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市场的由来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槐荫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769
颗粒名称: 西市场的由来与发展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503-5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槐荫区西市场的由来与发展情况。
关键词: 槐荫区 西市场 由来 发展

内容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济南开埠后,纬十一路一带成为各地商贩的集聚地,多系露天经营。1928年,历城仲宫商人刘晋卿与其结拜兄弟李九龄商定,由刘在此处租地9亩(0.6公顷),李出资盖起3排东西走向的平房180余间,对外出租。是年9月,刘、李二人与商贩集资择吉日请来木偶戏班,庆祝西市场(因地处商埠西部,故名)开业。至1938年,鲁西各县客商和郊区经商者纷纷在此落脚谋生,较大的有50余家。1939年新增20余家。主要经营广货、细布、鞋帽、卷烟、图书、饭馆等。坐商中,影响较大的有独资开业的“志兴成”布店、“三盛永”广货店,合股经营的“洪福来”百货店、“万盛聚”货栈。其它均为小本经营的个体摊点(俗称“夫妻店”)。
  伴随着商业的兴起,文艺事业逐步发展起来。30年代,场内建有鲁安大戏院、振成舞台、三乐茶园、民乐茶园、四合轩茶园。40年代,建立西商埠第一个无声电影院——齐鲁电影院(原名西新舞台)。各戏院、茶园有固定艺员,自成戏班,经常演出评书、快板、西河大鼓、河南坠子等。各地著名艺人,如五音戏演员邓洪山(鲜樱桃)、山东快书艺人高元钧、河南坠子艺人郭文秋、北路琴书“殷贺茹”三门鼻祖之一的殷田昌等,都曾到此献艺。场内小广场经常有江湖艺人演出戏法,耍枪、弄棒、玩猴、驯狗及问卜、点痣、相面者也不乏其人。
  济南解放后,人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发展私人工商业的条令,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49年,新申请开业者达25户。1951年4月,在广大商户的协助下,政府依法逮捕把持市场多年的地头蛇,进一步稳定了社会秩序,激发了从业者的积极性。1958年以来,政府投资对市场进行了4次较大的改造。1958年第一次改造,投资13.24万元,展宽市场南北街,新建百货楼一幢,改造部分营业房。1965年第二次改造,铺设水泥路4000平方米,排水管道21米;拆除市场南端、西南端旧房,展宽马路,兴建营业(居住)综合楼、新华书店营业楼各一幢;拆除市场中心部分简易平房,兴建市场管委会办公房;在市场南北大街通向经二路处,兴建市场大门。1980~1984年第三次改造,建钢架营业大棚3242平方米,营业柜台600米,工商局办公楼1000平方米,纬十一路管理所办公楼180平方米,和平电影院2500平方米。1988~1989年第四次改造,投资1500万元,新建西市商场营业大楼7000平方米,德达商场营业大楼3000平方米,西市场百货商场1800平方米。经过4次改造,西市场已成为纬十路到纬十一路的繁华商业区。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槐荫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9至1904年槐荫区地理、经济、城市建设、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贸、经济综合管理、综合政务、卫生、社会生活、组织机构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槐荫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