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槐荫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55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地名
分类号: K928.2
页数: 21
页码: 70-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槐荫区地名包含路和巷分别为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经四路、经五路、北小纬九、三角线街等。
关键词: 槐荫区 经五路 北小纬九

内容

1989年,辖区共有路、街、里、巷134条,村庄115个。
  路
  经一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西市场、五里沟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04年(清朝光绪三十年),山东巡抚周馥会同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开辟商埠,所附《济南商埠全界图》中,将该路定名为“经一路”。
  经二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中大槐树、西市场、五里沟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14年《济南指南·商埠大概》载:“二马路”。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所附《济南商埠全界图》(以下简称1924年《商埠全界图》)标注为“经二路”。
  经三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西市场、五里沟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14年《济南指南·商埠大概》载:“三马路”。1924年《商埠全界图》标注“经三路”。
  经四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西市场、五里沟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中标注为“经四路”。
  经五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西市场、五里沟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中,将该街标注为“经五路”。
  经六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振兴街、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中,将该街标注为“经六路”。
  小经六路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30~1938年间此处仅有几户人家,后住户逐渐增多,形成一条贯通纬九路与纬十二路的大街。日伪时期(1937~1940年)命名为“小经六路”。
  经七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振兴街、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中,将该街标注为“经七路”。
  经十路 位于辖区城区中部,路经营市街、南辛庄、振兴街、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41年,日伪政府开辟南商埠,修筑一条东起红桥、西止营市街北口的大道。194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兴亚大路”。1946年改称“经十路”。
  纬五路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将该街标注为“纬五路”。
  纬六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五里沟、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14年前形成道路。1924年《商埠全界图》将此街标注为“纬六路”。
  小纬六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五里沟、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将此街标注为“小纬六路”。
  纬七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五里沟、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14年形成道路。1924年《商埠全界图》将此街标注为“纬七路”。
  纬八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五里沟、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将此街标注为“纬八路”。
  纬九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五里沟、振兴街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中,将该街标注为“纬九路”。
  北小纬九 路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13年前后,军阀孙传芳、商人于化龙等4家先后在此建房,形成一条贯通经一路与经二路的胡同,因此路位于纬九路与纬八路之间,故名“小纬九路”。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为避免与经六路以南的小纬九路重名,改名为“北小纬九路”。
  南小纬九路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北部。1930年前后形成道路。因位于纬九路以西,故称小纬九路。为避免与经一路小纬九路重名,1980年调整为“南小纬九路”。
  纬十路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24年《商埠全界图》中,将此地标注为“纬十路”。
  小纬十路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30年左右形成道路。因其直通纬十路,当地群众通称纬十路。1956年定名为“小纬十路”。
  纬十一路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此街原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1930年前后形成大街,定名为“纬十一路”。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有“西南乡区,纬十一路”的记载。
  小纬十一路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30年前只有南北街的一段,因与纬十一路平行,故名为“小纬十一路”。后几经变迁,逐渐形成东西走向的胡同,仍称“小纬十一路”。
