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槐荫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71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卫生
分类号:
R199
页数:
20
页码:
402-4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槐荫区机构分为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爱国卫生运动、驻区医院等介绍。
关键词:
槐荫区
卫生
医疗
内容
1916年,日本同仁会济南医院建于经五路纬七路。1929年,辖区有私立医院9处。1946年有省立医院、若瑟医院等公私立医院、诊所28处;同年统计,辖区有西医人员35人,中医人员14人。
解放后,逐步建起以省、市医院和区属预防保健系统组成的卫生网络。辖区卫生专业机构,1956年有79个(含个体诊所),1985年为85个;1989年达150个,有病床2975张,卫生技术人员5036人。
第一节 机构
行政机构 1951年10月设立区卫生建设股。1952年12月,撤销卫生建设股,设立文教卫生股。1955年,撤销文教卫生股,设立卫生科。1968年2月,撤销卫生科,设立卫生组。1976年6月,撤销卫生组,设立区卫生局。
专业机构 解放后,逐步建起区管卫生专业机构。其中,1956年为79个,1985年为32个;1989年达95个,主要有:
槐荫人民医院 位于经四路纬十二路东。1952年7月,私立英华医院、心慈诊所、永康医院、盛德堂药店合并成立济南市第六联合诊所及一、二分诊所,共有医务人员57人。其中,第六联合诊所占地498.8平方米,下设内科、外科、中医科、针灸科及中药房、西药房,有医务人员22人(医师12人,调剂员6人,练习生4人)。1956年2月,第六联合诊所及一、二分诊所与4个联合妇幼保健站合并成立槐荫区联合医院,下设4个门诊部、17个科室,有医务人员71人。1960年,在区联合医院的基础上成立槐荫人民公社医院,占地2912平方米,下设19个科室,有医务人员252人。1969年更名为东风人民医院。1980年改称槐荫人民医院。1984年6月,由槐荫人民医院痔瘘科成立槐荫痔瘘医院。1989年,槐荫人民医院占地5.92亩(0.39公顷),下设29个科室(含业务科室19个,医技科室3个),有病床176张,医务技术人员350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主管师级79人,师级175人,士级93人);全年门诊15.76万人次,住院1850人次,临床治愈率69.1%。
槐荫区卫生防疫站 位于道德北街180号。1956年2月设立,下设卫生组、防疫组,有医务人员14人,配备背负式手压喷雾器、冰壶等器械。1989年,防疫站下设卫生科、食品卫生科、防疫科、检验科、宣教科、办公室及劳动卫生组、学校卫生组、计划免疫组、传染病管理组、地方病调查组、公共卫生组、宣传组、消毒组、食品组、统计组、化验组,有业务人员36人(其中医师13人,主管医师9人,医士10人),配备声级计、X射线监测仪、可吸入采样器、速冻器等设备。
槐荫区妇幼保健站 位于道德北街180号。1950年,辖区始建工厂妇幼保健站,有工作人员6名。1952年建起经三路纬七路、西市场、道德街、中大北街等4个联合妇幼保健站。1956年3月,工厂妇幼保健站、第六区卫生所(公共卫生组)合并成立槐荫区妇幼保健站,有房屋3间,配备妇科检查床、产科检查床等器械。1989年,保健站有医务人员7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5人,助产士1人),配备冷强光透照仪、电冰箱、显微镜等器械。
街道办事处卫生院 1972年始建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卫生院。至1985年,先后建起营市街(1975年建)、北大槐树(1975年建)、中大槐树(1975年建)、西市场(1977年建)、道德街(1978年建)、五里沟(1978年建)、南辛庄(1980年建)等8处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在此期间,道德街、西市场、五里沟、中大槐树等4处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分别于1982、1983、1985年撤销。1989年尚有青年公园、营市街、南辛庄、北大槐树等4处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医务人员9名。
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卫生院于1973年开设家庭病床。十几年来,医务人员放弃星期天及节假日,常年走街串巷,为孤寡老人、卧床病号送医送药,平均每年门诊量4万人次,开设家庭病床800人次,在疾病防治、卫生宣传、计划生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群众的赞扬。1983年12月,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和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带领24个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到该卫生院视察,高度赞扬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1986年,该院被评为全国红十字先进集体、山东省红十字先进集体。1989年,卫生院有房屋3间,医务人员3名,配备心电图机、红外线治疗仪等设备,能进行肌注、针灸、理疗和常见病诊治;该院院长付昭玲被评为全国红十字先进个人。济南电视台拍摄了反映卫生院事迹的专题片。
