳界25公里,东至惠民界20公里,东北至阳信界35公里,北至乐陵界20公里,西北至德平界10公里。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1942年9月在商河、惠民两县结合部建商惠县,原商河的二、八、九区划入新建的商惠县。1944年11月在惠民、济阳、商河三县的结合部建惠济县。原商河县的三、四区划归惠济县后,划为潘桥、郑路、常王三个区。1945年9月商河县解放。同年11月,撤销商惠县,除划入惠济县三、四区外,原二、八、九区复归商河县。县境有以下变动:由临邑东部划入30个村庄,其中有胡集、穆家、小刘家、寇家、南谢、刘天玉、王义牛、邓家等。由商河县六区划入临邑县共117个村,其中有孙庵、中店、三官、苗集、孟寺、程庄、五龙堂、耿家楼等。原惠民县的常庄、曹家、翟家、崔家、郅家、韩家、岔道划归商河县。县城西至临邑界增至22.5公里,西南至临邑界减为27公里,南至济阳界29公里,东南至惠济县界13.5公里,东至惠民界34.5公里,东北至阳信界35公里,北至乐陵界27公里,西北至德平界10公里。
  1950年5月,惠济县撤销。原三区的棘林王、季家、豆腐王、王虎家、南张、董林、柳官、长孙及三岔口划入惠民县,原四区的小营子、大营子、袁家、五股道、李美雨等村划入济阳县,其他各村复归商河县。县城东南至惠民界为37公里。1956年3月德平县撤销,其所属怀仁区37个村与奎台区南部的39个村,均划入商河县。县城西北至乐陵界增为31公里。1958年12月商河、乐陵两县合并为商河县(1960年改称乐陵县),其境域为两县之和,南至济阳,北达盐山。1961年9月商、乐分治,恢复商河县原有境域。
  1964年9月区划调整。商河县韩庙公社的樊屯、信家、小买虎、小王家、高家、坡刘、陈家、张北台、安家、韩家、谢家、刘成基12个村划归乐陵县。胡集公社的大、小邓村划归临邑县。郑路公社卢家、史家、陈家、罗家、萧家、蓝家及潘桥公社的孙家、王家划归济阳县。同时,济阳县的白桥、张积厚、袁家、小营子、五股道,乐陵县的崔家洼、官庄,临邑县张太华、孙马、斜庄一并划入商河县。至此,县境西部与临邑以沙河为界,距县城21.5公里;西南部以商西河与临邑为界、以土马河与济阳为界,距县城32.5公里;南部、东南部以徒骇河与济阳为界,距县城28公里;北部以德惠河与乐陵为界,距县城29公里。县城西北至乐陵界仍为31公里,县境东部、东北部边界与建国初同。
  1990年元月商河县归属济南市,商河县奎台乡的38个村划归乐陵市。县城西北至乐陵界减为24公里。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商河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实事求是地记述商河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