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731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21
页数: 11
页码: 1-11
摘要: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关键词: 历城区 地方志 发展史

内容


  历城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市区东、南部。地处北纬36°19′~36°53′,东经116°55′~117°22′。东接章丘市;西与长清区、市中区、历下区、天桥区相邻;北临黄河,与济阳县相望;南依泰山,与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接壤。区境南北最长62.98公里,东西最宽40.10公里,总面积1298.57平方公里,是济南市最大的市辖区。2007年,辖4个街道、12个镇,有42个社区、655个行政村(858个自然村),总人口93.51万人。
  辖区地势南高北低。自南向北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平原三部分,分别占总面积的67%、16.4%、16.6%。低山海拔在500米~976.2米,最高为西营镇梯子山,海拔976.2米;丘陵海拔在200米~500米;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地为唐王镇韩官庄,海拔20米。历城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常年平均日照2328.3个小时,平均气温14.9℃,平均降水量712.4毫米。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2007年,区国土资源局土地调查,全区土地总面积1303.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4.80平方公里。大小山头1387座,其中,海拔在600米以上的513座。山脉多呈近东西走向,山势蜿蜒起伏,沟谷开阔。有“柳埠红”“济南青”花岗岩及遥墙、华山地热等矿藏资源23种,矿产地130处,主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34238.81万吨;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5027万立方米,地下水占40.4%;已查明泉水200余处,其中华泉、白泉等11处入选济南新七十二名泉。黄河横亘北部区境,小清河流经北部平原,玉符河、巨野河等发源于南部山区的河流达数十条。植被以华北林木区系为主,有树种47个科、12个亚科、98个属、234个种,自然草种150余种,药用植物60科、200多个品种,全区林木覆盖率42%。野生动物资源有200余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10种,鸟类160余种,哺乳类36种,鱼类10目16科60种。野生微生物8门31科50余属。
  二
  历城历史悠久,素有“齐鲁首邑”之称。西周时,属谭国。鲁庄公十年(前684),属齐国,称泺邑。秦朝时,属济北郡。西汉景帝四年 (前153)始设历城县,属济南郡。西晋永嘉之后,历城成为历代郡国、州府治所。北宋政和六年(1116),属济南府。元代属济南路。明洪武九年(1376),山东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历城,历城成为山东省政治中心,至清代,属山东省济南府。民国2年(1913)废府设道,为道治所,属山东省岱北道(后称济南道)。民国17年 (1928)废道,属山东省。民国27年(1938),属山东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1940年4月,抗日民主政府区划下,属鲁中行政专区泰山专区。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1958年1月,属济南市。1987年4月,撤销历城县,设立济南市历城区。
  历城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是被称为“华夏第一塔”的中国最古老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极具艺术价值的唐代千佛崖造像、雕刻精美的唐代龙虎塔、结构独特的九顶塔(上述3个为1处),闻名历史的春秋齐长城遗址,典型哥特式建筑——洪家楼天主教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被誉为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的大辛庄遗址,位于“齐烟九点”之首华山脚下的道教宫观——华阳富,唐代宰相房玄龄之父房彦谦墓等;有名列七十二贤,以孝名天下的先贤人物闵子骞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历城名人志士辈出。典型代表人物有汉代主动请缨出使南越的终军,南宋抗金英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清代文献辑佚家马国翰,中共济南特支委首任书记、革命烈士李敬铨,抗日英雄苏勋卿,“一门七烈士”侯万和,抗美援朝特等功臣、烈士陈亮等;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中国显微外科开拓者之一、世界一流显微外科专家杨东岳,著名书法家张立朝,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保家卫国、对越自卫反击英勇牺牲的一等功臣王长林,舍己救人的烈士陈登汉,“20世纪90年代新愚公”、全国劳动模范马广业等一大批先模人物。
  三
  1986年后,全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商业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租赁承包经营,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1992年后,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经营机制条例》,破除“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经营机制,改革工商业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1996年后,以市场经济为主体,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公司制发展为方向,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至2005年,国有集体工商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发展格局。经过22年努力发展,经济总量由小到大,运行质量持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环境更加开放,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二产拉动逐步向依靠二、三产共同拉动转变,经济结构呈现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趋势,使历城由传统的农业大县发展为山东省工业强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7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15.96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20亿元、336.47亿元、157.2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4.3∶65.2∶0.5;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8亿元。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1986年后,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中心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行“双田制”和适度规模经营,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1990年后,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工贸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等工作,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2002年后,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种植补贴、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发展都市农业,鼓励支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区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日臻完善。