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484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2
页数:
4
页码:
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商河县的地理位置、人口、区域面积、历史发展等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地方史
行政区
商河县
内容
商河县位于东经116°58′~117°26′、北纬37°06′~37°32′之间,是济南市所属十区县之一。东靠惠民县、阳信县,西与临邑县毗邻,南临济阳县,北与乐陵县接壤。呈东北西南置菱形,最长处51公里,最宽处43公里,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6镇15乡959村,计130199户、556178人,其中汉族548494人,回族7646人,满、维吾尔、蒙等少数民族3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478人。县城位于中间偏西,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商河县全境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平坦宽广。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古有“漯水南驶,笃马北流”;今有徒骇、土马、德惠、商西、商中、商东等十余条河纵横交错,排灌兼用。全境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C,年平均降水量为591.1毫米,无霜期为193天,雨热同季,宜粮棉生长。
商河县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丘邑。秦为齐郡地。前汉为平原郡朸县、千乘郡湿沃县,后汉为平原郡般县。三国、两晋、南北朝复为湿沃县,改属乐陵郡。隋朝建立后,于公元596年(开皇十六年)置滴河县,属棣州。唐改属沧州、德州及乐安郡。五代因之。宋改滴河县为商河县(即滴字去水旁),复归棣州。从此县名固定,沿用至今。金元属沧州。明初属济南府,后属武定州。清初属济南府,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民国期间改属岱北道、济南道、武定道、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属鲁北、冀南、冀鲁边区三专署、渤海行署二专署及泺北专署。建国初属德州专署。1956年改属惠民专署。1958年商河、乐陵并为一县,初称商河县,后更名为乐陵县,先后属聊城、淄博两专署。1961年商、乐分治,恢复商河县,复归德州专署。1990年1月改属济南市。
商河县,古为“用武之国”。公元前280年“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麦丘即今之商河域。唐朝棣州刺史与淄青节度使战于滴河,斩首两千。元代蒙古兵征讨李璮,明太祖朱元璋北取中原,都曾兵临商河。1420年(永乐十八年)明朝迁都北京后,商河县成为“两京通衢”。清军南下,日军入侵,均曾取道商河,并血染商河城。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来商河县,先后在陈罗、王寨、兴隆等战斗中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周围济阳、德平等几个县的日伪顽军约1万多人,麇集商河城内,筑堡设险,负隅顽抗。在劝降无效的情况下,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率部同商河县军民一道激战三天,全歼守敌,实现了商河全境的彻底解放。
历史上的商河,纯属单一的小农经济,长期贫穷。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2609万元,人均66.3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555万元,占97.9%。建国后每年虽以8.1%的速度递增,但历经曲折,尤其是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曾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全面的持续的发展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及时地成功地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只抓粮食转变为粮棉一齐抓,进而又转变到抓多种经济及乡镇村企业,不仅保证了粮棉的大幅度增产,而且也加速了工业的发展。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已提高到132226万元,比1949年增长49.68倍,人均2380.6元(年末全县总人数为555428人),比1949年增长34.91倍,其中工业总产值79750万元,由1949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1%提高到60.3%。
商河县素以七十二洼著称于鲁北。自明代就有“遇丰倍收,遇涝则一苗不遗”;“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的记载。然而在旧中国,由于受封建所有制束缚,生产方式落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的侵袭,旱涝频繁,土质逐渐碱化,“十年九不收”真真切切,“一收胜十秋”却只能是人们的祁望。1919年全县种植棉花4万亩(老亩,每亩740多平方米。下同),总产籽棉500吨,单产12.5公斤。1933年全县种植小麦、高粱,谷子、玉米、大豆等86.97万亩(老亩),总产42060.1吨,单产48.36公斤。1947年土地制度改革之后,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治理涝洼,发展井灌。到1949年全县149.65万亩(市亩,每亩666.67平方米。下同。