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政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槐荫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55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政区
分类号: P942
页数: 30
页码: 60-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槐荫区地理政区包含地理位置、区名的由来、建制沿革、行政区划、街道办事处等详细介绍。
关键词: 槐荫区 街道 地名

内容

第一节 地理位置
  槐荫区位于北纬36°37′~36°45′,东经116°47′40″~116°59′,济南市市区西部。北濒黄河,南依历城区、市中区;东邻天桥区、市中区,西接长清县。东西最大横距约15.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3.5公里。总面积151.4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30.57平方公里。
  第二节 槐荫区区名由来
  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故名盘龙庄。1573年(明万历元年)前,因庄内多古槐改称大槐树庄。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前,分为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区。1947年,取销南、北、中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解放后,先后派生出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荫街等街巷。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
  第三节 建制沿革
  1929年成立济南市政府,全市划为10个市区,辖区为第七区。范围(最远点。下同):北自经一路,南至五里牌坊;东起大纬六路,西到纬十一路。
  1941年,第七区改为商西区。
  1945年,商西区复称第七区。
  1948年济南解放,全市设11个市区,辖区为第七区。范围:北自津浦铁路,南至经十路;东起纬六路,西到纬十二路。面积1.96平方公里。
  1951年1月区划调整,全市设6个市区,辖区为第六区。范围:北自万盛街,南至刘长山;东起纬六路,西到津浦铁路。
  1955年9月,第六区改称槐荫区。1956年区划调整,辖区范围:北自津浦铁路,南至山东水泥厂(现济南水泥厂);东起纬五路,西到津浦铁路。1959年底区划调整为:北自经一路,南至山东水泥厂(现济南水泥厂);东起民权大沟,西到津浦铁路。1960年区划又调整为:北自津浦铁路,南至山东水泥厂(现济南水泥厂);东起纬五路,西至新河圈村。1961年5月恢复1956年区划。
  1966年8月,槐荫区更名为东风区。
  1973年7月,东风区复称槐荫区。1978年区划调整,辖区范围:北自堤口路、张庄路交叉口,南至刘长山;东起纬五路,西到兴济河。面积12.91平方公里。1987年区划调整为:北接黄河,南至卧牛山;东起纬五路,西到新河圈村。面积151.48平方公里。
  第四节 行政区划
  1929年为“坊、闾、邻”制,区下设10坊,每坊20闾,每闾5邻,每邻5户。1931年改为“保、甲”制,每保10甲,每甲10户。1938~1944年实行“坊、保、甲”制。区下设10坊,坊下为保、甲。1945年改为“保、甲”制。1946年12月,全区由41保、531甲合并为13保、312甲,每保24甲,每甲24户。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废除保、甲制,建街、闾政权,辖区下设8个街政委员会、127个闾。1951年1月,第七区与第九区的中大槐树街、道德街和第十区的万盛街、槐荫街合并为第六区。1952年12月建立7个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按居民委员会区域建立7个街道办事处。1955年9月,郊六区五里乡划归第五街道办事处。同年12月,各街道办事处按地名改称经三路、西市场、中大槐树、道德街、振兴街、营市街、北大槐树等街道办事处,共57个居民委员会(含4个家属委员会)。1956年7月,市中区纬五路和小纬六路南街以西的部分地区划归经三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万盛街以北地区划归天桥区。1959年12月,市中区大观园、四里村、岔路街、杆石桥、经七路、经二路、魏家庄、馆驿街等8个街道办事处划归槐荫区,全区下设15个街道办事处。1960年6月改划为槐荫人民公社大观园、四里村、机床一厂、杆石桥、经七路、经二路、馆驿街、经三路、机车工厂、机床二厂、振兴街等11个分社。同月,历城县西郊人民公社28个生产大队和南郊人民公社3个生产大队及白马山铁路职工宿舍划归槐荫区,四里村、机床一厂、大观园、经二路、经七路、馆驿街、杆石桥等7个分社复归市中区;辖区划为经三路、机车工厂、机床二厂、振兴街、西郊等5个分社。1961年5月,西郊分社复归历城县;辖区下设经三路、西市场、机车工厂、机床二厂、振兴街等5个分社。1962年6月划为经三路、西市场、中大槐树、道德街、振兴街、营市街、北大槐树、五里沟、青年公园等9个分社。1963年2月,分社改称街道办事处。1978年9月,历城县英雄山公社南辛、北辛两个生产大队分别划归槐荫区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和道德街街道办事处。1979年9月,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划出南辛庄及机床二厂宿舍等地区成立南辛庄街道办事处。1987年5月,郊区段店镇、吴家堡镇划归槐荫区。1989年9月,撤销经三路街道办事处,划归五里沟街道办事处;撤销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其纬十二路以东区域划归西市场街道办事处,纬十二路以西区域划归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从段店镇划出14个行政村,建立匡山、段店北路、张庄路等3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划为西市场、中大槐树、道德街、振兴街、营市街、五里沟、青年公园、南辛庄、匡山、段店北路、张庄路等11个街道办事处和段店、吴家堡两个镇,共129个居民委员会(含16个家属委员会)、96个村民委员会、110个自然村。
  第五节 街道办事处(镇)地区
  西市场街道办事处 1952年为第二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更名为第二街道办事处。1955年12月,以本地区“西市场”命名为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后几经易名。1978年5月复称西市场街道办事处。1989年9月,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纬十二路以东地区划归西市场街道办事处。该街道办事处地处辖区城区北部,津浦铁路、经二路、纬十二路等穿越,面积0.71平方公里。辖16个居委会(含1个家委会),21条街巷。有汉、回、满、壮、蒙古等5个民族,共28654人。该地区为商业区,建有纬十一路农贸市场、西市商场、德达商场、小商品市场和纬十二路商业街等。北大槐树街为城区回民主要聚居地。区政府驻经三路379号。
  1958年后逐步建起街办企业。至1978年,胶木厂、纸箱厂、仪器仪表厂、压力表厂、钢窗厂等5处街办企业先后转为区直企业。1979年后陆续建起低压锅炉厂、机床标牌厂、服装厂、锅炉附件厂、机床维修厂。1985~1988年,街居生产总值、商业营业额、工商利润均居各街道办事处之首。其中1987年,街居工商利润最高达382.66万元;低压锅炉厂、瑞祥茶叶公司全年利润分别为247.07万元和90万元,居区属工商企业之首。1989年,低压锅炉厂划为区单列企业。是年,街居生产总值、商业营业额、工商利润分别为948.8万元、1921.6万元和103.29万元。
  该地区驻有槐荫区委、槐荫区人民政府等100个单位(中央单位1个,省属单位3个,市属单位56个,区属单位38个,军事单位1个,外地单位1个)。
  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1952年为第三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更名为第三街道办事处。1955年12月,以中大槐树街命名为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后几经易名。1978年5月复称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1989年9月,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纬十二路以西地区划归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该街道办事处地处辖区城区西北部,面积1.46平方公里。辖15个居委会(含3个家委会),20条街巷。有汉、回、满、壮、蒙古、朝鲜、锡伯、仫佬等8个民族,共16344人。该地区主要为居民居住区,是中共山东和济南地方组织早期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地点之一。1925、1946年,先后建立“中共津浦铁路济南机厂(现济南机车工厂)支部”和“中共马进支部”。
  1958年后逐步建起街办工业。1963年,童鞋厂、拔丝编织厂、轮胎翻新厂、五金熔炼厂等转为区直企业。1963~1979年,相继建起皮鞋厂、标牌厂、医疗器械厂、五金加工厂。1984年,节能设备厂在省内首家研究开发热管换热新技术。1989年街办企业有热管茶炉厂、节能设备厂、医疗器械厂、热管应用技术研究所试验厂等4个。全年街居生产总值1320万元,创利润71.57万元;商业服务营业额387.13万元,创利润18.01万元。
  该地区驻有济南木材公司、济南燃料公司等56个单位(省属单位3个,市属单位35个,区属单位17个,军事单位1个)。
