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黄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207
颗粒名称: 第十三篇 黄河
分类号: TV882.1
页数: 6
页码: 195-2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平阴县黄河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机构、河道、防汛等。
关键词: 平阴县 黄河 河道

内容

第一章 机构
  1885年(光绪十一年)曹州东昌营汛左哨东司驻平阴县城内,守兵16人,沿堤堡房共有36人。1946年3月10日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第四修防处在平阴城西门里成立,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科长3人,黄河工程大队百余人,聘请技术干部16人,技术工人40人。
  1949年12月长(清)平(阴)治河办事处设于平阴,职工20人。1953年10月改为平阴县黄河管理段。1958年黄河管理段撤销,设平阴石料收购站,管理平阴段黄河治理和石料收购。1972年8月增设平阴黄河组,干部4人,聘用干部8人。1975年平阴石料收购站撤销。1978年黄河组改称平阴黄河修防段,1980年改称平阴黄河管理段。1987年黄河管理段下设业务股、秘书股,职工31人。
  第二章 河道
  第一节 位置流向
  黄河平阴段上界自东平县斑鸠店乡大清河口门中心(对岸大堤公里桩号17+000)起,下界至长清县孝里镇刘营(对岸大堤公里桩号59+000)止,全长42公里,沿县境呈西南——东北向。沿黄有5个乡镇,各乡镇起止点为:旧县乡起于清河口门中心,止于前姜沟扬水站,长1.54公里,占县境河段的3.7%;东阿镇起于前姜沟扬水站,止于桃园村西北,长9公里,占县境河段的21.4%;刁山坡镇起于桃园村西北,止于平阴黄河大桥,长11公里,占县境河段的26.2%;平阴镇起于平阴黄河大桥,止于刘官控导工程十三、十四号坝间,全长12公里,占县境河段的28.6%;栾湾乡起于刘官庄控导工程十三、十四号坝间,止于平阴县、长清县交界处,全长8.46公里,占县境河段的20.1%。
  黄河平阴段是河道由宽向窄过渡的起点,左岸(东阿县)有堤防险工护滩工程,右岸(平阴县)为山地。河道宽处:刁山坡镇郭套至对岸大堤5公里,平阴镇毕海洋至对岸大堤4.5公里,栾湾乡张营至对岸大堤3.5公里。河道窄处:姜沟、外山、龙桥、田山、望口山至对岸不足1公里,最窄处外山至对岸艾山不足0.5公里,形成天然卡水口,大水时上下水头相差三十多厘米。包括滩区在内,整个河段河道平均宽3.85公里。
  黄河滩岸比较复杂,固定性滩岸长11.83公里,占滩岸总长的28.2%;国家兴建的10处控导工程7.44公里,占17.7%;多年自然形成与护滩工程起同样作用的山头、码头、水利设施等4.4公里,占10.5%;非固定滩岸18.33公里,占43.6%。固定滩岸的形成,对河水流向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黄河左岸有堤防,右岸有几处山头阻隔,河道依山峦前峰而行,弯曲变化较大,但不会出现改道。总的演变规律是:河道淤积抬高,河道由窄、深向宽、浅发展。近百年来,河底抬高7~8米,清河口门淤积最严重,淤积20米。河槽总的展宽300~500米。清河口门至外山、凌庄至长清刘营段演变展宽较大,盆王至阮二一段河道摆动最显著。1957~1958年展宽、淤积最严重,河道向右演变明显。1960年修建了控导工程,加上山头、码头、水利设施等河道基本稳定。
  第二节 滩区
  黄河平阴段滩区地势唇凸内凹,全县沿黄滩区自然形成旧县洼、范庄洼、白塔洼、孔集洼、大孙庄洼、子顺洼、盆王洼、栾湾洼、近镇洼、张营洼等10个大洼,总面积106.57平方公里,最大蓄洪量4.75亿立方米。
