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731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21
页数:
11
页码:
1-11
摘要: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关键词:
历城区
地方志
发展史
内容
一
历城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市区东、南部。地处北纬36°19′~36°53′,东经116°55′~117°22′。东接章丘市;西与长清区、市中区、历下区、天桥区相邻;北临黄河,与济阳县相望;南依泰山,与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接壤。区境南北最长62.98公里,东西最宽40.10公里,总面积1298.57平方公里,是济南市最大的市辖区。2007年,辖4个街道、12个镇,有42个社区、655个行政村(858个自然村),总人口93.51万人。
辖区地势南高北低。自南向北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平原三部分,分别占总面积的67%、16.4%、16.6%。低山海拔在500米~976.2米,最高为西营镇梯子山,海拔976.2米;丘陵海拔在200米~500米;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地为唐王镇韩官庄,海拔20米。历城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常年平均日照2328.3个小时,平均气温14.9℃,平均降水量712.4毫米。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2007年,区国土资源局土地调查,全区土地总面积1303.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4.80平方公里。大小山头1387座,其中,海拔在600米以上的513座。山脉多呈近东西走向,山势蜿蜒起伏,沟谷开阔。有“柳埠红”“济南青”花岗岩及遥墙、华山地热等矿藏资源23种,矿产地130处,主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34238.81万吨;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5027万立方米,地下水占40.4%;已查明泉水200余处,其中华泉、白泉等11处入选济南新七十二名泉。黄河横亘北部区境,小清河流经北部平原,玉符河、巨野河等发源于南部山区的河流达数十条。植被以华北林木区系为主,有树种47个科、12个亚科、98个属、234个种,自然草种150余种,药用植物60科、200多个品种,全区林木覆盖率42%。野生动物资源有200余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10种,鸟类160余种,哺乳类36种,鱼类10目16科60种。野生微生物8门31科50余属。
二
历城历史悠久,素有“齐鲁首邑”之称。西周时,属谭国。鲁庄公十年(前684),属齐国,称泺邑。秦朝时,属济北郡。西汉景帝四年 (前153)始设历城县,属济南郡。西晋永嘉之后,历城成为历代郡国、州府治所。北宋政和六年(1116),属济南府。元代属济南路。明洪武九年(1376),山东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历城,历城成为山东省政治中心,至清代,属山东省济南府。民国2年(1913)废府设道,为道治所,属山东省岱北道(后称济南道)。民国17年 (1928)废道,属山东省。民国27年(1938),属山东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1940年4月,抗日民主政府区划下,属鲁中行政专区泰山专区。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1958年1月,属济南市。1987年4月,撤销历城县,设立济南市历城区。
历城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是被称为“华夏第一塔”的中国最古老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极具艺术价值的唐代千佛崖造像、雕刻精美的唐代龙虎塔、结构独特的九顶塔(上述3个为1处),闻名历史的春秋齐长城遗址,典型哥特式建筑——洪家楼天主教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被誉为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的大辛庄遗址,位于“齐烟九点”之首华山脚下的道教宫观——华阳富,唐代宰相房玄龄之父房彦谦墓等;有名列七十二贤,以孝名天下的先贤人物闵子骞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历城名人志士辈出。典型代表人物有汉代主动请缨出使南越的终军,南宋抗金英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清代文献辑佚家马国翰,中共济南特支委首任书记、革命烈士李敬铨,抗日英雄苏勋卿,“一门七烈士”侯万和,抗美援朝特等功臣、烈士陈亮等;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中国显微外科开拓者之一、世界一流显微外科专家杨东岳,著名书法家张立朝,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保家卫国、对越自卫反击英勇牺牲的一等功臣王长林,舍己救人的烈士陈登汉,“20世纪90年代新愚公”、全国劳动模范马广业等一大批先模人物。
三
1986年后,全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商业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租赁承包经营,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1992年后,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经营机制条例》,破除“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经营机制,改革工商业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1996年后,以市场经济为主体,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公司制发展为方向,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至2005年,国有集体工商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发展格局。经过22年努力发展,经济总量由小到大,运行质量持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环境更加开放,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二产拉动逐步向依靠二、三产共同拉动转变,经济结构呈现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趋势,使历城由传统的农业大县发展为山东省工业强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7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15.96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20亿元、336.47亿元、157.2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4.3∶65.2∶0.5;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8亿元。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1986年后,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中心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行“双田制”和适度规模经营,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1990年后,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工贸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等工作,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2002年后,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种植补贴、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发展都市农业,鼓励支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区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日臻完善。