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19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利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14
页码: 178-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阿县在建国后的水利工程建设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蓄水工程和灌溉工程。蓄水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水库和塘坝,容水量和灌溉面积逐年增加,至1987年总库容量4736.7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718.7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97万亩。灌溉工程中,大小扬水站和田山引黄电灌工程是重要的水利设施,装机数量和提水能力逐年增加,至1987年总有效灌溉面积24.1万亩。这些工程在防洪、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东阿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 平阴县 水利

内容

第一节 蓄水工程
  水库建设 1957年建成东阿、大荆山小(一)型水库2座,张天井、湿口山小(二)型水库2座。1958年建成杜庄、黑石崖、赵台、罗宅小(一)型水库4座,纸坊、南侯庄、王山头、刁鹅岭南、黄坡、南毛峪、北毛峪小(二)型水库7座。1964~1966年建成水库39座,其中1966年建成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26座。1987年全县共有小(一)型水库15座,小(二)型水库48座,总库容4736.7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718.7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97万亩。
  毛铺、黑石崖2座小(一)型水库由亦工亦农人员进行管理。东阿、杜庄2座小(一)型水库由水库发电站管理。其余水库由所在乡镇、村管理。
  东阿、杜庄、大荆山、赵台、罗宅、半边井、黑石崖、毛铺、小黄崖9座小(一)型水库和周河、汇泉、纸坊、南侯庄、王山头、刘庙、张庄、高套西、中桥口、东南沟、毕庄、张天井、安城、东风、湿口山、刁鹅岭16座小(二)型水库,水源条件好,有拦洪蓄水和灌溉农田的作用。丁泉、黑山、李沟、安子山4座小(一)型水库和南崖、李山头、任庄、仁和、花石崖、槐树泉、东风、南毛峪东、南毛峪北、南台、中桥口南、东三里、北栾湾、段天井、大官庄、孔村西、后套、廉庄18座小(二)型水库,汛期有拦蓄洪水作用,灌溉效益甚微。郭套、长山2座小(一)型水库和白雁、陶峪、门家沟、直东峪、直沟、黄坡、北毛峪、葛庄、韩套、南泉、大站、宋庄、董庄、金沟14座小(二)型水库,库底或堤基漏水严重,仅起拦洪围泥沙的作用。
  塘坝 主要建在平阿山区,1951~1957年建成31座。1958~1977年发展到91座。1978年始将塘坝承包到户。大部分塘坝能拦洪蓄水,灌溉农田,发展养鱼、种藕等多种经营。11座常年无效。1987年全县有塘坝80座,容水量3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00亩。
  第二节 灌溉工程
  1958~1987年先后兴建大小扬水站152座,装机3380台,46525.5千瓦,总提水能力65.19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44.26万亩。其中提黄扬水站44座,提水量43.72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34.84万亩。1987年全县提水有效灌溉面积24.1万亩,其中提黄河水有效灌溉面积11.08万亩。
  田山引黄电灌工程 1968年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勘测规划,经国家水电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投资兴建。
