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002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建置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0
页码: 2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阴县志的建置,包括建置沿革、行政区划、县域与乡(镇)村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平阴县 建置

内容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节 地理位置
  平阴县地处鲁西,位于省会济南西南部,北纬36°01'~36°23',东经116°12'~116°37'。东北距长清县城45公里,至济南76公里,北至北京480公里。南与东平县接壤,至东平县州城镇52公里、新城(后屯)44公里,至济宁市110公里。东距肥城老城38公里、新城45公里,距泰安市72公里。西隔黄河与东阿县相望,距铜城32公里,距聊城市63公里。
  县境北起栾湾乡王营村北黄河中心航道,南至洪范池乡南刘庄南山顶,东起安城乡八里沟村东天堂山顶,西至旧县乡大鹅山村西大清河中心线。地势南高北低,平阿山区纵贯县境中部,北(东)为低山丘陵,南(西)是山岭和东平湖区,东(南)系汇河冲积平原,西(北)紧靠黄河为滩区涝洼地带。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64~110米之间;南部大寨山(〓山)海拔494.8米,为全县最高点;城西洼海拔35.5米,是全县最低处。
  第二节 历史沿革
  平阴因地处古东原之阴、济水之南而得名。
  平阴历史悠久,从境内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
  夏、商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有仍氏部族之北境。西周至春秋初期,为鲁之北境。春秋中期后属齐。秦初属东郡,后属济北郡。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属兖州泰山郡卢县地。
  东汉建武初置平阴县,属济北国。三国魏至晋太安二年(303年)属兖州济北国。
  晋怀帝永嘉之变以后,平阴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所占据。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平南燕至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并入卢县,属兖州济北郡。北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至北齐武平三年(572年)均属济州济北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其地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又改称平阴县,属济北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属济州。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平阴属河南道郓州。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属河南道济州。大和六年(832年)撤平阴县划入卢县、东阿县;开成二年(837年)复置平阴县,属郓州东平郡。
