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编 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222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编 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
分类号: D665;D665.91;D4
页数: 26
页码: 495-5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历城区1987年至2007年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的情况。
关键词: 历城区 民主党派 群众团体

内容

第二十一编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
  1987年,历城区第一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九三学社历城支社成立。2007年,全区有6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民主党派成员193名。各民主党派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积极参与政治协商,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建言献策。
  1986年,历城县群众团体主要有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红十字会等。1988年4月,区工商业联合会成立。1990年11月,区残疾人联合会成立。2007年,群众团体主要有上述8个。各群众团体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进历城各项事业发展。
  第一章民主党派和工商联
  第一节中国民主同盟地方组织
  一、 组织建设
  1994年12月26日,中国民主同盟历城区支部委员会成立,有盟员7名,设主委1名。此前,7名盟员在民盟济南市委综合支部参加活动。1997年1 1月10日,选举产生第二届支部委员会,有盟员10名,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1999年,民盟历城支部被民盟山东省委表彰为“民盟山东省先进基层单位”。2000年11月10日,选举产生第三届支部委员会,有盟员23名,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2004年9月24日,选举产生第四届民盟济南市历城区总支委员会,有盟员29名,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下设教育支部、机关支部。同年,民盟历城总支被民盟山东省委表彰为“民盟山东省先进基层组织”“民盟山东省参政议政先进单位”。2007年7月9日,选举产生第五届民盟历城总支委员会,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民盟历城总支共有盟员33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0人,占盟员总数的91%。盟员主要来自教育界,也有政府部门、法律界人士。
  二、参政议政
  民盟历城支部围绕全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问题开展调研,积极提交提案、建议。1995—2002年,提交的《建议我区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控制噪音污染,净化社会环境》《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加快蔬菜基地建设》等8件提案,被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在区政协历次会议上作的《整合乡镇招商引资,举全区之力建设临港开发区》《开发“高科企”资源,在建设和谐历城中共创共赢》等大会发言,得到中共历城区委、区政府重视,促进了相关问题解决。在《济南市教育社会化服务目标与对策选择研究》市长基金项目中(1998年),提交的《整合资源,建设面向21世纪代表济南水平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议被采纳。盟员参与的《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99年),“自探共研,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30多所学校推广。2003年起,提交的《关于加大力度,综合治理焚烧秸秆问题的建议》《关于推进东区农民失地培训的建议》《坚持“科学、民主、切实”的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被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关于由县级政府统一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建议》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体制的建议》在济南市民主党派、工商联参政议政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1995—2007年,提交党派团体提案22件,党派联合提案10件,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建议、提案42件。
  三、社会服务活动
  1998—2000年,赵堂亮援藏工作期间,把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带进西藏,为当地培养一大批蔬菜种植技术人才,《联合日报》《济南盟讯》作了报道。2001年,民盟历城支部组织捐款,帮助锦绣川乡3名贫困儿童解决小学阶段的全部学费。
  第二节中国民主建国会地方组织
  一、组织建设
  1985年,中国民主建国会历城小组成立,有会员3名。1988年4月,民建历城支部委员会成立,有会员12名,设主委1名。1991年,选举产生民建历城支部第二届委员会,设主委1名。1992年7月,增补副主委1名。1994年,选举产生民建历城支部第三届委员会,设主委1名、副主委1名。1997年7月30日,选举产生民建历城支部第四届委员会,设主委1名、副主委1名。1999年6月,增补副主委1名。11月26日,民建历城区总支委员会成立,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2000年,民建历城总支被民建山东省委表彰为“先进集体”。2002年4月12日,选举产生民建历城总支第二届委员会,设主委1名、副主委1名。2003年7月,总支划分三个支部。10月18日,增选副主委1名。2004年2月,被民建济南市委表彰为“2002—2003年度先进集体”。2005年,民建历城总支一支部被民建山东省委表彰为“先进支部”。2006年1月,民建历城总支被民建济南市委表彰为“2005年度参政议政先进集体”。6月23日,选举产生民建历城总支第三届委员会,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2007年,民建历城总支有会员41名,本科以上学历24人,占会员总数的58.5%。会员主要来自民营企业、政府部门、教育、法律界人士。
  二、参政议政
  民建历城总支围绕经济、农业、城建、环保等热点问题开展调研,积极提交提案、建议。《加快市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2001年)、《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关于建好省城后花园的几点建议》(2002年)、《关于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2003年)、《加强“无公害产品基地”的建设,确保农产品食用安全》(2004年)、《坚持打整斗争,强化社会综合治理的建议》(2005年)、《把小康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2006年)、《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的建议》(2007年),先后被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在市政协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开通洛口至柳埠的公交车》提案得到落实。论文《以制度创新推动工作创新,提高参政议政能力》,获民建中央理论调研成果二等奖。《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食用安全》的提案,在济南市民主党派、工商联参政议政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优秀调研成果奖”,民建历城总支获“先进集体奖”。1986—2007年,共提交党派团体提案28件,党派联合提案12件,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建议、提案46件。
  三、社会服务活动
  2003年,会员李洪禄为抗击“非典”捐款5万元,被民建中央授予“抗击‘非典’全国先进个人”称号。会员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馈社会资金300余万元。至2007年,民建历城总支多次组织为贫困山区学生捐书,价值5万余元;为仲宫镇、柳埠镇贫困农民捐赠电视机,价值3.5万元;为西营镇敬老院捐赠面粉,价值5000余元;会员单位安置农村劳动力和下岗职工近万人就业。
  第三节中国民主促进会地方组织
  一、组织建设
  1988年7月8日,中国民主促进会济南市历城区支部委员会成立,有会员5名,设主委1名。1992年,民进历城支部换届,选举主委1名。1997年10月,民进历城支部换届,选举主委1名、副主委1名。1999年,民进历城支部被民进济南市委表彰为“先进支部”。2000年10月,民进历城支部换届,选举主委1名、副主委1名。2003年,被民进济南市委表彰为“提案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被民进山东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组织”。2005年7月,中国民主促进会济南市历城区总支委员会成立,有会员24名,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下设综合支部、文化支部、教育支部。2007年,民进历城总支有会员28名,大专以上学历22人,占会员总数的79%。会员主要来自文化艺术界,也有政府部门、教育、经济界人士。民进历城总支连续三年被民进济南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组织”。
  二、参政议政
  2000—2007年,民进历城总支(支部)在区政协会议上提交党派团体提案14件,党派联合提案7件,作大会发言4次;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建议、提案46件。其中,《应建立历城在海外创业、求学人员信息库与联络系统》的提案引起中共济南市委统战部重视;《加大措施,切实解决行政执法难点》《关于政府在旅游业发挥主导作用的建议》《关于科学健身进社区的建议》等9件提案被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
  三、社会服务活动
  1998年、2003年,民进历城支部组织会员为长江流域抗洪救灾和抗击“非典”捐款捐物,价值1万余元。每年,综合支部均开展维护消费者权益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文化支部开展民进创作基地挂牌活动,组织作家、书画家、摄影家到历城景区采风;教育支部开展义务支教和送教下乡帮扶活动。2006年,民进历城总支在彩石镇中学开展捐书与“快乐读书”活动。2007年,民进历城总支围绕服务“三农”,宣传农家乐示范户,印制“农家大姐”年历1.2万份。
  第四节中国农工民主党地方组织
  一、组织建设
  1988年12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城支部成立,有党员6名,设主委1名。1991年12月,农工党历城支部换届,有党员9名,设主委1名。1994年12月,农工党历城支部换届,有党员10名,设主委1名。1997年12月,农工党历城支部换届,有党员13名,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2001年1月,农工党历城支部换届,有党员17名,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9月21日,辖区的山东省柳子剧团农工党支部成立,归农工党济南市委领导。2005年10月26日,农工党历城总支成立,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下设历城支部、济钢支部、省柳子剧团支部。2006年11月15日,农工党历城支部进行改选,选举主委1名、副主委1名。2007年,农工党历城总支有党员39名,大专以上学历33人,占党员总数的85%。党员主要来自医药卫生界,也有科学技术界、文化教育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加入。
