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编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949
颗粒名称: 第十一编 水利
分类号: F426.9
页数: 20
页码: 237-256
摘要: 本编记述了1986—2007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境内水利经济发展情况,包括河道治理、蓄供水工程、农田灌溉、黄河治理等情况。
关键词: 水利经济 经济史 历城区

内容

1986年后,历城区以构筑“水资源供给、防洪减灾、水环境保护、高效节水、现代水利管理”五大体系为总抓手,全面提升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坚持实施河道涝洼治理、大中型水库扩(增)容、小型水库安全达标工程,兴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实施节水灌溉技术项目,为农业生产服务;以人畜用水安全为重点,开展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和“户户通”自来水建设,基本解决区内人畜用水问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落实黄河防指精神,开展黄河防汛工程建设,防汛防凌、调水调沙,在保证区内河段安全情况下,积极对外进行防汛支援。2007年,主要水利工程设施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32座,塘坝230座,引黄闸1座,机电井7174眼(配套机电井6066眼),装机总功率5.94万千瓦,节水灌溉面积11590公顷。
  第一章 河道治理
  第一节 小清河治理
  小清河历城段自前进桥至章丘界,全长33.8公里。1996年11月26日,区委、区政府召开小清河干流治理工程动员大会。干流(历城段)设计防洪标准为砌石河段50年一遇,土方河段20年一遇,沿河农田排涝标准5年一遇。其中,上游砌石护岸河段长4.9公里,下游土方河段长28.9公里。动用土方756.34万立方米,浆砌石16.09万立方米;清运拆迁房屋垃圾52万立方米;永久性占地面积465.7公顷;新、改建建筑物218座。工程于1997年汛前完成,总投资3.8亿元,总工日144.3万个。2007年11月,济南市再次实施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西起槐荫区睦里庄闸,东至历城区巨野河入口,长约46公里。横向治理范围按规划六线控制,总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工程包括防洪除涝、城市排水、截污治污、道路桥梁、管线复建、河道补水、景观营造及两岸城市开发建设等,征用、收储土地面积约404.5公顷。2007年12月29日,历城区小清河整治工程拆迁动员大会在华山镇政府召开,成立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小清河综合整治工程历城段正式开始。建设内容包括:河道由30米拓宽至70米~100米,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南岸建设滨河观光路,北岸建设双向六车道清河北路;新建污水管网、污水倒虹、排水沟渠截污井,全部封堵污水直排口;新建电力、自来水等9种管线;对小清河沿线进行高标准绿化,新建绿地面积200余公顷,形成开放式滨河公园;对小清河周边区域实施开发,建设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产业聚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滨河新区。一期工程历城段西起华山镇前进桥下游400米,东至济青高速孟家立交桥,总长7.5公里,共7个施工标段,涉及全福街道办事处、华山镇(9个村)及王舍人镇(4个村)。
  第二节 “三川”河道治理
  1998年11月—1999年6月,实施锦阳川河道治理工程。工程位于仲宫及柳埠镇,是济南野生动物世界配套工程,集防洪、灌溉、补源、交通、绿化、旅游治理于一体。自柳埠镇柳中大桥至仲宫镇并渡口桥,全长10公里,主要实施河道防护、河道清淤筑路、拦河灌溉等工程,总投资2973万元,动用土石方115万立方米。河道防护工程为修建高标准浆砌石护岸,总长16公里,砌石总量10万立方米。护岸型式有3种,分别为重力式挡土墙,长度230米;仰斜式挡土墙,长度12270米;护坡式护岸,长度3500米。共清淤80万立方米,河道平均挖深1.5米,填筑高标准二级公路路基13.8公里。沿河建浆砌石截流拦河坝28座,形成自流灌溉面积200公顷,高效益节水灌溉面积800公顷。河道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左岸10年一遇,右岸20年一遇。
  2001年5月—6月,实施锦绣川河道上、下游河段和锦阳川河道下游河段治理工程。锦阳川河道并渡口桥以下,设计防洪标准右岸20年一遇,左岸10年一遇,最小设计宽度为80米;锦绣川河道仲宫段,以原有河道为基础进行治理,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宽度为60米;锦绣川西营镇河段,设计宽度为30米~50米。工程投工8.8万个,投资560万元。完成河岸护砌9公里,新建拦河坝3道(锦阳川),疏通、拓宽河道4.6公里。挖运土石方15万立方米,水泥砂浆砌石3.5万立方米,浇注混凝土600立方米。
