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011
颗粒名称: 第二篇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
页数: 20
页码: 5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平阴县自然地理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气候·物候、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关键词: 平阴县 自然地理 概况

内容

第一章地 质
  第一节构 造
  地质构造属鲁西台背斜,泰山隆断区的西翼,裸露地层南老北新。南部为寒武系,北部为奥陶系。地块稳定,长期接受风化剥蚀,基岩覆盖层为第四系的更新系与全新统地层,有残积、坡积、冲积、风积等堆积层。
  单斜 平阿山区至黄河沿岸属单斜构造。裸露岩层为寒武系、下奥陶系,岩层倾向北西或正北,倾角5°~8°,局部10°~15°。由于所处部位远离泰山隆起,受历次构造运动影响较小,故地层一直稳定,长期经受风化剥蚀。
  褶曲 平阿山区东部大官庄、冷饭店至兴隆镇有一小型背斜,走向北东,倾角10°,长度约10公里,向北延伸到长清县境内。两翼岩层倾角18°~25°。沿背斜东翼平行背斜生有一张扭性断层,倾向北西,倾角75°。背斜与断层的中间地带可呈小型向斜构造。
  断裂 主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二组张性或张扭性断裂。
  肥平弧形断裂:走向北北东,倾角70°~85°,性质为张性、张扭性。东起肥城县石横,延伸至孔村、孝直山前一带,向南延伸至东平县境内,平阴县境内长度约15公里,垂直断距南部150~200米,北部200~300米。肥平弧形断裂为平阴的主要构造骨架,将平阴县的构造形态明显分开,两侧岩性截然不同。断裂东侧系洼陷区,为肥城盆地西缘,长期接受沉积,基岩多隐伏于第四系下部,覆盖层厚度南薄北厚,一般厚度10~30米,覆盖层下隐伏奥陶系石灰岩地层,县界以东埋藏着较丰富的煤系地层。弧形断裂的西侧为长期凸起经受剥蚀的低山丘陵区,岩层为寒武系、下奥陶系灰岩、页岩。洪范池乡一带地下有褐铁矿,埋深在400~600米元古代地层,含铁量3~5%。弧形断裂两侧次生北北东和北西向的小型断裂,延伸长度较短,一般在0.5~2公里左右,多属高角度张性、张扭性断裂。
  南官庄——洪口断裂:南起南官庄,北到中桥口尖灭,由数条组成地堑式正断层,走向北北东,倾角70°~80°,断距50~100米,为肥平弧形断裂的低一级断裂。
  亓集——商庄断裂:北起庄科,南延伸至东平县境内。由3条组成阶梯式正断层,总断距150米左右。走向北西,倾角80°左右,属肥平弧形断裂的低一级断裂。弧内隐伏断裂主要有孙庄至东平、孔庄至陈屯两条,各条长10公里左右,平行于肥平弧形断裂,为肥平弧形断裂的低一级断裂。
  华山——吉城断裂:北起华山口,南至吉城东部山腰,走向北北东,倾角80°左右,断距50~80米,属张扭性断裂带,内充填物胶结严重。
  白雁——王楼——大荆山断裂:从白雁东山开始,北至大荆山尖灭,走向北北东,倾角80°,属张扭性,断距50~70米,断裂带内充填物胶结良好。
  安城——东关断裂:东起安城,至平阴城西洼尖灭,走向北西,断距60~80米,倾角80°,呈张性。
  南圣——西土寨断裂:南起南圣,北至西土寨尖灭,走向北西,断距20~40米,倾角80°,呈张性。
  南台村西马山口断裂:走向北东,断距40米,倾角75°,呈张性。
  大官村东北大洞口——小刘庄断裂:走向北西,断距30~200米,倾角80°,呈张性。
  南官庄有小型旋扭构造,南台有逆掩断层,三山峪有叠瓦式断层。其它西向小型张性断裂甚多。
  火成岩墙 县境内出露5条火成岩侵入体,因地质应力作用及周岩性质的影响,多呈岩墙侵入。其中由东蛮子至西平洛一条长8公里多,宽度约2~4米,在东蛮子乱石崖、东桥口、上五岭均有地表出露,岩性为辉绿岩。岩墙接触带附近,因烘烤变质冷却收缩作用生成微量铁矿。蛮子、平洛、刘官一带岩墙含磷矿石3~5%。孝直镇凤凰庄、张庄一带经李沟乡半边井、前大峪、小峪、尚新庄、团山沟至苏山头出露3条,走向北西,倾角60°,宽3~5米,岩性为粗粒花岗斑岩类,长为4~8公里的火成岩墙。此岩墙大致倾向南东40°,与该区岩层倾向大体垂直,岩墙本身质地坚硬,致密完整不透水,而围岩裂隙比较发育,故造成天然地下阻水大坝,为该区地下水的富集起到了制约作用。罗圈崖南部有一条走向北西、倾角10°的火成岩墙,长2~3公里,宽4米左右。洪口一带也有与前几条类似的岩墙,形成规模较小。
  第二节 地层
  第四系 平阴县位于华北平原南端,黄河以南山岭密布,黄河以北为无际平原延续之燕山山脉,常受西北西南风的影响,基岩上部覆盖了较厚的黄土及红色土。第四系沉积物为全新统最新期堆积物,个别地段发现更新统的红色土,面积甚小,大部分地区是第四系现代沉积和风积的堆积物,覆盖厚度一般在10~40米不均,最厚达60米。
  红色土:呈红色或棕红色,含铁质结核和姜石结核,厚度10~30米,分布在石灰岩上部,与基岩直接接触。洪积坡积在汇河流域西侧山前冲积平原上,另外大部分冲洪积在山麓地带和山丘之间冲沟两侧。沿黄洼地沉积的红色土与山区成因不同,以透镜体或夹层出现,分布不均。
  黄色土:淡黄色,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强,含有部分姜石,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山间沟谷两岸的一级阶地上,山前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及沟谷出口的扇形部位也有少量分布,厚度5~10米。
  粉土、粉细砂:分布在黄河漫滩及汇河两岩滩地,黄河漫滩多呈互层或交替沉积,局部以透镜体出现,厚度不一,约0.5~2米,个别小于0.5米或大于2米。旧县峨山洼区、大清河沉积的粉细砂层,埋深在20米左右,分布均匀,厚度可在2~3米,最厚达10米。沿汇一带普遍沉积一层细砂,深埋10米以上,厚度1~3米,最厚可达5米,但不均匀,汇东比汇西大而稳定。
