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编 交通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855
颗粒名称:
第五编 交通邮电
分类号:
F512.7
页数:
34
页码:
130-164
摘要:
本编记述了济南市历城区,交通基础设施、运输、交通管理、邮政、电信情况的简介。
关键词:
济南历城区
交通
邮电
内容
1986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86.6公里;境内有胶济铁路和京沪铁路,设郭店、历城、党家庄3个火车站。1987—2007年,对辖区所有国道、省道及县乡道路实施了升级改遣工程,客运公交逐步实现了市、区一体化。1992—2007年,济青高速公路、济南绕城高速公路、济莱高速公路历城段先后建成通车。1992年,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建成通航。2003—2007年,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累计投资5.7亿元,新(改)建县、乡、村公路498条1157公里。2006年起,实施农村街巷道路硬化“户户通”工程。2007年,年末全区公路总通车里程1631.1公里,铁路里程25公里。
1986年,县邮政局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39.8万元。2000年,邮政业务收入突破千万元。2007年,区邮政局下设邮政支局28个、邮政所7个,完成邮政业务收入4648.49万元。
1986年,全县农话年末用户为661户,业务收入42.7万元。1990年起,大力发展程控电话。1996年后,移动电话和互联网逐步得到发展。2000年,户均电话普及率达到60.51%。2007年,全区有固定电话用户2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9.6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6.4万户。
第一章 交通基础设施
第一节 公路
1986年,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86.6公里,其中,国道、省道124.7公里,县道114.3公里,乡道147.6公里。1992年,山东省首条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境内路段长26.9公里。2003年,区委、区政府全面启动“村村通”柏油(水泥)路工程。2007年,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631.1公里。
一、高速公路
济青高速公路总里程367.6公里,是山东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境内西起零点立交,东至章丘历城界,途经华山、王舍人、遥墙、董家、唐王5个镇41个行政村,长26.9公里,设零点立交、华山立交、小许家立交3个出入口。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26米,双向四车道,全封闭、全立交,设计时速100公里~120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历城段于1990年1月开工,1992年10月28日建成通车。
济莱高速公路总里程75.5公里,是国道主干线北京—上海公路、北京—福州公路山东境内重合段的重要辅线。历城境内长16.9公里,西起港沟镇南,经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南线,跨港西路、狼猫山水库、玉龙垭口接章丘市曹范镇,设港沟、蟠龙、彩石3个出入口。路基宽度33米,双向六车道。2005年6月1日开工建设,2007年12月22日竣工通车。
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全长108公里,为全立交、全封闭高速公路。历城境内分两段,全长38.2公里,设遥墙机场、小许家互通立交、郭店互通立交、邢村互通立交4个出入口。第一段,北起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南至济王公路(国道309线)邢村立交桥,全长19.6公里,又称绕城高速东线,双向四车道,路基宽28米。1997年12月29日开工建设,1999年9月28日竣工通车。第二段,邢村立交桥至市中区十六里河镇,又称绕城高速南线,长18.6公里,路基宽度26米。1999年8月开工建设,2002年5月底竣工通车。
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北环线是青(岛)银(川)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济南境内全长38.8公里(含黄河三桥),其中历城段长14.2公里,路基宽度50米~54米,途经董家、唐王、遥墙3个镇18个行政村。历城境内线路走向为东起董家镇城角巷村,北向西与济青高速公路交叉设唐王立交,向西经唐王镇南,遥墙镇四风闸村南,在向阳村北与济南机场高速公路交叉设机场枢纽立交,北跨小清河,在大李家村南与荷花路交叉设荷花立交,在刘家村南向北跨过黄河。2005年开工建设,2008年12月28日全线竣工通车。
二、国道
G104线(北京—福州)境内长17.6公里,分为黄河北段(1989年因区划调整由德州市公路段划归济南市公路段养护管理)、党家庄段。2000年6月,黄河北段、党家庄段分别划入天桥区和市中区。
G220线(滨州—郑州)境内长3.4公里。1989年,因区划调整由德州市公路段划归历城区公路局养护管理。2000年6月,划入天桥区。
G308线(青岛—石家庄)境内长14.8公里。1989年,因区划调整由德州市公路段划归历城区公路局养护管理。2000年6月,划入天桥区。
G309线(荣成—兰州)境内长30.8公里,共分为两段。第一段起点章丘界,从鸡山村起由东向西,经白谷堆、山庄、庄科、小龙堂、东港沟、邢村、潘庄、田庄、北胡9个村至历下区石河岭界。1987年,进行大修改造。1998年,对石河岭至潘庄段5.3公里进行拓宽改建,设计标准为一级路、双向六车道,1999年9月竣工通车。2001年,经全国公路第二次普查测量,G309线历城段为19.6公里。2002年,石河岭至邢村立交桥进行拓宽改建,当年竣工通车。设计标准为一级路、双向十车道,路基宽84米,路面宽74米,沥青混凝土路面。2003年,邢村立交桥至历下区石河岭4.9公里交由济南市城建部门养护。是年,邢村立交桥至章丘段进行拓宽改建,当年竣工通车。设计标准为一级路、双向八车道,路基宽40.5米,路面宽32.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第二段是黄河北段(又称为GF309线),长11.2公里。1989年,因行政区划由德州市公路段划归历城区公路局养护管理。2000年6月,因区划调整划入天桥区。
三、省道
S101线(济南—德州)境内长6.3公里,1989年年底由德州市公路段划归历城区公路局养护管理。2000年6月,因区划调整划入天桥区。
S102线(济南—青州)原名省道106线,1998年更名为省道102线。历城段全长13.8公里,西起郭店镇韩仓桥,经刘家、锦平、郭店东、郭店西、山前、曹家馆、东风新村、十里堡、五里堂村至章丘市龙山桥界。1994年,郭店镇路口至章丘龙山桥9.3公里拓宽改建,设计标准为二级路、双向四车道,当年竣工通车。1995年,市公路局对韩仓桥至郭店镇路口4.6公里实施中修罩面补强工程。2007年,历城段全程拓宽改建,设计标准为一级路双向六车道,当年竣工通车。
S103线(济南—临沂)原名省道002线,1998年更名为省道103线。境内原长38.2公里,北起东方红大桥,南至泰安界。1990年,东方红大桥至分水岭段2.8公里拓宽改建。1995年,东方红大桥至二环路口1.2公里调整至市城建部门管理。1995年,分水岭至仲宫段10.3公里拓宽改建,设计标准为一级路、双向四车道,1997年9月竣工通车,是全省公路系统第一个按照事权划分由历城区自行采取公开招投标的公路建设工程。1999年,仲宫至李家塘段15.8公里拓宽改建,设计标准为山区二级路、双向两车道,当年竣工通车。2000年6月,因行政区划调整,南外环路口至店子岭6.9公里划入市中区。至此,省道103线历城境内全长28.8公里,走向由北向南,从店子村起,经二仙、仲北、仲南、并渡口、门牙、东坡、突泉、红旗、柳中、槲疃、岱密庵、刘家峪、窝铺村至泰安界。2001年,柳埠至泰安界11.6公里拓宽改建,设计标准为山区二级路、双向两车道,2002年7月竣工通车。
S327线(临胸—仲宫)原名省道012线,1998年更名为省道327线。境内走向由东南向西北,长31.9公里。东起章丘界,经枣林、坔窝、东岭角、西岭角桥、西营、纸坊、白云、槐家峪、艾家、牛家、东商家、西商家、稻池、东路家、秋家、杨家、于家洼、东郭而、仲宫南村至仲宫大桥,交于省道103线。该路分别于1988年、1990年、1997年分段实施中修罩面工程,其中,1989年枣林至西营段6公里由砂石路改建为沥青路面。2000年,历城段全线进行拓宽改建,设计标准是山区三级、二级路,双向两车道,当年10月竣工通车。其中,章丘界至枣林桥段4.6公里设计标准是山区三级路,路基宽8米,路面宽7米,水泥混凝土路面。枣林桥至仲宫段27.3公里设计标准是山区二级路,路基宽15米,路面宽1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四、旅游路