  二、参政议政
  1988—2001年,农工党历城支部提交的《对在偏僻山区工作的医务人员满5年上浮一级工资并固定为一级工资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关于历城区公费医疗改革》《关于区中医医院增加医疗设备、建设门头楼》等提案均得到落实。在区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作的《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发展我区母婴保健事业的建议》大会发言,引起关注,母婴保健专项事业经费得到落实。至2007年,在区人大、区政协历次会议上提交建议、提案70余件,其中,《开展“诚信历城”创建活动》《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议》《关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议》被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在济南市民主党派、工商联参政议政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中,农工党历城总支获“先进集体奖”。
  三、社会服务活动
  2001年,农工党历城支部组织党员到高而乡参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调研退耕还果、整修土地、兴修水利、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情况。2007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组织医务人员到西营镇、港沟镇开展义诊活动。杨国春主持的《聚丙烯单丝平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课题,获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五节中国致公党
  一、地方组织
  2002年7月,中国致公党历城区支部成立,有党员10名,设主委1名。2003年,致公党历城区支部被致公党山东省委表彰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先进支部”。2004年,被致公党济南市委表彰为“先进支部”。2006年10月,致公党历城区支部换届,选举出主委1名,副主委1名。2007年,有党员22名。大专以上学历21人,占党员总数的95%,有中高级职称20人。党员主要来自政府部门、教育、科研、文化艺术、医药卫生、民营高科技企业等行业。
  二、参政议政
  2002年始,围绕历城区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特点,支部成员中来自省农科院、省农干院的专家就“三农”问题进行调研。《关于加快发展我区观光旅游农业的建议》被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在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加快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的大会发言,引起中共历城区委、区政府重视。2007年,开展“一人一建议”和反映社情民意活动,有10条建议被致公党中央、省委采用。省政府参事高华新,牵头组织关于省气象局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调研,得到省领导重视并批示。市监察局特邀监察员、支部主委吕大海多次到市监察局接待群众来访。在济南市民主党派、工商联参政议政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致公党历城支部获“先进集体奖”。截至2007年,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建议、提案60余件,其中4件提案被致公党济南市委评为优秀提案;支部党员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7部。
   三、社会服务活动
  2004年4月,致公党历城支部联系省立医院支部党员到区中医医院开展义诊活动。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党员于保法倡议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医疗扶贫万里长征”活动,历时3个多月,行程2万多公里,在老少边穷农村接诊4.5万余人次,作B超、化验、心电图等各类检查2836人次,免费发放数十万元的药品及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并设立“保法奖学金”,每年资助高考学生3万元。2005年,于保法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青年志愿者杰出贡献奖”,并获全国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至2007年,致公党历城支部联系致公党市委妇女委员会资助仲宫镇仲南中学10名贫困学生。
  第六节 九三学社地方组织
   一、组织建设
  1984年,九三学社历城直属小组成立,有社员5名,设组长1名。1987年7月,九三学社历城支社成立,有社员16名,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1991年,九三学社历城支社被九三学社济南市委表彰为“先进支社”。1992年10月,九三学社历城支社换届,选举主委1名、副主委2名。1997年9月,九三学社历城支社换届,有社员17名,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2006年4月,九三学社历城基层委员会成立,设主委1名、副主委2名。2007年,有社员30名。社员主要以科学技术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也有政府部门、经济界人士加入。
   二、参政议政
   1986—2007年,围绕全区工业、农业、水利、交通等工作进行调研,在历次政协会议上提出质量较高的提案。《请区政府管好预算外资金》《保护名胜古迹,发展旅游经济》等提案,被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社员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通信、叙旧等方式,宣传中国共产党对台政
  策,介绍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形势,推动和加强海峡两岸联系与交流。社员徐延武与台湾原建筑公会会长张学敏系同窗好友,多次邀其到中国大陆访问,共叙旧谊,切磋建筑技艺。社员林言顺是蒋纬国的学生,与蒋家有世交关系,他写信邀请蒋纬国及其家属到中国大陆探亲访友,多次通信,交流情况。2007年,在济南市民主党派、工商联参政议政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中,九三学社历城基层委员会获“先进集体奖”。
  三、社会服务活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九三学社历城支社发挥人才、技术、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为企业、单位解决疑难问题。至2007年,支社与区供电局举办电工培训班23期,培训学员1700多人次。社员潘韵生为企业设计安装变电站13个,节约资金170多万元;郭廷良主持设计唐王、潘庄等地11万伏配变电站,节约大量资金;林言顺把从废墟中抢救出来及自费购买的数十件珍贵文物无偿献给国家,被市政府授予“文物保护积极分子”称号;胡济生在水土普查、区划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监督管理等方面深入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谢有相、段青英在水利建设中参与的《迷宫堰研究》课题,获省科委一等奖。社员集资5000元,购买小尾寒羊和良种兔,赠送给柳埠镇5户特困家庭。支社参与九三学社济南市委牵头组织的《关于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调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七节工商业联合会
  一、代表大会
  1989年10月10日,历城区工商业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区工人文化宫三楼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25名。会议审议通过区工商联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区工商联第二届执行委员会,选举出执委会委员17人。在区工商联二届一次执委会上,选举出执委会主任1人,副主任4人。
  1992年5月26日,区工商联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区工人文化宫三楼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61名。会议审议通过区工商联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区工商联第三届执行委员会,选举出执委会委员36人。在区工商联三届一次执委会上,选举出执委会主任1人,副主任4人。
  1997年1月22日,区工商联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区招待所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18名。会议审议通过区工商联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区工商联第四届执行委员会,选举出执委会委员39人。在区工商联四届一次执委会上,选举出执委会会长1人,副会长9人。
  2002年1月24日,区工商联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区会议中心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75名。会议审议通过区工商联第四届执行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区工商联第五届执行委员会,选举出执委会委员54人。在区工商联五届一次执委会上,选举出执委会会长1人,副会长11人。
  2007年7月5日,区工商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区政府北三楼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70名。会议审议通过区工商联第五届执行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区工商联第六届执行委员会,选举出执委会委员74人。区工商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设执委会常委。在区工商联六届一次执委会上,选举出执委会常委45人,会长1人,副会长16人。
  二、组织建设
  1963年,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7年10月,区委决定恢复工商联。1988年4月,区工商业联合会成立,有工作人员9人。有团体和企业会员56个。1992年,调整工商联会员结构,注重私营企业、“三胞”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会员所占会员构成比例,发展会员398名。在20个乡镇成立工商联分会。1995年,区工商联与东城律师事务所联合成立非公有制企业法律服务部。1999年,对各乡镇工商联分会(商会)进行整顿和换届工作,对已歇业、失去代表性及离开工商联工作岗位的396名会员停止会籍。至2001年,区工商联多次被省工商联表彰为先进单位。2004年6月,区民营企业家联谊会成立。2005年5月,区餐饮业协会成立。2007年,工商联会员企业近千家。
