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槐荫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72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文化艺术
分类号: J12;G127
页数: 16
页码: 432-4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槐荫区文化艺术机构、文艺团体、群众文化、驻区文化单位等介绍。
关键词: 槐荫区 文化 艺术

内容

济南开埠后,辖区文化事业逐步繁荣。1909年,经三路小纬六路“萃卖场”建有茶楼,演出大鼓、琴书等曲艺节目。1912年前后,五里沟兴建“庆商”大戏园。20年代末,建于经二路纬七路的“山东评剧院”是济南有影响的四个评剧院之一。1928年开辟西市场,戏园、茶园、书店、电影院相继建立。至解放前夕,戏园有:同乐戏园、通乐戏园、共乐戏园、玉生戏园(以上均为1934年前开业)、民生戏园、振成舞台、西新舞台(以上均为1937年前开业)、鲁安大戏园(1941年开业)、齐鲁戏院(1949年开业);曲艺场有:三乐茶园、四合轩茶园、民乐茶园、文安茶园(以上均为1932年前开业)、石玉泉书场(1934年前开业)、民生书场(1944年前开业);书店有:志恒书店(1934年开业)、瑞云书局(1940年开业)、志恒书局(1941年开业);电影院有:振明电影院、齐鲁电影院(以上均为1943年开业)。著名五音戏艺人邓洪山,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乔派坠子传人郭文秋,近代琴书“殷贺茹”三门鼻祖之一殷田昌同其养子殷茂太,先后到西市场卖艺,西市场成为济南市曲艺主要集中地之一。
  解放初,西市场设有三乐茶园、四合轩茶园、民乐茶园、文安茶园、华斌曲艺社、贵章书场等6处曲艺场。此后,原民生戏园、振成舞台、新生戏园等改为曲艺场,齐鲁戏园改为电影院。区设文化馆,指导基层单位开展文化活动。1961年6月,振成舞台(有席位350个)改为槐荫曲剧团团址。1965年,民生戏园(有席位250个)、新生戏园(有席位280个)、振成舞台先后撤销。1966年,6处曲艺场关闭。1989年,全区有文化馆1处,文化站13处,文化中心13处,文化室109处,文化点13处,群众文化组织3个。
  第一节 机构
  行政机构 1951年10月设区文教股。1952年12月设文教卫生股。1955年9月设文教科。1956年8月设文化科。1960年5月设文化体育科。1970年12月设文化体育革命委员会。1975年5月设文教局。1979年1月设文化科。1984年4月设文化局。
  事业机构
  文化馆 1952年7月设立济南市第六人民文化馆(位于经四路纬十二路),面积约100平方米。1953年迁至裕忠里。1955年归区管辖,改称槐荫区文化馆,有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艺创作等专业干部10名,主要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培养群众文化活动骨干;设有图书阅览室、美术室、活动室、化妆室等活动阵地,备有简单的服装、道具、器乐。“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馆瘫痪。1976年起恢复活动。1978年后增添部分贵重器械。1982年起开展多种有偿服务活动,每年举办大型活动3~4次。1985年拥有投影电视机1台,闭路电视机1套,16毫米放映机2部,录音机1台,扩大器2部,钢琴、木琴各1架及照相机、服装等。1987年,文化馆大楼(位于经二路纬八路)落成,面积1438平方米,设阅览室、书库、排练室、音乐室、美术室、舞厅、闭路电视放映室、台球室、综合服务部,新添录相机、彩色电视机各1台,手风琴3架,台球案2个;同年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89年有工作人员17人。
  文化站 1958年建立西市场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962年建立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965年建立营市街、经三路等两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973年建立五里沟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975年建立道德街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978年建立中大槐树、北大槐树等两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979年建立振兴街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981年建立南辛庄街道办事处文化站。
