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工业门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23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工业门类
分类号: F427.52
页数: 10
页码: 216-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阴县志的工业的工业门类,包括粮油·食品、酿酒、纺织、服装·皮革、木制家具、造纸·印刷、五金、电力、机械等内容介绍。
关键词: 平阴县 工业 工业经济 工业门类

内容

第一节 粮油·食品
  粮油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有油坊40家。1919年油坊15家,资本49427元,职工257人,年产值243461元。1933年有阮二庄的福善堂、毛铺的隆盛源、孝直的永盛号、孔村的德兴号等油坊12家,资本23827元,职工173人,年生产豆油21.62万公斤,花生油84750公斤,豆饼173.2万公斤,花生饼20.29万公斤,总产值221318元。1949年有油坊11家。
  1957年泰安公私合营榨油厂私方代表来平阴建公私合营榨油厂。油厂占地15亩,利用原有房屋安装简易设备,用人力搬榨,日加工大豆7500公斤。1958年5月县在现面粉厂址征地18亩,建成制粉车间、仓库,安装4盘对锥磨,以柴油机为动力,办成面粉厂。1963年榨油厂改人力搬榨为柴油机动力拉杠,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1965年开始使用电力。1966年油厂取消私方定息,改称平阴油厂。同年与面粉厂合并,改称平阴县粮油加工厂,属县粮食局领导。1972年投资10万元,增加面粉加工设备,改造制粉车间,日加工面粉提高到50吨。1976年改造榨油车间,安装2台95型榨油机,日加工大豆8吨。同年开始大量榨制棉籽油。1979年粮油加工厂又分为县面粉厂和县油厂,均属县粮食局领导。1986年面粉厂建等级粉车间,安装全套自动化设备,1987年投产,日产等级粉100吨。1987年县粮油加工业主要有面粉厂、油厂2家,职工92人,年产标准粉7533吨,特二粉15066吨,食油216吨;全年产值1050万元。有乡镇办粮油厂2家,面粉厂2家,油厂2家,共有职工78人。
  食品 清末,县内有日升祥、德明斋、积盛和、增盛合、恒兴源、联谊号生产糕点、酱菜、食醋。1933年日升祥、德明斋有资本4500元,职工17人,年生产食醋6.9万公斤,酱油1.75万公斤,年产值6300元。1938年日军侵占县城后停产。
  1956年由增盛合、积盛和、恒兴源、联谊号等四家酱园11人组成公私合营食品加工厂。加工厂属县烟酒专卖公司领导。生产糕点、酱菜、食醋、酱油等。同年东阿镇的源盛东、济成斋也和供销社合资办起东阿副食品加工厂。县城附近的个体肉食加工户30多人组成公私合营肉食加工厂。日宰杀牛3头、羊6头、猪1~2头、鸡60只,供应市场。1958年各公社供销社相继办起副食品加工厂、肉食加工站。1966年公私合营的副食品加工厂、肉食加工厂取消私人定金。1978年成为独立核算单位,属县商业局领导。肉食加工有过去的宰杀牛羊鸡为主,改为宰杀猪为主,年加工量由过去的500头增加到8000头。1975年曾一天收购200斤以上生猪300头。1982年以来,县副食品加工厂先后新建糕点炉1套,安装自动馅机1台,改造食醋曲室1处,增加合面机4台,饼干机2台,电炉1台,打蛋机1台,粉碎机2台。糕点制做逐步由原来的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生产。1985年食品加工厂又建成50吨酱油罐2台,30吨醋罐1台。安装5万大卡冷冻机1台,日产冰糕2.7万只。同年又投资140万元,新建酱油生产车间2646平方米,安装酱油生产线一条。年生产酱油能力4000吨。1987年又投资50万元,新建饼干生产车间800平方米,安装日生产能力9吨的饼干生产线一条。