  滩区地势低洼,一般海拔为35.9~40.41米,由于黄河河床以每年14厘米的速度逐年抬高,使洼地地势相对越来越低,部分洼地底部已低于黄河河床。
  1950年始黄河水利委员会为了解黄河漫滩后各洼水淹状况,先后在8个滩区设置水位桩、水位观测站:旧县洼设在陈山口,范庄、白塔、孔集洼设在小屯,子顺洼、盆王洼设在前寨,栾湾洼、张营洼设在东张营。1984年又增设大孙庄洼大孙庄站、近镇洼南栾湾站。
  第三节 治理
  控导工程 建国前平阴黄河段未设控导工程。1950年在刘官庄修筑8个坝头,工程总长626米,用石3912立方米,用土4197立方米。1960年沿黄村庄坍塌严重,为阻止坍塌,1967~1971年修筑了姜沟、桃园、丁口、王小庄、刘官庄、望口山6处控导工程,共投资45023元,用石116117立方米。1972年修建苏桥、外山、田山、石庄4处控导工程,扩建了姜沟、刘官庄、望口山等处护滩工程,共用石料48118立方米。1968年修建田山电灌工程。1986年维修控导工程,共用石料3383立方米,土方10337立方米,植树10350棵。1987年植树5000棵,年底完成护滩工程10处105段,工程全长9800米,护岸长度8544米,累计完成石方119129立方米,土方210002立方米,总投资77万元。1987年护城堤3913米,顶宽8米,高程44米;生产堤29.4公里,顶宽3~4米。
  河道行洪障碍清理60~70年代清除姜沟、江庄河段存放的大量石料,行洪障碍得到解决。1977年拆迁龙桥扬水站,1978年清除外山淤石碴千余立方米,阻水问题得到解决。1983年清理栾湾河段,拆除高2.5米、宽4米的阻水石渠130米。1987年7月对平阴黄河大桥左右阻水片林进行清理,共清除河滩阻水片林495亩、5.9万棵,紫穗槐等10万墩。
  第三章 防汛
  第一节 滩区洪涝灾害
  1855年(清咸丰五年)六月黄河决口铜瓦厢,洪水夺大清河道,平阴188个村庄被淹。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平阴境内湖溪渡、翟庄、生家庄民堰漫溢决口。1938年(民国27年)国民党政府在河南花园口破堤,黄河改道夺淮河入海,1947年黄河重归故道。
  1949年黄河大水,沿黄滩区全部滞洪。1950年黄河漫滩,淹地7.8万亩。1953年8月7日艾山水位41.09米,淹地15万亩。1954年8月13日艾山水位41.35米,洪峰流量7900立方米/秒,滩区受灾村庄120个,94013人,淹地15.15万亩,倒塌房屋7032间。1957年7月23日黄河艾山站水位42.19米,滩区9个乡、138个村受淹,淹地16.2万亩,倒塌房屋26330间。1958年7月21日黄河出现特大洪峰,艾山站水位43.13米,洪峰流量10800立方米/秒,沿黄淹地18万亩,倒塌房屋5900间。1964年7月30日黄河艾山站水位40.95米,洪峰流量8810立方米/秒,滩区滞洪。1968年冬至1969年初,受多次寒潮袭击,黄河流域气温较常年偏低。1969年元旦前后,日平均气温-11℃,最低-15℃,全河封冰35段511公里,总冰量9023万立方米。2月10日气温回升,菏泽以上河道冰封全部开通,冰水大量顺河涌下,在东阿县潘庄下李溃河段原有积冰的宽浅河道上,形成6米高的冰坝,从李溃至刘山头形成20多公里的冰塞。栾湾、城关河段水势暴涨3米以上,两公社39平方公里滩区全部被淹,进水量7800万立方米。大量冰凌停滞于子顺洼、盆王洼、博士洼、三皇洼之中,刘官庄、石庄、前阮二、盆王、新庄、王营等大队被水包围,淹麦田5.5万亩。1975年10月6日黄河艾山站水位40.03米,流量7020立方米/秒,7日凌晨3时,由于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在大河口下铁杨村上生产堤漫溢决口,洪水涌进滩区,直奔济平干渠,后漫过公路,直达北市、黄山山根,23个自然村受灾,淹地3万亩。