  道德街街道办事处1952年为第四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更名为第四街道办事处。1955年12月,以该地区道德街命名为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后几经易名。1978年5月复称道德街街道办事处。1989年,该街道办事处地处辖区城区中部,面积0.62平方公里。辖12个居委会,25条街巷。有汉、回、满、藏、朝鲜、锡伯、仫佬等7个民族,共17583人。该地区主要为居民居住区。槐荫公园位于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南部。
  1958年秋,第四居委会试办红旗生产服务合作社,后逐步建起街居生产厂(组)。1971年有生产厂(组)14个,1978年达19个。1989年,塑料制品厂、建材厂划为区计划单列企业;街办企业有印刷装订二厂、化工印刷材料厂、友谊食品厂、老茂生糖果厂、汽车修理厂、铆焊设备厂等6个。全年街居生产总产值1301.46万元,创利润88.33万元;商业服务营业额3342.62万元,创利润42.01万元。
  该地区驻有山东省卫生学校、济南塑料一厂等35个单位(省属单位1个,市属单位15个,区属单位17个,军事单位2个)。
  振兴街街道办事处 1952年为第五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更名为第五街道办事处。1955年12月,以该地区振兴街命名为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后几经易名。1978年5月复称振兴街街道办事处。1989年,该街道办事处地处辖区城区东南部,经十路、纬十二路穿越,面积2.52平方公里。辖19个居委会(含9个家委会),25条街巷。有汉、回、蒙古、满、苗、仫佬、壮、土家等8个民族,共30141人。该地区驻区工业企业较多。1989年,国家司法部部长蔡诚来视察,赞扬该地区为“依法治街的模范,综合治理的典型”。
  1954年建起第一个街办镀锌组。至1972年,玛钢厂、建材厂、被服厂、机械厂、综合加工厂、玻璃厂先后转为区直企业。后街居生产发展较快,1984~1988年,经济效益居各街道办事处前列。1989年,化工厂、起重设备厂、印刷材料厂划为区计划单列企业;街办企业有塑料厂、烤漆厂、建筑公司等。全年总产值12万元,创利润4.22万元。居办生产服务为全国城市街道办事处74强之一。全年产值、利润分别为699万元和78.7万元,商业服务营业额、利润分别为2575.3万元和39.94万元。
  该地区驻有山东省物资局、济南水泥厂等126个单位(省属单位8个,市属单位69个,区属单位49个)。
  营市街街道办事处 1952年为第六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更名为第六街道办事处。1955年12月,以该地区营市街命名为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后几经易名。1978年5月复称营市街街道办事处。1989年,该街道办事处位于辖区城区西北部,津浦铁路、经十路穿越,面积2.37平方公里。辖17个居委会,32条街巷。有汉、回、满、蒙古、朝鲜、壮、侗等7个民族,共32266人。该地区清代为辛庄营垣区域之一。日伪时期在此设岗,俗称西卡子。解放后,驻区工业实力较强,有铁道部济南机车工厂、济南轴承厂等10处。住宅建设发展很快,先后建成机车新村、第四建筑公司、三五二零工厂、营市东街等4个住宅区。
  街办工业始于1965年。1970年,砂轮厂转为区直企业。至1989年,先后建起变压器厂(1989年划为区计划单列企业)、建筑机械厂、热处理设备厂、胶木制品厂、通用电器厂、精细化工厂。全年街居生产总产值553.2万元,商业营业额58.46万元,工商利润37.75万元。
  该地区驻有铁道部济南机车工厂、山东省畜牧局等130个单位。其中中央单位7个,省属单位6个,市属单位39个,区属单位57个。
  五里沟街道办事处 1954年12月属市区第五区第一街道办事处。1955年12月属市中区五里沟街道办事处。1956年7月划归槐荫区经三路街道办事处。1960年属槐荫人民公社经三路分社。1962年8月自经三路分社析出,成立五里沟分社。1963年2月改称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后几经易名,1978年5月复称五里沟街道办事处。1989年9月,撤销经三路街道办事处,划归五里沟街道办事处。该街道办事处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经一路至经五路穿越,面积0.92平方公里。辖20个居委会,76条街巷。有汉、回、满、朝鲜、壮、畲、土家等7个民族,共33876人。该地区旧为商埠,人口密集,商业繁华,建有“泰丰楼”饭庄、“萃卖场”、宏济堂药店(现济南药店)、新生池等。中华基督教会礼拜堂设于经四路425号。
  1963年以来,街办印刷厂、被服厂、织布组、电器组、环境保护设备厂、气动元件厂等11个厂(组)先后转为区直(计划单列)企业。1989年,街办企业有印刷装订一厂、印刷装订三厂、电力设备厂、液压装置厂、水箱厂、服装厂、电子器材厂、电器开关厂等8个。全年街居生产总产值1123万元,商业营业额656.51万元,工商利润90.64万元。
  该地区驻有山东省地震局、济南饭店等110个单位。其中省属单位22个,市属单位62个,区属单位25个。
  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 1962年6月,将槐荫人民公社振兴街分社纬九路以东地区划出,成立青年公园分社。1963年2月改称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后几经易名。1978年5月复称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1989年,该街道办事处地处辖区城区东部,经十路、经七路穿越,面积0.78平方公里。辖10个居委会,36条街巷。有汉、回、满、苗、朝鲜、壮、土家等7个民族,共19164人。青年公园为辖区群众体育活动中心。1931年4月5日,邓恩铭、刘谦初等22名中共重要干部在纬八路刑场(现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址)被敌人杀害。1987年,该地区在全区第一个达到“基本无黑烟地区”标准。
  60年代中期街办工业起步,先后建起阀门厂、装订厂、铸造厂、塑料厂、篷布厂等,1972年转为区直企业。1973~1989年,先后建起剪切设备厂(1989年划为区计划单列企业)、汽车修理厂、建材玻璃厂、稀贵金属提炼厂、制刷厂、消音设备厂、复合材料厂等7个。1989年,街居生产总产值1134.48万元,商业营业额1010万元,工商利润69.25万元。
  该地区驻有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西厂)等65个单位。其中省属单位6个,市属单位38个,区属单位20个。
  南辛庄街道办事 处解放后至1979年,先后隶属市第九区、市直属乡、郊区、历城县、槐荫区、历城县、槐荫区,1979年9月成立南辛庄街道办事处。1989年,该街道办事处地处辖区城区西南部,经十路、辛西路穿越,面积2.02平方公里。辖11个居委会(含2个家委会),23条街巷。有汉、回、满、蒙古、壮、朝鲜、锡伯、高山等8个民族,共37158人。该地区清代为辛庄营垣区之一。解放后至1979年为蔬菜区。1979年后住宅建设发展很快。驻区工业实力较强,有济南第二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西厂)、济南试验机厂等大中型企业。
  1979年后,在队办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街办工业。1989年,街办企业有低温起动装置厂(同年划为区计划单列企业)、日历印刷厂、木器制品厂、汽车修理厂、汽车装具厂、电线器材厂等6个。全年街居生产总产值1327.3万元,商业营业额82万元,工商利润70.89万元。
  该地区驻有济南第二机床厂、济南市儿童医院等37个单位。其中省属单位1个,市属单位20个,区属单位13个。
  匡山街道办事处 1989年9月,由段店镇划出匡山、老屯、后屯、匡山杨家庄等4个行政村,成立匡山街道办事处。该街道办事处位于辖区城区西北部,张庄路穿越,面积5.71平方公里。匡山为齐烟九点景观之一。有汉、回、满、蒙古、布依、朝鲜等6个民族。该地区地处城郊,以农业为主,农工结合。有耕地2692.5亩(179.5公顷),村办生产企业28个,商业网点8个。全年产粮食42.4万公斤,蔬菜945万公斤。工业总产值2100万元,商业营业额2830万元,工商利润312万元。
  该地区驻有济南市匡山肥料厂、槐荫消烟锅炉厂等18个单位(市属单位9个,区属单位4个,军事单位5个)。
  张庄路街道办事处1989年9月,由段店镇划出张家庄(含小张家庄、营市庄、南北亭庄)、大饮马庄、刘家庄(含腊山新村)等3个行政村,成立张庄路街道办事处。该街道办事处位于辖区城区西部,济兖路、张庄路穿越,面积9.86平方公里。辖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有汉、回、满、蒙古、朝鲜、土家、壮、白等8个民族。该地区地处城郊,工农业相结合。有耕地1859.55亩(123.97公顷),其中菜田1450.5亩(96.7公顷),全年产蔬菜652.5万公斤。村办企业73个,全年总产值2800万元,实现利润110万元。商业网点6处,全年营业额1500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
  该地区驻有中国民航山东省管理局、济南第五棉纺厂等50个单位(中央单位2个,省属单位5个,市属单位13个,区属单位15个,军事单位15个)。
  段店北路街道办事处 1989年9月,由段店镇划出段店、刘家堂、刘家场、阎千户、八里桥、前屯、孔家村(含叶家庄)等7个行政村,成立段店北路街道办事处。该街道办事处位于辖区城区西部,面积3.6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及11个驻地单位(宿舍)。有汉、回、满、蒙古、朝鲜等5个民族。该地区地处城郊,农、工、商业结合,以工商业为主。有菜田450亩(30公顷),全年产蔬菜202.5万公斤;村办企业64处,全年产值3133.6万元,实现利润299万元;商业网点1691处,全年营业额3537.47万元,实现利润235万元。
  该地区驻有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转播台、济南电磁线厂、槐荫区委党校等39个单位(省属单位2个,市属单位17个,区属单位18个,军事单位2个)。