济南市旅游路全长28.42公里。东段西起港西公路,东至孙村镇让古戎大道接国道309线,全长9公里。其中,历城段8.24公里,贯穿港沟、彩石2个镇8个行政村。按城市道路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控制红线50米,路基宽25米,路面宽2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米,绿化带各宽12.5米。2005年9月开工,2006年9月正式竣工通车。
五、县乡道路
X051线(老僧口—柳埠,简称老柳线)2000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路线编号为XA11,2006年统一为X051。起点为唐王镇老僧口村,经董家、郭店、彩石、西营至柳埠大桥,路线重合G309线1.628公里、S327线2.792公里,实际里程70.274公里,路面宽6米~18米。2001年11月,对郭店镇十里堡村至G309线济王路段7.9公里进行改扩建,按平原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宽12米~20米,2002年10月竣工通车。2004年,彩石—西营段列入全区重点公路建设工程进行改建。全长31公里,工程总投资3500万元,总占地面积9.24公顷。北起G309线彩石镇政府驻地,南至S327线西营镇东岭角村,途经彩石、西营2个镇20个行政村,直接受益人口21730人。按山区二级、三级公路标准设计拓宽改建,路基宽8米~12米,路面宽7米~9米,山岭路段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其余路段为沥青混凝土路面。2004年年初开工,9月底竣工通车。
X052线(滩头—九曲,简称滩九线)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路线编号为XA12,2006年统一为X052。起点为王舍人镇滩头村,经港沟镇至锦绣川乡九曲村,全长30.352公里,路面宽5米~30米。2003年4月—9月,对滩九线港沟—九曲段进行改扩建,总投资1780万元。该段全长16.8公里,南起S327线,向北跨过锦绣川,经大水井、仁里,过桃花岭垭口,途经石庙、燕棚窝、两河、河西至港沟。按山区三级公路标准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
X053线(鸭旺口—西营,简称鸭西线)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路线编号为XA13,2006年统一为X053。起点为遥墙镇鸭旺口村,经董家、郭店、港沟至西营镇西营村,路线重合S102线0.959公里,实际里程40.361公里,路面宽6米~20米。2002年,区政府将港沟—西营段列入重点工程实施改建。工程北起国道309线邢村立交桥东,途经港沟镇神武、寨而头村、西营镇夏家、龙湾至西营村,全长20.5公里。工程按山区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宽9米~16米。当年10月底竣工通车,总投资3221万元。
X054线(前进桥—鸭旺口,简称前口路,又名荷花路)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路线编号为XA14,2006年统一为X054。荷花路是历城区北部东西向的一条主动脉,西起将军路,东至济南国际机场专用路,贯穿历城北部华山、王舍人、遥墙3镇,全长24.361公里,宽12米~22米。2001年,对荷花路东、西两段进行高标准整修,全长7.83公里。2002年4月,对荷花路中段进行改建,全长10公里,按平原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当年7月竣工通车。2003年,对荷花路全线进行绿化并完善附属设施。2004年,修建荷花路至唐王平原森林公园公路,东起唐王平原森林公园,西接荷花路遥墙段,全长12.5公里。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拓宽改建,路基宽15米,路面宽12米,总投资2375万元。
X055线(并渡口—药乡,简称并药路)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路线编号为XA15,2006年统一为X055。起点为S103线仲富镇并渡口村,终点泰安界,全长20.704公里。路面宽6米~12米,全部为高级路面。1999年3月27日,仲富至高而路段拓宽改建工程开工,全长9.6公里,10月1日竣工通车。2001年,仲宫至药乡林场公路18公里建设工程被列入市政府重点工程,其中历城境内12.75公里,总投资3000万元,当年竣工通车。2005年,对仲宫至高而10.1公里路段进行改建,总投资709万元。
X056线(摩天岭—苇沟,简称摩苇路)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路线编号为XA16,2006年统一为X056。该路北起柳埠镇摩天岭村,途经刘家、蔡家等10个行政村,南至苇沟村,全长10.632公里,路面宽6米。2004年年初,该路列入区政府重点工程实施改建,投资764万元,当年7月建成通车。
济南野生动物世界专用公路全长11.3公里,是一条典型的盘山旅游公路。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修建性质为拓宽改建,总投资2600万元,1999年8月竣工。
六、公路村村,通工程
2003年,在基本完成区内各级干线公路建设改造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村村通柏油(水泥)路”工程。是年,全区共投入农村地方公路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完成18条90.8公里公路建设工程。至2007年年底,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7亿元,新(改)建县、乡、村公路498条,总长1157公里,全区基本实现柏油(水泥)路“村村通”的目标。七、农村街巷道路硬化“户户通”工程
2006年年初,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实施农村“户户通硬化路”工程的意见》,率先在全市启动实施农村街巷道路硬化“户户通”工程,要求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按照时序,三年分别完成总任务的30%、40%和30%)。是年,全区累计完成投资12082万元,226个村完成路面硬化330万平方米,58187户村民、近20万人告别了“泥巴路”。至2007年年底,全区共有422个行政村实现“户户通”,直接受益人口40多万人,完成三年计划任务的73.6%,工程合格率达100%。
第二节 铁路
1986年,县境内有胶济铁路和京沪铁路。胶济铁路横贯辖区东部,境内长14.9公里,由东向西经过孙村、郭店、王舍人3镇,设郭店、历城2个火车站。21世纪初,撤销郭店火车站。京沪铁路由北向南穿过党家庄镇,设党家庄火车站。1999年12月,随区划调整划入市中区。
历城火车站位于王舍人镇境内,胶济线K367+278米至K371+413米处,中心里程胶济
线K368+281米;东端衔接平陵城站,站界点为K348+277米,两站相距13.312公里;西端衔接黄台站,站界点为K352+413米,两站相距9.365公里。历城火车站是段管二等站,按技术作业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货运站。1994年,增加2条到发线。2005年,延长部分到发线长度,其中4条到发线有效长度达到1050米。2007年,有到发线11条,调车线9条,货物线3条,专用线路15条。境内胶济铁路里程25公里。
第三节 济南遥墙国际机场
一、规划建设
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位于历城区遥墙镇境内,距市中心约33公里。1990年11月15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一期工程正式动工,按年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8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2.3万吨,机场等级4D级,跑道长2600米、宽60米设计规模建设。机场占地面积200公顷,候机楼面积10351平方米。候机楼呈以圆形为母体的“如意”形,二层框架结构,坐东朝西,长180米、宽45米。1992年7月26日建成通航。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和国家批准的国际机场,机场的建成结束了山东省没有专用民航机场的历史。