  砂砾石层:颗粒大小不一,夹砂质粘土,砾石磨圆度好,也有半胶结状,厚度3~5米,最厚达15米,处在山前冲沟扇部,主要分布在旧县、洪范池、湿口山、毛铺一带。
  寒武系 寒武系在平阴县广泛分布,分上、中、下三统。
  上统:为中厚层石灰岩、泥质条带状页岩、竹叶状灰岩及石灰岩,分崮山、长山、凤山3组,总厚度150~200米。崮山组以页岩为主,长山组以竹叶状灰岩为主,凤山组以厚层石灰岩为主。主要分布在玫瑰、平阴、安城3个乡镇。
  中统:分徐庄组与张夏组两组,总厚度230米。以紫色砂质页岩与鱼子状石灰岩为主。徐庄组顶部为页岩,底部为交错层理的鱼子状石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张夏组以鱼子状青灰色厚层、巨厚层石灰岩为主,质地坚硬,致密块状,与薄层呈互层,含大量海绿石。主要分布在洪范池、孝直、李沟、东阿等乡镇及毛铺、大官庄一带,面积约330平方公里。
  下统:出露大于60米,为泥质及硅质灰岩夹类页岩,分为馒头组和毛庄组两组。馒头组以黄灰色及紫色页岩互层为主,毛庄组以紫色及紫灰色页岩为主,中间夹鱼子状石灰岩及石灰岩透镜体。主要分布在王古店以东及南刘庄以南地区,面积4~5平方公里。
  中奥陶统 分三组石灰岩和三组泥质灰岩,共6层,总厚度600米。石灰岩与泥质灰岩相间排列,重复出现,地层稳定,自下而上为泥质灰岩至纯石灰岩。上部灰岩较厚为青灰色结晶致密,含黄色斑点,呈豹皮状,岩溶较发育,底层为灰黄色泥灰岩,夹旋涡状石灰岩薄层及黄色石灰质角砾岩,厚约200米,隐伏分布在孔村镇的郭柳沟、陈屯、臧庄一带,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中部为青灰色厚层石灰岩,含网状及虎纹状细条,并含有大量燧石结核及裂隙充填方介石脉,底层为黄色薄层泥质灰岩,含少量石灰质角砾岩,总厚度250米左右,隐伏分布在泊头、李庄、邱林、宋柳沟和盛屯一带,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下部为青灰色薄层到中厚层石灰岩,节理面有次生方介石细粒,风化面为浅灰色,个别呈鸡冠状,底层为灰黄色疏松的泥灰岩,含泥质75%,易风化破碎,并夹有2~3层1米厚的蜂窝状灰岩,厚约50米,分布在孝直镇的贾庄、吴庄及谷楼村北和店子乡的展洼一带,隐伏面积约32平方公里。栾湾乡北部地表出露近20平方公里。
  下奥陶统 为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含燧石结核,厚度100米左右。上部为厚层浅灰色细粒状、结晶状白云质灰岩,质地坚硬,风化节理和垂直节理发育,其节理面黄色或白色,并有方介石细粒充填。中部为白灰色、褐红色厚层糖粒结晶状白云质灰岩,表面黑灰色,溶洞发育内充填砂和红泥,厚约30米。底部为板状白云质灰岩及页岩,灰绿色,层理清晰。主要分布在栾湾、安城、平阴、刁山坡4个乡镇,其次在孝直镇南部、玫瑰乡北部零星出露。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类型
  平阴县位于鲁西泰山西脉,地势南高北低,中部隆起,沟壑纵横,形成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四种地形。其中山地面积2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7%;丘陵面积29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3.2%;平原面积2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4.0%;洼地面积1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1%。全县最高海拔494.8米,最低海拔35.5米。
  荒山坡 位于山岭上部或顶部,分布较广,除店子乡外,其它乡镇均有分布。面积28.08万亩,占总面积的20.8%。
  岭坡地 位于山岭上部或下部,随坡型而异,部分呈阶式环山水平,土层厚薄不一。面积30.65万亩,占总面积的22.7%。
  近山阶地 位于岭坡地下部,地势平缓。面积34.56万亩,占总面积的25.6%。
  缓岗地 位于孝直镇西北部。面积800亩,占总面积的0.06%。
  山前平地 位于近山阶地下部,地势缓平。除洪范池、李沟、栾湾3乡外,其它乡镇均有分布。面积14.67万亩,占总面积的10.87%。
  扇间洼地 位于两洪积扇交接处,地势低洼,分布在孝直镇、店子乡。面积4.24万亩,占总面积的3.14%。
  沿黄坡洼地 地势低平。分布在栾湾、平阴、刁山坡、东阿、旧县5个乡镇。面积16.71万亩,占总面积的12.38%。
  水面 指东平湖、大清河、黄河等。面积6.01万亩,占总面积的4.45%。
  第二节 山脉
  县境内山脉为泰山西伸余脉,呈西南走向。从肥城县北部的陶山西入境,主峰天堂山;蜿蜒向南、北、中各地延伸,山峦起伏,纵横交错。自天堂山起分北、南两支。北支由毛铺村北经兴隆村东向西北行经三皇殿村,至黄河岸边的望口山。南支从天堂山南行延至分水岭,向南延伸至九峪山,向北延伸至田山。自分水岭向西北经胡山口、堡子、陶庄、刁山坡向西至外山,长20公里。这条支脉又分4条小山脉。主要山峰有黑山、灵芝山、罗寨山、鹤山、卧牛山、外山等;自烂柯山向东北分出一支到安子山,向西分出一支到杨河村东,向北延伸一支经石板台、花石崖、石门至亭山,由石板台向西经龙山头至窑头;自大寨山向北经石碑子至纸房南,向西南经扈山、南天观、云翠山至凤凰山;自旧县村东南向西延伸至大清河边的陈山口、浮粮店村。自旧县村北的华山向北延伸至少岱山、黄山。全县有大小山头848个,其中海拔400米以上的16个,300~400米的75个,其余均在300米以下。大寨山最高,海拔494.8米。主要山脉有天堂山及其支脉,九峪山及其支脉,黑山及其支脉,大寨山及其支脉,大红顶及其支脉,大荆山及其支脉等。县境内主要山头:
  天堂山 位于毛铺村东,海拔371.6米,山高坡陡,峰峦环列,形势险要。
  馒头山 位于兴隆镇村东北,海拔268.7米。
  黄麓山 位于林洼村北,海拔233米。
  寨山 位于常天井村西,海拔227米。
  尖山 又名文笔山,位于县城东,海拔176米。