  三、主要工作和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1988年,区工商联采取学习与开展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会员政治学习。1997—2001年,先后召开座谈会、举行报告会、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举办法律、管理、WTO知识培训班26期,培训人员1600人次,推出先进典型31个。2002年以来,组织开展“争创文明单位”“诚信会员认定”“争当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员工关爱企业、老板关爱员工,争创和谐企业”等活动。至2007年,有10余家会员企业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40余家企业被认定为区诚信会员企业,58人次被评为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1人被评为市劳动模范,2人被评为市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2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人获省劳动奖章,18名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服务会员1988—2001年,先后组织24家企业到南京、杭州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工商联举办的二、三、四届商品交易会,成交额190万元;组织会员单位和130家重点企业人员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国内海南、泉州、石狮、青岛、温州、宁波等地学习考察;组织85家企业参加省工商联在济南举办的科技新成果洽谈会,引进新技术7项。2002年,在会员企业中开展引进引办扩大企业规模活动,建起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间交流的平台。至2007年,为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120余件,协调贷款6000余万元。
  光彩事业1997年,发动工商联会员开展以项目、技术、务工、信息、资金帮带为主要内容、体现光彩事业精神的“帮带致富”活动。1998年,区工商联、区委统战部联合制定《关于在工商联会员中广泛开展帮带致富工程的实施意见》。组织会员开展奉献社会、捐资助学、安置下岗职工、道路公益事业捐款等活动。1999年,召开“帮带致富工程”活动总结表彰会,对10名帮带致富标兵、100名帮带致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2003年,在抗击“非典”工作中,27家会员企业一次捐款58.7万元,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捐款近百万元。区工商联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防‘非典’工作先进单位”。同年,12家民营企业资助彩石镇潘河崖小学17名贫困学生3万元;济南信和家具有限公司为当地学校捐助桌椅100余套;济南华滨环联实业有限公司向山东大学科研基地等捐款26万元。2006年,有4家企业响应省委、省政府支持菏泽的号召,投资2000多万元在成武县建起济南工业园历城项目区。1997—2007年,会员企业有关项目扶贫和捐款捐物近3000万元,安置下岗职工、富余劳动力就业近5万人。
  参政议政1988年,发挥工商联会员中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特邀监察员作用,围绕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建言献策。1995年,撰写的《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在《济南统战》等刊物发表。1996年,围绕改善历城投资环境提交的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2003年1月,在省政协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取消私营企业用电管理费的建议》,引起关注,9月,建议得到落实;在市政协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开通南部山区公交车的建议》,促成有关部门开通88路、65路、67路公交车。1988—2007年,区工商联提交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议、提案170件。
  第二章群众团体
  第一节工会
  一、代表大会
  1985年12月17日—19日,历城县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县招待所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54名。大会审议通过县总工会第六届委员会题为《团结奋斗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工作报告。选举出县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3名。12月19日,召开县总工会七届一次全委会,选举出第七届委员会常委9名,总工会主席1名,副主席2名。
  1990年11月13日—15日,历城区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区工人文化宫三楼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85名。大会审议通过区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题为《团结全区职工,发扬工人阶级光荣传统,在发展经济振兴历城中发挥主力作用》的工作报告。选举出区总工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1名。11月15日,召开区总工会八届一次全委会,选举出第八届委员会常委9名,总工会主席1名,副主席2名。
  1996年4月16日—18日,历城区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市委原机关招待所会议室(山大北路77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10名。大会审议通过区总工会第八届委员会题为《强化维护职能,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实现全区“九五”计划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选举出区总工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1名。4月18日,召开区总工会九届一次全委会,选举出区总工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委9名,总工会主席1名,副主席3名。
  二、组织建设
  1986年,县总工会设办公室、基层部,有工作人员10人,辖历城工人文化宫。下属基层工会99个,会员1.18万人。在工会组织中开展争创“先进职工之家”“模范职工之家”活动。基层工会主席按同级党政副职级别配备的占85%。1988年,在10个局(委)系统建立工会,并开展“怎样把工会建成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大讨论。1989年5月,区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成立。1994年10月,全区首家乡镇工会工作委员会在洪家楼镇成立,全市首家私营企业工会在济南哈勒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历城工人文化宫被省总工会授予“先进文化宫”称号。1995年,开展在基层工会建“职工之家”和在分会、工会小组建“职工小家”活动。区总工会被全国总工会表彰为“工会系统职工文化先进单位”。区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连续五年被省总工会表彰为“全省先进女职工委员会”。1996年,新经济组织中建有工会57个,会员6619人。1997年,区总工会在全市工会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经济组织组建工会工作》的经验介绍。1999年,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乡镇工会委员会和乡镇机关工会委员会。2000年,全区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私营企业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区外商投资企业工会联合会和区私营企业工会联合会。2001年,以纳税大户企业为重点,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工会,入会职工2.3万人。2007年,在“三级联创”活动中,落实《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工作的意见》,制定《历城区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的考核奖励办法》《关于在外商投资企业开展“建会突击月”活动的实施意见》,在新建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中集中建会,发展新会员3.61万人,其中农民工会员2.1万人;新建独立工会554个,其中外企工会24个。全区有基层工会组织1985个,会员16.14万人。
  三、主要工作和活动
  职工素质工程1986年,围绕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和企业精神,在职工中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工人阶级历史使命和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纪律、民主法制、职业道德等教育。1989年,区总工会牵头八部门成立技术学习、技术练兵、技术比武“三技”领导小组。开展以“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创优、创新、创先、创最佳效益和降消耗、降成本、降亏损、降积压的“四创、四降”竞赛活动。举办技术比武57项(次),107人被授予“技术能人”称号。1992年,举办基层工会干部培训班、《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学习班、知识竞赛、知识答卷等活动,有1万多人参加。1994年,培训工会主席160余名。30余名工会主席参加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培训班。2003年,各级工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争创文明行业、文明企业、文明班组,争当文明职工和“十百千”活动,在济南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和十佳标兵评选活动中,历城区获1个先进单位和1个十佳标兵称号。2006年,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2007年,围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职工增强节约环保能力,养成节约环保习惯。
  选树劳动模范劳动模范评选工作严格按照民主评议、推荐、审核、公示等程序进行。1986—2007年,区总工会组织推荐、评选全国劳模3名、省劳模15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19名。每年“五一”节期间,组织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座谈或外出参观学习。