200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25.95万吨,蔬菜总产量90.76万吨,果品总产量13.15万吨,肉、蛋、奶总产量24.42万吨,渔业总产量4610吨;农业总产值38.36亿元;粮经比例调整为6∶4;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2家,认证无公害产品50个、绿色产品22个、有机食品10个,拥有南山小米、唐王大白菜、遥墙莲藕、鸡爪绵核桃、董家草莓、西营板栗、王家峪大樱桃等多个名优特色产品。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1986年后,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工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1996年后,加快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企业股份制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后,确立“一带两区” (辖区东部产业带及洪家楼中心商贸区、南部山区生态经济区)发展布局和“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调整工业布局,加快新兴工业发展。2007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21.6亿元,其中27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83.82亿元;主要产业为冶金钢铁、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包装印刷、食品加工、新型建材、新型能源、汽车配件等; “将军” “趵突泉” “宏济堂”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维尔康”“德馨斋” “力诺瑞特”等25个品牌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商贸服务业发展迅速。1986年后,商业体制改革通过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制,激活了商业运营机制。1996年后,深化商业体制改革,实行破产、兼并、转让、股份合作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营方式多元化,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格局。2000年后,优化整合交通运输业,多措并举发展连锁经营、专卖店、大型超市等商贸服务业,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餐饮业,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屋中介、信息、文化艺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2007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9.47亿元。全区建有各类市场126个,大润发超市、苏宁电器、华联超市等一大批知名连锁企业均在历城建有营业网点,七里堡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列为鲜活农产品定点流通市场,盖家沟配货市场被交通部认证为全国最大公路主枢纽货运站。 旅游业方兴未艾。1986年后,历城区旅游业逐步兴起。1990年后,区政府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南部山区建设“省城后花园”构想,实施“南控”战略,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建设生态旅游景区。济南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九顶塔民族风情园等一批大型旅游景区相继建成开放,并成为旅游热点。至2007年,全区建成开放柳埠国家森林公园、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九如山瀑布群风景区等自然资源旅游景点16处,四门塔风景区、华山风景区、九顶塔民族风情园等名胜资源旅游景点47处,旅游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有旅行社21家,星级宾馆16家,农家乐508家,当年接待游客509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2亿元。
四
22年来,历城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兴盛。民主法治建设更加完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1986年起,实施全民普法五年规划,法治教育深入开展,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涌现出以王舍人镇沙三村、锦绣川乡艾家村为典型代表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998年起,实行村务公开,确定村务公开程序,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好保障。2004年后,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治安纠纷调处机制,开展“平安历城”建设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状况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持续提高。2007年,历城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1986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行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教育体制。1987年起,全区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中小学“六配套” (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建设和城镇中小学校舍“五达标”(规模、校舍、操场、课桌凳、校园环境)改造。1993—1995年,实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1995年,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设立扶持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专项经费。1999年起,开展创新教育。2004年,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2006年9月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次年9月,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杂费。2007年,全区有完全小学100所,中学20所,高中5所,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形成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于一体的教育体系。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1986年后,发挥驻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加快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开发工作步伐。1993年起,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各乡镇成立科普协会,民办科研机构发展迅速,达到45家。1998年,山东省首家民营科技市场——中国济南高科技市场在历城区成立,促进了科研事业的多元化发展。2000年起,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富民安康工程,加快了全区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07年,区域人才资源总量10.19万人,有科研机构97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62家、高新技术产品83个,实现产值122.18亿元。