1998年,实施飞行区扩建工程,新建1条长3600米、宽60米的主跑道,将原2600米跑道延长1000米,改建成平行滑行道;主跑道与滑行道之间新建7条联络道,跑道、滑行道间新建快速出口滑行道4条、垂直联络道3条,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成为山东境内最大民用机场。同时,增加机场仪表着陆系统、气象观测系统、灯光设备等保障安全运行的设施设备;迁建和改造了相关的通信导航台及灯光工程,使机场飞行区等级达到了4E级。2001年7月,济南机场建设指挥部整建制划归济南机场有限公司。同年10月1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新航站区扩建工程奠基。2002年12月,经国家民航总局批准,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飞行区新标准升至4F级,可起降国内外任何机型的飞机,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家4F级机场。2003年4月26日,地面工程全面开工。新建航站楼坐东朝西,呈“鲲鹏展翅”形;二层钢架结构,一层是国际、国内到达厅,二层是国际、国内出发厅,长465米,宽在50米~120米区间变化,屋面最高点32.8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按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高峰小时3200人次规模设计。2003年11月,国家民航总局与山东省政府签订协议,将济南机场等3个民用机场正式移交地方管理。2004年11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建立山东机场有限公司与济南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子公司体制。2005年3月28日,新航站区正式投入使用。扩建后的济南机场,达到国内同类机场一流水平。
二、空中航线
1992年7月26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通航。至1998年10月,济南机场先后开辟5条航线:济南—福州—深圳线,济南—重庆—贵阳线,济南—合肥—南昌线,济南—合肥—武汉线,济南—合肥—长沙线。到2003年11月机场实行属地化改革前,机场共有航线43条,其中,国内航线42条、地区航线1条,分别通往北京、香港等31个城市;与厦航、海航等13家航空公司签订货物运输代理协议,取得美联航、大韩、全日空等25家国外航空公司的销售文件,建立直接结算关系。机场属地化改革、尤其是新航站区建成投产后,在航空运输市场开发上,确立并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整合资源、共赢发展”的航线开发战略,飞机数量增多、机型增大,航线网络迅速扩展。2006年8月16日,由济南国际机场飞往东京、法兰克福、洛杉矶、旧金山的4条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截至2007年年底,济南国际机场共执行航线81条,其中,国内航线75条,国际航线5条(首尔和东京、洛杉矶、旧金山、法兰克福4条国际虚拟航线),地区航线1条(中国香港),通往50个城市和地区。
三、机场服务
济南国际机场坚持“重在建设、持之以恒、从严要求、务求实效”的创建原则,运输服务保障的软、硬件建设不断强化。新航站区启用后,机场内部实行“首问”负责制、“一站式”服务,成立服务质量管理小组,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强质量检查;开通“96888”客服热线,提供航班查询、机票预订、货运查询、酒店、旅游、班车、旅客投诉等服务便利。地面交通保障方面,开通直达淄博、东营、泰安、济宁、德州、青州等周边地市的旅客班车,在泰安、淄博、济宁等地设立了济南国际机场城市候机楼。2005年和2006年,在中国民航协会举办的“旅客话民航”评比活动中,济南国际机场连续两年荣获“用户满意优质奖”。2007年12月,济南国际机场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日本首相专机保障任务,得到国家和省领导及外宾的高度评价。是年,济南国际机场获“全国文明机场”“全国最佳服务质量”“全国最佳候机环境”“全国最佳餐饮服务”“全国最佳购物服务机场”称号,被评为山东口岸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实地测评,成为全国第8个国际卫生机场。截至2007年,济南国际机场服务保障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连续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第四节 桥涵
一、桥梁
公路桥梁1986年,境内共有公路桥梁90座,其中,大桥6座、中桥7座。至1999年年底,经过对国道308、309线和省道102、103线的拓宽改造,以及济青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东线的建成通车,增加特大桥4座、大桥8座、中桥19座,共有桥梁215座/11824.8米,其中,特大桥4座/5780米,大桥18座/2424.5米,中桥29座/1430.4米。2000年受区划调整影响,境内桥梁减少,共有桥梁183座/11396.4米,其中,特大桥7座/4471.9米,大桥16座/3366.3米,中桥25座/1685.7米。2007年年底,境内有公路桥梁201座/1444.1米,其中,特大桥1座/1057米,大桥22座/7592.3米,中桥36座/3437米,小桥142座/2354.8米。
济南黄河三桥(青银高速济南黄河大桥)是青银高速公路济南绕城北线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南起历城区遥墙镇小孙家村,北至济阳县崔寨镇。桥型为独塔斜拉桥,桥面为双向八车道,桥梁宽度40.50米,全长4473.04米,投资9500万元。2005年3月20日开工,2008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
小许家立交桥是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东线的一座主要交通枢纽桥梁。桥梁上部结构类型是空心板梁,桥面为双向四车道,桥梁宽度24米,全长725.44米,投资3900万元。1998年3月开工,1999年10月建成通车。
二、浮桥
黄河浮桥位于华山镇傅家庄,北接G220线,南通济青高速公路、将军路、荷花路、工业北路等。由历城区黄河河务局和济阳县黄河河务局联合修建,总投资2000万元。2001年9月开工,同年12月建成通车。浮桥全长343米,桥体为双体钢质承压舟,单舟通行承载80吨;日通行能力为5000车次,实际日均流量2000车次。
济南东郊黄河浮桥位于遥墙镇秦家道口村。由济南黄河工程局、济南历城兴利水利水电工程局、济南黄河水利水电工程局共同修建,总投资500万元。2004年3月开工,同年4月建成通车。该桥全长214米,由11对承压舟、2对防凌舟连接而成,单舟设计通行承载120吨,日通行能力4000车次。
三、涵洞
1986年,境内有公路涵洞640道/7508.9米,其中,干线公路215道/2844米,县公路153道/1608.3米,乡公路272道/3056.6米。1999年,有涵洞1249道/21074.6米,其中,国道280道/7279.5米,省道245道/4095.6米,县道341道/4893.1米,乡道379道/4689.4米。2002年,第二次公路普查,全区共有涵洞595道,其中,国道129道/3834.1米,省道165道/3805.1米,乡、村道涵洞301道。2007年,国道、省道有涵洞270道/8420.2米,其中,国道113道/3962.2米,省道157道/4458米;县道涵洞37道,乡、村道涵洞200道。
四、公路隧道
2007年,境内高速公路有建成隧道6条,全长13289米。
绕城高速公路济南隧道又称黑龙峪隧道,是济南市第一条公路隧道,位于绕城高速南线K32+348米—K33+538米处。1999年10月开工,2002年5月建成通车。该隧道根据微丘区高速公路的车道技术标准修建,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双洞全长2336米,北隧道长1189米,南隧道长1147米。
济莱高速公路隧道境内共设隧道5处,均为左右双洞,净宽14.3米,净高5米。其中,长隧道总长7461米,中隧道总长3492米。2007年12月22日建成通车。
第二章 运输
第一节 公路运输
一、货运
1986年,全县共有社会营运机动车2709辆、4822个吨位,完成货运量757万吨,货运周转量8164万吨公里。1994年5月,区属唯一一家运输公司历城运输公司被历城筑路公司兼并。2007年,全区共有营运货车11766辆、20608吨位,其中普通货运汽车7466辆、17208吨位(大型货车901辆,中型货车213辆,小型货车6208辆,专用载货汽车144辆),农用汽车1800辆、900吨位,拖拉机2500辆、2500吨位;完成货运量1979万吨,货运周转量86150万吨公里。辖区内规模最大的汽车运输企业济南鲍德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为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全资子公司,是以货运为主的大型专业化运输公司,有货运车辆398部,总计9600吨位。
二、客运