是夜,长清县姚河门决口,洪水倒灌,平阴县东张营、南王店、三皇殿等7个自然村淹地1.1万亩。平阴滩区滞蓄洪水6000万立方米。1976年9月5日艾山站水位42.64米,流量9180立方米/秒,为确保下游安全,平阴县在姜沟、铁杨、桃园、王小庄、外山、龙桥、下盆王、刘官庄、望口山、柳河圈、王营等地破堤19处,长1130米,进水面积110平方公里,蓄洪水2.5亿立方米。有5个公社106个大队104113人受灾,淹地14.19万亩,倒塌房屋1000间。1982年8月6日黄河大水,艾山站水位42.67米,流量7430立方米/秒,旧县、东阿、孔集、城关4处公社破堤滞洪,10.5万亩滩区进水,蓄洪1.25亿立方米,有80个大队、8.7万人受灾,损失粮食2541.5万公斤,冲毁桥涵建筑物78座、石渠15条。1983年大清河口门河势东移,冲毁东堤600~700米,洪水漫滩,东鹅山、尹村、姬庄、前姜沟等7个大队、37个生产队受灾。
  第二节 防洪
  黄河洪峰多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9、10月份也有发生。为防止黄水“淹没庐舍、农田”,1904年起群众才逐渐修建民堰。1907年官府募资修建护城堤,北起田山,南至山头村。
  建国后,平阴黄河主要防御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秒洪峰,东平湖蓄洪后,经艾山站下泄10000立方米/秒的洪峰,保证水位44米,争取44.5米安全行洪。防洪任务是:废除生产堤,执行“淤滩刷槽”政策,滞蓄洪水,削减洪峰,实现“四个确保”(确保济南、确保黄河大桥、确保油田工业基地、确保黄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做好黄河防洪,伏秋大汛、凌汛期间,由县委、县政府领导人,组建县防汛指挥部和平阴护城堤防汛领导小组,分别组织平阴护城堤及东平湖防汛工作,沿黄乡镇建立防汛指挥部,村建立防汛领导小组,组成抢险队和搬迁抢救队。当艾山水文站发生5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时,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到防汛指挥部值班,有关领导按分工包段,现场指挥防御。发生6000立方米/秒洪水时,县防汛指挥部主要领导及有关负责人,全力靠上抓防汛(凌汛根据卡冰情况而定)。洪水漫滩后,县成立救灾领导小组和救灾办公室抓生产救灾工作。
  1958年开始,沿黄滩区村庄为防御洪水垫高房台。1969年平阴垫房台工程完成土方60万立方米。1972年全县沿黄滩区除少数有山头的村庄外,已全部形成生产堤,共11段,总长度29.4公里,一般顶宽3~4米,临河高1~1.5米,背河高1.5~3米。1974年投资5.1万元加高帮宽护城堤,完成土石14.1万立方米。1976年民政部门拨款40万元帮助滩区搬迁户建房,至1981年共建起5932间。1977年投资8.18万元,加固田山电灌站一级
  站至田山拐弯处红土截渗及建筑物工程,完成土方2.03万立方米,石方576立方米;全县抽调劳力支援滩区垫房台,完成土方56.57万立方米。1979年投资6.13万元,加高帮宽险段2194米,完成石方9.22万立方米。1982年对生产堤薄弱环节进行维修,宽处6~8米,窄处3~5米,临河高2米,背河高3米,防御6500立方米/秒洪水不漫滩。同年省黄河河务局补助25.98万元,县补助35万元,帮助滩区搬迁户建房,至1984年14个村建房
  10909间,平均每人0.85间。1983年投资8.5万元,全面帮宽补残护城堤,完成土方5.76万立方米。整修后全长3913米,顶宽8米,高程44米。临背河坡度1:2~1:2.5,临河高4~5米,背河高4~7米。1987年滩区12个村垫房台36.55万平方米,人均35.33平方米。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