  段店镇 解放后,先后隶属郊区、历城县、槐荫区,多次变动,1985年9月建镇。1989年9月,划出14个行政村成立段店北路、张庄路、匡山等3个街道办事处。该镇位于辖区西部,济兖公路穿越,面积62.96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39个村委会(45个自然村)。有汉、回、满、苗、朝鲜、土家、侗、水、瑶、布依、彝等11个民族,共89071人(含匡山、张庄路、段店北路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该地区以粮、菜生产为主,为济南市近郊蔬菜保护栽培基地之一。1989年有耕地32010.45亩(2134.03公顷),全年产粮食1302.9万公斤,蔬菜6322万公斤。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有工业企业86个(镇直企业16个,村办企业70个),全年总产值1.65亿元。主要企业有峨嵋滑动水口厂(省级先进企业)、长城汽车维修总厂、鲁滨进口汽车维修厂、西郊铆焊厂等。所产B40滑动水口阀、黑陶瓷太阳能等11种产品获国家专利,24种产品获部、省、市、区级科技成果奖,其专利数和获奖数居全市乡镇首位。第三产业有100余处,从业人员1200余人,全年零售额2.1亿元,总收入7501万元,占全镇工农业总收入的21%。
  该地区驻有济南铁路分局济西办事处、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济南市结核病防治院等56个单位。其中中央单位9个,省属单位8个,市属单位24个,区属单位10个。
  吴家堡镇 解放后,先后隶属郊区、历城县、槐荫区,多次变动,1985年9月建镇。1989年,该镇地处辖区西北部,津浦铁路、济齐公路穿越,面积57.95平方公里。辖47个村委会(51个自然村)。有汉、回、侗等3个民族,共32333人。该地区属沿黄地带,盛产水稻,是济南市以莲藕为主的水生菜基地之一。有耕地30038亩(2002.5公顷),其中粮田29198亩(1946.5公顷),菜田840亩(56公顷)。全年产粮食1771.8万公斤(其中水稻1155.2万公斤),莲藕620万公斤,鱼40万公斤。有工业企业113个(镇直企业17个,村办企业96个),全年产值4182万元,实现利润45.2万元。有第三产业233个,全年零售额281万元,总收入134万元。
  该地区驻有济南市供销社吴家堡分社、济南槐荫中学等35个单位(市属单位11个,区属单位22个,军事单位2个。
  第六节 地名
  1989年,辖区共有路、街、里、巷134条,村庄115个。
  路
  经一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西市场、五里沟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04年(清朝光绪三十年),山东巡抚周馥会同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开辟商埠,所附《济南商埠全界图》中,将该路定名为“经一路”。
  经二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中大槐树、西市场、五里沟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14年《济南指南·商埠大概》载:“二马路”。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所附《济南商埠全界图》(以下简称1924年《商埠全界图》)标注为“经二路”。
  经三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西市场、五里沟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14年《济南指南·商埠大概》载:“三马路”。1924年《商埠全界图》标注“经三路”。
  经四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西市场、五里沟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中标注为“经四路”。
  经五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西市场、五里沟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中,将该街标注为“经五路”。
  经六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振兴街、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中,将该街标注为“经六路”。
  小经六路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30~1938年间此处仅有几户人家,后住户逐渐增多,形成一条贯通纬九路与纬十二路的大街。日伪时期(1937~1940年)命名为“小经六路”。
  经七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振兴街、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中,将该街标注为“经七路”。
  经十路 位于辖区城区中部,路经营市街、南辛庄、振兴街、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41年,日伪政府开辟南商埠,修筑一条东起红桥、西止营市街北口的大道。194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兴亚大路”。1946年改称“经十路”。
  纬五路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将该街标注为“纬五路”。
  纬六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五里沟、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14年前形成道路。1924年《商埠全界图》将此街标注为“纬六路”。
  小纬六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五里沟、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将此街标注为“小纬六路”。
  纬七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五里沟、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14年形成道路。1924年《商埠全界图》将此街标注为“纬七路”。
  纬八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五里沟、青年公园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将此街标注为“纬八路”。
  纬九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五里沟、振兴街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24年《商埠全界图》中,将该街标注为“纬九路”。
  北小纬九 路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13年前后,军阀孙传芳、商人于化龙等4家先后在此建房,形成一条贯通经一路与经二路的胡同,因此路位于纬九路与纬八路之间,故名“小纬九路”。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为避免与经六路以南的小纬九路重名,改名为“北小纬九路”。
  南小纬九路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北部。1930年前后形成道路。因位于纬九路以西,故称小纬九路。为避免与经一路小纬九路重名,1980年调整为“南小纬九路”。
  纬十路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24年《商埠全界图》中,将此地标注为“纬十路”。
  小纬十路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30年左右形成道路。因其直通纬十路,当地群众通称纬十路。1956年定名为“小纬十路”。
  纬十一路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此街原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1930年前后形成大街,定名为“纬十一路”。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有“西南乡区,纬十一路”的记载。
  小纬十一路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30年前只有南北街的一段,因与纬十一路平行,故名为“小纬十一路”。后几经变迁,逐渐形成东西走向的胡同,仍称“小纬十一路”。
  纬十二路 位于辖区城区中部,路经振兴街、西市场等街道办事处地区。193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中将北起津浦铁路、南至经二路的一段标注为“纬十二路”。194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中,纬十二路已通至“兴亚大路”(今经十路)。
  水泥厂路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南部。原为五里牌坊至刘长山的小路。1958年成为水泥厂的主要运输道路,定名为“水泥厂路”。
  丁字山东路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属德兴街和五里牌坊北街。因其西接丁字山,1980年命名为“丁字山东路”。
  机床二厂路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1948年前为辛庄营垣内的便道,解放后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群众习称“机床二厂路”。1980年正式命名为“机床二厂路”。