1986年,全县有客运班车7辆,客位227个,营运线路4条(解放桥—老僧口、洪家楼—高而、洪家楼—虎门、洪家楼—仲宫),年客运量1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21.2万人公里。市公共汽车公司通县内客运线路9条,营运里程204.9公里,日发65班130次。1991年,历城区客运中心管理站成立。同年8月,筹建历城客运中心。1994年4月,客运中心投入试运营,当年运送旅客43万人次。1999年10月,建成历城区客运中心长途北站。2007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8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0125万人公里。济南市客运出租业整合重组后,历城境内有南天蓝、永昌、泉府3家客运出租公司,共有出租车320辆。
村村通客车工程2003年年初,区政府启动“村村通客车”工程。同年5月,开通第一条“历城公交”线路(洪家楼—孙村),全程35公里,投入大型客车6辆,每天20班次,票价2元。2003—2005年,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全区“村村通客车”工程共投入资金4200万元,新开辟通往偏远村庄客运线路11条,整合开通“历城公交”客运线路16条,填补了123个行政村未通客运班车的空白,使362个行政村开通了城乡公交客车,41.9万人直接受益。2004年后,投入资金460万元,建设独立客运站2个(唐王镇老僧口站、彩石镇虎门站),建设前(客运)站后(交管)所客运站4个(遥墙、董家、华山、郭店)。至2006年年底,全区共开通客运线路41条,拥有客运班车153辆,其中“历城公交”客车128辆,“村村通客车”覆盖率99.2%,基本形成以区政府驻地洪家楼为中心,辐射各镇、村的客运网络,满足了区内和济南近郊群众的出行需要。
市、区公交整合由于市、区公交线路交叉重合,经常因争夺客源造成摩擦。2006年起,根据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和历城区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对济南公交与历城客运整合意见的批复》,由市公交公司对历城客运公司所属的全部营运线路、车辆实施整合,对历城客运公司给予适当补偿。2007年9月11日,双方签订整合协议,12月底完成线路、车辆交接,历城客运公司注销。2007年年底,市公交总公司在历城辖区内共有公交客运线路37条,公交车337辆,日发2127个班次,初步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公交化,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加方便、舒适、快捷的出行条件。
第二节 铁路运输
1986—2000年9月,历城火车站年均货物发送量为350万吨,装车6.2万车,卸车1.1万车;旅客发送人数7000人。主要办理周边地区旅客乘降、行李发送和货物运输。2000年10月,车站停办客运业务,成为货运站。2003年,车站到达量89561车。2005年,发出75764车。2007年,开行历城站与济钢工厂站直通货物列车,实现了铁路与企业货物列车的对开。2007年,车站到达量217695车,发出80551车,运输收入3.7亿元。
第三节 航空运输
1992年,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旅客发运量
14.77万人次,货邮发运量1955吨。1997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00万人次,在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序中位居第27位。2004年10月,济南国际机场年度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万人次大关。2005年、2006年,分别突破300万人次、400万人次。2007年,济南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436.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49万吨,吞吐量位列全国机场第24位。
第三章 交通管理
第一节 公路养护
一、养护机构
1986年,国道、省道、县乡道的养护由县公路管理局负责,县交通局负责指导和监督。境内设18个养路工班。1988年,组建7个公路养护分站和2个养护队。1991年,组建高而、彩石公路养护所。1992年,组建唐王公路养护所。1994年,养路工班改称分站,组建郭店、仲宫、大王3个养护工区,辖18个分站、3个养护所。1998年2月,区公路局成立县乡道路养护科,负责县乡道路养护工作;成立干线公路专职养护队2个,撤销3个养护工区。2002年7月,县乡公路管理划归区交通局直接负责,成立区县乡道路养护管理办公室,下设唐王、王闸、彩石、高而4个县乡公路养护所。2006年7月,区政府下发《历城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规定》和《历城区农村公路养护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定标准》,明确县、乡公路由镇负责养护,村级公路由村负责养护,区交通局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之后,各镇相继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公室,配备3人~5人的专职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农村公路管护。2007年,区公路局下设鸡山、十里堡、云河、刘家峪4个干线公路站,有正式养路工30人。
二、养护范围
1986年,养护里程423.5公里。2002—2007年,区公路局列养国、省道里程89.223公里。其中,国道309线513K+152米~527K+895米,省道102线11K+074米~24K+787米、103线11K+900米~40K+733米,达到一级路标准;省道327线165K+400米~197K+334米,达到二级路标准。区交通局指导各镇养护县乡公路470.5公里,其中县级公路194.5公里、乡级公路276公里,全部达等级公路标准。
三、养护机械
2005年以前,主要机械有2台压路机及铣刨机、割草机、割缝机等简陋机具。2005年,对国道309线的养护,投资102.3万元,购置扫路车1辆和洒水车2辆;对省道102线、103线的养护,投资153.4万元,购置扫路车和洒水车各1辆。
四、养护方式
公路养护早期实行专业养护与民工养护相结合的制度,以养护小修为主。2005年,按照“事企分开,管养分开”的基本思路,改革养护体制,成立济南金天舜公路养护有限责任公司,对公路养护小修保养工程等实行公开招标。同年,对国道、省道实行分类保洁。国道309线、省道102线为一类保洁路线,以清扫车清扫为主,人工找补和拣拾为辅,洒水车采取高压清洗和洒水降尘方式作业。省道103线、327线为二类保洁路线,配置保洁设备的路段采用机械保洁和人工保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余路段采取人工保洁的方式进行,保洁人员进行全幅保洁作业。
五、公路绿化
1986年始,每年对国道空白地段进行绿化。1995年8月,全面实施国道104线历城段文明样板路的建设工程,空白路肩全部绿化;11月20日,通过交通部公路司的检查验收。1998年,省道103线栽植桧柏、桧柏球2500余株,柏球树苗800余株。2000年2月,区公路局对省道103线仲宫至柳埠李家塘按照GBM样板路标准进行绿化美化。由省林业厅设计,沿线绿化设3个风景点:22k+200~22k+600栽植紫叶李和枝柏,22k+600~23k栽植洒金柏、花柏球、冬青球,27k+300~27k+700栽植小叶红柏和小龙杯、贴杆海棠。全线共栽植树木2.4万多株,换土方1.5万立方米,整修路肩边坡1760立方米。2002年,对省道327线按照GBM文明样板路标准规划设计,对两侧边沟、平交道口、护坡等进行全面治理、绿化美化,共建成7个特色风景点,绿化面积17895平方米。绿化公路两侧路肩31.8公里,栽植紫叶李、桧柏、冬青等花木1.2万株;省道103线绿化补植小叶女贞苗木25535株,新植苗木2281株。2003年,绿化区内主要干线公路,共栽植桧柏、桧柏球、蜀桧等4500余株,毛白棕1000株,五叶地锦43200株。2004年,补植桧柏780株、桧柏球156株。2005年,省道103线种植各类苗木12.2万株,种植草皮4.3万平方米。省道103线、327线3处劈山荒坡种植各类苗木2593余株,爬山虎1100余株,沿线补植桧柏521株,桧柏球652株,火炬树6513株。2006年,省道103线种植各类苗木21279株;省道327线栽植百日红4853株,冬青200余株,补植桧柏478株;省道103线在沿线桧柏球之间栽植百日红1700余株,补植桧柏405株、桧柏球510株,火炬1007株。2007年,省道103线补植桧柏、桧柏球1196株,百日红2967余株,月季2338株,种植杨树及各种果树509株;省道327线补植桧柏384株,百日红2050株,景点补植红叶桃76株。
第二节 路政管理