  2002年2月—10月,柳埠镇建设柳埠人工湖橡胶坝工程。工程位于柳埠村南锦阳川河道内,占地面积4.7公顷,其中人工湖水面4.1公顷,设计蓄水量8.5万立方米。拦河坝为橡胶袋—砌石混合坝,坝体长60米,高3米,其中橡胶坝坝袋高为1.5米。
  2005年汛期前,实施“锦阳川沿岸亲水风景区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236万元。新建4座交通桥、1座生产桥、3座橡胶坝、11座拦河坝,维修24座拦河坝,铺设左岸旅游路;建设日处理能力12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1个,河道左岸铺设污水管道;建成沿河绿化带3.8公里,面积2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2个。
  第二章 蓄供水工程
  第一节 蓄水工程
  1986年,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37座,总库容18851.1万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库容1164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2座,库容5203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4座,库容842.7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30座,库容1165.4万立方米。共有塘坝79座,总面积40.78公顷。2007年,境内有大、中、小型水库35座,总库容19261.7万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市管),库容1164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2座,库容5658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5座,库容1059.5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27座,库容904.2万立方米;容积1万立方米以上的塘坝230座。
  一、大型水库
  卧虎山水库 位于仲宫镇,是济南市唯一大型水库,始建于1958年。2002年5月8日,实施扩库增容工程,当年7月31日完成主体工程,9月底全面竣工,总投资5500万元。在南、北、东三面挖库、筑堤,修筑围堤5220米,增容2500万立方米,永久性占地36.5公顷,临时性占地92.5公顷,新建营而交通桥。为满足库区群众复耕要求,抬高整修围堰外土地93.3公顷,设置田间排水系统。共动用土石方607万立方米,砌石3.5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546立方米。竣工后,兴利库容由3700万立方米增加到6200万立方米。2005年11月25日,划归济南市水利局。
  二、中型水库
  锦绣川水库位于仲宫镇,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2000年,实施加固增容工程。同年3月8日开工建设,9月30日竣工,投资2110万元,移民6户24人,增容700万立方米,总库容达到4100万立方米。加固后,坝体长378米,最大坝高47.38米,坝顶高程254.18米,坝后边坡1∶0.7,坝顶宽6米。溢流坝段位于原位置,溢流堰堰顶抬高0.5米,高程为248.5米。10个溢流桥孔增建3米×10.78米的液压启闭控制平面钢闸门。防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千年一遇校核标准。
  狼猫山水库位于彩石镇,属于小清河水系巨野河上游,1959年11月兴建。大坝坝顶高程192.5米,最大坝高32.5米,坝顶宽7.5米;副坝坝顶高程为190.5米,最大坝高为6米。总库容155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53万立方米,兴利水位187.0米。大坝为均质土坝(坝后坡面为河卵石贴坡),总长585米,其中主坝530米、副坝55米,迎水坡平均为1∶2.89,背水坡平均为1∶2.77。溢洪道进口宽48米,设泄洪闸4孔,均安装10×3.5米平面钢闸门,采用油压启闭方式。水库设计防洪标准五十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千年一遇,最高水位189.65米。2001年2月,被市政府批准为城市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面积为13.99平方公里。
  三、小型水库与塘坝
  小(一)型水库2007年,境内有小(一)型水库5座。其中,玉符河水系4座(黄巢水库、八大岭水库、白炭窑水库、桃科水库),小清河水系1座(燕棚水库)。
  小(二)型水库2007年,境内有小(二)型水库27座,其中,玉符河水系19座(锦阳川域内8座,锦绣川域内9座,锦云川域内1座,泉泸河域内1座),小清河水系8座(石河1座,刘公河2座,巨野河5座)。合计总库容904.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86万立方米。
  塘坝工程2007年,境内建有容积1万立方米以上的塘坝230座。
  第二节 供水工程
  一、保泉供水工程
