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农业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893
颗粒名称: 第七编 农业综述
分类号: F327.52
页数: 17
页码: 177-193
摘要: 本编记述了1986—2007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历城区

内容

1986年,全县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中心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行“双田制”(口粮田、承包田)和适度规模经营,粮食产量24.37万吨,蔬菜19.81万吨,果品2.29万吨,肉、蛋总产量1.31万吨,渔业总产量286吨,农业总产值3.54亿元。1990年,全区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种粮提供技术指导。1993—2001年,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1995年,改革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推行“村账镇管”。2002年,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农民人均减负43%。2003年后,制定和完善农业区划,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5年,取消农业税、特产税。200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8.36亿元;粮食总产量25.95万吨,蔬菜90.76万吨,果品13.15万吨,肉、蛋、奶总产量24.42万吨,渔业总产量4610吨,农业龙头企业62家,农民人均纯收入6950元。
  第一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
  1986年,全县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双田制”和适度规模经营,农、林、牧、副、渔各业承包率95%以上。1987年,区、乡镇普遍成立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农、林、水、司法等部门参与),建立承包合同档案管理制度。1991年,共完善、签订各种农业承包合同14.4万份,发包土地面积54000公顷;实行“双田制”村249个,土地面积15330余公顷;适度规模经营村7个,土地面积200余公顷;实行区域种植村16个,土地面积470余公顷。1994年,规范土地承包合同16万份,调解处理合同纠纷36起,签订新承包合同2.33万份。1995年,发展村办农场22个,占用土地730余公顷。1999年,开展二轮土地延包工作(承包期限30年),完成土地延包村647个,占应延包村数的94%;续签土地承包合同14.13万份,占应签合同的89.3%;完成土地延包面积46000公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2.55万份。2000年后,由于存在承包地块分散、种田效益不高、农村劳动力富余等问题,逐步出现农民自愿互换、转包、转让、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现象。2004年,区政府下发《济南市历城区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暂行办法》,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加快发展蔬菜、林果、花卉苗木规模种植及奶牛规模养殖业。2007年9月,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补发换证工作,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征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地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补签合同1.8万份,为全区11个镇配置土地承包系统管理软件,实现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是年,流转土地面积4330余公顷,涉及农户2.36万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3.5%和农户总数的15.1%。
  第二节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改革
  1983—199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模式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造成部分集体财产流失。1993年,区政府下发《关于印发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开展村级财务清理整顿工作,废除收支记账法,实行借贷记账法。1995年,区政府下发《济南市历城区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暂行规定》。同年4月,在
  郭店镇推行“村账镇管”试点,统一账簿设置、统一记账方法、统一记账科目、统一记账凭证,镇经管站建立农村财务办公室和档案室。5月,全区实行“村账镇管”制度。1996年,区农业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财务“双代管”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委托代理制,各乡镇经管站负责农村财务代理工作。1999年7月,区农业局下发《关于加强村级民主理财的工作意见》,各村成立3人~5人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运行进行监督。至2007年,11个镇535个行政村实行了“村账镇管”制度,占行政村总数的88%;49个行政村实行会计委派制,占总数的8%。