  青龙山 位于二级站东南,海拔162.7米,山西面有金斗峪山泉、烈士陵园和田山引黄电灌工程二级站。
  皇路山 位于蒋沟村西北,海拔195米。
  孔子山 位于孔子山村西,海拔168米。
  九峪山 位于刁鹅岭村西,海拔419米。主峰邵家寨,东北面有1个大峪和9个小峪,故名“九峪山”。山北有拔箭泉。
  晒经山 位于大荆山村东南,海拔260.1米。
  狗蹄子山 位于黄坡村东北,海拔259米。
  大荆山 位于大荆山村南,海拔285.6米。
  烂柯山 位于晁峪西南,海拔398.5米。
  翠屏山 位于县城南10公里的刘店村南,海拔229米。山上多泉,草木旺盛,又名“水山”。山顶古塔耸立,古庙遗址尚存。山下多植玫瑰花。
  亭山 位于大站村西,海拔159.9米。西面悬崖峭壁,山坳有洞,东靠石门山。
  黑山 位于黑山村南,海拔335.9米。
  大寨山 又名“〓山”,位于大寨村西,海拔494.8米。东面与华盖山并列,西面与云翠山对峙,南与东平县水牛山相连,北和刘寨山相接,诸山环绕,惟大寨山高耸。山上苍松翠柏,花果满山。
  云翠山 又名油篓寨,位于大寨山西,海拔434.9米。山上南天观庙宇残垣尚存,柏树满山,景色秀丽。
  华盖山 又名韩寨山,位于丁泉村东,海拔443.9米。
  大山 位于任庄村西,海拔371米。
  黑风口山 位于张海村西,海拔338米。
  凤凰山 位于刘庙村东,海拔411.7米。
  大红山 俗称“大红顶”,位于大吉城村东南,海拔377米。
  华山 位于旧县村北,海拔288米。山上有洞、有泉、有石佛像。
  狮耳山 位于尹村村北,海拔250米。山势峻秀,山上有洞、有泉。
  第三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平阴境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和汇河。中部山区为分水岭,东侧之水流入汇河,西侧之水流入黄河。境内汇河的主要水系有围河、郭柳沟河、转湾河、红卫河、小辛河、金线河、环河和齐心河等。境内黄河的主要水系有浪溪河、龙柳河、玉带河、锦水河、安栾河和大清河等。境内的主要河流:
  黄河 西南从清河口门进入县境,流经旧县乡、东阿镇、刁山坡镇、平阴镇至栾湾乡的王营村出境,过境长42公里,为平阴县和东阿县的天然分界线,是主要的灌溉水源。
  汇河 发源于泰安,由肥城县石横镇入境,流经孔村镇、店子乡、孝直镇入东平县境,过境长11公里,属季节性河流。
  浪溪河 发源于洪范池乡的南部山区,流经东阿镇,在大河口村入黄河,全长18公里,属季节性河流。
  玉带河 发源于李沟乡晁峪一带山区,流经玫瑰乡至刁山坡镇的外山村流入黄河,全长27.5公里,属季节性河流。
  龙柳河 发源于东阿镇东部山区,从桃园闸入黄河,属季节性河流。
  锦水河 又名平阴河,发源于尹庄村、胡庄村、孙官庄村一带的山区,流经县城入黄河,属季节性河流。
  安栾河 发源于安城乡东南部和栾湾乡东部的山区,流经栾湾乡,从望口山闸入黄河,属季节性河流。
  第二节 地下水
  含水层 县境内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与碳酸盐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两大类,有五大含水层:
  砂砾石层含水层:为强富水性,分布在旧县、孝直、安城等乡镇的山间沟谷中心、山前倾斜坡地以及东平湖与山前交替的冲积扇部。为冲积、洪积物质,以砾石为主。含水层一般厚度1.5~3米,个别地方大于4米。渗透系数大,水位埋深一般8~10米。
  粉细砂层含水层:为中等富水性,主要分布在黄河、汇河两岸滩地和古河道以及山间谷地的下游、山前倾斜平原的上游,埋藏在粘性土中。含水层一般厚度1~2米。透水性良好,水位埋藏较浅。
  亚砂土和亚粘土含水层:为弱富水性,主要分布在山间沟谷的两侧、黄河及汇河山前倾斜平原的边缘地带。为坡积、洪积物质,颗粒组成较细。透水性差,渗透系数小。地下水存于小孔隙与原生隙内,构成大面积第四系浅层水。沿黄沿汇含水层厚度5~8米,其它地带10~15米。埋深一般5~10米,山前地带20米左右。
  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为岩溶裂隙水,属强富水性。主要是中、下奥陶统。中奥陶统主要分布在店子、孝直、孔村沿汇平原一带和北部沿黄一带,面积约140平方公里。下奥陶统白云质灰岩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刁山坡、平阴、安城、孝直等乡镇一带。
  寒武系厚层灰岩含水层:分上、中寒武统灰岩含水层,富水程度中等,广泛分布在平阿山丘区,埋深不等。含水条件最好的是中寒武统张夏组灰岩,全层厚170米。
  水量 补给量:地下水补给主要是降雨入渗、河渠渗漏和灌溉回归。按多年平均计算,年降雨入渗补给量为13807.63万立方米,河渠渗漏补给量为36.9万立方米,灌溉回归补给量为1838万立方米,总补给量为15682.53万立方米。储存量:1984年调查全县浅层地下水的总储量为78249.09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的可开采量为13229.42万立方米,实际开采量807.1万立方米。全县有27处山泉,常年不涸的泉水有18处。在地形分布上一般都出露于山间谷地的东侧,标高海拔75~110米之间,为多层裂隙性下降泉,涌水量大小不一,差异性较大,季节性强,1974~1975年省水文地质一队实测和平阴水资源调查,全县年泉涌量在400万立方米以上。以书院泉涌水量最大,年平均301万立方米。
  动态 地下浅层水是大气降水所补给。地下水流动的方向与地形坡度大体一致。盆地地下水系由大气降水渗入地下,按照水力坡度补给盆地,流向由西向东,最后由东北向西南排泄于东平县的大羊、双塔一带。西部平阿山区至黄河滩地,大面积降水后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山区地下水通过岩溶裂隙补给黄河,黄河补给岸边第四系冲积层的潜水区,形成平行于黄河的带状富水区。而山区虽有较发育的岩溶裂隙,由于地下径流条件好,贮存条件差,造成山丘区相对地下贫水区。
  第四章 土壤·植被
  第一节 土壤