副食品生产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肉食加工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1987年县食品工业中的副食品加工厂占地25104平方米,车间仓库建筑625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0.7万元。职工85人,年生产糕点1187吨,其中高中档饼干1107.4吨。酱油1848吨,食醋359.5吨,工业总产值166万元,年利润总额12.5万元。糕点适应广大农村市场需求,畅销山东、河北、河南3省8市28个县。1986、1987年生产的钙奶饼干被济南市评为最受欢迎产品。同年肉食品加工厂有固定资产4万元、职工22人,加工生猪5000头,销售额39.73万元,毛利率16.8%。
  1985年后乡镇村办食品工业逐步发展,到1987年乡镇办食品加工厂5处,村办25处;乡办糖果厂1处;乡办肉食加工厂1处,村办5处;乡办蛋品加工厂1处;乡办罐头厂1处,村办2处;村办粉丝、豆制品加工厂29处。乡镇村办食品厂共70处,固定资产133万元,从业人员1724人,年产值919万元,上交利税3万元。
  第二节 酿酒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县内有酒店32家(多为前店后厂)。1912年县内有酿酒作坊二十多家,六十多人,年产白酒25150公斤,玫瑰酒4900公斤。1932年县城内酿酒的兴成号、源庆东、协合泉、裕丰源、增盛合、积盛和、泉盛斋、大成酒店8家共有资本14900元,职工66人,年产白酒21250公斤,玫瑰酒4900公斤,年总产值11640元。散居乡里的酿酒作坊十多家,全县共有二十多家,年产值26000元。1938年6月日军侵占平阴城后,酿酒作坊受到破坏,城内酿酒作坊几乎全部倒闭。
  1946年9月县民主政府派刘敬玺在栾湾开设开源酒店,有工人十多名,10天蒸酒一次,每次出酒240公斤左右。1948年3月县城解放时有酒店6家。1948年9月国营肥城酒厂在平阴老城西关(泉盛斋酒店旧址)开设平阴酒厂,有职工50人,日产白酒700公斤。1949年秋,暴雨成灾,酒厂被淹停产。
  1957年县又在老城东部文庙北建玫瑰酒厂,有职工26人,固定资产2.6万元,年产白酒3.7万公斤,并恢复玫瑰酒生产。1959年生产玫瑰酒、果露酒1.8万公斤。1960年改为二次蒸馏法,酿制露酒型玫瑰酒,质量达国家先进水平。1966年酒厂迁翠屏街,固定资产25.6万元。1978年固定资产79万元。产品有白酒、红玫瑰酒、白玫瑰酒、果露酒等十几个品种。1983年固定资产138万元,年产18种酒2861吨,产值430万元,利润45万元。玫瑰酒获省一轻厅优质奖和装璜奖。1985年玫瑰酒厂占地58333平方米,房屋建筑8348平方米。有年产120万公斤的白酒液体蒸馏设备1套,灌装机1套,固定资产165万元,职工233人。年产白酒、露酒、药酒(阿胶酒)2861.25吨,其中红、白玫瑰酒905吨,阿胶酒2.66吨。1986年3月投资714万元,在县城榆山路南头路东,原糖厂旧址建新酒厂(属玫瑰酒厂技术改造项目),1987年4月完成粮食酒车间、大曲房、原料库等基建项目,总建筑面积8080平方米,安装各种设备63台(套),形成部分生产能力,年底产串香白酒50吨,阁老贡牌白酒150吨。产值31万元,利税6.8万元。年底酿酒工业有固定资产885万元,职工421人,生产各种饮料酒3452吨,产值374.63万元,利税49.96万元。
  第三节 纺织
  1912年(民国元年)县内年产土布10万匹,价值27万元。1925年县设平民工厂,有手摇纺车4台,织袜机3台,织布机3台,年产毛巾870打,袜子2370打,年总产值7108元,1933年停业。
