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统战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槐荫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66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统战工作
分类号: D613
页数: 2
页码: 275-2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槐荫区的统战工作历程。1949年至1956年期间,槐荫区动员各界人士参加多项运动,包括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思想改造、三反、五反等,并鼓励工商业者参与社会主义改造。
关键词: 槐荫区 政治 地方组织 统战工作

内容

团结各界人士 1949~1952年,动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广大知识分子和民族工商业者参加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等运动。1953~1956年,鼓励工商业者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各种形式,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其中65名党外人士当选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委员。1957年,全区1478名资方人员开展向党交心活动,共提意见66078条。之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接受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等问题进行辩论,并制定自我改造规划。随即开展“务虚”活动,1455年资方人员提出问题、建议7485条。1958年,发动全区工商界人士积极参加大办钢铁和献才能、献技术活动,共献旧钢铁436吨,黄金248两,白银1630两;献计策2801条(被采纳2236条)。1960~1964年召开工商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加的“神仙会”,坚持三不政策(不打棍子、不抓辫子 不戴帽子)和三自方针(自己摆问题、自己谈认识、自己解决问题),进一步融洽了党和政府与他们的关系,调动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文革”期间,统战工作中断,各界人士遭受“四人帮”迫害,造成大量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85年,统战对象扩大为10个方面、1万余人,其中民主党派103人,非党知识分子1122人,工商联会员283人,少数民族6147人,归侨、侨眷648人,台胞台属400人,原起义投诚人员16人,个体工商业者1654人。1986年,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建立统战工作联络组、统战理论研究会。1989年,进一步巩固、完善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制度,先后召开党外人士会议10余次。
  落实统战政策 1978~1979年,对53名党外“右派”予以平反,妥善安置;对“文革”中戴上历史反革命分子或坏分子帽子的4名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全部摘帽,予以安置。1979年起,先后归还“文革”中侵占的私房55间,宗教用房28间;为449户统战对象清退“文革”中被查抄的财物;“文革”中被遣返农村的5名工商业者,2名返回济南,3名就地办理退休。1984~1985年,为13名错划右派和工商业者补发“文革”中扣发的工资66009.65元;为12名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颁发了证书。
  对台工作 80年代,区委有关部门和各级党组织利用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做好对台工作对促进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各级分管领导亲自走访台属,进行思想政策教育,帮助他们排忧解难。1986年后,区委统战部和各街道办事处、镇党委的负责人亲自登门看望回区探亲的台胞,对其中职务较高、影响较大的人物进行了宴请。根据台胞的身份和思想基础,顺乎自然地向他们宣传党的对台方针政策,并听取他们对大陆各方面的意见。1988年接待来区探亲台胞110人,比1987年增长近10倍;1989年为94人。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槐荫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9至1904年槐荫区地理、经济、城市建设、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贸、经济综合管理、综合政务、卫生、社会生活、组织机构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槐荫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