  全县土壤分为褐土、潮土、砂姜黑土3个土类,褐土性土、褐土、潮褐土、潮土、褐土化潮土、盐化潮土、砂姜黑土7个亚类。
  褐土土类 面积为974135.1亩,占可利用面积的87.09%。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及山下平地,分为3个亚类:
  褐土性土亚类(石渣土,岭砂土):面积为299059.5亩,占褐土土类面积的30.7%。土层薄,一般在20~30厘米,少数达到50厘米。多为粗砂夹砾石,表土为壤质土,土质疏松,通气性强,大部分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保肥、保水性能差。由钙质岩类中的白云质灰岩的残积物或坡积物形成,主要分布在丘陵顶部的荒岭坡上。全县除店子乡以外,其它乡镇均有分布,以洪范池、平阴、安城、旧县、李沟、东阿、孝直、栾湾等乡镇较多。土层薄的多用以植树,土层稍厚的用于种植一年一作的地瓜、高粱、谷子等杂粮。
  褐土亚类(黄土、立黄土):面积为527689亩,占褐土土类面积的54.17%。主要分布在平阴、安城、玫瑰、东阿、洪范池、孝直等乡镇的岭坡梯田、近山阶地和山前平地上。成土母岩为石灰岩,母质为坡积、洪积冲积物和黄土母质等。耕种历史悠久,通体以褐色为主,中下部有假菌丝体,土层较厚。表层质地多为轻壤,结构较好,速效养分含量较低,自上而下均有不同程度的石灰反应,PH值为7~7.3。主要为农业用地,二年三作或一年二作。
  潮褐土亚类(金黄土、黄土、黑黄土):主要分布在店子、孝直、孔村等乡镇的倾斜和微倾斜平地上,面积为147386.6亩,占褐土土类面积的15.13%。形成母质洪积冲积物,耕层质地轻壤。因处的位置较低,地下水位一般在2~4米,最深6~8米,土层深厚,通体有石灰反应,表土以下有铁锰结核和铁锈斑纹。有水浇条件,生产性能好,保水保肥,利于耕作,是各类土壤中最好的土壤,是主要的粮棉高产丰产田。
  潮土土类 主要分布在沿黄地区的黄泛缓平原洼地上,面积为131316.4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1.74%。是直接发育在黄河沉积物上,受潜水作用形成的土壤。土体厚,层次复杂明显,各层质地和色泽均一,中下层有铁锈斑纹和细小铁锰结核,表层质地多为壤质,通体有石灰反应,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PH值为7.0~8.5。分为3个亚类:
  褐土化潮土亚类:面积为13602.3亩,占潮土土类面积的10.36%。主要分布在沿黄刁山坡、东阿镇一带,是潮土中较好的土壤,表层质地大部分为轻壤,耕性和通透性较好,适种性强。
  潮土亚类:面积为115915.1亩,占潮土土类面积的88.27%。分布在沿黄黄泛缓平原洼地上,成土母质为黄河沉积物。表层质地以轻壤为主,较为适中,耕性和通透性好。一部分结构差,易板结,漏水漏肥,养分含量低,地下水位较高,有盐碱化威胁,易旱易涝。
  盐化潮土亚类:面积为1799亩,占潮土土类面积的1.37%。分布在东阿镇的低洼地区,其表层质地为轻壤,耕性和通风性好。因地势较低洼,潜水位高,一般埋深在1.5~2.5米左右。潜水矿化度小于每升10克,PH值为8.0~8.5,地表有不同程度的返盐现象,影响作物的出苗和生长。
  砂姜黑土类 面积为13086.9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17%。分布在孝直镇东部和东南部的沿汇一带扇间洼地上。成土母质为晶水沉积物。土质粘重,雨季易成季节性懈涝,不利于耕作及作物生长。土壤物理性状较差,透水性不良,养分分解慢,适耕性差,PH值为7.0左右,是低产土壤。
  土壤障碍因素 县境内土壤障碍因素有四种:一是夹砂层的潮褐土和潮土,面积1.1万亩,漏水漏肥,分布于沿黄沿汇地区;二是夹粘层的潮褐土,面积4.5万亩,影响植物根系发育,分布于沿黄沿汇地区;三是夹砂夹粘的潮土,面积2.7万亩,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四是小于60厘米的土层浅薄地,面积25.4万亩,分布于低山丘陵区。
  第二节 植被
  1987年全县农作物植被面积464295亩;林木植被面积358781亩,森林覆盖率为26.58%。有木本植物131种,分属51科、73属。山地主要是侧柏、刺槐、酸枣、黄荆、黄草、荩草、白草、狗尾草和地柏群落,盖度一般为0.4~0.6。丘陵地主要是泡桐、毛白杨、臭椿、刺槐、柿子树、核桃、大枣、苹果、山楂、梨、桃、花椒、玫瑰花、金银花、禾本科草类和农作物群落。平原洼地主要是杨(毛白杨、欧美品种杨、大青杨)、柳、榆、泡桐、棉槐、白腊、杞柳、芦苇、禾本科草类和农作物群落。
  第五章 气候·物候
  第一节 气候
  四季气候特征 平阴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集中,但多春旱,夏季来的早,夏初常有干热风,秋长于春。
  春季:暖空气开始活跃,1960~1987年平均气温为14.3℃。极端最高气温为39.7℃,出现在1967年5月27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1.8℃,出现在1969年3月12日。但各月的温差较大,前后平均温差达13.4℃,4月份气温回升最快。春季降水总量为85.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3%。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引起天气多变,多发生春旱,风天较多,8级以上的大风天占全年总大风天数的50%。
  夏季:1960~1987年平均气温为26.2℃。极端最高气温为42.2℃,出现在1960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8℃,出现在1962年6月7日。各月平均温差最小1.2℃,多南到东南风,降雨多,湿度大。季降水总量为413.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5%,大于等于50毫米的暴雨次数占全年暴雨总次数的84%。