  职工民主管理1986年,执行国务院《职代会条例》,加强职工民主管理。1988年后,各工会组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山东省实施<企业法>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办法》,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工会发挥监督、保证作用,全程参与企业实施租赁承包,召开职代会讨论审议承包方案,参与选择企业承租人和清产核资工作,及时协调承租人和职工的关系。1989年,区总工会与区政府举行首次联席会,部分局(委)工会和基层工会与同级行政单位举行民主协商联席会、座谈会,并形成制度定期召开。国有企业建立厂长接待日、职工代表检查工作制度。1994年起,实行企业行政负责人向职代会报告制度。1995年,区总工会与区纪委、区监察局、区经委联合下发《关于充分发挥职工民主监督作用、促进企业廉洁经营的意见》,企业实行招待费使用情况向职代会报告制度,并纳入职代会议程。与区体改委联合下发《关于股份制企业加强职工民主管理的意见》,对工会参与公司章程制定和工会负责人依法进入董事会、监事会作出明确规定。有28家“三资”企业工会主席依法进入(或列席)董事会。1997年,36个国有企业、27个区属集体企业在职代会上评议领导干部260余人。通过评议有8人得到提拔,6人被免职,1人被降职,10个领导班子被调整。1998年,区委制定《关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意见》,区总工会与区纪委、区经委、区人事局联合制定《关于在全区推行厂务公开制度的实施意见》。2007年,开展“万家企业创和谐”活动,济南趵突泉酿酒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市总工会评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1986年,县总工会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安全检查,参与事故调查处理,督促消除事故隐患和对职业危害作业点的整治。同年,调解各类争议纠纷4件。1987年,区总工会选择国有、股份合作制、“三资”、乡镇等7个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建立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制度试点工作。各企业工会普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1988年以来,区总工会分别在仲宫、孙村、董家、王舍人、洪家楼镇召开34个单位工会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对区直厂企临时工口粮问题、粮食系统职工洗理费等问题,及时向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大部分问题得到解决。区总工会与区劳动局、区司法局联合制定《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劳动法>的意见》,对企业主管局、企业分管负责人、工会主席、劳资科长进行培训。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读本5000余册。加强集体福利设施建设,在区直企业开展职工生活后勤达标活动,较小的单位兴建和完善小食堂、小托儿所、小浴室、小更衣室、小厕所等福利设施。每年与区劳动局安全生产办公室一起,对劳动安全、职业卫生情况进行检查。2007年,区总工会调解各种争议纠纷7件。
  女职工工作1990年,有25名以上女职工的工会,组建女职工委员会。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定规定》,组织已婚女职工查体,开展女职工“岗位多奉献、本职立新功”活动。1996年,在“三八”妇女节召开女职工事迹报告会,对成绩突出的女职工进行表彰。开展“节约10元钱,捐助献爱心”活动,200多个单位的1.18万名女职工参加活动,救助困难女职工100余人,救助款物价值5.6万元。2002年,开展“面向新世纪,争做新女性”女职工素质自我达标、创建文明职工家庭和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竞赛活动。2003年,对商业、粮食等系统困难企业部分女职工免费查体。2006年,92个企业签订女职工特殊权益专项集体合同。女职工妇科普查率在97%以上。200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工作条例》和市总工会《关于规范工会女职工组织与工会组织同步组建工作的意见》,按照“哪里有工会,哪里就要建立女职工组织”的要求,加强工会女职工组织的组建和规范化建设指导工作。2007年,有女职工组织485个,组建率100%,会员2.3万人。165家企业签订女职工特殊权益专项集体合同。
  送温暖工程1986年,各级工会积极开展“送温暖工程”活动,走访慰问离退休和困难职工,对特困职工进行救助。1989年,组织18.48万人参加市职工互助互济会,为146名职工发放救济款1.06万元,为42名职工办理缓交住房新增租金手续。1995年元旦、春节期间,救济困难职工2447人,发放救济款40.4万元。2003—2006年,救助困难职工1.23万人,为599名职工申办特困职工证,为5867户特困家庭申办水费补贴,为1500名职工办理职工补充保险,创建“工字号”创业基地245个。2007年,“7·18”水灾发生后,区总工会拨出专款2万元,救助重灾职工家庭10余户。组织30个用工单位、200余名下岗失业职工,参加再就业洽谈会。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22人次,贷款36万元。元旦、春节期间,救助困难职工4000余人,发放慰问金85万元。
  第二节共青团
  一、代表大会
  1986年2月26日—28日,共青团历城县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县招待所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00名。大会审议通过第八届团县委题为《举改革旗帜,做四有新人,为我县两大文明建设建功立业积极探索、奋力开拓,为改革建设振兴历城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出第九届共青团历城县委员会委员33人。2月28日,召开团县委九届一次全委会,选举出团县委书记1人,副书记2人。
  1989年4月11日—13日,共青团历城区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区招待所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48名。大会审议通过第九届团区委题为《积极探索、奋力开拓,为改革建设振兴历城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通过《关于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发挥共青团作用的决议》。会议选举出第十届团区委委员31人。同年12月,召开团区委十届一次全委会,选举出团区委书记1人。
  1992年11月15日—17日,共青团历城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区招待所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50名。大会审议通过第十届团区委题为《改革进取、乘势而上,在振兴历城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通过《关于团结带领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和经济建设,为振兴历城建功立业的决议》。会议选举出第十一届团区委委员35人。11月17日,召开团区委十一届一次全委会,选举出团区委书记1人,副书记2人。
  1996年11月29日—12月1日,共青团历城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历城影剧院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50名。大会审议通过第十一届团区委题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团结带领全区团员为振兴历城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通过《关于团结带领全区团员青年在历城两个文明建设中青春立功的决议》。会议选举出第十二届团区委委员35人。12月1日,召开团区委十二届一次全委会,选举出团区委常委9人,团区委书记1人,副书记2人。
  1999年12月23日—25日,共青团历城区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区会议中心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20名。大会审议通过第十二届团区委题为《把握机遇,理清思路,团结带领全区团员青年在新世纪中再创辉煌》的工作报告,通过《关于团结带领全区团员青年以崭新的姿态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决议》。会议选举出第十三届团区委委员35人。12月25日,召开团区委十三届一次全委会,选举出团区委常委9人,团区委书记1人,副书记1人。
  二、组织建设
  1986年,团县委设办公室、组宣部、青工部、青农部、学校部。有基层团委35个,团支部1102个,团员2.85万名。1988年,实行团员证制度,发放团员证3万余个。1991年,区交通局、区建委等9个局(委)成立团委。1992年,团区委按照“组织随人走,团在实体建”原则,探索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两新”组织)中成立团组织。同年,港沟镇安家村成立全区第一个村级团委。1995年,制定《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决定》。1996年起,开展创建“五好”(致富路子好、团员队伍好、支部班子好、实用技术好、活动阵地好)团支部活动,推行“三位一体”(村团支部书记、村委会科技副主任、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农村团干部配置。2004年、2006年,团区委分别以开展团员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教育活动为重点,培训团干部160余人。至2007年,在5个规模较大的新经济组织和民办学校中建立直属团委(有2个随所在单位解散而撤销)。开展“团的基层建设年”“服务新农村团建基础工程”“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团支部建设示范村”主题帮扶活动;开展党建带团建调研活动。2007年,有基层团委65个,团支部1552个,团员4.34万名。
  三、主要工作和活动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文明礼貌月”“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90年,开展“四学一奉献”教育活动。1992年,对青少年进行“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国情)教育。1994年,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举办学习班5期,培训人员260人次。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两大工程”(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青年文明工程)为统领,以“爱国、立志、成才、奉献”为主题,开展“迎接世纪挑战,塑造崭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和“跨世纪青年形象大讨论”活动。2001年,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教活动和“爱我锦绣历城”主题教育活动。2006年,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少年头脑。编辑出版《青少年先模事迹教育读本》,组织开展维和英模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会、百名优秀青年风采展示报告会等活动。至2007年,团区委联合相关部门先后7次开展“历城区十佳(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涌现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张寿禄,身残志坚的好少年颜峰,“感动中国”年度候选人物张宝娣等一大批优秀青少年模范典型。