  整个工程由一二级扬水站、一二级总干渠主体工程和平阴、肥城两大灌区组成。设计灌溉面积31.7万亩,其中平阴灌区19.7万亩,肥城灌区12万亩。平阴城西洼排涝面积1.6万亩,解决平阴、肥城两县81个缺水村庄6.2万人的用水,并为肥城矿区和石横电厂的工业用水提供水源。
  一级扬水站:位于县城北4.5公里的田山脚下,装260千瓦电机12台、轴流泵12台,扬程7.7米,提水能力24立方米/秒,排水能力12立方米/秒。直灌农田4.7万亩。一级总干渠自一级站至二级站,途经城西洼,全长6.95公里,其中田山渡槽至土楼闸长4.07公里,为沉沙渠,占地2250亩。
  二级扬水站:位于县城南3.7公里的青龙山下。安装20台离心水泵,配套650千瓦电机20台,扬程55.79米,提水能力18立方米/秒,灌溉农田27万亩。二级总干渠自二级站压力水池向南,蜿蜒于山峦之中,穿过2.45公里长的分水岭隧洞至分水闸,全长8.4公里,输水能力18立方米/秒。
  一二级扬水站及一二级总干渠自1968年动工至1971年12月竣工,用工2602万个,完成土石方191万立方米,总投资1621.4万元。
  孝直分干渠:1970年10月动工。自二级总干渠分水闸起穿过长450米的南官庄隧洞,沿孔村、孝直两公社西部向南至刁鹅岭大队东,全长9.6公里。1974年全部建成,引水流量7.6立方米/秒。1976年春将渠线东移,改线长度8.65公里。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3.75万亩。
  安城分干渠:1970年10月至1987年建成干渠15.6公里,支渠0.45公里。自二级总干渠首引水,进口设2米×2米闸门一扇,绕山坡向东穿过西桥口、安城两处隧洞至安城公社小官大队庄南,引水流量1.14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7万亩。
  玫瑰分干渠:1970年10月动工兴建。自二级总干渠分水岭隧洞前引水,进口设2米×2.2米闸门一扇,分干渠绕南山坡向西,穿过长632米的胡庄隧洞,至高套大队西,全长5.27公里,引水流量1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1973年建成支渠2条,长6.74公里。1987年底有效灌溉面积0.75万亩。
  盆王分干渠:1979年动工兴修。自一级总干渠田山节制闸前右侧引水,进口设2.5米×1.7米闸门一扇,分干渠沿黄河右岸向西至下盆王大队南,全长1.5公里。1985年建成,引水流量1.1立方米/秒。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
  博士分干渠:1979年动工兴建。自一级总干渠节制闸前左侧引水,进口设1.5米×2米闸门一扇,分干渠经田山大队南向北到博士洼,全长1.2公里。1987年建成。引水流量0.9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0.28万亩。
  土楼二级扬水站:1973年秋动工,自一级总干渠节制闸前引水。1976年建成引水渠400米,扬水站安装机泵2台,配有250千瓦电机2台,扬程34.5米,提水能力0.7立方米/秒,建成干渠1条,长3.4公里,胁拱渡槽1座,长255.6米。1982年增设250千瓦电机1台,提水能力1.05立方米/秒。1987年建成支渠4条,长2.9公里,有效灌溉面积0.62万亩。
  分水岭二级扬水站:1978年春动工。以二级总干渠为水源,在分水岭隧洞四号井内安装水泵2台、260千瓦电机2台,扬程40米,提水能力0.7立方米/秒,当年建成扬水站胁拱渡槽1座。1987年建成支渠3条,长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0.1万亩。
  张山头三级扬水站:位于孔村镇张山头村北山脚下,以孝直分干渠为水源。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引水暗渠450米,因缺乏资金停建。1982年省水利厅投资170万元续建,1983年建成干渠3.95公里,架设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2.7公里。总提水能力0.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2.55万亩。1984年省水利厅投资50万元,建成支渠2条,长7.65公里,渡槽2座,倒虹吸1座。1985年停建。