  南辛庄西路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07年建立辛庄营垣后形成道路。解放后成为机床二厂通外的主要通道,称“机床二厂路”。因东靠南辛庄,1980年命名为“南辛庄西路”。
  刘长山路 位于辖区城区西南部,路经南辛庄、振兴街等街道办事处地区。建国初形成道路。因位于刘长山南麓,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取名为“刘长山路”。
  丁字山路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为丁字山下的运石小路,群众习称“畜牧公司路”,因其靠近丁字山,1980年命名为“丁字山路”。
  济齐路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北大槐树、匡山等街道办事处和吴家堡镇地区。该路是济南通往齐河县的主要交通干线,故名济齐路。
  铁配路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南部。1959年济南压铸厂迁至此处,新修一条由营市南街(现经十路)通往厂区的道路。因此街紧靠济南铁路局配件厂,1980年命名为“铁配路”。
  堤口南路 位于辖区城区北部,路经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该街位于堤口路以南,故名。
  街
  岔路街 位于辖区城区东北部,路经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始载“岔路街”。
  槐村街 位于辖区城区西部,跨中大槐树、营市街两个街道办事处地区。1956年将南大槐树北街西口以南至营市街北口的一段定名为“槐村街”。1980年将机车工厂北门至南大槐树北街西口一段南北街并入槐村街。
  三角线街 位于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因此街位于供火车头转向使用的三角形铁路线地带,1980年定名为“三角线街”。
  北大槐树街 位于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早年是北大槐树庄的中心街道。建国前夕定名为“北大槐树街”。
  北大槐树南街 位于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属北大槐树街。1970年,在铁道路基处建起楼房12幢,形成街道。因北靠北大槐树街,1980年定名为“北大槐树南街”。
  昆仑街 位于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1939年前后形成街道。因此街处于市区西北端,取“日落昆仑”之意,定名“昆仑街”。
  中大槐树北街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建国前夕定名为中大槐树街,建国初改称“中大槐树北街”。
  中大槐树南街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旧为中大槐树庄内的小巷,1947年称中大槐树街。建国后定名为“中大槐树南街”。
  中大槐树东街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旧为中大槐树庄内的一条小巷,1950年命名为“中大槐树东街”。
  南大槐树北街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旧为南大槐树庄的中心街道。建国后定名为“南大槐树北街”。
  南大槐树南街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南大槐树庄内的小巷,建国后定名为“南大槐树南街”。
  南大槐树西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旧称“棚户”。建国后命名为“南大槐树西街”。
  碧梧街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旧时此地因多娼妓而取名“凤凰街”。1930年,当地群众忌讳此名,公议改称“碧梧街”(取“凤落梧桐”之意)。
  公义街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28年,王守长出面与四邻商议,取街名为“公义街”。
  顺祥街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16年仅有几家小商人住此,无正式街名。1918年,冷姓商人在此处办起一处“顺记货栈”,后以货栈名命名为“顺祥街”。
  公祥街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24年几户资本家在此建房形成街道,商号众多,由商人合议取名为“公祥街”。
  六顺街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为小商贩聚居地,无名称。日伪时期因此地西通纬六路、东通小纬六路,伪保长李润芝取名“六顺街”,为“六六大顺”之意。
  五里沟东街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东北部。原为由梁家庄经五里沟至北大湾的自然排洪沟。1936年,“五里沟庄公民赵文风、张九龄等人呈请速修水沟以弭水患”,将庄内排洪明沟修为涵洞,形成一条贯通经一路与经二路之间的小巷。1956年定名为五里沟东街。
  五里沟西街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1956年,定名为五里沟西街。
  槐荫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据传,1914年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在此建起一排铁路公寓,习称“红房子”。1920年后陆续有人迁居公寓周围,形成不规则的居民区。1930年将此处命名为“槐荫街”,为受南大槐树庄管辖之意。
  西槐荫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1935年前此处住有十几户人家,因靠近“槐荫车站”,故称“槐荫街”。1956年调整为“西槐荫街”。
  小槐荫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1953年形成街道。因靠近槐荫街,1980年命名为“小槐荫街”。
  槐荫南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原系槐荫街和营市南街的一部分。1980年命名为“槐荫南街”。
  营市西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64年形成一条无名土街,属营市街。1980年调整为“营市西街”。
  营市 街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辛庄营垣建成后,许多逃荒者在此搭棚营生,逐渐形成街市。因靠近兵营,故称为“营市街”。
  营市东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79年后陆续在此兴建宿舍楼,形成一条由道德北街至经十路的通道。因位于营市街之东,1980年命名为“营市东街”。
  机车新村一街至六街 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53年,济南铁路工厂(现济南机车工厂)在此兴建职工宿舍。1957年扩大规模,改称”机车工厂新村”。1980年,将新村划为6条街,按顺序排列,分别命名为机车新村一街、机车新村二街、机车新村三街、机车新村四街、机车新村五街、机车新村六街。
  北小辛庄西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原为北小辛庄村西的一条土路,1980年后逐步形成以居民为主的街巷。因此街位于村庄西部,故称“北小辛庄西街”。
  北小辛庄东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早年为南辛庄的农田。1938年,刘文尊在北端开设“泰安客栈”,后陆续有人在此租地晒粪,开辟花圃,称为“大槐树棚户街”。1980年调整为“北小辛庄东街”。
  道德西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南部。原为南大槐树庄庙地。1935年,瓦工王庆海、孙成孝和商人安项九在此租地建房,形成里巷。因位于道德街西部,故称“道德西街”。
  道德中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沟。1940年后,沟南、北居民逐渐增多,建国前形成若干街巷,无名称。因其位于道德南街、北街之间,1956年定名为“道德中街”。
  道德北街 位于辖区城区中部,跨越道德街、营市街两个街道办事处地区。原为南大槐树庄的农田和坟地,东部有零星住户。1926年,商埠西南乡保安大队一分队队长李大琛在此盖房出租,与原有住户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初名“永和街”,后改为道德街。后住户逐渐增多,形成若干街巷,又由道德街派生出道德北街。1947年《济南市街道统计表》载有“道德北街”。
  西新一街至三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此处原为南大槐树庄的田地。1930年前后,城内西关王姓瓷器商在此建房百余间出租,形成一条南北胡同,因位于商埠西端,取名“西新街”。后房屋增多,与西新街并列形成三条胡同。统称“西新街”。建国后,按顺序分别命名为西新一街、西新二街、西新三街。
  中心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25年前,此处只有几家棚户。1926年,商埠西南乡保安大队一分队队长在此建房,形成一条南北胡同,初称“永和街”,后改称“道德街”。随着住户的逐步增多,形成若干街巷,又由道德街派生出道德北街等若干街名。建国后调整街巷名称,因该街原为道德街,故命名“中心街”。
  道德一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南部。原为墓地。1945年,裕昌砖瓦窑厂经理赵春选在此建房,后从其父子名字内各取一字,为此街起名“春林里”。1946年,以道德街(现中心街)为中心重新划定名称,因此街位于道德南街、北街之间的最东端,故名“道德一街”。