  纬十二路 位于辖区城区中部,路经振兴街、西市场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3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中将北起津浦铁路、南至经二路的一段标注为“纬十二路”。194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中,纬十二路已通至“兴亚大路”(今经十路)。
  水泥厂路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南部。原为五里牌坊至刘长山的小路。1958年成为水泥厂的主要运输道路,定名为“水泥厂路”。
  丁字山东路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属德兴街和五里牌坊北街。因其西接丁字山,1980年命名为“丁字山东路”。
  机床二厂路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1948年前为辛庄营垣内的便道,解放后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群众习称“机床二厂路”。1980年正式命名为“机床二厂路”。
  南辛庄西路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07年建立辛庄营垣后形成道路。解放后成为机床二厂通外的主要通道,称“机床二厂路”。因东靠南辛庄,1980年命名为“南辛庄西路”。
  刘长山路 位于辖区城区西南部,路经南辛庄、振兴街等街道办事处地区。建国初形成道路。因位于刘长山南麓,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取名为“刘长山路”。
  丁字山路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为丁字山下的运石小路,群众习称“畜牧公司路”,因其靠近丁字山,1980年命名为“丁字山路”。
  济齐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北大槐树、匡山等街道办事处和吴家堡镇地区。该路是济南通往齐河县的主要交通干线,故名济齐路。
  铁配路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南部。1959年济南压铸厂迁至此处,新修一条由营市南街(现经十路)通往厂区的道路。因此街紧靠济南铁路局配件厂,1980年命名为“铁配路”。
  堤口南路 位于辖区城区北部,路经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该街位于堤口路以南,故名。
  街
  岔路街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始载“岔路街”。
  槐村街 位于辖区城区西部,跨中大槐树、营市街两个街道办事处地区。1956年将南大槐树北街西口以南至营市街北口的一段定名为“槐村街”。1980年将机车工厂北门至南大槐树北街西口一段南北街并入槐村街。
  三角线街 位于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因此街位于供火车头转向使用的三角形铁路线地带,1980年定名为“三角线街”。
  北大槐树街 位于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早年是北大槐树庄的中心街道。建国前夕定名为“北大槐树街”。
  北大槐树南街 位于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属北大槐树街。1970年,在铁道路基处建起楼房12幢,形成街道。因北靠北大槐树街,1980年定名为“北大槐树南街”。
  昆仑街 位于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1939年前后形成街道。因此街处于市区西北端,取“日落昆仑”之意,定名“昆仑街”。
  中大槐树北街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建国前夕定名为中大槐树街,建国初改称“中大槐树北街”。
  中大槐树南街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旧为中大槐树庄内的小巷,1947年称中大槐树街。建国后定名为“中大槐树南街”。
  中大槐树东街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旧为中大槐树庄内的一条小巷,1950年命名为“中大槐树东街”。
  南大槐树北街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旧为南大槐树庄的中心街道。建国后定名为“南大槐树北街”。
  南大槐树南街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南大槐树庄内的小巷,建国后定名为“南大槐树南街”。
  南大槐树西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旧称“棚户”。建国后命名为“南大槐树西街”。
  碧梧街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旧时此地因多娼妓而取名“凤凰街”。1930年,当地群众忌讳此名,公议改称“碧梧街”(取“凤落梧桐”之意)。
  公义街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28年,王守长出面与四邻商议,取街名为“公义街”。
  顺祥街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16年仅有几家小商人住此,无正式街名。1918年,冷姓商人在此处办起一处“顺记货栈”,后以货栈名命名为“顺祥街”。
  公祥街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24年几户资本家在此建房形成街道,商号众多,由商人合议取名为“公祥街”。
  六顺街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为小商贩聚居地,无名称。日伪时期因此地西通纬六路、东通小纬六路,伪保长李润芝取名“六顺街”,为“六六大顺”之意。
  五里沟东街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东北部。原为由梁家庄经五里沟至北大湾的自然排洪沟。1936年,“五里沟庄公民赵文风、张九龄等人呈请速修水沟以弭水患”,将庄内排洪明沟修为涵洞,形成一条贯通经一路与经二路之间的小巷。1956年定名为五里沟东街。
  五里沟西街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1956年,定名为五里沟西街。
  槐荫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据传,1914年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在此建起一排铁路公寓,习称“红房子”。1920年后陆续有人迁居公寓周围,形成不规则的居民区。1930年将此处命名为“槐荫街”,为受南大槐树庄管辖之意。
  西槐荫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1935年前此处住有十几户人家,因靠近“槐荫车站”,故称“槐荫街”。1956年调整为“西槐荫街”。
  小槐荫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1953年形成街道。因靠近槐荫街,1980年命名为“小槐荫街”。
  槐荫南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原系槐荫街和营市南街的一部分。1980年命名为“槐荫南街”。