  刘山头扬水站及灌区 位于栾湾乡刘山头西,以黄河为水源。1970年秋施工,建机房6间,安装水泵3台,配套动力250千瓦,扬程11.5米,提水能力1.4立方米/秒。1971年4月建成扬水站输电工程及部分灌区工程,并开机上水浇地。1985年建成干渠3.6公里,支渠3.5公里,完成渠系建筑物17座。累计完成土石方26.75万立方米,用工86万个,总投资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1万元。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0.64万亩。
  龙桥扬水站及灌区 位于平阴镇西部龙桥村北,以黄河为水源。1972年3月动工,1973年5月竣工。建机房4间,安装水泵3台,配套动力165千瓦,扬程6.5米,提水能力为1.13立方米/秒,建成干渠1条长4.9公里,后开机上水浇地。1977年因站首工程紧临黄河主流,影响汛期行洪,将扬水站后撤。1985年底共建成支渠6条,长4.9公里。累计完成土石方11.7万立方米,用工日13.8万个。总投资30.6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5万元。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0.7万亩。
  望口山排灌站 位于栾湾乡望口山村西,以黄河为水源。由一级站、一级灌区、贵平二级站等三部分组成。1972年10月施工,一级站装机4台,396.9千瓦,扬程9.5米,为一机两用,提(排)能力2.7立方米/秒,1973年10月竣工。一级灌区位于栾湾洼与一级站同时动工,1973年完成总干渠1条长0.75公里。1985年建成分干渠2条长6.5公里。洼内布设排水工程。1972~1985年共用工181.46万个,完成土石方56.26万立方米,工程投资9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3万元。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1.23万亩。贵平二级站,1977年秋动工,建成机房,安装管道一条,机组2个,二级干渠长2.5公里,石拱渡槽一座,长170米,后因电源困难,至今无效益。
  外山扬水站 位于刁山坡镇外山村西,以黄河为水源。由扬水站和灌区两部分组成。扬水站于1968年10月施工,翌年5月竣工。装机5台,配套动力540.23千瓦,扬程5.5米,提水能力2.8立方米/秒。灌区位于刁山坡镇南半部,与扬水站同时动工,1968年建成5.1公里总干渠一条。1985年底沿玉带河南北两岸建成分干渠2条,支干渠13条,长7.5公里,建筑物107座。累计完成土石方68.2万立方米,用工76.4万个。投资10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5万元。1987年投资3.6万元,对南干渠1.9公里加高0.5米,在0.3公里长的石渠上安装10套启闭机,维修了27个铁闸门,完成土方7000立方米,石方681立方米,用工11307个。有效灌溉面积1.9万亩。
  桃园排灌站 位于东阿镇桃园村南,提黄河水灌溉平源洼地,并负担白塔洼排水。1973年10月动工兴建排灌站,1974年7月建成。1985年更换排灌站进水闸两扇。1974年春兴建灌区工程。1982年建成东、南两条干渠,长4.7公里,支渠8条,长14.8公里,并完成排水系统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138.7万立方米,用工67.28万个,投资3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万元。1974年开始灌溉,1987年实灌面积1.05万亩。
  东阿后姜沟扬水站 位于东阿镇西南部。由一级站、一级灌区、二级提水站、三级提水站4部分组成。灌区渠系工程与站首工程于1968年11月同时动工,翌年4月完成一级站站首工程。1970年完成灌区工程。整个工程共计完成土石方30.5万立方米,用工66万个,国家补助资金47.7万元。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