  道德二街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南部。日伪时期形成街巷。抗日战争胜利后,按排列顺序命名为“道德二街”。
  道德三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原系棚户区。日伪时期形成一条土街。抗日战争胜利后,按排列顺序命名为“道德三街”。
  道德四街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早年为“王家花园”。1945年后逐渐形成街巷。抗日战争胜利后,按排列顺序命名为“道德四街”。
  小辛庄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30年前后此处只有十几户人家,因靠近西辛庄,将村内两条平行的胡同取名“小辛庄”。1980年定名为“小辛庄街”。
  德兴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此街北端东侧的一条实胡同。国民党时期,保长段德顺以自己名字中的“德”字,为胡同命名为“德兴街”。1952年,济南火柴厂在此兴建宿舍,形成街道,沿称“德兴街”。
  德兴南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1956年前后形成宿舍区,属德兴街。1980年调整为“德兴南街”。
  德兴东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五里牌坊向西延伸的一段。1960年后,改成经十路向南、向西,与德兴街南北平行的一条街道。1980年定名为“德兴东街”。
  德兴西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德兴街的一部分。1980年调整为“德兴西街”。
  振兴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日伪时期有少数住户。1940年,“振兴货栈”经理在此办起一处小学,取名“振兴小学”。后将此街以学校名命名为振兴街。
  振兴中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解放前为棚户。建国后形成贯通经七路与经十路的小巷,属振兴街。1980年调整为“振兴中街”。
  振兴东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原位于小辛庄西,取名“西小辛庄”。1939年开拓纬十二路,该街只剩路西一段。1956年并入振兴街。1980年又从振兴街划出,命名为“振兴东街”。
  振兴西街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原为振兴街的一部分。1980年将振兴街划为四条街,此街为“振兴西街”。
  前卫街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属纬七路和小纬六路南街。1980年将此街从纬七路和小纬六路南街中划出,以街内七二一三厂印刷的《前卫报》命名为“前卫街”。
  五里牌坊东街、西街、南街、北街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193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五里牌坊南街”。建国后将此处划分为五里牌坊东街、西街、南街、北街。
  西光明街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为郑家坟地。1938年后有人居住。1980年,定名为“西光明街”。
  中光明街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建国初形成街道,属光明街。1980年定名为“中光明街”。
  公修街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原系农田。1930年前后陆续有人在此租地安家,形成一条土街。1932年,街长王兴三动员住户集资铺路,后将此街命名为“公修街”。
  小纬六路南街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此街北端原系一土岗子。1930年,“济丰”、“裕顺”、“义和成”三家窑厂集资将土岗开为道路。1941年窑厂停业,陆续迁来住户,形成居民区。因该街位于小纬六路之南,故名“小纬六路南街”。
  南辛庄街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西辛庄”的中心街。1934年西辛庄改称南辛庄。1980年定名为“南辛庄街”。
  南辛庄南街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为南辛庄的一部分,后成为通向丁字山的便道。1960年后修铺成路。因该街位于南辛庄以南,1980年命名为“南辛庄南街”。
  南辛庄中街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南辛庄的一条南北街。1980年定名为“南辛庄中街”。
  南辛庄东街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原属南辛庄的一部分。1980年命名为“南辛庄东街”。
  忠厚街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1912年形成道路。1929年民众公推司成龙为此街取名,司崇尚忠诚厚道,取街名为“忠厚街”。
  里
  二合里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30年前后始有人居住,名为“棚户”。1938年后,驻地日军粮食收购站嫌此名不雅,改称“二合里”。
  裕津里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1929年前后,津浦铁路济南机厂部分天津籍工人在此建房居住,形成一条较齐整的南北胡同,取名“裕津里”,意为居此的天津人富裕起来。
  裕兴里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农田。1930年后,津浦铁路济南机厂职工刘升广和南大槐树庄于广志在此建房,逐渐形成里巷。抗日战争胜利后,因此里巷靠近裕津里,起名“裕兴里”,为富裕兴旺之意。
  裕华里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农田。1930年前后,南大槐树庄边希恩、韩英祥在此建房居住,后逐渐形成居民区,习称“边韩小庄”。后循“裕”字头,取名“裕华里”。
  裕仁里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南大槐树庄农田。日伪时期逐渐迁来住户,形成里巷。抗日战争胜利后,循“裕”字头,取名“裕仁里”。
  裕福里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南大槐树庄内的里巷。国民党政府时期,循“裕”字头,起名“裕福里”。
  裕忠里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原为南大槐树庄的里巷。国民党政府时期,循“裕”字头,起名“裕忠里”。
  裕明里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原为南大槐树庄的里巷。国民党政府时期,循“裕”字头,起名“裕明里”。
  裕信里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原为南大槐树庄的里巷。国民党政府时期,循“裕”字头,起名“裕信里”。
  道德一里至四里 位于道德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30年前为包工头侯永奎家的墓地,后来形成里巷。国民党政府时期,将道德中街与南街之间的四条胡同分别命名为道德一里、道德二里、道德三里、道德四里。
  保安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原是一片荒地。1920年,济南“永记营造厂”在此盖起四十多个院落,形成三条里巷,分别命名为“东保安里”、“西保安里”和“曜东里”。1963年,东保安里拆迁建立济南第二十中学。1965年,曜东里并入经六路,西保安里定名为“保安里”。
  隆新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1918年德国商人白尔太开办的太隆发网厂女工宿舍。1922年,将房子卖给中国职员,起名“隆新里”,意为太隆的产业,新为中国人所有。
  德邻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原为德商太隆发网厂占地。1922年,将土地卖给中国人,逐渐盖起数座小院,形成里巷。因与德商工厂相邻,起名“德邻里”。
  永和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18年由元隆太建筑厂包建,定名“永和里”,寓“永远和睦相处”之意。
  公信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1920年由高都司巷天主教堂出资,中美建筑工厂建造。住户为天主教徒。副主教海德丰(德籍)为其取名“公信里”。
  工业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东北部。原是一高坡地。1926年,赵长业在此兴建住房,因居住者均为木瓦业工匠,故起名“工业里”。
  清繁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1936年前,日本人在此处开设牛奶场。后日本“协和洋行”在此盖起十几座对称的院落,形成里巷,以洋行老板“清繁”的名字命名为“清繁里”。
  高安里 位于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33年前仅有少数住户。同年,济南试验所化工师孙清三在此修建一处较大住宅,为祝其父母长寿而取名“高安里”。
  宝善一里至三里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45年前后始有人居住,因北端南北胡同内有“宝仙居”酱园而取名“宝善里”。国民党政府时期,将宝善里南面三条胡同分别命名为“宝善一里、宝善二里、宝善三里”。
  福德里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1939年秋,鲁西火柴公司经理靳福堂在此建房出租,形成一条不规则的街巷。因其家堂号为“福德堂”,故将此里定名为“福德里。”
