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篇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262
颗粒名称: 第十七篇 城乡建设
分类号: TU984.2
页数: 9
页码: 240-2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平阴县城乡建设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机构、县城建设、乡镇村建设、建筑业、房地产管理、环境保护等。
关键词: 平阴县 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

内容

第一章 机构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1929年(民国18年)县政府设建设局,1933年改为第四科。1939年县抗日民主政府设第四科。1950年1月县政府设建设科。1956年9月设房地产管理科,1957年5月撤销。1957年6月由县计划委员会兼管。1960年设县基本建设委员会,1961年底撤销。1962~1966年由计划委员会分管。1970年由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计划组负责。1973年6月设基本建设局,1981年撤销,设基本建设委员会,1984年5月改称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人秘股、城建股、乡镇建股、施工股。1987年股改科并增设财务科,职工18人。
  环境保护办公室 1977年县设立环境保护办公室,1986年下设环境保护监测站。1987年有职工10人。
  平阴县第一建筑安装公司 1955年组建县建筑合作社,1958年改称县建筑工程公司,1976年改称县第一建筑安装公司,1987年下设经理办公室、人秘、财务、质量安全、施工、设备、劳资、材料等8个科室。属集体企业。
  平阴县第二建筑安装公司 1976年由平阴、东阿、洪范、旧县、店子、李沟、玫瑰、栾湾、孝直、孔村、安城等16个建筑队组建县第二建筑安装公司,属集体企业。1987年有12个建筑队进入济南市承包工程。
  自来水公司 1979年12月建立,1987年干部6人、职工36人。属全民企业。
  市政工程队 1980年建立,下设施工、测绘、机修、财务、质量检查5股和办公室、计量室。1987年有干部5人,工人23人。属全民事业单位。
  园林管理所 1985年8月建立,设花圃组、苗圃组、绿化队。1987年有干部5人,工人62人。属全民事业单位。
  县环境卫生管理所 1986年6月建立,下设办公室、清扫队、清挖队、清运队、肥料厂。1987年有干部3人,工人60人。属全民事业单位。
  第二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公共建筑
  原平阴县城街道窄狭,房屋简陋,仅有两条主要道路,各宽4.5米、各长500米,土石路面。50年代中期开始,城区逐步向东山坡迁移。新城区先后建成7条大街和排水设施。榆山路两侧为商业区,建有平阴商场、邮电大楼、玫瑰大酒家、城关供销社大楼及农贸市场。城内建有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建站、结核病防治所、广播电台、工人文化宫、文化馆、电影院、剧场、体育场、新华书店等。1987年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有65个单位建起2~6层的楼房226幢。
  第二节 城区街道
  县城7条主要街道总长9747米,铺设沥青路面。南北为路、东西为街,南北路有五岭路、榆山路、黄河路,东西街有翠屏街、府前街、东关街、东沟街。
  五岭路 北起实验小学,南至翠屏街,长1030米,宽14米,1967年建成。
  榆山路 北起东关街,南至五凤山,长2237米,宽24米,1987年建成。
  黄河路 北起北山,南至翠屏街,长1700米,宽10米,建于1987年。
  翠屏街 东起过境路,西至运输公司,长1850米,宽30米,1987年建成。
  府前街 东起土产大楼,西至体育场,长1200米,宽20米,1987年建成。
  东关街 东起五岭路,西至黄河路,长730米,宽20米,建于1979年。
  东沟街 东起干休所,西至五岭路,长1000米,宽12米,1986年建成。
  第三节 水电供给