乡镇卫生院有西郊卫生院、吴家堡卫生院共2处。
1958年7月,国营周官屯卫生所、郊三区联合诊所、郊五区联合诊所合并成立历城县西郊人民公社卫生院(设于峨嵋山)。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下设中医科、内科、五官科、妇科;有病床15张,职工41人。1960年改为历城县西郊卫生院(设于段店);1968年一分为二,成立历城县西郊公社、吴家堡公社2处卫生院。西郊公社卫生院于1975年迁大金庄,1984、1987年先后更名为济南市郊区西郊卫生院、济南市槐荫区西郊卫生院。1989年,卫生院占地3996平方米,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下设外科、内科、儿科、中医科、妇产科、口腔科、治疗室、化验室、B超室及社会卫生组、妇幼保健组;有病床40张,医务技术人员50人(主治医师6人,医师31人,护师3人,医士10人);配备超声诊断仪、心电图机、X光机、电冰箱、电烤箱、分析天平等设备;全年门诊17003人次,收住院599人次,临床治愈率85.37%。吴家堡公社卫生院初设综合门诊部、药房。1984、1987年先后更名为济南市郊区吴家堡卫生院、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卫生院。1989年,卫生院占地8.6亩(0.57公顷),建筑面积1664平方米;下设外科、内科、中医科、妇产科、口腔科、放射科、制剂室、化验室、治疗室、防疫组、计划生育服务站、消毒室;有病床20张,医务技术人员39人(其中西医34人,中医5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8人,护师7人,药师5人);配备实时超声诊断仪、X光机、心电图机、显微镜、电冰箱等设备;全年门诊10360人次,住院768人次,临床治愈率80%。
第二节 医疗
医疗队伍
中医 1952年,由私营诊所、医院、药店成立第六联合诊所及两个分诊所,分别设立中医科、针灸科,共有中医人员20人。其中,王玉符、汝兰州、杜德五、宋炳南、孙仙宝、张洪九、梁铁民、安佐臣等,资历较深,技术精湛,在济南享有盛名,1958年前一直是区诊所(医院)的骨干力量。1958年,根据市卫生局中医进院的指示,区联合医院29名老中医人员进入省、市级医院,区医院中医力量相对削弱。1960年,辖区24名个体中医人员进入区医院。此后,在招收的学员中培训了部分中医人员。
1981年,辖区始有4名个体中医人员开业,1985年增至10名。
1987年,西郊、吴家堡两处卫生院隶属槐荫区管辖,共有中医人员12人。
1989年,全区共有中医技术人员91人。其中,区医院78人,两镇卫生院13人;主治医师(主管药师)28人,医师(药师)45人,医士(药士)18人。另有个体行医者26人。
西医 1952年,第六联合诊所及一、二分诊所下设内科、外科、眼科、小儿科、妇科等,共有西医人员18人。其中,刘振华、刘英华等人早年毕业于山东省立医专,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1956年相继建立区防疫站和区妇幼保健站,有西医人员若干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医院几位知名医生先后病逝,西医力量相对削弱。1964年,济南卫生学校毕业生14人分配到区医院,后成为医院的骨干力量。1958~1983年,区医院先后招收西医学员100余人。1976~1983年,子女顶替进院38人,大部分人员进修西医。
1972年始建街道办事处卫生院。1985年有街道办事处卫生院4处,西医人员10人。另有个体行医者9人。
1987年,西郊、吴家堡两处卫生院隶属槐荫区管辖,共有西医技术人员82人。
1989年,全区共有西医技术人员394人。其中区医院272人,两镇卫生院74人,街道办事处卫生院9人,区防疫站32人,区妇幼保健站7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主管医师、主管检验师、主管护师、主管药师72人,医师、护师、助产师、药师、检验师、放射诊断师194人,医士、检验士、助产士、放射技士、放射诊断士、护士、药士、护理员等125人。另有个体行医者24人。
医疗设备 50年代初期,区诊所医疗设备奇缺,常用器械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剪子、镊子、银针之类,末期,放射科添置58—200型X光机,理疗科添置红外线机、紫外线机、超短波治疗机,口腔科添置立体电钻、墙壁电钻,化验室添置显微镜、水浴箱、电烤箱、冰箱、小离心器,外科添置无影灯、万能手术台等;区防疫站、妇女保健站仅有手压喷雾器、冰壶、妇科检查床、产科检查床及有关器械。70~80年代,医疗设备逐步更新。区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镇卫生院相继添置X光机(200mA、300mA、500mA)、高压消毒器、微波治疗机、单导心电计、心电机能诊断仪、自动旋光仪、超声波诊断仪、电冰箱、精密声级计、可吸入采样器、速冻器、冷强光透照仪等设备。1989年,全区卫生专业机构1000元以上医疗器械共39种、70余台。
