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蔬菜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槐荫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58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蔬菜生产
分类号: F326.1
页数: 5
页码: 159-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槐荫区农业经济的蔬菜生产情况。
关键词: 槐荫区 农业经济 蔬菜生产

内容

区划
  段店镇 1949~1954年,郊三区段店、张庄、老屯、匡山、联五等乡(现段店北路、张庄路、匡山3个街道办事处地区)及郊五区大金庄、睦里2个乡(现段店镇地区)等15个村为半菜区,有菜田约3000亩(200公顷)。1955年后面积逐步扩大,形成纯菜区和半菜区。“文革”期间面积略有减少。1980年后迅速扩大。1987年起实施“东菜西移”。1989年,29个村为纯菜区,5个村为半菜区,总面积达1.13万亩(757公顷),约占全市菜田面积的1/4,为济南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
  吴家堡镇 解放初,各村有少量菜田,以群众自食为主。1956年起逐步发展藕田。1959~1961年开展生产救灾,扩种菜田2000亩(133公顷),形成半菜区。1963年后,仅新沙王庄、南沙王庄、南吴家堡保留菜田300亩,部分蔬菜上市。80年代实施“南菜北移”,菜田略有扩充。1989年,3个村为纯菜区,2个村为半菜区,总面积840亩(56公顷)。
  品种 50年代有20余个品种,以传统菜为主,产量低,质量差,周期短,粗菜比重大。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通过人工选择、引进、培育等途径,形成一批适应本地种植条件和食用习惯的优良品种,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周期长,精细菜比重大。1989年达9大类、60余个品种,其中绿叶菜有小白菜、菠菜、油菜、芹菜、茴香苗、芫荽、雪里蕻等;茄果类菜有茄子、番茄、辣椒、甜椒等;瓜类菜有黄瓜、冬瓜、西葫、丝瓜、南瓜等;豆类菜有芸豆、豆角、蚕豆、豌豆、毛豆、扁豆等;葱蒜类菜有韭菜、圆葱、大葱、大蒜、青蒜等;根茎菜有萝卜、莴苣等;结球类菜有大白菜、甘蓝、花椰菜等;薯芋类菜有马铃薯、山药、芋头等;菌类菜有平菇、金针菇、银耳等。其中,段店镇大金庄、大杨庄、张庄、大饮马庄、小董庄的“盖韭”,老屯的“济南叶儿三黄瓜”、“青麻叶白菜”、“早春甘蓝”,大金庄的小长茄,朱庄、田庄的秋黄瓜,张庄的菠菜,匡山的圆葱,新沙王庄的西红柿等均享有一定声誉。
  蘑菇 1978年,西郊公社张庄村军队离休干部颜锡笙自学蘑菇养殖。1983~1984年主要进行室内栽培。1985年开展大田菌菜间作试验。1988年承担市科委食用菌“大田阳畦高产栽培”试验,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同年,在段店镇大金村建立“槐荫食用菌研究所”,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1989年,全区菌菜间作达500余亩(34公顷),年产60万公斤。十几年来,颜锡笙刻苦钻研蘑菇栽培技术,先后引进、培植优良品种40余个,并将自己的成果无私地奉献给集体和群众,为发展蘑菇生产,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栽培 50年代初开始发展保护栽培,普遍采用风障、阳畦,早春用稻草覆盖。1955年,蔬菜技术员齐伯彦在老屯建起西郊第一栋蔬菜温室。1956年,以老屯、刘家场、阎千户为中心发展玻璃阳畦。1957年,郊区段店区、玉符河区共兴建温室1038平方米。1964年,老屯村首次将塑料薄膜用于蔬菜栽培,实行马铃薯、玉米间作。是年,保护栽培面积达800余亩(50余公顷)。1980年后,广泛推广地膜覆盖、塑料大棚、弓棚、地热线育苗及菌菜、菌粮、菌果间作等新技术。1988年,段店镇被列为济南市保护栽培基地之一。1989年,全区共建塑料大棚1810亩(121公顷),菌菜间作500亩(34公顷)。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各地总结出一系列蔬菜种植新技术,有小金庄何俊岭的“6月27日至7月5日栽种,改平畦为高畦,改东西方向为南北方向,改人字架为篱壁架,改灌溉沟为有灌有排”等秋黄瓜栽培技术;大金庄郑甲保的“苗期蹲苗,中期追肥、摸杈打顶,后期打头,结回头瓜”等春黄瓜栽培技术;大金庄郑伯承的“小畦改大畦,二帮畦改根子畦”等盖韭栽培技术。
  产量 解放后,蔬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蔬菜总产量、平均亩产量逐步增长,出现了50~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下期的发展兴盛期。其中1989年总产8500万公斤,为1984年的1.6倍。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槐荫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9至1904年槐荫区地理、经济、城市建设、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贸、经济综合管理、综合政务、卫生、社会生活、组织机构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槐荫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