  秋季:1960~1987年平均气温为14.3℃。极端最高气温为35.1℃,出现在1970年9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2.6℃,出现在1987年11月29日。10月份起多晴好天气,秋高气爽,能见度最佳。11月份降温最快,冷空气开始活跃,季降水量为120.6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9%。大于8级的大风次数占全年大风次数的15%。
  冬季:1960~1987年平均气温为-0.3℃。极端最高气温为23.6℃,出现在1960年2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9℃,出现在1964年2月17日。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份。季总降水量2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气候干燥寒冷,多北风。
  气温 1960~1987年平均气温介于12.6~14.3℃之间,平均值为13.6℃,等温线呈南北走向,基本趋势是中间高、两边低。以店子乡温度最低,其次是孔村、孝直及沿黄一带。1960~1987年间平均气温波动不大,最高的年份是1961年为14.3℃,最低的年份是1960年为12.6℃,年际差为1.7℃,年平均13.6℃。一年之中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1.9℃;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6.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6月份,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份。极端最高气温为42.2℃,出现在1960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9℃,出现在1964年2月17日。
  光照 全年日照为2491.6小时,日照率为56%。其中5月份最多为268.1小时,日照率为62%。2月份最少为164.5小时,日照率为53%。7、8两个月因正值雨季,云量多,降水多,日照时数相应减少,日照百分率分别为49%和54%。
  降水 1960~1987年间年平均降水量为638.5毫米。1964年最多达1008.8毫米,比常年多6成。1981年最少,雨量为327.8毫米,比常年少4~5成。一年之中各月降水量分配很不平衡,以7、8月分降水量最多,而7月份又特别显著。1960~1987年间以1978年7月份降水量最大,为436.9毫米,比1981年的全年降水量还多100毫米。1960~1987年间年平均降雨日数为70.1天,其中小雨的日数为52.6天(占75.0%),中雨日数10.5天(占15.0%),大雨日数4.6天(占6.6/%),暴雨日数2.4天(占3.4%)。
  气压与季风 1960~1987年间年平均气压为1012.0百帕。冬季受蒙古高压的控制,气压最高;夏季受以印度为中心的大陆低压控制,气压最低;春、秋两季为过渡期,气压属中。一年中7月份的气压最低,为998.4百帕;12月份和1月份气压最高,为1022.7百帕。年平均风速3.1米/秒(相当于2~3级),1~2月份盛行偏北风,其它各月份均以东南风为主。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20.7米/秒(相当于8级),瞬时最大风速达40米/秒(相当于12级)。1960~1987年共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254次。
  湿度与蒸发 1960~1987年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其中8月份最大,为81%;3~5月份最小,为55%;3~6月份最干燥,7~9月份最潮湿。年平均蒸发量为2119.7毫米,5~6月份一日最大蒸发量为34.6毫米,蒸发水量远远大于降水量。
  云雾天气 1960~1987年间年平均总云量为5.1成(所看到的整个天气分为10成,云所能遮住天空的成数即为云的成数)。平均低云量为1.4成。以12~2月云量最少,月平均总云量4.1成,平均低云量1.0成。按日平均总云量小于2成为晴天,大于8成为阴天,一年中晴阴天数基本相等,在98~99天左右。一年中12月份晴天最多,为14.0天;7月份阴天最多,为12.7天。出现雾的时间基本各月都有,以12~2月浓雾天气较多,3~7月及秋初浓雾天气较少。按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雾为浓雾,年平均出现14.7次。
  地温 1960~1987年间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5.6℃,比气温高2℃。各月地面温度的高低与气温同步升降。1月份平均地温为-1.8℃,最冷。6、7月份地面温度最高,平均为30℃左右,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67.4℃,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24.7℃。5厘米深的土壤温度是决定春、秋季节播种的主要因素,春秋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中旬和9月下旬。
  降雪与积雪 每年12月5日左右开始降雪,3月13日左右降雪终止。1960~1987年间降雪最早的是1982年11月9日,最晚的是1974年1月14日。结束最早的是1974年2月5日,最晚的是1965年4月27日。累年平均降雪日数为7.7天,1968年降雪天数最多,为18天,年降雪最少的仅3天,1960~1987年共出现过4年降雪天数为3天的年度。积雪平均在12月25日左右出现。出现积雪最早的是1974年11月11日,最晚的是1963年2月17日。累年平均积雪天数为10.6天,积雪天数最多的是1971年,为36天。