医术
中医 50年代,区诊所(医院)以中医著称,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治有独到之处。其中,王玉符以内科(妇科)见长,时称济南四大名医之一。汝兰州擅长小儿杂症,为济南两大儿科中医之一。梁铁民的正骨,杜德伍、宋秉南、孙仙宝的针灸,张洪九、安佐臣的内科,在济南享有盛名。著名老中医张洪九以治妇科、杂病等症为主,常以推拿手法与方药并举,疗效甚佳,深受病员尊敬;他独特的手法风格,成为山东推拿学术流派之一,为中华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1958年,中医骨干人员调往省市医院,区医院中医力量相对削弱。60年代,丁蔚堂的妇科,郭勤轩的杂病治疗,在济南西部有一定名望。70年代,徐新如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上,徐临川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孙吉赢、陈世平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各有一技之长。60~70年代,口腔科臧济华等人在牙修复、牙髓病的治疗上,技术精湛;赵兴三、张凤山开展的“口外”手术在全市有一定震动。70年代以来,邢秉武在痔瘘治疗技术上有新突破。1976年,用于治疗重度混合痔的梭形剥口被命名为“槐荫小剥口”,避免产生肛门变形与肛管缺损、狭窄等后遗症;同年,运用肛门直肠脱垂分环定点吊扎疗法,免除了手术治疗的痛苦。1982年,采取高位复杂性外缝、中开、内挂疗法,解决了肛门失禁的难关,被省科协评为全省第二届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同年在全国外科会上得到好评。各种痔瘘病治愈率达99%以上,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西医 50年代,区联合诊所(医院)无病房,设备奇缺;外科仅能做浓肿切开、腋臭除治、轻伤缝合包扎等小手术;内科、五官科均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小儿科刘振华闻名济南西半边,每日应诊100余人。随着诊疗手段的提高,60年代,外科能做疝气、阑尾炎、鞘膜积液、大隐静脉曲张等普外手术。70年代后半期,外科能做胃大部切除、胃癌根治、直肠癌根治、右半结肠切除、肠肿瘤切除、脾切除、胆摘除及骨肿瘤截肢、髋关节截断等普外手术。60、70年代,内科收治脑血管病变、冠心病、肺心病、肾病等;在上级医院的协助下,可做胸穿、髂穿、肝穿、胃及十二指肠引流等手术。80年代,外科开展了肺叶切除和食道癌、贲门癌等胸外手术;内科能抢救各种药物中毒及休克性肺炎、脑血栓、脑出血、尿毒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糖尿病昏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哮喘持续、电解质紊乱、梅毒性心脏病心衰等重危病人;五官科由做眼外手术发展到能做青光眼、白内障、眼外伤、球内异物等内眼手术和鼻息肉、扁桃体切除等手术。
第三节 卫生防疫
食品卫生1956年,区防疫站设专人管理。60年代,由区爱卫会一人兼管。70年代,区防疫站设食品卫生组,有人员3名,负责从业人员查体、店负责人培训、食品质量监测、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查验颁发卫生许可证等。1984年成立食品卫生科。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规定,每年对新建、改建的食品生产单位(场所)与产品进行审验,对开业单位指导验收,合格者予以发证;为从业人员查体;举办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班;食品质量监测,1987~1989年每年300份左右,品种不少于10类;餐具消毒监测,每年150份左右;食品监督检查,1984~1986年每年3000户次左右,1987~1989年每年10000户次左右,每年全区性集中检查4次,每次复盖率20%左右;对违犯食品卫生法者,每年给予警告、限期改进20户次左右,罚款100~200户次、6000元左右,停业20户左右,没收销毁食品1000公斤左右。1987年,段店镇、吴家堡镇划归槐荫区,由镇卫生院社会卫生组负责食品卫生工作,设食品卫生检查员3人,主要进行验收、发证、培训、查体、监督检查等。1989年,区食品卫生科有工作人员9人(医师6人,医士3人),卫生监督员12人。
学校卫生 1956年由区防疫站一人兼管学校卫生工作。1971年,区属小学10余名(每校1名)兼职保健教师到驻区医院学习,后筹建学校卫生室,开展常见病防治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等工作。1980年后,逐步建立健全学校保健队伍,加强卫生室基本建设。1983年,区属19处小学全部建起卫生室,配备一般医疗器械和药品,大部分保健教师达到初级卫生人员水平。此后,每学期初,由区防疫站制定学校卫生工作计划。一般开学一月内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视力普查;2~7月间开展视力保护周(月),抓两操(课间操、眼睛保健操)训练;上半年进行学校卫生监测,做出卫生学评价;下半年对新生进行健康查体(查沙眼、龋齿、蛔虫、脊弯、近视等)和治疗,逐步建立健全学校卫生档案。