  为保证市区泉群常年喷涌,1986年3月5日,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建设卧虎山水库向市区供水工程,工程于12月5日启动,1988年10月1日竣工通水,设计日供水能力9.5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3000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600万元,其中市财政拨款200万元。1987年起,锦绣川水库向市自来水公司南郊水厂供水,每年供水时间为3个月,年均供水900万立方米。2000年起,锦绣川水库独立担负起向市自来水公司分水岭水厂全年供水任务,年均供水1700万立方米。2001年2月,狼猫山水库被市政府批准为城市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开始向市区供水。2002年2月,卧虎山水库,停止向市区供水。
  二、南部山区农村饮水工程
  2000年前,受资金制约,解决农村饮水工作进展较慢,除少数村庄有零星的打井、挖井、截潜流、自建供水设施外,大部分村庄依然靠天吃水。2000年,建设积米峪水库集中供水、拔槊泉集中供水工程,解决西营、彩石等乡镇人畜饮水问题。2002年上半年,港沟、西营、孙村镇及高而乡39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建成“户户通”自来水。工程总投资589.2万元,区以上投资占40%。2002年下半年,仲宫、柳埠、西营、彩石镇及锦绣川、高而乡100个村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其中,39个村用上自来水。工程总投资635.9万元,区以上投资占40%。2003年,锦绣川、彩石2个乡镇实施“自来水村村通”工程。工程总投资287.2万元,其中,区以上投资120万元。2004年,建成柳埠、仲宫、高而3个乡镇110个村庄“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完成其他5个乡镇90个村庄“户户通”扫尾工程,工程总投资1300万元。至2007年,南部山区人畜饮水解困及“自来水户户通”工程累计投资4300万元,其中,市以上专项资金700万元,区政府投入专项资金1200万元,受益乡镇和群众自筹资金2400万元。
  三、平原地区集中供水工程
  2004年,郭店镇实施“山头群井”供水工程,解决曹家馆、耿家庄、王官庄、山头村、山前庄、十里堡、东风新村、东方家村、田家庄等9个村和1所学校饮用水问题,工程投资230万元。2005年至2006年6月,实施平原5镇集中供水工程,以王舍人镇滩头水厂为水源地,向王舍人、华山、遥墙、董家、唐王镇加压站供水,各镇加压站二次加压供水到村入户。工程总投资12160万元,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
  1986年11月3日,县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和水利渔业资源保护的布告》。1989年起,区水利局依法对区属以下企事业单位征收水资源费。1990年10月,历城区作为全省第三批水利执法试点单位,组建由59人组成的水政
  监察队伍,开展水利执法试点工作。先后制定下发《历城区水资源管理暂行规定》《历城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使用办法》《历城区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历城区水库水费计收管理办法》4个规范性文件。1991年,区水利局成立水政监察所,开始对区属企业征收水资源费。1993年下半年起,对乡镇企业及部分村办个体企业征收水资源费。驻区单位均实现装表计量,计划取水,按用量缴费。水费征收严格执行票款分离制度。1989—2003年,年征收水资源费30万元~1400万元不等,2004—2007年,年征收230万元~260万元不等。1998年,成立水政监察大队,工作重点主要包括汛前执法检查、打击近堤取土、开展水法宣传、加强河道巡查、治理乱搭乱建、河道清障等,违法事件逐年下降。
  第三章 农田灌溉
  第一节 机井及水库灌溉
  一、并灌
  1986年,全县有机井3864眼,总灌溉农田面积34.95公顷。每年各乡镇均对旧机井进行维修,安排计划新打适量机井。在干旱严重年份,为保证农田灌溉,投入大量资金新打机井。2001年,全区干旱严重,区委、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新打机井180眼。2007年,有机井7174眼,年计划供水能力9000万立方米,实际供水能力42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4670公顷,其中节水灌溉占69.05%。
  二、水库塘坝灌溉
  1986年,全区有水库塘坝固定机电排灌站388个,装机总量610台。1988—1990年,投资831万元,翻修新建各类水泥浆砌石防渗渠93.9公里、水泥预制板防渗渠道34.6公里、各类排水沟11公里,修建桥涵闸637座,新建蓄水池5个,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68.5公里。1991年9月起,开展以“四线三片”为主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四线三片”,即济王(港沟、彩石、孙村)、济微(党家庄)、济新(十六里河、仲宫、柳埠)、308国道(大王、桑梓店)4线沿途和黄河以北中低产田开发、南部山区小流域治理及中部平原黄淮海项目开发,完成工程项目2000余个。对卧虎山、锦绣川、狼猫山3座大中型水库灌区,进行干支渠和配套建筑物新扩建和维修;引黄灌区以除涝治碱为目标进行灌排综合治理;大王乡建成万亩稻改区;华山、遥墙两镇建成万亩荷花园;唐王镇完成WFP-中国项目2814白云湖治理工程。至1995年,塘坝达到216座,库容698万立方米;固定机电排灌站达到488个。1996年后,全区加大农田水利投资力度,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加快发展节水灌溉,扩大改善农田灌溉条件。2001年2月,狼猫山水库向市区水厂供水,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相应减少,灌溉面积出现萎缩。2005年,利用土地整理项目对汇流干渠进行管道化改造,灌溉面积134公顷。至2007年,全区主要水库塘坝工程设施有大、中、型水库37座,容积1万立方米以上的塘坝230座,固定机电排灌站525个,装机总量807台,实际灌溉面积2.09万公顷。