  营市西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64年形成一条无名土街,属营市街。1980年调整为“营市西街”。
  营市 街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辛庄营垣建成后,许多逃荒者在此搭棚营生,逐渐形成街市。因靠近兵营,故称为“营市街”。
  营市东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79年后陆续在此兴建宿舍楼,形成一条由道德北街至经十路的通道。因位于营市街之东,1980年命名为“营市东街”。
  机车新村一街至六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53年,济南铁路工厂(现济南机车工厂)在此兴建职工宿舍。1957年扩大规模,改称”机车工厂新村”。1980年,将新村划为6条街,按顺序排列,分别命名为机车新村一街、机车新村二街、机车新村三街、机车新村四街、机车新村五街、机车新村六街。
  北小辛庄西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原为北小辛庄村西的一条土路,1980年后逐步形成以居民为主的街巷。因此街位于村庄西部,故称“北小辛庄西街”。
  北小辛庄东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早年为南辛庄的农田。1938年,刘文尊在北端开设“泰安客栈”,后陆续有人在此租地晒粪,开辟花圃,称为“大槐树棚户街”。1980年调整为“北小辛庄东街”。
  道德西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南部。原为南大槐树庄庙地。1935年,瓦工王庆海、孙成孝和商人安项九在此租地建房,形成里巷。因位于道德街西部,故称“道德西街”。
  道德中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沟。1940年后,沟南、北居民逐渐增多,建国前形成若干街巷,无名称。因其位于道德南街、北街之间,1956年定名为“道德中街”。
  道德北街 位于辖区城区中部,跨越道德街、营市街两个街道办事处地区。原为南大槐树庄的农田和坟地,东部有零星住户。1926年,商埠西南乡保安大队一分队队长李大琛在此盖房出租,与原有住户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初名“永和街”,后改为道德街。后住户逐渐增多,形成若干街巷,又由道德街派生出道德北街。1947年《济南市街道统计表》载有“道德北街”。
  西新一街至三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此处原为南大槐树庄的田地。1930年前后,城内西关王姓瓷器商在此建房百余间出租,形成一条南北胡同,因位于商埠西端,取名“西新街”。后房屋增多,与西新街并列形成三条胡同。统称“西新街”。建国后,按顺序分别命名为西新一街、西新二街、西新三街。
  中心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25年前,此处只有几家棚户。1926年,商埠西南乡保安大队一分队队长在此建房,形成一条南北胡同,初称“永和街”,后改称“道德街”。随着住户的逐步增多,形成若干街巷,又由道德街派生出道德北街等若干街名。建国后调整街巷名称,因该街原为道德街,故命名“中心街”。
  道德一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南部。原为墓地。1945年,裕昌砖瓦窑厂经理赵春选在此建房,后从其父子名字内各取一字,为此街起名“春林里”。1946年,以道德街(现中心街)为中心重新划定名称,因此街位于道德南街、北街之间的最东端,故名“道德一街”。
  道德二街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南部。日伪时期形成街巷。抗日战争胜利后,按排列顺序命名为“道德二街”。
  道德三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原系棚户区。日伪时期形成一条土街。抗日战争胜利后,按排列顺序命名为“道德三街”。
  道德四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早年为“王家花园”。1945年后逐渐形成街巷。抗日战争胜利后,按排列顺序命名为“道德四街”。
  小辛庄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30年前后此处只有十几户人家,因靠近西辛庄,将村内两条平行的胡同取名“小辛庄”。1980年定名为“小辛庄街”。
  德兴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此街北端东侧的一条实胡同。国民党时期,保长段德顺以自己名字中的“德”字,为胡同命名为“德兴街”。1952年,济南火柴厂在此兴建宿舍,形成街道,沿称“德兴街”。
  德兴南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1956年前后形成宿舍区,属德兴街。1980年调整为“德兴南街”。
  德兴东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五里牌坊向西延伸的一段。1960年后,改成经十路向南、向西,与德兴街南北平行的一条街道。1980年定名为“德兴东街”。
  德兴西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德兴街的一部分。1980年调整为“德兴西街”。
  振兴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日伪时期有少数住户。1940年,“振兴货栈”经理在此办起一处小学,取名“振兴小学”。后将此街以学校名命名为振兴街。
  振兴中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解放前为棚户。建国后形成贯通经七路与经十路的小巷,属振兴街。1980年调整为“振兴中街”。
  振兴东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原位于小辛庄西,取名“西小辛庄”。1939年开拓纬十二路,该街只剩路西一段。1956年并入振兴街。1980年又从振兴街划出,命名为“振兴东街”。
  振兴西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原为振兴街的一部分。1980年将振兴街划为四条街,此街为“振兴西街”。
  前卫街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属纬七路和小纬六路南街。1980年将此街从纬七路和小纬六路南街中划出,以街内七二一三厂印刷的《前卫报》命名为“前卫街”。
  五里牌坊东街、西街、南街、北街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193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五里牌坊南街”。建国后将此处划分为五里牌坊东街、西街、南街、北街。
  西光明街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为郑家坟地。1938年后有人居住。1980年,定名为“西光明街”。
  中光明街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建国初形成街道,属光明街。1980年定名为“中光明街”。