  1966年青岛国棉二厂在城南建平阴棉纺织厂,1968年5月投产(详见省市驻平阴工厂)。1970年县办起针织厂,厂址位于翠屏街西段路北,占地12285平方米,设有针织车间、漂染车间、成衣车间、机修车间。设备有棉毛机、大罗纹机、小罗纹机、平缝机、双针机等针织印染设备148台,固定资产24.94万元,职工155人。主要产品有棉毛类、汗绒布和布类针织内衣一百多个花色品种。当年生产2.2万件。1974年6月县武装部筹资1万元,购进6台织布机,在现党校(原属武装部)院内办起毛巾厂,有职工22人,年产平纹毛巾42万条。1977年进行技术改造,2台织布机改生产提花枕巾,4台织布机改生产包皮布。1978年县武装部在东沟街东段(县武装部南)征地3996平方米,新建毛巾厂,当年建房20间,原有设备迁入,并新增织布机4台。固定资产3万元。有45人,年产提花枕巾8.4万条,包皮布33.69万米。1978年县内有针织厂、毛巾厂,固定资产112万元,职工(包括合同工)295人,年产各种针织内衣128万件,提花枕巾50万条,包皮布33.69万米。1981年毛巾厂升为大集体单位,正式职工13人,固定资产3万元。1986年6月毛巾厂改属县工业局领导。有织布机20台,固定资金12万元,职工32人,年产包皮布50.5万米,毛巾8.5万条,产值32万元,利税2万元。1986年以来,纺织工业发展较快,相继办起孝直纺织厂、平阴镇纺织厂、平阴镇东三里织布厂、东阿镇东门织布厂、孝直营子纺纱厂等。1987年全县纺织工业有县办针织厂1家,毛巾厂1家,镇办纺织厂1家,村办纺织厂7家。纺织机694台,400个纱锭。固定资产346万元。职工580人。年产各种针织内衣173.7万件,毛巾24.8万条,棉布229.97万米。年工业总产值435万元,利税41.4万元。
  第四节 服装·皮革
  服装 1912年城内有王氏成衣局,各乡镇设有成衣店,加工棉袍、皮袄、旗袍等服装。王氏成衣局开业至1949年。
  建国后,从事服装加工的手工业者逐渐增多,到1956年城关、东阿、孝直镇相继成立起缝纫生产合作社,集体从事服装加工业。1958年县服装生产合作社改称县被服加工厂。占地5337平方米,建筑面积1330平方米,职工12人,仍以来料加工服装为主,年生产4.2万件。1977年开始生产成衣,年生产服装6.76万件,并对外加工成衣。1978年有职工81人,年产5.79万件,产值76万元。1978年后,由于价格调整,减少了成衣生产。1984年服装厂有固定资产14万元,职工84人,年生产成衣2.84万件,产值76万元。1985年在发展横向联合中,县被服厂成为济南市出口服装联合体成员厂,时有平缝机52台,固定资产15万元,职工77人,年产中式服装、西服6万件,年产值73万元。1985年后,个体服装加工户遍布城乡各地,服装样式繁多。1987年全县有村办服装加工厂2处。县被服厂有固定资产15万元,职工68人,年生产服装7.2万件,产值77.7万元,完成利税2万元。
  皮革 1912年有周村人刘氏在城内开设“义魁祥”鞋铺,前店后厂,有5人经营。城关有用熟牛皮、熟羊皮挽鼓的作坊1处,制作的皮鼓远近闻名。散居乡间的零星皮革手工业者以旧县二村的崔氏六兄弟最为有名,生产的皮绠、皮鞭、皮鞍畅销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及东北各省。
  1956年全县组织起4处皮革生产合作社,东阿镇建成制鞋厂(后改为县制鞋厂),生产各种布鞋,到1968年生产各种布鞋2.6万双。同年开始生产牛皮鞋。1977年生产泰山牌胶粘皮鞋。1985年县制鞋厂有固定资产47万元,职工132人,年生产皮鞋3.45万双。1986年在改革中县鞋厂成为济南皮鞋行业出口产品联合体成员厂家。1987年有固定资产48万元,职工131人,年产各种皮鞋4.72万双,产值74.6万元,创利税1万元。
  第五节 木制家具
  清末、民国时期,制作木制家具的工匠散布城乡,或师徒,或三五人合伙从事家具制做,主要产品为桌椅、橱柜和小农具等。
  1952年木器手工业者先后组织起利民、新华、建中、同兴、义聚、先进、新民、殷六等8家木工手工业合作社,集体从事木制家具的生产。在此基础上,1959年建起县木器厂,1962年生产各种家具656件。以后不断改进工艺,以机械代替手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66年生产1.8万件。“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生产受严重影响,产量下降,1978年年产仅4389件。1980年后产量继续下降,企业亏损,1983年县政府关闭木器厂,在原有基础上,经过整顿新办家具厂,有固定资产26万元。家具厂改革工艺,增添花色品种,所产大衣橱、半衣橱、高低柜、写字台、方桌、双人床等产品很受欢迎,畅销济南、泰安、临邑等地。1983年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木制家具生产日见活跃,东阿镇、洪范池乡先后办起家具厂,乡村木匠个人生产的家具也大量上市。1987年全县有县办家具厂1家,乡办6家,村办15家,共有从业人员540人,固定资产113.04万元,年生产家具59435件,产值489万元,完成利税29.6万元。