1990年以前,路政管理工作由区公路站路工股分管养护的人员兼管,各工班长为兼职路政员,有专职路政员1人,配备三轮摩托车1辆。在路政管理中,统一使用省交通厅发放的赔(罚)票证。1990年,区公路站成立路政科,有专职路政人员4人,兼职路政人员10人。1993年,由市公路局统一配备路政巡查专用车1辆、摄像机1部、照相机1架。1994年,为保护路权成立公路巡回法庭,与各乡镇地方道路养护所配合,对国、省、县道进行巡查,有专职路政人员8人。2002年7月开始,由区交通局所属区县乡道路养护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区公路局负责国、省道路政管理工作。2002年年底,根椐省交通厅规定成立超限运输检查站。2003年,配备路政专用车辆4辆,专职路政人员12人,超限运输检查站人员12人;同时,购置数码照相机4部、摄像机1部,路政科配备专用微机,路政内业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1998年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为依据,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公路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针对违章建筑、公路集市贸易市场、穿村路段“三大难”和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摆摊设点等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路政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对侵犯路产路权违法行为拒不接受处理的“钉子户”,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坚持每天上路巡查,特别是加强雨雪天的巡查,对路政事案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设立路政事案举报电话,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和查处侵犯路产的行为,维护了路产路权,保障了公路畅通。1991—2003年,路政案件结案率均达到100%。2004年,路政巡查3.7万公里,清除路障2.1万立方米,处理侵犯公路产权案件244起,路赔回收165.9万元。2005年,路政巡查3.75万公里,清除路障1.95万立方米,处理侵犯公路产权案件120起,路赔回收162万元。2006年,路政巡查5.5万公里,清除路障1.75万立方米,处理侵犯公路产权案件240起,路赔回收203.75万元。2007年,路政巡查9.1万公里,清除路障1.6万立方米,处理侵犯公路产权案件82起,路赔回收204.64万元。
第三节 运政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86年,县运输管理所下设交通管理所14个,对道路运输行业实行县、镇分级管理。1990年4月,接管大王交通管理所。1993年1月,组建董家交通管理所。1996年4月,组建桑梓店交通管理所。2000年5月,因行政区划调整,党家庄、十六里河、大桥、桑梓店交通管理所划归市交通局管理。2006年12月,孙村交通管理所划归高新区代管。2007年11月,济南庚辰钢铁有限公司、港沟建材基地驻站管理办公室成立,并通过省交通厅验收。
二、年度审验
1989年起,每年4月—6月对全区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进行年度审验,审验内容包括运输业户的经营资质、开业技术条件、营运证件、票据、路单的使用、各项规费缴纳,新增、过户、更新、报停手续,运价执行,定期强制车辆维护,车辆技术状况,危险货物运输标志、手续,驾驶员资质等。2006年7月,区运管所集中开展2006年道路运输查(审)验及换发新版道路运输证件工作。按照全国统一要求,此次年度审验工作与换发新版道路运输证一并进行,首次现场采集车辆照片。
三、化学危险品运输管理
2001年5月,取消道路化学危险品个体运输,整合、集约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175辆、从业人员316人,组建化学危险品运输公司6家。2005年,实行化学危险品运输专业分类管理,整合组建化学危险品运输企业9家,分别为特种气体运输、易燃易爆气体运输、爆炸物品运输、易腐蚀物品运输、易燃物品运输、钢水运输等,共有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176辆、载重1271.5吨,从业人员428人。2007年12月,取缔一家钢水危险品运输企业。
四、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
2006年9月,正式把辖区内5所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由区车管所转入区交通局管理。5所驾校共拥有教练车197辆,其中,大车10辆、小车187辆。
五、机动车辆维修行业管理
1987年3月,县交通局根据交通部、国家工商局和国家经委制定的《汽车维修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县汽车维修行业进行治理整顿,对2家大修厂、3家小修厂和8家专项修理厂稽核颁发市交通局汽车维修生产许可证。1989年,根据《济南市机动车辆维修行业管理规定》,将摩托车修理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纳入管理范围;对机动车维修行业统一结算凭证、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验表格、统一维修合格证,使3家大修企业、10家小修企业和21家专项修理企业做到规范化服务,提高了维修质量。1992年3月,根据交通部13号令和省交通厅《汽车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对2200多辆汽车进行技术状况等级评定,并实行定期检测、强制维护和视情修理的维修制度。同年2月,在汽车维修行业推行合同化管理,将经营管理纳入合同化管理轨道,进一步规范了承修方与托修方的行为。1993年,全省交通系统汽车维修合同管理现场会在历城区召开,推广区交通局的经验。1995年3月,区交通局投资90万元,建成现代化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对辖区汽车进行定期综合性能检测,结束了靠人工检测的历史。是年,检验营运性运输车辆3100多辆,车辆平均等级由1992年的1.8级提高到1.43级。1996年4月,成立历城区机动车辆维修行业管理所,专职负责全区机动车辆维修行业监督管理和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管理等工作。2007年,全区共有机动车维修企业448家,其中,一类维修企业3家、二类141家、三类275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区机动车辆维修行业管理所成立后,连年被评为“全省道路运输管理先进单位”;先后获省级“巾帼文明岗”“模范职工小家”“青年文明号”“杰出青年文明号”等荣誉;2005年,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07年2月,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六、交通稽查及超限超载治理
1996年以前,驻镇各交通管理所负责对运管费、养路费、营运证等进行检查。1996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区交通稽查站,全省编号为“001”号。该站北临济南黄河公路大桥,南靠济青高速公路零点立交桥,是从国道104线进出济南市的必经之站。具体承担全区运政稽查、路政稽查、规费征收稽查、委托代查、监督检查和治理公路“三乱”等六项职能,是区交通局委托派出的交通综合执法机构。建站之初,全站有执法人员14人。1999年5月,该站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01年10月,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文明示范窗口”。2001年年底,全站共有执法人员31人,下设2个中队、1个办公室。2004年6月起,按照全国统一开展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部署要求,区交通稽查站与公安交警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开展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和联合整治道路交通秩序工作,加大治理超限超载车辆行驶公路尤其是绕行农村道路的路检路查和教育处罚力度。2007年,省政府批准区交通稽查站为超限运输Ⅰ类B型检测站。截至2007年,车辆超限超载率由80%左右降低到不足10%,恶性超限超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道路通行秩序和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七、交通物流管理
2001年12月,区交通局编制完成全区物流业建设发展站场规划。2002年5月,设立区交通局驻大桥路货运站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货运的政策法规,负责站场内货运经营业户开、停业手续的审核、报批,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处理运输纠纷等。截至2007年年底,全区共审批物流企业53家、运输服务企业137家。