  公修街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原系农田。1930年前后陆续有人在此租地安家,形成一条土街。1932年,街长王兴三动员住户集资铺路,后将此街命名为“公修街”。
  小纬六路南街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此街北端原系一土岗子。1930年,“济丰”、“裕顺”、“义和成”三家窑厂集资将土岗开为道路。1941年窑厂停业,陆续迁来住户,形成居民区。因该街位于小纬六路之南,故名“小纬六路南街”。
  南辛庄街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西辛庄”的中心街。1934年西辛庄改称南辛庄。1980年定名为“南辛庄街”。
  南辛庄南街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为南辛庄的一部分,后成为通向丁字山的便道。1960年后修铺成路。因该街位于南辛庄以南,1980年命名为“南辛庄南街”。
  南辛庄中街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南辛庄的一条南北街。1980年定名为“南辛庄中街”。
  南辛庄东街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原属南辛庄的一部分。1980年命名为“南辛庄东街”。
  忠厚街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1912年形成道路。1929年民众公推司成龙为此街取名,司崇尚忠诚厚道,取街名为“忠厚街”。
  里
  二合里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30年前后始有人居住,名为“棚户”。1938年后,驻地日军粮食收购站嫌此名不雅,改称“二合里”。
  裕津里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1929年前后,津浦铁路济南机厂部分天津籍工人在此建房居住,形成一条较齐整的南北胡同,取名“裕津里”,意为居此的天津人富裕起来。
  裕兴里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农田。1930年后,津浦铁路济南机厂职工刘升广和南大槐树庄于广志在此建房,逐渐形成里巷。抗日战争胜利后,因此里巷靠近裕津里,起名“裕兴里”,为富裕兴旺之意。
  裕华里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农田。1930年前后,南大槐树庄边希恩、韩英祥在此建房居住,后逐渐形成居民区,习称“边韩小庄”。后循“裕”字头,取名“裕华里”。
  裕仁里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南大槐树庄农田。日伪时期逐渐迁来住户,形成里巷。抗日战争胜利后,循“裕”字头,取名“裕仁里”。
  裕福里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南大槐树庄内的里巷。国民党政府时期,循“裕”字头,起名“裕福里”。
  裕忠里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原为南大槐树庄的里巷。国民党政府时期,循“裕”字头,起名“裕忠里”。
  裕明里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原为南大槐树庄的里巷。国民党政府时期,循“裕”字头,起名“裕明里”。
  裕信里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原为南大槐树庄的里巷。国民党政府时期,循“裕”字头,起名“裕信里”。
  道德一里至四里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30年前为包工头侯永奎家的墓地,后来形成里巷。国民党政府时期,将道德中街与南街之间的四条胡同分别命名为道德一里、道德二里、道德三里、道德四里。
  保安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原是一片荒地。1920年,济南“永记营造厂”在此盖起四十多个院落,形成三条里巷,分别命名为“东保安里”、“西保安里”和“曜东里”。1963年,东保安里拆迁建立济南第二十中学。1965年,曜东里并入经六路,西保安里定名为“保安里”。
  隆新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1918年德国商人白尔太开办的太隆发网厂女工宿舍。1922年,将房子卖给中国职员,起名“隆新里”,意为太隆的产业,新为中国人所有。
  德邻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德商太隆发网厂占地。1922年,将土地卖给中国人,逐渐盖起数座小院,形成里巷。因与德商工厂相邻,起名“德邻里”。
  永和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18年由元隆太建筑厂包建,定名“永和里”,寓“永远和睦相处”之意。
  公信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20年由高都司巷天主教堂出资,中美建筑工厂建造。住户为天主教徒。副主教海德丰(德籍)为其取名“公信里”。
  工业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东北部。原是一高坡地。1926年,赵长业在此兴建住房,因居住者均为木瓦业工匠,故起名“工业里”。
  清繁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1936年前,日本人在此处开设牛奶场。后日本“协和洋行”在此盖起十几座对称的院落,形成里巷,以洋行老板“清繁”的名字命名为“清繁里”。
  高安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33年前仅有少数住户。同年,济南试验所化工师孙清三在此修建一处较大住宅,为祝其父母长寿而取名“高安里”。
  宝善一里至三里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45年前后始有人居住,因北端南北胡同内有“宝仙居”酱园而取名“宝善里”。国民党政府时期,将宝善里南面三条胡同分别命名为“宝善一里、宝善二里、宝善三里”。
  福德里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1939年秋,鲁西火柴公司经理靳福堂在此建房出租,形成一条不规则的街巷。因其家堂号为“福德堂”,故将此里定名为“福德里。”
  宝明里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为中大槐树庄农田。1938年后逐渐形成居民区。为与北面“宝善里”相对称,将此街命名为“宝明里”。
  德昌里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1925年前后,营造商侯永魁在此建房出租,形成一条由纬十一路至中大槐树东街的狭长小巷,侯为其取名“德昌里”。
  善德里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日伪时期,一司姓商人在此办起一个草绳社,专收社会遗孤干活,后此里取名“善德里”,为行善积德之意。
  梁苑里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据传,韩复榘所属第五师一等参谋上官建勋在此买地基一块,邀同僚王学彦等同建公馆,形成一条贯通经二路与经三路的里巷。借用汉代梁孝王“筑梁苑待宾客”的典故,取名“梁苑里”。
