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45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民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6
页码: 377-3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平阴县民俗的情况。其中包括生活习惯、婚姻、岁时、祝祭、丧葬、家庭、社会礼仪、革除历史陋习、道德风尚等。
关键词: 济南市 平阴县 民俗

内容

第一节 生活习惯
  饮食 建国前,农民以粗粮饼子、窝窝头、煎饼为主食;广大穷苦农民一年糠菜半年粮。一日三餐,农闲时早晚两餐,喝地瓜、萝卜糊粥。常年吃麦面的只有官绅富商。菜以咸、辣为主。农家很少吃蔬菜,节日吃水饺改善生活。富豪之家待客席筵丰盛,一般是8碟、8碗、“两大件”。少数人有饮烈性白酒和粗茶的习惯。
  建国后,人民生活逐年提高,广大农民粗细粮混吃。80年代开始平原农村逐步改为以细粮为主,肉食、蔬菜逐年增加,饮酒者以中、低档瓶装酒为主,年节期间鱼、肉、蛋、菜、烟、酒、糖、茶等比较齐全。
  服饰 清末、民初,衣有右襟式和对襟式两种。乡绅富商男穿右襟绸缎长衫(亦称大褂);女穿右襟上衣,下系长裙。农民多穿粗布衣。建国后,除老年或部分壮年仍穿旧式服装外,男装有中山服、国防服、青年服等;女装有列宁服、中便服、中西服等。自1984年以来,穿西服、将军服、面包服、茄克、呢大衣、连衣裙、西服裙者渐多。
  清末、民初,富商乡绅多戴呢制礼帽或缎帽垫;一般男子戴布帽垫、毡帽头。建国后,男子戴解放帽、鸭舌帽,冬季系围巾。女子喜戴无檐帽,或用方巾、纱巾蒙头。
  清末、民初,富有者穿缎料鞋,一般群众布鞋布袜,女子多穿绣花鞋,有的钉“木底”。建国后,胶底、塑料底布鞋及球鞋和线袜渐多,1980年开始皮鞋、呢龙丝袜增多,城镇青年妇女多穿高跟鞋、高筒袜,夏季男女普穿凉鞋。
  首饰 建国前,富有之家妇女多佩带金、银、玉制手镯、戒指、耳坠、钗、簪,男女戴戒指。一般农村妇女首饰多为铜、银制品。建国后,妇女佩戴首饰者渐少。1980年开始,城镇妇女佩带耳坠、项链、戒指者逐步增多。
  发式 清末男蓄发留辫,未婚女子梳独辫,出嫁后梳盘头。辛亥革命后,男子多数剃光头,姑娘留独辫,中老年妇女多梳纂戴网。建国后,男子推光头和留分头、平头者增多,妇女发式有单辫、双辫、短发。1980年开始,城镇女青年烫发者渐多,男子多推光头、平头、背头、分头。
  居住 山区多石墙,平原多石基、土墙。富有者建石基砖墙。少数巨富之家建有瓦房或楼房。传统庭院为“四合院”、“三合院”,以北屋为主房,其余为配房。长辈住主房,晚辈住配房。广大农民住房低矮狭窄,多数佃户搭简易小房。贫寒之家多住土墙、土顶小屋。建国初,居住条件变化不大。50年代中后期,农村土屋减少,土石结构的平房渐多。80年代砖石结构的平房日增,城镇多建瓦房、楼房。1984年开始有混凝土结构的平房,个别村庄开始兴建楼房。
  代步工具 建国前,富有之家外出骑马、坐轿。一般家庭妇女坐独轮车、骑毛驴。建国后,逐步被自行车、拖拉机、轻骑和汽车所代替。
  第二节 婚姻
  清末、民初,男女结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换庚帖为定婚,婚后男女不平等,男方有解除婚姻关系的权力,女方无权。男子丧偶可续娶,女子改嫁受非议。结婚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左右。贫家有童养媳和换亲的习惯。婚前富裕之家女方将桌、椅、箱、柜以及衣服、被褥等嫁妆送至男方,穷苦之家仅送一个包袱。无论穷富均有在新娘的枕头里装7个栗子8个枣(意为早立子)、12个铜钱(意为永不受穷)的习俗。富豪之家称大娶,礼仪繁缛,议婚、合婚(交换男女双方出生年、月、日、时,俗称合八字,如相合,家长同意即定婚)、换庚帖、送婚帖,之后,新婚之日新郎披红戴花乘花轿至女家,行“登堂礼”、“求亲礼”、“谢亲礼”。女至婆家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入“洞房”后,吃“宽心面”,饮“交心酒”,谓之“合卺”,当日男家大宴宾朋。贫苦人家称小娶,无仪仗、鼓乐,新娘乘花轿或大车至婆家即拜堂成亲。