八、海事执法管理
2002年12月,设立历城区地方海事处,负责行政区域内内河、湖泊、水库等通航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2003年起,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水路运输及水上安全管理的标准要求,指导、协助区内浮桥、水库和塘坝等管理单位建立健全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并定期对浮桥、游船进行安全检查,特别是在汛期、凌汛期,加强对浮桥的安全监管,提高水上交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截至2007年,境内未发生重大水上交通安全事故。
九、专项整治
1994年起,每年开展“道路运输管理年”和客货运输市场秩序整顿活动,清理整顿驻地经营机构、审核货运企业的经营资格、经营范围、运输质量和技术业务规范,整顿货运出租市场、对危险货物运输进行规范化管理,清理搬家运输、打击非法经营,加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资格培训。2005年7月1日至9月底,由区交通局牵头,区城管、交警、公安、工商等部门配合,联合集中开展执法行动20余次,共查处违章车辆620辆,补罚费款35万元,区内货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2006年后,进一步加强客运出租行业管理,多次对南部山区、机场周边的“黑出租”进行整治。2006年12月10日至2007年1月31日,联合工商部门对区内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共取缔以倒卖生源方式非法获利的招生专业户1家,查处以他人名称进行招生活动的代办点10余处,以虚假信息欺骗学员的案件3例。2007年9月1日至10月31日,对区内搬家运输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
第四节 规费征收
1979年起,拖拉机及汽车养路费由县公路站征收,配备专职征收人员4人。1985年,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由县交通局征收。1987年,拖拉机及其他车辆(不含汽车)公路养护费由车籍所在地交通管理所征收。1987—1997年,客运基金由区运输管理所征收。1990年,开征货运基金,由各交通管理所征收。同年9月,汽车养路费征收标准调整为每月每吨位160元。1992年,养路费征收开始使用计算机办公。1994年7月,汽车养路费征收标准调整为每月每吨位190元。1996年开始,区公路管理局对辖区内汽车征收铁路道口安全费,拖拉机及其他车辆铁路道口安全费由交通局征收。同年,开征路港费(不含汽车),由各交通管理所征收。1998年,停止征收机动车辆维修行业管理费。2001年1月,车辆购置附加费改为车辆购置税。2004年,共有专职征收人员15人,配备征收专用车1辆,机动车1辆,征收工作纳入正规化、规范化目标管理。2005年1月,车辆购置税交由国税部门直接征管。2006年11月,交通部门所有业务点实现计算机联网征费。2007年,征收人员增加至18人。
第四章 邮政
第一节 邮政业务
一、函件
1986年,函件业务主要有信函、明信片、邮简、印刷品及盲人读物等。1987年5月1日,开办有声信函(邮寄信函磁带)收寄业务。同年11月10日,恢复办理快递(件)信函业务。1988年1月1日起,对盲人读物实行免费收寄,挂号函件只收挂号费。同年4月1日,开办国际快递信函
业务。5月1日,开办邮政快件业务(1998年7月1日停办)。7月1日开始,推广邮政编码。1990年7月31日,保价信函保价金额上限调整为每件人民币1万元。1991年1月,国际保价信函规定每件限重2000克,保价最高额不得超过人民币2000元。同年7月1日开始,收寄挂号信函贴用条码标签。12月1日,邮政总局首次发售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次年2月开奖,2月20日至6月20日兑奖,其后每年发售一次。同年,开办商业信函业务。1992年7月1日,开办国内邮政电子信函业务。1993年5月29日起,开始收寄寄往台湾的挂号函件。挂函采取各自理赔方式,不相互结算。同年6月1日起,收寄寄往台湾地区的信函和文件资料类特快专递邮件。1994年4月1日起,推广国家标准信封。同年8月8日,增办国际电子信函业务,至1995年年底与24个国家的50多个城市开通电子信函业务。1995年5月,开办中国邮政礼仪(邮资)信函业务。同年7月10日,开办高考录取通知书寄递业务。1999年12月28日,开办邮政限时信函业务,利用电子信函机进行传递。2000年1月1日,邮政快件业务恢复在省内办理。2003年4月1日,停办与日本间国际电子信函业务。2007年年底,国内函件业务开办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保价(险)信函、快递信函、特种挂号信函、有声信函、商业信函、混合信函、电子信函、中国邮政礼仪(邮资)信函、邮政限时信函、邮简、代发广告等。
二、包件(包裹)
1986年7月,将包裹分为民用包裹(含纸质品包裹)和商业(品)包裹两类。民用包裹每件重量以5公斤为限,用户专用袋包裹划入商品包裹类。1987年12月10日,开办大件商品包裹业务,每件重量以25公斤为限。1990年7月31日,取销甲类保价包裹和乙类保价包裹的规定,各类包裹全部改为按保价收寄;价值1000元以上的包裹,按贵重包裹收寄;撤销“用户专用袋包裹”业务和“代收货价”业务。1992年,开办台湾快件包裹业务。1995年起,收寄脆弱包裹只限寄往同意接收这类包裹的国家(地区)。同年,国际保价包裹只限与中国互寄这类包裹的国家(地区),保价金额为人民币500元。1996年12月1日,停办商品包裹、纸质品包裹和航空包裹国际业务。2001年8月1日,开办国内快递包裹业务,形成普通、快递、特快专递包裹3种业务。
三、汇兑
国内业务1986年,汇兑业务主要有普通汇款和电报汇款两种。1987年7月1日,开办邮政快件汇兑业务。1996年6月1日,每笔汇款最高限额由0.5万元提高为1万元。1999年3月1日,每笔汇款限额提高至5万元。2001年7月26日,开办邮政电子汇兑业务。2002年1月1日,取消“邮政汇款单”,改用计算机网络的方式传递汇款,全面实现电子汇兑。2007年年底,国内电子汇款业务可办理邮局投单汇款、自行通知汇款、入账汇款、加急汇款、实时汇款、二十四小时取款等汇兑业务。2007年,开发汇票15.95万件。
国际业务1992年7月1日,恢复办理国际邮政汇兑业务,开始与美国、日本通汇。与日本开发汇票用日元,每张汇票最高限额为20万日元。日本开发中国兑付的汇票用美元,每张汇票最高限额2000美元。中国与美国开发和兑付汇票,每张汇票最高限额为7000美元。1993年9月1日,开始与芬兰通汇,每张汇票最高限额为1000美元。1994年1月1日,开通与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巴西通汇业务,每张汇票最高限额为1000美元;开办与日本互换汇票业务,款额改为使用美元。同年3月1日与韩国通汇,11月1日与泰国通汇。1995年1月1日,与新加坡通汇。2000年8月,与巴基斯坦通汇。2003年6月,开通西联国际汇款业务。同年11月,开通国际银邮汇款业务。汇款通达世界19000多个银行。2007年,国际汇款业务可办理实物汇款、银联汇款和西联汇款,汇率实时变化。
四、邮政储蓄
1986年5月20日,恢复办理邮政储蓄业务。邮政收储存款全部缴存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按月存累计日平均余额的2.2‰向邮政局支付手续费。1990年1月1日,收储存款由缴存银行改为转存银行,银行向邮局支付存款利息。1997年,开始“绿卡工程”(邮政储蓄计算机联网)建设。1998年,全区邮政储蓄网点实现联网,并与全国50多个城市的2300多个邮政储蓄网点实现邮政储蓄活期存款通存通取。异地存取款按存取款额的0.5%收取手续费,每笔存取款额最低收费2元。2000年4月1日,按照人民银行要求,邮政储蓄开始实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度。2001年,实现全国行业内邮政储蓄活期存款异地通存通取。2005年6月,实现邮政储蓄计算机网和电子汇兑系统两网互通,并可跨行交易。2007年年底,区邮政局设有邮政储蓄网点27个,与全国2716个网点实现联网;有邮政储蓄用户31.15万户,期末存储余额72049.66万元。
五、报刊发行
1986年,经营方式分为订阅和零售两种,采用窗口收订、上门发行、发行站(员)收订3种订阅方式。各邮政支局均办理报刊发行业务。1990年,报刊发行工作采用计算机作业,并实行微机收订。2007年,发行报刊达10696种,订阅报刊70.74万份,实现收入342.87万元。
六、集邮
1983年,县邮政局设立集邮门市部,在各营业网点设立集邮柜台,开办新邮票预订业务,销售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指定的普通邮票和欠资邮票等。1988年,历城集邮协会成立。2007年,全区有集邮协会会员320多人,集邮爱好者近万人,实现集邮收入330.91万元.