  第六节 造纸·印刷
  造纸 1914年东阿镇衙前街建有王家抄纸作坊,生产毛头纸、草纸等。
  1959年县建国营造纸厂,采用土法造纸,用木制纸机,大锅蒸料,年产纸184吨。1962年改为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976年外贸投资205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扩建,到1979年逐步形成机械化生产,所产瓦楞原纸定为出口产品。1981年11月全麦草高强度瓦楞原纸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质量技术指标均达部颁标准。1982年固定资产163万元,年产纸和纸板(统称机制纸)4479吨。1985年固定资产280万元,职工303人,年产机制纸5226吨,完成利税34万元。1985年后,东阿、龙桥、子顺、后店子等相继建起小造纸厂。1987年全县有县造纸厂1家,镇办1家,村办6家。固定资产378.53万元,从业人员827人。全县年产机制纸12618吨。县乡两家造纸厂工业总产值563万元,创利税18万元。
  印刷 1912年东阿镇西城张金旺始办自立印刷局,几经挫折而倒闭。
  1956年县在县城翠屏街路北建印刷厂。建厂初期固定资产0.5万元。占地7490平方米,车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主要印刷信笺、发票、学习本、文稿等。1965年进行扩建后,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至1978年从铸字、印刷、方箱、切纸、装订都实现了机械化。固定资产11万元。1985年固定资产25万元,职工77人,年2785万印,印刷值31万元。1985年后,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改革中,先后办起东阿镇、平阴镇、平阴一中及一些村办印刷厂,并逐步形成印刷能力。在竞争中,1986年县印刷厂投资6万元安装2台天津产凹版彩印机,开始彩印业务。1987年全县有县办印刷厂1家;乡镇村等集体办印刷厂5家。县印刷厂固定资产25万元,职工76人,年4000万印,产值38万元。乡镇村及个人办印刷厂固定资产39万元,从业人员123人,产值97万元。
  第七节 五金
  1952年益民翻砂生产合作社开始生产铁锅。1955年铸锅产量41133口。1957年平阴铁锅在省和全国工业展览会参展,被誉为“平阴名牌铁锅”。同年,益民、裕民两社合并为平阴县铁工厂,继续生产铁锅。1962年铁锅改由五金厂生产,注册商标“矩鬲牌”。同年9月24日五金厂老技工李保祥带样品参加泰安地区手工业管理局铸铁锅生产现场会,并进行技术鉴定评比,平阴铁锅获“最好”称号。年产量9万口。1969年五金厂试产玛钢管件196吨,因质量好,成为主要产品,并连年改进工艺,提高质量,扩大生产。1987年五金厂年产玛钢管件141吨,因产品几何尺寸精确,符合国家标准,产品广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同年五金厂产铁锅55.8万口。
  1983年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小五金工业在全县乡村发展。1987年全县除县五金厂外,乡镇陆续办起五金厂14家;村办小五金厂52家。固定资产435万元,从业人员1152人,乡镇村五金工业年产值1891万元。县五金厂固定资金344万元,职工852人,年产值401.6万元,利税66万元。