  1950年婚姻法颁布,逐渐废除封建习俗,实现婚姻自主。男女双方经人介绍或自由恋爱后,可到政府登记结婚。婚期多选双日或重大节日。80年代开始个别机关、厂矿、乡镇和企事业单位举行集体结婚仪式。结婚时备香烟、喜糖、瓜子,但讲排场之风、大宴宾客之习尚存。
  第三节 岁时·祝祭
  传统节日 春节:习称过年,是广大城镇农村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贴春联、年画,挂宗谱、摆供品,立高竿、挂天灯。节日从腊月最后一天(除夕)开始,汉族接神敬天放鞭炮,团聚守岁,喝辞岁酒,吃五更水饺,晚辈给长辈磕头祝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正月初一邻里间相互拜年,初二至十四为亲友拜贺期。
  建国后,拜神者渐少,新增“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内容,其余习俗仍盛行。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夜为元宵节,又叫“灯节”。结婚未满3年的媳妇要回娘家过节日。入夜悬灯结彩、燃放鞭炮,吃元宵、水饺。当地还有节日期间妇女不动针线的习俗。建国后,元宵节仍有狮子、龙灯、花船、跑驴、旱船、高跷等传统文艺活动。
  龙头节:相传农历二月初二“龙”开始活动。当日凌晨,家家用草木灰在室中、院内围一圆形仓,内置杂粮,盖上砖石,谓之“粮囤”,象征五谷丰登;室内灰囤放进铜钱或硬币,意为“钱囤”。同时各户炒黄豆,名为炒“蝎子爪”,邻居互送。二月初二也有妇女不作针钱活的习俗。建国后,打囤之习渐少,炒“蝎子爪”之俗仍存。
  清明节:建国前,为扫墓祭祖之节日。日出之前,户户在门旁插柳枝。群众有登山、踏青、放风筝的习俗。建国后,清明节演变为拜谒烈士陵墓、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节日。
  端阳节:俗称“端午”。农历的五月初五,日出前门口插艾枝。老年妇女、儿童带香荷包,幼儿手腕系红线。群众有吃粽子、鸡蛋、水饺的习惯。
  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节前亲友互赠月饼祝福团圆。节日晚在院中摆月饼、水果“祭月”,合家团圆赏月。建国后“圆月”之俗仍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当地有围猎的习惯,男青年持棒牵狗,向约定目标围猎,获得猎物者大声喊“举”,其他人便不再抢夺。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为民间上坟祭祖之日。
  腊八:农历的十二(腊)月初八日。建国前民间有早饭用黍米加红枣煮粥(俗称腊八粥)和腌腊八蒜的习惯。
  辞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又称“过小年”。建国前,家家烧纸马、供糖瓜(也叫灶糖)祭灶(王),谓“辞灶”。住娘家的媳妇和外出的家人要在“辞灶”前回家。建国后,辞灶之俗渐绝。
  公历节日 1月1日为元旦,3月8日(“三八”)为国际劳动妇女节,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5月4日(“五四”)为中国青年节,6月1日(“六一”)为国际儿童节,7月1日(“七一”)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8月1日(“八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9月10日为教师节,10月1日为国庆节。
  庆生辰·祝寿 建国前,富裕之家有庆生辰之俗,贫寒之家无力举办。近年来,为贺婴儿出生,亲友送糖、米、鸡蛋,吃喜面,摆筵席之风渐盛。
  老人年至60岁,亲人及族人为之祝贺生日。富有之家以寿面、寿桃、酒、肉为贺礼。祝贺者先向“寿星”(被贺者)行礼,然后入席宴饮。豪富之家往往招艺人演出助兴,贫穷人家也要做好饭菜孝敬老人。66岁的寿辰,已嫁之女要送肉。近年来,拜寿仪式已废,祝贺宴饮渐兴。
  第四节 丧葬
