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槐荫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549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2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本篇文章讲述了槐荫区位于济南市市区西部,面积151.48平方公里,人口336590人。东部为城区,西北部平坦低洼,水利资源丰富,是济南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之一。槐荫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津浦铁路济南机厂工人成立山东省第一个工会,开展了许多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活动。
关键词:
槐荫区
济南
副食
内容
概述
(一)
槐荫区位于济南市市区西部,面积151.48平方公里,人口336590人。东部为城区,面积30.57平方公里。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西北部平坦低洼,面积辽阔,水利资源丰富,盛产粮食、蔬菜、林果,养殖业发达,是济南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之一。境内济齐、济兖、济微公路辐射周围市县,津浦铁路穿越辖区南北,张庄机场有10条航线通达全国7个省、11个市。
(二)
槐荫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为捍卫祖国尊严,保卫山东主权,津浦铁路济南机厂(现济南机车工厂)工人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议反动当局的倒行逆施,并与前去镇压游行群众的反动军警展开搏斗。1921年6月,王尽美、王荷波深入津浦铁路济南机厂,在工人集中的“红房子”建起工人夜校和俱乐部,并先后到此宣讲马克思主义,培养党的骨干。1922年3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执行部主任罗章龙来厂开展工运工作,发展李广义为该厂第一名中共党员,系山东省早期中共党员之一。同年6月18日,成立山东省第一个工会——津浦铁路济南机厂工会。是年夏,厂工会发动全厂千余名职工为争取改善生活条件举行首次罢工,并取得胜利。1923年2月,厂工会派代表前往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汉口江岸、郑州、长辛店等地发生“二七惨案”后,全厂员工为支援“二七”大罢工举行了3天同情罢工。1925年,辖区成立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津浦铁路济南机厂支部。从此,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更加活跃。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厂工人会同其他厂3000余名工人召开声讨会,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1928年,全厂进行索取欠薪斗争,受到中共山东省委的赞誉。1928~1932年,连续发动了以津浦铁路济南机厂为中心的津浦铁路工人大罢工,组织多批工人去南京请愿。1938年冬,由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敌工科科长王见欣、韩文一、黄在组成的济南工作委员会,在辖区纬十路“鲁麟洋行”从事推荐进步书刊、收集情报、发展壮大党组织等抗日活动。1942年,中共清河区委点线工作委员会先后派孙省三、宗泽到济南铁路工厂发展党员,建立地下党支部,领导工人进行抗日斗争。1945年,山东渤海三地委、莱芜县上山区分别派马进、刘忠庆来济南,在辖区中大槐树二合里、十一马路永合里宣传进步思想,建立秘密联络点,收集、传递情报,培养壮大党的力量。1946年2月,在二合里建立地下党支部,广泛发动群众,为保护国家财产、解放济南做了大量工作。
(三)
解放前,辖区为济南市较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各项建设事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济南开埠后,辖区以手工业生产作坊为主的私营工业逐步兴起。1910年建立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20年代,相继建起机器铁工业、榨油业等民族工业。30年代,火柴业迅速崛起。1937年有火柴厂4家,占全市火柴产量的一半。40年代,机器铁工业、化学染料业、砖瓦石灰业、织布业等迅速发展起来,著名的有大章铁工厂、益华火柴厂、中东造胰厂等。解放初,官僚资本企业收归国有。1953~1956年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建起一批公私合营企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建起部分街道生产自救厂组,广大群众艰苦创业,排除各种阻力,生产波浪式发展。至1976年,形成初具规模的街道工业。1978年,全区工业企业数、产值、利润分别为1963年的5.78、22.54和34.84倍。同年,40个区直工业企业交市归口管理。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新兴的街道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低压锅炉、化工和机械产品在全市区街工业中占有一定优势。1989年,区属企业达406个(其中街办、镇直企业80个),年总产值4.02亿元,实现利润2443万元,企业数、产值、利润分别为1979年的3.66、16.59和11.09倍。一批名优产品相继问世。其中济南市剪切设备厂生产的QD30—6B型电动多功能剪切机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远销印尼、新加坡等12个国家和港澳地区;槐荫化工总厂生产的高锰酸钾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峨嵋滑动水口厂生产的HKF40—2型配合式滑动水口阀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专利证书,其性能指标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获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1904年前,辖区为农区,西部地区以种粮为主,东部地区多种蔬菜。解放后,经过生产关系变革,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科学种田,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粮食、蔬菜产量逐步增长。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搞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89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61万亩(1073.3公顷),约为耕地面积的1/4,占全市蔬菜上市量的1/4。段店、吴家堡两镇分别被列为济南市7个蔬菜保护栽培基地之一和4个水生菜基地之一。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33亿元。