  宝明里 位于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原为中大槐树庄农田。1938年后逐渐形成居民区。为与北面“宝善里”相对称,将此街命名为“宝明里”。
  德昌里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西部。1925年前后,营造商侯永魁在此建房出租,形成一条由纬十一路至中大槐树东街的狭长小巷,侯为其取名“德昌里”。
  善德里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日伪时期,一司姓商人在此办起一个草绳社,专收社会遗孤干活,后此里取名“善德里”,为行善积德之意。
  梁苑里 位于西市场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据传,韩复榘所属第五师一等参谋上官建勋在此买地基一块,邀同僚王学彦等同建公馆,形成一条贯通经二路与经三路的里巷。借用汉代梁孝王“筑梁苑待宾客”的典故,取名“梁苑里”。
  大生里 位于经三路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3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大生里”。建国后,济源里、恒善里并入,仍称大生里。
  福音里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18年,由中华基督教教友捐资、教会出面,建房300余间,形成一条贯通经三路与经四路之间的土巷。1932年版《济南市市区图》标注为“福音堂”,亦称“福音里”。
  槐村东里、西里位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中部。1945年后,此地居民增多,逐步形成两条不规则的南北胡同,因地靠南大槐树庄,习称“槐村里”。1956年将槐村里划分为东里、西里。
  巷
  槐家巷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原为菜园地。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商人王盛三等在此开设茶馆、剧场、澡塘,形成一条街巷,因街中有几棵老槐树,习称槐巷,后定名“槐家巷”。
  发祥巷 位于五里沟街道办事处地区北部。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形成一条贯通经一路、经二路的土街。因街北端有“发祥马车栈”,故习称”发祥街”。1947年版《济南市街道详图》标注为“发祥巷”。
  村(庄)
  大金庄 段店镇政府驻地。位于区政府西8公里。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长清县志·地舆志》载:“大金庄”。后一直沿用此名。
  小金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2公里。明天启年间,金华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本地彭庄西落户。十余年后,兄弟二人见峨嵋山一带风景好,又迁至峨嵋山北,以姓氏取村名“金庄”。清顺治年间,因东有大金庄,遂改名为“小金庄”。
  刘家堂 位于大金庄东北3.5公里。明洪武年间,刘姓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刘家堂”。
  刘家庄 位于大金庄东3公里。明洪武年间,刘姓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刘家庄”。
  刘家场 位于大金庄东4.5公里。清宣统年间,刘姓由本地老屯迁此定居,住场园屋子,故名“刘家场”。
  前周王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4公里。明崇祯年间,周姓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周家庄”。1808年(清嘉庆十二年),王姓又迁此落户,遂改村名为“周王庄”。后分为两庄,此庄在南,称为“前周王庄”。
  后周王庄 村名史同“前周王庄”。该村在北,称为“后周王庄”。
  前屯 位于大金庄东北4公里。明万历年间,窦、苏两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因东有老屯,取村名为“小屯”。1937~1945年修路将村庄分为两部分,该村在南,定名“前屯”。
  后屯 位于大金庄东北4公里。村名史同“前屯”。该村在北,定名“后屯”。
  老屯 位于大金庄东北5公里。明洪武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从济南往西至常旗屯共72屯,此屯为头屯,故取村名“老屯”。
  水屯 位于大金庄西南3公里。明洪武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本村周围地势低洼,长年积水,故取村名“水屯”。
  担山屯 位于大金庄西南1公里。明洪武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地处腊山与峨嵋山之间,故取村名“担山屯”。
  常旗屯 位于大金庄西6公里。明洪武年间,常姓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此地设总旗,取村名“常总旗屯”,简称“常旗屯”。
  大饮马庄 位于大金庄东北2公里。明洪武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传说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地饮马,该庄较大,故取名“大饮马庄”。
  小饮马庄 位于大金庄北1.5公里。明洪武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相传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地饮马,该村较小,故取村名“小饮马庄”。
  腊山张家庄 位于大金庄南3公里。清乾隆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张家庄”。后习称“腊山张家庄”。
  张家庄位 于大金庄东2.7公里。清顺治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张家庄”,后简称“张庄”。
  小张家庄 位于大金庄东北2.8公里。清顺治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因该村较小,取村名“小张家庄”。
  大杨庄位 于大金庄南1公里。明万历年间,杨氏兄弟三人由河北枣强迁此地落户,以姓氏取村名“杨家庄”,后称“大杨庄”。
  小杨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6公里。明崇祯年间,杨姓由齐河县迁此落户,后柳姓又迁居此处,取村名为“杨柳庄”。后杨姓富,柳姓穷,柳姓迁至该庄西南。原杨柳庄遂改为“小杨庄”。
  匡山杨家庄 位于大金庄东北5公里。明洪武年间,杨、李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取村名“杨李庄”。清初,杨姓兴旺,改村名为“杨家庄”。因北临匡山,后改称“匡山杨家庄”。
  北八里庄 位于大金庄西3公里。清嘉庆年间,王大公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因距齐河县城八里,故称“八里庄”。1976年黄河泛滥,部分户迁至村北定居,称为“北八里庄”。
  南八里庄 位于大金庄西6公里。1976年黄河泛滥,原八里庄部分户迁至朱庄北定居,称为“南八里庄”。
  东谢屯、西谢屯 位于大金庄西6公里。明朝洪武年间,谢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取村名“谢家屯”。1976年黄河泛滥,该村迁至朱庄北建立两个村,分别取名为“东谢屯”、“西谢屯”。
  王府庄 位于大金庄南3公里。明洪武年间,王姓府官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取村名“王府庄”。
  新王府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6公里。清顺治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取村名“王府庄”。后与该庄西南柳家庄合并,取名“柳王庄”。1937年发大水,原柳家庄大部分住户迁出定居,柳王庄遂改名为“新王府庄”。
  大李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7公里。明初年,李洪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取村名“大李家庄”,惯称“大李庄”。
  小李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7.1公里。明洪武年间,李洪之弟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取村名“小李家庄”,惯称“小李庄”。
  筐李庄 位于大金庄西5公里。明万历年间,刘姓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取村名“新刘庄”。因该庄编筐户多,李姓家族大,遂改村名为“筐李家庄”,后简称“筐李庄”。
  由李庄 位于大金庄西6公里。该村钟楼碑文载:“大明国万历元年山东济南府长清县迤北由李庄有观音堂修钟楼一座”。村名沿用“由李庄”。
  八里桥 位于大金庄东6公里。清康熙年间,滕姓由长清县万德迁此落户,因靠八里桥,取村名“八里桥”。
  宋家桥位于大金庄西6公里。清宣统年间,宋姓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此地原有“博济桥”,以姓氏和桥取村名“宋家桥”。
  石头庄位于大金庄西南7公里。清顺治年间,史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取村名“史庄”。后来,庄上人家贫穷,长辈认为北邻朱庄是朱(猪)吃史(屎)不祥,遂改村名为“康庄”。之后,庄里群众依旧贫穷,又认为是朱(猪)吃康(糠)所致,嘉庆年间改村名为“石头庄”。