  第八节 电力
  生产 平阴第一个火力发电厂建于1958年初,1959年投产发电,1964年停止发电。平阴历史上曾经建过4座小型水力发电站。
  东阿水电站:位于浪溪河下游,1956年6月与东阿水库同时兴建,1957年9月建成投产。安装一个发电机组,装机125千瓦,建站累计投资20.5万元。1957~1985年累计发电388.22万千瓦时,年平均发电13.865万千瓦时。1986年停发。
  杜庄水电站:位于洪范池乡杜庄村东,浪溪河上游,1958年与杜庄水库同时修建,1959年建成。安装发电机组一台,装机100千瓦,建站累计投资12.8万元。1959~1985年累计发电424万千瓦时,年平均发电15.7万千瓦时。1986年停发。
  周河水电站:位于洪范池乡浪溪河支流,与周河水库同时修建,1977年建成。安装发电机组一台,装机75千瓦,建站累计投资15万元。1977~1985年累计发电59万千瓦时。1986年停发。
  汇泉水电站:位于洪范池乡东池村南浪溪河支流,与汇泉水库同时兴建,1985年建成未使用。安装发电机组一台,装机75千瓦。
  供电 1959年开始供应城区照明用电。自1964年8月6千伏国平线动工,至1987年共兴建8个输变电工程。
  6千伏国平线:由肥城矿务局35千伏国家庄变电站出线至平阴县城,为全县第一条高压供电线路。1964年年底竣工。工程总投资12.5万元。全长13.2公里。最大输送容量400千瓦。1976年拆除。
  35千伏玫瑰变电站:1967年动工兴建夏沟变电站,1968年竣工。占地1.5亩,由石横发电厂接引电源,全长10.9公里,设计最大输送容量5000千瓦。1982年拆除。1983年在夏沟变电站的基础上改建玫瑰变电站,1984年5月竣工。占地4.1亩,安装3150千伏安主变压器一台。工程总投资42万元。1984~1987年供电总量达1052.6万千瓦时。
  35千伏东阿变电站:位于东阿镇北0.5公里处,占地2.1亩,1971年建成。工程总投资22万元,安装3200千伏安主变压器一台,设计最大输送容量3200千瓦。由肥夏线延接供电,线路长11公里,送往旧县乡、洪范池乡和东阿镇。1987年供电量660.8万千瓦时。
  35千伏城关变电站:位于平阴城南,占地4.5亩。1975年动工,同年建成。工程总投资20万元,安装4000千伏安主变压器一台,设计最大输送容量5000千瓦。解决县城居民生活用电。1987年供电量377.5万千瓦时。
  110千伏平阴变电站:位于平阴城南5公里处,十里铺南侧,占地18亩。1977年8月动工,1979年4月建成。工程总投资160万元,安装主变压器两台、40000千伏安。1987年供电量10057.3万千瓦时。
  35千伏孝直变电站:位于孝直镇营子村西北,占地4.9亩,1980年建成。电源由110千伏平阴变电站接引,线路长12.8公里,安装1800千伏安主变压器一台,设计最大输送容量5000千瓦。工程总投资42万元。1980~1987年供电总量726.4万千瓦时。
  35千伏旧县变电站:位于旧县村西,占地4.1亩。1982年底建成送电,电源由35千伏东阿线延接供电,延接延长10.2公里,安装2400千伏安主变压器一台,设计最大输送容量2000千瓦。工程总投资47.4万元。1987年供电量246.9万千瓦时。
  35千伏栾湾变电站:位于让庄铺村西,占地4.8亩。1983年6月兴建,1984年12月投入运行。电源由110千伏平阴变电站接引,线路长6.7公里,安装3200千伏安主变压器一台,设计最大输送容量3000千瓦。工程总投资62万元。1987年供电量230.34万千瓦时。
  用户自备变电所单位有7个:田山电灌处一级扬水站、二级扬水站、济南第七棉纺织厂、山东平阴铝厂、县化肥厂、聊城水泥厂、县水泥厂。
  1987年全县共有7座变电站,908.65公里低压线路,803.3公里高压线路,配电变压器863台、76445千伏安,电动机8154台,82439千瓦,触电保安器728台。农村用电8.2万户,占总户数的97.7%,年用电量10057.3万千瓦时,其中农林水牧渔用电1903万千瓦时,工业用电7224.3万千瓦时,建筑业用电24.3万千瓦时,交通运输业32.4万千瓦时,商业供销仓储业42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37.2万千瓦时,其它事业用电94.1万千瓦时。