  五代时期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均属天平节度使郓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属京东路郓州,熙宁七年(1074年)属京东西路郓州,宣和年间(1119~1125年)属东平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元至元九年(1272年)属燕南河北道东平路总管府,大德十年(1306年)属行中书省山东西道宣慰司东平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山东行中书省东平府,后改属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十三年(1380年)属东兖道兖州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泰安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属东临道,1913年(民国2年)属山东济西道,1914年(民国3年)改属东临道,1927年(民国16年)直属山东省政府,1932年(民国21年)属山东省第一实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3年(民国22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1938年(民国27年)属鲁西道。
  1939年10月1日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后改为泰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4月属鲁西行政主任公署泰西专署(后称鲁西第一专署)。1941年8月属冀鲁豫第十六专署。1942年12月平阴与阿东办事处合并改称平阿县。1944年5月属冀鲁豫边区第一专署。1945年10月撤销平阿县恢复平阴县。1948年9月属鲁中南第七专员公署,1949年4月改称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1959年1月30日撤销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划归聊城专区。1959年9月14日恢复平阴县,划归济南市。1960年1月22日划归菏泽专区。1960年3月28日划归济南市。1961年7月22日划归泰安专区,1985年3月27日复属济南市。
  第三节 境域变迁
  平阴自东汉置县至1987年已有一千九百六十余年,考其所辖区域,以宋、金时期为最广。全县辖旦欢、澄空、傅家岸、滑口、孝德、辛镇、鸾翔、沙沟、宁乡、安宁10个乡镇。金时的县境,是承袭自北宋,包括了今肥城县境在内。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时,东至奉符县(今泰安县),南与宁阳、东平县搭界,西与东阿、荏平县接壤,北靠长清县。县境东西100公里,南北90公里,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割辛镇、沙沟等5镇、孝德等4乡归肥城县。以平阴为下县仍属东平路。清代县境东至肥城界10公里,西至东阿界15公里,南至东平界25公里,北至长清界25公里。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50公里,总面积只有590平方公里。比宋、金时期所辖面积减少1610平方公里。1940年4月肥城县的南栾湾、中栾湾、北栾湾、望口山、孙窝、近镇、三皇殿、柳河圈、东王店、黄山岭、王营、新庄、东张营、西张营、南王店、南贵平、北贵平、董庄、宋庄、兴隆镇、虎豹川、西瓜店、西凤凰庄等23个自然村划归平阴县。1943年春肥城县的二虎庙、后店子、刘家所、沙岭、柳滩、龙洼、丁屯7个自然村划归平阴县。1946年将平阴县境东部的大留、国庄、查庄、桥头、小中泉、西铺6个自然村划归肥城县。1946年11月以黄河为界,将平阴县牛角店、旦镇两个区划归河西县,杨柳区划归东阿县,东阿县一区(东阿县城)划归平阴县。1948年春陈屯、邱林、王家园3个自然村由肥城划归平阴县。1949年东平县的罗圈崖、刁鹅岭、商庄、谷楼、南王古店等10个自然村划归平阴县。1958年3月肥城县的段天井、铁山、荒场3个自然村划归平阴县。1960年2月北吉城、大吉城、屯村铺、王古店、陈山口、高徐、山窝、浮粮店等16个生产大队划归梁山县。1961年10月以上16个大队又复归平阴。县境东西最宽扩大到37公里,南北最长50公里,总面积900平方公里。
  第二章 行政区划
  县境区划,明初编户为16里,后增为19里。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全县分4个乡(北为永宁乡,东为顺德乡,南为安乐乡,西为西宁乡)、26里,辖286个村庄。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全县分24里,辖328个村庄。黄河南12里,辖192个村庄。