  朱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6公里。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朱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章丘县建立“朱庄”。明崇祯年间,全国动乱,朱氏被杀,其后代迁至长清县东北古祝阿城(古城)东南建村,取村名“朱庄”。
  新庞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7公里。1894年(清光绪十九年),黄河泛滥,长清县小庞庄、四里村等地人家迁此落户,取村名“新庞庄”。
  河头王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4公里。据该村王氏家谱载:南宋末年,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古祝阿锦绣川(玉符河)东岸,同周氏同住一村(现前周王庄),后因宗族矛盾,王氏又迁至玉符河西岸新立王家庄。因该村三面环河,俗称“河崖头王庄”,后沿用“河头王庄”。
  古城 位于大金庄西南4公里。原为祝阿(柯)故城址。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长清县志·地舆志》载:“祝柯:县东北境,本祝国,黄帝之后,周武王所封。春秋襄公十九年,盟于祝柯,《左传》所谓‘督扬’者也。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祝,是为祝国。后属齐国,为祝柯地。汉置县,改为祝阿,属平原郡。魏晋改属济南郡。南北朝改属东太原郡。隋,属齐州。唐天宝初,改祝阿为禹城县。唐乾元三年,安史之乱,李铣决河以陷贼,县为水坏,徒禹城于迁善村,而旧县遂呼‘古城’”。
  段店 位于大金庄东南3公里。战国魏人段干木路过此处遇雨投宿,临行时说:此地开店甚好,方便行人。后来很多人在此开店,取名“段店”。
  任家庄 位于大金庄南3.5公里。明洪武年间,任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任家庄”。
  彭家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3公里。明洪武年间,彭、王两姓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取村名“彭王庄”,后称“彭家庄”。
  于家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2公里。明洪武年间,于德水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于家庄”。
  演马庄 位于大金庄北2.5公里。明洪武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据传三国时曹操任济南相曾在此演习兵马,取村名“演马庄”。
  油牌赵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3公里。明洪武年间,赵姓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名“赵家庄”。1937年,在地下挖出一个卖油的牌子,改村名为“油牌赵家庄”,惯称“油牌赵庄”。
  位里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4公里。清雍正年间立碑为魏里庄。1937年,以“魏”之谐音,取村名为“位里庄”。
  匡山庄 位于大金庄东北7公里。唐朝末年,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因东靠匡山,取村名“匡山庄”。
  孔家村 位于大金庄东4公里。清朝年间,该村有一孔庙,取村名“孔家庙”。后因“庙”字不雅,改名“孔家庄”,又称“孔家村”。
  新河圈 位于大金庄西南8公里。1892年(清光绪十七年),黄河泛滥成灾,淹没村庄,长清县河圈村部分住户迁此落居,取村名“新河圈”。
  南北亭庄 位于大金庄东2.9公里。清康熙年间,有人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庄南北形似亭阁,故名“南北亭庄”。
  营市庄 位于大金庄东2.6公里。1928年,有人迁此搭窝棚做买卖,因靠近营房,故名“营市庄。”
  阎千户 位于大金庄东5公里。明万历年间,有位阎千户迁此落户,取村名“阎千户”。
  叶家庄 位于大金庄东4公里。康熙年间,叶阁老由奉天来此定居,故名“叶家庄”。
  宋家庄 位于大金庄西南2公里。明万历年间,宋姓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宋家庄”。
  小董庄 位于大金庄北0.5公里。明洪武年间,一董姓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户少,以姓氏取村名“小董庄”。
  孟王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3公里。明崇祯年间,孟、王两姓从齐河桑梓店逃荒来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孟王庄”。
  田家庄 位于大金庄西3公里。明洪武年间,徐、胡、赵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因此地“七圣庙”和“三官庙”的钟上皆注有“田姓”,以田姓取村名“田家庄”。
  睦里庄 位于大金庄西北5公里。明洪武年间,穆姓从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穆里庄。后以“穆”字谐音改为“睦里庄”。
  麻沟 位于大金庄西南6公里。明洪武年间,阎、吴、金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此地有一深沟,两岸野麻丛生,该庄建在沟嘴,取名“麻沟嘴”。1958年遭水淹迁庄南建村,取村名“新麻沟”,简称“麻沟”。
  龙王庙 位于大金庄西北6公里。原名“保辛庄”。1867年(清同治六年),因庄西玉符河有“龙王庙”,改村名为“龙王庙”。
  梁寨子 位于大金庄西6公里。清同治年间,梁姓从“龙王庙”搬到庄东头居住,取村名“梁寨子”。
  腊山新村 位于大金庄东南3公里。1963年,历城县西张庄部分户迁居腊山北麓,故名“腊山新村”。
  东小辛庄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东部。日伪时期,裕昌窑厂在此盖房出租,形成一片居民区,因紧靠小辛庄,故名“东小辛庄”。
  水泥厂新村 位于振兴街街道办事处地区南部。1956年,济南水泥厂在此兴建职工宿舍,称“小梁庄17号”。1980年命名为“水泥厂新村”。
  机床二厂北村、南村 位于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地区西北部。1953年改为机床二厂职工宿舍,1958年成立家属委员会。1970年后,在兴济河南岸兴建南宿舍区。1980年,按其位置分别命名为“机床二厂北村”“机床二厂南村”。
  西吴家堡 吴家堡镇政府驻地。位于区政府西北8公里。1914年(明永乐十七年),王胜德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因东靠吴家堡,取名“西吴家堡”。
  东吴家堡 位于西吴家堡东0.5公里。秦朝用“五里一堡”作为军事上的联络信号。明洪武年间,守堡人吴汉三在此定居,取村名“吴家堡”。“西吴家堡”设村后,将“吴家堡”改为“东吴家堡”。
  南吴家堡 位于西吴家堡东南1公里。1886年(清光绪六年),东吴家堡部分群众因避水灾迁至坝南定居,取名“南小庄”。1936年改名“南吴家堡”。
  西沙王庄 位于西吴家堡东北3公里。相传唐朝天祐年间,该地有一沙王庙,将庙东西两村分别命名为“东沙王庄”、“西沙王庄”。
  新沙王庄 位于西吴家堡东3公里。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东沙王庄部分群众避水灾迁此居住,始称“新东沙王庄”,1936年改名为“新沙王庄”。
  南沙王庄 位于西吴家堡东2公里。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东沙王庄部分群众避水灾迁此定居,始称“南小庄”。1936年,村长王子太提议改为“南沙王庄”。
  东赵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1公里。明洪武年间,赵十九、赵二十兄弟二人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以烧黄土瓦盆为生,俗称“黄盆赵家庄”。因庄西有一赵家庄,后改名为“东赵家庄”。
  中赵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2公里。明洪武年间,赵建轩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以姓氏命名“赵家庄”。清朝年间,为同东赵家庄、西赵家庄区别,改名为“中赵家庄”。
  西赵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明洪武年间,赵久美由齐河县赵姐村迁此定居,取村名“赵家庄”。因庄东有一赵家庄,1945年改为“西赵家庄”。
  西王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8.5公里。明洪武年间,王景星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取村名“王家庄”。1968年撤销郊区合并公社,为与北王家庄区别,改名为“西王家庄”。
  北王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5公里。明洪武年间,王绘祖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以姓氏起名“王家庄”。1968年撤销郊区合并公社。为与“西王家庄”区别,以坐落位置取名“北王家庄”。
  西高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6公里。明天顺年间,高刚由本地高家庄迁此落户,取村名“小高家庄”。因“小高”不雅,1949年改为“西高家庄”。
  大高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4.5公里。明洪武年间,高仁美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取村名“高家庄”。明天顺年间,本村四世祖高刚迁出定居,该村改名为“大高家庄”。