  第三节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1986—1990年,农民负担主要表现为“三提五统”。“三提”:指村级提留,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从农民生产收入中提取的用于村级维持或扩大再生产、兴办公益事业和日常管理开支费用的总称,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五统”:指乡镇统筹费,乡镇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向所属单位和农户收取的费用,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路等费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个别村对“三提五统”规定限额执行不严,出现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三乱”现象。1991年11月,区政府成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民负担工作的监督管理。1993年3月25日,下发《关于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四清理三整顿”工作的通知》,成立清理整顿领导小组,清理各种文件、项目365件,其中,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41件,废除16件。同年6月—7月,区人大常委会对减轻农民负担情况进行全面视察,共组织区、乡镇两级人大代表346人,视察101个村,走访调查463户。7月,区政府下发《济南市历城区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若干规定》。1995年,实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农民负担一卡一清。1997年,废止区级不合理收费文件1件,清理乡级不合理收费文件4件,停止达标升级活动5起,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260万元。2001年,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下达2001年村提留、乡统筹费及“两工”最高限额的通知》,对村提留、乡统筹费及“两工”标准做出具体规定。2002年后,实行税费改革,税改后农民人均负担50.4元,减负率43%。2004年,开始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直补,同时减征农业税3个百分点。2005年,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开启农民种粮没有任何负担且能享受国家补贴的新时代。
  第四节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988年4月,区委、区政府组织17个乡镇主要负责人到淄博市参观学习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7月,郭店镇建立农村社会服务站,设水电、农机、购销3个技术服务组,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1990年5月,区政府下发《关于建立健全系列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至1995年,共建立区级服务组织50个,乡镇级服务组织180个,村级集体服务组织1720个,个体服务专业户、联合体6500多个。1996年,区农业局设立农村合作基金管理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通知》。董家镇、华山镇、遥墙镇、伸宫镇、靳家乡、大桥镇、港沟镇、锦绣川乡、王舍人镇、党家庄镇、孙村镇及大正小区等成立农村合作基金会。2002年,区农业局建立历城都市农业信息网站,乡镇建立信息服务站,形成比较完整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2004年,历城电视台开办《祝您致富》农业教育有线电视栏目,每周播放6期,推广普及新产品、新技术。2005年,区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是年,撤销农村合作基金会。2006年2月,召开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动员大会,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全区当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家。至2007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0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家;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4.5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28%;农业信息网站专(兼)职管理和服务人员260余名,收集涉农法律法规40余部,专家论文50余篇,年均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1000余条,农业生产指导意见500余条。
  第二章 农业区划及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 农业区划
  1986—1990年,区委、区政府确定在党家庄镇、董家镇、孙村镇、遥墙镇、唐王镇建设商品粮及蔬菜种植基地;南部山区乡镇退耕还林,发展果园种植基地。1991—1995年,确定“南部山区发展优质干鲜果品,东部平原一带发展设施农业,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发展规模饲养奶牛和苗木花卉生产,城区近郊发展壮大市场流通服务业”发展思路。1996—2000年,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退粮还经、退耕还果”发展战略。2001年,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2003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一带两区”农业发展布局:在东、北部,包括孙村镇、港沟镇、郭店镇、王舍人镇、彩石镇、遥墙镇、唐王镇、董家镇及大正小区等建设东部产业带,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精品园区、奶牛养殖和花卉苗木种植;以洪家楼为中心,辐射华山和王舍人镇建设中心商贸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和商贸业;在南部山区,包括柳埠镇、仲宫镇、西营镇、锦绣川乡、高而乡、彩石镇、港沟镇等镇建设南部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高效经济林、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绿色产业。至2007年,全区农业基本形成南部生态经济区、北部临港都市农业区、城区洪家楼商贸服务区发展格局。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986—1989年,是城郊型农业探索阶段。根据自然条件,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或一业为主,做好多种经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适应性、开发性和延伸性调整。1986年起,主要以粮、蔬、果间作立体高效种植模式调整种植结构,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果园面积和果品产量不够稳定,起伏较大。1989年,粮食播种面积81013公顷,产量25.20万吨;蔬菜8473公顷,产量41.95万吨;果园4187公顷,干鲜果品总产量1.48万吨。农、林、牧、副、渔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54%、4.27%、23.09%、15.48%、0.62%。