  城东里(12个村庄):东关、南门、北门、东三里庄、李博士庄、翟家庄、杨家庄、石家庄、小翟庄、西高庄、东蛮子庄、西蛮子庄。
  安城里(14个村庄):安城、东土寨、西土寨、让庄铺、东平地洛、西平地洛、北圣井、南圣井、邱家天井、张家天井、于家天井、朱家山峪、小官庄、林家洼。
  大毛里(6个村庄):毛家铺、凤凰庄、冷饭店、大留、西铺、双井。
  城西里(9个村庄):西关、北土楼、中土楼、南土楼、山头、盆王庄、前阮二庄、后阮二庄、北毛峪。
  葛井铺里(15个村庄):中三里、西三里、葛家庄、尹家庄、十里铺、于家庄、胡家庄、高家套、东桥口、中桥口、西桥口、洪口庄、北官庄、韩家套、大佛寺。
  王镐店里(24个村庄):王镐店、野仙沟、张家庄、陶家庄、北新庄、夏家沟、焦家庄、胡家庄、于彭庄、刘家店、郭家套、唐家庄、孔家庄、庞家口、王桥涧、北石峡、南石峡、高家新庄、小庄科、赵李庄、白云峪、大荆山、紫荆寨、南台。
  西寨里(16个村庄):东子顺、毕海洋庄、李家子顺、李家山头、宋家子顺、后李家子顺、孙家子顺、前寨庄、后寨庄、凌家庄、小孙家庄、龙桥、张家洼、大孙家庄、俄家庄、江家庄。
  陈洪铺里(15个村庄):前吉庄、后吉庄、崔家山头、李家塘、孔家集、薛家庄、李家屯、豆山、外山、刘家小庄、王家小庄、东站、西站、小屯、杨家山。
  孔村里(24个村庄):孔村、南官庄、孔子山、金家沟、柿子园、夥居楼、尹家庄、孙家庄、王家屯、孔家庄、郭家柳沟、范皮庄、转湾、西天宫、东天宫、后天宫、张家山头、王家庄、南毛峪、前大峪、黄家坡、胡家坡、王家楼、半边井。
  孝直里(19个村庄):孝直、营子、贾家庄、李家庄、杜家新庄、王家柳沟、焦家柳沟、宋家柳沟、曲家柳沟、刘家小庄、野场、赵家桥、泊头、廉家庄、孙家庄、孔家庄、张家庄、后大峪、凤凰庄。
  乡南里(24个村庄,多不联属):蒋沟、兴隆泉、刁山坡、葛家庄、陈家山头、北罗山套、南罗山套、臧家庄、太平庄、国家庄、查家庄、大官庄、小中泉、上新庄、安子山、小峪、团山沟、高路桥、李家沟、柿子峪、石板台、大兴庄、天兴庄、刘家小庄。
  亓家集里(14个村庄):亓家集、黄家庄、傅家庄、前庄科、后庄科、湿口山、泉上、展家洼、葛家楼、展小庄、黄家楼、前店子、夏家庄、郭家小庄。
  黄河北12里,辖136个村庄,1946年全部划出。
  1933年(民国22年)全县划分5个区、11个镇、181个乡、365个村。
  黄河南3个区,辖8个镇、110个乡。
  一区:区公所设于县城内,辖4个镇、34个乡。大留镇、东城关镇、西城关镇、西毛镇、双杨乡、翟杨石乡、西平洛乡、李博士乡、国泉乡、天井乡、圣井乡、双桥乡、东桥乡、蛮峪乡、前阮二乡、后阮二乡、盆王乡、山头乡、北土楼乡、南土楼乡、东三里乡、西三里乡、尹家乡、东子顺乡、中子顺乡、西子顺乡、海洋乡、李山头乡、龙桥乡、凌家乡、西寨乡、东毛乡、凤官乡、土寨乡、冷刘乡、邱官乡、安城乡、东平洛乡。
  二区:区公所设于城西南夏家沟,距县城9公里,辖1个镇、37个乡。夏焦镇、豆山乡、外山乡、李汝王乡、大站乡、云门乡、吉家乡、刁山乡、张洼乡、孙家乡、江俄乡、罗寨乡、郭南乡、王胡乡、李崔乡、孔薛乡、唐家乡、胡家乡、官岭乡、张仙乡、陈山头乡、桥口乡、尚李乡、荆山乡、北毛峪乡、葛家乡、石板台乡、高韩乡、三贤乡、安峪乡、高台乡、白云乡、龙庙乡、新陶乡、南毛峪乡、新站乡、刘彭乡、丁桃乡。
  三区:区公所设于城南孝直镇,距县城25公里,辖3个镇、39个乡。孝直镇、孔村镇、亓集镇、夥居楼乡、永平乡、范王乡、孙孔乡、傅家乡、南岭乡、杏坛乡、罗山乡、焦刘乡、葛黄乡、夏家乡、展家洼乡、郭柳沟乡、曲柳沟乡、环溪乡、臧刘乡、东王乡、张吴乡、前郭乡、宋柳沟乡、兴黄乡、蒋沟乡、后庄科乡、泊头乡、孔廉野乡、太平乡、赵营乡、凤孙乡、兴隆乡、天宫乡、辛王乡、李家乡、井楼乡、贾天乡、湿马乡、连坡乡、双峪乡、张家乡、前庄科乡。
  黄河北2个区,辖3个镇、71个乡。1946年11月全部划出。
  1939年10月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下设6个区,一区(毛铺)、二区(夏沟)、三区(孝直)、四区(牛角店)、五区(旦镇)和东阿一区。
  1942年12月调整为7个区,一区(杨柳)、二区(牛角店)、三区(旦镇)、四区(栾湾)、五区(孝直)、六区(东阿)、七区(夏沟)。
  1946年11月全县设4个区,一区(东阿)、二区(夏沟)、三区(孝直)、四区(栾湾)。1948年3月全县设联防片62个,一区15个,二区10个,三区25个,四区12个。