  第二节 引河灌溉
  1986—1988年,境内个别邻近河道的村庄,临时安装水泵抽水灌溉农田,规模小,分布零散。1989年12月,大王庙引黄虹吸工程由齐河县划归历城区。该工程建于1981年,共有8条虹吸管道,设计引水流量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2670公顷。工程年久失修,仅能启用3条虹吸管道。1994年11月,经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拆除原虹吸工程改为引黄闸。闸中心轴线位于左(北)岸临河堤131+680米处,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相应水位28.05米,闸底高程25.2米,控制灌溉面积2万公顷。1995年3月1日开工,同年10月20日竣工,总投资530万元。1999年12月,大王庙引黄灌区划归天桥区。
  1994年,柳埠镇利用河道截流发展灌溉面积70公顷。1995年,遥墙镇河套办事处建成小清河引河灌溉工程,设计提水流量0.7立方米/秒,装机功率75千瓦,设计灌溉面积330公顷。1996年,遥墙镇遥墙办事处建成小清河引河灌溉工程,设计提水流量2立方米/秒,装机功率260千瓦,设计灌溉面积1300公顷。
  1997年12月,经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拆除霍家溜原虹吸工程改为引黄闸。霍家溜引黄闸位于黄河大堤右岸,桩号为49+300米处。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引水位24.42米,使用年限30年。闸涵洞全长89.26米,分9节,闸首段长11.5米,其余8节均为9.7米,为一联两孔箱式涵洞,每孔净宽2.6米,净高2.8米,涵洞上部大堤本期工程回填至35.53米高程,堤顶宽9米,临河坡修有浆砌石护面,以1∶2的边坡在30.82米高程与胸墙后的干砌石平台相接,背河以1∶3边坡与后戗相接于34.13米高程,后戗宽33.89米,再以1∶5边坡与涵洞出口处的洞顶挡土墙交于28.92米高程。工程于1998年2月28日开工,同年10月竣工,总投资650万元。
  1999年2月,实施陈孟圈引黄灌区工程。灌区包括华山、遥墙、唐王、董家、王舍人、郭店6个镇,222个行政村,灌溉面积2.05万公顷。主要配套工程:渠道为输沙区230米、沉沙区1万米,干渠1940米、分干渠23.8公里、支渠13.93公里;建设公路桥6座、分水闸201座、生产桥30座、进水闸5座、出水闸2座、提水站3座、节制闸7座、涵闸14座、渡槽1座、泄水闸2座、压水桥4座、排水涵洞1座、测桥3座、量水槽156处;设备安装189套。2001年10月完成,总投资2330万元。2002年1月,通过省水利厅、省计委验收。
  第三节 节水灌溉
  1988年,引进低压管道节水灌溉技术。1989年,董家镇建成666.67公顷的管灌示范区。1995年,董家、唐王、王舍人、党家庄、彩石、郭店、华山7个乡镇,建成不同管材类型、不同布设方式的管灌示范区面积8530公顷,占井灌面积的58.2%。1996年,全区灌溉向高效节水方向发展,大棚滴灌、果树微灌、大田喷灌等新技术开始试验推广。1997年,发展果园微灌120公顷、大田喷灌130余公顷、管灌2000公顷。1999年,实施国家节水增效示范项目,总投资308.9万元,发展灌溉面积650余公顷。2001年,实施节水灌溉精品园项目,推广大棚滴灌、大田喷灌、果树微喷、管灌等技术,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00公顷。同年10月,历城区中标省节水灌溉项目,设计灌溉面积800公顷(包括大棚滴灌、微喷灌和拱棚管灌),首次引进电脑控制灌溉系统、“射频卡”灌溉计费系统、变频恒压自动供水系统、行走式微喷灌等新科技项目,工程总投资930万元。
  第四章 防汛抗旱
  第一节 防汛抗洪
  境内春旱夏涝特点十分明显,每年汛期均有暴雨、大暴雨发生,且易成灾。全区防汛工作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每年汛前调整充实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实行行政首长包防汛工程岗位责任制,制定防汛方案,建立防汛队伍,检查水利工程,抢修防洪设施,备足防汛料物。