  1990—1997年,是城郊型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向城郊服务型方向发展,蔬菜、鲜食作物种植规模扩大。1990年3月,中共历城区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为突破口,建设城郊型现代化市区”的指导思想。1994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一调四建”农业发展战略,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各类流通市场、龙头企业、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济南斯达乳品厂、锦绣川果品交易市场、七里堡蔬菜综合批发市场等相继建成开业。1996年10月,全区粮食总产量突破40万吨,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区)。1997年,粮食播种面积83277公顷,产量35.66万吨;蔬菜11106公顷,产量60.74万吨;果园6670公顷,干鲜果品总产量4.50万吨。农、林、牧、渔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93%、3.65%、34.28%、1.13%。
  1998—2001年,是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过渡发展期。粮食面积稳中有降,品质逐步提高,蔬菜、瓜类面积逐年扩大。2000年4月,区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49886公顷,产量23.63万吨;蔬菜12771公顷,产量85.00万吨;果园8430公顷,干鲜果品总产量7.26万吨。同年,历城区被确定为省级放心菜生产基地县(市)和生态农业基地县(区)。农、林、牧、渔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6.98%、2.49%、29.54%、0.99%。
  2002—2007年,是都市农业建设初级阶段。农业向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干一体的都市农业方向发展。2004年7月,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城乡统筹增加农民收入的决定》,要求制定农产品质量监控标准,逐渐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都市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47596公顷,产量25.95万吨;蔬菜13450公顷,产量90.76万吨;果园9322公顷,干鲜果品总产量14.13万吨;建成王舍人镇、遥墙镇2个“千亩万头”奶牛基地,奶牛存栏量3.71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6950元。农、林、牧、服务、渔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9.83%、5.79%、31.27%、2.22%、0.9%。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
  1986年后,农业产业发展主要由农民根据市场情况自发调节,相继出现种植、养殖大户及专业村。1994年,济南斯达乳品厂建成投产,带动了周边村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奶牛存栏量达到5000余头。1995年3月,中共历城区第九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加快发展“菜篮子”“果园子”等“高产、高效、优质”农业。1998年4月,中共历城区第十次党代表会提出“以富民强区为目标,强农重工兴三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大棚经济、林果业、畜牧业、观光农业四大支柱产业。1999年8月18日,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强调推进全区农业产业化的五项工作重点:一是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在调减和优化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即蔬菜园艺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二是大规模建立商品基地;三是高起点建设龙头企业;四是多渠道开拓市场;五是完善运行机制。2004年,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成立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同年,济南维维乳业有限公司、济南华鲁食品有限公司、济南先行种业有限公司通过第一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2005年,济南维维乳业有限公司、济南华鲁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历城区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区)。2006年,区农业龙头企业协会成立,是全市第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出版会刊《龙头企业之家》。2007年,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10.34亿元,年销售收入28.34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96万美元,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48家。
  第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
  第一节 综合项目开发