  西张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10公里。清顺治年间,王风春由本省张店金岭镇迁此居住。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长清县志·地域志》载:“西张家庄”。
  棉花张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7公里。明天启年间,张龙、张虎、张豹兄弟三人由省内即墨县张家胡同迁此定居,贩卖棉花,取村名“棉花张家庄”,习称“棉花张庄”。
  大杨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6公里。明永乐年间,杨士贤由河北枣强迁居此地,取村名“杨家庄”。1951年加固黄河大坝,该村迁至坝南,分成两个自然村,户数多的村取名“大杨家庄”。
  小杨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7公里。1951年由杨家庄分出一自然村,因户数少,取名“小杨家庄”。
  中店铺 位于西吴家堡西3.5公里。明洪武年间,张、胡、赵、宋、彭等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开设店铺,因此处位于济南到齐河县城的中心点,故称“中店铺”。
  七里铺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明洪武年间,李、鲍二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开设店铺,因此地距齐河县东门七华里,故名“七里铺”。
  东曹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7公里。明洪武年间,曹子石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取村名“曹家庄”。后为与庄西曹家庄相区别,遂改名为“东曹家庄”。
  曹家圈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明洪武年间,曹子良由河北枣强迁至黄河滩边定居,取村名“曹家庄”。1886年(清光绪十一年),黄河发大水,群众搬至坝南月牙坝上定居,因四面环水,取村名“曹家圈”。
  石佛屯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2公里。该村原名“石佛寺”。1636年(明崇祯九年),王三公耕地耕出一大石人,用它代替小石佛,重建庙宇。因该村地势低洼,起名“石佛屯”。
  肖家屯 位于西吴家堡北0.5公里。明万历年间,肖纪先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取村名“肖家屯”。
  周官屯 位于西吴家堡西6公里。始建于唐朝,原名“小新庄”。北宋年间,山西洪洞县县官带兵来此修建周家楼。后人将烧砖瓦的洼地取名“周官屯”。
  三教堂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明洪武年间,李武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以姓氏起村名“李家庄”。1622年(明天启二年),村内修建三教(儒、佛、道)堂,改村名为“三教堂”。 阎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7公里。明洪武年间,阎氏兄弟三人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故名“阎家庄”。
  北店子 位于西吴家堡西11公里。该处是通往齐河的渡口,人们在此开店做生意,逐渐形成村落,始称“开河店”。1886年(清光绪十一年)黄河发大水,此处决口。人们忌讳村名不佳,因南有长清县南店子,遂改村名为“北店子”。
  席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10公里。明洪武年间,席善修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故名“席家庄”。
  申家庄 位于吴家堡西9公里。据清光绪年间重修镇武庙碑文记载:该庄前身为“石家庄”,以姓氏命名。后赵、申二姓兴旺。某年,赵家帮申家打赢官司,为感谢赵家,申家搬走时把全部财产送与赵家。赵家为纪念申家,将村名改为“申家庄”。
  鲁唐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5公里。明永乐年间,鲁、唐二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取村名“鲁唐庄”。
  邱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7.5公里。明弘治年间,邱德成由本省诸城来此定居,取村名“邱家庄”。
  美里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4公里。据七圣堂碑文记载,该村原名“小民屯”,因名称不佳,后改称“美里庄”。
  宋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3公里。该村宋氏家谱记载:1878年(清光绪四年),宋氏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故称“宋家庄”。
  董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4.5公里。1756年(明万历四年),董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起村名“董家庄”。
  刘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5公里。据该村《刘氏家谱序》记载:明朝年间,刘氏始祖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故名“刘家庄”。
  陈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6公里。该村原以姓氏定名。明洪武年间,李、赵、杜、曹、刘等十余姓先后迁此定居,仍沿称“陈家庄”。
  裴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6公里。该村原名小李庄。1628年(明崇祯元年),裴贵文由本省莱州府即墨县西北乡八里庄迁此定居,后裴姓人增多,遂将“小李庄”改为“裴家庄”。
  刘七沟 位于西吴家堡北4公里。明洪武年间,刘业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起名“西刘庄”。后因该村自然形成七道沟,与黄河连通,遂改名“刘七沟”。
  李家寺 位于西吴家堡北3.5公里。明天顺年间,李姓由河北枣强迁至此处“永安寺”东侧定居,起村名“李家寺”。
  邹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北3公里。明永乐年间,邹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因住地前有两棵大柳树,起名“双柳前邹家庄”。1921年改为“邹家庄”。
  蒋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北4公里。明永乐年间,蒋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起村名“蒋家庄”。
  段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4公里。明永乐年间,段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起村名“段家庄”。
  郑家店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4公里。明洪武年间,郑植星由河北枣强迁此开店,取村名“郑家店”。
  明里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该村前身为东辛庄与西辛庄两个自然村,后合并起名“明里庄”。
  小龙王庙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1937年黄河发大水,龙五庙被淹,少数住户迁此居住,取村名“小龙王庙”。
  韩家道口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6.5公里。明洪武年间,韩友才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在黄河渡口以摆渡为生,后取村名“韩家道口”。
  安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9公里。该村原以姓氏取名。清光绪年间,曹、赵、李、王四姓先后迁居此处,仍沿用“安家庄”。
  楚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2.5公里。该村原以姓氏命名。清同治年间,孙姓由现市中区西红庙村迁此居住,仍沿用旧村名。
  唐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2公里。明永乐年间,唐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唐家庄”。
  范家庄 位于西吴家堡西北5公里。明永乐年间,范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范家庄”。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槐荫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9至1904年槐荫区地理、经济、城市建设、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贸、经济综合管理、综合政务、卫生、社会生活、组织机构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槐荫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