1983年以来,全区先后进行十余次较大的普查普治工作。经过积极的预防治疗,学校卫生状况有一定进展。1987年对市区小学进行卫生学调查,99.2%的教室达到国家规定的采光系数要求,但部分学校课桌(椅)合格率仅占60%左右;对18处小学7~12岁的学生进行血红蛋白调查,均低于国家允许标准。1988年对十九中、四十二中、二十中共3000名学生进行龋齿普查,发病率为35%。1989年为13385名学生服药驱蛔虫,排虫率为12.8%;视力普查不良率,小学为9.31%,初中为39.62%,高中为54.4%。
1984~1989年,市卫生局对市区学校卫生工作进行年终考核,槐荫区学校卫生工作连获第一名。1988年,全国首次进行学校卫生工作考核,辖区取得优良成绩。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 1959年,区防疫站一人负责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
60年代,主要进行劳动卫生宣传及职业病和环境调查工作。1963年,济南水泥厂确诊辖区首例尘肺病人。
1972~1977年,在部分区属企业中进行环境调查、尘毒监测和职工查体,建立基础资料档案。1972年底调查33个工厂,从事毒物、粉尘作业的工厂(车间)28个,占总数的85%;接触毒粉、粉尘的职工873人。1975年对化工、冶金、机电、橡胶、无线电、轻工、医药、光学仪器等8个行业、60余个工种的粉尘作业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了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调查手册。1977年起学习外地经验,将辖区122个工厂以块为主,适当照顾行业特点,以大厂带小厂,大、中、小兼顾,组成13个每厂有1名卫生人员参加的“协作组”,开展大面积尘毒监测和职业病普查防治工作,每年尘毒监测面占60%左右。
1984年区防疫站设公共卫生科,管理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1985~1989年,对接触一般毒物的职工每3年体检一次,接触常见毒物和高温作业的职工每年体检一次。每年尘毒监测面为70~90%左右。1989年,辖区共有尘毒危害的工厂128个,职工67556人,车间有害作业点787个(粉尘223个,化学因素415个,物理因素53个,高温96个),有害作业人数11857人(粉尘6761人,化学因素4869人,物理因素3466人,高温1869人)。全年监测单位90个,占工厂总数的70.31%;监测作业点930个,占作业点总数的118.17%。体检实查122个单位、6544人,单位覆盖率为95.3%,体检率为96.2%。粉尘作业点合格率由1979年的8~10%增至1989年的60%,毒物作业点合格率由1979年的30%增至1989年的70%,职业病发病率由1979年的0.66%降至1989年的0.2%。1982年以来,先后建成济南试验机厂水处理喷漆室、济南灯具五厂水淋式喷漆柜、济南第一机床厂地下吸式通风换气喷漆、济南建筑五金厂静电喷漆,作业带毒浓度降至接近国家允许标准。
计划免疫 解放后,区卫生股一人兼管计划免疫,每年组织发动驻区医院(卫生室)及个体行医者划片包干,统一行动。1956年成立区防疫站防疫组,负责生物制品的预算、保管、发放及接种任务的组织、发动、检查、落实等工作。共使用生物制剂9种。其中炭疽菌苗用至1976年,破伤风类毒素用至1977年,副霍乱菌苗用至1978年,牛痘疫苗用至1981年。1983年,辖区百余个工厂医务室按片划为10个协作组,开展宣传教育、全程接种、四苗(百白破三联制剂、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复盖、一人一针一管等工作,建立接种卡(证)、档案等基础免疫资料。1984年成立区防疫科。是年,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槐荫人民医院、济南机车工厂职工医院、济南第二机床厂职工医院及济南轴承厂、济南皮鞋厂等单位卫生室开设常年接种门诊,对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疫苗、百白破制剂实行定地点、定计划、定时间接种。1987年成立区免疫门诊部,开展对外服务。至1989年,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乙脑疫苗、精制白喉类毒素等继续使用。
1980年起,市卫生局对市区卫生工作进行年终考核,1980~1982、1984~1988年,辖区计划免疫工作被评为第一名。1984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计划免疫工作先进单位”。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计划免疫先进单位。
