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组织设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18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组织设置
分类号: D625
页数: 5
页码: 463-4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历城区组织设置、区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区人民政府工作机构的情况。
关键词: 历城区 组织 设置

内容

第一节区人民政府组成人员
  历城区人民政府是历城区最高行政机关,由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向区人民代表大会和济南市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区人民政府由区长、副区长、政府各工作部门主要行政负责人组成。区长、副区长在区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由人大代表选举产生,政府各工作部门主要行政负责人经区长提名,由区人大常委会批准任命。区人民政府每届任期,1993年前为3年,1993年起为5年。1986—2007年,历城区人民政府共历经7届。
   1986—2007年,历城区人民政府第十届至第十六届区长、副区长组成人员:
  第十届县政府(1984.4—1987.5)
  县长侯金水(1986.3离职)
  谢传仁(1986.3任职)
  副县长王家福(1986.3离职)
  高洪勋(1985.3任职)
   孙继鑫(1986.3任职)
   杨振刚(1986.3任职)
   王泉慧(女)
  岳金志 (1985.12—1986.4挂职)
  孙赤一 (1986.10任职,挂职)
  第十一届区政府(1987.5—1990.3)
  区长谢传仁
  副区长高洪勋 孙继鑫 杨振刚
  王泉慧(女)陈学科(1988.3任职)
  孙赤一(1988.1离职)
  冯书文(女,1988.6任职,科技)
  杜延林(1989.4任职,挂职)
  第十二届区政府(1990.3—1993.1)
  区长孙继鑫(1992.12离职)
  代区长李福水(1992.12任职)
  副区长李福水 杨振刚马荣亮
  朱世金(女)张廷林
  冯书文(女,1991.3离职)
  杜延林(1992.4离职)
  肖国栋(1990.12—1992.4挂职)
  柴建国(1990.12任职,科技)
   鲁开宏(1990.12任职,科技)
  刘承智(1991.7—1992.5挂职)
  吕荣昌(1992.4任职,挂职)
  第十三届区政府(1993.1—1998.1)
  区长李福水
  代区长冯光文(1998.1任职)
  副区长冯光文(1998.1任职)
   刘炳泽 秦承安(1994.1任职)
   张廷林 刘在传
   党培珍(女,1994.9离职)
   马荣亮(1994.1任职)
   孟涛(1995.12任职)
   王志平(1996.12任职)
   柴建国(1996.4离职)
   鲁开宏(1993.3离职)
   吕荣昌(1993.10离职)
   刘宝珉(1995.5—1996.5挂职)
   陈晓鸽(女,1995.7—1995.12挂职)
  第十四届区政府(1998.1—2003.1)
  区长冯光文(2001.1离职)
  谭延伟(2001.2任职)
  代区长谭延伟(2001.1—2001.2)
  副区长谭延伟(2001.1任职)
   秦承安(2001.1离职)
   徐明梅(女,2001.1离职)
   刘在传 孟涛
   王志平 丁新力(1999.1任职)
   王志刚 刘连儒(2001.2任职)
   田德昌(2001.2任职)
   刘桂祯(2001.12任职)
   隗广安(1999.1任职,科技)
   雷天太(2000.7—2001.7挂职)
   马兰(女,2001.5—2001.12挂职)
  第十五届区政府(2003.1—2007.12)
  区长许强
  代区长许强(2003.1任职)
  副区长许强(2003.1任职)
  丁新力(2006.11离职)
   马玉星(2006.12任职)
  杨玉军(2006.12任职) 王志刚
  刘桂祯(2007.10离职) 李季孝
  袁长奎 宫玉玲(女)
  孙佩华(女,2003.8—2006.7挂职)
  张玉明(2003.6任职,科技)
  孔祥君(2004.3—2005.3挂职)
  赵联冠(2005.3—2006.5挂职)
  柴正民(2006.5—2007.4挂职)
  李芳(女,2006.5—2007.4挂职)
  魏延顺(2007.4任职,挂职)
  第十六届区政府(2007.12—)
  区长许强
  副区长马玉星 杨玉军 李季孝
  袁长奎 宫玉玲(女)
  黄晓广
  第二节区人民政府工作机构
  1986年,历城县人民政府设工作部门28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县计划委员会、县经济委员会、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人事局(含编委办公室)、县劳动局、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审计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县统计局、县物价局、县商业局、县交通局、县农牧渔业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粮食局、县文化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物资局;设县乡镇企业局、县标准计量所、县农机管理总站、县财政贸易办公室、县能源办公室、县广播电视局等政府管理部门。
  1987年3月,撤销县教育局,成立县教育委员会;成立县民族宗教办公室,与统战部合署办公。同年5月,撤县建区;成立区环境卫生管理所、区绿化管理所;县公安局更名为济南市公安局历城区分局。9月,成立区土地管理局;原郊区市政工程养护管理所划入历城区,更名为历城区市政工程管理养护所。1988年3月,成立区监察局;5月,成立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6月,成立区蔬菜局;11月,成立区环境保护局、区房产管理局;12月,区农机管理总站改为区农业机械管理局。