  1980年供电局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下同)l15.6万元,1987年工业总产值197.5万元。
  管理 计划用电:1964年以来,供电部门根据电网、发电、供电、用电平衡的情况,定期编制电力分配方案,实行计划供电。通过定期核定用户用电设备、用电负荷和单位产品电力消耗等变化情况,实行定量定时用电。对超指标、不按规定时间用电单位实行限电停电。工业用电,坚持保证重点,择优供电的原则,优先保证能耗低、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用电。产品电耗超限额单位实行限电,调整用电负荷,实行均衡用电。可以不连续生产的企业,提倡避开用电高峰用电。农业用电,采取统筹兼顾,照顾重点的原则。农副产品加工、排灌安排夜间用电,遇有严重干旱、防洪排涝、麦收农忙等关键时刻,工业用电向农业用电让路。坚持推广节约用电的技术措施和经验,协同用户定期编制节电措施和计划,完成节电任务。非生产用电的管理,采取包电、包费制。
  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的管理方针,利用电影、广播、黑板报、宣传车等各种形式,深入开展安全用电常识的宣传。每年6~9月份县供电局均利用宣传车到各乡镇宣传1~2天。坚持不断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安全用电管理机构,县、乡镇、村均建有安全用电管理组织,对电工加强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并建立用电申请、竣工验收、停电检修、事故处理等管理制度。对电力线路、用电设备坚持每年进行整修改造。春季重点做好迎接用电高峰、防雷准备。三秋农忙季节重点搞好场间用电设备安装和用电检查。雨季集中力量整修接户线、低压线,防止倒杆断线。入冬前做好预防雾天瓷件闪落、越冬小动物及风雪侵入变电室的防范,加强触电保安器的使用管理。
  第九节 机械
  1952年县设铁工厂(1957年改称农牧机械厂),生产水车等农机具,此为县内机械工业之始。1958年建第二农机厂,1962年建深井泵厂,1963年建车辆配件厂。1965年机械工业经过发展、调整,保留下来的生产厂家有农牧机械厂、深井泵厂、车辆配件厂、五金厂和几家社办农机厂,固定资产57万元。主要产品有农牧机械厂的泰山牌FFC—330型爪式系列粉碎机等。1966年5月省建平阴轴瓦厂(1967年投产)。同年农牧机械厂年产粉碎机50台。1968年5月建平阴标准件厂(1971年8月建成投产)。同年东阿农具厂生产出了弹花机,县五金厂生产出了液压千斤顶,深井泵厂生产出了深井泵,1969年生产深井泵84台。年底全县机械工业固定资产121.71万元,产值70.59万元。1974年县又建机械厂(后改称空气压缩机厂)、探矿机械厂(后改称通用机械厂)。1978年县内从事机械工业生产厂11家,有固定资产681万元,主要产品有8马力拖拉机、空气压缩机、普通车床、千斤顶、粉碎机、深井泵、农用拖车、挂车、弹花机、铡草机、谷物脱粒机、扬场机、和面机、馒头机、面条机等十几个门类,几十个机械产品,年产值140万元。
  1978年后,对机械工业进行了调整,到1985年全县有农牧机械厂、第二农牧机械厂、空气压缩机厂、深井泵厂、通用机械厂、车辆厂等机械产品生产工厂17家,有金属切削、锻压等主要机械设备417台,固定资产1130万元,职工1994人,年产值231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4766万元的15.7%,创利润总额223万元。
