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河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967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黄河治理
分类号: TV882.1
页数: 4
页码: 253-256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86—2007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境内黄河治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黄河治理 水利经济 历城区

内容

第一节 黄河洪峰及断流
  一、黄河洪峰
  1988年大汛期间,黄河历城段出现8次洪峰。前4次洪峰流量小,没有造成损害。第5次洪峰最大,泺口站洪峰流量为5780立方米/秒,水位31.22米,盖家沟22号坝根石顶部被揭去3米多。第6次~8次洪峰期间,盖家沟险工30、33、45号坝,后张险工3、4号坝,傅家庄险工5、7号坝,陈孟圈险工46、48号坝,王家梨行险工36号坝,相继出现根石走失、下沉等险情。张褚窝护滩、骚沟护滩,分别于8月18日7时、10时漫滩进水,堤根偎水长5公里,最深2.6米,两段堤防背河出现渗水,25段坝出险。
  1989年7月27日10时10分,出现当年第一次洪峰,泺口站流量为5000立方米/秒,水位31.16米,王家梨行险工11时最高水位28.38米。8月23日22时42分,出现第二次洪峰,泺口站流量为4230立方米/秒,水位30.44米,比第一次洪峰水位低0.72米,超出警戒水位0.16米,王家梨行险工水位27.88米(连续8小时)。
  1990年7月12日0时30分,出现当年第一次洪峰,泺口站流量为3670立方米/秒。8月20日—21日两天,连续出现第二、三次洪峰,洪峰流量分别是2640立方米/秒和2690立方米/秒。9月2日23时,出现第四次洪峰,流量为2800立方米/秒,水位29.86米。
  1991年8月2日,泺口站出现当年唯一的一次洪峰,流量2440立方米/秒,水位29.86米。
  1992年8月20日13时,泺口站出现当年唯一的一次洪峰,流量2980立方米/秒,水位30.45米。
  1993年8月11日0时,泺口站出现当年唯一的一次洪峰,流量3330立方米/秒,水位30.73米。
  1994年7月14日21时,泺口站出现当年第一次洪峰,流量3290立方米/秒,水位31.04米,超过警戒水位0.04米。8月11日16时出现第二次洪峰,流量3410立方米/秒,水位30.65米。
  1995年8月5日16时24分,泺口站出现当年唯一的一次洪峰,流量141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29.82米。
  1996年8月12日,黄河历城段八里滩区开始进水;8月18日,泺口站洪峰流量为4700立方米/秒,水位32.24米,比1976年洪水水位高0.1米,属历史最高水位。9月1日,埝头滩区最后漫滩。黄河防洪工程49.5公里临黄堤全部偎水,平均水深3.2米,最深达5米~7米,秦家道口和新开店丽处险点渗水,王窑险工34号、36号,大王庙险工33号、35号和陈孟圈险工27号坝均发生坝身下沉、裂缝,有8段坝根石走失;大堤桩号58+100米~60+200米处出现临河顺坡裂缝10余条,最长50多米,深1米多,裂缝宽3厘米;付家庄1号坝基被冲走土方200余立方米。全区险工出现各类险情120次。
  1997年8月5日16时24分,泺口站出现当年唯一的一次洪峰,流量1410立方米/秒,水位29.82米。
  1998年7月21日8时,泺口站出现当年唯一的一次洪峰,流量2750立方米/秒。
  2003年10月20日8时,黄河历城段出现当年最大洪峰,流量2850立方米/秒,盖家沟险工水位30.69米,比警戒水位仅低0.51米。是年,流量超过2000立方米/秒的天数达54天,其中超过2500立方米/秒的天数达26天。
  二、黄河断流
  20世纪90年代,黄河历城段受上游降水量减少和用水量急剧增加的影响,多次出现断流。1997年断流时间最长,多达132天。
  第二节 防洪工程
  历城区黄河堤防工程位于黄河下游右岸,相应大堤桩号32+800米~64+574米,工程长度31.21公里。1999—2004年,开展山东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建设要求堤顶宽8米~12米,堤顶高程36.44米~33.71米,临背河边坡均为1∶3;堤顶道路为三级柏油路,宽6米,两侧设纵向排水沟1条,临背河堤坡每隔100米建横向排水沟1条,与堤顶纵向排水沟相连;堤顶两侧种植行道林,临河种植防浪林,宽度30米,植柳树并埋设界桩;淤区顶宽80米~100米,种植适生林(树种为杨树、泡桐、黄金梨);堤脚外10米柳荫地,植杨柳树并埋设界桩。至2007年,境内31.21公里黄河大堤共建设险工7处,坝(岸)228段;控导工程5处,坝(垛)62段。大堤全部加高加宽,堤顶超出2000年设防水位2.1米;盖家沟、后张、付家庄、霍家溜、陈孟圈、王家梨行6处险工加高改建,原有重力坝拆改为干丁口或乱石粗排结构,险工埽面顶超出2000年设防水位1.1米。
