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禽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17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畜禽疫病防治
分类号: F326.3
页数: 4
页码: 167-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畜禽疫病防治在建国后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特别是在畜禽疫病防治小组和兽医门诊的建立和推广下,畜禽疫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逐年提高。建国初期畜禽疫病发病率较高,但随着预防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现在畜禽疫病的发病率已经大幅度降低。同时,畜禽疫病防疫也从“治疗型”转向“预防型”,推行“合作防治”制度,提高了畜禽疫病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平阴县 畜牧业 畜禽疫病

内容

畜禽疫病 破伤风杆菌病:建国前对牛、马、驴、骡、猪、羊等大家畜患病预防无力。建国后预防治疗水平逐年提高。
  狂犬病:建国前发病较普遍。建国后发病率大幅度降低。
  气肿疽病: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东阿镇太和村一带牛气肿疽病流行,波及20个山村,死亡1800头左右。建国初年城关公社西三里大队牛气肿疽病波及尹庄、北石峡、南官庄等村,死亡100头。1960年后未发此病。
  牛流感病:又称“三日热”。1966、1976、1983年曾在全县流行,发病率在95%以上。
  猪瘟:又名亚洲猪瘟,建国前无法控制。1956年开始预防。60年代初猪瘟基本得到控制。70年代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1987年为0.1%。
  猪丹毒:1985年发病707头,死亡133头。1986年发病425头,死亡72头。1987年发病167头,死亡61头。
  鸡瘟:又名鸡新城疫,是建国前的主要疫病之一。1952年始进行免疫防治。1982年发病率6.5%。1987年1.3%。
  牛焦虫病:建国前发病死亡率较高。1967年全县发病60头,死亡18头。1980年发病102头,死亡37头,死亡率36.27%。1985年发病27头,全部治愈。
  畜禽内科疾病:呈散发性发生。感冒多发生在春冬气候多变季节。前胃驰缓、瘤胃积食、瘤胃臌气多发生在农忙季节。80年代开始发病率明显下降。
  畜禽疫病防治 畜禽疫病治疗:建国前仅有少量民间兽医,难以控制疫病发生。1950年建立畜禽疫病防治小组。1953年设立兽医门诊,以区为单位设立畜牧兽医站。70年代实行“合作防治”,登门为集体服务。80年代由“合作防治”向“防疫技术承包”转变,诊断确诊率95%以上,一般疾病治愈率90%以上。
  畜禽疫病防疫:建国后畜禽疫病防治由“治疗型”转向“预防型”。50年代初县畜牧兽医站组织中兽医建立防疫大队,突击消灭牛瘟。1953年开始对鸡瘟、气肿疽病、猪瘟、猪丹毒等进行防疫。70年代推行“合作防治”制度。1983~1984年孔村、李沟2个公社实行“防疫技术承包责任制”。1985年全县防疫技术承包率68%。1986年79%。1987年82%。
  畜禽检疫 建国前无畜禽检疫机构。建国后县畜牧兽医站建立,行使畜禽检疫检验权,包括畜禽及其产品的产地、过境和集市检疫。70年代县站授权基层畜牧兽医站负责本辖区的小畜禽检疫。1985年县人民政府颁布《家畜家禽防疫实施办法》,检疫工作全面铺开,并先后在黄河大桥、陈山口、栾湾设立3处过境检疫点。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