  1988年后,全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家、省、市财政等资金,实施农、林、牧、渔、水利等一系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至2007年,开发、改造中低产田31096.67公顷,总投资15574.3万元。主要开发项目有:
  一、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
  1988年5月,历城区被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办公室列为重点开发区。区政府成立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第一期开发项目涉及仲宫、十六里河、党家庄、彩石、华山、遥墙等15个乡镇,有24个子项目,其中,农田水利7个、农业科技7个、开荒与土壤改良3个、畜牧建设3个、林业建设2个、淡水养殖1个、农业机械化建设1个。项目于1990年完成,总投资2507万元,其中,财政拨款774万元,银行贷款159万元,区以下自筹674万元,群众投劳折资900万元。开垦荒地266.67公顷,改造盐碱地400公顷,深翻平整土地400公顷,配方施肥330余公顷,秸杆还田130余公顷;新建改建农田防护林网930余公顷;开挖渔塘57公顷,改造渔塘13公顷;购置大型拖拉机3台,配套农机具57台(件)。
  第二期开发项目于1991—1993年实施,涉及董家、郭店、唐王、华山、遥墙、桑梓店等镇,分井灌区农业综合开发及引黄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1811.6万元,其中,财政拨款657万元,银行贷款109.8万元,群众集资227.7万元,区以下自筹212.1万元,群众投劳折资605万元。建设小麦良种基地730余公顷,水稻良种基地200公顷,种子晒场1400平方米,购置良种检验加工机械设备44台;建农田林网200公顷,补植农田林网200公顷,植树37万株;开挖鱼池50公顷,改造旧鱼池67公顷;购置大中型拖拉机8台,小型拖拉机21台,配套农机具76台;修建各种道路218公里,桥、涵闸359座。项目区内新增灌溉面积360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730余公顷,新增排涝面积470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2700公顷,年新增生产能力折粮2.85万吨,林木覆盖率14%,社会总产值增加2.4亿元。
  第三期开发项目于1994—1996年实施,涉及唐王、董家、遥墙、王舍人4个镇。主要开发农田水利、整地改土、农业科技建设、林业建设、畜牧建设、淡水养殖、农业机械化建设及保鲜农产品加工项目等。项目总投资111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418万元,区配套180万元,银行贷款400万元,群众自筹112万元。
  二、世行项目
  1998年8月2日,历城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农业灌溉二期项目(简称世行项目)通过省开发办评估。涉及唐王、董家、遥墙、华山、王舍人镇。主要任务是改造中、低产田1200公顷,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万吨。项目于2002年年底完成,总投资5219.7万元,其中,世行贷款资金1787万元,省配套资金1122.9万元,市配套资金571.1万元,区配套资金288万元,镇、村自筹资金1450.7万元。
  2005年,实施世行三期农业灌溉项目。涉及柳埠、仲宫镇67个行政村,面积4667公顷。主要任务是平整梯田、加深耕层、秸秆还田、平衡施肥、发展节水灌溉。项目于2007年年底完成,总投资3591万元。
  三、山区农业综合开发
  2003—2007年,实施西营镇藕池小流域生态治理示范项目、锦绣川土地治理项目、葫芦峪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等。共新建拦河坝91座、排灌站58座、机电井39眼,开挖疏浚沟渠80.5公里,埋设管道2721公里,建防渗渠道59公里、渠系建筑物49座、小型蓄水工程257座、溪流护岸4.6公里,改良土壤540公顷,修机耕路118.19公里,新增生态林11533公顷、经济林267公顷,改建果园313公顷,技术培训1.03万人次。累计投资4926万元,水土流失治理程度92%。
  第二节扶贫开发
  1990年前,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贫困乡镇村民的温饱问题。1991年起,全区每年投入资金100万元以上,帮助贫困乡镇村民解决吃水、交通、用电等困难。1993年后,主要帮助贫困乡镇村民劳务输出,解决部分剩余劳力就业问题。每年贫困乡镇劳务输出500人以上,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1996年,区直部门与贫困村结对子。根据区委组织部下达的包村任务,安排专职干部驻村,有针对性地帮扶解决问题。2003年,高而乡被市政府确定为重点扶贫乡。2004年1月,区扶贫开发办对高而乡贫困村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贫困户、贫困人口档案,编制《高而乡2004—2007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30万元(其中,市财政58万元,区财政58万元,乡、村自筹114万元),建设肉羊养殖基地(存栏量2300只)、桃树种植基地35公顷,帮助8个贫困村1016人脱贫。2005年,产业扶贫范围增加西营镇部分村,投入扶贫专项资金355万元(其中,市财政81万元,区财政81万元,镇、村自筹193万元),建成优质核桃基地130余公顷,优质板栗基地280公顷。培训农业科技带头人3000人次,转移劳动力250余人。2006年,扶持仲宫镇高而办事处和西营镇16个村7251人,计划扶贫专项资金549万元(其中,市财政110万元,区财政110万元,镇、村自筹329万元),实际投资551.6万元,建成千鲜果品基地6530余公顷,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带头人2000人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00人。2007年,计划扶贫专项资金648万元,实际投资655.3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54万元,区级配套资金154万元,镇、村自筹347.3万元),扶持仲宫镇高而办事处和西营镇18个村7506人,建成千鲜果品精品园190余公顷,改造果树中低产田45公顷,种植旱地蔬菜13公顷,培训农业科技带头人3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人。
  第四章 生态农业
  第一节 生态农业试点