  “一争一创”活动1996年,在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开展“一争一创”(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1997年,制定《历城区“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历城区青年岗位能手奖励暂行规定》。1998年3月,成立“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领导小组。4月,印发《关于在全区机关企事业教育系统青年职工中普遍开展“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报告》。1999年6月,召开青年岗位能手表彰会,20名青年岗位能手受到区政府表彰,30名岗位能手受到团区委等5部门联合表彰。同年,在“青年文明号”中推行“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制度,此后,每年5月开展“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月”活动。2001年起,对“青年文明号”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青年文明号单位进行复查。2003年,区总工会与区教育局、区工商分局、区农村信用社联合制定相应行业的“一争一创”标准,并进行联合表彰。2005年,区法院东郊法庭在全国法院系统“青年文明号”表彰会上作了经验介绍。至2007年,团区委命名表彰“青年文明号”150余个,推出市级以上“青年文明号”60余个,其中国家级5个。
  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1986年,团县委、县科委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1988年,以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开展“科技兴农,青年当先”活动。1989年,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活动,培养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170人,成立专业技术协会158个。1993年起,在团组织中开展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实施青年致富工程,兴建青年科技示范基地。党家庄镇葡萄良种场被评为省十大青年科技培训基地。至1998年,有区级以上星火带头人近1000名,其中全国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1名。1999年,开展“五个一”工程,加大农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推动青年科技示范基地向规模化发展,同时进行科技图书站建设。至2004年,有3人获“全国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称号。2005年,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成人教育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开展“青春创业行动”,在乡镇成立青春创业服务中心,在3个职业中专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基本形成由青年农民技能培训、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转移、科技支农三大工程为主体的青农工作体系。2007年,团区委被团省委命名为“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先进集体”。
  志愿者行动20世纪80年代起,组织青少年参加绿化植树、建设黄河防护林、采集树种支援西北林区建设等志愿奉献活动。1995年3月1日,历城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同年,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大队67个。1997年,历城区志愿者协会成立。各级团组织开展公益劳动、植树造林、环境绿化、扶贫助困等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1998年,开展“交通助学岗”、为下岗职工子女义务家教、助残家教等活动,在34所中小学附近交通路口设立交通助学岗,结成义务家教对子68对。2001年,开展“回收废旧电池”“寻找污染源”活动,在景区开展志愿者导游活动。2003年,开展以“投身节水保泉,建设美好泉城”为主题的大型周六志愿者活动。2004年,开展“迎亚足赛,创文明城”主题志愿者活动。2005年,结合“创城”活动,注册志愿者的范围从团员青年扩大到各个年龄阶段,逐步建起覆盖全区各系统、行业和社区、乡村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建立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2006年,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2007年,开展“迎和谐全运,建文明历城”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以法律服务、科技下乡、就业帮扶等为内容的十几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策划实施“保护水源,三川护绿”大型环保活动,推动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区注册志愿者4万余人,涌现出山东省八大青年志愿者标兵田勇等一批优秀志愿者典型。
  希望工程1993年5月,团区委印发《关于实施“希望工程”的意见》,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团员青年一元钱,救助失学好少年”活动。组织近郊学校与贫困乡村学校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有38所学校结成对子学校,定期进行交流和互助活动。1994年4月,历城区希望工程助学基金会成立。6月,与区委宣传部、机关党委联合开展“党团支部献爱心,失学孩子返校园”活动。1995年8月,区希望工程助学基金会撤销,团区委只负责贫困生推荐、结对、救助金发放和希望小学建设管理工作。全区30余名机关干部参加“1(家)+1”救助活动,救助中小学生80余人次。10月,由团市委、团区委共同投资,建成全区第一所希望小学——高而希望小学。1996年,团区委为208名学生联系到“1(家)+1”救助。1997年,团区委联系68名民营企业家、工商联会员与107名贫困少年儿童结成对子,发放救助金4.3万元。同年,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储蓄活动,储蓄金额50余万元。1998年,区委办转发“希望工程”最后一轮劝募工作意见,共筹集资金8.6万元。2000年,团区委被团省委授予“‘希望工程’攻坚奖”。2001年,团区委印发《关于在全区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的通知》,筹资8.4万元,救助南部山区6个乡镇的贫困学生300名。2002年,拓宽“希望工程”筹资渠道,历城区成为全省首个利用网络进行“希望工程”募捐的县区。2005年,通过济南搜房网联系富翔天地社区居民采取周末自驾游形式,与柳埠镇黄巢小学31名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开展资金救助和关爱活动。2006年,团区委被评为全省“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先进单位。2007年,组织开展专职团干部救助贫困生活动,救助贫困学生160多人,救助金额5万余元。1995—2007年,为20多所小学建成多媒体教室、新世纪书屋、爱心电脑室和希望电脑室。建有希望小学9所。
  关心下一代工作1992年,历城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是区委领导下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体、在职人员参加的群众性工作组织。1997年4月,制定《历城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章程》。2003年,各街道、乡镇成立关工委组织。2005年7月,区关工委办公室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团区委。同年,关工委组织建设延伸至村居。2007年,区关工委有顾问3人、主任1人、常务主任3人、副主任20人、委员47人。下设思想道德教育组、革命传统教育组、法制教育组、科技教育组。“五老”(老教师、老战士、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报告团成员1.5万人。
  1992年起,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科技教育、法制教育和艺术教育。1997年,到省少管所对历城籍少年犯进行帮教活动。1998年,组织革命传统报告团在全区作巡回报告。1999年,区关工委与区科委在遥墙镇马官寨村建立“秸秆种菇”科技示范基地;与区科协、区财政局在董家镇谢家屯村建立科技教育基地;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0年,组织“童叟书画笔会”,邀请省内专家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与区法院、华山镇政府创办全市第一家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2001年,各级关工委筹集资金50余万元,修缮校舍300余间,救助贫困学生200余名。2002年,区关工委在全国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同年起,每年筹资20万元以上,用于救助贫困学生、改善偏远学校办学条件,为3所小学建起爱心电脑教室。2006年,在洪家楼第二小学开展“养成好习惯、奠基好人生”主题活动;在洪家楼第三小学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联合相关部门编辑出版《青少年教育读本》,免费向青少年发放。
  学校团队工作1986年,各级少先队组织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996年,全面推进“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开展“雏鹰争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建立362支假日小队,开展“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手拉手红领巾助残、手拉手读书交友、手拉手拉回一个希望、还母亲河一片绿色活动,建立手拉手对子2000余对。1997年,南全福小学红领巾助残小队被全国少工委、全国妇联、全国残联授予“助残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团区委、区教育局、文化局等联合举办全区首届少年儿童七项技能大赛暨百名“历城小名士”评选活动。2005年,开展首届“十佳”少年评选活动。至2007年,共评选出“历城小名士”400名、“十佳”少年30名。
  第三节妇女联合会
  一、代表大会
  1988年9月21日—22日,历城区妇女联合会第八届代表大会在区招待所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30名。大会讨论通过区妇联第七届执行委员会题为《改革创新,勇于实践,为振兴历城全面开创妇女工作的新局面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区妇联第八届执行委员会委员39人。9月22日,召开区妇联第八届执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出执委会常委13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
  1993年12月8日—9日,区妇联第九届代表大会在区招待所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29名。大会讨论通过区妇联第八届执行委员会题为《全区妇女团结起来为振兴历城,推进社会进步再立新功》的工作报告,选举出区妇联第九届执行委员会委员37人。12月9日,召开区妇联第九届执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出执委会常委11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