七、特快专递
国内业务1993年12月,开办特快专递邮件业务。凡信函、文件、资料、物品、商品等,均可作为国内特快专递邮件寄递,分为“定时业务”和“特需业务”两种。邮件体积要求:最小尺寸为长14厘米,宽9厘米;最大尺寸为长不得超过115厘米,长度以外最大横周不超过150厘米。限重每件邮件不得超过15公斤。特快专递邮件收费标准:每件起重200克的收费8元,续重每200克或其零数加收2元。2003年8月30日,调整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资费标准。计费单位由200克调为500克,并对续重部分,由每个计费单位6元,调整为按空间距离分区计费。2007年,完成特快投递文件类23.25万件,物品类2.65万件,收入627.19万元。
国际业务1987年7月10日始,办理国际特快专递业务,按寄达区域、内件质量和业务种类计费。1991年10月1日,寄递范围为文件资料类、物品类,体积重量以6000立方厘米折合1公斤计算,每件重量不得超过30公斤,特殊情况下可放宽至45公斤。1994年10月,放宽对化工产品的收寄,对非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放射性、毒性等化工产品可以收寄,单件重量不得超过10公斤。2005年7月25日,中国(含中国香港地区邮政)、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美国邮政共同推出邮政快件承诺服务,承诺传递时限,逾期退还邮资。
八、邮政代办业务
1988年4月1日至9月30日,办理代销国库券业务。1989年7月1日,开办代销保值公债业务。1999年7月28日,代理保险业务。2001年11月16日,开办代收代扣电话费用业务。2002年4月2日,开办特快送汇业务。2003年3月20日,开办邮政电子汇款回执业务;5月12日,开办邮政汇款回音卡业务;6月1日,开办邮政礼仪业务。2005年6月,开办商务汇款业务;8月11日,开办电费代扣(收)业务。
九、投递
邮政自开办起,即办理投递邮件业务。邮件投递方式分按窗口投交和按址投递两种。区邮政局根据区位发展的实际,分别设有城市投递段道和乡镇投递段道(全部为自行车段道)。2003年,在城区实现大客户机动车投递。2007年,区政府驻地及乡村邮件投递,以邮电支局为中心,辐射支局辖区的各个行政村庄。全区所有的行政村全部通邮,设立城市投递段道33条(日投二班),农村投递段道81条(日投一班,每周投递6次或7次),投递总里程(单程)3450公里。
第二节 邮政设施与设备
一、信筒信箱
历城邮政自开办起,即在距离邮政局较远的街市和农村遍设信筒、信箱。1986年,设有信筒、信箱65个。1986—2007年,随着城市发展,道路不断拓宽改造,沿街所设信筒、信箱不断让道,先后拆除沿街信筒22个。1990年后,随着城建开发项目的大量增加,不断增设信筒、信箱。2007年,服务辖区共设有信筒、信箱156个。
二、运输车辆
1986年,有邮政机动车9辆,其中两轮摩托车6辆。1995年起,随着邮政新业务的开展,逐步更新运输车辆,并购置上级调拨的标准邮政专用车和邮政储蓄解款防弹专用车。1996年,全部淘汰摩托车,汽车达到12辆,其中邮政储蓄专用车3辆。2007年,有邮政专用标准车24辆。其中,邮政储蓄用车5辆,邮政EMS用10辆,邮政运输用5辆,物流、投递等其他运输用4辆。
三、作业场地
1986年,用于营业窗口、邮件分拣封发、运输、投递等生产场地13895平方米。1989年邮政、电信分设后,区邮政局继承原邮电局办公院内全部房产。1994年,扩建邮政局北楼、更新改造原锅炉房,增加房屋面积700平方米。1996年,改造局大院南平房,增加房屋面积300平方米。2000年,按照区政府要求,配合洪家楼南路“欧式”一条街的建设,对局大院西侧平房进行更新改造,新增房屋面积800平方米。截至2007年,新设立支局6个,增设投递网点2处,对所属城市支局和农村支局(所)营业网点生产作业场地进行更新和扩建,生产作业面积增加1842平方米,共有房屋面积16742平方米,并对15个支局进行了标准化装修。
四、作业设备
1986年,邮件内部处理生产作业过程全靠手工操作。1988年4月20日起,在各营业窗口配置多功能电子秤。1990年,在洪家楼、山大路2个支局配备邮资机,在洪家楼、山大路、工业北路等支局配备邮票过戳机,并在区局营业部门增设挂号登单机。同年,开始实行单点微机操作,办理邮政储蓄业务。1994年4月1日,开始使用微机开发汇票。1997年,在洪家楼等10个邮政储蓄网点设置自动柜员机(ATM机)。2003年9月1日,历城邮政与济南邮政办公网对接,实现无纸化办公。2007年,拥有微机40台、终端120台,ATM机8台,35个营业窗口全部实现电子化。
第三节 邮政网络
1986年,县邮电局共设工业北路、洪家园(华山)、遥墙、唐王、董家、郭店、孙村、大龙堂、港沟、西营、锦绣川、柳埠、高而、仲宫、邵而、党家庄、吴家堡、大金庄、王舍人、山东大学20个邮电支局和工业南路、济南消防器材厂、周王庄、腊山、济南炼油厂、济南钢铁厂、王舍人庄7个邮电所。邮路9条、206公里(单程),其中自办汽车邮路2条、89公里,摩托车及自行车邮路7条、117公里。1989年,邮政、电信分设,邮政支局和邮政所均予保留。1990年6月,吴家堡、大金庄邮政支局及腊山邮政所因区划调整划出。同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大王、靳家、桑梓店3个乡镇邮政支局划入历城邮政,邵而与党家庄邮政支局合并,新增黄台、大桥邮政支局,全区共有22个邮政支局和6个邮电所。1993年,邮路总长度增至325公里(单程)。其中,自办汽车邮路198公里。1997年,邮路总长度增至565公里(单程);由于机动车的使用,邮路条数下降2条。2001年,增设工业南路、济钢和华龙路邮政支局,撤销工业南路、济钢邮政所,共有25个邮政支局和4个邮政所。2003年,增设商学院邮政支局和山东英才学院邮政所。2004年,增设山东建筑大学、高新技术开发区邮政支局和山东职业学院、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分院邮政所,共有28个邮政支局和7个邮政所。至2007年,全区各街、镇全部通机动车邮路。
第五章 电信
第一节 电报
一、设备报路
1986年,历城县至济南自动转报中心有洪家楼、王舍人庄、工业北路3条直达报路。县局至工业北路、王舍人支局的电报靠电传,其他各乡镇支局的电报靠人工话传。年内,配合济南“256”自动拨号工程,安装4路载波电报机及附属设备,完成电报进网,发往外省的电报经济南自动转报中心自动转接。1987年,安装4202电子电传机2部,实现了译报自动化,同时淘汰电传收发报机。1994年,农村乡镇电报全部采用传真方式进入省会自动转报中心。
二、电报业务
1986年,全县电报业务交换量35.15万份,其中,出口10.96万份,进口13.23万份,转口10.96万份。1987年,开办国际电报业务。1988年2月1日零时起,开办礼仪电报业务,年业务交换量17.59万份。1989年,电报业务年业务交换量19.18万份。1990年,开办请柬电报,当年电报业务交换量18.22万份。1991年,电报业务年业务交换量18.01万份。1992年,程控电话业务开通后,区电信局所管辖的电报业务划归市电信局营业分局管理。
第二节 固定电话
一、农村电话
1986年,县局交换机容量为1820门(磁石电话),农话年末到达数为661户,农话业务收入42.7万元。全县739个行政村有276个行政村通电话。1990年,孙村电信支局率先开通240门程控交换机,成为全区第一个甩掉“摇把子”话机的乡镇。1991年7月1日,遥墙电信支局开通“BH-01Ⅱ”型240门程控自动电话交换机,用户可直拨济南市内和全国600个县以上城市电话,成为全区第二个进入国内长途自动电话拨号网的支局。1995年,农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5184门,期末农话用户数8049户,农话业务收入1263.39万元。1996年9月,历城区取消农话收费,统一实行市话资费标准。
二、市内电话