折合9.98万公顷)耕地,粮食总产106857吨,单产87.8公斤;棉花总产3158.35吨,单产16公斤。1955年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在牧猪、十亩田、朱洼等十几个大洼建国营农场,全县的农业迅速发展。但由于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加之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产量骤减,农民衣食不足,劳力外流,农业生产跌入低谷。1962年以后,经过不断纠正“左”倾错误,生产虽有恢复,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又长期徘徊不前。从1972年开始,几经周折的商河干部群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采取“沟渠路林配套建设,旱涝碱综合治理,一工多效”的办法,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1978年逐步推行了联产计酬承包责任制,并兴修“引黄”配套工程。到1985年,全县新挖内河8条,总长117.41公里;干支沟378条,总长1115.18公里;斗农沟5117条,总长4982.88公里。建桥、闸、涵洞等2864座;新植各种林带总长为1900多公里,共植树900多万株。沟河纵横,林带葱茏,整个商河大地已被经纬分明地切割成数以万计的方块,昔日的七十二洼面貌巨变;同时,新打机井932眼,添置各种农业机械17274台(辆),总动力为172051千瓦,其中排灌机械15097台,共132905千瓦。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4.58万公顷。通常情况下,遇旱,开上游诸闸黄河水送遍全县;遇涝,提下游诸闸积水顺德惠河东流入海。在发展工业、兴修水利等占地不断增加,耕地锐减的情况下,1987年粮食总产为312966吨,单产301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近3倍和3.42倍;棉花总产为30927吨,单产76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近10倍和4.75倍。1990年在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为291105吨,单产293公斤,棉花总产20000吨。林牧渔业也有很大发展,大牲畜已由1949年的4.38万头发展到15.67万头,猪由1949年的1.09万头发展到19.39万头,羊由1949年的0.98万只发展到21.39万只。农业总产值52476万元,比1949年增加19.54倍,成为全国的商品粮、优质棉及山羊基地县。
商河县的工业在解放前主要是分散在乡间的油房、轧房、铁匠炉、黄盆窑、铁编等手工业,其中仅铁丝物如灯笼、铁网等较为优良,多有出省外国外经营者。1933年国民政府曾在城内建平民工厂,购布机5张,缝纫机2台,有职工11人,不久因战乱而关闭。解放后,商会于1一47年率先创办铧店,为翻身的农民制造小型农具,也为全县工业发展史揭开新的一页。到1949年全县工业企业仅1个,工业总产值为53.9万元,固定职工36人。1958年商河县机械厂作为全县的第一家国营工业诞生,此后,电力、粮棉加工均有发展。但由于从1960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和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干扰,发展缓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全县的工业迅速发展,到1990年已发展到机械、化学、纺织、建材、电力、酿造、金属制品、粮棉加工等多种门类,共有工业企业4809个。其中独立核算的158个,有职工19373人,是1949年职工总数的538倍;固定资产16036万元,流动资金27686万元,实际完成工业产值46172万元,是1949年总产值的856.62倍。其主要产品产量是:棉纱3905吨,棉布1783万米,合成氨3719吨,水泥2.5万吨,白酒4186吨,配混饲料4875吨,玉米淀粉2154吨,地毯12.2万平方米,食用植物油4545吨,农用水泵1320台。传统项目铁编,已发展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并引进国外设备、技术,新增镀锌丝、铁丝布、铜丝布、镍丝布、方眼网、菱角网、方角网、拧花网、涂塑网、电焊网等20多个品种,1990年产值超2139万元,创汇近500万元。另外,石油工业部1964年来商河县进行地质勘探会战和开发商河油田,1973年出油,1976年投产,油、气井星罗棋布在县境西南部的贾庄、玉皇庙等乡镇,1990年产原油38.32万吨,天然气2760万立方米。
商河县解放前仅有过境土公路两条,且常年失修,鲜有汽车经过。民间运输靠肩挑驴驮或少量木轮推车,1948年始见胶轮马车。1949年县境内公路干线为35.5公里,有胶轮大车20辆。客运量1000人次,货运量2.38万吨,货运周转量为99.5万吨公里。1964、1973年分别将过境的垦禹、济盐路取直拓宽并改修为沥青路面,继而又先后将通往21个乡镇的公路改修为沥青面。到1990年全县沥青路共23条,通车里程为254.4公里。境内外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也由胶轮马车逐渐进化为拖拉机、汽车。1990年全县拥有汽车167部,拖拉机2248台。年客运量25.4万人次,是1949年的254倍;货运量为43万吨,货运周转量达1991万吨公里,分别比1949年提高17倍和19倍。邮政事业始于元代,1343年设总铺递,1903年建邮柜,1904年建邮政代办所,1912年改为邮局,1949年全县投递路线7条、125公里,函件、包件、报刊业务总量仅4936元。到1990年,邮路已发展到9条,单程总长达329.5公里,是1949年的2.6倍。运载工具由靠自行车到摩托、汽车,邮政业务总量发展到66.5万元,比1949年增长133.7倍。电报电话在解放前只限官府使用,1933年全县有交换机4部,共50门,电话机31部,解放后于1953年将邮政局改为邮电局并办理电报电话业务,到1990年县城内交换机总容量为600门,电话机739部,农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040门,电话机415部。电报业务由人工改为自动,由军政逐步增至防空、气象等11种。