  旧县姜沟扬水站 位于旧县乡姜沟村西,以黄河为水源。整个工程包括一级站、一级灌区和陈山口二级站三部分。1968年10月动工,一级站安装水泵4台,配套动力370.44千瓦,扬程9.8米,提水能力2.1立方米/秒,1970年3月竣工。4月上水浇地。一级灌区位于旧县村西,大清河以东,与扬水站同时施工,至1981年建成干渠1条长4.22公里,支渠7条长8公里。累计工程投资35.2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7.14万元。1982年春灌面积0.75万亩。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0.83万亩。陈山口二级站位于陈山口村东。1970年10月动工,1973年5月建成站首工程,安装水泵4台,配套动力775千瓦,建成干渠1.6公里。是年提取洼水浇地。1977年建成旧县村南马跑泉石拱渡槽,孔跨20米,全长275米。累计工程投资5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4万元。因一级输水干渠未修通,以及二级站灌区工程不配套,每逢旱季,提洼内积水,仅能浇灌农田二三百亩。
  小型扬水站 在兴建大型扬水站的同时,至1987年全县建成131座小型扬水灌溉工程,其中平阴镇38座,栾湾乡3座,安城乡6座,旧县乡5座,洪范池乡23座,东阿镇4座,刁山坡镇8座,玫瑰乡20座,李沟乡13座,孔村镇4座,孝直镇7座。
  第三节 井灌·山区用水
  土、石、砖井1949年全县有水井3098眼,大部为土井或石砌,一般深8~15米,井径0.8~1.0米,水位埋深3~8米。水浇地面积0.24万亩。1950~1955年县、乡政府组织打井4000眼,井深一般15~20米,井径1.0~1.2米,水位埋深3~10米。1955年井灌面积1.9万亩。1956年开始使用跃进锥(麻袋锥)打砖井。1957年水井数量达到10455眼,有效灌溉面积5.2万亩。1958年开挖大口井,口径一般3~5米,井深10~50米。1961年全县水井尚有5290眼,井灌面积下降到1.96万亩。1962年开始在孝直公社营子大队试验使用人工回转钻(大锅锥)新技术打井,直径1.0~1.2米,深度20~30米,水位埋深3~8米。营子大队试验成功4眼井后在全县推广。先后安排70部回转钻在沿黄沿汇地区打出一大批适用农田灌溉的井,出水量每小时10~80立方米。井壁管由砖管发展到水泥滤水管,直径0.5~1.0米,每节高1.0~1.2米。提水机械由水车发展到机电提水。1966年全县水井10128眼,其中机电井123眼,有效灌溉面积31704亩。
  机井 1960年继大口井、水泥滤管井之后,开始挖掘深层地下水。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采用XB300型和XB500型回转钻机在东阿、南官庄、孝直、分水岭、冷饭店、林家洼、陶庄、花石崖大队打出了深水井,井深100~220米,最深的陶庄井220米。1965年泰安专区水利局调拨两部XB300型钻机,在栾湾公社宋庄大队、孝直公社营子大队打深井,井深100米以上,营子大队深井连续抽水每小时50立方米以上。1968年从上海购进8台300型、500型动力钻机,分配给孝直公社、孔村公社、店子公社、县水利局打井队各2台,组织抗旱打井。是年,全县水井5866眼,其中机电井150眼,井灌面积41664亩。1971年水利局购进电测仪器,成立电测小组,开始用物探法探测地下不同深度的含水岩组,减少盲目打井出“白眼”的现象,提高了机井的成井率。当年,安城、李沟、洪范3个公社购置钻机,成立钻井队,全县钻机发展到15部,打井队伍一百五十多人,机电井发展到418眼,井灌面积4.26万亩。1976年县水利局、洪范公社、孔村公社分别成立了空气压缩机洗井队,增大机井出水量,扩大机井效益。1978年大力挖掘地下水,县成立机井会战指挥部,投资60万元,群众自筹120万元,调动17部钻机,400人的钻井队伍,重点在孔村、店子、孝直3个公社进行打井“会战”,水利局进行技术指导。2~12月共打井42眼,其中山区打井22眼。井灌面积发展到11.51万亩,解决了1.2万人的吃水困难。
  1979年由小口径钻机更换成大口径磨盘钻机5部,打井深度由80米发展到100米以上。单井出水量由每小时50立方米增加到100立方米以上。孔村公社夥居楼大队东打出了每小时出水量480立方米的深井。1980年底井灌面积达到10.85万亩,其中山区11350亩,丘陵13500亩,平原83650亩。1987年机电井1220眼,灌溉面积9.04万亩。