  2003年8月19日,区妇联第十届代表大会在区会议中心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89名。大会讨论通过区妇联第九届执行委员会题为《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团结带领全区妇女为建设新历城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出区妇联第十届执行委员会委员38人。会后召开区妇联第十届执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出执委会常委9人,主席1人,副主席3人。
  二、组织建设
  1986年,县妇联设宣传部、组联部、权益部、少儿部、办公室,有工作人员9人。有乡镇妇联14个,村妇代会724个,乡镇企业妇代会56个,厂矿企业妇代会1个。在加强基层妇女组织网络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水平和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比例。1991年,全区859个村全部建立妇代会,有妇代会主任859名,委员2502名。妇代会主任进“两委”比例为57.9%。2001年,区妇联制定《关于在民营经济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的意见》和《关于做好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妇女组织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有10家民营企业建立妇联组织。2002年,区妇联与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联合下发《关于积极做好村级换届选举中女性进“两委”工作的通知》,通过直选和招聘,村妇代会主任、社区妇联主任进“两委”比例为100%。2007年,全区有街道妇联4个,乡镇妇联11个,村妇代会635个,区直妇委会20个。村妇代会主任、社区妇联主任全部进入村(居)“两委”。
   三、主要工作和活动
  “双学双比”竞赛活动1990年,区妇联与7个部门联合制定《在全区农村妇女中深入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的意见》,成立区“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科技素质。1992年,号召农村妇女做好庭院综合开发。1993年,区妇联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农技、林果、畜禽、金融、购销等服务组织,定期下乡为农村妇女送技术、送资金、送物资、送信息。1996年,开展“科技女状元”竞赛活动,采取“一联二结三互助”方法,重点抓好“巾帼扶贫”和扫盲工作。1997—1999年,先后开展“增百创千争万元”“争创妇女科技专业大户”和“姐妹手拉手共走致富路”等活动。2000年,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开展“创女科技专业大户、抓龙头项目、建妇字号基地”活动。至2007年,有25.82万名农村妇女接受实用技术培训;8000余名妇女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学习。有巾帼科技致富特色专业村50个,三八示范基地60个,以妇女为主体的科技示范户4000多个,各类妇女科技协会、专业协会会员1.03万人。
  “巾帼建功”竞赛活动1991年,区妇联响应全国妇联等13个部委在全国城镇发起“巾帼建功”活动号召,在城镇妇女中开展以教育为主线,以学习为基础,培养“四有”“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新女性为目标的“巾帼建功”竞赛活动。1996年,总结“巾帼建功”竞赛活动经验,开展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岗位建功、立志成才”为主题的巾帼建功创岗活动,培养树立巾帼文明示范岗标兵,并将“巾帼建功”活动由个体向群体发展。先后开展“岗位做贡献,行业树标兵”“树立跨世纪职业女性新形象”“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明星”活动。2007年,有国家级巾帼文明岗2个,省级巾帼文明岗4个,市、区级巾帼文明岗64个,区级巾帼建功标兵160人。
  “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和“美在家庭”活动1996年,开展以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1998年,开展以“美化生活环境,创造富裕生活,弘扬家庭美德,建设家庭文化”为内容的“美在家庭”活动,重点抓好“三化”(美化、净化、绿化)、“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实施“美在家庭”三年规划。活动中,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相结合,成立健身舞、秧歌等健身队伍,开展寓教于乐的巾帼文明健身活动。开展“好儿女、好媳妇、好女婿、好婆婆”评选和群众性读书活动。2007年,有“五好”文明家庭17万户,其中市级以上文明家庭1800户。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1986年以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学习培训。“三五”普法期间,举办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法律知识培训班1372期,开展咨询活动1500余场次。2000年,区妇联与区法院联合成立区家庭暴力鉴定中心,与区司法局联合开设“12348”维权热线。2001年,邀请省妇联权益部有关负责人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专题报告。2003年,在洪家楼派出所成立全区第一处维护妇女儿童的家庭暴力报警站。2005年,区妇联参与妇女儿童案件审理,有2名妇联干部成为区法院人民陪审员。2006年起,与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合,为贫困妇女提供无偿法律援助。1986—2007年,共受理来信来访1880件,处结1853件,为52名妇女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参与审理案件18件。
  救助活动1996年,历城区启动“春蕾计划”(在全国妇联领导下,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目的是帮助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发动区直单位开展“1+1结对帮扶”、各级领导和爱心人士个人结对帮扶、企业赞助集中帮扶、争取上级资助帮扶活动,全方位、多层面地帮助贫困失、辍学女童和贫困高考女生上学。1999年9月,在锦绣川乡大水井小学建起全市第一所春蕾小学。2000年,在仲宫镇北道沟小学建起全市第一所慈善读者小学。2006年,开展单亲特困母亲救助活动,将其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同年,区阳光大姐家政服务中心成立,面向下岗女工和农村贫困妇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2007年,落实省妇联《关于开展“信贷助推百万农村妇女创业行动”工作的实施意见》,利用市政府设立的政策性小额贷款专项资金,为特困家庭、单亲母亲申报小额贷款和创业资金。至2007年,“春蕾计划”惠及“春蕾女童”、贫困儿童4万多人次,救助金额106万元,为孤儿办理保险70多人次;为2200余名单亲特困母亲发放救助款物金额55万元;培训下岗女工和农村贫困妇女20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为12名下岗职工、贫困妇女提供创业扶持资金60余万元。
  实施“两纲”工作1996年5月,实施《济南市历城区妇女发展纲要》《济南市历城区儿童少年事业发展纲要》,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协同27个成员单位,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主要开展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妇女参政议政、妇女儿童教育事业、贫困地区妇女儿童救助、妇女维权及协调服务6项工作。1998年10月、2000年11月,在市委、市政府组织的中期和终期监测评估检查中,《历城区妇女发展纲要》确定的十大项目、241项可量化指标,有239项达标;《历城区儿童发展规划》确定的五大项目、104项可量化指标,全部达标。2002年,区政府印发《历城区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和历城区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历城区妇女儿童十年发展目标。2007年,区政府拨款30万元,对新结婚登记的夫妇实行免费婚检。历城区基本实现“两纲”指标。
  第四节科学技术协会
  一、代表大会
  1987年9月15日—16日,历城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01名。会议审议通过题为《团结奋斗,投身改革,为实现“七五”计划振兴历城经济贡献才智》的工作报告和《历城区科学技术协会章程》。大会选举出区科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3人。在区科协一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出委员会常委6人,主席1人,副主席2人。
  1994年6月23日—24日,区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01名。会议通过一届区科协题为《发挥科协优势,推进科技进步,为振兴历城再立新功》的工作报告,修改通过《历城区科学技术协会章程》。大会选举出区科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7人。在区科协二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出委员会常委9人,主席1人,副主席2人。
  1999年1 1月15日,区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65名。会议通过二届区科协题为《奉献求实,争先创新,为实现科教兴区战略目标再创辉煌》的工作报告,修改通过《历城区科学技术协会章程》,作出聘请科协顾问的决定。大会选举出区科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4人。在区科协三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出委员会常委11人,主席1人,副主席2人。
  二、组织建设
  1985年4月,县科协从县科委独立,有工作人员5人。1986年,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科协机构,在农村开始组建农村专业技术研究(协)会。同年,有县直学(协)会8个,农技协会10个,乡镇科协14个,村科协312个。2007年,区科协有工作人员9人;区直学(协)会11个,会员1939名;11个镇、4个街道均建有科协组织,有专兼职工作人员21人,村(居)科协644个;有镇级科普活动站11个,村级科普活动室480个,镇村科普宣传员700人,科普志愿者1500人;有镇村农技协84个,会员1.68万名;专业科普示范基地13个。
  三、主要工作和活动
  科普宣传教育工作1986年以来,常年开展科普讲座、放映科教电影、举办科技展览、科技推广、学术交流、科技下乡、科普赶集等科普宣教活动。1995年,区科协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周宣传活动。2006年,历城区被省科协评为“全省科普示范区”。1986—2007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402期,培训61.24万人次;举办科技报告会240余场,参加人数70万人次;放映科教电影4150场次,观众203万人次;举办展览235次,展出展板400余块,观众6.23万人;科普赶集911次,咨询人数19.8万人;发放科技资料、“明白纸”102万份。