  1990年8月,成立区旅游局;11月,成立区矿产资源管理局、区标准计量所更名区标准计量局。1991年1月,成立区畜牧局;2月,区房产管理局更名为区房地产管理局;8月,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更名为区环境卫生管理局;9月,区民族宗教办公室机构单列。同年,区农牧渔业局更名为区农业局。1992年4月,区粮食局改建为区粮油总公司,保留区粮食局牌子;8月,区市政工程管理养护所更名为区市政工程养护管理处。1993年2月,区标准计量局更名为区技术监督局;4月,区纪委与区监察局合署办公;11月,成立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1994年1月机构改革,区人民政府设工作部门27个: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工业经济委员会(由区经济委员会更名)、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区商业委员会(撤销区商业局,组建区商业委员会)、区农业委员会(保留区水利局牌子)、区计划委员会、区城乡建设委员会(由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更名)、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区教育委员会(保留体育运动委员会牌子)、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民政局、区人事局(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与其合署)、区劳动局、区财政局、区税务局、区交通局、区卫生局、区审计局、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区土地矿产管理局(撤销土管局、矿管局成立)、区统计局、区环境保护局、区乡镇企业管理局(由区乡镇企业局更名)、区监察局(与区纪委合署);设派出机构1个: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撤销区民族宗教办公室、区商业局、区粮食局、区物资局、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文化局、区物价局、区旅游局、区技术监督局、区房地产管理局、区畜牧局、区蔬菜局、区农业机械管理局、区能源局、环卫局。同年5月,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更名为济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历城分局,实行垂直管理;8月,区税务局机构分设,分别成立济南市历城区国家税务局和济南市地方税务局历城分局,实行垂直管理。
  1996年9月调整部分机构,增设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体育运动委员会、文化局为政府工作部门;增设区粮食局、区技术监督局、区房地产管理局、区旅游局、区民族宗教办公室为政府管理部门;撤销土地矿产管理局,成立区土地管理局为区政府工作部门,成立区矿产资源管理局为政府管理部门;增设区广播电视局、区畜牧局、区蔬菜局、区农业机械管理局、区能源局、区环境卫生管理局为区直属事业单位;成立区物价局,为区计委管理部门。
  1997年9月,区市政工程养护管理处更名为区市政管理局。同年,区绿化管理所更名为区园林绿化管理局。1999年4月,区劳动局更名为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0年5月,成立区四门塔风景区管理委员会;7月,成立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南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区华山景区管理委员会。
  2001年2月,成立区招商局。同年12月机构改革,区人民政府设工作机构24个: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发展计划局(由区计划委员会更名)、区经济贸易局(撤销区经济委员会、区乡镇企业管理局组建)、区教育局(由区教育委员会更名)、区科学技术局(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与其合署)、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国土资源局(撤销区矿产资源管理局、区土地管理局组建)、区建设管理局(由区城乡建设委员会更名)、区环境保护局、区交通局、区水务局(撤销区水利局组建)、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由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区文化局、区卫生局、区计划生育局(由区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区审计局、区统计局、区旅游局、区公安分局(列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区监察局(与区纪委合署,列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设派出机构4个: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北区管理委员会(由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更名)、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南区管理委员会、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东区管理委员会(新组建,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西区管理委员会(新组建,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组建区人民政府政务中心,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区体育局;撤销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区农业委员会;组建区新闻出版办公室,由区委宣传部管理;组建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区经济贸易局管理。2002年,区技术监督局更名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历城分局,实行垂直管理。