  供水 50年代机关、企事业单位均饮用井水。1966年开始,各单位先后安装提水机械和储水设备,少数单位用上自来水。1979年12月建立平阴县自来水公司,至1987年打深水井4眼,建储水池1座。供给63个单位、12000人生产、生活用水。年供水量100万吨,平均日供水2700吨。严重干旱时日供水1500吨。水质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除自来水公司供水外,还有29个单位自备机井40眼,水塔16座。
  城区供电 1956年益民铁业社安装3千瓦发动机和14.7千瓦的汽油机供电照明,为平阴用电之始。1958年在何家林筹建平阴发电厂,1959年投产,装机4台,总容量338千瓦,均以柴(汽)油机为动力。1964年撤销。同年8月架设国平高压线路,1964年12月30日正式供电。1975年在平阴城南占地4.5亩,兴建35千伏城关变电站,解决了县城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用电。1979年建成110千伏的十里铺变电工程,总容量2万千伏安。1987年高压线路37.1公里,低压线路73.3公里,年供城区工业和居民照明用电量4687.8万千瓦时。
  第四节 城区绿化
  建国前平阴城街道植树甚少。建国后街道拓宽,两旁植树增多,品种多为杨树、国槐和泡桐。1986年底街道两旁共植树2480棵,形成6000米的绿化带;城区防风林带植树5000株;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和城市居民宅旁院内均栽植花卉、树木。
  1985年县园林管理所建立苗圃、花圃各1处。主要花木有冬青、月季、木槿、雪松、法桐、垂柳等23个品种。1985、1986年在府前街、榆山路修花池1300平方米,栽植冬青、玫瑰、美人蕉。1987年平阴标准件厂、平阴轴瓦厂、县压缩机厂、县五金厂被县政府命名为花园式企业。
  第五节 城区卫生
  清扫街道 1979年开始清扫城区街道,府前街东至土产公司,西至黄河路;榆山路北至党校,南至平阴旅社;翠屏街东起平阴旅社,西至汽车站西门,每日普扫一遍,面积1.5万平方米。1985年5月开始,夏季每日洒水两次。1986年清扫面积增至6.4万平方米,早晚普扫一次。
  清挖厕所 1979年开始建立公共厕所。1985年在市场门坊内南侧建立水冲式公厕1处。1986年在县一中西南角建立水冲式公厕1处,厕内宽敞明亮,厕外栽植花草。至1986年城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职工家属院共建公共厕所450个。县环境卫生管理所工人承担机关单位和街道23处厕所的粪便清除任务。
  清理垃圾 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均建有砖、石砌垒的简易垃圾池。1984年街道两旁放置垃圾箱和卫生箱。1986年6月开始用汽车清运。1986年平阴县城被山东省爱卫会评为“消杀蚊蝇先进县城”。1987年被评为“山东省爱国卫生先进县城”。
  第三章 乡(镇)村建设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
  孝直镇 位于县城南部25公里。镇机关驻孝直村,曾为里、区、乡(镇)、公社驻地。镇机关占地10亩,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镇属单位及县驻镇单位占地194亩,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楼房7座,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镇驻地民房占地420亩,标准房500间,一般房3000间,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沥青路3条:孝直路,北起县第三中学,南至卫生院,长1000米,宽30米;向汇路,西起孝直路,东至二机厂,长500米,宽15米;通山路,东起镇政府门口,西至孝直镇中学,长500米,宽25米。
  孔村镇 位于县城南17公里。1985年建镇,机关驻地孔村,建镇前为里、区、乡、公社驻地。镇机关占地14亩,建筑面积895平方米。镇属单位及县驻镇单位占地197亩,建筑面积18065平方米。镇驻地民房占地268亩,建筑面积17910平方米。街道4条:中南北街,北起税务所,南至东西街,长400米,宽12米,土石路面;东街,北起镇门口,南至东西街,长400米,宽20米;镇前街,西起印刷厂,东至孔村中学,长450米,宽20米,土石路面;西南北街,北起水利站,南至食品站,长500米,宽8米,沥青路面。
  店子乡 位于县城东南37公里。乡机关驻后店子村。乡机关占地13.5亩,建筑面积2268平方米。乡驻地民房占地495亩,建筑面积24360平方米。沥青路3条:第一条西起食品站,东至店子中学,长800米,宽10米;第二条北起店子中学,南至打井队,长100米,宽9米;第三条东起打井队,西至公路站,长2000米,宽9米。