传染病防治 1956年建立区卫生防疫站,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做好计划免疫工作,每年接种生物制品达4~9种。发现传染病后,由病员发现单位填写病情报告卡报区卫生防疫站,区站每旬汇总一次报市卫生防疫站。对甲类传染病,发现单位及时用电话报区站,区站接到报告后用电话报市站,同时派出流行病学医生,迅速到实地进行病学调查。对住院或死亡病人的住处、用品等,进行一次终末消毒;对在家治疗的病人进行隔离消毒;对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服药,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1989年2月起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办理。通过免疫等措施,到1989年,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天花、白喉、脊髓灰质炎等已被消灭,麻疹、百日咳、乙型脑炎等已得到控制,其它传染病被控制在稳定且较低的水平,达到全国规划提出的发病率控制指标。1980~1989年,槐荫区连续十年被评为济南市疫情管理工作第一名。
第四节 妇幼保健
解放初,第六区卫生所公共卫生组负责辖区妇幼保健工作。1956年3月,济南市工厂妇幼保健站与第六区卫生所公共卫生组部分人员合并成立槐荫区妇幼保健站,有工作人员5名;另有联合保健站4处,区联合诊所妇产科1处,接生站1处,开业助产士3名;全区共有妇幼保健人员38名。区妇幼保健站成立初期,以宣传教育、提倡新法接生、产前检查、产后访视、杜绝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降低新生儿和产妇死亡率为重点。1958~1959年,区妇幼保健站协助各街道办事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建起托儿所百余处。1959~1963年开展地段妇女保健,对孕、产妇进行产前检查、产后访视。1963年后转入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登记建卡、服药、推行四种手术(流产、引产、放环、结扎)等工作。70年代起开展妇幼疾病的普查防治工作。1973~1974年,驻区医院妇产科对辖区企事业单位分片包干,在女工集中的单位进行以子宫颈癌、阴道滴虫、霉菌病为主的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后逐步在全区铺开。1975年起每年组织一次学龄前儿童查体,是年以托儿所为重点进行以防治佝偻病为主的健康查体,共检查儿童6202名,患病率为63%,其中佝偻病为58.3%。1979年起每年为托儿所(幼儿园)儿童服药驱虫,是年10892名儿童服药,5299名儿童排虫,排虫率为48.7%;同年市健康查体团到区进行以癌症为重点的妇女病普查,共检查21817名,其中宫颈炎患者4865名,发病率为22.3%;阴道滴虫病患者84名,发病率为0.39%;其它肿瘤患者134名,发病率为0.6%。1984年起,每年进行一次妇女查体;儿童由查两病(贫血、佝偻)改为查四病(贫血、佝偻、肺炎、腹泻)。1988年后,散居儿童实行按系统查体,三岁以下者每半年查一次,三岁以上者一年查一次;扶持发展济南锅炉厂、济南轴承厂两个保健示范性托儿所;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婚前查体、孕期检查、产后期保健、哺乳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婴儿保健、幼儿保健);抓工厂女职工的“五期”(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劳动保护。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3月成立第六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市“爱卫会”的部署,统筹协调辖区各单位(部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50年代初,利用黑板报、漫画、展览会、快板、话剧、幻灯等形式宣传卫生知识,开展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水源保洁、卫生大扫除等活动。各单位普遍制定爱国卫生公约和划片包干清扫制度。1956~1957年,全区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卫生突击活动。其中1956年,驻区机关、工厂、学校组成35个卫生组、404个突击队(7708名队员),共扑麻雀42790只,灭鼠34658只,挖蛹529公斤,灭蚊0.75公斤,药物喷洒大坑(池塘)2000平方米,厕所喷药2264个。1958年继续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区成立除“四害”指挥部,开展消灭蚊蝇突击周、六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倒垃圾、不乱泼脏水、不随地丢果皮碎纸、不在马路两旁晒放有碍卫生的东西)劝阻活动及18次卫生突击活动,实行分片包干、专人负责、天天清扫、定期检
