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坡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718
颗粒名称: 夏坡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909-9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坊乡夏坡村村庄概况、村计民生、基础建设、民间艺术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张坊乡 夏坡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夏坡村坐落于县城西北方向8华里处,东靠张老庄、西靠张小庄、南依李兵马、北靠白集,村基由人工堆垫而成,因而出现东西两处大小不等的人工池塘。村庄东西长,南北较窄。据传,明代初期,由袁、张二氏建庄,后张、韩、宋氏相继迁入,组成自然村落,因为此地地势较洼,故起名夏坡村。
  村政任职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由袁治龙、刘建庆任负责人至1966年,刘金业任党支部书记至1980年,袁仁平任党支部书记至1998年。后由袁守林任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至2010年,常住人口65户,310人,耕地700亩。其中村居占地110亩,耕地554亩,池塘、沟渠等36亩。村南土质为红土,村北村西是白沙土地,呈南高北洼地势。村里的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产物。主要劳动力靠外出打工和在村砖厂搞运输等。
  改革开放前,村民的经济状况较差。村民靠挣工分吃饭,住的是土坯房,睡得是土炕,穿的是粗布。人们吃的是高粱、地瓜干、玉米面。全村都在一个井里吃水。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小麦、玉米亩产1000斤,棉花亩产高达500斤。村民家里有了存粮,手里有了存款。1985年,村里开始实施规划,因有一处砖厂,20世纪90年代初,全村就基本住上了砖瓦结构的房屋。街边房屋排列有序,四周拥有环村林。水利条件也较优越,南靠南河,北、西靠砖厂水库。电力保障良好,群众用电机浇地,夏、秋两季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基础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就有一所小学,供该村和李兵马村孩子就读。新中国成立后,小学一直保持到联村并校。村里有卫生室,2008年村里投资修建了文化大院,有村两委办公室、体育场、阅览室等。
  民间艺术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至80年代初,村民自愿组成文艺演出队,到四周村庄演出,节目有声有色,深受喜爱。
  (袁守林)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守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夏坡村
相关地名