  第二节 物候
  苹果树:萌动期一般在3月22日,花期最早在4月9日,最晚在4月22日,一般在4月中旬。
  梨树:萌动期和花期每年比苹果树早7~10天。
  桃树:萌动期一般在3月下旬,花期在4月初。
  杏树:3月中旬萌动,3月下旬开花。
  玫瑰花:萌动期2月中下旬,3月中旬展叶,4月中旬现蕾,始花期4月下旬,盛花期5月中旬,末花期5月下旬。
  毛白杨:3月上旬萌动,3月中旬开花,4月上旬展叶,4月中旬种子成熟,10月下旬落叶。
  泡桐:4月上旬萌动,4月中旬展叶,5月上旬开花,9月上旬种子成熟,10月中旬落叶。
  小麦:适宜温度15~20℃发芽,年前降到2℃以下进入越冬期,年后温度平均上升到2℃开始返青。
  玉米:春播表层土壤5~10厘米10~12℃比较适宜,6~7℃开始发芽。
  大雁:3月下旬至4月上旬飞向北方,10月中下旬飞向南方。
  燕子:3月下旬来,9月上旬去。
  布谷鸟: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
  第六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全县总面积13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11.85万亩,占总面积的82.85%;非可利用面积23.15万亩,占总面积的17.15%。
  耕地 1987年面积为464295亩,占总面积的34.39%,农村人均占有耕地1.43亩。
  林地 1987年面积为358781亩,占总面积的26.58%。其中果园占地74461亩,占林地面积的20.75%;苗圃占地2365亩,占林地面积的0.66%;桑园占地3691亩,占林地面积的1.03%;玫瑰占地9681亩,占林地面积的2.70%;其它268583亩,占林地面积的74.86%。
  荒地 1987年面积110700亩,占总面积的8.2%。其中山上荒、梯田空间荒、沟坡荒47014亩,荒山63686亩。
  芦苇旱地 1987年面积1620亩,占总面积的0.12%。
  坑塘湖河 1987年面积6.01万亩,占总面积的4.45%。
  工矿占地 1987年面积1890亩,占总面积的0.14%。
  沟路渠 1987年面积124200亩,占总面积的9.20%。
  村庄城镇占地 1987年面积228414亩,占总面积的16.92%。
  第二节 水资源
  1984年水资源普查,全县浅层地下水的总储量为78249.09万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总水量33860.51万立方米,其中当地径流量6890.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3269.91万立方米,引黄引湖等客水可利用量为13700万立方米。可开采利用水量12300万立方米。全县3大灌区:沿黄的引黄灌区、井灌区、山丘地区的蓄提灌区。沿黄水源已开采利用占可开采利用的25.7%。沿汇平原井灌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已开采利用3028.02万立方米,占多年平均可开采量的72.6%,占枯水年可开采量的92%。中部山丘的蓄提灌区,地下水埋藏深,开采难度大,靠雨季拦蓄地面径流水。
  第三节 动物资源
  哺乳类 马、牛、骡、驴、猪、羊、狗、猫、狐狸、狼、兔、刺猥、貂、蝙蝠、獾、野狸、鼠、黄鼠狼等。
  禽类 鸡、鸭、鹅、鸽、斑鸠、麻雀、灰喜鹊、乌鸦、鹰、燕子、布谷鸟、水鸭子、啄木鸟、大雁、猫头鹰、山鸡、鹞子、翠鸟、黄鹂、鸳鸯、画眉、八哥、鹦鹉、白头翁、百灵、柳莺、鹭鸶等。
  虫类 蜂、蝴蝶、蛇、土元、蝈蝈、螳螂、蜻蜓、蝉、蜈蚣、蚰蜒、蝎子、蝼蛄、蜘蛛、豆虫、造桥虫、粘虫、金针虫、金龟子、蝇、蚊、蚂蚁、天牛、地老虎、蛴螬、蝗虫、蟋蟀等。
  水生类 鲤、鲫、鲚、草鱼、鳝、鳅、鲑鱼、鲢、尼罗罗非鱼、虾、蟹、青蛙、甲鱼、蚌、螺、龟等。
  第四节 植物资源
  谷类 小麦、大麦、玉米、高粱、地瓜、大豆、小豆、豇豆、豌豆、绿豆、谷子、水稻、黍子、花生、芝麻、向日葵等。
  蔬菜 白菜、菠菜、韭菜、芹菜、茄子、辣椒、红白萝卜、大葱、西红柿、藕、小白菜、芫荽、蒜、油菜、大头菜、芸豆角、菜豆角、扁豆角、莴苣、菜花、山药、土豆、北瓜、冬瓜、荀瓜、丝瓜、西葫芦等。
  瓜果类 桃、杏、梨、苹果、柿子、山楂、软枣、大枣、酸枣、葡萄、石榴、核桃、栗子、西瓜、甜瓜、脆瓜等。
  木本类 柏、白皮松、秋叶桐、梧桐、法桐、柳树、垂柳、杨树、毛白杨、窜天杨、榆、槐、臭椿、香椿、红叶椿、苦楝、千头椿、楸树、桑、黄连木、五角枫、白腊、簸箕柳、紫穗槐、胡枝子、花椒、锦鸡八、黄荆、丁香、冬青、银杏等。
  花类 玫瑰、牡丹、芍药、海棠、月季、菊花、迎春、风仙、百日红、夹竹桃、鸡冠花、荷花、芋头花、美人蕉、步步登高、江西腊等。
  草类 棉花、红麻、苘麻、蒲草、芦苇、茅草、香草、梭草、山扫帚、芦草、苜蓿草、野绿豆、米蒿、野菠菜、翻白草、蒲公英、野芹菜、蒺藜、荠菜、野韭菜、水仙草等。
  药类 玫瑰花蕾、益母草、防风、吉花、土大黄、地肤、远志、半夏、车前草、枸杞、白术、白芍、生地、丹皮、黑芝麻、荆芥、栝楼、甘草、二丑、透骨草、反白草、金银花、地丁、菊花、霜桑叶、枣仁、杏仁、桃仁、花椒、红花、薄荷、香附、女贞子、蓖麻子、苏子、苏叶、野菊花、艾叶、冬瓜皮、白蒺藜、鸡冠花、槐花、槐米、红小豆、牛膝、山药、地黄、夏枯草、莱菔子、决明子、北沙参、麦冬、败酱草、天门冬、白薇、蓍草、丝瓜等。
  第五节 矿物资源
  1987年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英石、石灰石、耐火土、大理石、贫铁矿、褐铁矿。石灰石分布全县大小山头,储藏量大,易开采。大理石分布在洪范池乡一带,储藏量大,纹理色彩均佳,利用价值较高。石灰石和大理石均已开采利用。
  第七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灾
  平阴干旱频繁,尤其春旱,机遇率达85%。仅1960~1987年间发生春旱23次,夏旱16次,秋旱7次。其中春旱连夏旱的10次。1840年以来发生的主要旱灾:
