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干部下派包村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14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干部下派包村工作
分类号: D262.6
页数: 2
页码: 421-4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历城区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选派中青年干部到基层包村的意见》干部下派包村工作的情况。
关键词: 历城区 干部下派 包村工作

内容

1989年5月,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选派中青年干部到基层包村的意见》,成立下派干部包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从区直部门中选派干部到农村包村扶贫、实践锻炼。第一批从区直机关58个部门中抽调147名干部(其中副局以上干部38名)到高而、柳埠等13个乡镇包56个村;从17个乡镇机关抽调1 55名干部包86个村。包村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发展生产,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重点是抓好班子建设。
   1990年9月,下派办制定《关于对区直机关下派包村干部实行目标责任制百分考核的实施意见》。1990—1991年,选派280名区直机关干部包村,帮助新建和整修各类水利工程260多个,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667公顷,打机井11眼,修筑公路70多公里,上工业项目100多个。
  1992年2月,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区、乡镇各部门包经济三类村的意见》,包村工作重点转向帮扶经济三类村(按经济收入水平把全区的村划为一、二、三类,无集体收入的为三类村),主要任务是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帮助建好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找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由干部包村转为部门包村,部门成立包村工作组,区直71个部门共包121个村,乡镇直部门共包388个村。是年,上工副业项目257个,实现产值6700万元,利润550万元。1994年,为缩小强弱村间的差距,加快南部山区经济发展,实施“强村带动”战略,即洪家楼、华山、王舍人3个镇的32个经济强村对口帮带锦绣川、高而、彩石3个乡的32个一、二类村。1992—1994年,全区共调整充实经济三类村班子300个,转化经济三类村373个。1994—1995年,共选派1114名区镇机关干部包646个村,支援帮扶资金360万元,投产项目750个,实现产值1.35亿元,利税2525万元。
  1996年,部门下派干部工作组改称下派干部奔小康工作队,制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富民强村奔小康的包村目标。区直部门派出184名干部到97个包村点,乡镇部门派出520名干部到260个包村点,63个强村帮带64个弱村。至1997年年底,共支援资金408万元,上项目716个,实现产值2.52亿元,利税3603万元。
  1998年2月,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区直机关下派干部包村工作的意见》,实行区直部门一包三年、包村人员吃住在村的包村制度,把包村工作纳入机关全方位目标管理。包村工作实行分层逐级考核、注重实绩的办法,进行半年初评和年终总评,将包村单位按一、二、三类排名,向全区通报。同年,从区直部门选派副局级干部到包村乡镇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专职负责包村工作。1998—2003年,全区493个单位下派1215名干部,包村431个,支援资金2195.53万元,上项目810个,引进资金8485.4万元,引进人才416人。
  2005年11月,区下派办和力诺集团共同召开“建设生态历城‘万户阳光屋顶’太阳能科普大会”,开始为群众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建沼气池、硬化村内街道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帮扶工作。2006年起,区委、区政府将包村工作重点转变到以建设“六新”(新村居、完善新设施、营造新环境、造就新农民、形成新风尚、健全新保障)农村为目标,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2005—2007年,帮扶创建“文明生态村”205个,培训村干部1710人,设置村务公开栏2240个。2004—2007年,全区383个单位下派干部1022人,包村356个,支援资金2471.34万元,引进项目157个,引进资金2.39亿元。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