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16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耕作制度
分类号: F326.1
页数: 3
页码: 158-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阴县的耕地熟制包括一年一作、二年三作、一年两作和一年多作四种,建国初期主要为一年一作和二年三作,其中二年三作面积在建国后有所减少。60年代开始推广间作套种,主要包括玉米、大豆、地瓜等多种作物,到了80年代,立体种植开始出现,包括粮、瓜、菜、油多样化种植。在1987年,平阴县的耕地面积为46.43万亩,其中一年一作面积为17.25万亩,二年三作面积为10.28万亩,一年两作面积为9.45万亩,一年多作面积为9.45万亩。社会复种指数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
关键词: 平阴县 耕作制度 种植业

内容

熟制结构 平阴县沿用的熟制有一年一作、二年三作、一年两作和一年多作4种。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57.2万亩,其中一年一作面积25.3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4.23%;二年三作面积1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3.22%;一年二作12.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2.20%;一年多作面积0.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0.35%。社会复种指数139.67%。建国后,50~60年代二年三作面积减少。1960年后扩大春地瓜种植面积。1965年全县耕地面积57.52万亩,其中一年一作面积18.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2.51%;二年三作面积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08%;一年二作面积23.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33%;一年多作面积0.6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8%。社会复种指数155.63%。80年代进一步扩大棉花、花生及其它经济作物面积,粮田面积减少。1987年全县耕地面积46.43万亩,其中一年一作面积17.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7.15%;二年三作面积10.2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2.13%;一年二作面积9.4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36%;一年多作面积9.4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36%。社会复种指数157.75%。
  间作套种 清末农民习惯于蔬菜与粮食作物间作。民国期间主要是高粱混作大豆或谷子,小麦混作扁豆(粮用),地瓜间作高粱,谷子间作大豆或绿豆等。建国后,50年代开始推广间作套种,主要有玉米、大豆二四或二二间作,玉米、地瓜二四间作,玉米、绿豆二一间作。以玉米间作大豆面积最大。60年代推广麦田套种玉米,面积甚小。70年代间作套种面积扩大,除麦棉间作和棉花间作油菜以外,沿黄还出现小畦玉米,即种麦时预留80公分的套种行,出九前种两行玉米,麦收后再种晚茬玉米,群众称:“稳拿麦,巧夺秋,避开汛期夺丰收”,后因经济效益低逐渐废弃。1978年全县套种玉米7.28万亩,占全县玉米面积的48.34%。地瓜间作大豆2.4万亩。1983年间作套种面积23.9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3.61%,其中麦田套种玉米13万亩,玉米间作大豆5.4万亩,地瓜间作大豆0.11万亩,其它间作5.46万亩。1987年间作套种11.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4.45%,其中小麦间作玉米、大豆7万亩,小麦间作菠菜0.8万亩,小麦间作西瓜0.995万亩,其它间作2.555万亩。
  立体种植 80年代初出现粮、瓜、菜、油多茬种植,错开各种作物所需光、热、肥、水的高峰期,形成高矮相间,分层立体的群体结构,做到粮、瓜、菜、油大丰收。1987年立体种植方式有14种,全县立体种植面积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1.54%,其中三种三收的8.1万亩,占立体种植面积的81%;四种四收的1.88万亩,占立体种植面积的18.8%;五种五收的55亩;六种六收、七种七收的13亩;其它133亩。共生产粮食5000万公斤,蔬菜12000万公斤,瓜类13500万公斤,油料48万公斤,增值1814.28万元,折合亩增值181.43元。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