1988年,市话年末用户数640户。同年,增加无绳电话业务,用户小交换机增加集团电话业务。1992年,全区有市话包月制用户589户,市话专线平均对数2.5对。1993年,历城区与平阴县、长清县、章丘市等地建成本地网(C4网),实现了市局到乡镇传输光缆载波数字化。至年底,全区15个乡镇淘汰磁石交换机,结束了通信交换磁石化的时代,大大缓解了长期以来打电话难的问题。1994年9月2日12时30分,开通历城区仲宫支局8600门市话程控交换机,系全区乡镇开通的第一个程控独立局。随后,相继建成开通党家庄、郭店程控交换局。13个农村电信支局开通环路史立克6360线,全区通信杆路1210公里,光缆达到208对公里,有581个行政村通上了电话。1995年年初,历城电信分局为唐王镇刘六务村一次性优惠装机114部,建成济南市第一个电话村,5月16日举行命名仪式。同年,唐王镇小徐家庄、党家庄镇大庙屯、孙村镇辛庄、仲宫镇南杨家庄、王舍人镇简家屯、桑梓店镇桑梓店、靳家乡蒋家村和郭店镇刘家庄、西枣园村被首批命名为“电话村”。1993年12月12日零时起,电话号码由6位升7位,升位方法为在原电话号码首位数后插“9”。1996年,区电信局实施“一户一线”工程,开通“110”“120”特服电话业务,开放程控电话新业务。1998年,电信业务分营,区电信局剥出无线寻呼业务。同年7月,历城区全部完成通信电缆、光缆到村工程,消灭了偏远乡镇的“装机盲区”,实现“村村通”电话,配线比例达到农村户数的55%。2000年,区电信局期末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68万户,区电信局有交换所22个,实有交换机总容量13.92万线,接入网点201个/153090线,通信光缆902皮长公里,通信电缆46270.66皮长公里,通信管道190.29管程公里,通信杆路2492杆程公里。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19.76%,户均电话普及率达到60.51%,历城区建成“电话区”。2002年,电话净增25590部,来电显示用户发展35384户,占电话总用户数的23.59%。2005年5月21日零时起,固定电话、小灵通号码升8位,升位方法为在固定电话、小灵通号码前加“8”,电话号码资源比升位前扩大6倍。同年,推出网通“一号双机”(固定电话、小灵通共用一个号码)业务。2007年,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20.6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5.8万户,分别比2006年减少7.8%和8.2%。
三、长途电话
1986年,长途电话出口、进口共计10余万张。1987年,区邮电局成功安装长途电话自动拨号对端设备,实现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去话自动拨号。1988年,新增长途电路16路,长途电话达到11.78万张。1989年,长途电路达到43路,长途电话11.56万张,国际电话8张,港澳电话47张。1990年1月25日,区电信局开通国际及港澳台长途电话直拨业务。同年11月29日,开办国际及港澳台长途电话半自动台。是年,长途电话达到17.52万张。1991年,由于程控电话数量的快速增加,长途电话发展迅猛,年内长话共计32.8万张。同年,实现国际直拨电话来话对长途台的自动拨号,国际电话11张,港澳电话102张。1993年,长途交换和传输实现数字化。1995年,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6000路端,比1994年末增长17.64%,比“七五”期末翻了五番;长途业务电路3200路,比1994年末增长55.94%,比“七五”期末翻了三番多。2000年,区电信局开通IP业务。“九五”期间,全区电信通信网络形成大容量、多业务网络并存的局面。2001年,完成交换机扩容7项/13000门,新架和改造光缆、电缆线路工程196项/2010公里,新建通信管道工程25项/45公里,总投资1.5亿元。2003年,接入网设备实现网管监控。同年,区电信局推出固话语音短信业务。2004年,共有交换模块局30个,实有交换机总容量317855门,主要设备为S1240、5ESS、EWSD等。
第三节 数据通信
1991年始,开办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业务。至1993年,部分乡镇开通UM2000数据接入节点,主要应用于电信局内部网络信令及远程终端控制等工作。1996年,区电信局安装DPN-100型分组交换接点机1台,用于高吞吐量的中转和接入模块(AM)。同年,开通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业务,引进加拿大北电公司生产的新桥3600DDN设备。此设备的开通,标志着在全区范围内能够开通用户数字电路可以达到2M,成为高速数据通信业务的开始。1998年,有全部分组交换用户120个,数字数据(DDN)用户18个。2001年年底,全区有中继用户756户,数据专线724条。2002年,安装10个点的DDN设备。2004年,各乡镇电信营业部、各乡镇(街道)相继开通DDN接入设备。此后,随着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和宽带业务的开通,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用户逐渐减少。2005年,分组交换用户1个,数字数据用户154个。2006—2007年,组织完成LAN资料普查,为做好LAN资源的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 无线通信
一、无线寻呼
1986年,试用邮电部第一研究所研制的YCF-121型无线寻呼系统中心设备。1987年11月13日,开办无线寻呼业务,设业务专用电话,号码为615555,昼夜服务。1988年1月1日,人工无线寻呼系统正式开通。年底,有寻呼业务用户62户。1990年,使用SF-3000型无线寻呼通信设备。采取集中编码器方式工作,呼叫准确率高,同时具有群呼、定时呼、追呼、覆台查询及用户管理等性能,发射功率100瓦,覆盖面为半径20公里。1992年5月3日,中文无线寻呼系统扩容工程竣工开通。1993年,境内开通无线寻呼(BP)机业务,建立人工寻呼台,使用特服号码“126”,实行昼夜服务。此后,寻呼机用户大量增加。至1996年前后,机关事业人员、企业经营人员几乎达到了人手一机的规模。1998年后,随着移动电话的兴起,寻呼机用户快速减少。2005年10月,随着手机的普及,无线寻呼业务停止。
二、移动电话
1995年年末,模拟移动电话与30个省市联网和自动漫游,并开通数字移动电话。1996年末,模拟移动电话及数字移动电话(GSM)交换机总容量达1.8万门,均实现全国联网和自动漫游。1997年年末,完成模拟移动通信五期工程及数字移动通信(GSM)三、四期工程。1998年年末,完成模拟移动通信六、七期工程及数字移动(GSM)五期工程,模拟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0.75万门,模拟移动电话接通率达到50.72%。1998年9月16日,市电信局试开通1861移动电话费自动查询系统,模拟移动电话用户可通过该系统查询话费。年末,数字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0万门,比上年增加1倍;数字移动电话接通率达到60.64%。1999年7月,区境内移动电话网的运营划归济南移动通信公司。2000年后,移动电话用户快速增加。2007年,境内移动电话年末用户39.6万户。
三、无线市话(小灵通)
2002年2月,无线市话(小灵通)业务开通试用,5月17日向社会试放号,7月1日正式放号。小灵通业务实行单向收费。小灵通品牌系列分为:普通小灵通、泉灵通、V灵通、校园通、灵通在线、一网通、事事通、灵通短信、灵通伴侣等。2003年,推出为商务成功人士量身定做的个人虚拟通信号码系列业务“一号通”。2005年,完成小灵通第七期扩容工程、全省小灵通悦铃平台建设工程。当年推出“灵通伴侣”“灵通秘书”“随身邮”“灵通在线”“灵通悦铃”等业务。同年,推出网通“一号双机”(固定电话、小灵通共用一个号码)业务。2006年,推出网通新业务“亲情1+”。该业务以固定电话为核心,捆绑小灵通、宽带、增值业务等多种产品,针对目标客户群不同需要,分别推出“亲情随身”“亲情无限”两种家庭优惠通信“套餐”。2007年,小灵通实现营业收入2619.89万元。
第五节 互联网
1996年7月,开通163国际互联网(CHINANET)、169(中国公众信息网)电话拨号上网业务。1998年,发展拨号上网用户81户。1999年12月,由市电信局新上ISDN设备,建成覆盖区境内各乡镇的窄带ISDN(2B+D)综合业务数字网,为用户提供128K双信道信息接入。年末,上网用户481户。2000年5月,建设小区局域网,年末有互联网用户6000余户。2001年,宽带综合布线完成41个单位住宅和小区,共计9960户。安装完成城域网接入层交换机15个;安装开通7个支局的17个接入网点的ADSL设备。发展宽带用户475户,其中洪家楼458户、王舍人11户、郭店6户。截至2001年,区电信局形成了以光纤数字传输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化通讯网络,可以开通音频、数据、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综合通信业务,初步实现信息传输的高速化、宽带化。2002年,推出ADSL、ADSL+LAN、FTTX+LAN等多种宽带接入方式,发展宽带用户1685户,总用户数达到2004户。2003年,宽带用户净增2642户;新增网吧用户19家,累计达到76家,其中使用通信接入的网吧用户45户。同年,对永大百花园等住宅小区进行光纤接入改造。2004年,宽带用户总数达到17213户,ADSL节点数量达到240个,ADSL容量达到14196线,三层交换机节点达到47个,楼宇交换机超过2000个,LAN用户端口达到10654个。2005年,全区在互联网上建立主页的企业单位45家,互联网用户3.5万余户。2006年,全区互联网宽带用户发展到4.3万户。2007年,全区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6.4万户。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