  大生里 位于经三路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3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大生里”。建国后,济源里、恒善里并入,仍称大生里。
  福音里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18年,由中华基督教教友捐资、教会出面,建房300余间,形成一条贯通经三路与经四路之间的土巷。193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标注为“福音堂”,亦称“福音里”。
  槐村东里、西里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45年后,此地居民增多,逐步形成两条不规则的南北胡同,因地靠南大槐树庄,习称“槐村里”。1956年将槐村里划分为东里、西里。
  巷
  槐家巷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原为菜园地。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商人王盛三等在此开设茶馆、剧场、澡塘,形成一条街巷,因街中有几棵老槐树,习称槐巷,后定名“槐家巷”。
  发祥巷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形成一条贯通经一路、经二路的土街。因街北端有“发祥马车栈”,故习称”发祥街”。1947年版《济南市街道详图》标注为“发祥巷”。
  村(庄)
  大金庄 段店镇政府驻地。位于区政府西8公里。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长清县志·地舆志》载:“大金庄”。后一直沿用此名。
  小金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2公里。明天启年间,金华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本地彭庄西落户。十余年后,兄弟二人见峨嵋山一带风景好,又迁至峨嵋山北,以姓氏取村名“金庄”。清顺治年间,因东有大金庄,遂改名为“小金庄”。
  刘家堂 位于大金庄东北3.5公里。明洪武年间,刘姓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刘家堂”。
  刘家庄 位于大金庄东3公里。明洪武年间,刘姓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刘家庄”。
  刘家场 位于大金庄东4.5公里。清宣统年间,刘姓由本地老屯迁此定居,住场园屋子,故名“刘家场”。
  前周王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4公里。明崇祯年间,周姓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周家庄”。1808年(清嘉庆十二年),王姓又迁此落户,遂改村名为“周王庄”。后分为两庄,此庄在南,称为“前周王庄”。
  后周王庄 村名史同“前周王庄”。该村在北,称为“后周王庄”。
  前屯 位于大金庄东北4公里。明万历年间,窦、苏两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因东有老屯,取村名为“小屯”。1937~1945年修路将村庄分为两部分,该村在南,定名“前屯”。
  后屯 位于大金庄东北4公里。村名史同“前屯”。该村在北,定名“后屯”。
  老屯 位于大金庄东北5公里。明洪武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从济南往西至常旗屯共72屯,此屯为头屯,故取村名“老屯”。
  水屯 位于大金庄西南3公里。明洪武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本村周围地势低洼,长年积水,故取村名“水屯”。
  担山屯 位于大金庄西南1公里。明洪武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地处腊山与峨嵋山之间,故取村名“担山屯”。
  常旗屯 位于大金庄西6公里。明洪武年间,常姓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此地设总旗,取村名“常总旗屯”,简称“常旗屯”。
  大饮马庄 位于大金庄东北2公里。明洪武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传说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地饮马,该庄较大,故取名“大饮马庄”。
  小饮马庄 位于大金庄北1.5公里。明洪武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相传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地饮马,该村较小,故取村名“小饮马庄”。
  腊山张家庄 位于大金庄南3公里。清乾隆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张家庄”。后习称“腊山张家庄”。
  张家庄位 于大金庄东2.7公里。清顺治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张家庄”,后简称“张庄”。
  小张家庄 位于大金庄东北2.8公里。清顺治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因该村较小,取村名“小张家庄”。
  大杨庄位 于大金庄南1公里。明万历年间,杨氏兄弟三人由河北枣强迁此地落户,以姓氏取村名“杨家庄”,后称“大杨庄”。
  小杨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6公里。明崇祯年间,杨姓由齐河县迁此落户,后柳姓又迁居此处,取村名为“杨柳庄”。后杨姓富,柳姓穷,柳姓迁至该庄西南。原杨柳庄遂改为“小杨庄”。
  匡山杨家庄 位于大金庄东北5公里。明洪武年间,杨、李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取村名“杨李庄”。清初,杨姓兴旺,改村名为“杨家庄”。因北临匡山,后改称“匡山杨家庄”。
  北八里庄 位于大金庄西3公里。清嘉庆年间,王大公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因距齐河县城八里,故称“八里庄”。1976年黄河泛滥,部分户迁至村北定居,称为“北八里庄”。
  南八里庄 位于大金庄西6公里。1976年黄河泛滥,原八里庄部分户迁至朱庄北定居,称为“南八里庄”。
  东谢屯、西谢屯 位于大金庄西6公里。明朝洪武年间,谢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取村名“谢家屯”。1976年黄河泛滥,该村迁至朱庄北建立两个村,分别取名为“东谢屯”、“西谢屯”。
  王府庄 位于大金庄南3公里。明洪武年间,王姓府官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取村名“王府庄”。
  新王府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6公里。清顺治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取村名“王府庄”。后与该庄西南柳家庄合并,取名“柳王庄”。1937年发大水,原柳家庄大部分住户迁出定居,柳王庄遂改名为“新王府庄”。