  1949年10月全县调整为6个区,撤销联防片,区下设88个小乡。
  一区(城关):尹庄乡、城东乡、城西乡、东胡庄乡、阮二乡、东子顺乡、山头乡、凌庄乡、桥口乡、官庄乡、西子顺乡。
  二区(夏沟):半边井乡、南毛峪乡、李沟乡、大荆山乡、高套乡、石峡乡、陈山头乡、夏沟乡、西胡庄乡、郭套乡、大站乡、吉庄乡、孔集乡、外山乡、大孙庄乡、王店乡。
  三区(孝直):柳滩乡、龙洼乡、谷楼乡、湿口山乡、蒋沟乡、孔村乡、前庄科乡、后庄科乡、转湾乡、大兴乡、王屯乡、亓集乡、陈屯乡、张庄乡、展洼乡、店子乡、西天宫乡、孝直乡、赵桥乡、尹平乡、柳沟乡。
  四区(栾湾):栾湾乡、安城乡、贵平乡、望口山乡、李博士乡、大官庄乡、小官庄乡、兴隆镇乡、平洛乡、圣井乡、三皇殿乡、毛铺乡。
  五区(东阿):东城乡、西城乡、北门乡、黑山乡、白塔乡、北市铺乡、桃园乡、苏桥乡、尹村乡、太和乡、范庄乡。
  六区(窑头):窑头乡、仁和乡、苗海乡、洪范乡、纸坊乡、侯庄乡、阎庄乡、丁泉乡、黄崖乡、旧县乡、寨子乡、浮粮店乡、大吉城乡、屯村铺乡、王古店乡、东峪乡、白雁乡。
  1952年全县调整为7个区、1个镇(东阿),新设五区(丁口)、七区(旧县),区(镇)下辖59个乡。
  1956年6月撤区并乡,将全县7个区、1个镇、59个小乡合并为21个乡镇,即:城关、东阿、孝直3个镇;栾湾、三皇、安城、毛铺、尹庄、夏沟、刁山坡、太和、丁口、湿口山、孔村、店子、洪范、石碑子、旧县、吉城、黄坡、李沟18个乡。
  1958年4月22日撤销三皇、毛铺、刁山坡、丁口、太和、湿口山、石碑子、吉城、黄坡9个乡,新设大站乡,调整为13个乡镇。
  城关镇:尹庄乡的中土楼、北土楼两个村,刁山坡乡的龙桥、小孙庄、西子顺、李山头、大李子顺、毕海洋、东子顺7个村并入。
  尹庄乡:划出两个村。
  大站乡:丁口乡全部、太和乡北部的10个村并入。
  孝直镇:湿口山乡并入。
  店子乡:孝直镇东部的宋柳沟、刘小庄、曲柳沟、焦柳沟、吴庄、张平5个村并入。
  洪范乡:石碑子乡并入,又划入东阿镇的刘庙、苗海两个村。
  安城乡:毛铺乡大部村庄并入。
  栾湾乡:与三皇乡合并,又划入毛铺乡的兴隆镇、虎豹川两个村。
  东阿镇:太和乡的太和、南市、侯庄、辛庄、殷六、东黑山、西黑山、龙王峪、花石崖、直东峪、苏山头、东直沟、西直沟、北直沟14个村并入。
  孔村乡、夏沟乡区划未变。旧县乡、吉城乡合并为旧县乡。李沟乡、黄坡乡合并为李沟乡。
  1958年9月21日全县由13个乡镇合并为8个乡镇,尹庄乡并入城关镇,安城乡并入栾湾乡,大站乡并入夏沟乡,孔村、店子两个乡并入孝直镇,洪范、李沟、旧县、东阿乡(镇)不动。10月初8个乡镇改为8处人民公社。
  1958年10月16日8处人民公社合并为5处(洪范、旧县并入东阿公社,李沟并入夏沟公社,孝直、城关、栾湾不动)。11月28日栾湾公社并入城关公社,全县设置城关、东阿、夏沟、孝直4处人民公社。
  1959年1月30日平阴县并入东平县。9月14日恢复平阴县,同时将东平县的接山、大羊、花篮店、水河4处公社划归平阴县;9月26日长清县孝里公社划归平阴。1960年2月13日夏沟公社改为玫瑰公社。1961年3月、7月梁山县的黄花园公社、宿城公社先后划归平阴县。全县辖11处公社。10月5日接山、大羊、花篮店、水河、黄花园、宿城6处公社划归东平县;孝里公社划归长清县。平阴县辖4处人民公社,325个大队。1962年2月14日4处公社调整为8处:城关、栾湾、玫瑰、东阿、旧县、洪范、孝直、孔村。
  1963年3月增设安城、孔集、李沟、店子、太和、东三里6处公社,全县共有14处公社。5月23日太和公社并入东阿公社,东三里公社并入城关公社,全县共有12处公社,下辖364个生产大队、2290个生产队。
  1976年3月27日全县12个公社设管理区52个:
  城关公社辖城关、尹庄、桥口、子顺、博士、盆王6个管理区。
  栾湾公社辖栾湾、平洛、四新、宋庄4个管理区。
  安城公社辖安城、毛铺、张天3个管理区。
  玫瑰公社辖夏沟、王镐店、王桥、庄科4个管理区。
  孔集公社辖孔集、大站、刁山坡、郭套4个管理区。
  东阿公社辖西城、东城、北市、太平、太和、直沟6个管理区。
  旧县公社辖旧县、吉城、尹村、王古店4个管理区。
  洪范公社辖丁泉、小黄、谢庄、张海、阎庄5个管理区。
  李沟公社辖南毛峪、大荆山、前大峪3个管理区。
  孔村公社辖孔村、陈屯、东风、蒋沟4个管理区。
  孝直公社辖孝直、营子、湿口山、庄科、谷楼5个管理区。
  店子公社辖宋柳沟、店子、丁屯、展洼4个管理区。