  1985年以来企业逐步深化改革,实行厂长承包责任制,乡镇村办机械工业迅速发展。1987年县办机械工厂9家,乡镇办8家,村办12家,固定资产1309.01万元,职工2395人,乡村从业人员1111人。年底生产330型粉碎机1598台,45A型粉碎机811台,1.5吨拖车349台,空气压缩机289台,深井泵283台,潜水泵117台,千斤顶28306台,粉石机34台,铡草机700台,微型水泵2067台,力车配件411.13万件,汽车配件5.78万件。年总产值1803.44万元,利税174万元。
  第十节 煤炭
  1958年平阴县在肥城县境内中高余村附近建中高余煤矿,1959年5月出煤,当年产煤炭21354吨。1960年煤矿有固定资产163.3万元,职工737人,年产煤炭96986吨。1961年县在煤矿附近办起炼焦厂,至1962年移交时炼焦4381吨。1962年8月将平阴工业局主管的中高余煤矿及炼焦厂移交肥城矿务局。
  1974年建平阴县湖屯煤矿。湖屯煤矿位于肥城县湖屯镇北,原为肥城矿务局西7井,主、副、风井均为半截子工程,因中途停建已久,水溢井筒,地面几栋房屋也早已残破不全。县委派前高余煤矿领导成员、原副县长陈允钦住矿主持建矿工作。经四处筹借资金,请求人力、技术、物资等多方援助,煤矿职工自带木料,搭起临时工棚,苦战一年,1975年初完成了矿井的修复建设工作,拨开南北大巷,当年生产原煤5400吨。1976年基本结束井下开拓掘进和主要洞室的施工安装工程,出煤14850吨。年底,固定资产203万元。1978年原煤产量闯过10万吨大关,1981年达到设计第一生产水平,年产原煤15.11万吨。煤矿建设初具规模。建矿以来,共完成总掘进进尺4.42万米。全矿建成主井、副井、风井,主、副井筒直径均为5米,配有一对一吨单层单车普通罐笼,2米和1.5米绞车。运输、提水、通风、供电各系统设备齐全,安全可靠。煤矿占地1165500平方米,全矿总建筑面积24626平方米,固定资产418万元。年产原煤15.11万吨。1985年煤矿固定资金946万元,有职工1414人,年产原煤15.11万吨,工业产值567万元。1986年4月后,县煤矿在改革开放中由矿长崔行祥一行5人前往美国费尔卡德公司学习连续采煤机技术,学习期45天。同年6月魏庆生等3人前往英国30天,学习掘进机技术,引进技术设备。到1987年县煤矿从美国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械采煤线,在采掘上用上了单一动力作业线、激光定向仪、炮眼布孔仪等先进设备。在管理上首先引进了微型计算机,并推行层层承包责任制,成了全国地方煤矿机械化、现代化的先进单位,同年10月23日被煤炭部命名为“质量标准化矿井”。年底有固定资产1515万元,职工1406人,年产原煤17.3万吨,产值431.6万元。1975~1987年累计生产原煤122.3万吨。
  第十一节 化工
  1970年下半年县自筹资金118万元、省投资100万元,筹建县化肥厂,定型为年产3000吨小型合成氨厂。1971年底完成土建工程,1972年3月安装试车一次成功,当年产化肥4467吨、合成氨1218吨。1973年达到设计能力,年产合成氨3455吨。1975年对化肥生产线进行改造,由年产3000吨改为年产5000吨,固定资产达324.85万元。1978年对化肥生产线进行第二次改造,由年产5000吨改为7000吨,并由原来的生产液态氮肥氨水为主,改为生产颗粒化肥碳酸氢氨为主。固定资金达500万元,年产值213万元。1983年对化肥生产线再次改造后,化肥生产已初具规模,拥有7000吨合成塔2座,2500立方米造气塔3座,另有7000吨碳化塔等专用设备9台(套),占地98475平方米,厂房、宿舍等建筑面积19690平方米,固定资产635万元。年产合成氨10127吨,化肥33955吨,年工业总产值798万元,成为年产万吨型的氮肥厂。1983年后,化肥厂陆续安装了造气锅炉、硫磺回收等设备,设置了除尘器、降尘池等设施,进行“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1985年有固定资产795万元,职工614人,产品有含氮量18%的普通氨水、浓度为含氮量176滴度的碳化氨水、含氮量16.9%的颗粒肥碳酸氢氨。质量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年产值707万元。