200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25.95万吨,蔬菜总产量90.76万吨,果品总产量13.15万吨,肉、蛋、奶总产量24.42万吨,渔业总产量4610吨;农业总产值38.36亿元;粮经比例调整为6∶4;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2家,认证无公害产品50个、绿色产品22个、有机食品10个,拥有南山小米、唐王大白菜、遥墙莲藕、鸡爪绵核桃、董家草莓、西营板栗、王家峪大樱桃等多个名优特色产品。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1986年后,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工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1996年后,加快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企业股份制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后,确立“一带两区” (辖区东部产业带及洪家楼中心商贸区、南部山区生态经济区)发展布局和“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调整工业布局,加快新兴工业发展。2007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21.6亿元,其中27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83.82亿元;主要产业为冶金钢铁、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包装印刷、食品加工、新型建材、新型能源、汽车配件等; “将军” “趵突泉” “宏济堂”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维尔康”“德馨斋” “力诺瑞特”等25个品牌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商贸服务业发展迅速。1986年后,商业体制改革通过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制,激活了商业运营机制。1996年后,深化商业体制改革,实行破产、兼并、转让、股份合作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营方式多元化,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格局。2000年后,优化整合交通运输业,多措并举发展连锁经营、专卖店、大型超市等商贸服务业,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餐饮业,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屋中介、信息、文化艺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2007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9.47亿元。全区建有各类市场126个,大润发超市、苏宁电器、华联超市等一大批知名连锁企业均在历城建有营业网点,七里堡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列为鲜活农产品定点流通市场,盖家沟配货市场被交通部认证为全国最大公路主枢纽货运站。 旅游业方兴未艾。1986年后,历城区旅游业逐步兴起。1990年后,区政府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南部山区建设“省城后花园”构想,实施“南控”战略,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建设生态旅游景区。济南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九顶塔民族风情园等一批大型旅游景区相继建成开放,并成为旅游热点。至2007年,全区建成开放柳埠国家森林公园、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九如山瀑布群风景区等自然资源旅游景点16处,四门塔风景区、华山风景区、九顶塔民族风情园等名胜资源旅游景点47处,旅游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有旅行社21家,星级宾馆16家,农家乐508家,当年接待游客509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2亿元。
  四
  22年来,历城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兴盛。民主法治建设更加完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1986年起,实施全民普法五年规划,法治教育深入开展,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涌现出以王舍人镇沙三村、锦绣川乡艾家村为典型代表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998年起,实行村务公开,确定村务公开程序,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好保障。2004年后,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治安纠纷调处机制,开展“平安历城”建设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状况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持续提高。2007年,历城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1986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行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教育体制。1987年起,全区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中小学“六配套” (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建设和城镇中小学校舍“五达标”(规模、校舍、操场、课桌凳、校园环境)改造。1993—1995年,实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1995年,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设立扶持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专项经费。1999年起,开展创新教育。2004年,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2006年9月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次年9月,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杂费。2007年,全区有完全小学100所,中学20所,高中5所,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形成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于一体的教育体系。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1986年后,发挥驻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加快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开发工作步伐。1993年起,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各乡镇成立科普协会,民办科研机构发展迅速,达到45家。1998年,山东省首家民营科技市场——中国济南高科技市场在历城区成立,促进了科研事业的多元化发展。2000年起,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富民安康工程,加快了全区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07年,区域人才资源总量10.19万人,有科研机构97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62家、高新技术产品83个,实现产值122.18亿元。