  1978年10月安城公社并入栾湾公社、孔集公社并入玫瑰公社、李沟公社并入孔村公社、店子公社并入孝直公社,全县共8处公社。1979年1月恢复12处公社,辖362个生产大队、1804个生产队。
  1984年5月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全县建立8个区、6个镇、25个乡。撤销大队、生产队,建立371个行政村、1767个村民小组。
  平阴区辖平阴镇(9个行政村,以下只写数字)、尹庄乡(16)、桥口乡(6)、博士乡(13)、子顺乡(11),共55个行政村。
  栾湾区辖栾湾镇(15)、三皇乡(9)、安城乡(13)、毛铺乡(7),共44个行政村。
  玫瑰区辖刁山坡镇(11)、站西乡(10)、夏沟乡(18)、庄科乡(9),共48个行政村。
  东阿区辖东阿镇(21)、白塔乡(16)、太和乡(14),共51个行政村。
  旧县区辖吉城乡(12)、旧县乡(11)、尹村乡(7),共30个行政村。
  洪范区辖洪范乡(14)、石碑子乡(10)、阎庄乡(9),共33个行政村。
  孝直区辖孝直镇(19)、湿口山乡(11)、亓集乡(9)、展洼乡(10)、店子乡(15),共64个行政村。
  孔村区辖孔村镇(19)、陈屯乡(6)、李沟乡(14)、前大峪乡(7),共46个行政村。
  1985年9月20日撤区并乡,全县建立5镇、7乡:平阴镇(55个行政村。下同)、刁山坡镇(21)、东阿镇(51)、孝直镇(39)、孔村镇(25)、栾湾乡(24)、安城乡(20)、玫瑰乡(27)、旧县乡(30)、洪范池乡(33)、店子乡(25)、李沟乡(21)。全县共371个行政村。
  附:
  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平阴,初沿袭民国时期行政区划体制,1940年6月实行强化治安,推行保甲制,全县5个区、50个乡镇中实施保甲制的乡镇41个,设立联保50个、保432个、甲3470个。
  第三章 县城与乡(镇)村
  第一节 县城
  平阴城始建于东汉,城墙原为土筑。唐、宋、元时期经过4次修筑。旧城周长625丈,高1.8丈,宽1丈;城门4座;护城河深1丈,宽2丈。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1581~1583年)改土城墙为石基砖垛,重修城门楼4座,新建腰铺8座,角楼4座,巡更铺4座。自黄河改道以后,每逢伏秋大汛,黄水围城,内外浸灌,城墙倾圮。日本侵略军占据平阴城后,几经战乱,城墙已成废墟。
  唐、宋时期,平阴城内分为东、西关,南、北门,主要街巷6条。衙署前东西街及大小隅首商户较多。清末民初县城商业有山西、长山、周村、邹平等省、市、县的客商和本地商人开设的店铺四十余家,主要经营绸缎布匹、日用百货、糕点、酱菜、果品杂货、银号、盐店、药铺、饭店、当铺等,生意比较兴隆。老城古建筑有文庙、药王庙、清凉院、城隍庙、魁星阁、普济堂、报恩祠等,现除文庙部分古建筑保存外,其它均被水火兵灾所毁。
  解放后,平阴城是县、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因老城地势低洼,于1952年将城址东移1公里始建新城。新址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依老城,南北长2500米,东西宽2000米,总面积5平方公里。1987年县城共有人口218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63人,占54.3%。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市属单位)129个,市政建设占地3130亩,建楼房226座。城内主要街道7条,中共平阴县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平阴县委员会、平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平阴县人民政府、县经委、乡镇企业局、工商局、公安局、法院、广播电视局等机关驻府前街,交通局、邮电局、商业局、人民银行、工商银行、检察院驻榆山路,县人民武装部、农业局、建委、建设银行驻五岭路,县委党校、粮食局、县供销合作社、药材公司驻东关街,农业银行、外贸局、供电局、平阴一中、物资局驻翠屏街,多数部、委、办、局分别在县委、县政府两大院办公,榆山路、翠屏街也是繁华的商业区,有商场、百货大楼、城关供销社及大型国营集体商店门市部28家。个体有证商店(铺)三百多家,国营、集体工厂22家。中学3处(包括职业中学1处),教师进修学校1处,厂办学校1处,小学6处。广播电视台、电影院、剧场、文化馆、工人文化宫、新华书店、体育场、县医院、中医院各1处。济兰、平徐、泰临3条干线公路交汇于县城,供水、供电、通讯都比较发达。平阴县城建设已初具规模,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第二节 乡(镇)村