  山区用水 建国前,山区严重缺水,全县113个自然村天旱时要到5公里以外的村庄取水。
  1949年至70年代初,三山峪、南台等大队先后打出5眼深井,单井连续出水量每小时都在30立方米以上。1975年南台大队自筹资金在高处修建水池,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至1987年国家累计投资188.5万元,共打机井166眼,大口井87眼,建扬水站25处,修方塘8个。有93个自然村55953人解决了用水困难,尚有20个自然村1.86万人的用水困难问题未彻底解决。
  喷灌 l978年春县水利局在城关公社东关大队菜园地进行移动式喷灌试点。同年泰安地区拨给喷灌经费20万元、喷灌机140套,分配给分水岭、孙官庄、南官庄、洪口、小峪、宋柳沟七十多个大队推行喷灌。1981、1982年县水利局先后协助栾湾公社董庄大队、东阿公社小庙头大队规划设计半固定式喷灌工程。每处设计喷灌200亩,1983年建成。1987年全县有喷灌机具141套,喷灌面积70亩。
  第四节 灌溉机具
  辘轳 由来已久,多用于园圃,旱季亦用于大田,此种提水工具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提水量小,健壮劳力日浇亩余田。
  解放式水车 建国初期较为先进的提水工具分为马拉式和手摇式两种。1951~1964年在沿黄沿汇地区使用较为普遍。1957年有水车2892部。后逐步为排灌机械所代替。
  排灌机械 1955年春店子乡夏庄农业社安装5.3千瓦汽油抽水机,为全县第一台动力提水机。1965年全县排灌机械156台1600千瓦,水泵119台。1975年2747台2.7万千瓦,水泵1616台,其中深井泵95台。1985年排灌机械3401台4.78万千瓦,水泵2745台。1987年3050台4.77万千瓦,水泵2515台。
  第五节 涝洼治理
  沿黄涝洼治理 平阴县沿黄10处涝洼,面积159835亩,易涝难排。
  旧县洼:包括尹村、寨子、峨山几个小洼,面积15245亩。1974年修建了陈山口排灌站,装机2台400千瓦,一机两用,排水能力2.1立方米/秒,开挖4条排水干沟,长11公里,排涝1.2万亩。1976年修建了峨山排水站,装机2台70.56千瓦,排水能力0.53立方米/秒,排涝面积4500亩。
  范庄洼:面积9975亩。1975年建成东山排水站,排水能力0.2立方米/秒,排涝面积500亩。1977年开挖庞庄至浪溪河的排水干沟,长3.1公里。1979年建成西城排水站,排水能力0.5立方米/秒,排涝面积3000亩。1981年建成小庙头排水站,装机22千瓦,排水能力0.4立方米/秒,排涝面积300亩。
  白塔洼:面积33540亩。1962年开挖了长1.7公里的桃园排水干沟。1963年修建桃园排水闸1座,2孔,每孔宽2米,高5.5米。1974年建成桃园排灌站,安装水泵6台,配套动力748.23千瓦,一机两用,排水能力4.8立方米/秒,排涝面积1.2万亩。翌年,开挖东西排水干沟1条,长2.5公里,支沟5条,长12公里。
  孔集洼:面积3.18万亩。1953年在玉带河堤上建成李屯排水闸和孔集排水闸。李屯排水闸1孔,宽2.5米,高5.5米;孔集排水闸1孔,宽2米,高4.5米。1963年建成外山泄水闸1座,2孔,每孔宽2.5米,高9米,排涝面积1.1万亩。1966年开挖东豆山环山河1.2公里,西豆山环山河3.28公里,汇集山洪排泄入河。1969年建成外山排水站,装机3台,395千瓦,排水能力3.7立方米/秒,排涝面积1.6万亩。1975年建成李屯排水站,装机2台,73.5千瓦,排水能力1立方米/秒,排涝面积0.5万亩。是年,外山排水站增设排水机组3台246.23千瓦,增加排水能力2立方米/秒。1976年孔集、豆山、大站、李屯洼内开挖排水干沟42条,长21公里。1987年5月集中劳力进行疏挖。
  大孙庄洼:面积1.08万亩。1963年建成张洼排水闸2孔,每孔宽2米,高4.5米。1974年修建张洼排水站,装机1台,36.75千瓦,排水能力0.22立方米/秒,排涝面积5000亩。
  子顺洼:面积13335亩。1965年建成李山头至双猴子闸环山排水渠4公里,防止山水入洼。1974年修建凌庄排水站,安装水泵4台,配用动力173.46千瓦,排水能力1.1立方米/秒,开挖排水沟7条,长10.9公里,排涝面积1万亩。
  盆王洼:面积8550亩。1968年10月修建田山电灌工程一级站,洼内积水由一级站排出。1976~1982年间疏挖排水沟15条,长18.2公里,整修桥涵闸58座。