  1857年(清咸丰七年)春大饥。
  1867年(清同治六年)旱。
  1868年(清同治七年)无麦。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春大饥。
  1922年(民国11年)旱、有蝗。
  1924年冬无雪。
  1927年大旱。1926年秋~1927年秋基本无雨,赤地千里,禾苗不见。立秋时又阴雨20天,多因旱未种,已种的被淹,草荒,没收成。
  1929年夏大旱,早禾枯死,晚禾未播,连年荒旱,民不聊生。
  1934年大旱,酷热,全县死近千人。
  1940年春旱。
  1941年大旱,麦减收。
  1942~1943年大旱,民大饥,夏忽热忽冷,谷子热坏,高粱冻坏。1943年有蝗灾。
  1949年全县受旱面积28.4万亩,减产粮食959.5万公斤。
  1952年秋发生旱灾13.8万亩。
  1959年夏秋发生严重干旱。
  1960年7月19日~9月24日全县滴雨未落。有些作物枯黄旱死,旱灾严重的85个大队、15.7万亩,平均每亩减产42公斤;有130个山区大队人畜吃水困难。
  1961年春季大旱,小麦严重减产,全县31.5万亩小麦,平均每亩只收20.25公斤。
  1964年冬~1965年春7个月只降水6.8毫米,比常年同期减少107毫米,旱情严重。
  1968年干旱严重,农业歉收。
  1971年全县受旱面积17.7万亩。
  1972年全县受旱面积39.4万亩,山区有75个大队人畜吃水困难。
  1973年春季干旱,70天无雨。
  1974年干旱。1973年11月~1974年7月上旬长达8个半月全县平均降水47.1毫米。7.7万亩夏播作物因旱未种上,已种作物旱死3.6万亩。
  1976年春季发生干旱,3、4、5月份仅降水48毫米,比常年同期减少3/5。全县受旱面积22万亩;151座水库塘坝中有72座干涸;936眼机井中有264眼提不上水来。
  1977年干旱继续发生。出现井枯塘干,地下水位下降,山区有59个大队人畜吃水发生困难。
  1980年干旱。
  1981年严重干旱。1980年11月~1981年6月29日长达220天仅降水41.9毫米,为常年同期降雨的13%。小麦从种到收未降过透地水,全县减产小麦542.5万公斤;全县154座水库、塘坝中有139座干涸;1260眼机井中干枯的有509眼,平原地下水下降4~7米,山区井水下降7~10米。
  1983年6~9月下旬全县普遍出现干旱,平均降水2.58毫米,受旱作物37.5万亩,其中11.4万亩受灾较重,减产6~8成。
  1985年11月9日~1986年5月17日干旱持续190天,造成小麦减产4~5成。
  第二节 水灾
  平阴水灾主要包括黄河大水灾害、汇河大水灾害和大暴雨灾害等。1840年以来发生各种大水灾31次:
  1855年(清咸丰五年七月)黄河决口铜瓦厢,北徙入大清河,“受灾黎民荡析离居,民田庐舍多被淹没”。
  1867年(清同治六年八月)黄河暴溢,淹没农田房屋。
  1871年(清同治十年)连降暴雨,黄河水决口为灾。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黄河民堰漫溢决口。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汇河大水,泛滥成灾。
  1923年(民国12年)4月冻灾,麦苗冻死大半。夏秋涝灾。
  1925年秋季涝灾。
  1926年夏季雨涝。
  1930年秋季涝灾,洼地作物被淹。
  1931年9月17日大雨降一昼夜,房屋倒塌,庄稼大部被淹。
  1933年秋季大涝。
  1935年秋季大雨不断,洼地受涝。
  1949年9月24日黄河泛滥,山洪暴发,沿黄受灾村庄98个,淹死6人,淹地14万亩,倒塌房屋3809间。
  1950年秋黄水漫溢,受灾村庄百余个,淹地7.8万亩。
  1951年7月25日全县降暴雨190毫米,倒塌房屋1700间,淹地16.2万亩。
  1952年全县受水灾面积3.9万亩,粮食作物减产71.65万公斤。
  1953年黄河滩区淹地15万亩,汇河沿岸淹地4万亩,共淹地19万亩。山区冲毁地堰7万条。倒塌房屋1万间。
  1954年8月13日黄河水漫溢,沿黄受灾村庄120个,淹地15.15万亩,粮食作物减产828万公斤,棉花减产3.8万公斤,倒塌房屋7000间。
  1955年秋季沿黄和沿汇地区遭受涝灾,淹地9万亩。
  1957年7月23日黄河水漫溢,沿黄受灾村庄138个、2.1万户、9.3万人,淹地16.2万亩,倒塌房屋26330间。
  1958年7月21日黄河水漫溢。淹地18万亩,倒塌房屋5900间。
  1962年8月份连降暴雨,6天时间降雨429.2毫米,沿黄沿汇地区淹地12.1万亩,倒塌房屋5900间。
  1963年7~8月40天降雨30多次,降雨604.4毫米,沿黄沿汇地区受灾13.1万亩,山区冲毁地堰2.8万条,倒塌房屋2764间。
  1964年7~9月降雨30次,全县平均降雨533.4毫米,山洪暴发,同时黄河水漫溢,受灾村庄189个,淹地19.9万亩,粮食作物减产1306.15万公斤,倒塌房屋4669间,冲毁地堰9800条。
  1969年2月10日黄河出现特大凌洪,城关、栾湾两公社的刘官、石庄、前阮二、下盆王、王营、新庄、中栾湾7个大队被冰水包围,淹麦田5.5万亩。
  1973年7月4日暴雨成灾,淹地5.3万亩。
  1974年7月16日~8月10日全县平均降雨400毫米,受涝8.6万亩,其中5.4万亩绝产。
  1975年7月6日黄河水漫溢,东阿、栾湾两公社30个村1.3万人受灾,淹地3.2万亩。
  1976年9月初黄河水暴涨,沿黄破堤滞洪,受灾村庄106个、22886户、10.4万人,淹地14.19万亩,倒房1000间,损失粮食2340万公斤,冲毁石渠4.2万米、桥涵建筑物202座、机井74眼、国防公路27.2公里。
  1978年秋季连降大雨,沿黄地区5万亩作物受涝绝产。
  1982年8月6日黄河水涨,旧县、东阿、孔集、城关4个公社破堤滞洪,受灾村庄80个、8.7万人,淹地10.5万亩,损失粮食2541.5万公斤,倒塌房屋1680间,冲毁桥涵等306座、石渠20条、机井24眼、国防公路34公里。
  第三节 雹灾