  1978年前,各文化站配有兼职人员1名,不定期举办歌曲演唱会、故事会,组织阅读报纸、编写黑板报等活动。1978年后逐步配备专(兼)职站长。1984年后,各文化站都建起固定活动场所,添置了电视机、乐器、棋类、图书、体育器械等用品,开展了图书借阅、报刊阅览、棋类比赛、球类活动及小型书画、摄影、花卉展览等。1982年,振兴街街道办事处文化站被评为山东省群众文化活动先进单位。1988年,西市场、中大槐树等两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被评为济南市先进文化站;吴家堡镇中赵村被评为济南市农村文化活动先进单位。
  图书室 1953年建立济南市第六人民文化馆图书室。1956年有书库、成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各1处,总面积75平方米,藏书1万余册,订阅报纸杂志30余种,办理借阅证200余个。1966年后,图书室关闭,大量书籍焚烧、丢失、损坏。1976年复建图书室,面积50余平方米。1979年,图书室遭水浸,损失图书3000余册。1989年,全区有图书室23个,藏书25.97万册,管理人员25名(专职14名,兼职11名)。其中,区文化馆图书室藏书2.8万册,有管理人员2名,全年办理个人借阅证726个,借阅2.7万人次、5.4万册。1982~1985年,营市街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图书室连续四年被评为济南市图书工作先进单位,1988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图书室。
  第二节 文艺团体
  50年代中期至1965年,先后建立区曲剧团(专业)1个,业余剧团18个(京剧团7个,吕剧团6个,话剧团5个),后相继撤销。1978、1983年,先后建立区业余京剧团、区相声艺术团。1989年仅存区业余京剧团。
  槐荫曲剧团 1960年,济南市曲艺团曲剧队下放归区,成立槐荫曲剧团(团址设于“振成舞台”),为全国两个曲剧团之一。有成员48人,团长马子明,副团长李文娟。演出主要剧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姻缘》、《野火春风斗古城》、《智取华山》、《丰收之后》等。1966年改为槐荫区文工团。1967年撤销。
  槐荫区业余京剧团 1978年11月1日成立,由工人、干部、医生、教师等40余人组成,李继志、邹积裕先后任团长。共排演剧目30余个,主要有《玉堂春》、《打渔杀家》、《四进士》、《红娘》、《孔雀东南飞》、《四郎探母》、《凤还巢》、《连环套》、《红楼二尤》、《拾玉镯》、《春秋配》、《赤桑镇》、《除三害》、《六月雪》等。其中,现代京剧《美与丑》获1983年济南市群众文艺会演创作表演奖。
  槐荫区百花相声艺术团 1983年5月成立,由民间艺人5~15人组成,黄继忠、郭春堂先后任团长,衡小珍、王子和任副团长,鲁德荣任艺术顾问。主要演出相声、音乐节目。1983年以来,先后到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好评。1985年解散。
  第三节 群众文化
  文艺创作
  队伍 1958年前,全区有业余美术、曲艺创作人员70余名。1958~1959年,全区掀起业余文艺创作高潮,逐步形成一支群众业余创作队伍。1964~1965年,全区举办盛大业余创作演出。1965年8月,全区有业余创作人员82名。“文革”期间,业余创作一度陷于停顿状态。1976年后,业余文艺创作队伍逐步壮大。1978~1988年,全区共举办乐器(少儿电子琴、手风琴、小提琴)、舞蹈(少儿舞蹈、交谊舞、迪斯科舞)、美术、通俗歌曲等培训班131期,培养各类文艺人材3172名,涌现出不少文艺骨干。1989年,全区共有业余文艺创作人员255名(其中书画126名,摄影60名,音乐6名,舞蹈18名,戏剧6名,文学33名),其中成绩突出者有:
  刘雯,男,现年63岁,原济南第一机床厂会计师。5岁学习书法,自唐帖入手,临写隶魏篆书诸体,专攻隶书和小篆,1964年改临“郑文公碑”及云峰石刻,逐渐形成溶篆隶魏楷于一体的自家风格。他用笔纵横取势,挺拔险峻,结构别出新意,有金石韵味;篆刻技艺精深,风格厚重浑朴,蕴含闲雅,被省内外艺术界誉为“铁笔刘雯”。几十年来,为国内外朋友和单位作书、作印、题写匾额数以万计,其书品艺德为众人称道。1989年3月,在山东美术馆举办书法篆刻联展,受到领导和观众赞赏。现任中国神剑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总理事长、齐鲁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济南市书法家协会理论部成员、济南市槐荫区书画研究会会长等。