  建国前,富裕之家给年过60岁的老人做寿衣、棺材,贫寒之家则临时购置。人死之后,穿寿衣,置灵床,发讣告,亲友送丧礼、挽帐、挽联。停灵时(一般1~3天),富有者请僧道念经超度,聘鼓乐致哀。出殡时,孝子披麻戴孝、拄哀杖、摔老盆、执“引魂幡”,佝偻前行。子侄辈左右扶孝子,且行且哭;孝眷随后哭嚎,亲友沿途路祭,送棺木到茔地土葬。葬后还有“赴三”、“一七”、“三七”、“五七”、“百天”、“周年”等祭日,孝子、孝眷及有服之至亲到墓地祭奠哀悼。建国初,丧葬礼仪从简,仍沿用土葬,1975年推行火葬。人死后,亲友臂戴黑纱,胸佩白花,向遗体告别或开追悼会,摆设挽联、花圈致哀。
  第五节 家庭
  结构 家庭结构有夫妻及未婚子女构成的家庭、父母主持下兄弟同居的家庭和“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建国后,一夫一妻式的家庭已经成为主要模式,多子女的父母只与一个儿子一起生活,有的兄弟分居,父母自炊或轮流赡养。
  习俗 建国前,封建大家庭家长独揽大权,重男轻女,成员间各怀异心,吵架斗殴,虐待儿媳,常有家庭悲剧发生。多数家庭团结和睦,父母主持公道,成员共同劳动,互谅互让。土改后,封建大家庭的经济基础被摧毁,虐待老人、歧视妇女受到社会谴责,男女平等的新家庭逐年增多,孝敬老人、疼爱子女的五好家庭层出不穷。1987年县级五好家庭102户,省、市级42户,受全国妇联表彰的2户。
  第六节 社会礼仪
  礼节 清沿旧制通行跪拜礼。辛亥革命后,官府中禁止跪拜,民间在年节、庆祝、吊唁时仍行此礼。建国后,鞠躬和握手逐渐盛行,主要礼仪有:
  迎送客人:客至,主人迎至大门口或院中,请客先行;客去,让客先行,主人随后,送至大门外,鞠躬、握手或挥手道别。
  待客:客人进屋,让客坐于上首(桌左),主人陪于下首(桌右)。主人给客人倒茶要用双手;客人欠身双手端起茶碗或扶碗边,以表谢意。留餐时,主人为客人敬酒、让菜。
  与人讲话常冠以“请”或“请问”、“劳驾”、“借光”,接受帮助后道声“谢谢”。熟人路遇,或打招呼、或问候、或点头、或招手示意。骑自行车路遇邻里亲友,下车招呼或问候。
  长辈、上级、师长或年长者递给东西,双手去接,以表尊敬。亲友来访或赠送礼品,接受者要回访或回赠。
  称谓 清代,称谓繁琐,书面称谓尤甚。主要有以下几类:
  同族称呼:远房在主称谓之前加“族”字,如“族伯(叔)”、“族兄(弟)”、“族侄”、“族孙”等;直系长辈加“家”字,如“家祖父(母)”、“家父(母)”、“家伯(叔)”、“家兄”,去世的改“家”为“先”字;称儿子为“犬子”或“小犬”;称妻子为“内人”、“贱内”、“拙荆”,农村俗称“家”或“家里”。
  亲戚称呼:对至亲,有的书面称“外祖父(母)”,口头喊“老爷”、“老娘”。对远亲,书面称谓带“姻”字,长一辈的称“姻伯(叔)”,同辈称“姻兄(弟)”,晚辈称“姻侄”、“姻孙”,长辈自称“姻侍生”。伯母、婶母的兄弟口头称舅,书面称“姻伯(叔)”,自称“姻侄”。姐夫、妹夫之兄弟称“姻兄(弟)”。岳父称女婿为“贤婿”,自称“眷生”;女婿称岳父为“泰山”或“岳丈”,自称“门婿”或“子婿”,未过门的自称“聘晚”或“眷晚”。亲家间称“姻兄(弟)”,未过门的自称加“忝”字。对亲友的亲属,主称谓之前加“令”字,如称亲友的父母为“令尊”、“令慈(堂)”,兄弟为“令兄”、“令弟”,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
  友谊关系的书面称谓:结拜者称“盟兄弟”;世谊同辈称“仁兄”,自称“愚世弟”;对晚辈称“世兄”,自称“侍生”。对长辈称“世伯(叔)”,自称“世晚”。对年长而又无行辈者称“翁”,自称“晚”。同学称“砚兄(弟)”,学生称老师为“师尊”、“恩师”、“先生”,自称“受业”或“门生”。
  民国年间,上层社会对年长者男称“先生”,女称“太太”;年老者加“老”字,其余变化不大。
  建国后,称谓有改变。凡有亲族邻友关系的按行辈称呼。近年来,称岳父母为爹娘或爸妈的渐多。无亲族邻友关系的称“同志”,对无亲故的老人称“大爷”、“大娘”。干部职工的子女,对父母的同事、朋友,男的称“叔”、“大爷”,女的呼“姨”。近年来,一些青年工人对年长者称“师傅”。
  第七节 革除历史陋习
  缠足 旧社会比较富有之家六七岁女孩便开始缠足,以脚小为美,俗称“三寸金莲”。辛亥革命后,提倡放足,收效甚微。1928年(民国17年)曾禁止缠足,城镇放足者渐多。抗日战争开始,根据地内的妇女得到解放,放足者骤增。建国后,缠足之习绝迹。
  赌博 清末、民初,县城设赌场,集镇有“宝棚”。形式有推牌九、打麻将、玩纸牌、掷骰子、押宝、抽签等。春节期间,赌风尤盛,嗜赌者好逸恶劳,倾家荡产。旧政府明禁暗倡,赌风盛行。建国后,政府明令禁止,销毁赌具,人人参加劳动,赌博之习渐绝。