  1987年8月26日,全区普降大暴雨,降雨量平均174.3毫米。全区受灾乡镇13个,村庄582个,受灾面积1.33万公顷。灾情发生后,区委、区政府成立抗灾救灾指挥部,抽调大批干部投入抗灾斗争,帮助灾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受灾乡镇制定抗洪排涝措施,组织群众抗灾救灾。王舍人镇组织2500人奋战12天,疏挖主干排水沟10条4.5万米、田间排水沟2.5万米,完成土方7万立方米,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1991年8月28日,彩石乡降雨达115毫米,导致狼猫山水库大坝出现险情。8月29日,水库大坝背水坡先后出现大面积滑坡,总长度271米,总面积1.7万余平方米,滑动土方8.07万立方米。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对狼猫山水库抢险工作做出批示,山东省省长赵志浩、副省长李春亭发布抢险护坝命令,并亲临抢险工地视察,市委市政府、省水利厅、市水利局和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多次到现场指挥抢险。大坝抢险加固得到社会各界全力支持,500多名解放军、武警官兵及有关乡镇3000多名基干民兵,日夜突击修筑长204米、宽14米排水棱体。从莱芜、潍坊、章丘、天桥等市县区和有关企业调来大批防汛抢险物资。区直机关15个部门和16个乡镇先后组织人员到工地抢险和慰问。抢险动用机动车辆2万余辆次,运送砂石料1.26万立方米,搬动土石方1.91万立方米。至9月底抢险阶段结束,转入工程建设阶段。同年,区防汛指挥部被省防指授予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称号。
  2003年7月7日—8日、7月20日—21日、10月9日—12日,境内发生暴雨、冰雹、大风等灾害,经济损失近2000万元。灾情发生后,区委、区政府立即派出救灾指导组,现场帮助受灾群众开展救灾工作,降低受灾损失。
  2007年7月18日,全区普降特大暴雨,致使1.67万户、5.36万人受灾。区委、区政府连夜召开抢险工作会议,组织民政、市政、环卫、卫生、交通、执法等部门迅速行动,开展救灾、救助工作。累计清挖雨水井110个、污水井47个,清理、冲刷道路10余条,消毒受灾建筑20.45万平方米,排查旧宿舍楼31幢。
  第二节 抗旱救灾
  境内冬春降水少,冬春连旱时有发生。1987年1月—5月,平均降雨量22.42毫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大批机电井不能发挥作用和提水机具出水量不足。农村缺水村庄增加20个,受灾人口1.6万人,受灾面积3万余公顷。1987年,年内共组织劳动力14万人次,下派干部800余人,投入抗旱资金68万元、油料180吨,利用机井3650眼、扬水站290个、水库塘坝90座及其他设施300余处投入抗旱。灌溉用水量1.6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67万公顷,春夏秋三季造墒3.3万余公顷。
  1988年1月—5月,境内基本无降雨,汛期降雨346毫米,全年降雨550.5毫米,旱情几十年罕见,受旱面积2.9万余公顷。区委、区政府加强对卧虎山、锦绣川、狼猫山3座水库灌区和遥墙、华山引黄灌区用水调度,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建成小截流、小塘坝1300多座,维修旧机井540眼、扬水站60个,维修灌溉机械1700余台。发展“小白龙”(塑料软管)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3300余公顷。因地制宜组织多种形式的灌溉服务组织200余个,如柳埠镇组成以小电机水泵配套的“卫星扬水站”30多套,先后到100多个村庄服务。在市防汛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成功实施两次人工降雨。提引水量1.18亿立方米,抗旱灌溉面积累计6.3万余公顷,造墒4.67万余公顷。建设人畜饮水工程项目800余项,解决旱区21个缺水村庄1.79万人、76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
  1993年1月—4月,境内平均降雨量仅8.7毫米,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春季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非常困难。全区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固水保土、涵养水源的水土保持工作,维修、新建各类水利工程800余项,搬动土石方125万立方米,投入工日98万个,完成投资75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500万元。增加提水能力122立方米/秒,提引水量1.35亿立方米,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1700余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5余公顷,灌溉面积4万余公顷,造墒2.6万余公顷。
  2001年1月—5月,境内平均降雨量仅15.7毫米,加之气温高,干热风天气多,土壤失墒快,农田春旱面积达1.8万余公顷,绝产面积5300余公顷,有1.5万人、500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遥墙、华山2镇引黄水量22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67余万公顷。全区动用机井5000余眼,新打机井180眼,出动劳动力20万人次,用电3600万千瓦时、汽柴油50吨。采取管道灌溉、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挽回粮食损失3.8万吨、经济作物及林果损失3025万元。