  农村“五个一”建设工作2005年,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科普能力,服务经济建设,开展农村“五个一”建设工作。1.科普活动站建设。区科协制定《关于“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工作的意见》,每个乡镇建1处科普活动站,每个行政村建1处科普宣传栏,每个村有1名科普宣传员。2.科普宣传栏村村通建设。区科协印发《关于在全区农村开展“科普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意见》,制作科普宣传栏701块,与各村签订管理协议,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全市率先实现科普宣传栏村村通。3.科普宣传员队伍建设。组建700名科普宣传员队伍,壮大农村科普网络组织,科普工作普及到村。4.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组建农村专家讲师团、科普志愿者、科普员3支农村科普讲师团队伍,队员1500名。5.农技协建设。健全镇、村农技协组织。2006年,港沟镇冶河村核桃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被中国农技协表彰为“全国先进农技协”;区科协被省科协、省财政厅表彰为“全省科普村村通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至2007年,各农技协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1项,增加经济效益过亿元。区科协被省科协表彰为“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仲宫镇农业标准化产业协会等4家农技协被省科协、省财政厅表彰为“全省先进农技协”“全省先进科普示范基地”。
  科普大学2005年,济南科普大学祝甸社区分校成立。社区科普大学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开展各类科技教育培训、科技论文征集、心理健康进社区活动,推进科普知识走进社区,传播健康科学的文化知识,提高居民整体素质。2007年,有社区科普大学11所。
  青少年科普活动1987年以来,每年组织一次全区青少年“四小”(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三模一电”(航模、海模、车模、无线电测向)科技竞赛活动。在航海、航空模型比赛中,多次获省团体总分第二名和全国航模普及奖。2000年,区科协与区教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少年科技系列活动的意见》和《关于在中小学校中进一步开展创建科普示范学校的意见》。在青少年中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夏令营”“评选推荐科普小博士”“计算机知识竞赛”等活动。共征集小发明、小创造作品156件。2005年,高而办事处邢家小学学生刘娟设计的“仿真月相仪”获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全国第17届青少年创新大赛银奖。至2007年,共收集青少年“四小”“三模一电”作品456件,建有省级科普示范学校3所,2名学生被市科协、市教育局授予“济南市十佳科普小博士”称号。
  科技奖和科技论文评选1996年以来,每年组织参加全市优秀青年科技奖评选活动和组织一次全区学术交流活动。2000年,区科协与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联合印发《关于评选第一届济南市历城区优秀科技工作者暨青年科技奖的通知》,同年,评出青年科技奖13个、优秀科技工作者55名。至2007年,有5人获市青年科技奖;有11人被评为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开展优秀论文征集活动6次,征集论文387篇,评出优秀论文201篇,编印论文集3册。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7年,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主要是实施“四大行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四大工程”(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推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第五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一、代表大会
  1986年5月,历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县招待所礼堂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历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选举产生县文联第一届委员会,有委员25人。在县文联一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出文联主席1人,副主席3人。
  1989年5月,区文联第二届代表大会在区工人文化宫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区文联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修改通过《历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选举产生区文联第二届委员会,有委员27人。在区文联二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出文联主席1人,副主席2人。
  1994年5月,区文联第三届代表大会在区招待所礼堂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区文联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修改通过《历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选举产生区文联第三届委员会,有委员25人。在区文联三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出文联主席1人,副主席1人。
  二、组织建设
  1986年5月,县文联成立,设文协、书美影协、音舞戏协3个工作者协会,有文联委员25人,会员60余人。其中,文学创作方面有各级协会会员不足10人,各级书法协会会员10余人,各级美术协会会员10余人,各级摄影协会会员20余人,音乐舞蹈戏剧协会会员不足10人。1997年12月,区文联由3个协会增加到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舞戏5个协会,有文联委员25人,会员300余人。1999年3月,音舞戏协会分为音乐、舞蹈、戏剧3个协会,增设民间文艺和曲艺协会,有文联委员27人,会员400余人。2007年,区文联有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民间文艺和曲艺8个协会,有文联委员31人,会员600余人,其中,有国家级会员13人,省级会员60余人,市级会员100余人。文学创作方面有各级协会会员50余人(省级会员2人,市级会员7人);各级书法协会会员200余人(国家级会员4人,省级会员20余人,市级会员30余人);各级美术协会会员100余人(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10余人,市级会员20余人);各级摄影协会会员200余人(国家级会员3人,省级会员20余人,市级会员50余人);音乐舞蹈戏剧协会会员30余人(国家级会员4人,省级会员10余人,市级会员10余人);各级民间文艺和曲艺协会会员20余人(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1人,市级会员2人)。
  三、主要工作和活动
  文艺创作1986年,县文联创办《历城文苑》,组织编印《绿叶集》(文学)和《历城新歌》。1995年,编印《红花集》(文学),录选作品98篇。1997年,编印《历城区先模人物报告文学专集》。区文联及各协会坚持以创作为中心,创造条件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文艺采风和创作。2000年,分别在仲宫、唐王、遥墙、柳埠等镇建立文艺家创作基地。至2007年,区文学协会组织征文比赛20余次,举办培训班15期,培训60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0余件,30余人100余件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出版个人文学专著20余部。区书协举办主题展览40余次,组织文艺采风10余次,举办培训班10余期,有20余人举办个人书法展,100余人的300多件作品在全国、省、市报刊发表,80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比赛展览中获奖、入展、入选。区美协举办主题展览40余次,组织文艺采风10余次,举办培训班10余期,有10余人举办个展,100余人的500多件作品在全国、省、市比赛展览中获奖、入展、入选。区摄影协会举办主题展览、比赛40余次,组织文艺采风20余次,举办培训班20余期,100余人的1000多件作品在全国、省、市比赛展览中获奖、入展。音乐、舞蹈、戏曲协会有20余人的200多件作品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在比赛中获奖。民间文艺和曲艺家协会会员的400余件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
  文艺活动1986年,举办“唱历城赞家乡”音乐会。1988年,组织举办“历城十年巨变展览”。1989年,举办“历城区文艺创作演出晚会”。1999年,举办历城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书画长卷创作笔会,50名书画家创作了50米书画长卷。同年,举办“国庆一日”摄影抓拍大赛。2000年,举办“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征文活动。2001年,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摄影展。2002年起,每年举办“历城区新春联大赛”。2003年,与省、市摄协联合举办济南“省城后花园之春”摄影艺术大奖赛。2004年,与市美协联合举办“纪念邓小平一百周年诞辰书画笔会”。与省文联、《艺术收藏》杂志社联合举办“水墨动向”中国画名家作品提名展。2005年,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区文联与区教育局、济南稼轩诗书画研究院联合举办“春天送你一首诗”暨“庆‘六一’诗意历城,诗意校园”大型诗歌朗诵会。2006年,与市文联联合组
  织“送年画、迎新春、倡文明”市文艺家走进新祝甸文艺采风活动,与市音协联合组织到柳埠镇文艺采风活动,与省摄协、省青年摄协联合举办山东省首届“农家乐”杯锦绣三川摄影艺术大赛及获奖作品展,与市文联、海东文化公司联合举办“荷之韵——全国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与收藏与鉴赏艺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传统与现代—2006年中国画名家提名展”。2007年,举办“历城建区20周年书画摄影展”,与济南华阳艺术中心联合举办“南北对话——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文化产业发展1999年以来,区文联对驻区文化企业在地方政策对接、文艺项目选择及加强与各部门联系等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企业迅速融入历城文化产业布局中来,带出了济南海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文化产业典型。2003年,省文联下发文件推广区文联的工作经验。2004年,由区文联协调,海东文化公司出资成立济南稼轩诗书画研究院。2005年,海东文化公司与市文联《当代小说》联合办刊,协助出版《当代小说》诗文版。2006年,该公司被市文联列为文化产业示范单位。2007年,区文联支持创办济南华阳书画院,利用华山、华阳宫文化品牌,运用市场手段策划展览、代理书画家推广艺术作品,成为较有影响的艺术品营销机构。至2007年,文化公司协助区文联先后策划出版《历城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颂历城百家诗歌选》,编辑出版《稼轩故里书画家》丛书,为区书画家出版专著20余册。
  第六节残疾人联合会
  一、代表大会
  1990年11月27日,历城区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区工人文化宫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25名。大会审议通过题为《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努力开创历城区残疾人事业新局面》的工作报告,讨论通过区残联实施《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细则,选举产生区残联第一届主席团。在区残联一届一次主席团会议上,选举出主席团主席1人,副主席7人;聘请主席团名誉主席、副主席;选举产生主席团执行理事会,选举出理事长1人,聘任副理事长1人。