  大李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7公里。明初年,李洪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取村名“大李家庄”,惯称“大李庄”。
  小李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7.1公里。明洪武年间,李洪之弟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取村名“小李家庄”,惯称“小李庄”。
  筐李庄 位于大金庄西5公里。明万历年间,刘姓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取村名“新刘庄”。因该庄编筐户多,李姓家族大,遂改村名为“筐李家庄”,后简称“筐李庄”。
  由李庄 位于大金庄西6公里。该村钟楼碑文载:“大明国万历元年山东济南府长清县迤北由李庄有观音堂修钟楼一座”。村名沿用“由李庄”。
  八里桥 位于大金庄东6公里。清康熙年间,滕姓由长清县万德迁此落户,因靠八里桥,取村名“八里桥”。
  宋家桥位于大金庄西6公里。清宣统年间,宋姓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此地原有“博济桥”,以姓氏和桥取村名“宋家桥”。
  石头庄位于大金庄西南7公里。清顺治年间,史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取村名“史庄”。后来,庄上人家贫穷,长辈认为北邻朱庄是朱(猪)吃史(屎)不祥,遂改村名为“康庄”。之后,庄里群众依旧贫穷,又认为是朱(猪)吃康(糠)所致,嘉庆年间改村名为“石头庄”。
  朱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6公里。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朱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章丘县建立“朱庄”。明崇祯年间,全国动乱,朱氏被杀,其后代迁至长清县东北古祝阿城(古城)东南建村,取村名“朱庄”。
  新庞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7公里。1894年(清光绪十九年),黄河泛滥,长清县小庞庄、四里村等地人家迁此落户,取村名“新庞庄”。
  河头王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4公里。据该村王氏家谱载:南宋末年,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古祝阿锦绣川(玉符河)东岸,同周氏同住一村(现前周王庄),后因宗族矛盾,王氏又迁至玉符河西岸新立王家庄。因该村三面环河,俗称“河崖头王庄”,后沿用“河头王庄”。
  古城 位于大金庄西南4公里。原为祝阿(柯)故城址。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长清县志·地舆志》载:“祝柯:县东北境,本祝国,黄帝之后,周武王所封。春秋襄公十九年,盟于祝柯,《左传》所谓‘督扬’者也。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祝,是为祝国。后属齐国,为祝柯地。汉置县,改为祝阿,属平原郡。魏晋改属济南郡。南北朝改属东太原郡。隋,属齐州。唐天宝初,改祝阿为禹城县。唐乾元三年,安史之乱,李铣决河以陷贼,县为水坏,徒禹城于迁善村,而旧县遂呼‘古城’”。
  段店 位于大金庄东南3公里。战国魏人段干木路过此处遇雨投宿,临行时说:此地开店甚好,方便行人。后来很多人在此开店,取名“段店”。
  任家庄 位于大金庄南3.5公里。明洪武年间,任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任家庄”。
  彭家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3公里。明洪武年间,彭、王两姓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取村名“彭王庄”,后称“彭家庄”。
  于家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2公里。明洪武年间,于德水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于家庄”。
  演马庄 位于大金庄北2.5公里。明洪武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据传三国时曹操任济南相曾在此演习兵马,取村名“演马庄”。
  油牌赵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3公里。明洪武年间,赵姓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名“赵家庄”。1937年,在地下挖出一个卖油的牌子,改村名为“油牌赵家庄”,惯称“油牌赵庄”。
  位里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4公里。清雍正年间立碑为魏里庄。1937年,以“魏”之谐音,取村名为“位里庄”。
  匡山庄 位于大金庄东北7公里。唐朝末年,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因东靠匡山,取村名“匡山庄”。
  孔家村 位于大金庄东4公里。清朝年间,该村有一孔庙,取村名“孔家庙”。后因“庙”字不雅,改名“孔家庄”,又称“孔家村”。
  新河圈 位于大金庄西南8公里。1892年(清光绪十七年),黄河泛滥成灾,淹没村庄,长清县河圈村部分住户迁此落居,取村名“新河圈”。
  南北亭庄 位于大金庄东2.9公里。清康熙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庄南北形似亭阁,故名“南北亭庄”。
  营市庄 位于大金庄东2.6公里。1928年,有人迁此搭窝棚做买卖,因靠近营房,故名“营市庄。”
  阎千户 位于大金庄东5公里。明万历年间,有位阎千户迁此落户,取村名“阎千户”。
  叶家庄 位于大金庄东4公里。康熙年间,叶阁老由奉天来此定居,故名“叶家庄”。
  宋家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2公里。明万历年间,宋姓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宋家庄”。
  小董庄 位于大金庄北0.5公里。明洪武年间,一董姓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户少,以姓氏取村名“小董庄”。
  孟王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3公里。明崇祯年间,孟、王两姓从齐河桑梓店逃荒来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孟王庄”。
  田家庄 位于大金庄西3公里。明洪武年间,徐、胡、赵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因此地“七圣庙”和“三官庙”的钟上皆注有“田姓”,以田姓取村名“田家庄”。
  睦里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5公里。明洪武年间,穆姓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穆里庄。后以“穆”字谐音改为“睦里庄”。