  2003年1月—4月,境内降雨稀少,气温高、大风天气多,土壤失墒快,小型水库和塘坝干涸率70‰农田春旱面积8670余公顷,其中绝产面积1300余公顷,有1.5万人、0.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抗旱共动用劳动力15万人次,用电量20万千瓦时,用油料30吨。实施引黄灌溉4次,总引水量96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余公顷;启用机井4500余眼,投入各种抗旱机具4000余台,提水300万立方米保苗保种,灌溉面积1.33万余公顷。西营镇藕池小流域首次使用风力气压自控扬水机抗旱救灾。此后,风力扬水机在南部山区得到推广。
  第五章 水土保持
  第一节 水土流失治理
  一、流失状况
  境内水土流失主要分为风力和水力两类。2007年,全区水土流失程度:微度侵蚀面积929.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55%;轻度侵蚀面积84.6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52%;中度侵蚀面积180.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92%;强度侵蚀面积92.0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9%;极强度侵蚀面积11.5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88%;剧烈侵蚀面积0.4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03%;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侵蚀需要进行治理。全区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4.83平方公里,尚未治理面积284.31平方公里。
  二、小流域治理
  1980年后,全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水土保持全面规划,实行山、坡、沟、川综合治理,先后对窝铺、卧虎山、李家塘、枣林、涝坡等11个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1988年,仲宫镇水利水保站获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柳埠镇周家峪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在全市推广。1993—1995年,卧虎山、枣林、窝铺、涝坡、四道沟5条小流域治理通过有关部门验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95平方公里,占原流失面积950.4平方公里的62.6%。
  1997—1999年,实施营造水保林和兴建小型拦蓄水设施综合治理工程。西营、柳埠、锦绣川、仲宫、高而5个乡镇建成塘坝25座、蓄水坝320道、水池1100个、旱井1.12万眼,增加蓄水库容87.6万立方米,总投资2650万元。1997年,降甘小流域治理项目通过省水利厅立项,连续治理4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3平方公里,占该流域总面积的59%;总投资746万元,其中,材料费369.3万元,投工折款376.7万元。2001年4月通过省级验收,被列为山东省水土保持示范项目。
  1998—2001年,实施柳埠镇四门塔小流域治理工程。四门塔小流域位于玉符河支流锦阳川上游,流域面积40.5平方公里。域内有22个行政村,总人口13069人。经过连续治理,新增水平梯田200公顷,新植水保林720公顷,新植经济林587公顷,完成疏林补植227公顷、草类间作400公顷,发展节水灌溉200公顷,新建塘坝15座、拦河坝10座、谷坊200道、水池水窖500个,完成沟道护岸5公里,新建或改造道路15公里。2001年7月31日,柳埠镇四门塔小流域治理项目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1999年,实施突泉小流域治理,由国家计委和水利部立项,利用中央财政预算内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92.7%;项目总投资617.36万元,其中,材料费389.45万元(国家投资100万元,其余自筹),人工费227.91万元。2001年通过省级验收,被评为优等工程。
  2000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将仲宫小流域治理列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2003年6月13日,《仲宫水保项目初步设计》在西安通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上中游局专家审查。项目区总面积72平方公里,总投资1139.74万元,其中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投资200万元,市政府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739.74万元。于2006年9月通过验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6平方公里,包括水平梯田200公顷,新增水保林730公顷,补植水保林330公顷,新增经果林435公顷,补植经果林20公顷,种草50公顷,新建蓄水池31座,新建环山路4公里,新建谷坊80道、拦河坝4座、水窖629眼,新建并配套泵站12座,建成灌溉渠系2.8公里、塘坝5座,机井配套5眼。