  栾湾洼:面积23850亩(包括博士、平洛、栾湾、贵平等几个小洼)。1964年从霍山头至北栾湾北修筑了1条挡水土坝,将贵平洼与栾湾洼隔开,分洼排水,防止相互影响。1972年修建望口山排灌站,安装水泵4台,配用动力396.9千瓦,一机两用提(排)能力2.7立方米/秒,排涝面积1.2万亩。至1987年底共建成排水总干沟1条,长2.41公里,排水干沟2条,长4公里,支沟11条,长1.61公里。
  近镇洼:面积1740亩。1970年疏挖排水沟3条,长800米,建生产桥4座,排水闸1座。
  张营洼:面积1.1万亩。1982~1983年开挖三皇殿至东张营的排水沟1条,长3公里,建桥涵11座。
  城西洼治理城西洼在锦水河下游,西至黄河护城堤,东靠县城,北临黄河,南到北土楼村,总面积1.2万亩。最低点海拔35.5米,历史上洼地积水自然流向黄河。自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后,县城附近16个村庄经常被淹,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建成民埝。1950年建成田山闸,防止黄水倒灌。1966年修建田山排灌站,装机80千瓦,排水能力1.2立方米/秒,70年代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洼地常年积水面积日趋扩大,年增加工业废水319万立方米,6000亩土地处于半荒废状态。
  1975年经泰安地区水利局批准,城关公社组织施工,疏挖一级站排水沟610米,其中暗沟130米,改建一级站前池,设有4个机组排水,排水能力8立方米/秒。1977年一级站又扩大两个排水机组,排水能力达到12立方米/秒。至1985年底完成建筑物2座,干沟护砌500米,田山排水站安装水泵1台,装机55千瓦,排水能力0.5立方米/秒,完成土石方1.63万立方米。1986年东排水沟延长300米,建桥闸1座。1987年建养鱼池150亩,修养鱼基地路6.5公里,建桥2座,闸3处,排污主干沟延长700米,临黄渠改线700米。
  沿汇涝洼治理 汇河在建国前河槽窄浅,逐年淤积,汛期水面宽达数里,秋季一片沼泽,冬季洼地积水。沿汇洼地分布在汇河东西两岸,其中店子乡1.66万亩,孔村镇0.92万亩,孝直镇0.57万亩。每年只能种一季高粱。
  1952年泰安地区统一规划,肥城、平阴、东平3县进行分工治理。平阴县调集民工1.4万人疏挖中部河段长8.9公里,完成土方85.47万立方米。建宋柳沟石桥1座。1954年修建曲柳沟桥和张平桥。
  1963~1964年对汇河两岸进行涝洼治理,整修支流,疏挖排水沟,修沟洫台田。从汇河东岸开挖齐心河1条长9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1966年春泰安地区又组织3县统一规划治理挖河复堤,设计排涝标准“3年一遇”,防洪标准“20年一遇”。防洪能力350立方米/秒。平阴施工河段从马家桥至齐心河口,长14.43公里。完成土方88.67万立方米,用工日49.59万个。同年完成康王河分洪道的开挖施工任务。分洪道在肥城县北业长大队西南的康王河左岸分洪,在店子村西入汇河,平阴境内长5公里,分洪道底宽10米,“3年一遇”水深2米,堤顶宽2米,南堤高1米,北堤起高0.5米。
  1974~1978年在以整地改土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中,对沿汇洼地进行沟渠路林综合规划,统一治理。1987年共建成排水沟243条,总长96.8公里,桥涵闸建筑物241座,涝洼治理面积达2.29万亩。实现洼地旱涝保丰收。
  第六节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共84.1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2.36%,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汇河平原和沿黄一带。每年土壤侵蚀总量129.96万吨,平均侵蚀深1.23毫米。