  麻沟 位于大金庄西南6公里。明洪武年间,阎、吴、金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此地有一深沟,两岸野麻丛生,该庄建在沟嘴,取名“麻沟嘴”。1958年遭水淹迁庄南建村,取村名“新麻沟”,简称“麻沟”。
  龙王庙 位于大金庄西北6公里。原名“保辛庄”。1867年(清同治六年),因庄西玉符河有“龙王庙”,改村名为“龙王庙”。
  梁寨子 位于大金庄西6公里。清同治年间,梁姓从“龙王庙”搬到庄东头居住,取村名“梁寨子”。
  腊山新村 位于大金庄东南3公里。1963年,历城县西张庄部分户迁居腊山北麓,故名“腊山新村”。
  东小辛庄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日伪时期,裕昌窑厂在此盖房出租,形成一片居民区,因紧靠小辛庄,故名“东小辛庄”。
  水泥厂新村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1956年,济南水泥厂在此兴建职工宿舍,称“小梁庄17号”。1980年命名为“水泥厂新村”。
  机床二厂北村、南村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53年改为机床二厂职工宿舍,1958年成立家属委员会。1970年后,在兴济河南岸兴建南宿舍区。1980年,按其位置分别命名为“机床二厂北村”“机床二厂南村”。
  西吴家堡 吴家堡镇政府驻地。位于区政府西北8公里。1914年(明永乐十七年),王胜德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因东靠吴家堡,取名“西吴家堡”。
  东吴家堡 位于西吴家堡东0.5公里。秦朝用“五里一堡”作为军事上的联络信号。明洪武年间,守堡人吴汉三在此定居,取村名“吴家堡”。“西吴家堡”设村后,将“吴家堡”改为“东吴家堡”。
  南吴家堡 位于西吴家堡东南1公里。1886年(清光绪六年),东吴家堡部分群众因避水灾迁至坝南定居,取名“南小庄”。1936年改名“南吴家堡”。
  西沙王庄 位于西吴家堡东北3公里。相传唐朝天祐年间,该地有一沙王庙,将庙东西两村分别命名为“东沙王庄”、“西沙王庄”。
  新沙王庄 位于西吴家堡东3公里。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东沙王庄部分群众避水灾迁此居住,始称“新东沙王庄”,1936年改名为“新沙王庄”。
  南沙王庄 位于西吴家堡东2公里。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东沙王庄部分群众避水灾迁此定居,始称“南小庄”。1936年,村长王子太提议改为“南沙王庄”。
  东赵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1公里。明洪武年间,赵十九、赵二十兄弟二人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以烧黄土瓦盆为生,俗称“黄盆赵家庄”。因庄西有一赵家庄,后改名为“东赵家庄”。
  中赵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2公里。明洪武年间,赵建轩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以姓氏命名“赵家庄”。清朝年间,为同东赵家庄、西赵家庄区别,改名为“中赵家庄”。
  西赵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明洪武年间,赵久美由齐河县赵姐村迁此定居,取村名“赵家庄”。因庄东有一赵家庄,1945年改为“西赵家庄”。
  西王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8.5公里。明洪武年间,王景星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取村名“王家庄”。1968年撤销郊区合并公社,为与北王家庄区别,改名为“西王家庄”。
  北王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5公里。明洪武年间,王绘祖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以姓氏起名“王家庄”。1968年撤销郊区合并公社。为与“西王家庄”区别,以坐落位置取名“北王家庄”。
  西高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6公里。明天顺年间,高刚由本地高家庄迁此落户,取村名“小高家庄”。因“小高”不雅,1949年改为“西高家庄”。
  大高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4.5公里。明洪武年间,高仁美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取村名“高家庄”。明天顺年间,本村四世祖高刚迁出定居,该村改名为“大高家庄”。
  西张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10公里。清顺治年间,王风春由本省张店金岭镇迁此居住。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长清县志·地域志》载:“西张家庄”。
  棉花张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7公里。明天启年间,张龙、张虎、张豹兄弟三人由省内即墨县张家胡同迁此定居,贩卖棉花,取村名“棉花张家庄”,习称“棉花张庄”。
  大杨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6公里。明永乐年间,杨士贤由河北枣强迁居此地,取村名“杨家庄”。1951年加固黄河大坝,该村迁至坝南,分成两个自然村,户数多的村取名“大杨家庄”。
  小杨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7公里。1951年由杨家庄分出一自然村,因户数少,取名“小杨家庄”。
  中店铺 位于西吴家堡西3.5公里。明洪武年间,张、胡、赵、宋、彭等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开设店铺,因此处位于济南到齐河县城的中心点,故称“中店铺”。
  七里铺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明洪武年间,李、鲍二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开设店铺,因此地距齐河县东门七华里,故名“七里铺”。
  东曹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7公里。明洪武年间,曹子石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取村名“曹家庄”。后为与庄西曹家庄相区别,遂改名为“东曹家庄”。
  曹家圈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明洪武年间,曹子良由河北枣强迁至黄河滩边定居,取村名“曹家庄”。1886年(清光绪十一年),黄河发大水,群众搬至坝南月牙坝上定居,因四面环水,取村名“曹家圈”。
  石佛屯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2公里。该村原名“石佛寺”。1636年(明崇祯九年),王三公耕地耕出一大石人,用它代替小石佛,重建庙宇。因该村地势低洼,起名“石佛屯”。
  肖家屯 位于西吴家堡北0.5公里。明万历年间,肖纪先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取村名“肖家屯”。