  安城乡 位于县城东5公里。乡机关驻安城村东,占地10亩,建筑面积1521.64平方米。乡属单位占地96.2亩,建筑面积10237平方米。乡驻地民房占地166.8亩,建筑面积45520平方米。
  栾湾乡 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乡机关驻南栾湾村。建乡前为区、乡、公社驻地。乡机关驻地11.4亩,建筑面积2328平方米。乡属单位占地337.1亩,建筑面积23920平方米。乡驻地民房占地295.6亩,建筑面积28650平方米。主要街道有北起荷花坑、南与济(南)兰(考)公路相接的沙石路一条,长800米,宽10米。
  李沟乡 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城20公里。建乡前为乡、公社驻地。乡机关驻李沟村,占地17.2亩。乡属单位占地82.44亩。乡驻地民房占地129.1亩,建筑面积16776平方米。沥青路两条:一条东起李沟卫生院,西至李沟村西头,长580米,宽6米;一条南起农具厂,北至棉花收购站,长331米,宽8米。
  玫瑰乡 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10公里。乡机关驻地在夏沟、焦庄、西胡庄之间,占地9亩,建筑面积1018平方米。乡属单位及县驻乡单位占地70.47亩,建筑面积12306平方米。主要街有3条:一条北起十字路口,南至化工厂,长400米,宽24米,石子路;一条南起十字路口,北至降压站,长600米,宽24米,沥青路面;一条西起十字路口,东至夏沟村,长700米,宽24米,沥青路面。
  刁山坡镇 位于县城西,距县城12.5公里。镇机关驻刁山坡村北。建镇前曾为区、乡、公社驻地。镇机关占地18.5亩,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镇属单位及县驻镇单位占地237.3亩,建筑面积21189.7平方米。民房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街道4条:南北街,南起济平干渠,北至供销社,长300米,宽8米,沙石混铺路面;东西街3条,皆东起公路,西至村边,均长300米,宽8米,土沙混铺路面。
  东阿镇 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25公里。镇机关在少岱山东麓。曾为东阿县、区、镇、公社驻地。镇机关占地11.7亩.建筑面积1742.4平方米。镇驻地民房占地144.31亩,建筑面积96211.5平方米。主要街道5条:镇府大街,北起断山沟,南至九泉湖,长2000米,宽12米,磨合层路面;阿胶厂路,西起镇府大街,东至窑头村,长2000米,宽17米,沥青路面;府前路,西起镇府大街,东至孟庄,长2000米,宽6米,沙土路面;红门路,西起镇府大街,东至小秦庄,长1000米,宽4米,沙土路面;东门路,西起镇府大街,东至乔庄,长2000米,宽6米,土路。
  洪范池乡 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30公里。乡机关驻西池村。乡机关占地6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乡属单位占地39.5亩,建筑面积7550平方米。乡驻地民房占地70亩,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主要街道北起于林,南至东池,长2000米,宽8米,沥青路面。
  旧县乡 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30公里。建乡前为区、乡、公社驻地。乡机关驻旧县,占地20亩,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乡属单位建筑面积1722平方米。乡驻地民房占地122亩,建筑面积30720平方米。
  第二节 农村住房
  清末、民国时期,农村建房先建北屋(也称堂屋),大门建在东南角,盖配房(东屋),一般沿西墙自南向北建厕所、牲畜棚。大门建在西南角,院落布局与建在东南角相反。自然形成一家一院的格局。房屋多为平房,墙体为土石结构,用木梁、木檩作骨架,秫秸或芦苇盖顶,顶上压土,再用麦秸泥或白灰麦秸泥顶,白灰、石子捶顶。房檐多用岩石板,木制门、窗。房屋低矮,窗小,通风透光差,一般开间2.5~3.3米,进深3.5~4米,檐高2.8~3米。