  2006年3月机构改革,区人民政府设工作部门25个: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由区发展计划局更名)、区经济贸易局、区教育局、区科学技术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与其合署)、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建设委员会(由区建设管理局更名)、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新组建,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牌子)、区环境保护局、区交通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区文化局(挂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牌子)、区卫生局、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由区计划生育局更名)、区审计局、区统计局、区旅游局、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区政府工作部门,不再由区经济贸易局管理)、区公安分局(列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区监察局(与区纪委合署,列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区政府管理部门4个:区贸易服务局(由区政府财政贸易办公室更名)、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由区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更名)、区体育局、区房地产管理局;区政府派出机构2个: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北区管理委员会、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南区管理委员会;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12个:区园林绿化管理局、区环境卫生管理局、区市政管理局、区畜牧局、区广播电视局(区广播电视台)、区新闻出版局(由区新闻出版办公室更名,改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不再由区委宣传部管理)、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由区人民政府政务中心更名)、区粮食局、区招商局、区红十字会(新组建)、区四门塔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区华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区蔬菜局、区农业机械管理局由区政府管理改为由区农业局管理。撤销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东区管理委员会、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西区管理委员会。同年10月,成立济南东环科技城发展服务中心;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原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北区管理委员会)升格为正区级,为区政府派出机构。
  2007年4月,区国土资源局更名为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历城分局;成立唐冶新区管理委员会。
  第三节乡镇人民政府
  历城区各乡镇设有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是乡镇的国家行政机关,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区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设乡(镇)长、副乡(镇)长,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上由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其每届任期,2004年前为3年,2004年起改为5年。
  1986年,全县设遥墙、唐王、董家、郭店、孙村、党家庄、十六里河、港沟、仲宫、柳埠、西营11个镇人民政府和锦绣川、彩石、高而3个乡人民政府。1987年5月撤县设区,增加洪家楼、华山、王舍人3个镇人民政府;1989年12月区划调整,划入靳家乡、大王乡和桑梓店镇3个乡镇人民政府;1995年3月,撤销大王乡人民政府,设立大桥镇人民政府;1999年12月区划调整,划出桑梓店镇、大桥镇、靳家乡、党家庄镇和十六里河镇5个乡镇人民政府。2001年2月,撤销洪家楼镇人民政府,设立洪家楼、山大路、全福、东风4个街道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向区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同年12月20日,撤销彩石乡人民政府,设立彩石镇人民政府。2005年11月,孙村镇由济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代管。同年12月,撤销高而乡、锦绣川乡2个乡人民政府并入仲宫镇人民政府。至2007年,全区设12个镇人民政府(含孙村)、4个街道办事处。
  1986—1993年,乡镇人民政府工作机构设政府办公室(与乡镇党委办公室合署,称党政办公室)、计划生育委员会、农业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教育委员会。1994年机构改革,乡镇人民政府设“两办四委”6个工作机构,即政府办公室(与乡镇党委办公室合署,称党政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农业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建设环保土地委员会、社会事务委员会。2006年机构改革,各镇人民政府统一设置4个行政办公室,即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挂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社会稳定办公室(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各镇人民政府的事业机构统一设置5个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即财政所(挂劳动保障事务所牌子)、司法所、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洪家楼、山大路、全福、东风4个街道办事处设立后,分别设有党政办公室、政工科、社会事务科、城市管理科、经济发展科、政法科、计划生育科7个科室。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