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福利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14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福利事业
分类号: D632.1
页数: 2
页码: 144-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平阴县民政福利事业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福利生产、孤寡老人供养、移民、居民搬迁等。
关键词: 平阴县 民政 福利事业

内容

第一节 福利生产
  1985年4月民政局协助东阿镇办起全县第一个福利造纸厂,安置44名聋、哑、盲、残人员就业。同年,平阴镇办社会福利部安置4名残疾人员就业。1986年全县福利厂发展到13处,总投资429.38万元,占地84548平方米,安置241名残疾人员。年产值671.5万元,利润71.25万元,人均月工资40~60元。1987年全县有残疾人员1148名,福利厂16处,安置残疾人员259人,乡镇企业安置40人,其它形式就业165人,共安置464人。
  第二节 孤寡老人供养
  1950年全县有鳏、寡、孤、独、残1030人,占总人口的0.42%。1961年全县五保户598户、708人,补助劳动工日5740个,国家发放救济款4.59万元,救济粮食27906公斤。社办敬老院4处,供养67人。1963年全县五保户901户、1045人,队办敬老院8处,集体供养24人。1979年全县有五保户460户、482人。队办敬老院4处,集体供养26人,分散供养456人,每人每年粮食200~225公斤。1983年对全县五保户登记发证608户、624人。进敬老院18户、18人,分散供养590户、606人。供给标准每人每年口粮250~300公斤,细粮占70%,每人每月零用钱5元。1986年12处乡镇均办起敬老院,投资141.6万元,建房屋357间,入院供养280人。12处乡镇敬老院均配有电视机。敬老院有79亩生产基地。1987年全县12处乡镇敬老院累计建房506间,占地154亩,总投资235万元,入院供养五保老人338名,占全县五保老人的40.2%。
  第三节 移民
  迁出 建国前,每逢灾年,逃荒去东北(俗称“闯关东”)的农民甚多。
  1951年为解决灾区人民生活困难,省、地统一组织部分灾区农民到山东垦利县定居。当年迁出368户、1128人,大部分是全迁户。1953年4月迁往黑龙江省宝清、密山、勃利3县800户、2427人。
  迁入 1960年东平湖区蓄水工程落成后,水位升高,从东平、梁山两县迁来居民4112户、17618人,其中东平1445户、6791人,梁山2667户、10827人。安置在东阿、孝直、城关3个公社。当年为移民建房1360间,借民房8000间,县拨款298.09万元。1964~1965年移民相继迁回原籍,迁返经费由东平、梁山自行安排。
  第四节 居民搬迁
  1958年因修建东平湖蓄水工程,沿湖8个自然村、16个大队、2979户、12235人迁居。搬迁居民库外定居,库内生产。县共支付建房款301.84万元。1963年县政府拨检修住房材料费1.35万元,投入生产资金4.61万元,补助粮食15810公斤,修筑湖滨路16公里,建大小桥10座,购渔船30只,挂网10架,胶网30贴,发补助款3.32万元。平阴沿黄旧县、东阿、孔集、城关、栾湾5处公社的98个自然村,河水泛滥时屡次受淹。1976~1981年县民政局拨款40万元,建房5932间,用于居民搬迁。1982年洪水漫滩后,山东省黄河河务局补助259750元,县民政局补助35万元,继续为搬迁户建房。县直部门支援水泥1650吨,钢材770吨,木材90立方米,柴油52吨,煤炭780吨。1983、1984年民政局拨款59.76万元为苏桥、李塘、李屯、刘官、石庄、下盆王、王营等14个全迁村建房10909间,平均每人0.85间。全迁村中除三合村因地基未解决少建房401间外,其它13个村均迁入新居。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