  山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的平阿山区,根据省水土侵蚀程度分级标准,分为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五级。无明显侵蚀面积为104.58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蚀深为0.44毫米,侵蚀模数为年平均每平方公里587吨,年总侵蚀量为61388吨。轻度侵蚀面积为226.64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蚀深1.26毫米,侵蚀模数为年平均每平方公里1698吨,年总侵蚀量为384835吨。中度侵蚀面积为115.67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蚀深为2.75毫米,侵蚀模数为年平均每平方公里3709吨,年总侵蚀量429020吨。强度侵蚀面积为44.43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蚀深为4.31毫米,侵蚀模数为年平均每平方公里5812吨,年总侵蚀量为258227吨。剧烈侵蚀面积为23.84平方公里。
  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平原风沙面积270.37平方公里,包括县境东南部汇河冲积平原水土流失区和县境西北部沿黄一带风沙水土流失区。其中无明显侵蚀面积为116.52平方公里,轻度侵蚀面积为66.4平方公里,中度侵蚀面积为64.72平方公里,强度侵蚀面积为22.73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蚀深为0.45毫米,平均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614吨。
  水土治理 整地改土:建国前,全县劳动人民有撤高填凹、整平土地、开石垒堰、整地改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优良传统,但由于旧的社会制度的束缚,水土流失得不到根本治理。建国后,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利用冬春农闲季节整修“丰产沟”、“海绵田”。店子公社自1974年组织8000名劳力,大干三个冬春,用工日342万个,修成50~120亩的方田552块,共计4.6万亩。
  1977年以整地改土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形成高潮,大干三个冬春整地改土10万亩,建成1676项水利工程。分水岭战区,东至平肥两县交界处,西至胡庄,南至孔村公社天宫大队,北至洪口。包括城关、孔村两个公社20个大队的0.8万亩的山岭薄地。组织3万人上阵,大干70天,把原来1203块“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建成57个大方、411块,计8447亩的高产稳产田。山五岭战区,东起贵平山与长清县交界,西至县城,包括栾湾、安城、城关3处公社0.45万亩地。组织1.5万人上阵,将七零八落石头多的山地建成77个方、700块,撤高垫凹造地530亩,深翻整平土地4470亩。步子岭战区,位于平阴县南部,东至汇河,西至刁鹅岭大队,南与东平县交界,北至孝直大队。包括孝直、店子两个公社24个大队的雨后沼泽地和茅草滩。组织孝直、店子、旧县3个公社2万多名劳力,填平15条旧河沟,开挖4条新河道,建成193方、683块,2.6万亩的丰产田。堡子岭战区,东起二级站,西至黄河大桥,南到翠屏山,北沿泰临公路两侧,组织1.9万名劳力,将3300块5500亩零星山地建成81个方935块大寨田,扩大耕地200亩。
  1978年组织城关、旧县、玫瑰、孔集、洪范、东阿6处公社1万余人,奋战100天,将东阿公社黑山一带的零星坡地整成80块0.3万亩方田。至1987年全县整修“三合一”梯田1.79万亩,水平梯田9.11万亩,坝头地0.69万亩,整修畦田25.52万亩。
  拦蓄工程:建国后,采取截山沟、修梯田、垒地堰、建水库、筑塘坝等措施拦截山洪,减少自然灾害,防止水土流失。1987年全县建成水库63座,塘坝80座。
  封山育林:建国以来,每年春秋进行封山育林,防风固土、防止水土流失。至1987年林地面积达到358781亩,其中水土保持林166867亩,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6.58%。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