  1987年全县12个乡镇、416个自然村,371个行政村,1767个村民小组。84235户、358120人,耕地464295亩。平阴镇 县城驻地,平阴首镇,农历二、七大集。位于县境北部。地势东南高,属低山丘陵;西北低,属沿黄涝洼。东邻安城乡、栾湾乡,南与玫瑰乡、孔村镇、肥城县石横镇搭界,西北靠黄河。总面积90平方公里。66个自然村,55个行政村,16724户,70483人,耕地57484 亩。
  栾湾乡 乡政府驻南栾湾村,农历四、九大集。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属沿黄涝洼。东北邻长清县孝里镇,西靠黄河,南与平阴镇、安城乡接壤。总面积60平方公里,26个自然村,24个行政村,共5518户,23685人,耕地面积32488亩。
  安城乡 位于县城东5公里,属山区,东南靠肥城县境,西、南与平阴镇接壤,北邻栾湾乡,总面积62平方公里,27个自然然,20个行政村,4022户,16880人,耕地23970亩。
  玫瑰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0公里,属山区。特产玫瑰花。东靠孔村镇,南邻李沟乡,西与刁山坡镇搭界,北与平阴镇接壤。总面积68平方公里,31个自然村,27个行政村,4795户,21035人,耕地31873亩。
  刁山坡镇 位于县城西南12.5公里,属沿黄涝洼,东北与平阴镇、玫瑰乡接壤,南邻东阿镇,西靠黄河,总面积68平方公里,28个自然村,21个行政村,6222户,27533人,耕地28600亩。
  李沟乡 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城20公里,属纯山区。东靠孔村镇,西邻东阿镇,南与孝直镇、洪范池乡接壤,北与玫瑰乡搭界。总面积65平方公里,28个自然村,21个行政村。3645户,15 183人,耕地24730亩。
  东阿镇 原东阿县城,特产阿胶。农历一、六大集。系平阴的重要集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济兰公路贯穿南北,交通方便。地势东南是山地丘陵,西北为沿黄涝洼。东靠李沟乡,西临黄河,南与洪范池、旧县乡接壤,北邻刁山坡镇。总面积95平方公里,62个自然村,51个行政村,9132户,40235人,耕地53254亩。
  洪范池 乡位于平阴西南部,距县城30公里,属纯山区,东、南、西三面环山,大寨山海拔494.8米,为全县最高峰,境内山高、多泉,主要有龙池、墨泉、扈泉等九泉汇流为浪溪河,于林的白皮松为珍贵树种。苹果产量占全县四分之一。东邻孝直镇,南邻东平县境,西和旧县乡以山为界,北与东阿镇接壤。总面积115平方公里,36个自然村,33个行政村,6821户,28445人,耕地42117 亩。
  旧县乡 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东部山区靠洪范池乡,西有大清河,南有东平湖与东平县的水河乡、斑鸠店镇搭界,北邻东阿镇,西北部为沿黄涝洼。总面积73平方公里,21个自然村,30个行政村,7026户,28495人,耕地29046亩。
  孝直镇 农历二、七大集,系平阴重要集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5公里,东部为平原,紧靠店子乡,西部山区,与洪范池、李沟乡搭界,南和东平县大羊、梯门乡接壤,北邻孔村镇。总面积93平方公里,39个自然村、行政村,8437户,35381人,耕地60309亩。
  孔村镇 农历五、十大集,位于县城南17公里,东靠肥城县石横镇,南邻孝直镇,西和李沟乡接壤,北与平阴镇相连。总面积61平方公里,27个自然村,25个行政村,6003户, 25696人,耕地39 059亩。
  店子乡 位于县城东南37公里。属汇河平原,东靠肥城桃园镇,南邻东平大羊乡,西依孝直镇,北与孔村镇、肥城石横镇接壤。总面积50平方公里,25个自然村、行政村,5890户,25069人,耕地40 041亩。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