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作物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90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作物种植
分类号:
F326.1
页数:
6
页码:
200-205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86—2007年山东省长春市历城区作物种植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作物
作物种植
历城区
内容
第一节 种子
一、良种引进与推广
1986—1990年,区种子公司按计划制定制种面积,冲减良田面积,以粮换种。每年组织夏秋两季小麦和玉米制种田、新品种展示田观摩会,乡镇农技站负责本辖区内的良种零售。1990年后,区种子公司和种子管理站分离,种子管理站对种子生产、经营等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种子公司成为独立经营单位。全区供种体系由原来的区种子公司单一供种模式逐步发展为区种子公司、山东省农科院、区农技站、区土肥站、民营企业等涉农单位多元供种模式。1992年,全国首家种子专业市场在王舍人镇成立,外地进驻经营企业26家。1993年5月,第一届全国种子交易会在该种子市场举办。至1995年,小麦品种以引进推广济南13、鲁麦5号、鲁麦8号、济南16、山农辐63为主;玉米以掖单2号、掖单4号、烟单14、西玉3号为主;水稻以京引119为主;花生以白沙1016、海花3号、鲁花系列为主;甘薯以徐薯18、北京553为主;谷子以鲁谷4号为主;白菜以山东4号、山东6号为主;全区良种推广普及率95%。1996年后,省农科院科技服务中心和南全福庄种子大世界陆续建成开业。品种引进与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种植年限缩短。2001年,在种子大世界和农科院科技服务中心推广良种的经营单位达120余家。旱地小麦先后推广济旱044、山农45;水浇地推广济核02、稳千1号、白玉149、济麦19、济麦20、济麦21、济麦22、ph85-16、鲁麦21、鲁麦22、鲁麦23、山农664等。玉米推广鲁原单14、鲁单50、农大108、鲁单981、郑单958、金海5号、登海11、竣单20、竣单21等,良种普及率100%。水稻以焦选D2、9407、豫粳6号为主,香血糯、黑米、鲁香糯等特色品种为辅。甘薯引进黑甘薯川山紫、鲜食甘薯9664。谷子引进千斤黄、鲁谷4号、鲁谷8号、鲁谷10。大豆引进鲁豆4号、鲁豆10、鲁豆11,齐黄24、齐黄28,千斤豆等。花生引进花育16、花育17、花育18。白菜引进鲁白4、鲁白5、鲁白6、鲁白7、鲁白8号和天津绿等冬季品种,培育夏阳白等春夏白菜。保护地栽培引进推广草莓品种丰香、济南早小长茄、济南长茄、郭庄长茄、五彩甜椒、牛角椒、羊角椒、西红柿毛粉802、樱桃西红柿等。特色种植引进南方的木耳菜、空心菜等。至2007年,成功举办29届全国种子交易会,经营辐射范围覆盖全国各地,年交易额2亿多元。
二、良种繁育
1986—1994年,良种繁育主要有区良种繁育场集中繁育及乡镇农技站自主繁育。区良种繁育场位于济兖路(经十西路)536号,占地面积35.7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3.27公顷,主要繁育小麦、玉米等作物良种,每年提供小麦生产用种近300吨,玉米杂交种近100吨。仲宫镇、西营镇、锦绣川乡、党家庄镇以玉米制种为主,组合为烟单14、掖单2号、掖单4、掖单12、掖单13、鲁原单14、鲁原单8号、鲁单50、鲁单981;柳埠镇桃科村、西营镇藕池村等以大白菜、萝卜制种为主。仲宫镇农技推广站育成先行2、3、5号玉米品种;孙村镇农技站育成高淀粉甘薯品种孙薯1号。1995年,国家种子工程项目开始实施,历城区主要实施“125”小麦种子繁育工程,每年繁育小麦良种面积670公顷左右。2000年后,繁育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大白菜制种面积200公顷、大葱制种面积130公顷。2006年后,境内只培育小麦、玉米种子。历丰大白菜研究所(济南世珍种业花卉有限公司)共育成春夏大白菜品种15个,通过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审定。
三、种子加工
1986年,境内种子加工主要采用药剂拌种,使用麻袋包装,90公斤/袋。1989年,全区第一台种子精选、包衣、包装全自动加工机械在区种子公司投入运转,加工能力5吨/小时,使用塑料编织袋包装,每袋50公斤。随着复合材料和塑料薄膜的出现,蔬菜种子开始使用复合材料小包装,每袋50克。1993年,区种子公司在将军路新建大型种子加工设备一套,每小时加工能力为8吨。1998年,棉花、小麦种子开始采用种衣剂卫福包衣技术(将干燥或湿润状态的种子,用含有粘结剂的卫福系列农药组合物所包,在种子外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包覆强度的保护层)。2001年,大田种子开始实施小规格包装,每袋1公斤~5公斤,包装材料为复合材料和塑料薄膜。2002年后,玉米种子采用机械包衣技术,包装质量、标识更加规范,规格呈现多样化。2007年,省棉花研究所投资500万元,购进一套种子包衣加工成套设备。
第二节 种植技术
一、粮食作物种植
境内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甘薯等。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小麦—玉米,每年10月(秋分)种植小麦,次年6月(芒种)收割,再种植玉米;小麦—水稻,每年10月(秋分)种植小麦,次年6月(芒种)收割,再种植水稻。一年一作种植模式:春甘薯、春谷或春大豆等每年春夏交季时种植,秋冬交季时收获。
小麦种植传统播种方式以人工耧播为主,稻茬麦有部分人工撒播。一般采用起畦种植方法,畦宽2米~4米不等,行距12厘米~18厘米。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机械化播种,推广精播、半精播种植技术,并实施配方施肥。在旱地推广旱作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稻茬地推广晚茬麦综合增产技术。90年代初,机械播种完全取代人工耧播(山坡地除外)。在高产地块实施吨粮田开发,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拌种,降低播种量,采用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精细整地、施足基肥,覆膜播种。