查评比的制度,全区参加活动者达百万人次,年终被评为市卫生先进区。“文化大革命”期间,爱国卫生运动处于瘫痪状态。1976年起逐步恢复正常,是年以预防“二号病”为中心,狠抓饮食卫生和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臭虫)工作。1979年起将爱国卫生运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80年代,各街道办事处、机关、企事业单位相继成立“爱卫会”“卫生委员会”“卫生小组”等组织。1982年起,结合“文明礼貌月”、“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多次突击环境卫生。1984年起试行“门内达标”升级活动。1988年1月正式制定《槐荫区爱国卫生管理暂行条例》,颁发卫生达标和卫生先进单位牌照,得到市“爱卫会”的肯定并在全市推广普及。1986年9月至1988年,全区开展创无鼠害城市突击灭鼠活动。1988年4月,中央“爱卫会”到济南进行“无鼠害市”国家级鉴定,辖区实现达标。1989年4月全国卫生月中,全区开展“一条街、一条沟、一个市场、一个城乡结合部”卫生突击活动,是年共颁发卫生达标牌照200个,卫生先进牌照58个。
第六节 驻区医院
1989年,辖区驻有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济南市结核病防治院、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济南铁路分局济南西铁路医院、济南机车工厂职工医院、济南第二机床厂职工医院等11处医院,主要医院有:
山东省立医院 位于经五路396号。1897年始建“万国帝盟博爱恤兵医院”。后先后改名为“日本青岛守备军民政部铁道部济南医院”、“日本同仁会济南医院”、“山东省政府诊疗所”、“山东省保安司令部后方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济南解放后,华东军区国际和平医院接管该院,改称“华东国际和平医院”。1952年成立山东省立医院,1953年改称山东省立第一医院,1959年复称山东省立医院,1967年改称山东省人民医院,1984年复称山东省立医院。1978年以来,陆续引进CT(全身、头颅)、ECT、数字检影仪、外科超声吸引器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50台。先后开展了冠状动脉搭桥术、同种异体肝肾移植术及具有国际水平的布——加氏综合症的外科治疗和皮肤着色霉菌病研究等。近10年来,有200余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1989年,医院占地114.39亩(7.63公顷),建筑面积6.61万平方米;下设临床、医技、行政、党群处(科)室85个及省妇保中心、省儿保中心、省临检中心、省防盲中心、省眼病中心、省医学影像研究所、护士学校;有病床902张,职工1752人(其中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以上高级知识分子223人),一批老教授、老专家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全年门诊85万人次,住院病人1.4万人次。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位于经一路148号。前身为1923年由美国天主教创办的“若瑟医院”。1953年8月,市政府接管该院,同年9月改为济南市立第二医院,有病床80张,工作人员91人。1972年7月改称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60年代以来,医疗技术发展较快,以眼科著称。1975年首次将激光技术应用于眼科临床,研制成功具有国际水平的Ⅱ型红萤石激光眼科治疗仪;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激光眼科学》;“激光周边虹膜分层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青光眼的研究”获1979年省级科研二等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青光眼滤帘切除术、视网膜脱离术治愈率分别达95%和85%以上。1989年,医院占地12.5亩(0.83公顷),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下设眼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针灸科、皮肤科、口腔科、麻醉科、营养科、急症室、手术室、检验科、病理科、放射科、药剂科、器材科、供应室;有病床300张(其中眼科病床84张),医务技术人员414人(其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30人,主治医师119人);全年门诊19.17万人次,收住院4347人次,临床治愈率78.9%。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 位于经十路447号。1950年9月始建济南市工人医院,下设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药剂室、化验室、X光室;有病床52张,医务人员15名(医师2名、药师1名,护士10名,其它2名);日均门诊20~30人次,月均住院20人左右。