  平阴冰雹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个别年份一年发生两次。降雹较大,对农业造成较大危害的平均3~5年1次。冰雹多发生在6、7月份,一般出现在下午2~8点,同时伴有雷雨大风。降雹持续时间多在10分钟左右。冰雹颗粒一般为5~10毫米。1840年以来发生较大雹灾17次: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四月)雹伤麦。
  1935年(民国24年)四月大风雹。
  1949年全县有23个村受雹灾,面积29700亩,减产粮食111.5万公斤。
  1952年4月13日和6月上旬全县连续3次遭受雹灾,受灾小麦77860亩,减产小麦177.25万公斤。
  1960年7月17日降雹,雹如枣大。
  1962年5月15日降雹。同年6月21日又降雹,雹大如杏核。
  1964年4月29日洪范、旧县公社有20个大队遭受雹灾、风灾,冰雹大的象馒头,一般象鸡蛋,最重达0.7公斤。3万亩小麦绝产。
  1965年4月29日下午洪范、旧县两公社遭受雹灾,持续10~15分钟,54个村庄受灾,麦田44628亩、春田11880亩被砸,减产小麦150万公斤。
  1967年4月26日下午城关、孔村、店子3个公社遭受雹灾,受灾较严重的有64个村庄,受灾作物面积7万亩。
  1971年6月20日城关、孔村、店子3个公社遭受雹灾,受灾较严重的有26个村,面积36661亩,其中棉花3767亩,玉米12114亩,谷子、大豆等其它作物20780亩,一般减产20~40%。
  1973年6月28日东阿、李沟两个公社、17个村庄遭受雹灾,受灾面积15万亩。
  1976年6月6日城关、栾湾两个公社、46个村遭受雹灾,大的象杏,小的似枣,持续5~7分钟,受灾作物5.2万亩。并伴有9级大风,棉花被砸成光杆,春苗和未收的小麦遭受了损失。
  1980年7月底和9月初城关、栾湾、孔村、孝直4个公社两次遭受冰雹袭击,受灾面积12万亩。其中受灾较重的城关、栾湾两个公社,降雹时间14分钟,最大的重36克。
  1982年9月冰雹,全县受灾面积5万亩。
  1985年6月1日上午东阿、洪范、孝直等三个区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冰雹,3日下午旧县、孔村、玫瑰等三个区又出现冰雹。两次冰雹涉及108个村,砸伤六十余人,受灾作物129489亩,减产650万公斤,折断树木四千余棵,苹果减产120万公斤。7月19日凌晨栾湾、平阴两个区遭受雹灾,并伴有8~9级大风,冰雹持续10~20分钟,最大直径8厘米,受灾面积9万亩,倒塌房屋20间,刮倒树木2800棵、电线杆20根,总计直接经济损失490万元。
  第四节 风灾
  1868年(清同治七年五月十七)大风。
  1877年(清光绪三年二月)黄风数日。
  1952年4月、6月发生两次8级以上的大风,刮坏小麦4612亩,损失小麦6.6万公斤。
  1961年5月3日下午发生8~9级大风,风雨交加,城关、玫瑰、东阿三个公社受灾作物3.2万亩。
  1980年7月底和9月上旬发生两次8级以上的大北风,伴有暴雨冰雹,玉米等高杆作物被刮倒,受灾面积12万亩,刮倒树株2万多棵。
  1983年4月25日沿黄旧县、东阿、孔集、城关、栾湾5个公社遭受暴风雨袭击,64个大队受灾,倒伏小麦7万多亩,减产小麦406万公斤。
  1987年8月26日17时10分,洪范池、孝直、李沟、孔村4个乡镇的48个村庄遭受龙卷风袭击,死亡1人,重伤14人,轻伤40人;倒塌房屋232间,损坏453间;死亡大牲畜45头,猪、羊255头(只);林果等损失1099.7万元;供电通讯线路等损失100.35万元;公路损失1.5万元。
  第五节 虫灾
  平阴虫灾主要为蝗灾。1840年以来共发生各种严重虫灾16次:
  1856年(清咸丰六年)“飞蝗害稼,禾茎并尽”。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六月)“蝗虫成灾,遮天旬日,庄稼草木叶子具被食尽,饿殍枕野”。
  1928年5月“飞蝗遍野,早苗无余”。6月“蝗蝻后生,晚禾殆尽”。
  1941年大旱,蝗虫为害,土地失收。
  1949年发生各种虫灾6万亩,小麦3.9万亩发生黑穗病,减产56万公斤。
  1959年5月旧县湖区发生蝗灾,县组织人工捕杀,省派飞机支援灭蝗。
  1960年湖、洼地区发生蝗灾8万亩。
  1962年秋发生蝗灾3万亩,每平方米有虫10~30头。
  1965年8月全县发生各种虫害24万亩,其中粘虫2.4万亩,豆虫8.7万亩,大豆造桥虫4万多亩,其它虫害8.9万亩。虫害密度每平方米3~5头,多者30~50头。
  1972年7月全县发生三代粘虫5.02万亩,钻心虫9.5万亩,高粱、大豆蚜虫10.92万亩,棉花蚜虫3.8万亩。
  1973年8月全县发生各种虫灾14.8万亩。
  1974年8月全县发生各种虫灾10.6万亩。
  1975年8月发生各种虫害24.1万亩,其中严重的22万亩。
  1979年发生大豆造桥虫害5万亩。
  1987年旧县乡浮粮店洼、栾湾乡张营洼发生蝗灾1400亩。
  第六节 地震
  1858年(清咸丰八年五月)地震。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五月初四)地震。
  1909年(清宣统元年)12月14日半夜地震,有声如雷;29日又震。
  1937年(民国26年)8月1日菏泽地震,平阴房屋有倒塌。
  1966年3月22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7.2级地震,平阴震感强烈,倒塌房屋200间,砸死1人。
  1970年平阴望口山西发生1.6级地震。
  1971年2月平阴县孔村公社发生1.9级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平阴震感强烈。
  1981年11月9日宁津县发生6.1级地震,平阴有震感。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发生5.9级地震,平阴震感强烈,个别老屋有倒塌。
  1985年11月30日河北巨鹿邢家湾发生5.3级地震,平阴有震感。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