玉米种植传统播种方式以人工点播为主。1986年后,实施玉米密植和配方施肥综合技术,增加种植密度,一般4500株/亩;施肥改为配方肥。种植规格,采用大小行和等行距种植,行距大行1米,小行0.6米,主要用于套种;行距均为0.8米。2001年后,逐渐发展为机械播种为主。
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沿黄河和小清河一带,传统种植方式以水育秧、人工插秧移栽。2000年后,推广旱育秧及机械插秧移栽技术,未获得大面积推广。
甘薯种植春甘薯为主,起垄种植,垄距0.6米,亩栽植3500株左右,立夏前完成栽植。
二、瓜菜作物种植
1986—1995年,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东北部平原水浇地主要模式为小麦—菠菜—玉米;小麦—菠菜—玉米—大豆;小麦—春玉米—大白菜。南部丘陵山区为小麦—玉米—芸豆,小麦—玉米—西红柿,春玉米—地云豆—玉米—架云豆,春玉米—地云豆—玉米—豆角等一年三作三收或四作四收。1995年后,推广保护地栽培,主要有塑料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栽培3种方式;塑料大棚,一般为宽8米~12米、长30~60米,面积240平方米~720平方米,种植黄瓜、西红柿、甜椒、草莓、油桃、杏等,分布在唐王、遥墙、董家、郭店、王舍人、仲宫等镇;小拱棚,宽2米,长短不等,种植早春西葫芦、莴苣、卷心菜、西瓜等,分布在唐王、遥墙和仲宫等镇;地膜覆盖主要种植“四鲜”作物,提前上市。
三、花生及棉花种植
花生种植早春化冻后耕地、整地,3年~4年深耕1次,4月底至5月初播种,每亩8000穴~10000穴左右,每穴2粒,起垄种植,配方施肥,主要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化学除草技术。2002年后,春花生栽培实施双膜覆盖,夏季收获食用鲜果。
棉花种植早春化冻后耕地、整地,4月底至5月初播种,起垄种植,点播,每穴4粒~5粒,每亩用种2公斤~2.5公斤。行距60厘米~70厘米,株距25厘米左右,每亩定植苗1700株~2000株。施足底肥,并根据不同阶段进行追肥,适时打顶、整枝、中耕、除草、防虫。
第三节 种植管理
一、种子管理
1989年起,落实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推行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1998年,建立种子标准化检验室,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年均检验种子生产田面积133.33公顷,室内检测玉米、小麦、棉花、蔬菜等种子样品300余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后,依法打击销售假劣种子、未审先推、虚假标注、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及伪造、涂改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等坑农害农行为。2003年,区种子管理站被省农业厅评为种子管理先进集体。至2007年,检查种子经营单位2800余家(次),查处无证调运的种子430批次、7800吨。
二、农药肥料管理
1997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区农药检定所组织实施农药管理条例宣传普及,查处生产经营假劣农药、无登记证生产、添加未登记成份、扩大使用范围、一证多用、套证或冒证、标签不符合规定以及肥料产品标有农药功能等行为,开展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农药等活动。2002年,开始对肥料生产企业和肥料经营市场实施登记管理,依法监督指导肥料生产经营市场的运行。2004年,区农药检定所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集体。至2007年,没收不合格农药14吨,捣毁无证生产劣质假冒农药“黑窝点”10余家;累计检查肥料生产经营单位300余家(次),没收假肥料2100余公斤。
三、植物检疫
1986年后,全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组织开展植物检疫技术推广、境内种子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国外新引进种子隔离试种,承担省间植物调运检疫和省内植物调运检疫。开展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和防治,重点对小麦全蚀病、小麦腥黑穗病、十字花科根肿病、苹果棉蚜、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红火蚁、苹果蠹蛾、梨枯梢病、美国白蛾、大豆疫病、假高梁等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普查监测,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利益。到2007年,累计签发植物检疫证书2206份,办理、更换新检疫登记证600余份;调运检疫种苗2206批次,种子19600吨、种苗5.56万株;完成室内检疫检验任务2986批次,调查有害生物面积66670公顷。
四、种植补贴
2004年,开始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直补。3月22日,区政府下发《关于核定2004年小麦种植面积的通知》,对全区小麦种植面积进行登记核实。经核定,小麦种植面积21359.47公顷。按照195元/公顷标准,对种粮农民实施补贴,涉及农户131187户,落实补贴资金共计416.51万元。2005年,核定小麦种植面积24166.07公顷,落实补贴资金共计471.23万元。2006年,核定小麦种植面积21557公顷,每公顷补贴210元,落实补贴资金共计452.7万元。同年,开始对种粮农民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及小麦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以小麦种植核定面积为依据,对种粮农民实施柴油、化肥综合补贴,每公顷补贴213元,共计补贴459.16万元;小麦良种补贴以小麦良种推广面积为依据,每公顷补贴150元,共计补贴100万元。2007年,核定小麦种植面积21132.60公顷,每公顷补贴210元,落实补贴资金共计443.79万元;农资综合补贴每公顷补贴457.5元,共计补贴966.16万元;小麦良种推广面积6733.33公顷,每公顷补贴150元,共计补贴101万元。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