  马殿普,男,现年49岁,济南试验机厂监察室主任。自幼喜爱美术,长期坚持业余创作。擅长山水画,尤喜欢表现北方山水。先后有80余幅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并多次参加省、市和全国作品展。其中,表现台湾风光的《长春祠》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海峡两岸同胞诗书画展》;1985年,《清泉出山图》、《泰山步天桥》作为济南市政府礼品,分别赠给日本和歌山市和山口县两个友好代表团。1986年10月,与刘雯、张国英、张学田联袂在济南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书画联展。1987年元月,在济南市展览馆举办个人山水画展。1988年元月,与冯增木、周璟、孔庆生先生在山东农业展览馆举办四人画展,展出作品赠给台湾同胞;同年4月,与济南同道在台湾高雄市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大陆画家画展;同年获深圳《引进》杂志社全国征联大赛奖。1989年10月,与王亦农、张学田在趵突泉公园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书画联展。近几年,有50余幅作品被美国、西德、丹麦、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收藏。现任山东省文艺家、企业家联谊会会员,济南市国画研究会会员,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市槐荫区书画研究会秘书长,济南市机械局俱乐部协会常务理事。
  王亦农,男,现年61岁,原槐荫区文化局副局长。自幼酷爱书法、绘画。1949年,在北京受到王朝文、李可染等绘画、雕塑大师的指导,后拜著名山水画家关友声为师。以隶书见长,善画梅花,长于浮雕。与省著名雕塑家王昭善共事十年,合作一生。曾多次参加省、市书画展。其中1978年参加市文联在济南军区展览馆举办的书画篆刻展,其篆书和绘画“梅花”被汇编入册。1980年参加省书法展,隶书大字“认真”获优秀作品奖。1986年参加徐州当代书画家“乡情书画作品展”,其展品被徐州市博物馆收藏,小篆一幅选入《徐州市当代书画家作品选》。1987年与张学田合作人物画《李格非》,获市万竹园画展二等奖。另有不少作品作为礼品流入日本及东南亚国家。1989年任济南市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省分会会员、槐荫区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等。
  成果 50年代中期,全区大部分厂企单位都建有文艺宣传组织,创作了部分美术、曲艺(快板、相声)节目。1958~1959年,群众文艺创作活动形成高潮。1964年下半年,全区开展写新、说新、唱新演出活动,全区厂企、学校、机关等单位的职工共创作反映现代生活和歌颂本单位新人新事的作品182件(话剧12件,音乐69件,曲艺88件,舞蹈13件)。经过7场选拔,选出127件参加全区创作会演,29件参加全市创作会演。其中,107厂的舞蹈《三员下车间》,第二机床厂的相声《好》,食品厂的歌曲《一帮一》,重型机械厂的对口词《过得硬》、西河大鼓《赞女兵》、相声《红旗粮店》等节目,受到领导和群众的赞誉;相声《欢送会上》、快板书《全家红》、话剧《竞赛》和《鞋》等参加市会演,获创作、演出奖。1965年,区属单位创作剧本45个;同年8月至年底,辖区82名业余作者创作作品133件,其中83件参加全区会演,话剧《卖菜》、《路》参加市会演,获创作、演出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创作一度陷于停顿状态。
  1976年后,文艺创作日益繁荣。其中,1977年创作诗歌5.8万首,歌曲320余支,舞蹈60个,曲艺26个,小戏剧24个。1985年以来,区文化馆音乐专业干部刘永志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出大型音乐组歌《李清照》,被选为1988年全国省、市电台音乐专题交流节目,在中央和全国各省、市电台播放后,受到音乐界专家学者的好评,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专题奖;1989年获泉城文艺大奖。1978~1989年,全区共创作戏剧、音乐、舞蹈等各类文艺作品1038件(不含美术、书法、摄影作品)。
  建国以来获省以上奖励及发表的作品共57件。
  文艺演出
  会演1965年前,全区经常不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会演。其中,1958年12月举办了现代剧目观摩选拔会演,1959年举办了春节文艺评奖选拔会演,1960年举办了春节职工群众业余文艺观摩选拔会演,1965年元月举办了职工群众业余戏剧音乐舞蹈曲艺观摩演出。1959年、1964年2月,先后两次参加市会演,话剧《卖菜》等12个节目获奖。