  1994年8月9日,区残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区招待所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53名。大会审议通过区残联第一届主席团题为《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努力把我区残疾人事业推向前进》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区残联第二届主席团。在区残联二届一次主席团会议上,选举出主席团主席1人,副主席6人;聘请名誉主席1人,副主席2人;选举出主席团执行理事会理事长1人,聘任副理事长1人,理事2人。
  1998年5月21日,区残联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区会议中心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57名。大会审议通过区残联第二届主席团题为《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我区残疾人事业推向依法管理新阶段》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区残联第三届主席团。在区残联三届一次主席团会议上,选举出主席团主席1人,副主席6人;聘请名誉主席1人,副主席2人;选举出主席团执行理事会理事长1人,聘任副理事长1人,理事1人。
  2003年4月29日,区残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区会议中心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59名。大会审议通过区残联第三届主席团题为《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努力开创我区残疾人工作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区残联第四届主席团。在区残联四届一次主席团会议上,选举出主席团主席1人,副主席5人;聘请名誉主席1人,名誉副主席2人;选举出主席团执行理事会理事长1人,聘任副理事长2人,理事1人。
  二、组织建设
  1990年11月,区残疾人联合会成立。1991年,区政府成立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为主任、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乡镇成立残疾人联合会,村(居)成立残疾人协会。各乡镇残联除设专职理事长外,招聘残疾人专职干事及就业扶贫服务员、康复服务员36名。1993年,全区残疾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区残联有专职工作人员3人,兼职人员1人;乡镇残联有兼职人员104人。同年,制定残疾人事业宗旨方针、职能与任务、职业守则。1994年5月,区政府成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10月,区残疾人劳动服务部和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1995年,各乡镇成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或残疾人劳动服务站。1999年12月,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成立。2003年8月,区残疾人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成立。2006年,成立区助残志愿者总站—镇(街道)分站—村(居)联络点三级志愿者服务网络,助残志愿者达2000多名。对残疾人状况建立电子档案,实现残疾人信息网络化服务与管理。
  三、主要工作和活动
  残疾人康复1994年以来,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2002年,组织开展“入户下乡康复年”“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等活动。2004年,分别在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和区聋童学校挂牌成立专项康复中心。各街道、乡镇依托卫生机构,成立康复指导站13个,村(居)康复站45个,城区康复机构覆盖率90%。2006年,建成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用品用具供应站和能容纳150人的市级精神康复庇护所、工疗站、农疗站各1个。1994—2007年,举办各类康复培训班20期,培训588人次,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763例,小儿麻痹矫正手术16例,聋儿语训82名,为60名聋哑患者配发助听器,为100名精神病患者免费发放常规药物,为34名肢残人配发轮椅或安装假肢,为60名残疾人配备矫形器,为28名智力低下、脑瘫和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卡,为13个康复指导站、17个康复站配发简易康复器材,训练残疾人1600余名。
  帮扶就业1991年,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省政府《关于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规定》。至2002年,安置残疾人就业1800多人。2003年,组织实施“我的兄弟姐妹——百户安居工程”,解决残疾人无房户和危房户住房困难。2004年,区残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区各级党员干部中开展“情系我的兄弟姐妹,帮扶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活动的意见》。至2007年,筹集资金350多万元,协调组织义务工3000多人次,资助248户残疾人家庭建起新居,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投资117万元,建成14个集培训、种植养殖和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残疾人扶贫开发基地”;投资125万元,救助贫困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1600多名、大病残疾人21名,帮扶残疾人种养大户5个,个体经营户18个;成立捐助便利店4个,发放物资、慰问款70万元;200户残疾人家庭与志愿者结对,160户贫困家庭脱贫;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6期,培训残疾人2600多名,安置、推荐就业2300多人。投资35.75万元,帮助143户残疾人实施“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圈、改厨、改厕)。
  文体活动1993年10月,在济南市第十届残疾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历城区运动员获聋哑组第一名。在济南市残疾儿童运动会上,两次获总分成绩第一名和第二名。2000年,遥墙镇肢体残疾人赵茂栋的作品在中国文联组联部等单位主办的“中华世纪之光”书法展上获金奖。华山镇聋人青年画家郑相君的蜡染作品《舞》在北京美术馆展出。2006年,区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和游泳训练基地成立。在济南市残运会上,历城区代表团获金牌榜、奖牌榜第二名,6名运动员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第七届山东省残运会上,历城区组建的盲人足球队获第二名。2007年,4名运动员参加第七届全国残运会,获“一金四银”的好成绩。
  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1996年,区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通知》。1997年,区政府印发《关于对农村残疾人实行减免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和公益事业费优待政策的通知》。2001年,在全区税费改革有关法规中对优惠残疾人政策作出相应规定,提高优待残疾人份额比例,各街道、镇相继制定有关优待残疾人政策。2003年,区残联制定《关于开展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及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救助贫困残疾学生暂行办法的通知》。2006年11月18日,区残联在洪楼广场首次为7对残疾人免费办理集体婚礼,并为每对新人提供价值3000元的嫁妆。结合“全国残疾人生活状况普查”工作,将1205名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范畴,其中城镇残疾人家庭纳入低保率100%。1996—2007年,共受理残疾人来信来访500余件,处结率100%。
  办证工作1990年起,根据《中国残疾人评残标准》,核发残疾人证。1993年,区民政局、区残联联合对20个乡镇的残疾人调查登记、建卡归档,核发济南市残疾人证8600份。1996—1998年,对1.2万名残疾人重新进行残疾等级评定并核发中国残疾人证。2006年,开展持证残疾人普查工作。全区有持证残疾人10970名,其中,肢体残疾人5696名、视力残疾人1030名、听力残疾人1304名、智力残疾人2000名、精神残疾人799名、多重残疾人141名。
  第七节红十字会
  一、组织建设
  1981年7月,县红十字会恢复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1986年,县红十字会有会员单位20个。2006年6月,区红十字会机构单列,编制5人,列入群众团体机关序列。区政府分管领导兼任会长,1名常务副会长主持工作。2007年,区红十字会有工作人员5人,团体会员单位25个,个人会员800名。
  二、主要工作和活动
  救援捐赠扶贫1992—1993年,开展驾驶员急救培训,培训驾驶员9200人。区红十字会接受国际红十字会支援面粉17吨、棉衣棉被800件及部分药品,救助残疾、孤寡老人和受灾群众万余户。1994年,区红十字会向遭受水灾的西营镇、高而乡募捐救助款4.3万元,衣物2500件。1996—1997年,接受荷兰红十字会、中国香港红十字会捐献棉被600床,价值4.1万元,全部捐给受灾乡镇。1998年,因洪涝灾害,救助西营、柳埠、高而、彩石4个乡镇各5000元。捐助贫困家庭因中毒、烧伤住院治疗费2.2万元。2001年,市、区红十字会联合为区聋童学校捐款1.6万元,捐赠衣物及学习用品价值2万元。2002年,依托区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成立急救小分队。2004年,印度洋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和海啸,区红十字会接受社会各界捐款408.33万元。区红十字会办公室被省红十字会授予“向印度洋募捐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同年,联合山东大学学生会,开展为南部山区贫困家庭捐衣捐物和为贫困家庭儿童捐献学习用品活动。2005年,开展特困家庭妇女重大疾病住院救助和白内障手术救助活动,免费做白内障手术13例。“六一”儿童节期间,开展对单亲、无亲、特困家庭助学活动。2006年,走访慰问困难家庭219户,送去食用油和面粉,价值1.53万元。2007年4月,组织10名医务人员,成立区红十字救助大队。“7·18”特大暴雨发生后,区红十字会启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行24小时值班,并将90箱消毒粉发到受灾严重区域。
  无偿献血和遗体捐献1993年,区红十字会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146人无偿献血29200毫升。1998年,组织各单位职工无偿献血4500人次。2000年,组织献血2500人次。2001年,国家提倡自愿义务献血,区红十字会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2007年,开展遗体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工作,遗体捐献登记15人,造血干细胞登记26人。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