文体事业更加繁荣。京剧、吕剧、山东快书、评书等传统戏、曲创作不断推陈出新;龙灯、高跷、秧歌等民间艺术进一步得到传承、发扬;对文化遗产的考古研究日益重视,文物保护措施不断加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魅力历城”获山东省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称号;多种组织形式、多种表演方式的群众艺术团体发展迅速,专业队伍、业余队伍、庄户剧团等不断发展壮大,群众广场文化活动日益红火,《中国文化报》2次刊登专题,介绍历城庄户剧团。1990年,舞蹈《戴银铃的小马驹》在全国少儿舞蹈赛上获创作、表演2个一等奖。2000年,小品《卖报的小哥哥》在全国首届“蒲公英”邀请赛中获创作金奖和表演银奖。2003年3月,在大辛庄商代古文化遗址发现的甲骨文,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发现。2005年,歌曲《鸭绿江》获“文化之春·中国民俗歌曲演创大奖赛”精品金奖。档案、广播、电视、电影等,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至2007年,全区有文物保护单位98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5处、市级10处;印刷经营单位315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40家;庄户剧团、秧歌队等业余艺术团队200余支;文化、娱乐、健身广场17处;体育设施日臻完善,群众体育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规模日益壮大,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涌现出以王博青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运动员。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1988年,推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1991年,对区、镇、村医疗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药品统一招标采购。1993年,进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1995年,0岁~12岁儿童疫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实现计划免疫“第三个85%”目标。1999年后,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5%以上,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妇幼保健管理体系。2002年,企事业单位职工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4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遥墙、董家、西营3镇先行试点。2006年后,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医疗看病得到保障。2007年,有区属医疗卫生机构10个、镇卫生院13个、行政村卫生室545个、社会和个体医疗机构143个,区镇两级医疗单位有床位971张;省市驻区医疗机构42家,床位1454张。
五
22年来,历城城乡规划从无到有,从城区到镇村,由局部到全局,逐步科学合理。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建设统筹发展。1985年,编制乡镇总体规划。1986年,编制村庄建设规划。1987年,制定历城区总体规划。1992年,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建成通航。2000年前,村居建设以提高建筑质量、增加居住面积为目的,主要形式为整齐划一的平房或二层楼房,独立成院;2000年起,以改善环境、拓展功能、追求美观、节约资源的旧村改造开始兴起,主要形式为设施配套齐全、资源高度共享、现代气息浓厚的高档住宅楼房。城区和近郊地区32个村实现旧城(村)改造,交通、通信、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富翔天地、泉印兰亭、东方花园、东环科技城等一批现代化居住区及高档商务楼聚集区。2006年,实施农村道路“村村通”、街巷道路硬化“户户通”工程。2007年,全区公路总通车里程1631.1公里,形成以国道309、济青高速、济南绕城高速、济莱高速、胶济铁路及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为主的四通八达的陆空交通网络。城区、乡镇规划全部完成,实现了城镇控规全覆盖,城镇化率47.3%。
人民生活幸福安康。1986年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形成了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得到广泛扶持,取得长足发展;宗教政策充分落实,宗教活动自由开放。弱势群体及老年人生活显著改善,“五保”老人、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建立了老年优待、养老补贴发放制度;制定了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设立“148”法律服务热线,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发生显著变化,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全区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体系均已建成;农民人均纯收入6950元,人均住房面积45.8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403元,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
六
22年来,历城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促进政治文明。
中共历城地方组织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坚持开展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及党的宗旨教育。组织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宣讲教育活动,开展“察民情、办实事、爱民为民服务”“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要求,加强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规范决策程序和领导行为。坚持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行党员干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好民主生活会;公开信访举报电话,加强群众监督;坚持对项目招标、干部选拔任用等重大事项进行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工作报告、检察院工作报告、法院工作报告、财政预算和决算报告,对以上工作提出质询和建议;在企业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依法行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人大及政府领导成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村委会换届,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加强民主监督。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原则,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以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目标,建立行政审批中心,推行电子政务,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政机关招收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事业单位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考,建立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机制,从制度上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社会在发展,事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期盼在提高。勤劳智慧的历城人民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拼搏进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心城区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