  1991—1993年,历城区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同承担“山东省柳埠镇窝铺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研究课题”,投资36万余元,建立13平方公里生态农业研究试验区,对种植、养殖、能源、水利、电力5个方面34个项目进行研究试验,举办各类培训班51期,培训人员800多人次。试验结果,农业增产1.8倍,养殖业增收2.3倍,沼气节能(省柴节煤)6.3万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董家镇张而村、院后村开展以蔬菜大棚为单元的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进行种植、养殖试验,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每个大棚单元增收节支1844.60元。之后在唐王、董家、高而等乡镇进行推广。
  2002年,锦绣川乡艾家村进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试点,投资10万元,建设新型强回流沼气池100个,改厨、改厕、改圈各100个,实现户户通自来水、水泥路、有线电视、太阳能,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2005年,济南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现场会”在艾家村召开;同年,艾家村被评为全国文明生态旅游示范村和全国争创文明村镇先进单位。
  第二节 生态农业建设
  2000年9月,仲宫镇建设济南市首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002年,开展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县)建设工作,涉及14个乡镇。建成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3000公顷,无公害苹果、梨标准化生产基地3200公顷,无公害板栗、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公顷,无公害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670公顷,无公害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330公顷,全区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2500公顷,被省政府评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先进县(区)。2003年,全区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9200公顷,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区)。2004年,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成旱作农业基地775公顷。按照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标准,开始建设蔬菜、果品、草莓等10个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2006年,在唐王镇无公害蔬菜基地开发示范田330余公顷,仲宫镇无公害蔬菜、果品生产基地推广安装杀虫灯,防治面积5200公顷,占全区标准化基地的22.3%。2007年,全区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化基地33000余公顷。
  第三节 农产品质量管理
  2000年9月,仲宫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注册“卧虎山”商标,认证茄子、甘蓝、鲜食大豆、鲜食玉米四个无公害农产品。2002年,柳埠镇认证板栗、核桃,锦绣川乡认证苹果、梨、山鸡蛋,唐王镇认证黄瓜、西红柿,郭店镇认证雪枣、多彩甘薯,孙村镇认证小米,遥墙镇认证食用菌(鸡腿菇、杏鲍菇、真姬菇),全区共认证13个无公害农产品,注册“柳埠绿”“锦绣川”“唐王”“东诚”“鹊山”“天丰”等商标。同年,区农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成立。2004年,在泉城广场举办了第一届“历城旅游暨绿色农产品展示招商会”,推广宣传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是年,区农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农业厅监督考核。2005年,制定《济南市历城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汇编》,收集草莓、甘蓝、茄子、白莲藕、黄瓜、番茄、西葫芦、鸡腿菇、杏鲍菇、真姬菇蔬菜类农产品10个,鲜食玉米、花生、甘薯、大豆鲜食类农产品4个,苹果、梨、板栗、核桃、桃干鲜果品类5个,杂粮类(小米)1个,水产类2个(中华绒螯蟹、中华鳖),中草药1个(大青叶),共23个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标准。同年,在各乡镇、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检测室和检测点,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区农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15个区域性检测站之一。同年,承担“农业质量检测及信息溯源体系研究与开发”项目,年底通过专家鉴定。2006年,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进行执法检查及安全抽查,年检测蔬菜样品90余个。至2007年,全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0个、绿色食品22个、有机食品10个,总量居全市首位;每年分上、下半年各举办一届“历城旅游暨绿色农产品展示招商会”。
  第四节 生态农业能源
  1986年,全县发展户用沼气池3992个,总容积3.19万立方米,分布在唐王、董家、港沟、仲宫、柳埠、西营、锦绣川、高而等乡镇;改造农村锅灶12.22万户,完成国家和省部署的节柴灶试点推广任务。1989年,仲宫镇能源办制造出太阳能灶,在仲宫、港沟镇推广。1992年,董家镇林场及张而村、港沟镇奶牛场先后建成50立方米沼气池23个。董家镇林场安装40千瓦沼气发电机组1台。至1993年,累计省柴节煤改灶18.5万户,节约柴草230万吨,被农业部评为推广省柴节煤先进县(区)。1997年10月,王舍人镇陈西村建设秸秆气化示范工程,一次点火成功。1998—2001年,王舍人、董家、遥墙3个镇建成秸秆气化站6个,年消耗秸秆9000吨,产气1500万立方米,可供2400户村民用气。2002年,开始在南部山区进行风能利用,通过风力提水、风力发电用于山区农田灌溉。2003年,实施“国债资金农村沼气项目”,涉及38个村。2006年,力诺集团免费为仲宫镇艾家村安装110台太阳能热水器,全村实现“阳光屋顶”;同时为仲宫镇艾家村、刘家村安装太阳能路灯65盏。至2007年,建设“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2730户,推广太阳能利用面积7.6万平方米,建成风力提水站近200个。