  文体事业更加繁荣。京剧、吕剧、山东快书、评书等传统戏、曲创作不断推陈出新;龙灯、高跷、秧歌等民间艺术进一步得到传承、发扬;对文化遗产的考古研究日益重视,文物保护措施不断加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魅力历城”获山东省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称号;多种组织形式、多种表演方式的群众艺术团体发展迅速,专业队伍、业余队伍、庄户剧团等不断发展壮大,群众广场文化活动日益红火,《中国文化报》2次刊登专题,介绍历城庄户剧团。1990年,舞蹈《戴银铃的小马驹》在全国少儿舞蹈赛上获创作、表演2个一等奖。2000年,小品《卖报的小哥哥》在全国首届“蒲公英”邀请赛中获创作金奖和表演银奖。2003年3月,在大辛庄商代古文化遗址发现的甲骨文,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发现。2005年,歌曲《鸭绿江》获“文化之春·中国民俗歌曲演创大奖赛”精品金奖。档案、广播、电视、电影等,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至2007年,全区有文物保护单位98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5处、市级10处;印刷经营单位315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40家;庄户剧团、秧歌队等业余艺术团队200余支;文化、娱乐、健身广场17处;体育设施日臻完善,群众体育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规模日益壮大,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涌现出以王博青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运动员。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1988年,推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1991年,对区、镇、村医疗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药品统一招标采购。1993年,进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1995年,0岁~12岁儿童疫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实现计划免疫“第三个85%”目标。1999年后,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5%以上,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妇幼保健管理体系。2002年,企事业单位职工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4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遥墙、董家、西营3镇先行试点。2006年后,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医疗看病得到保障。2007年,有区属医疗卫生机构10个、镇卫生院13个、行政村卫生室545个、社会和个体医疗机构143个,区镇两级医疗单位有床位971张;省市驻区医疗机构42家,床位1454张。
  五
  22年来,历城城乡规划从无到有,从城区到镇村,由局部到全局,逐步科学合理。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建设统筹发展。1985年,编制乡镇总体规划。1986年,编制村庄建设规划。1987年,制定历城区总体规划。1992年,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建成通航。2000年前,村居建设以提高建筑质量、增加居住面积为目的,主要形式为整齐划一的平房或二层楼房,独立成院;2000年起,以改善环境、拓展功能、追求美观、节约资源的旧村改造开始兴起,主要形式为设施配套齐全、资源高度共享、现代气息浓厚的高档住宅楼房。城区和近郊地区32个村实现旧城(村)改造,交通、通信、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富翔天地、泉印兰亭、东方花园、东环科技城等一批现代化居住区及高档商务楼聚集区。2006年,实施农村道路“村村通”、街巷道路硬化“户户通”工程。2007年,全区公路总通车里程1631.1公里,形成以国道309、济青高速、济南绕城高速、济莱高速、胶济铁路及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为主的四通八达的陆空交通网络。城区、乡镇规划全部完成,实现了城镇控规全覆盖,城镇化率47.3%。
  人民生活幸福安康。1986年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形成了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得到广泛扶持,取得长足发展;宗教政策充分落实,宗教活动自由开放。弱势群体及老年人生活显著改善,“五保”老人、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建立了老年优待、养老补贴发放制度;制定了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设立“148”法律服务热线,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发生显著变化,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全区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体系均已建成;农民人均纯收入6950元,人均住房面积45.8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403元,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
  六
  22年来,历城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促进政治文明。
  中共历城地方组织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坚持开展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及党的宗旨教育。组织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宣讲教育活动,开展“察民情、办实事、爱民为民服务”“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要求,加强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规范决策程序和领导行为。坚持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行党员干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好民主生活会;公开信访举报电话,加强群众监督;坚持对项目招标、干部选拔任用等重大事项进行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工作报告、检察院工作报告、法院工作报告、财政预算和决算报告,对以上工作提出质询和建议;在企业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依法行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人大及政府领导成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村委会换届,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加强民主监督。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原则,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以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目标,建立行政审批中心,推行电子政务,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政机关招收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事业单位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考,建立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机制,从制度上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社会在发展,事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期盼在提高。勤劳智慧的历城人民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拼搏进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心城区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