  第二节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1987年,区政府下发《历城区水土保持试行规定》,要求在辖区内开矿、采石、烧窑、修路或开展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的,必须制定防治水土流失实施方案,对已造成水土流失的单位实施限期治理。1990年8月,区水务局设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常态化管理。1991年6月起,全区开展水土保持监察执法工作,严查水土保持违法事件,纠正处理违法事件20余起。1993年8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加强对辖区内造成水土流失单位的检查。1995年3月,下发《历城区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制定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和措施。同年,区水利局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第二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试点先进单位。1996年后,水保管理开始与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对各乡镇实行属地管理。各乡镇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园区、开展植树造林、建设蓄水工程等措施,引导当地居民改变传统采石、烧窑等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循环经济,造福后代。至2007年,水保违法事件发生率大大降低。
  第六章 黄河治理
  第一节 黄河洪峰及断流
  一、黄河洪峰
  1988年大汛期间,黄河历城段出现8次洪峰。前4次洪峰流量小,没有造成损害。第5次洪峰最大,泺口站洪峰流量为5780立方米/秒,水位31.22米,盖家沟22号坝根石顶部被揭去3米多。第6次~8次洪峰期间,盖家沟险工30、33、45号坝,后张险工3、4号坝,傅家庄险工5、7号坝,陈孟圈险工46、48号坝,王家梨行险工36号坝,相继出现根石走失、下沉等险情。张褚窝护滩、骚沟护滩,分别于8月18日7时、10时漫滩进水,堤根偎水长5公里,最深2.6米,两段堤防背河出现渗水,25段坝出险。
  1989年7月27日10时10分,出现当年第一次洪峰,泺口站流量为5000立方米/秒,水位31.16米,王家梨行险工11时最高水位28.38米。8月23日22时42分,出现第二次洪峰,泺口站流量为4230立方米/秒,水位30.44米,比第一次洪峰水位低0.72米,超出警戒水位0.16米,王家梨行险工水位27.88米(连续8小时)。
  1990年7月12日0时30分,出现当年第一次洪峰,泺口站流量为3670立方米/秒。8月20日—21日两天,连续出现第二、三次洪峰,洪峰流量分别是2640立方米/秒和2690立方米/秒。9月2日23时,出现第四次洪峰,流量为2800立方米/秒,水位29.86米。
  1991年8月2日,泺口站出现当年唯一的一次洪峰,流量2440立方米/秒,水位29.86米。
  1992年8月20日13时,泺口站出现当年唯一的一次洪峰,流量2980立方米/秒,水位30.45米。
  1993年8月11日0时,泺口站出现当年唯一的一次洪峰,流量3330立方米/秒,水位30.73米。
  1994年7月14日21时,泺口站出现当年第一次洪峰,流量3290立方米/秒,水位31.04米,超过警戒水位0.04米。8月11日16时出现第二次洪峰,流量3410立方米/秒,水位30.65米。
  1995年8月5日16时24分,泺口站出现当年唯一的一次洪峰,流量141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29.82米。
  1996年8月12日,黄河历城段八里滩区开始进水;8月18日,泺口站洪峰流量为4700立方米/秒,水位32.24米,比1976年洪水水位高0.1米,属历史最高水位。9月1日,埝头滩区最后漫滩。黄河防洪工程49.5公里临黄堤全部偎水,平均水深3.2米,最深达5米~7米,秦家道口和新开店丽处险点渗水,王窑险工34号、36号,大王庙险工33号、35号和陈孟圈险工27号坝均发生坝身下沉、裂缝,有8段坝根石走失;大堤桩号58+100米~60+200米处出现临河顺坡裂缝10余条,最长50多米,深1米多,裂缝宽3厘米;付家庄1号坝基被冲走土方200余立方米。全区险工出现各类险情120次。
  1997年8月5日16时24分,泺口站出现当年唯一的一次洪峰,流量1410立方米/秒,水位29.82米。
  1998年7月21日8时,泺口站出现当年唯一的一次洪峰,流量2750立方米/秒。
  2003年10月20日8时,黄河历城段出现当年最大洪峰,流量2850立方米/秒,盖家沟险工水位30.69米,比警戒水位仅低0.51米。是年,流量超过2000立方米/秒的天数达54天,其中超过2500立方米/秒的天数达26天。
  二、黄河断流
  20世纪90年代,黄河历城段受上游降水量减少和用水量急剧增加的影响,多次出现断流。1997年断流时间最长,多达132天。
  第二节 防洪工程