  建国初,建筑布局结构沿袭旧式。60年代所建部分房屋开间有所增大,改用玻璃门窗。1978年后,建房多为石基、砖墙,空心水泥板盖顶,水涮石、瓷瓦装饰外墙皮,内墙用石灰抹面,水泥裙,地面用砖或水泥混凝土铺设。一般开间3.5~4米,进深5.5~7米,檐高3米以上,台阶高0.45米左右。前后玻璃门窗,门高2.5~2.7米,窗高1.5~1.8米,宽1.5~2米,“锁皮”前厦。少数农民建有楼房。1987年全县407个村庄(不包括城区9个村)建标准房95266间,一般房305596间,总建筑面积5776006平方米,人均17.7平方米。
  第三节 新村简介
  崔山头 崔山头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12.5公里。1987年全村255户,1170人,耕地1236亩,粮食总产435吨,工副业以“三石”生产为主,设总厂1个,分厂6个(石灰厂1个,石子厂5个),工副业收入243.1万元。人均分配806元。旧村南北长380米,东西宽330米,占地198亩。街道弯曲窄狭,房屋陈旧。1986年动工兴建新村,1987年建新房44排,每排10间,共440间。一户一院,主房5间,进深5.9米。庭院南北8.1米。房屋前后对窗,宽敞明亮。每户占地3分4厘。已建南北街4条,东西街3条。完成建筑面积17094平方米,占规划的55.5%。
  孟庄 位于东阿镇东南2公里。1987年全村134户,527人,耕地692亩,粮食总产393吨。有农机厂、面粉厂、木料厂、砖窑等5个村办企业。人均收入610元。1987年新建二层楼,30个单元180间,共住30户,每户有南北长11米,东西宽7.9米的小院一个。
  第四章 建筑业
  第一节 建筑队伍
  建国前,平阴主要集镇均有泥、瓦、石、木作坊,农村有分散的个体泥瓦匠。城镇建筑工程多采用泥瓦作坊承包。1987年全县建筑业职工共有13691人。
  第一建筑安装公司 1955年县建筑合作社成立。1957年有工人500人。1958年改称县建筑工程公司,1959年增至2000人。1962年减至155人。1978年627人。1987年共有职工1269人,其中管理人员44人,技术工人792人,壮工433人。
  第二建筑安装公司 1976年由16个公社建筑队组成。1987年共有职工3200人,其中管理人员136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103人,技术工人1754人,壮工1203人。
  季节性建筑队伍 平阴农村历来有利用冬春农闲季节自愿组织建筑组给群众修建房屋的习惯,1968年全县季节性的建筑组133个,2760人。1978年214个组,5123人。1987年发展到487个组,9222人,年收入达472.56万元。
  第二节 建筑设备
  建国前建筑施工沿用瓦刀、泥板、斧、锯、凿等简易工具,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1987年全县大中型建筑机械设备发展到499台。
  第一建筑安装公司1958年利用大风车(直径12米)加工锯末胶合板,改制运输车、运输机、卷扬机,实现了半机械化。1973年增加沙灰搅拌机、小型卷扬机、压力试验机和材料试验机。1987年底拥有完好的机械设备198台(件),总功率1391.4千瓦。主要有塔式起重机3台,轮胎起重机1台,卷扬机32台,混凝土搅拌机19台,沙灰搅拌机27台,载重汽车两辆,机动翻斗车1辆,万能机1台,固定资产净值136万元。
  第二建筑安装公司1987年有大型机械设备301台(部),其中汽车14部,塔吊8台,卷扬机52台,井字架43台,砼搅拌机65台,沙灰搅拌机57台,电气焊机36台,震动器51台,水磨石机13台,水准仪12架,钢管脚手架173吨,模型板800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240万元。
  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一建筑安装公司1953~1957年采用包工、包料、定额承包方式进行管理。1976年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励的办法。1983年推行施工队经济承包责任制,公司与施工队签订工程合同。1981年实行浮动工资制。1984年全部实行承包(包劳动定额、工期、材料费、脚手架摊销费、小型工机具、机械摊销费、模板摊销费),推行系数包干(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流动施工津贴、施工管理费等)。1986年竣工建筑面积26207平方米,全部达到质量标准。1987年施工工程54个,建筑面积6.46万平方米,总产值达725万元。
  第二建筑安装公司1976~1979年工人收入一半交生产队买工,参加生产队分配,一半归自己。1980年开始实行施工队承包制。1987年竣工工程83个,建筑面积10.85万平方米,总产值1475万元。
