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社会礼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45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社会礼仪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2
页码: 380-3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平阴县社会礼仪的情况。其中包括礼节、称谓等。
关键词: 平阴县 民俗 社会礼仪

内容

礼节 清沿旧制通行跪拜礼。辛亥革命后,官府中禁止跪拜,民间在年节、庆祝、吊唁时仍行此礼。建国后,鞠躬和握手逐渐盛行,主要礼仪有:
  迎送客人:客至,主人迎至大门口或院中,请客先行;客去,让客先行,主人随后,送至大门外,鞠躬、握手或挥手道别。
  待客:客人进屋,让客坐于上首(桌左),主人陪于下首(桌右)。主人给客人倒茶要用双手;客人欠身双手端起茶碗或扶碗边,以表谢意。留餐时,主人为客人敬酒、让菜。
  与人讲话常冠以“请”或“请问”、“劳驾”、“借光”,接受帮助后道声“谢谢”。熟人路遇,或打招呼、或问候、或点头、或招手示意。骑自行车路遇邻里亲友,下车招呼或问候。
  长辈、上级、师长或年长者递给东西,双手去接,以表尊敬。亲友来访或赠送礼品,接受者要回访或回赠。
  称谓 清代,称谓繁琐,书面称谓尤甚。主要有以下几类:
  同族称呼:远房在主称谓之前加“族”字,如“族伯(叔)”、“族兄(弟)”、“族侄”、“族孙”等;直系长辈加“家”字,如“家祖父(母)”、“家父(母)”、“家伯(叔)”、“家兄”,去世的改“家”为“先”字;称儿子为“犬子”或“小犬”;称妻子为“内人”、“贱内”、“拙荆”,农村俗称“家”或“家里”。
  亲戚称呼:对至亲,有的书面称“外祖父(母)”,口头喊“老爷”、“老娘”。对远亲,书面称谓带“姻”字,长一辈的称“姻伯(叔)”,同辈称“姻兄(弟)”,晚辈称“姻侄”、“姻孙”,长辈自称“姻侍生”。伯母、婶母的兄弟口头称舅,书面称“姻伯(叔)”,自称“姻侄”。姐夫、妹夫之兄弟称“姻兄(弟)”。岳父称女婿为“贤婿”,自称“眷生”;女婿称岳父为“泰山”或“岳丈”,自称“门婿”或“子婿”,未过门的自称“聘晚”或“眷晚”。亲家间称“姻兄(弟)”,未过门的自称加“忝”字。对亲友的亲属,主称谓之前加“令”字,如称亲友的父母为“令尊”、“令慈(堂)”,兄弟为“令兄”、“令弟”,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
  友谊关系的书面称谓:结拜者称“盟兄弟”;世谊同辈称“仁兄”,自称“愚世弟”;对晚辈称“世兄”,自称“侍生”。对长辈称“世伯(叔)”,自称“世晚”。对年长而又无行辈者称“翁”,自称“晚”。同学称“砚兄(弟)”,学生称老师为“师尊”、“恩师”、“先生”,自称“受业”或“门生”。
  民国年间,上层社会对年长者男称“先生”,女称“太太”;年老者加“老”字,其余变化不大。
  建国后,称谓有改变。凡有亲族邻友关系的按行辈称呼。近年来,称岳父母为爹娘或爸妈的渐多。无亲族邻友关系的称“同志”,对无亲故的老人称“大爷”、“大娘”。干部职工的子女,对父母的同事、朋友,男的称“叔”、“大爷”,女的呼“姨”。近年来,一些青年工人对年长者称“师傅”。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