  历城区黄河堤防工程位于黄河下游右岸,相应大堤桩号32+800米~64+574米,工程长度31.21公里。1999—2004年,开展山东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建设要求堤顶宽8米~12米,堤顶高程36.44米~33.71米,临背河边坡均为1∶3;堤顶道路为三级柏油路,宽6米,两侧设纵向排水沟1条,临背河堤坡每隔100米建横向排水沟1条,与堤顶纵向排水沟相连;堤顶两侧种植行道林,临河种植防浪林,宽度30米,植柳树并埋设界桩;淤区顶宽80米~100米,种植适生林(树种为杨树、泡桐、黄金梨);堤脚外10米柳荫地,植杨柳树并埋设界桩。至2007年,境内31.21公里黄河大堤共建设险工7处,坝(岸)228段;控导工程5处,坝(垛)62段。大堤全部加高加宽,堤顶超出2000年设防水位2.1米;盖家沟、后张、付家庄、霍家溜、陈孟圈、王家梨行6处险工加高改建,原有重力坝拆改为干丁口或乱石粗排结构,险工埽面顶超出2000年设防水位1.1米。
  第三节 防汛防凌
  一、防汛
  黄河汛期分桃汛、伏汛、秋汛和凌汛。桃汛较小,在4月上旬和中旬;伏汛和秋汛最大,在7月—10月;凌汛在1月—2月。枯水期在11月至次年1月和5月下旬至6月上旬。
  黄河历城段属于黄河下游弯曲型窄河道,自华山镇盖家沟入境,由遥墙镇沙滩村出境。河道全长31.21公里,宽一般2公里左右。1986年前主槽过洪能力(平摊流量)5000立方米/秒,1986年后,下游来水状况发生很大变化,主槽淤积加重,河槽急剧萎缩。2002年,河道主槽过洪能力为2500立方米~3000立方米/秒左右,部分河段1800立方米/秒就可漫滩。
  为降低汛情灾害,扩大河道过洪能力,2002—2004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调水调沙试验,通过加大黄河小浪底水库泄水量,形成人造洪峰,对下游河床进行冲刷。2005年开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将调水调沙转为生产运行。是年,境内河道主槽的过洪能力恢复到3000立方米/秒~3500立方米/秒。至2007年,共进行4次调水调沙试验及3次调水调沙生产运行,境内河槽累计平均刷深1米左右。
  黄河防汛队伍主要由专业防汛队伍、群众(民兵)队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组成。每年组织召开全区防汛工作会议,安排部署防汛工作,组织各界群众、民兵抗洪抢险队伍5万余人,进行防汛抢险知识培训、实战演练、工程普查、根石探测、防洪预案修订完善、国家防汛料物储备和管理、通信设备维修养护、防洪工程巡查、防汛队伍抢险技术指导、防汛责任制落实等。199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到黄河济南历城段考察,到盖家沟险工视察了军警民联合防汛演习。至2007年,黄河防汛工作基本实现安全度汛。
  1986—2007年,历城河段有12年封河。封河形式为平封和插封。平封冰厚一般5厘米~15厘米,插封冰厚一般10厘米~30厘米;有9年淌凌,淌凌密度在40%~80%,凌块在7立方米~20立方米。黄河防凌主要措施是:加强监测,提高根石探测频次,加固堤防工程建设,准备物资随时破冰等。
  每年凌汛前组织落实防凌队伍1万余人,主要有基干班、防汛班、抢险连、肩负防凌汛抢险任务的各大型厂企抢险队,组建冰凌爆破队、爆土队、专业队伍等。至2007年,境内未发生较大险情。
  三、对外支援
  1998年8月19日16时,历城区接省、市防指紧急命令,要求调运石料支援长江抗洪抢险。区防汛指挥部迅速召集会议,制定实施方案,连夜组织人员,至次日8时前,调运石料2410吨,将防洪物资运往江西省九江市。
  2003年,东明县黄河滩区发生洪涝灾害。10月14日18时,历城区接市防指紧急电话,要求紧急调集车辆赶赴东明黄河滩区,支援抗洪抢险救灾。区委、区政府迅速组成支东抗洪指挥部,成立前线运输、保卫协调、后勤保障3个实施小组。当晚21时,调动就近乡镇及驻区大型厂企大吨位自卸车33部,分3批发往东明灾区。支援车辆分别于15日晨4时30分、中午13时30分、傍晚18时到达兖州许厂煤矿,抢运煤矸石,投入抗洪抢险。本次抢运路途单程210公里,运输车辆“歇人不歇车”,连续往返运输物料。至16日上午10时,共运送煤矸石约1200立方米,圆满完成任务。
  第四节 水政监察
  1991年3月11日,历城黄河水政监察大队成立。主要职责:按照水利部《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规定的水行政处罚程序,对行政管理范围内的水事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水法规的行为依法做出行政裁定、行政处罚或采取其他行政措施。同年8月5日,华山镇埝头村村民马某某、刘某某、孟某某3人,分别在桩号为43+050米、43+400米、43+600米处河道内,违章建房各1间。水政监察大队接到举报后,立即联系黄河派出所,与派出所警察联合进入现场调查,掌握事实证据,对3名当事人进行法律、法规教育,指出河道内违章建房对造成汛期行洪障碍的危害和应负的法律责任。3名当事人当场承认错误并表示接受法律、法规的处罚,于15日内拆除所建房屋,恢复河道工程原貌。2003年5月30日,黄河防汛总指挥部下达黄河河道行洪障碍清除令,限6月30日前完成清除任务。黄河河务局领导经过现场调查,确定清障区域,与华山镇、遥墙镇政府领导商定清障方案,派出人员对华山镇、遥墙镇清障工作给予业务指导。华山镇、遥墙镇各组织100余人的基干民兵清障突击队,镇政府主要领导现场组织指挥,历时19天,河道内违章阻水片林全被清除。至2007年,累计处理违法事件150余起。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