  第五章 农业技术推广
  第一节 农民培训
  1986年后,区农广校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实际,每年对农民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技术培训,年均组织实用技术培训15000余人次。2004年,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项目,为贫困乡镇、村开展就业转移技能培训。根据市场用工需求,举办缝纫、焊接、酒店管理等非农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2005年,启动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2007年,首次针对农民开展创业教育培训,组织40名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参加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举办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集中培训时间10天,培训内容包括创业知识、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如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企业市场开发等。培训方式采取专家讲座、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交流和结合实际编写创业方案等形式。同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17970人次,其中农业新技术推广与配方施肥技术培训6280人次,农业生态与沼气应用技术培训6500人次,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620人次,种子技术应用与病虫防治技术培训200人次,农民扶贫科技培训与转移技能培训3150人次,农村村级财务培训400人次,农村合作组织培训200人次,农业行政法律、法规知识培训620人次。至2007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总计达30多万人次;总计利用国家项目补助资金210多万元,阳光工程培训农民9280人,实现转移就业8890人。2005—2007年,历城区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先进县(市)。
  第二节技术推广
  1986—1990年,全区总结出3类、12种立体种植模式,推广间作套种,年均推广面积18670公顷。1988年,实施“10万亩小麦、玉米增产技术开发项目”“10万亩旱地麦田综合增产技术推广项目”“优质水稻综合开发项目”“31万亩玉米丰收计划项目”。1989年,实施“历城区10万亩地瓜综合增产技术开发项目”“小麦根基联合固氮菌试验推广项目”。推广多效唑、增产菌、叶面宝2330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544.5公斤;推广地瓜增产菌1000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457.5公斤;落实多效丰产灵、植物营养素330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436.5公斤。1991年,设施农业种植开始起步,以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为主成立冬暖棚技术承包集团,推广蔬菜塑料大棚综合丰产高效技术。1991—1993年,实施旱作小杂粮开发,面积6870公顷,平均每公顷增558公斤。1994年,简易大棚种植草莓试验取得成功,亩产值2.5万元。1994—1997年,实施“鲜食花生、玉米、甘薯”基地规范化栽培技术开发项目,建成3000公顷“三鲜”作物生产基地;推广选育大白菜抗热新品种12个,解决了夏季大白菜供应问题。1997年,开展选育和推广小麦新品种技术,旱地小麦生产突破“三百”(每亩节水100立方米、增产100斤、增效100元)。1998—2001年,实施“四鲜”基地新品种、新技术定向引进试验研究与开发项目,采取边引进、研究、示范,边推广、应用、销售,鲜食玉米名特优新品种普及率90%以上,鲜食花生、甘薯、大豆新品种普及率85%以上,累计推广面积1.44万公顷。2001年,推广立体多茬高效栽培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引进试验新品种19个,示范推广鲜食花生新品种农大818,鲜食玉米紫香糯、中糯一号,鲜食甘薯17、豫薯10号、美国黑薯等,累计开发面积5430公顷。2002—2004年,实施“历城区20万亩无公害四鲜农产品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推广项目,累计推广面积14000公顷。2004年,推广旱地深耕深松、平衡施肥、秸秆地膜覆盖保水面积1730公顷,“W”覆膜(把土地整理成“W”型垄沟,覆盖地膜)集雨高效种植面积80公顷,林果畜禽立体种养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80公顷,建成旱作农业基地面积775公顷。2006年,推广杀虫灯、防虫网等物理防治技术,可降低农药使用量70%以上。2007年,完成小麦配方施肥面积15420公顷,玉米配方施肥面积2730公顷,水稻配方施肥面积730公顷。
  第六章 农业机械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
  1983年,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允许农民自主购买、经营农业机械,农民自买自用小型农业机械数量和品种迅速增加。1993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值16784.3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449022千瓦,比1983年增长76.9%。
  1994年,出现小麦跨区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现象,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激发了农民购买联合收割机和大型农业机械的热情。1998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值30594.4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585538千瓦,达到历史最高点,农业机械总量基本饱和。