  1977~1989年,全区共举办文艺会演19次。
  调演 1978~1989年,全区共举办文艺调演4次。其中,1978年6月至7月上旬举办了宣传新时期总任务和新宪法文艺调演,1981年举办了春节民族民间文艺调演,1982年10月举办了新创作业余舞蹈选拔调演。
  1975年以来先后参加济南市文艺调演6次。其中,1975年参加济南市革命故事、革命曲艺创作调演,3个节目获奖;1976年参加济南市文艺创作(舞蹈、杂技、话剧、少儿文艺、学大寨专题节目)调演,两个节目获奖;1981年参加济南市职工文艺调演,9个节目获创作表演奖;1982年参加济南市计划生育文艺调演;1983年参加济南市法制文艺调演,5个节目获创作表演奖;1988年9月参加济南市戏剧小品调演,话剧《走出黑暗》获创作二等奖、表演荣誉奖,舞剧《碧血飞花》、哑剧《球王》分获创作表演三等奖。
  群众歌曲演唱 解放以来,为庆祝重大节日、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及配合中心工作,经常举办全区群众歌咏活动。其中,1971年举办了学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国际歌》活动,1980年举办了学唱十二首革命歌曲活动,1978~1989年举办了五届“槐荫之声”音乐会。在1978~1982年举办的四届“槐荫之声”音乐会中,每届有工人、学生、解放军、公安干警、机关干部等6000余人参加。在1989年6月举办的第五届“槐荫之声”音乐会中,17个单位的1200余名工人、解放军、机关干部、学生演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曲。
  选拔赛 比赛 1986年以来,全区先后举行各种选拔赛、比赛活动10余次。其中,1986年2月举办了有9个单位、26支队伍参加的民间文艺比赛,长清县农民扮玩队300余人应邀进行了表演;1987年2月举办了“济南市第二届青年歌手广播电视大奖赛”槐荫地区选拔赛,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从中选出6名参加全市预选赛,区人民医院青年歌手张伟获全市美声唱法业余组第2名,并参加了山东省电视台举办的大奖赛;同年7月举办了“济南市十大歌星、十大舞星”槐荫区选拔赛,选出16名选手参加全市决赛,其中“探戈”一对获一等奖,“迪斯科”一对获二等奖,两名歌手获二等奖;同年9月举办了槐荫区首届少年儿童风琴、小提琴、电子琴比赛,参赛149人,24人获奖,省电视台进行了报道;1988年2月,区业余京剧团参加济南市“东图杯”业余京剧大奖赛,参赛24个节目,23个节目获奖(一等奖2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8个),该团获精神文明奖;同年5月、11月,先后举办全区中老年健身迪斯科舞比赛,推动了全市中老年健身迪斯科舞活动的开展。
  展览 1965年前,经常配合党的中心任务,举办小型图片巡回展览。其中,1958年举办了美术展览,展出作品198件;1959年先后举办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展览会、“五四”青年展览会、十年伟大成就展览会;1965年举办小型流动展览43次。“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展出。1977年后恢复活动。据不完全统计,1978~1989年共举办美术、摄影、书法、花灯、图片展览38次,展出作品1.03万件。其中,1986~1989年共举办展览20次,展出作品5503件;1987年6月5日举办“槐荫笔会”,庆祝区文化馆大楼落成,省、市著名书画家魏启后、弭菊田、吴泽浩、王企华、朱学达、张登堂、张彦青、于太昌等挥笔作书绘画;同年6月8日,槐荫区书画研究会、济南市老干部书画协会槐荫分会、槐荫区青年艺苑等联合举办槐荫书画联展,展出作品161幅,观众达3000人次;1988年先后举办书画、摄影、花灯、民间工艺品等展览9期,展出作品1719件,为历年展出作品最多的一年。
  民间文艺 1965年前,每年古历正月十五日举办全区灯会,展出传统龙灯、四蟹灯、荷花灯及反映生产建设新成就的灯种;每年正月十五日及重大节日,举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秧歌等民间文艺演出。其中,机车工厂、轴承厂、储运公司的龙灯,食品公司的四蟹灯,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的旱船、狮子,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的秧歌等,享有名气。“文化大革命”期间,灯会、民间文艺演出中断。1976年后相继恢复活动。1978~1989年共举办灯会11次,展出花灯6610余盏。其中,1988、1989年各展出花灯1000余盏;1988年2月参加济南市文化局主办的济南市民间文艺槐荫赛区比赛,8支队伍获优秀表演奖。