商业兴旺发达。1904年济南开埠后,中外商人云集。1909、1917、1928年,相继建成“萃卖场”(位于经五路小纬六路)、“商埠第一楼”(位于经三路纬七路至纬八路以北地段)和西市场(位于经二路纬十一路)。“第一楼”集烟馆、赌场、澡堂、饭庄、杂货、摊商、服务业、书寓业于一体。西市场有百货、绸布、药店、饭庄、茶馆、戏场、说书场等业户70余家,为济南市西商埠的商业中心。同期,酱园、牛栈、棉花等业发展迅速,其商号之多、经营额之高,均为全市之冠。1930年,纬十一路形成全市最大的牲畜市场,年销往日本、欧美牛只3万头以上。1937年有德馨斋等酱园17家。30年代末期,辖区又有雪地银都之称。1938年有花行18家,其中阜成信花行年销量达1000万担,为济南市最大的花行。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私营商业、集体商业迅速发展。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形成由市、区管辖的国营、公私合营、合作商业和饮食服务业。1981年后形成以西市商场为中心,由国营、集体、个体构成的商业网络。1989年,区属商业网点达4500个(国营38个,集体1777个,个体2685个),总营业额达4.85亿元,实现利润2310万元。
交通运输发展迅速。解放前,马车、小推车、地排车为主要运输工具,城区道路多为石板路、碎石路和土基路。1926、1938、1946年,先后开辟路经辖区经二路的公共汽车,均不久即停运。60年代,逐步实现机动板车、拖拉机、汽车运输,人力车逐步减少,道路路面向沥青化发展。70年代,汽车逐步成为主要运输工具,道路路面基本实现沥青化。至1989年,全区道路总长达7.32万米,公共汽车线路增至11条。区运输公司有货运汽车220辆,年货运量为61.2万吨,货物周转量为3889万吨公里,实现利润9.22万元。
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解放前夕,辖区系劳动人民聚居区,多数人过着贫困的生活,住地窖、窝棚、土坯草房,北大槐树与碧梧街一带有“棚户村”之称。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向小康迈进,居住条件大大改善,饮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生活耐用品向高层次发展,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等高档家用电器已基本普及。1989年,区属全民企业职工和集体企业职工年人均工资为1680.35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为850元。
(四)
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1918年,建立第一所企业办小学——济南扶轮小学。至1949年11月,城区共设小学24所,其中公立小学8所,私立小学15所,企业办小学1所。1956年,私立小学全部转为公办小学。1978年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辖区教育底子薄、基础差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1988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及格率、升学率均达98%以上,小辛庄小学被国家教委授予“德育先进校”称号,区校办工业公司被国家教委评为“勤工俭学先进集体”。1989年,全区共有中、小学94所,其中区直中学13所,小学20所;镇办中学5所,村办小学45所;驻区厂办中学4所,小学7所。是年,光明街小学学生边荣塘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大槐树辅读学校被评为省弱智教育先进单位,并被定为市弱智教育示范学校。
本世纪初,“萃卖场”即建有茶楼,演出大鼓、琴书等曲艺节目。30年代,西市场成为全市曲艺场所主要集中地之一。山东琴书“殷贺茹”三门鼻祖之一的殷田昌及其养子殷茂太,五音戏艺人、号称“鲜樱桃”的邓洪山,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乔派坠子传人郭文秋等均曾在此卖艺谋生。解放后,先后建起区文化馆、办事处文化站,成立了专业、业余剧团,经常举办全区性文艺会演、调演、展览等活动。1978年后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1989年,全区有文化馆1处,文化站13处,文化中心13处,文化室109处,文化点13处,群众文化组织3个。群众文化活动、音乐创作比较活跃。
解放前,辖区仅有若瑟医院(现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址)、山东省立医院(现山东省立医院址)等少数医疗卫生机构。解放后,先后建起以省、市医院和区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及街道办事处(镇)卫生院、驻区厂矿医院组成的医疗保健网络。1989年,全区共有卫生事业机构150个,其中区管机构95个,驻区省、市机构55个。山东省立医院为医疗、教学、科研等综合性医院,设备先进,科室齐全,各具特色,一批老教授、老专家术有专攻,学有专长,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市第二人民医院以眼疾诊治见长。区医院痔瘘诊治技术享誉省内外。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在疾病防治、卫生宣传、推行计划生育等方面成绩突出,受到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
1959年建立区科技管理机构,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中取得一批成果。1982年起建立厂属科研机构。至1989年,共取得科研成果78项,其中填补省内空白15项,国内空白23项;达省内先进水平10项,国内先进水平18项,国际先进水平8项。各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85%以上。
50年代后期,群众体育活动形成热潮,各系统(单位)普遍成立体育协会和运动队,各种比赛、运动会竞相举行。70年代,学校体育、职工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田径、小篮球、体操、航模成为中、小学传统体育项目,多次在省内比赛中夺魁。80年代,群众体育活动更加活跃,中老年体育活动尤为突出。区老年门球队为全市建立最早、成绩最突出的一支队伍,健身操、太极拳、气功等日渐普及。
(五)
槐荫区30多万英雄儿女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共槐荫区委、区人民政府提出“东部上水平、中部打基础、西部搞开发,东中西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总体构想,制定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及十年规划设想。坚持以出口产品为导向,以企业嫁接改造和发展“三来一补”三资企业为重点,以西外环路为主线,以城区和农村为两翼,带动全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张庄、峨嵋、美里湖三个重点经济开发区正在开发建设中。勤劳、质朴、聪慧的槐荫人民一定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把槐荫区建设得更加美好、辉煌。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9至1904年槐荫区地理、经济、城市建设、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贸、经济综合管理、综合政务、卫生、社会生活、组织机构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槐荫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