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财政收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34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财政收支
分类号: F812.42
页数: 6
页码: 298-3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阴县财政收入在不同时期的来源不同,主要包括赋税、杂税、农业税、工商税等。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地丁银和杂税是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农业税和工商税成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在解放战争时期,党政人员实行供给制,小学教员每月只有50公斤小米的工资,对抗战家属则实行优待政策。
关键词: 平阴县 财税 财政收支

内容

清末平阴县财政收入主要靠赋税。1875~1908年间,地丁银年额征17404两,额定上解14473两,占征收数的83%,县留用2931两,占17%。每年额定上解漕米1375石,占征收数的88%。杂税收入40两全部上解。民国时期各项正税全部上解,县长经费、司法经费、政务警经费、国民党党部经费、民政经费均由省级预算支出。1929年全县地方收入有田赋附捐62987元,公产收入5466元,公款孳息2658元,合计71111元。支出公安费26004元,教育费18892元,财政费3240元,建设费10856元,自治费7440元,合作度量费1540元,预备费5801元,合计73773元。
  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府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税,其次是工商税。支出除上交外,供县武装和党政人员的生活费、抗日小学经费和军需经费。
  解放战争时期,党政人员不分官兵,均实行供给制。小学甲级教员每月小米50公斤,乙级45公斤,丙级40公斤。民主政府对抗战家属实行优待政策,土地代耕或折发代耕粮。
  1949年财政收支划分为国家预算和地方经费(亦称村经费)两类。国家预算公粮收入麦1178882公斤,秋粮2696144公斤;支出麦33558公斤,秋粮13254公斤。货币收入有工商税收、罚金、公产等项,合计3076.98元,支出有行政、教育、农林、司法、财务、优抚等项,合计1118.12元。地方经费收地方附加粮,麦粮294717公斤,秋粮674036公斤,支出村干补助费、村办公费、参军欢送费、小学经费、社会教育费、村干会议费等小麦139459公斤、秋粮630445公斤。
  1950~1952年的财政基本上只能保证吃饭、穿衣,建设资金很少。工商税及其它收入只占17.4%,每年收入仅百万元左右,上解50%以上。党政干部只发生活费,小学教员每人每月工资也只有50公斤小米。1953~1957年农业税占总收入的64.5%。支出仍以行政、教育两项为主,经济建设投资较少。1958~1962年国营工商企业与社办工业盲目扩大,工商税收增长较快。1963~1965年企业经过普遍整顿,工商税收较前期略有上升。1966~1970年由于省、地属的棉纺厂、轴瓦厂、铝厂及标准件厂建成投产,工商税收大增。1971~1975年由于新建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工商税收与企业利润较1966~1970年增长一倍以上。农林水投资与教育卫生投资分别增长130%和80%以上。1976~1980年工业产值增长,产品质次价高,企业利润下降,收入减少,财政出现赤字。1981~1985年工商税收上升较快,由于各项事业发展支出大于收入,四年出现赤字。1986年财政赤字达366万元。1987年财政收支平衡。
  1956年起,县级财政除列入国家预算的收支以外,还有税收附加、预算外企业收入、罚没收入等预算外收入作为补充。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