1953年医院扩建,下设内科、外科、肺科、皮肤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牙科、药剂室、化验室、X光室、手术室、供应室,有病床232张。1960年职工增至232人,添置了显微镜、X光机、万能手术台、无影灯及胸科手术器械,能开展胃肠钡餐透视、胃镜检查、胃大部切除、子宫全剔、剖腹产、眼球摘除、白内障、青光眼等手术。1972年7月改为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1978年以来,先后建成门诊楼、病房楼各一座,购进一批大型医疗设备,开展了膀胱肌瓣成形术、股四头肌成形术、咽喉部肿瘤切除、颈A体肿瘤手术、显微外科断指再植等新技术。1989年,医院占地57.67亩(3.84公顷),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有病床340张,医务技术人员534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24人,主治医师129人);全年门诊22.23万人次,收住院5258人次,临床治愈率72.1%。
济南市儿童医院 位于经十路638号。为山东省第一所儿科综合医院。1957年1月1日始建于经三路纬一路,占地1.4亩(0.09公顷),建筑面积850平方米;下设内科、外科、中医科、推拿科、针灸科;有医务人员71名,病床36张,日门诊250人次。1984年迁经十路西首。近年来,科研工作进展较快。其中,头颅B型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婴儿脑室系统正常值测量及颅脑疾病的研究,胸腺素在小儿肾病综合症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等,分别达到国际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1989年,医院占地36.45亩(2.43公顷),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下设内、外、针灸推拿、眼、耳鼻喉、口腔、皮肤、麻醉、放射、检验、特检、儿童保健等科及新生儿、神经、血液、呼吸、肾脏等门诊;有7个病区,病床200余张,医务技术人员237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0人,主治医师69人);全年门诊27.6万人次,收住院6571人次。
济南第二机床厂职工医院 位于南辛庄西路9号。1961年由厂卫生科改建而成,有病床50张,医务技术人员28人。1974年新建医院大楼,下设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家属保健站、注射室,有病床100张。80年代,先后购置腹部B型超声波探查仪、氧气发生器、供氧器、X光机、心电监护仪、床边X光机等器械,能进行胃大部切除、肾切除、甲状腺肿瘤摘除、四肢骨外科等手术,脑血管、心血管病诊治成功率较高。1989年,医院占地6.6亩(0.44公顷),建筑面积3294.4平方米;下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口腔科、理疗科、保健科、观察室、注射室、治疗室、检验科、放射科、中药房、西药房、心电图室、超声波室、心电监护室、普通制剂室;有病床80张,医务技术人员10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主管护师、主管药师49人);全年门诊15.43万人次,收住院412人次,临床治愈率86.6%。
济南机车工厂职工医院 位于槐村街73号。始建于1961年,有医务人员36人。1964、1965、1976年,先后建成病房大楼(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门诊大楼(建筑面积511.35平方米)和疗养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80年代,先后添置了胃镜、心脏急救监护仪、X光机(500mA)、影像增强电视系统、全功能麻醉机等重要设备。能开展心肌梗塞、急性脑血管病变等常见重危病人抢救和胃大部切除、子宫全剔等一般普外手术。1989年,医院占地17.18亩(1.15公顷),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下设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口腔科、五官科、中医科、防疫科、放射科、检验科、特检室、药房、家庭病床科;有病床100张,医务人员14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35人);全年门诊157110人次,收住院778人次,临床治愈率92.7%。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9至1904年槐荫区地理、经济、城市建设、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贸、经济综合管理、综合政务、卫生、社会生活、组织机构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槐荫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