  第五章 房地产管理
  房屋普查 1985年7月县成立房屋普查领导小组,下设23个基层普查办公室,普查员150名。普查范围南至化肥厂,北至县医院,西至老城,东至深井泵厂,南北2500米,东西2000米,面积为5平方公里。普查区内有房屋普查任务的县直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129个,村庄9个,居民5883户,218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63人,农业人口9986人。普查结果县城建筑面积954970平方米,其中房屋占地面积830251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17平方米。县政府于1986年9月颁布《关于城镇房屋产权发证通告》,年底对城镇的2902处私有房产进行登记。1987年6月和8月分别发放私有房权证、公房房产证。
  房屋拆迁 1973年为开辟黄河路南段,拆除东南沟、东关两个村16户民房70间,赔偿15790元。1984年4月老县城西部修建体育场,拆除民房459间,院墙847米,栏圈33个,赔偿243627.2元。1987年开辟黄河路北段,拆除东关、西关、北门3个村19户36间房屋,共赔偿13577元。
  土地征用 1956~1984年农民盖房由社队安排,单位征用土地须经社、队并报县审批。建国后至1981年,全县共征地21808亩。1982~1987年全县用于国家建设及乡镇企业征地6759.5亩,审批农民建房用地2424.1亩。1949~1987年全县共征用土地30991.6亩。
  第六章 环境保护
  平阴县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废水和机动车废气。1987年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在35个企业中调查,工业废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氨、沥青烟、氟化氢和二氧化硫。全年废气排放总量为193939.68万标准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气为165871.61万标准立方米,占排放总量的85.53%。1987年全县乡(镇)村(包括个体户)企业达9632处,其中有大气污染源230处,排放废气8750万标准立方米,粉尘7103.8吨,二氧化硫3344吨,烟尘640吨,一氧化碳258吨。全县燃煤产生一氧化碳976.1吨,碳氢化合物40.5吨,氮氧化合物599.6吨,二氧化硫5405吨,烟尘991吨。
  锦水河每日约1.5~2万立方米的污水流入城西洼,有害物质含量超出国家标准2.4倍。废水污染物为悬浮物COD、六价铬、挥发性酚、硫化物。1980年西关大队养鱼池灌入污水,鱼类受害严重。肥城县石横镇驻地工业废水,每天约有1800吨排入汇河。县城居民每天排放生活污水4080吨,大量生活垃圾、厕所、粪窖渗漏,农田施用大量化肥和农药,工厂渗井、渗坑处理有毒废水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
  为了治理改善全县环境污染状况,1976年始对废气排放严重的县化肥厂、副食品加工厂、县水泥厂、平阴国棉厂进行治理。县化肥厂安装上脱硫新工艺冷却塔,减少二氧化硫的污染,年收回硫磺5吨。县水泥厂安装7套除尘设备,年收回灰尘500吨。国棉厂安装了除尘设备9套,车间粉尘含量明显降低。县化肥厂投资50万元,采用闭路循环的方法,基本解决废水净化,达到废水不废,全部循环利用。县人民医院采用虹吸加氯消毒法,对每天排放的2500吨医疗污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1986年3月4日举办64人参加的污染调查学习班。投资51259元购置环境监测仪器17台(套),对废气、废水、废渣等进行监测,取得环境监测数据720个,其中废水监测数据594个,噪音监测数据126个。对废水所含有害成份的监测,做到了测流量、采水样、监测化验三同步。同年全县锅炉56台中有30台安装上除尘器,占锅炉总数的53.6%。1987年上半年县造纸厂用圆网收浆机回收废水中的纸浆,每天收回1吨,投资5万元,购置废水治理设备1套。城西洼用氧化塘对污水进行净化,建立标准鱼池870亩,已有670亩投放鱼苗。全县各乡镇建立环保机构,配备环境保护助理员12人。县属以上40个单位中配备了专(兼)职环境保护人员。1987年征收排污费49.8万元,收回欠缴排污费11.72万元。用于污染源治理的14万元,返回企业15.3万元。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