  第三节 防汛防凌
  一、防汛
  黄河汛期分桃汛、伏汛、秋汛和凌汛。桃汛较小,在4月上旬和中旬;伏汛和秋汛最大,在7月—10月;凌汛在1月—2月。枯水期在11月至次年1月和5月下旬至6月上旬。
  黄河历城段属于黄河下游弯曲型窄河道,自华山镇盖家沟入境,由遥墙镇沙滩村出境。河道全长31.21公里,宽一般2公里左右。1986年前主槽过洪能力(平摊流量)5000立方米/秒,1986年后,下游来水状况发生很大变化,主槽淤积加重,河槽急剧萎缩。2002年,河道主槽过洪能力为2500立方米~3000立方米/秒左右,部分河段1800立方米/秒就可漫滩。
  为降低汛情灾害,扩大河道过洪能力,2002—2004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调水调沙试验,通过加大黄河小浪底水库泄水量,形成人造洪峰,对下游河床进行冲刷。2005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将调水调沙转为生产运行。是年,境内河道主槽的过洪能力恢复到3000立方米/秒~3500立方米/秒。至2007年,共进行4次调水调沙试验及3次调水调沙生产运行,境内河槽累计平均刷深1米左右。
  黄河防汛队伍主要由专业防汛队伍、群众(民兵)队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组成。每年组织召开全区防汛工作会议,安排部署防汛工作,组织各界群众、民兵抗洪抢险队伍5万余人,进行防汛抢险知识培训、实战演练、工程普查、根石探测、防洪预案修订完善、国家防汛料物储备和管理、通信设备维修养护、防洪工程巡查、防汛队伍抢险技术指导、防汛责任制落实等。199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到黄河济南历城段考察,到盖家沟险工视察了军警民联合防汛演习。至2007年,黄河防汛工作基本实现安全度汛。
  1986—2007年,历城河段有12年封河。封河形式为平封和插封。平封冰厚一般5厘米~15厘米,插封冰厚一般10厘米~30厘米;有9年淌凌,淌凌密度在40%~80%,凌块在7立方米~20立方米。黄河防凌主要措施是:加强监测,提高根石探测频次,加固堤防工程建设,准备物资随时破冰等。
  每年凌汛前组织落实防凌队伍1万余人,主要有基干班、防汛班、抢险连、肩负防凌汛抢险任务的各大型厂企抢险队,组建冰凌爆破队、爆土队、专业队伍等。至2007年,境内未发生较大险情。
  三、对外支援
  1998年8月19日16时,历城区接省、市防指紧急命令,要求调运石料支援长江抗洪抢险。区防汛指挥部迅速召集会议,制定实施方案,连夜组织人员,至次日8时前,调运石料2410吨,将防洪物资运往江西省九江市。
  2003年,东明县黄河滩区发生洪涝灾害。10月14日18时,历城区接市防指紧急电话,要求紧急调集车辆赶赴东明黄河滩区,支援抗洪抢险救灾。区委、区政府迅速组成支东抗洪指挥部,成立前线运输、保卫协调、后勤保障3个实施小组。当晚21时,调动就近乡镇及驻区大型厂企大吨位自卸车33部,分3批发往东明灾区。支援车辆分别于15日晨4时30分、中午13时30分、傍晚18时到达兖州许厂煤矿,抢运煤矸石,投入抗洪抢险。本次抢运路途单程210公里,运输车辆“歇人不歇车”,连续往返运输物料。至16日上午10时,共运送煤矸石约1200立方米,圆满完成任务。
  第四节 水政监察
  1991年3月11日,历城黄河水政监察大队成立。主要职责:按照水利部《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规定的水行政处罚程序,对行政管理范围内的水事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水法规的行为依法做出行政裁定、行政处罚或采取其他行政措施。同年8月5日,华山镇埝头村村民马某某、刘某某、孟某某3人,分别在桩号为43+050米、43+400米、43+600米处河道内,违章建房各1间。水政监察大队接到举报后,立即联系黄河派出所,与派出所警察联合进入现场调查,掌握事实证据,对3名当事人进行法律、法规教育,指出河道内违章建房对造成汛期行洪障碍的危害和应负的法律责任。3名当事人当场承认错误并表示接受法律、法规的处罚,于15日内拆除所建房屋,恢复河道工程原貌。2003年5月30日,黄河防汛总指挥部下达黄河河道行洪障碍清除令,限6月30日前完成清除任务。黄河河务局领导经过现场调查,确定清障区域,与华山镇、遥墙镇政府领导商定清障方案,派出人员对华山镇、遥墙镇清障工作给予业务指导。华山镇、遥墙镇各组织100余人的基干民兵清障突击队,镇政府主要领导现场组织指挥,历时19天,河道内违章阻水片林全被清除。至2007年,累计处理违法事件150余起。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