  迷信鬼神 建国前,境内有崇拜多神的习俗,天地鬼神、走兽飞禽、山河坑井、古树异草等都在供奉之列。迷信活动主要有下神、叫魂、祈雨、许愿还愿、捉妖拿邪、换花姐童子、看风水、占卦问卜和娶阴亲等。
  第八节 道德风尚
  尊老爱幼 建国前,只有极少数开明的富有者施粥济贫或收留少数孤儿。建国后,尊老爱幼的社会新风得到发扬。1958年开始办敬老院,实行“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逢过年节,各级党政领导及青少年前去探望。至1987年全县有12个乡镇敬老院,共有“五保”老人841人,其中由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的338人,占40.2%;分散供养的503人,占59.8%。1987年全县幼儿园381处、447班,在园幼儿16560人。80年代开始定期给婴幼儿打免疫针,独生子女每月5元补助。
  男女平等 建国后,妇女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男女平等、互敬互爱、赡养父母、抚育儿女的社会道德风尚逐步形成。1984年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有妇女代表54人;人大常委会有妇女委员5人。全县党政机关有妇女干部79人,其中女县长2人,科(局)长6人,乡镇长2人,乡镇妇女干部66人。1987年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有妇女代表52人,占代表总数的24.76%。
  婚姻自主 建国后,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现婚姻自由。寡妇改嫁,男到女家落户,均受到法律保护和社会赞誉。
  安丘县南郚公社张家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妇女主任何雅静,1979年3月陪同表嫂在济南假肢厂安装假腿期间,与旧县公社屯村铺大队因公致残的社员陈本成相识,经过互相帮助和多日了解,两人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离别后,陈本成用牙咬着钢笔给何雅静写了一封信,从此鸿雁传书,建立起爱情关系。何雅静千里迢迢来旧县,与陈本成结成伉俪。
  缅怀先烈 抗日战争开始,广大群众拜谒祭扫烈士陵墓,向烈士敬献花圈,缅怀烈士的光辉业绩。
  舍己为人·助人为乐 1979年平阴县煤矿4012工作面局部冒顶,刘现振被埋在岩石堆里,张树贵带头钻进险区,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搬动岩石,将刘现振救出。
  洪范池乡白雁村共产党员赵庆余,1983年承包工程队以后,收入逐年提高,富裕不忘群众。1985年7月向白雁小学捐款1000元,9月教师节期间赠送给学校17吋黑白电视机1台。1986年捐款1200元,改建教室、美化校院。同年向军属捐款1000元,为洪范池乡建敬老院捐款1000元,为省民政厅残疾人联合会捐款500元。
  刁山坡镇共产党员、广播站站长王者印等从1984年以来,为群众义务维修收音机160台次,电视机78台次,电风扇64台次,焊水壶、水桶300件。
  模范家庭 玫瑰乡彭庄村葛凤英,1971年与现役军人刘同成结婚,挑起全家重担,照顾好双目失明的奶奶、体弱多病的公婆和三个不满4岁的孩子,受到邻里称赞。1982~1985年连续4年被县、乡评为尊老爱幼的好媳妇。
  五讲四美 自1981年全县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活动以来,至1984年全县共评选出先进单位16个,先进个人72人;五好家庭102户,先进个人88人。1985年被济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4个,民兵带建先进单位1个。县命名的文明系统1个,文明单位132个;先进个人149人。1987年省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21个。县命名文明系统7个,先进乡镇5个,文明单位304个,先进个人255人。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