  文艺辅导与培训 区文化馆建立以来,每年以主要力量为基层单位辅导文艺活动。其中,1986~1989年共为区内外单位辅导节目44个,有20个节目获奖;1988年,由刘永志辅导的北小辛庄小学合唱队,获区教委主办的合唱比赛一等奖,在市教委组织的教师节演出中获特等奖。
  1982年以来,区文化馆开展有偿服务。1986~1989年共举办舞蹈、乐器、美术等培训班70余期,培训1500余人,总收入达7000余元。
  第四节 驻区文化单位
  1989年,辖区驻有市级文化单位7个。
  济南市吕剧团 位于经七路855号。1956年建团。先后演出传统剧目70余个,现代剧目80余个。其中1962年晋京演出传统剧《逼婚记》,受到中央有关方面的好评;1979年拍成舞台艺术片,发行国内外。1989年全团有职工113人,其中有国家一级演员张艳芳、董砚萍及二级演员、舞台主任、技师等20余人。
  济南市杂技团 位于经七路855号。1953年建团。先后参加了《齐鲁英豪》、《杂技女杰》等影片的拍摄。1981、1984年,邓宝金、王燕等人演出的杂技《蹬板凳》,分获华东地区一等奖和全国银牌奖;1986、1987年两次在国际比赛中获金奖。1988年,杂技《双层晃板》获文化部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金奖。1989年全团有职工92人,其中主要演员20人;演出主要节目40余个。
  济南市歌舞团 位于经五路249号。1960年5月建团。1966年5月赴北京演出话剧《医生的职责》,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1988年5月16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场演出大型历史歌舞剧《窥镜媲美》,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首都艺术界知名人士、广大观众和30多个国家外宾的好评;同年5月23日晚,应邀到中南海礼堂为中央领导同志进行专场演出。1989年全团有职工139人,其中演员、演奏员、创作人员和舞台工作人员共130人;全年演出轻歌舞、音乐432场。
  济南市少年儿童话剧团 位于经五路249号。1960年成立济南市话剧团,同年解散。1979年复建。1984年与市歌舞团合并。1989年析出,成立少年儿童话剧团,共有职工42人,其中演员30余人。1984年以来深入基层,先后演出日本儿童剧《神镐》,传统剧《木兰从军》,科幻剧《我家来了机器人》,校园剧《冠军属于谁》、《今日大扫除》及《吴化文起义》、《小小男子汉》等剧目。
  和平影剧院 位于纬十二路419号。前身为1937年前开业的西新舞台。1943、1949年先后改为齐鲁电影院、齐鲁戏院,由私商汪文秀、汪文萍合资经营。1952年政府接管重建,定名劳动电影院。1954年更名和平电影院。1973年6月停业翻建。1985年建成开业,定名和平影剧院。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设1052个座位,有固定资产120万元,职工52名。
  明星电影院 位于纬十二路381号。前身系1920年建于经三路小纬二路北口的“小广寒”电影院,为济南市最早的电影院。后由王世祥等合资经营,改名国民电影院。解放后改称济南电影院,1949年停业。1950年由魏天佑等经营,取名明星电影院。1953年公私合营。1955年迁现址重建。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设1031个座位,有固定资产42万元,职工54名。
  济南市槐荫区新华书店 前身系1952年在西市场开业的大众书店。1956年公私合营。1959年1月改建为槐荫区新华书店,负责全区中、小学课本及图书发售业务。1962年归市管辖,改称济南市新华书店槐荫门市部。1983年更名济南市槐荫区新华书店。1985年营业面积250平方米,有职工26名,全年发行图书97万册。1988年拆除,先后迁经三路379号、经一路419号营业。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槐荫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9至1904年槐荫区地理、经济、城市建设、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贸、经济综合管理、综合政务、卫生、社会生活、组织机构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槐荫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