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槐荫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75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民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3
页码: 475-47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济南市槐荫区人民生活的社会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城区居民生活、农村居民生活。
关键词: 济南市 槐荫区 社会 人民生活

内容

第一节 城区居民生活
  解放前,城区居民多住平房。北大槐树地区地势低洼,90%的人住地窖、窝棚,素有“鸭子湾”、“棚户村”之称。群众日常吃杂粮,拌以糠菜,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成年人多无固定职业,以下大力、打零杂为生。据统计,解放前夕,五里沟地区464户、1634人,其中拉地排车、推小车、“扛大个”共247户,小商贩98户;北大槐树地区1700余户、7000余人,其中雇工65户,捡破烂24户,肩挑小贩98户,拉地排车37户,做小生意22户,拉洋车23户,小手工业者27户,换洋火5户,种田19户,其他76户。大部分贫困家庭的适龄儿童不能入学。由于生活所迫,有的家庭外出讨饭、卖儿卖女,有的人冻饿而死。五里沟地区外出讨饭20户,卖儿卖女4户,冻死饿死6人;北大槐树部分地区被逼死、饿死14人,卖儿卖女7户。
  解放后,政府通过以工代赈,发放小本贷款、救济粮等形式,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就业人员不断增加,生活逐步好转。据1963年调查,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812户、3311人。其中国家干部45人,工人7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中学生336人,比解放前增长了15倍;大学生28人,比解放前增长了6倍;收音机119架,比解放前增长了7.8倍;自行车246辆,比解放前增长了7倍多。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2455户、10998人。其中国家干部21人,工人31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中学生573人,比解放前增长了18.4倍;大学生38人,比解放前增长了9.5倍;收音机326架,比解放前增长了9.6倍;自行车529辆,比解放前增长了12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4年7月,辖区抽样600户调查,平均每百户有大衣柜110个,写字台61个,沙发104个,自行车179辆,摩托车2辆,黑白电视机82台,彩色电视机2台,收音机88台,收录机29台,电唱机9台,照像机4架,机械手表209只,电子手表16只,电冰箱1台,电风扇70台。1989年人均居住面积达7.78平方米,为1985年的1.13倍;区属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达1812.2元,集体所有制单位年人均工资达1548.5元;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家用电器基本推广普及。
  第二节 农村居民生活
  解放前,辖区农村居民多数住数代相传的土屋草房。正常年景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灾荒年月被迫外出讨饭。沿黄盐碱涝洼地带收成甚微,群众一直在饥饿线上挣扎。只有少数地主、富农过着富足的日子。
  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粮食产量逐步增加。1964年,沿黄地带(现吴家堡镇地区)改种水稻成功,第一次卖余粮30万公斤。1966年,段店、大金、田庄、朱庄、郑庄等5个公社(现段店镇地区)平均粮食亩产210公斤,为1949年的1.89倍。群众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78年前,群众住房由草坯房过渡为砖瓦房,西郊公社(现段店镇地区)房屋占地面积比解放初期增长1倍。1978年后,村镇经济飞速发展。1988年,段店镇、吴家堡镇40%的村实现道路沥青化,30%的村吃上自来水,20%的农家盖起前出厦正房、门楼彩壁,部分人家住上楼房;其中段店镇28个村铺设沥青路61公里,整修、拓宽道路26公里,旧村住房改造192.4万平方米。1989年,全区农村人均收入达850元,比1987年增长7.9%,其中段店镇人均收入,1980年为144元,1989年增至860元。群众主食基本细粮化,副食、蔬菜品种增多,住宅、服饰、交通工具、日用品等逐步向高档化迈进。1989年,在段店、吴家堡两镇抽样120户调查,有自行车271辆,缝纫机81架,钟129只,手表261只,电风扇130台,洗衣机27台,电冰箱6台,摩托车12辆,大型家具(沙发、大衣柜、写字台)527件,收音机72台,黑白电视机109台,彩色电视机11台,收录机40台,照像机2架。张家庄、老屯、段店、匡山、大金庄、大杨庄、由李庄等6个村,由半农半菜型变为基本工商型,全年总收入超过千万元,人均收入超千元,成为有名的都市村庄。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槐荫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9至1904年槐荫区地理、经济、城市建设、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贸、经济综合管理、综合政务、卫生、社会生活、组织机构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槐荫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