  1985年后,乡镇村办小化工工业迅速发展,到1987年相继建成并投产的有平阴化工厂、平阴第二化工厂、玫瑰氧化锌厂、济南化工厂平阴分厂、刁山坡化工厂、玫瑰香料厂等乡镇村办化工厂11家,固定资产198万元,从业人员531人,年产电石1064吨,硝基氯化苯1500吨、铝粉浆200吨,消泡剂100吨,玫瑰油50公斤,各种化装品10吨。县化肥厂固定资金1021万元,职工695人,年产农用化肥55690吨。化工年总产值1669万元,利税总额77万元。
  第十二节 建材
  砖瓦石料石灰 县内山峦起伏,石料资源丰富,石质坚硬。农民素有利用农闲季节开山采石的习惯,沿黄山区的农民更把开山采石做为一种主要副业收入,故采石业历久不衰,持续不断。清末民初,东阿镇窑头村大窑林立,30户村民有18座大窑烧制砖瓦、石灰(兼烧陶器)。因分散经营,产量无考。
  1953年12月县供销联合社将望口山300名打石工组织起来,投入建筑材料生产。1954年组建了建国石业社、丁口区建中石业社等。1958年县创办砖瓦厂,当年产砖298.4万块、瓦14.4万块。1959年成立望口山石料厂,年产石料8.42万立方米。1960年生产石灰1000吨。1962年望口山石料厂并入县建筑公司,改称建筑公司石料厂。1969年县砖瓦厂产砖24.7万块、瓦59万块,12月份转交城关公社经营。1970年县在刁山坡创办建材厂,生产石料、石灰。1970年后建材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1978年后乡镇普遍办起了石料厂,村办、户办的石料厂、白灰窑、砖厂逐渐增多。1987年全县有较大的石子厂91处,石料厂65处,其中大理石厂1处,石塘窝遍布公路沿线的山山岭岭,白灰窑34处,砖瓦厂33处,从业人员5714人。年生产大理石11809平方米,石灰石69.3万吨,石料29.6万立方米,石子46万立方米,砖11927万块,石灰24.5万吨,产值1328万元。1973~1987年全县共销售石料871.87万立方米,石子295.13万立方米,石灰171.67万吨,砖瓦70232.8万块。1987年建材总产值5100万元。
  水泥 1970年县自筹资金在刁山坡创办水泥厂。1971年利用4个小滚桶土法生产水泥,年产4000吨。1972年安装了两台直径1.2×4.5米的球磨机,设计能力为每小时生产生料1.6吨,水泥1.4吨;建土立窑1座,置切削机床2台。以现代设备生产400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当年生产水泥4048吨。1973年建直径2米×7.4米半机立窑1座,机械布料,增加切削机床2台。1974年生产水泥过万吨。1977~1983年间水泥厂又增添了2台球磨机,1台烘干机,扩大生产,但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1984年水泥厂由集体改为国营企业。同年,开始进行技术改造,建直径2.9米×10米塔式机械立窑1座,直径2.2×6.5米闭路磨机2台,直径1.5米×12米烘干机1台,建35千伏安变电站1座,1986年完成改造工程。1987年水泥厂占地57508平方米,建筑面积10920平方米,固定资产925万元,职工584人,年生产410号水泥67521万吨,产值536万元,利税52万元。
  外加剂 1984年县在关闭的糖厂旧址办起外加剂厂,是县办建材工业的第二个厂家。外加剂厂与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协作生产早强剂和缓凝剂。1984年生产早强剂893吨,缓凝剂406吨。1985年有固定资产45万元,职工50人,年产早强剂1594吨,缓凝剂353吨,产值92万元。1986年县投资70万元在城南二级站北征地17316平方米建新厂(旧厂划归酒厂),当年建成早强剂车间、综合车间、化验室、仓库等厂房及附属设施,完成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并投入生产。1987年有固定资产49万元,职工53人,年产混凝土添加剂1346吨,产值49万元,利税3万元。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