  周官屯 位于西吴家堡西6公里。始建于唐朝,原名“小新庄”。北宋年间,山西洪洞县县官带兵来此修建周家楼。后人将烧砖瓦的洼地取名“周官屯”。
  三教堂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明洪武年间,李武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以姓氏起村名“李家庄”。1622年(明天启二年),村内修建三教(儒、佛、道)堂,改村名为“三教堂”。 阎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7公里。明洪武年间,阎氏兄弟三人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故名“阎家庄”。
  北店子 位于西吴家堡西11公里。该处是通往齐河的渡口,人们在此开店做生意,逐渐形成村落,始称“开河店”。1886年(清光绪十一年)黄河发大水,此处决口。人们忌讳村名不佳,因南有长清县南店子,遂改村名为“北店子”。
  席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10公里。明洪武年间,席善修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故名“席家庄”。
  申家庄 位于吴家堡西9公里。据清光绪年间重修镇武庙碑文记载:该庄前身为“石家庄”,以姓氏命名。后赵、申二姓兴旺。某年,赵家帮申家打赢官司,为感谢赵家,申家搬走时把全部财产送与赵家。赵家为纪念申家,将村名改为“申家庄”。
  鲁唐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5公里。明永乐年间,鲁、唐二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取村名“鲁唐庄”。
  邱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7.5公里。明弘治年间,邱德成由本省诸城来此定居,取村名“邱家庄”。
  美里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4公里。据七圣堂碑文记载,该村原名“小民屯”,因名称不佳,后改称“美里庄”。
  宋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3公里。该村宋氏家谱记载:1878年(清光绪四年),宋氏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故称“宋家庄”。
  董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4.5公里。1756年(明万历四年),董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起村名“董家庄”。
  刘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5公里。据该村《刘氏家谱序》记载:明朝年间,刘氏始祖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故名“刘家庄”。
  陈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6公里。该村原以姓氏定名。明洪武年间,李、赵、杜、曹、刘等十余姓先后迁此定居,仍沿称“陈家庄”。
  裴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6公里。该村原名小李庄。1628年(明崇祯元年),裴贵文由本省莱州府即墨县西北乡八里庄迁此定居,后裴姓人增多,遂将“小李庄”改为“裴家庄”。
  刘七沟 位于西吴家堡北4公里。明洪武年间,刘业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起名“西刘庄”。后因该村自然形成七道沟,与黄河连通,遂改名“刘七沟”。
  李家寺 位于西吴家堡北3.5公里。明天顺年间,李姓由河北枣强迁至此处“永安寺”东侧定居,起村名“李家寺”。
  邹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北3公里。明永乐年间,邹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因住地前有两棵大柳树,起名“双柳前邹家庄”。1921年改为“邹家庄”。
  蒋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北4公里。明永乐年间,蒋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起村名“蒋家庄”。
  段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4公里。明永乐年间,段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起村名“段家庄”。
  郑家店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4公里。明洪武年间,郑植星由河北枣强迁此开店,取村名“郑家店”。
  明里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该村前身为东辛庄与西辛庄两个自然村,后合并起名“明里庄”。
  小龙王庙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1937年黄河发大水,龙五庙被淹,少数住户迁此居住,取村名“小龙王庙”。
  韩家道口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6.5公里。明洪武年间,韩友才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在黄河渡口以摆渡为生,后取村名“韩家道口”。
  安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该村原以姓氏取名。清光绪年间,曹、赵、李、王四姓先后迁居此处,仍沿用“安家庄”。
  楚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2.5公里。该村原以姓氏命名。清同治年间,孙姓由现市中区西红庙村迁此居住,仍沿用旧村名。
  唐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2公里。明永乐年间,唐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唐家庄”。
  范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5公里。明永乐年间,范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范家庄”。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槐荫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9至1904年槐荫区地理、经济、城市建设、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贸、经济综合管理、综合政务、卫生、社会生活、组织机构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槐荫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