商河县城古老,内城建于公元612年,明、清时期城内仅公署、学宫、城隍庙几个古建筑群。外城建于1511年,内外城之间除四关农户外,尚建寺庙、坛〓,全城总面积为160公顷。1949年城内有东西、南北街各1条,相交于内城,延伸至四关。但街道狭窄不平,沿街土房破旧。至1990年,除原有的两条街道逐步拓宽、取直、铺为沥青面外,先后增修较大的街14条,城区面积扩大为400公顷,是旧城的2.5倍。机关、工厂、企业、学校等大型建筑群共80多个,其中三层以上的楼房58座、8.4万平方米。
由于各项事业发展,对国家的贡献和财政收入均逐年增加,市场日趋繁荣,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90年向国家交售粮食50.44万吨,是1949年2.07万吨的24倍;交售棉花1.65万吨,是1949年0.2万吨的8.25倍。财政收入1328.5万元。是1949年281万元的4.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92元,比1949年每一农业人口平均占有农业产值65.7元还多6.49倍。年末储蓄余额由1949年零增长为15390万元。各类商业机构已发展到3068个,9483人。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1920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9334万元,分别是建国初700万元、1156万元的27.44倍和25.38倍。拖拉机、汽车、彩电等高档机电产品喜进农家。人民生活在基本实现温饱之后又向“小康”奋进。
商河县古为齐鲁之邦,鼓子秧歌源远流长。角色以伞、鼓为主,配以花、棒等。动作粗犷豪放,场面威武壮观,充分表现了山东人民纯朴刚毅的优良品格,是鲁北人民喜闻乐见的大型民间舞蹈。建国后中央及省、地有关部门多次协助挖掘整理。60年代曾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演出,并两次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1984、1986年分别被省、中央电视台安排为春节文娱节目之一。1989年赴四川成都参加“中国蓉城之秋”比赛,获节目、方队、组织三项最佳奖。教育事业兴起较早,明、清办私塾,1902年始办学堂,1919年全县办小学80所,学生2124人,占当时学龄儿童数的20%。1945年商河县解放时,有小学252所,学生12500人,其中完小2处,学生538人,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的25%。建国后各类教育同步发展,到1990年已形成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小学已发展到892所,学生56533人,入学率提高到98%以上;普通中学已发展到34所,在校学生达22015人,其中高中生744人;农业职业中学2所,学生741人。另有职业中专、商校、供销学校、卫校、教师进修学校各一所,函大、电大生334人。卫生事业解放前只有285个中医分散在城乡坐堂看病卖药。天花、麻疹、伤寒等疾病常年流行。1949年全县仅有公立医院1处,5个床位,9个医务人员。1990年全县卫生机构发展到56个,卫生医务人员1057人,其中医院22个,601个床位,卫生技术人员887人,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50多台(架)。所有流行性疾病均得到控制,天花等早已绝迹。广播电视,普及城乡。科学技术,初见成果,县五金厂研制成功的电焊网1982年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1987年获国家经委“金龙奖”,县曲酒厂生产的玉米淀粉1990年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
商河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自1840年以来,为反抗外来入侵和阶级压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862年城东北小屯村薛鳌不畏官府的淫威,率众进城同知县进行抗捐斗争,并为此献出生命。1892年瓦屋头村杨四为反贪官污吏,联络城南百余村的几千人围困县城,以胜利告终。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商河、临邑的拳民火烧教堂、怒杀教首。1929年城内几所学校的师生联合发动了驱逐县长的斗争。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商河人民与日伪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有427人壮烈牺牲。郑路镇季家村季学文及其父等并肩战斗,血洒故土,以“一门三忠烈”的感人事迹光照千秋。解放战争期间,全县有9275人参军参战,其中951人光荣献身。建国后,又有大批青年战士开赴边疆,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作出重大贡献。
同悠久的历史相一致,商河县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较完整的有明代大铜佛及元代建筑的文庙,但经“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已荡然无存。现仍存的文物有:商纺轮、战国罐、汉红陶鸡、唐镇墓兽、明玉杯等,共130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9件,三级文物60件。古遗址及墓冢有东信遗址,内含晚商及周代文化层,出土鬲足、贝币及青铜剑一把;麦丘遗址,面积较大,古城墙等大型建筑尚有迹可寻,地面绳文陶片俯拾即是;梁王冢,相传为梁惠王长子之墓;另外有韩庙汉墓群及马胤孙墓等。
商河大地富饶宽广,商河人民勤劳勇敢,商河的未来大有希望。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实事求是地记述商河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