  2000年,农业机械开始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科学发展。2005年,开始实施“购机补贴”“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2007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值27762.13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581198千瓦,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各类配套机具13550台套,机具配套比1∶1.6。
  第二节 农机推广
  1986—1989年,主要推广小麦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1988年,推广小麦旱田沟播机械化技术。同年9月,成立区农机推广站,区镇两级农机推广人员共50余人,根据农业生产需求,进行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1990—1993年,推广L型油量限制器;1991年,推广水稻规格育秧及机械化插秧技术;1992年,推广机械化深耕技术;1996—1997年,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小麦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1997—1998年,推广BKD-904柴油节油剂;1998—1999年,推广小麦秸秆还田及玉米播种机械化技术;1998—2000年,推广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机械化增产技术;2000年,推广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2005—2007年,推广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项目。
  第三节 农机购置及作业补贴
  1985年起,国家取消农机产品由农机部门统购包销的方式,农业机械购销市场化。农机供应渠道多元化发展,农机部门所占市场份额逐年缩小。2005年起,贯彻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开始对农机购置实行资金补贴。2006年起,为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历城区对境内高速公路、济南国际机场周边等重点区域实施农机作业补贴,主要用于补贴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和保护性耕作项目。至2007年,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20万元,拉动农机投资1000余万元;实施农机作业补贴资金420万元,补贴面积9333.33公顷。
  第四节 农机管理与服务
  一、安全监理
  2004年5月1日前,区农机监理站受公安部门委托,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山东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农业机械实施安全监理。其后,区农机监理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直接行使农机安全监理职权。2006年,区农机监理站被省农机办评为“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单位。至2007年,全区建设农机安全示范乡镇2个(郭店、柳埠镇),示范村20个,示范户100户。
  二、管理与服务
  1995年前,农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各类农业机械牌、证审核发放,对申请办理驾驶证和操作证人员的考核,农业机械和驾驶操作人员的年检、年审,各类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档案管理及上报,各类农业机械事故处理,无牌、无证及未检审农业机械和驾驶操作人员的综合治理,纠正各类农业机械违规违章驾驶操作等。1995年,农机管理工作由纯管理型向全面服务型过渡,工作重点转向各乡镇农机站的管理、维修、供应、培训、推广、开发。2006年7月,成立区农机协会,主要提供信息中介、技术培训、维修配件、油料供应、机具调配、调机引援等服务。2007年,区农机局组织成立农机驾驶员协会。
  三、农机人员培训
  1986年,县农机总站培训农机管理人员77人次,农机技术人员128人次,农机修理人员127人次,拖拉机驾驶员357人次。1988年9月,区农业机械化学校成立,当年,培训乡镇农机管理人员79人,农机技术人员127人,农机维修人员278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8783人。1991年12月,区农业机械化培训学校在王舍人镇陈西村建成,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0平方米。主要培训形式有集中办班、乡镇站联合办班、短期培训。1994—2000年,培训各类技术人员99709人。2006年,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电气焊、工程机械操作等)培训,受训人员4378人。2007年,培训农机管理人员51人次,农机技术人员1354人次,农机修理人员452人次,拖拉机驾驶员2201人次。
  第五节 农机跨区作业
  农机跨区作业始于1994年,相邻县(区)之间为抢农时、确保粮食快速安全收获,互相调动农机支援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1997年麦收期间,区农机局组织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20台,远赴河南、安徽等省地作业,历时20余天,行程1万余公里,完成作业面积12000公顷。之后,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区农机局与河南、安徽等省农机部门合作,签订用机合同,及时了解各地农作物的耕种收获时间、种植种类规模、作业高峰、结算方式、交通状况乃至风俗习惯等,根据不同地域需求情况,组织跨区编队;将作业技巧、作业安全、机手健康、作业准备及各地农机和公安部门联系方式等编造成册,免费发放给机手,指导跨区作业。2007年,组织小麦跨区作业队20余支,背负式、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420台,远赴河南、安徽、江苏、河北等地,历时1个月,行程2万公里,完成作业面积25000公顷,为机手增收650万元;组织玉米跨区作业队7支,玉米联合收割机80台,历时20余天,完成作业面积5300公顷,为机手增收100余万元。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